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史书中都是王侯将相的传记,好似一本本英雄人物史诗,但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政治问题,并不是王侯将相,说到底是农民的问题。农民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土地的问题。很多朝代,因土地问题解决的好而兴盛,也因土地问题解决的不好而衰败。学者黄炎培所提出的“王朝周期律”的问题,在经济上看,也是土地问题的集中反应。
夏朝和商朝的史料很少,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两个朝代采取的是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奴隶主贵族阶级掌握着社会所有的生产资料、文化生活以及国家暴力机器,奴隶们丝毫没有反抗的能力。所以,除非是贵族政变或者外族入侵会造成改朝换代,很少会有来自内部的革命。
(奴隶社会的农业)
真正的革命,在西周王朝时发生了。
革命自然是系统工程,难以三言两语解释清楚。我们单说在政治制度上的变化,西周的统治阶级选择了封建制的办法。在经济领域,西周王朝是一个重视农业生产的朝代,而且由于统治阶级人不多,所以所有的周人都要当兵,要向国家尽义务。这样一来,西周的封建统治者就有责任让周人都有履行义务的能力,这个办法即是井田制。土地全部国有,国家按照丁口数量进行分配,农民们则依时还授。同时,国家法令还规定了,田地不能自由买卖、租赁。
这样的制度是有好处的,因为农民们只要不是太懒,总会有一口活命的粮食。可是不好的地方也是显而易见的,国家把个人的生产生活安排的死死的,劳动人民也就失去了开荒、开拓的积极性。既然中央政府大包大揽,那这样的工作就都交给朝廷好了。
起初朝廷的土地是足够的,毕竟地少人多,到后来人口多了之后,就出现了大问题了。老百姓没有土地耕种,自己都吃不饱了,自然也就谈不上对国家尽义务了。这样,西周的封建制度的基础就开始动摇了,各个诸侯国为了估计老百姓开荒,纷纷抛弃了井田制,开始默认“耕者有其田”,土地私有。
(井田制是基本的经济制度)
这种局面一直发展到秦始皇五年,公元前216年时,政府才有了明确的法令:令黔首自实田。意思是很明白的,你开了多少荒,自己上报,国家按照你的田地数额来征税,当然,作为你缴纳赋税的回报,政府也保障你的私有财产,包括土地。从这一刻起,中国的土地制度,就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从“国家社会主义”(这个词儿不一定准确)进入到了小农经济的私有制了。
这是中国的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像中国这样广博的土地,如果按照封建制度一直发展下去,可能也会如欧洲一样遍地小国。秦始皇的革命,在于强化了中央集权,并为之配套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究竟好不好?
有好也有不好。好处自然是显而易见的,中国那么大的国家,那么多的人口都听从一个政府的号令,这大大提升了国家应对威胁、灾难的整体实力,所以中国历经数千年发展演化,始终屹立不倒。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政治上强调单一性、服从性,中国社会为了稳定社会秩序牺牲了在思想文化、科技研发等方面的创造力,社会发展速度变慢了。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控,朝廷实行了很多办法和制度,而最有效果的,就是不断地拆分大宗族,把整个社会都做成三五口之家,然后政府再以国家力量对其征兵、征税,也不怕他起来造反。不过,中国是氏族社会发展而来的,聚族而居有很长的历史惯性,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地方上都存在着豪杰等宗族人物,政府施政有时候还要仰仗他们。
在唐代之前,这些人依靠着掌握的文化知识,宗族势力,形成了与皇权博弈的政治局面。所以,唐代之前的朝廷,很少是农民起义推翻的,都是贵族阶级借助农民起义的势头改朝换代。
从朝廷创建,到爆发农民起义,这个时间通常很短,有时候只需要几十年,有时候可能需要一百多年。这是因为土地私有是小农经济的基础,可是自由买卖土地,不抑兼并的后果就是小农经济的破产。这种破产,有很多原因,更多可能是政府的需求无度,生生把农民逼破产。所谓苛政猛于虎。失去土地的农民没了活路,先是做流民,流民做不成,就做了盗匪,盗匪再发展下去就是流民大起义。这时候,再有一两个豪杰出来声称顺应天命,改朝换代就完成了。
(秦始皇想了很多办法对付豪杰)
皇帝们自然是深知这些豪杰们的势力,他们几百年来一直在与他们斗法,一定要瓦解他们在地方上政治、经济方面的超然地位。
这种努力在唐朝时期有了初步的成果,突出的表现即是科举制度的产生,打破了这些豪杰们对政治的垄断,朝廷可以绕过这些豪杰直接面对农户。中央集权这才有了真正的意义,不然,总要依赖豪杰们管理地方,哪里来的中央集权?
既然朝廷跨过中间商,直接与农民有了联系,那么同样也就少了这中间一层的政治缓冲区,农民们一旦又吃不饱饭了,就不会只怪官守,而是直接去找皇帝老爷了。所以,唐朝之后的农民起义越来越多。
不过,好在农民们没有什么文化,他们的组织能力不行,毕竟都是三五口之家,也没什么进士、举人去帮忙建设革命理论。所以,一般的农民起义,皇帝们还能应付的过去。一旦老百姓起义了,那就说明朝廷收的太厉害了,就降低一点,做一些改革,农民们的愤怒值就会降一点。
君主专制制度在唐朝之后发展的越来越完善,朝廷能够维系的时间,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长了。唐朝之前的朝代,往往一百多年就要爆发政治危机。在唐朝之后,只要不是元朝那样的傻缺治国,一般都能维持个三百年左右。这背后的原因,即是政府取得了对农民阶级绝对的不对称优势,农民敢把皇帝拉下马的风险值大幅度提高。
这就是学者黄炎培所提出的“王朝周期律”,其根本问题在农民,核心关键则是土地问题。土地兼并的慢,危机到来就会慢;土地兼并的快,危机到来就会快。所以,很多人明智的统治者,通常会抑制兼并。可是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在法理上、现实环境方面都是没有办法完全阻止兼并的。
那么能不能恢复西周的井田制呢?国家社会主义。这样的事情,王莽就干过,结果得罪了社会上所有的人,包括那些农民。农民为什么会恨王莽呢,他不是把土地分给农民了吗?这是因为农民们既有了土地,就要履行对国家的义务,各种税收、徭役、摊派随之而来,农民们那可怜的收入,哪里会负担得了这么多?于是很多农民干脆加入了赤眉军。
农民们负担不了,若能自由买卖土地,农民们自然乐得把土地卖给地主,让地主去履行对国家的义务,把自己卖作了奴隶,给地主进山烧炭,出海晒盐。由于这些工商业的收入不错,这些奴隶们的日子,反而要比那些所谓的自由民红火的多。
那么政府就不能少收一点税吗?
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实际上历朝历代也确实是轻徭薄赋,就是担心把农民给逼破产。可是这样的轻徭薄赋,最终得便宜的还会是地主阶级。政府收税的欲望是无法长期控制的,农业生产又是靠天吃饭,有太多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农民失去土地,也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中国社会文明的底色是工商业社会,那么失地农民好歹还会有进城打工的机会。可是,几千年来,中国却固执地选择了农业文明,这样,土地的问题就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鲁迅看明白了中国问题)
土地问题,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政治问题。中国历史上的治乱兴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循环往复。若是谁参悟透了这个问题,那么谁就真正了解了中国社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有两个人是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一个是鲁迅,一个是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