1

这个提法是不严谨的,或者说,我们之前历史书上写的不够严谨。

夏商周真的都超过300年了吗?夏朝虽然从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但根据《史记》记载,夏朝在中期就发生了“太康失国”,而经过一代人的卧薪尝胆,才有了“少康复国”,在失国和复国之间,实际上夏朝是已经亡国了的,它的效果,和两汉之间的王莽新朝一样;

而商朝从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虽然没有经过夏朝这样的灾难,但是天灾却在不断驱赶着他们,在商朝前期,国都不断搬迁,直到盘庚迁都后,商朝国都才稳定下来,历史上,将商朝也叫作“殷朝”,其原因就是因为盘庚迁殷。而盘庚迁殷后,商朝维持的时间,只有270多年;

周朝更不必说,虽然周超有800多年,但是能被称为王朝的,只有西周,从前1046年,到前771年,共275年,东周开始,诸侯争霸,虽然有500多年时间,但需要分为两个阶段,春秋和战国,分别为200多年。

所以,先秦时代的朝代真的很长寿吗?

不是的。

但是我们还是要将先秦时代和秦之后的朝代做一个对比,因为他们已经出现了本质的不同:

即从部落到中央集权国家

这是先秦和秦后朝代的最大区别,在夏商周时期,所谓的王朝更多的应该是一个部落,比如商朝曾经是夏朝的一个部落,周曾经是商朝的一个部落。

部落制的王朝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并存,比如周文王时代,周朝的疆域面积已经达到了商朝的两倍,所谓得天下三分之二。而此时,商朝还处于纣王统治时期。

但是在秦建立后,,普天之下,再不允许有并立政权的存在,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所有的要素都要围绕着皇帝一人,这样的集权国家是先秦时代没有的。

政体的改变带来了土地制度的变革,在先秦时代,政权并立,特别是春秋战国,不同的国家,推行着不同的制度,为了招揽更多的人才,各国争相抛出橄榄枝,所以人们的去处多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而且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大量的土地进入了新的兼并流转周期,整个土地制度充满着活力。但是在进入大一统时代后,土地的兼并流转周期开始单一,农民也不可能随便流动,脚下的土地成为谋生的唯一选择,除了听从政府,他们别无选择。

而土地兼并流转周期一般都是300年,两个周期之间,是几十年的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所以,秦之后的王朝,基本没有超过300年的。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您的关注!

最佳贡献者
2

夏商周三代王朝延续时间近两千年,最长的周朝延续了近八百年,从秦朝开始以后王朝延续三百年以上的很少。

制度原因

夏商周基本延续的制度是分封制,虽然分封制是在周朝时期完全确定下来,但夏朝和商朝时期的管理制度也有分封制的雏形。分封制是一种稳定的金字塔结构,诸侯拱卫的周天子站在顶端,接下来是诸侯士大夫贫民奴隶。贵族可以世袭爵位无非是公侯伯子男。这套管理体系中除了平民和奴隶其他人都是有封地。这确定了等级森严的上下级关系,上级的封地永远比下级的要多,即使下级对上级的统治管理有所不满,也是敢怒不敢言。周礼深入人心,没有天下人认可和诸侯王实力相差不多的天子不当也罢。所以在分封制中,造反的成本远远大于所能获得的好处。

郡县制

到了周朝末年分封制出现了很多弊端,天子式微诸侯势力强大,国家四分五裂地方割据势力盛行。于是从秦朝开始废除郡县制使用分封制,一直到后世,基本上沿用了秦朝的郡县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各级地方官员和王爷的权利很小。整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不再是稳定的金字塔结构,而是形成了上头中,底下轻这种极不稳定的倒三角结构。

皇帝的权利完全碾压其他人。这个时候由于利益和权利的诱惑,有能力的人都想爬到倒三角的顶层坐一坐。相对于分封制那种高成本低收益吃力不讨好的造反行为,郡县制的造反有相当大的诱惑力。如赵匡胤的龙袍加深,一夕之间从将军一跃而起坐到了权力的顶峰。所以大臣们将军们都无时无刻的在惦记着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这样的朝代长不了。

3

秦制与分封制有很多不同,其中有一些本质上的不同就决定了这个结局。

分封制安排封地,逐级分封。并且以周礼详细规范了各等级的尊卑秩序,诸如享受什么待遇,甚至各等级奏什么乐、车撵仪仗什么规制都有详细规定。就是说在这种制度下,人一出生基本就决定了一切。社会是稳定的,变化很小。

这种制度不要说生而为奴为平民者没有什么可想的,就是贵族层级里的人也仅仅只能关注谁去继承自己层级的那个爵位的问题,更高的想象就没有了。这种制度贵族大多不必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挑战,因为一切都是遵照礼乐制度行事的,礼乐制度很像是法律,也很像共同遵守的守则。这种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稳定,没有流动性,变化不大。而且也容易让各级之间达成一个稳定的关系和恰当的相处关系。由于流动性很低,所以人的思想不容易想入非非,也没有必要去动歪脑筋。动了也没有用,因为没有人承认你,等于零。

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礼坏乐崩。礼乐制度在诸侯与周王这个层级的关系上名存实亡。这样流动性就出现了,诸侯们需要壮大自己,所以诞生了大批能人异士前去献策,门客制度出现了。百家争鸣也出现了。就是说百家争鸣是因为诸侯有了壮大自己的需求,这才导致流动性。流动性也就刺激出了百家争鸣。但这种流动性是有限的,有的献策献宝者还因此招致祸端。献和氏璧的故事就是典型的流动性驱动的行为。

秦国自商鞅变法,则彻底改变了流动性小的局面。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压制旧贵族利益,使其让出部分利益给有能力者,给有军功者。只要是战场上斩获敌人人头就可以获得封赏,这样不仅吸纳了更多的人才进入秦国,而且把多数人的能动性都调动起来了。通过拼搏奋斗可以改变命运了,可以有上升通道了,你想这对出生即决定卑微命运的人有多大吸引力。经济上又准许土地买卖,打破了土地为分封世袭所有的局面。经济和贫富上的流动性也打开了。这种制度你能说不好吗?秦国成功的秘密是公开的,但其他诸侯国学不了,因为你这个贵族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固有利益,自我断腕当然是困难的。所以只能眼睁睁看着秦国强大起来,并最终灭掉六国。文献里把秦国说得很凶蛮、很邪恶,其实是本末倒置的。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出现了,贫富转换的流动性也出现了。首先就是地位低的人可以想入非非了,可以动脑筋了。人们对利益的争夺也开始全方位激烈了。作为身处高位的人也开始防备左右了。标志性人物赵高就是一个想入非非动歪脑筋的僭越者。更要命的是秦意外灭亡了,秦制的核心内容之一的秦法没能被连带继承。刘邦作为一个出生地位不是很高的人也能登基做皇帝,就是说连最高统治者都可以流动了,出生不能决定一切了。这与先秦社会完全不同。所以更加增加了人们争夺利益的动力。刘邦是个典型的小人,而且是楚汉争霸里唯一的小人,最终获胜了。这样连带古风也丢失了,没有什么道需要遵从,成王败寇成了唯一真理,只要能成功就可以不择手段。

成也流动性,败了流动性。人们只要有机会都会争抢,这使得君王也将保卫权力作为首要任务。汉武帝就使用了外戚平衡朝中势力,然后再在达到目的之后,防止外戚做大果断清除。卫青一家的遭遇就是如此。先秦时代这些方面基本都不是问题,因为君王地位很稳定,几乎没有僭越者。兵权也可以交由一人掌管。后来就不行了,到了宋代更是搞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文官掌管兵权。

这种可以有希望改变命运的制度本来是好事,毕竟上升通道有了,贫富流动转换也有了。可是缺了两个致命的东西,道和法。秦国时有先秦古风约束着人们的内心。项羽、韩信身上就还能看到古风,项羽不愿做苟且的事,韩信懂得感恩。按现在的成功学逻辑,此二人是不可理喻的。然而那是那个时代的风气,扶苏接到赵高的假诏书就遵命自杀了,蒙恬也没有像后来的将领军阀那样在其中谋划。这说明那个时代就是那样,人们是有操守的,光明磊落是普遍的。第二就是秦法,秦法能让秦国王族宗亲都受害,那它的法制程度已经是很高的了。

只要有了道和法,就算社会流动性打开了,负面影响也会被压制。遵从道法、公平竞争有什么不好呢?今天也提倡竞争,但如果没有公平合理的制度和价值观,那自然就会矛盾重重,一个比一个做的绝,一个比一个做的缺德,做的可怕。统治者若把大量精力用来防备左右,那其中的内耗就会增大,治理国家则会变成不是最重要的,保住权力地位才是第一需求。各级官员都是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心理,所以社会矛盾就会随着流动性变大变小,变激烈。

更要命的一个问题是土地,虽然土地可以买卖会诞生通过勤劳致富的地主,但土地更多还是会被豪强所持有,每当王朝经过一定的时期,土地兼并就变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国传统农耕社会,土地就是命脉。一旦土地兼并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与赋税发生矛盾,国家需要税收,土地又被集中。农民的负担也就不断增大了。帝制最难解决的就是这一条。所以三百年就需要推倒重来一次。日本社会的稳定就是源于流动性低,天皇制度的矛盾又通过幕府政治给取代了,而且日本属于多灾害的岛国,人们有整体生存忧虑,整体民族性更强,而且日本的古风至今都保留得很好。所以日本看起来稳定性更高。

4

虽然史书中都是王侯将相的传记,好似一本本英雄人物史诗,但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政治问题,并不是王侯将相,说到底是农民的问题。农民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土地的问题。很多朝代,因土地问题解决的好而兴盛,也因土地问题解决的不好而衰败。学者黄炎培所提出的“王朝周期律”的问题,在经济上看,也是土地问题的集中反应。

夏朝和商朝的史料很少,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两个朝代采取的是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奴隶主贵族阶级掌握着社会所有的生产资料、文化生活以及国家暴力机器,奴隶们丝毫没有反抗的能力。所以,除非是贵族政变或者外族入侵会造成改朝换代,很少会有来自内部的革命。

(奴隶社会的农业)

真正的革命,在西周王朝时发生了。

革命自然是系统工程,难以三言两语解释清楚。我们单说在政治制度上的变化,西周的统治阶级选择了封建制的办法。在经济领域,西周王朝是一个重视农业生产的朝代,而且由于统治阶级人不多,所以所有的周人都要当兵,要向国家尽义务。这样一来,西周的封建统治者就有责任让周人都有履行义务的能力,这个办法即是井田制。土地全部国有,国家按照丁口数量进行分配,农民们则依时还授。同时,国家法令还规定了,田地不能自由买卖、租赁。

这样的制度是有好处的,因为农民们只要不是太懒,总会有一口活命的粮食。可是不好的地方也是显而易见的,国家把个人的生产生活安排的死死的,劳动人民也就失去了开荒、开拓的积极性。既然中央政府大包大揽,那这样的工作就都交给朝廷好了。

起初朝廷的土地是足够的,毕竟地少人多,到后来人口多了之后,就出现了大问题了。老百姓没有土地耕种,自己都吃不饱了,自然也就谈不上对国家尽义务了。这样,西周的封建制度的基础就开始动摇了,各个诸侯国为了估计老百姓开荒,纷纷抛弃了井田制,开始默认“耕者有其田”,土地私有。

(井田制是基本的经济制度)

这种局面一直发展到秦始皇五年,公元前216年时,政府才有了明确的法令:令黔首自实田。意思是很明白的,你开了多少荒,自己上报,国家按照你的田地数额来征税,当然,作为你缴纳赋税的回报,政府也保障你的私有财产,包括土地。从这一刻起,中国的土地制度,就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从“国家社会主义”(这个词儿不一定准确)进入到了小农经济的私有制了。

这是中国的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像中国这样广博的土地,如果按照封建制度一直发展下去,可能也会如欧洲一样遍地小国。秦始皇的革命,在于强化了中央集权,并为之配套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究竟好不好?

有好也有不好。好处自然是显而易见的,中国那么大的国家,那么多的人口都听从一个政府的号令,这大大提升了国家应对威胁、灾难的整体实力,所以中国历经数千年发展演化,始终屹立不倒。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政治上强调单一性、服从性,中国社会为了稳定社会秩序牺牲了在思想文化、科技研发等方面的创造力,社会发展速度变慢了。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控,朝廷实行了很多办法和制度,而最有效果的,就是不断地拆分大宗族,把整个社会都做成三五口之家,然后政府再以国家力量对其征兵、征税,也不怕他起来造反。不过,中国是氏族社会发展而来的,聚族而居有很长的历史惯性,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地方上都存在着豪杰等宗族人物,政府施政有时候还要仰仗他们。

在唐代之前,这些人依靠着掌握的文化知识,宗族势力,形成了与皇权博弈的政治局面。所以,唐代之前的朝廷,很少是农民起义推翻的,都是贵族阶级借助农民起义的势头改朝换代。

从朝廷创建,到爆发农民起义,这个时间通常很短,有时候只需要几十年,有时候可能需要一百多年。这是因为土地私有是小农经济的基础,可是自由买卖土地,不抑兼并的后果就是小农经济的破产。这种破产,有很多原因,更多可能是政府的需求无度,生生把农民逼破产。所谓苛政猛于虎。失去土地的农民没了活路,先是做流民,流民做不成,就做了盗匪,盗匪再发展下去就是流民大起义。这时候,再有一两个豪杰出来声称顺应天命,改朝换代就完成了。

(秦始皇想了很多办法对付豪杰)

皇帝们自然是深知这些豪杰们的势力,他们几百年来一直在与他们斗法,一定要瓦解他们在地方上政治、经济方面的超然地位。

这种努力在唐朝时期有了初步的成果,突出的表现即是科举制度的产生,打破了这些豪杰们对政治的垄断,朝廷可以绕过这些豪杰直接面对农户。中央集权这才有了真正的意义,不然,总要依赖豪杰们管理地方,哪里来的中央集权?

既然朝廷跨过中间商,直接与农民有了联系,那么同样也就少了这中间一层的政治缓冲区,农民们一旦又吃不饱饭了,就不会只怪官守,而是直接去找皇帝老爷了。所以,唐朝之后的农民起义越来越多。

不过,好在农民们没有什么文化,他们的组织能力不行,毕竟都是三五口之家,也没什么进士、举人去帮忙建设革命理论。所以,一般的农民起义,皇帝们还能应付的过去。一旦老百姓起义了,那就说明朝廷收的太厉害了,就降低一点,做一些改革,农民们的愤怒值就会降一点。

君主专制制度在唐朝之后发展的越来越完善,朝廷能够维系的时间,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长了。唐朝之前的朝代,往往一百多年就要爆发政治危机。在唐朝之后,只要不是元朝那样的傻缺治国,一般都能维持个三百年左右。这背后的原因,即是政府取得了对农民阶级绝对的不对称优势,农民敢把皇帝拉下马的风险值大幅度提高。

这就是学者黄炎培所提出的“王朝周期律”,其根本问题在农民,核心关键则是土地问题。土地兼并的慢,危机到来就会慢;土地兼并的快,危机到来就会快。所以,很多人明智的统治者,通常会抑制兼并。可是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在法理上、现实环境方面都是没有办法完全阻止兼并的。

那么能不能恢复西周的井田制呢?国家社会主义。这样的事情,王莽就干过,结果得罪了社会上所有的人,包括那些农民。农民为什么会恨王莽呢,他不是把土地分给农民了吗?这是因为农民们既有了土地,就要履行对国家的义务,各种税收、徭役、摊派随之而来,农民们那可怜的收入,哪里会负担得了这么多?于是很多农民干脆加入了赤眉军。

农民们负担不了,若能自由买卖土地,农民们自然乐得把土地卖给地主,让地主去履行对国家的义务,把自己卖作了奴隶,给地主进山烧炭,出海晒盐。由于这些工商业的收入不错,这些奴隶们的日子,反而要比那些所谓的自由民红火的多。

那么政府就不能少收一点税吗?

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实际上历朝历代也确实是轻徭薄赋,就是担心把农民给逼破产。可是这样的轻徭薄赋,最终得便宜的还会是地主阶级。政府收税的欲望是无法长期控制的,农业生产又是靠天吃饭,有太多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农民失去土地,也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中国社会文明的底色是工商业社会,那么失地农民好歹还会有进城打工的机会。可是,几千年来,中国却固执地选择了农业文明,这样,土地的问题就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鲁迅看明白了中国问题)

土地问题,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政治问题。中国历史上的治乱兴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循环往复。若是谁参悟透了这个问题,那么谁就真正了解了中国社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有两个人是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一个是鲁迅,一个是毛泽东。

5

以西周殷商史料不全为借口,解释就很牵强,毕竟至少西周的历史现在都是知道的,时间就是很长。你这个解释比较合理,制度和当时的生存模式是关键原因。分封制早期,人口密度没那么大,人的基本的生存如吃饭问题与政权关联应该不大,但到后来人口密度增加,制度也自然需要相适应,大统一制度下,人的生存与国家制度关联性增强,天灾人祸时期就会出现各种起义,这个起义当然就是反朝廷。而分封制以及更早的中央之国时期的殷商,天灾人祸时期,就是各个国家之间的抢夺,争的都是生存,只是看与谁争而已。

6

秦代以前的夏商周并不是中央集权的国家权力体制,属于部落联盟和分封的性质,夏商周三代帝王是天下的共主,对天下生杀予夺的大权很有限,帝王如果强势,对天下的控制力就强一些,如果弱势控制天下的能力就弱了,像东周几百年,分封的诸侯国互相攻伐兼并,春秋战国时代周天子基本上是在打酱油了。中央集权制的王朝因为权力集中,难免滋生可以控制全天下的权力利益集团,无论利国利民还是祸国殃民比部落联盟和分封制的效率高的多。

7

首先,周以前的史料很少。很多历史都是今人大肆开拓的结果。《竹书纪年》并非真的从古墓挖出,而是后世手抄本,成书时间不会太早。《清华简》来路不明。

其次,学术界推定的夏代的考古遗址二里头遗址,根据碳元素测定为夏代晚期商代早期遗址,出土文物并不丰富,无同时代文字记载。

再次,商代殷墟为商代中后期遗址,据现有史料及考古推定,迁都数次,大量人殉骸骨都表明商代是奴隶社会,还有原始血腥痕迹。当然周代也有人殉。

第四点:甲骨文其实和楔形文字很像很像,今天的文字是象形文字的简化版。商代国君甲乙丙丁戊己庚辛都用上了,和今天的姓氏制度差别也很大。 甲骨文上的文字据说专家也就破解了一千多个,这不是文化断层吗?

第五点:生产资料和人口,肯定后面朝代物质更丰富,人口更多,矛盾更大。

第六点,随着时间推移,人会从商代原始矇昧的鬼神崇拜(巫)和等级制度中觉醒: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人权意识越强,反抗压迫也就越强。

综上:夏商西周都是奴隶社会,而且夏商史料不足,考古结论是被学术界推定而来。就从周克商,商伐东夷淮夷等传记资料看,商代的版图比后面的统一王朝小的多,人口少得多,思想先进性弱得多。

8

跟生产力和造反成本有关。原始社会,生产力低,几乎无剥削,你没造反的必要。奴隶社会,人口增加,争夺食物资源,部落之间战争,俘虏成了奴隶。酋长领着你剥削奴隶去了,你都成了剥削者了,能去造酋长的反吗?奴隶呢,酋长也不傻,只留下了一定数量的奴隶,保证奴隶造反打不过你们部落,多余的奴隶不是卖了就是杀了。后来你家酋长跟十来个酋长来了一场混战,给其他酋长都打服了,你家酋长当了老大,变成了王。这就是夏朝,商朝的酋长当老大制度。酋长们互相制约,造反成本太高,没必要为了个王的虚名去冒险。但是时间久了,经过将近九百年吧,酋长都改称了王,原来的王改叫大王了。其中的一个有野心的王,他吃了很多其他的王,力量越来越大,比你家大王还猛。有一天他联合其他很多王,给你家大王干死了,他当了大王,这就是武王伐纣。他通过造反当了大王以后,吸取了自己造反的经验,第一改称天子,把跟王的差距显示出来。第二,规定了每个王的领地范围,不允许王互相兼并,第三,哪个王敢造反,大家一起圈他,第四,王每年给他上点贡,在自己领地内生活自理,不多干预。这样就形成了王们互相制约,互相配合剥削奴隶的稳定局面。每个王可以剥削更多的奴隶,生活更好了,没必要造天子的反。王可以收贡,日子也美滋滋。奴隶还是打不过人家。这就是西周分封制。这样,又经过八百年。每个王的实力变得不均衡了,天子早就成了傀儡,形同虚设,无力控制王们互相兼并,这就是春秋战国。后来其中的一个王把所有王都吃掉了,这就是秦王扫六合。这次它没有再去分封,玩个大的直接让除了他一小撮自己人以外所有人都变成奴隶,干脆把奴隶的名字也改成平民,照顾一下人家的情绪,反正都一样。把自己的名称改成了皇帝。这次真过瘾,奴役了整个国家的人,整个国家财富都集中在他们一小撮人手里,花的痛快,但是问题也来了,由于奴役的人太多了,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奴隶主打不过奴隶的情况。奴隶一没饭吃就造反,一不小心久会被奴隶推翻。这就是秦以后王朝都不过300年的原因。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