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吕后与戚夫人,实际上是两个女人之间的斗争,胜者为吕后,然而胜利后的果实都被薄夫人拥有了,这是后话。关于一妻多妾,这在周礼中都有明确的说明,在古代中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无从谈起这种现象的优点和弊端。

吕后与戚夫人,一个是刘邦的皇后,一个是刘邦的妃子,就地位而言,皇后当然比妃子高,毕竟皇后只有一个,而妃子可有多人。其实吕后也是一个可怜之人,自从嫁给刘邦后便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刘邦起兵反秦时,她提心吊胆过日子,楚汉战争时,与自己的儿子刘盈,女儿鲁元公主一起被项羽扣为人质,直到公元前203年才被释放。

吕后与戚夫人结仇是在公元202年刘邦当皇帝后开始的,当时的戚夫人也生了个皇子叫赵如意,被封为赵王。戚夫人凭借自己年轻貌美要求刘邦废除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这实际上是动摇国家根本的大事,当然得不到大臣们的同意,在四皓老人们的劝说下,事情也算平息下来,但吕后与戚夫人早己是水火不容。公元前195年,刘邦卒,刘盈接位,由于刘盈从小软弱,国家权力逐步被吕后所控制,吕后当政,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刘邦的妃子们该关的关,该放的放,但对戚夫人,该死则死,先把戚夫人做成人彘,然后毒死她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了吕家,她把刘邦的儿子们杀得只剩下刘肥和刘恒,刘肥因从小是吕后抚养大,逃过一劫,刘恒在鸟不拉屎的代国,加上刘恒母亲薄夫人对吕后一向是毕恭毕敬,唯唯诺诺,实在找不到杀他们的理由。吕后在处理悼对手以后,改变刘邦排刘姓不封王的旨意,把吕家的人封个遍,然后再搞吕刘一家,意然把自己的外孙女嫁给自己的儿子。

多行不义必自毙,吕后死后,陈平、周勃等刘家老臣发动诛吕政变,刘恒上台,薄夫人成为薄太后。

从现有的史料,包括汉朝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在刘邦的心里,戚夫人是不可能当上皇后,刘如意也不可能当上太子,刘邦表面上高调要刘如意当太子,这是刘邦一贯的声东击西的作风,他也是做做样子,毕竟当朝的大臣们与吕家的关系不错,吕后的妹婿樊哙还掌握着兵权,再加上戚夫人在朝中力单势薄,太子风波一旦刮起,必然会引起大乱,而这一点,刘邦是看得出来的,所以在临终前派陈平密杀樊哙,以削弱吕家的权势。对于戚夫人,刘邦预料到她的险峻,命她到赵国封地,并派心腹周昌协助赵王,永不回长安,无奈戚夫人心高气傲,因此,丧命就成了必然。(图片来自网络)




最佳贡献者
2

中国的一夫多妻由来已久,早在部落时代,首领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同时拥多位妻子。如何让这些女人有序的生活,如何尽可能的减少相互间的矛盾、摩擦,于是便产生了一个“管理”的问题。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想要达到预期的效果,自然要划分等级,确立尊卑,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形成一个人人都能遵守的秩序。因此,随着历史的发展,朝代的兴亡存废,君王们拥有的女人越来越,但总体上,她们之间还能做到“相安无事”。当然,背后的争斗也是触目惊心的,但是也很难为“外人道也!”

战国时期,以秦国为例,君王的后宫分为王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及少使。秦始皇在发动统一六国战争的同时,共搜罗六国佳丽约万名,靠得就是这套等级制度让她们各自找到合适的位置,保持了后宫的一片安宁。当然,这些“编制”是有数量限制的,进入编制者不能恃宠而骄,没有入编者更应该“安分守己”,因为还有一张无形的巨网时刻笼罩在她们头。

这张网,即律令。如果一旦犯错,轻则挨打受罚,重则丢命灭族,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便是这个意思,而封建皇权下的“家规国法”尤其让人不寒而栗。因此,尽管帝王佳丽无数,但是生活井然有序,并不会出现常见的“三个女人如菜市场”那样喧闹的场面。

刘邦好美色,但厌恶繁文缛节,喜欢一切从简,想必后宫制度也没有秦始皇那么严格,但是应该设立的诸如皇后、夫人、美人、姬等还是一应俱全的。刘邦的皇后只立过一个,即吕雉,而其他的诸如夫人、美人、姬之类的划分就有些混乱,比如戚夫人又有“戚姬”之称。而刘邦抢占魏王豹女人中的三位也有封号,比如薄姬、管夫人、赵美人等。但管夫人在刘邦心目地位与戚夫人相比又有天壤之别。

实际上,夫人的身份仅次于皇后,而皇帝往往不见得最宠幸皇后。因为皇帝一般都是他们的发妻,在年龄上已经失去了受青睐的优势。而这个时候,皇后也不会再同那些年轻貌美的妃嫔去争宠,因为那样做的结果只会自讨没趣。

所以,正是由于皇帝的每个女人都有自知之明,都能准确摆正自己的位置,遵守“游戏”规则,她们之间才维持了表面上“并行不悖”、其乐融融的状态。因此,如果说戚夫人被做成人彘,是因为一夫多妻、或三妻四妾弊端带来的后果,显然是说不通的。毕竟从夏、商、周算起到西汉好几千年的历史中只出现过一个“人彘”事件。

那么,戚夫人为什么被做成了人彘?因为她做事不计后果,也不给自己留后路,与刘邦女人的多寡无关。

戚夫人除貌美外,还有别的女人无法企及的优点,即能歌善舞,精通音律。而刘邦正好长年征战在外,戚夫人如影相随,既能弥补他心理上的空虚,消除他身生理上的疲惫。所以刘邦给了戚夫人所有女人叠加起来都无法比拟的宠爱。正是由于如此,戚夫人便有了取代吕后的幻想。

幻想一般很难实现,因为终究不切实际。因为吕后不光有庞大的家族势力,而且还有朝臣的呐喊助威,反观戚夫人只有刘邦或许只是一时兴起的口头许诺。因此,在刘邦的再三“努力”之下,戚夫人终没能如愿,反而让吕雉对她恨之入骨。

刘邦去世后,吕后将戚夫人囚禁于永巷充当苦力,并没有马上将其处死,或许吕后本就不打算杀她,只是让她受到余生为奴的惩罚。但是,如临深渊的戚夫人并不懂得收步,反而阔步向前,整日凄声高歌:“子为王,母为虏……!”

戚夫人此举,搞得鸡犬不宁,显然是希望一些朝臣为其“抱打不平”,或是希望赵国为王的儿子前来营救。孰不知此刻的吕后处死她们母子如踩死两只蚂蚁一样容易。因此,她整日的哀嚎,如同火上浇油般让吕后暴躁不已,遂之杀心骤起。

回想自己这么多年受过的苦,受刘邦的冷遇,以及差点被戚夫人夺位的心里折磨,吕后最终想出了一套让戚夫人生不如死的方法,即人彘。“彘”就是猪的意思,所谓“人彘”就是将一个人修理到最像猪的模样。于是,戚夫人被砍去手脚、挖去双眼、毒哑嗓子,灼烂双耳(也有用锥子扎聋一说)。吕后还觉得意犹未尽,又将残缺的戚夫人扔入厕所,遭受污秽粘身。

总之,戚夫人之所以成了“人彘”的故事的主角,实际上是她咎由自取,一个必然的结局,并不是某个“制度”造就。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3

吕后、戚夫人都是汉高祖刘邦的女人,吕后诛杀戚夫人的手段确实残忍,但是戚夫人的结局也是必死的,只是死的残了一点。

先来看看吕后与戚夫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古代男人三妻四妾,是时代的允许,尤其是皇上更可以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刘邦作为汉朝的开国之君,自然不会例外。吕后是刘邦明媒正娶的女人,吕后嫁给刘邦的时候,刘邦还是个一无所有的地痞,不但年龄大吕后好多,而且刘邦还有一个儿子。婚后吕后为刘邦生了一个儿子,就是日后的汉惠帝。刘邦在外征战,吕雉在家尽心照顾孩子照顾家,完全是一个贤妻良母。两人往往好久见不了一面,但是吕后一直无怨无悔。好多年后,刘邦成就霸业,就看不上人老珠黄吕后了,开始宠爱戚夫人,戚夫人受宠的时候没少给吕后难堪,更过分的是他要刘邦废了吕后儿子的太子之位,失宠的恨加上夺权的恨,让吕后对戚夫人早已恨之入骨。所以刘邦死后,吕后独揽朝政,他第一个就拿戚夫人下手。

所以,吕后对戚夫人的残忍诛杀,自然有三妻四妾的因素,但是戚夫人也确实有作死的举动。戚夫人惹怒吕后更多是为了政治,所以她的死更多的是因为政治争夺的失败。

4

首先你这个题目出的不对,中国古代从来没有一夫多妻、三妻四妾制度,历来遵从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妻和妾是两个概念,根本不能混淆,两者的地位不一样,在家里的权力和责任也不一样,生的儿子更不一样。

在古代一个男人只能有一个正妻,妻子最早是部落间的政治联姻,后来是贵族间的联姻,到平民百姓这里是相同地位的家族之间的联姻,是要讲究门当户对的。妻子的娘家都要有较高的身份地位,与夫家相对等,不是那么随随便便找个人就行了。

在古代高门户绝不找低门户,特别是在唐朝以前,士家大族和庶族分的很清楚,士族找士族,庶族找庶族。在东晋南朝时期士族和庶族绝不能通婚,高门第要敢私娶低门第女子是要被全族轰走或打死的。象唱戏说的那种高第看上低门第的,甚至私奔都是根本不可能的。

妻是娶来的,是要经过父母之命、媒说之言,通过纳釆、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才能娶到屋的,娶到家后双方要父母面前拜堂成亲,有的地方还要拜词堂,将妻子姓名写入祖词,记入家谱。妻家是有势力的,男人若有过错孽代妻子等妻家是可以过来讨伐的。妻子过门时一般都带有丰厚的嫁妆,这些嫁妆一般都是妻子的私人有财产,是备妻子在家境状况衰落时应急使用,属于娘家给妻子的私属物品。大户人家的女儿都有陪嫁贴身丫环,将来这丫环是要送给男人作妾的。

妾在最开始时是女性战俘,是在部落战斗中俘获的女人,男战俘被允作奴隶,一些长相漂亮女战俘便被胜利者收为妾,“妾”字的字意就是带刑具的女子。后来,有些氏族家庭在嫁女儿会陪带些女人过来,称为媵妾,主要是在妻子生理期和生育期时代替妻子伺候丈夫。后来演变成买,即有钱人家买家庭身份比较低,或罪臣之女,以及破落家庭之女等。

妾是买来的,买妾一般叫纳妾,纳妾不需要什么礼节,只需要将买妾之资交与对方便可,然后又一顶小娇将妾抬回,而且不能走正门,只能从侧门或后门入,进家后也不拜堂,更不能入词堂、进家谱。妾是没有什么陪嫁的,娘家本身地位就低,甚至很穷,才会让女儿作妾,更不可能有财力为女儿陪嫁。

在唐朝以前妾也是谁想纳就纳,想纳几个就纳几个,《周礼》对什么人娶几个妾都有明确的规定,诸侯九个,贵族四个,卿大夫两个,士人一个,平民老百姓不准纳妾。到了元朝时由于长期战乱死的人很多,好多地方都是地广人稀,而且男人死的很多,为繁诞人口忽必烈接受了司农潭澄的建议,允许年过四十而无子的男人纳妾,即平民百姓到四十岁妻子还没生孩子,可以纳妾,这才开始了平民百姓纳妾,因此明清时期富裕的地主家庭才有妾。

妻与妾的身份完全不同

妻子一家的女主人,古时候的男人很多在外地作官的,因此家里的一切事务都是妻子管理,包括田产收入,教子养老等,妻子对家里的一切都有处置权。妻子甚至对妾有打骂、买卖的权力,对于辱没家风、违犯家规的甚至可以处死。

妾在家里什么权力都没有,主要作用就是代替妻子生儿育女,帮助夫家开枝散叶,替妻子伺候丈夫。甚至生的子女还不能叫自己娘,只能叫姨娘,只有正妻才能叫娘,《红楼梦》中赵姨娘就是如此。

宋唐以前妻子有义务替丈夫纳妾,妻子到一定岁数就要劝丈夫纳妾,一般情况下是将自己的陪嫁丫环送给丈夫作妾,这主要是知根知底,能够同心同德,不容易相互嫉妒。所以后来才有了三妻四妾之说,三妻是指一个正妻两个偏房,这三个妻子各带一个陪嫁丫头,另外男人在结婚前也会有个使唤丫头,就象贾宝玉一样,这四个丫头将来都要成妾的。不过这都是想象,这样的人家不是达官就是贵人,普通家庭根本不可能。

在宋唐以前妾是没资格晋升正妻的,因为你家庭地位不行,那怕是正妻死了也不行,男人必须另挑正经人家的闺女通过大媒迎娶,家里再多妾也不能升正妻。到明清以后平民百姓才允许妾晋升为正妻。

生的儿子地位不同

古时候讲究嫡长子制,嫡长子就是正妻所生的孩子,妾生的孩子不算数。正妻不会生孩子了才能轮到庶长子,即妾生的孩子。嫡长子、嫡长孙都很厉害,将来都是一家之主,其他房子孙必须听长房的,即使是当叔也不行。继承财产也是一样,嫡子要掉下才能轮到庶子,甚至庶子就没有,得自己挣。

知道《三国演义》中袁术为什么看不起袁绍吗?因为袁术是嫡子,袁绍是庶子,虽然袁绍比袁术岁数大,而且本事也大,但袁术根本不尿袁绍。知道洪宪皇帝袁世凯为什么将他母亲单独葬在安阳吗?因为袁世凯他母亲是丫头出身,是妾,他二哥袁世敦是嫡子,人家不让他母亲入项城祖坟,既使袁世凯当时已经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也毫无办法,一气之下葬于安阳,发誓永不回项城。

所以说戚夫人的结果是她自找的,她本来就相当于妾,在刘邦面前争风吃醋就不对了,还要鼓动刘邦废掉太子刘盈,立她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刘邦死后吕后执政,将戚夫人罚作苦役,她又天天唱“子为王、母为奴”,结果惹得吕后大怒,将她作成人彘,将赵王刘如意诳骗回来杀掉。戚夫人的原因是严重挑战正妻的底线,受到了正妻的严厉惩罚,这与一夫一妻多妾制无关。就象现在的小三急着上位一样,你能说是怨一夫一妻制了吗?

5

这和三妻四妾的关系不大,完全是权力斗争的后果。而且中国古代没有一夫多妻制,应该是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一个男人只有一个正妻,但妾室可以有多个。以前男子娶妻讲究门当户对,因为夫和妻的家庭地位是对等的,所以妻室的权力还是很大的。中国古代男子娶妻是在三媒六聘以示重视,而且妻子如不犯“七出”之罪是不能休妻(相当于现在的离婚)。古代家庭中真正地位低的是那些妾婢,这些人是可以买卖的,象牲口一样没有一点人的尊严!

6

其实不是。在正式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说明一种现象。

一夫多妻

在我们中国古代,一夫多妻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

对于古代男性而言,只要家庭环境稍微好一点的,都可以选择一夫多妻。哪怕说家境不好,只要有合适的途径,同样也可以实现一夫多妻的愿望。

相比之下,对于古代女子而言,她们就没有男子那般好运了,因为她们的婚姻通常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绝大多数的女子都没有自主地选择婚姻和爱的权利。

试想一下,在这样的社会规则下,女子们被教导着「三从四德」,比如说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她们会有那么多的心思去对付自己的情敌吗?

显然没有啊。因为社会环境有着强大的作用力,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于一个长期生活在「三从四德」的社会环境里,女子们都被教育成为一个贤妻良母。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女子不是好老婆的话,她便会受到周围人的指责和唾弃,根本无法在所处的环境中生存下去。

所以说,就大环境而言,妻妾之间还是相处的十分融洽的,哪怕心里并不是表面那么和谐,她们都始终会维持着和谐的表象。

刘邦一家子

那对于刘邦和吕后以及戚夫人,他们之间会出现如此不和谐的妻妾关系,是因为三妻四妾的弊端吗?

显然不是啊。与其将吕后和戚夫人之间的恩怨归结到三妻四妾上,还不如说是刘邦一个人的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大环境下,妻与妾之间的相处还是比较和睦的。而刘邦的妻与妾之间相处,则要另当别论。

对于刘邦而言,他既忌惮于吕后的势力,又贪图戚夫人的美貌与温柔。自古以来,便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社会,那刘邦这样两头讨好的行为,才导致了吕后和戚夫人之间自以为有恃无恐的勾心斗角。

反过来说,「打狗还要看主人」呢!如果他刘邦特别重视戚夫人,而冷落了吕后,吕后还敢仗势欺人吗?反过来也是如此,如果刘邦念及多年来的夫妻情谊,戚夫人后来也不会敢欺负到吕后头上。

小结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为刘邦作为丈夫没有平衡好家庭矛盾,所以导致吕后和戚夫人大打出手,而不是将问题归结到三妻四妾这个社会规则上。

弄清楚这个道理之后,就可以减少生活中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比如说婆婆和妻子之间的婆媳矛盾,其实问题并不是在于妻子或者婆婆,而是中间这个丈夫,是因为丈夫的工作做的不到位。

7

汉元年,刘邦因率先攻入关中,虽在鸿门宴上向项羽俯首称臣,但有先入关者为王的约定在,项羽也不好不给刘邦封地,于是刘邦被立为汉王,封地在巴蜀,对此,项羽是这样解释的:

刘邦被立为汉王后,得到一籍贯为定陶的妃子,该妃子姓戚,史称戚姬。戚姬的出现,改变了汉初的政治走向。戚姬的结局很惨,生的独苗刘如意被吕太后鸩杀,戚姬则被残忍地做成了「人彘」。

吕太后为什么要把戚夫人做成「人彘」呢?是有着深谋远虑的政治举动,还是单纯的泄私愤呢?

虽然吕太后是政治家,但并非政治家的所有行为都有着深谋远虑的政治考虑,是这个道理吧?如果政治家的所有行为都有着深谋远虑的政治考虑,就无法解释作为政治家的刘邦在去女婿张敖家做客时临幸张敖小妾赵姬的事实了。

赵姬连孩子都给刘邦生出来了,刘邦临幸赵姬的事,应当是确凿无误的吧?

同样地,吕太后把戚夫人做成「人彘」,就跟刘邦临幸赵姬一样,是一种本能,刘邦临幸赵姬是刘邦「好酒及色」的本能,吕太后把戚夫人做成「人彘」,是吕太后狠毒的本能。

我们能够注意到,吕太后在鸩杀了戚姬独子刘如意之后,并没有立即把戚姬做成「人彘」,而是等了一段时间。

刘如意死于汉孝惠帝元年十二月,之后是把淮阳为刘友改封为赵王,又在汉孝惠帝元年的夏天,把吕太后死去的大哥吕泽追封为令武侯,之后才把戚姬做成「人彘」,也就是说,从刘如意死到戚姬被做成「人彘」,前后相隔了大约半年的时间,为什么要相隔这么长的时间呢?

汉高帝刘邦崩逝于汉十二年四月,刘邦一死,戚姬就被囚禁到永巷,直到汉孝惠帝元年十二月,这八个月的时间里,戚姬都被囚禁着。汉孝惠帝元年十二月到汉孝惠帝元年夏天,戚姬仍旧被囚禁着。

即,戚姬在儿子死前被囚禁了八个月,在儿子死后半年左右,依旧被囚禁。被囚禁的日子很痛苦。

吕太后之所以把戚姬囚禁了这么久,根本就不是想放戚姬一条生路,而是要一点点地折磨戚姬,让戚姬在思念死去的丈夫和远在三千里的儿子中度日如年。

或许吕太后原本打算一直折磨戚姬,但戚姬后来在永巷中知道了儿子刘如意已死的消息,寻短见,吕太后就顺水推舟,把戚姬做成了「人彘」,连死都让戚姬不能自己选择。

此所谓,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这自然是泄私愤。

转自:皎月当空

8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表达了卓文君对司马相如富贵以后,另有讨小老婆的不满,也希望司马相如能回心转意,文艺青年卓文君用文字来发泄她的不满,争的是爱。身在后宫的吕雉和戚夫人争的除了爱,更多的是权力,名利。吕雉怎么对待戚夫人这个曾经的劲敌来发泄内心的积怨呢?权力这把刀就是最好的武器。

戚夫人在刘邦生前多次怂恿废黜太子刘盈,立其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刘邦也动了废太子的心思,因为刘如意更像年轻时候的自己,而刘盈性格软弱,太过于仁厚。最后碍于吕后的势力和群臣的反对,都未成行。据传刘邦也是怕老婆的主,“惧内”,戚夫人虽然吹枕头风,但是刘邦到吕雉面前就弱了下来,根本不敢提废立之事。

刘邦死后传位刘盈,就是说明吕后赢了,废立未成,刘邦也很无奈,虽为帝王,权力大受约束也大。刘邦临终感觉到戚夫人母子会有悲惨下场,想法设法保护自己的幼子刘如意。可惜戚夫人虽有才华,但是没有政治头脑。

刘邦死后,吕雉把所有皇帝生前宠爱过的妃子幽禁起来,发泄内心的不满,尤其对戚夫人剃其头发,带上枷锁,天天舂米。这位有才华的戚夫人竟然编了《舂米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在宫里唱起来,希望远在几千里外的儿子能听见。吕后闻之,大怒,非杀了这对母子不可。戚夫人也太没“政商”了,儿子好不容易被刘邦保护起来,你这样一唱,杀身之祸分分钟就来。

吕后立马招赵王刘如意来都城长安,赵王知道凶多吉少,三番五次推脱,称病,最后不得已回长安,到长安哥哥汉惠帝刘盈百般保护这个弟弟,可是还是让吕后得手了,毒死了刘如意。并且吕后还前无古人,独家原创一种惩罚“人彘”,吕雉砍了戚夫人四肢,挖眼睛,割舌头,熏聋耳朵,扔到猪圈里。还让儿子刘盈来看,以作震慑,估计戚夫人夺走的一切带来的积怨都发泄出来了。

抛开政治斗争,如果从一夫多妻制来解读这个故事,那么帝王家就是放大版的一夫多妻制。换作普通人家的三妻四妾,正妻如果想惩罚妾室,定然不能如此公然毒辣,毕竟还要考虑不能犯法。

历史上也有只娶一个女人的帝王,后宫矛盾那就少多了,如后来的明朝朱佑樘只娶张皇后一人,从不理睬其它女人,恩恩爱爱一辈子,实为一代明君。

《颜氏家训》认为是一夫多妻是家里永无宁日的根源,子女不孝。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大到国家带来的必将是一场杀戮,刘邦也不会想到吕后能大肆屠杀刘氏族人,李治也没料到武则天差点灭了李唐王室。俗话说“女人多,是非多,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也是一夫多妻导致的现象吧!

国外也有实行一夫多妻,如不丹,他们和我国古代不大相同,妻子们是平等的,没有待遇上的差别,矛盾可能稍微好点,但是也是反对一夫多妻,为男女平等不断努力。马克·吐温曾说:“一夫多妻,连上帝也反对,因为马太福音第六章第二十四节说:‘谁也不许侍奉二主。”《圣经》的原文“主”不是指丈夫。幽默大师马克吐温借以断章取义,来表达反对一夫多妻制。

我国古代,男人的众位妻子是有等级,而且待遇也不同,连生的孩子地位待遇也不同。普通人家基本只有两级妻和妾。那要是皇帝就是: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答应,才人等等。自然矛盾也就升级,一夫多妻是陋习,其本身就是一个弊端。为了获得更多,正室以下常常用尽心机蛊惑丈夫,妾室的奴才们也是跟着劝诱男主人,长此以往,家里哪有什么父慈子善,家变成了争斗名利的场所。

一夫多妻制与缠足一样,都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恶俗,吕雉是太后更是女人,也有小女人的心思,她能动用的权力太大,打击报复的手段也非同寻常。

不过戚夫人被吕后做成“人彘”这个故事,有一定的疑点,戚夫人母子在当时对吕后构不成威胁没有必要这么做,还给自己招来恶毒的名声,据传是刘氏后人为了摸黑吕后以正刘家天下而编造的故事。个人认为如果吕后真的这么做了,那确实是“为爱,争爱,泄恨”不惜名声。

欢迎大家点评~

9

确实也是可以这么理解的,我们都知道吕雉把戚夫人做成人彘的故事发生在西汉早期的皇宫,这二人同属刘邦的老婆,故事之所以会出现是由于早前,刘邦没有处理好二人之间的关系造成的,也是争权夺利的结果。对于戚夫人的遭遇很多人为之感到怜悯。

皇宫有天下之主,皇帝回到后宫就是一个大家庭,有佳丽三千,每位娘娘为了争宠,为了有出头之日,为了获得更高的权利,会有宫斗,这就属于正常现象了。

对于平常百姓家,虽然不像皇宫那样富丽堂皇,也没有佳丽三千,但是也有一些较为富足的人妻妾成群也是常见的事,这里有一家之主,为了获得更好的利益也有可能会出现家斗。当然封建社会礼教森严,一般妻子有更多的话语权,妻子的儿子被称为嫡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比庶出的孩子高贵,能够继承更多的家产。而一些妾室为了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为了自己的孩子也能够获得更好的待遇,会想方设法上位,而妻子也会设法对此打压,这样双方就会有利益的冲突,产生家斗也就属于正常的现象了,而这样的家庭又很像一个缩小版的“后宫”。

这不是跟吕后和戚夫人之间的故事很相似吗?如果是一夫一妻制就不会出现争风吃醋,争夺权益的问题,也不会有嫡庶之别,家庭也就会更加和睦,至少像戚夫人类似的人间悲剧也就不会发生。

所以说吕后和戚夫人的故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一夫多妻,三妻四妾等现象存在弊端。

而且三妻四妾的问题由于会使男女比例失调,很多人老婆很多,也有很多人需要打光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是一夫一妻的制度。

10

吕后是汉高祖刘邦结发之妻名雉,戚夫人则是刘邦的宠姬。极得高祖宠爱但高祖死后,惨遭刘邦妻子吕雉的毒手,闲毒死其子刘如意,后斩断戚夫人手脚挖去眼睛,熏聋耳朵,又迫其喝下哑药,置于厕中,名为“人彘”

做为一个年轻时就嫁给刘邦,吃苦受累,白手起家的正室,吕雉的内心是严重失衡的。吃醋嫉妒,人之常情。但戚夫人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对这些视而不见,不该恃宠而骄。她仗着皇上的恩宠,竟然提出,立自己的儿子如意为太子。明摆着,那就要废掉吕后和刘邦的长子刘盈。这下是触碰到了吕后的底线。才对其痛下杀手,吕后之残忍让人惊愕……

中国古代女子的地位非常低下,所以古代历来也有“三从四德"的说法,而且一个男人会同时娶很多的老婆,也就是”一夫多妻制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