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有宋一代是中国各大朝代中疆域最小的王朝之一,军事上的成就远不如之前的汉唐。而且始终没有解决少数民族外患,导致两宋皆亡于外族。然而军事虽弱,大宋竟然能够享国三百多年,是除了汉朝之外国祚最长久的朝代。这又是为什么呢?
有人说是因为宋代政治制度是“重文轻武”,其实这个说法值得商榷,宋代“重文”是没有错,但政治上没有“轻武”。武将地位相对文官低,不是因为轻视武将,而是为了重点防备武将。更没有轻视武备,不但不轻视,还非常重视。我认为从政治上,用“以文驭武”来替代“重文轻武”更合适。
今天就来详细说说以下三点:
为什么“重文轻武”的说法值得商榷?
什么是“以文驭武”?为什么要“以文驭武”?
“以文驭武”的影响。
为什么“重文轻武”的说法值得商榷?
1.宋朝非常注重武备,国家财政收入的70%~80%都用在军费上了。
大宋是历代最富裕的王朝,财政收入远迈汉唐,甚至超过后来的元明清。但财政总收入的80%左右都用于军费上,说明大宋对军备不但不轻视,反而是非常重视的。
北宋三司使蔡襄奏·“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忠惠集》卷一八《国论要目·强兵》(三司史管财政)
南宋时期宋孝宗:“当今天下财赋,以十分为率,八分以上养兵。”——《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六四
2.宋朝是历代中军队数量最庞大的王朝。
宋代军费高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军队人数众多,宋代为了武备一直在增兵,直接导致宋代“冗兵”问题。我们看这几个数据:
宋前三个皇帝:太祖、太宗、真宗时期军队人数逐渐增加:
三司使王拱辰所言:“太祖时兵十二万,太宗时十八万,章圣(真宗)时四十万”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到了宋仁宗时期军队人数膨胀,达到最高峰,超过历朝历代。军队125万多,其中禁军八十二万多,其它是厢兵、番兵。而沿边弓箭手还不算在内。
庆历之籍总一百二十五万九千,而禁军马步八十二万六千,视前募兵寖多。自是稍加裁制,以为定额。——马端临《文献通考》
到了宋神宗时期采取精兵的政策,熙宁期间禁军从82万余压缩到了56万余,元丰年间61万余,但军队总人数依然有90万左右
熙宁之籍,天下禁军凡五十六万八千六百八十八人;元丰之籍,六十一万二千二百四十二人——脱脱《宋史》
北宋后期军队数量一直在这附近徘徊。南宋军队数量也差不多。
3、宋代非常注重军事武器与军事理论研究
宋代设置军器监,是专门制造兵器的机构,目的是让兵器标准化生产来提升产能和武器质量,大名鼎鼎的神臂弓、环首刀、八牛弩等大杀器都在军器监中得到了改进、提高。
宋军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进行火器的研究与应用,寄希望用火器抵抗少数民族骑兵,北宋发明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燃烧投掷性火器,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火药直接应用于实战的武器。南宋造出“突火枪”,是最早的发射性火器。宋敏求《东京记》记载的汴京的“火药作”,就是火药制造工场。
宋代注重高级军官的军事理论素养。大力提倡文武官员研究历代军旅之政及讨伐之事,并组织编纂出中国第一部新型兵书《武经总要》。该书包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术两大部分。其后又将《孙子》等七部兵书汇编为《武经七书》,作为武学的必修课程。
从以上几点我们看到,宋代政治上并不轻视武备,所以重文轻武一说,并不妥当。
什么是“以文驭武”?为什么要“以文驭武”?
自唐朝中叶的安史之乱开始,中原地区兵祸连结的状况持续了二百余年,骄兵悍将们演出了一幕又一幕割据、叛乱和混战的惨剧。五代的五十三年间竟走马灯似地换了十三位皇帝,且大部分是非正常死亡。连年战争使得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农民流离失所,农业生产遭到重创。
生活在五代的宋太祖、宋太宗深知武将作乱带来的动荡,所以从立国开始,就用“以文驭武”的政治方针来避免重蹈五代覆辙。“以文驭武”核心目的就是防止武将造反。方法是重用文臣担任要职,掌握军政大权,对武将进行防备。宋朝为了防止武将作乱制定了许多制度,主要有:
1.枢密院制度:
宋代军事最高机构——枢密院,首脑几乎都是文人担任。全国军队调配由枢密院负责。作为武将的狄青担任过枢密院的最高首脑枢密使,但不久受文官排挤,最后郁郁而终。
2.剥夺武将兵权:
雄才大略的宋太祖黄袍加身,用杯酒释兵权,革了武人的命,收了地方政府各武将的兵权,改由中央政府养兵、管兵、练兵、调兵。武将没有军队,就没法造反。
3.更戍法:
更戍法就是将军固定驻守一个地方,士兵来回驻扎,禁军一年就有半年在路上,没有多少时间在边州营寨中守御与操练。而且致使将不知兵,兵不知将,这样武将没有亲信就没法造反。这样致使军队战斗力不强。而且军队调动又给所过的州、县带来极大钱粮损耗。
4、监军制度:
有宋一代,一般担任监军的便是文臣和太监,监军虽没有指挥权但有监督权,但能与统帅分庭抗礼,甚至有时候可以干预战争走向。那么将军为什么还要监军监督?目的就是防止武人利用战争带兵作乱。宋朝不就是武人带兵打仗的半路,黄袍加身才建立的么?
“以文驭武”的影响
正面影响:
1.彻底解决了藩镇之弊:
有宋一代再无藩镇割据,唐代藩镇割据的问题由此终结。五代十国的分裂动荡的局面在有宋一代再也没有出现。社会稳定是宋代经济、文化、民生高度发达的基础。
2、延长了宋朝国祚:
武将造反、权臣篡位、大规模农民起义在宋朝都没有发生过,保证了国家的安全与统一,使得宋朝国祚是中国封建王朝中除了汉朝以外最长的朝代。
负面影响:
1、导致战争中对武将掣肘过多,有时候远在京城的皇帝也参与战术决策,宋太宗有时甚至要求远在边境的部队如何布阵、如果扎营都得按自己画得阵图执行。两军交战瞬息万变,武将没法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战争败多胜少就不奇怪了。
2、朝廷担心武将与军队相勾结,经常进行调动,让将军没有自己的亲信,也没法树立威信,使得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战斗力低下。
3、监军制度使得武将深受其害,如宋初名将杨业由于监军王洗威逼,不得不仓促应战,断后的时候又被王洗甩下,最终被辽军俘虏,绝食而亡。仁宗时期大将刘平,由于监军黄德和在两军对阵时候害怕逃跑又见死不救,导致被西夏军俘虏。
4、武将受到猜忌与防备,只能挖空心思敛财如吃空饷、走回易(走私)等等,所以大宋虽然冗兵百万,实际有战斗力的部队并不多。比某禁军,听说三千敌军来袭,便点出四千兵马迎战。可上了战场,却发现四千兵马是纸上的数量,是军官用来吃空饷的。实际只有两千多战兵,再去掉其中不堪战的,就只剩下一千出头了。那还打什么战?
5、宋代的社会风气倒是可以说得上是“重武轻文”。人们认为读书考上进士为人生巅峰(金榜题名时),而当兵不但没出息,还得在脸上刺字,有着“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说法。
所以有宋一代虽然文曲星辈出,可杰出的武将并不多。欧阳修在《卖油翁》里把能开三石强弓且百发百中的陈尧咨将军与一位卖油油相比,来说明骑马射箭和卖油翁酌油一样,只是“惟手熟尔”,没什么了不起。我们平心而论“酌油”之技与陈尧咨“发矢十中八九”之技无论比难度、力量、眼力等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可见对人们对高超武艺的蔑视。
结语
有宋一代收取武将的权力不是不重视武力,反而是正是要将武力掌握在朝廷手中,而不是某将军手中。但两宋防备武将矫枉过正了。北宋初年太祖定下的政策本身没有问题,用以文驭武解决了武将作乱的问题,使得大宋长治久安,没有成为五代后的第六代短命王朝。
但太祖之后的三百多年里,武将作乱已经不是大宋的心腹之患了,少数民族边患国家面临的严重威胁。但后世的皇帝对防备武将的核心政治思路没有变化,也是因为这点,导致了两宋对边境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占不到便宜,并最终都亡于外族。
以上是我个人见解,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讨论。
我是赵宋春秋,喜欢本文的朋友请点赞,转发加关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