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中国传统汉服,起源于什么朝代?

中国传统汉服,起源于什么朝代?

2020-09-20 07:32阅读(84)

中国传统汉服,起源于什么朝代?:一类服装之所以能被称作“汉服”,注意,是汉朝的汉。想想看,什么时代才是它得以诞生的朝代?然而,这又似乎不必说了吧。:-汉

1

一类服装之所以能被称作“汉服”,注意,是汉朝的汉。想想看,什么时代才是它得以诞生的朝代?然而,这又似乎不必说了吧。

2

服饰一直在改变,而且一直在融合,没有确切地说起源于哪个朝代,如果一定要说起源那就是起源黄帝时期,这个稍后解释。

平民和贵族穿的服饰是不同的。衣服在古代是区别等级的重要标志,比如汉初规定商人是不准穿丝绸之类的服饰的。我们经常骂人用的词语“衣冠禽兽”,主要也是从明清官员的服饰上的补子来的,因为武官的补子绣着兽,文官的补子是禽类。



现在潮流化的汉服都不是平民的衣服,那些都是贵族的衣服。汉族这个称呼出现也不过百多年,当然汉人的称呼是比较早出现的。以前不称汉服,而称华服。

欲以戎服变革华服,又欲以王姬疾驱径路——《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一十三》

这里说的是唐代一个官员叫胡证的他陪着太和公主出嫁到回纥,他作为和亲大使,他到回纥之后,坚持要实行汉仪,不用回纥的规矩,当然也不用回纥的服装,在他的周旋之下,居然还真的成功了。

这里可以看出服装对当时的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同时也关系到整个脸面。

服装承载着文化,比如孔子曾经感叹到如果不是管仲,我们都要变成蛮人了,穿蛮人的衣服了。再比如赵武灵王改革服装之时就引发了重大的争议。



一开始衣服并没有这样大的附加意义,因为《释名》中解释的很清楚:衣者,依也,人所依以庇寒暑也。说白了衣服就是用来保护身体的。

衣服这种样式是谁发明的呢?据说是黄帝。

《易》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上衣下裳,乾坤之象。)

上衣下裳是讲究阴阳平衡,这种设计虽然后世几经变迁,后世汉人的服装的框架都是延用了这样的设计。

汉服中是不会出现裤子的,而且比较宽大,这就是最大的区别。

这样的设计作战时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冷兵器时期,以前战车作战还好,后来骑兵替代战车之后,问题就大了。没有裤子,骑马时两腿与马背的摩擦会让人受不了,所以赵武灵王他想发展骑兵,才提出改革。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我们祖先就是爱好和平之人。

虽然每一个朝代的服装都不一样,但基本上都符合上衣下裳的格局,所以有人说要选汉代的服装,有人说选明代,也有说选宋代,当然也有说选有些胡风的唐代的服装作为汉服,这种争议根本没有必要。

只要符合上衣下裳就是华服(汉服),这是黄帝定下的规矩。

3

谢邀。

传统汉服起源于什么朝代呢?

汉服有广义上汉民族的服饰,也可以是狭义上在后世不断发展完善的经典汉服体系。

题主指的应该是

这个问题,学术界目前三个标准来认识:

1.无实物支持:最早出现时期是殷商

2.正式冠服下:比较确切起源于西周

3.冠幅体系大成:真正实现于汉朝


我认为,应该起源于周,大成于汉朝,后世不断发展。


1.殷商的汉文化渗透下的服饰:“中道崩殂”,非“传统汉服”。


根据古籍神话,汉民族的服饰最早起源于黄帝时期,例如,《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

但是,那时候的服饰只是一个民族的服装,没有属于汉民族的独特文化特征,没有冠服制度及其背后的社会秩序因素,只是一个远古时期的服饰历史而已。

因此,黄帝时期的服饰不是汉服的起源。


殷商时期下,作为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目前是最早的正式冠服起源。这一时期的属于汉民族的服饰的基本样式已经完全成型,拥有上衣和下裳(裙),宽边的腰带,民间女子着装大体上与男装相同,唯

於腰下系一围裙,长不过膝, 称为襜。


虽然,殷商的服饰已经有相当的汉服文化服饰体系,同时也是算得上基本的汉服的样子了,可以说是前秦汉民族服饰文化中重要的一环,但是这一服饰制度和体制并没有得到后世的继承,周改礼制,从礼制的根本上,断了这一脉汉服的发展,真可以说是“中道崩殂”,最终只是流落到历史中,可以说是“曾经的汉服”或者是“遗落的古汉服”,而不是我们认识的“传统汉服”了。


2.“天子冕服”中心的章服制度:传统汉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完善,并形成了以“天子冕服”为中心的章服制度 。“

周礼参考借鉴了夏商两代的礼乐制度,但同时也进行了改制。

周公旦将从远古到殷商时的礼乐进行大规模的整理、改造,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从而形成孔子所景仰的“郁郁乎文哉”的礼乐文化,即礼乐成为一套遍及政治、教育、信仰等各领域的重要文化结构,并在其统辖范围内全面推行礼乐之治。《礼记·明堂位》记载:周朝初年,“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诸侯朝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

更重要的是,周朝的《礼记》,被认为是反映了当时比较完备的服饰制度。

目前,学术界更认同,商周时期是汉服起源的朝代。主要由于周虽改制,但是主体沿袭了汉服礼制。


3.汉服的大成和延续发展:春秋秦汉成体系,后世唐宋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一种重要的汉服---深衣。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深衣延续了汉服交领右衽的特点,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这一时期纺织和染色技术已经非常发达,汉服上已经出现很多繁复华丽的图案。

秦朝

秦汉时期的服饰日益讲究,着装也渐趋华丽。女装方面有作为礼服的深衣和日常之用的襦裙。深衣一改战国时期的肥大,转而形成瘦且窄的特点。裙裾长可及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走时不会露出脚裸。衣袖有宽窄两种形式,袖口大多镶边。

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左右交叉,领口很低,可露出里衣。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着长裙,腰带长垂。秦以黑色为尊贵之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

汉朝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

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用绸带系束,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男女均可穿着。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替代深衣。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

汉代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直至明朝,前后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4

有汉族.大约就有汉服.三余始皇兵马俑的衣服己经很整齐了,

5

额。。。如果题主问的是现在所谓的汉服小姐姐的穿着的话。。。大约是起源于21世纪10年代吧。。。

毕竟。。。古代中国不会立体剪裁

所以古装的话。。。要么挺,要么肿。。。


6

最早的记载来源于黄帝垂衣而治!

7

不同时代的汉族民族服装是具有不同特点的。

◆ ◆ ◆

夏朝

夏朝是占木德成天下,尚青色。整体服装造型,为后来汉族服装奠定的基调。

◆ ◆ ◆

商朝

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这一时期的汉服基本样式已经完全成型。

上衣和下裳(裙),宽边的腰带。

民间女子着装大体上与男装相同,唯於腰下系一围裙,长不过膝, 称为襜。

◆ ◆ ◆

周朝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

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

制定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规范社会。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

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

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一种重要的汉服---深衣。

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

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

深衣延续了汉服交领右衽的特点,在社会上影响很大,

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

这一时期纺织和染色技术已经非常发达,

汉服上已经出现很多繁复华丽的图案。

◆ ◆ ◆

秦朝

秦汉时期的服饰日益讲究,着装也渐趋华丽。

女装方面有作为礼服的深衣和日常之用的襦裙。

深衣一改战国时期的肥大,转而形成瘦且窄的特点。

裙裾长可及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走时不会露出脚裸。

衣袖有宽窄两种形式,袖口大多镶边。

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左右交叉,

领口很低,可露出里衣。

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着长裙,腰带长垂。

秦以黑色为尊贵之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

◆ ◆ ◆

汉朝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

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

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几经转折绕至臀部,

用绸带系束,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男女均可穿着。

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

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替代深衣。

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

汉代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

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

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

自战国直至明朝,前后二千多年,

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 ◆ ◆

魏晋南北朝

风流名士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这一时期男子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

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

照汉习俗,称为袍的袖端当收敛,并有祛口,袖口宽敞。

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

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有所改进,

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

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

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

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

◆ ◆ ◆

隋唐

隋唐服装都表现其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

反映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

在隋代及唐初,妇女的短襦小袖,

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以丝带系扎。

披帛,又称\"画帛\",通常轻薄的纱罗制成,

印画图纹,二米以上,

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

唐代妇女,以体态丰腴为美。

裙子的宽度比隋末唐初时要肥大的多。

圆领式样很早便出现,

到隋唐才盛行为官式常服。

延续了唐,五代,宋,明,

并对日本,高丽等国产生很大的影响。

圆领汉服和交领汉服一样,

是汉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减弱,

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

中晚唐时期一般妇女袖宽四尺以上。

穿着这种礼服,发上簪有金翠花钿,又称\"钿钗礼衣\"。

大袖衫裙样式为大袖、对襟,佩以长裙、披帛。

以纱罗作女服的衣料,

是唐代服饰中的一个特点,

这和当时的思想开放有密切关系。

◆ ◆ ◆

宋朝

宋代服饰总体来说可分官服与民服两大类。

官服又分朝服和公服。

朝服用于朝会及祭祀等重要场合,

皆朱衣朱裳,

佩带和衬以不同颜色和质地的衣饰,

还有相应的冠冕。

公服是官员的常服,

式样是圆领大袖,腰间束以革带,

头戴幞头,脚穿革履或丝麻织造的鞋子。

庶民百姓只许穿白色衣服,

后又允许流外官、举人、庶人可穿黑色衣服。

但实际生活中,民间服色五彩斑斓,根本不受约束。

宋代一般妇女所穿服饰与汉代相似,

都是瘦长、窄袖、交领,

下穿各式的长裙,颜色淡雅。

襦和袄形式比较短小,下身配裙子。

颜色常以红、紫为主,黄次之。

宋代的襦裙样式和唐代的襦裙大体相同。

身上的装饰并不复杂,除披帛,

只在腰间正中部位佩的飘带上增加一个玉制圆环饰物,

主要是为了压住裙幅,

使其在走路或活动时不至会随风飘舞而影响美观,

史书所称的\"玉环绶\",就是这种装饰。

◆ ◆ ◆

元朝

元朝以长袍为主。

官员和士庶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

大宴活动中,天子百官穿统一颜色的服装,称「质孙服」。

元代妇女服装分贵族和平民两种衣。

贵族多为蒙古人,以皮衣皮帽为民族装,

材料多为貂鼠皮和羊皮。

多为宽大的袍式,衣袖形似灯笼,

袖口窄小,袖身宽肥。

这种袍式肩部装饰十分华美。

面料质地十分考究,采用云锦、

茸类及毛毡织物,颜色多为红色。

◆ ◆ ◆

明朝

明代服饰仪态端庄,气度宏美,

是华夏近古服饰艺术的典范,

当今中国戏曲服装的款式纹彩,多采自明服饰。

明代的章服衣冠更豪奢,

织绣技艺迈向顶峰,文化内涵更丰富。

棉花为服装的主要原料。

明代女装上衣拉长,

露裙缩短,以圆领为主。

裙边有绣边,装饰作用。

女子冠服制度更完备。

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

其形美如彩霞,名\"霞帔\"。

与\"凤冠\"一起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贵妇礼服,

一般的平民女子,在出嫁时穿戴凤冠霞帔。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装在年轻妇女中间,

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便活动。

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

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

裙幅初为六幅,后八幅,

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

明末,腰间的褶裥变密,

每褶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

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

腰带上挂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

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以压裙幅,

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

官员戴乌纱帽、幞头,身穿盘领窄袖大袍。

\"盘领\"即一种加有圆形沿口的高领。

这种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

不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着,只是颜色有所区别。

明朝建国二十五年以后,凡文武官员,不论级别,

都必须在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缀一方补子,以示区别。

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装束。

明代穿公服其制为盘领右衽,袖宽三尺。

袍服所用的纹样及颜色,因级别而异。

以上服饰,与展脚幞头搭配,多用于重大朝会。

◆ ◆ ◆

清朝

清朝入关后,衣袖短窄,

素朴肃穆的满族旗装在服饰中取得了统治地位。

特点为用料节省、制作简便、穿着便利。

清朝旗袍多为圆领,

衣扣均在右侧,一般为五粒。

衣袖、衣身平直,

在襟边、领边和袖边都饰有宽边花纹,

整体看来较为保守。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

有一种为\"马甲\"或称\"坎肩\",男女皆着。

一般穿在里面, 样式较窄小。

一种多钮扣的马甲,四周镶边,

正胸钉一横排钮扣,共十三粒,

俗称\"一字襟\"马甲,或称\"十三太保\"。

清代礼服一般无领,穿时需在袍服上另加一硬领。

春秋用浅湖色缎,冬用绒或皮,称\"领衣\",形似牛舌,俗称\"牛舌头\"。

质料用布或绸缎,前为对襟,用钮扣系之,束在腰间。

还有一种形似菱角,上面绣以纹样,多用于官员朝服。

汉族妇女服饰,初期仍如明末。

不断的演变后形成一代特色。

凡后妃命妇,用凤冠、霞帔。

普通妇女除婚嫁及入殓时\"借穿\"一下这种服饰外,

其它场合以披风、袄裙作为礼服。

袍衫(旗袍)也深受汉族妇女的喜爱,

不过满族的女装没有汉族的宽大。

满族女装一般为窄而瘦长,多在外面加坎肩。

◆ ◆ ◆

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的男子服饰,主要采用马褂、长衫。

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

在款式、质料、色彩及具体尺寸上都有一定的格式。

在初春或深秋之季,常在长衫上加着一件无袖马甲,以代马褂。

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喜欢穿一种简便的西服,被称为\"学生装\"。

穿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以庄重、儒雅之感。

孙中山先生当年十分喜欢穿着这种服装,

稍作改制,后流传开来,被尊称为\"中山装\"。

妇女服饰的最大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

从20年代起,旗袍开始在上海普及并逐渐传到各地。

但旗袍在款式上还没有从清末旗装中脱胎出来,

至20年代末,受欧美服装影响,旗袍的式样明显变化。

发展到30年代,旗袍款式在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取西服特点,

不断创新,不断变化。

旗袍变化先是流行高领,转而又流行低领,

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而流行长袖,时而又流行短袖。

至于旗袍的长度,更有许多变化,

曾经流行长式,后来又改为短式。

◆ ◆ ◆

总体来说,个人倾向明朝汉服,

明朝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经济、科技、军事,

都曾经是世界领先水平,

能够代表汉族发展的先进生产力,

服装设计方面也是承前启后。

下面再列出明朝服饰图片,给大家参考:

8

我是寻景记九酱,今天就来跟大家聊一聊汉服的起源朝代。

中国服饰在历史上面是渊源流长的,从原始社会到夏商周,然后再到那个春秋战国时期,后续到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然后最后到近现代都以鲜明特色为世界所瞩目,主要以汉服为主,另外还有胡服、旗装等。


汉服这个名词是最初其他民族对汉人传统服饰的称呼,就像胡人的传统服饰成为胡服,而汉人的传统服饰也就是相对的称为汉服了,因此汉服主要是指中国上古时期三皇五帝至明末以前。在这数千年中,汉族人民所穿的汉族服饰传统服饰都被称为汉服,中国自古即有华夏中华之称。在中国各大族群中,汉族是最大的民族,又被称为华夏民族或中华民族,所以汉服又被称为汉装,华服汉服不是指汉朝服饰,而是指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也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中华,汉民族正是因为有华夏之美而成为华。有礼仪之大而成为下,所以我们中华民族也简称为华夏民族汉服无论在文化艺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武术剑道,音乐舞蹈,品茗茶道等方面,都是最能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汉服充分展现。老古人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涵,更是纯善纯美的中国传统服饰艺术的重要象征。

商朝时期纺织与刺绣技术十分纯熟,然后最早把衣服分为两节式的上衣,下裳是中国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当时不管男女,大都腰系宽腰带,领巾袖口都有精致的刺绣滚边,一位圣贤者说过易潮天下易,朝晨艺朝天任义朝明一场文化艺巢服饰。所以中国古代服饰不仅随着改朝换代而改变朝代之间服饰特色也有很大的分别,也各自反映了不同朝代的文化,从中更体现的出不同时期人类被赋予的智慧。

汉服最主要的特色是交领右衽袖宽且长乙绳带细节取代裤子穿着汉服让人神态举止有含蓄内敛,端庄稳重,潇洒脱俗的气质与美感。这些特色不仅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就连鱼身受汉服影响而产生的和服韩服也不同,跟西服更是大大。都不相同,汉服的样式因其领口。束腰袖型剪裁方式的不同可以变化出几百种不一样的款式,多数的学者专家一般将汉服分为九种款式,上衣下裳,上襦下裙,上衣下裤,衣裳连制,直缀,袍衫,阑衫,褙子,半臂。

任何一个民族的代表性服饰,首先涉及到的是民族文化认同问题,而不仅仅是审美的问题了,有些同学喜欢cosplay,不如穿上汉服来弘扬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今天就介绍到这里啦,九酱跟大家拜拜啦~

9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也一直被定义为中华民族历史中最具代表中国特色的服饰,那么汉服起源于哪个朝代,期间又发生了怎么样的改变呢?

汉服的起源

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中国古典服饰精妙绝伦,种类众多,各有特色,各类服饰特征鲜明,显示了穿着者的贵贱尊卑或性别职业,因而不同特点的服饰就成了不同社会地位人的代称,有的甚至沿用至今。

青衿

亦作“青襟”,周代读书人常穿的服装,泛指有学识的人。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杜甫《题衡山县新学堂呈陆宰》诗:“金甲相排荡,青衿一憔悴。”明清科举时代则专指秀才。

黔首

黔,黑色。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战国时期,黔首之称已经广泛使用,《吕氏春秋》中《执一》、《振乱》、《怀宠》和《战国策·魏策》、《韩非子·忠孝》、李斯《谏逐客书》、《礼记·祭义》等均曾出现。它的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

白丁

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白丁”可引申为没有学识的人。

布衣

麻布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而已,故命曰布衣。”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

纨绔

纨绔是古代一种用细绢做成的裤子。古代富贵人家的子弟都穿细绢做的裤子,这很能反映出他们奢侈的特点,因此,人们常用纨绔来形容富家子弟。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F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青衫

“青衫”黑色的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人也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

青衣

古时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装。婢女亦多穿青衣,后因用为婢女的代称。白居易《懒放》诗:“青衣报平旦,呼我起盥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