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浒传」与真实历史的差距,作为一个历史观察者,我认为搞清楚这几个根本问题,大家便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不用稀里糊涂,人云亦云了。

第一,梁山泊存在问题。

这是个关键问题。「水浒传」的精神家园和核心场所是忠义堂,是梁山泊。

那么梁山泊是否存在呢?我的答案是,「最早没有,曾经有过,现在没有,未来可能有」。有点绕,我具体说。

梁山泊最早见于「资治通鉴」,古时是没有的。大概始于五代,北宋末达到顶峰。缘起于人工运河以及黄河多次的决口改道,黄河水汇集到梁山脚下,与周围其他水泊形成一个以梁山为中心的大水泊,称「梁山泊」。

目前梁山泊原址基本干涸,不复存在了。仅有东平湖等个别水域存今。目前山东梁山县努力引黄河水,想重现当年八百里水泊的壮观景象。所以,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第二,宋江起义问题。

这是存在的。北宋末年,朝廷昏聩,贪污横行,民不聊生。梁山泊方圆数百里,大量失地农民,渔民以及官府通缉犯等进入梁山泊谋生躲避。

后来政府为了提升税收,成立「西城括甜所」。宣布梁山泊为公地,需要缴税方可从事捕鱼等活动。农民无钱缴税,不得不铤而走险,起义反抗,宋江等便是其中的一支起义队伍,可能是最大的,后确实被朝廷诏安。

第三,108将问题。

史书记载,「宋江等三十六人,纵横江海」。史书明确记载了36个名字,分别是

宋江 晁盖 卢俊义 吴用 关胜 秦明 呼延绰 花荣 柴进 李英 朱仝 花和尚 武松 董平 杨志 徐宁 索超 戴宗 刘唐 李逵 史进 穆横 雷横 李俊 阮小二 阮小五 阮小七 张横 张硕 杨雄 石秀 解珍 解宝 燕青

水浒中部分名字做了改动。总结一下,这36人便是「三十六天罡」除去公孙胜 林冲 张清三人,加上晁盖 孙立 张青三人。

第四。方腊起义问题。

方腊起义发生在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1121年失败被杀,历时一年。以「摩尼教?」为政治动员工具,这也是古代农民起义的常规打法。

规模很大,有数十万之众。活动在浙江一带,今杭州淳安县还有「方腊洞」遗址。

宋江是否参与了征讨方腊的军事行动,不好说。就算参加,也不会是主力。

其实还有很多问题可以探讨,比如朝廷问题,配角人物,宋辽问题等,篇幅有限,手也酸了,就此别过,江湖再见。

最佳贡献者
2

《水浒传》是“四大名著"之一。它的家喻户晓和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充分表明了其深受人民喜爱和流传的广泛。

《水浒传》是一部在长期群众创作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综合加工再创作,又经过不同思想倾向的文人多次增删修改而成的伟大著作。其内容的历史根据,主要是宋江等三十六人在水泊梁山聚众起义,反抗朝廷的故事。但与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又有了很大的不同。

关于宋江起义,历史资料中有所涉及。例如:《宋史.徽宗本纪》有记:“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东京、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张叔夜传》说:“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兵莫敢撄其锋。"《东都事略.侯蒙传》说:“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关于起义的结局,各种记载也不一样。有的说被张叔夜招降,有的说被折可存平定,也有的说招降后被封节度使去讨方腊。

宋江起义失败后,正值金人、蒙古人先后南下,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益突出,高举义旗、结聚山寨的时有发生,因此宋江起义的事迹就成了人们歌颂的对象,以此为内容的各种民间故事、话本、戏曲相继在民间流传。后来,施耐庵、罗贯中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的再创作,才形成了这部伟大的著作。

从《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可以看到,这部著作是有历史根据的,但和原来的历史依据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3

《水浒传》与现实的差异分为两个方面。家里和江湖。家里发生的事情基本都是真的,江湖上的故事基本都是假的。

我所说真的,是说与当时的社会情况相符,社会和国情就那样,百姓的生活就那样,不是说所有家里的故事都是真的。

比如说缠足,这个害了多少个时代的中国女性的陋俗,据说是从唐后主李煜开始的,到了宋朝已经在民间流行。先说李师师这个花魁。在《水浒传》第八十一回里,水战擒了高球,宋江想招安,就给放了回去京师。派戴宗和燕青打探消息。燕青见李师师时有两句诗:露来玉指纤纤软,行处金莲步步娇。这里的“金莲”应该指的是李师师是裹脚的。

那么被骂到今天的坏女人潘金莲裹脚吗?书里有这样的描写:“那双箸正落在妇人脚边,西门庆连忙墩身下去拾,只见那妇人尖尖的一双小脚儿,正跷在箸边。”尖尖的小脚,说明潘金莲是三寸金莲。被宋江杀了的阎婆惜也是:“金莲窄窄”。第七十三回黑旋风捉鬼救出的刘太公之女也是:“宫鞋窄窄起春罗,香沁酥胸玉一窝。”还有一些家里的女子描写,都符合当时的生活情况。

另一个佐证就是媒婆,在宋代实行的是“男女无媒不交”。媒婆是很重要的工作,可是在水浒故事里也被坏了名声,也就是潘金莲的王干妈,因为她的撮合才成就了骂名,包括武大郎的死也是她教唆潘金莲下毒的。从此媒婆的形象尽毁,逐渐沦落成下等行业。

江湖上的描写大部分都是假的,假到都成传说。

武松打虎是假的,是个小店就能吃牛肉是假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是假的,个个武功高绝是假的。一百单八将是假的。那么有真的吗?有三分是真的。故事开头有禁军教头王进是真的。宋江带领36人起义,曾啸聚梁山是真的。张叔夜招安也是真的。这些都是有史可查。水浒的创作不是施耐庵的功劳。应该是群体的创作。宋代就是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大小起义达200多次,许多地方民不聊生。水浒就是把这些农民起义故事神话到了一起,从当时的画家恭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开始,这个故事和36好汉图就开始在民间流传,到《宣和遗事》和《江湖豪客传》不同版本达130种之多。到定稿《水浒传》已是再创作基本完成,是故事完整和人物丰满的传奇小说了。如果说开始创作时候有历史依据,有画像佐证,到后来就是自由联想了。虽然有宋代历史的影子,但不能当做历史的真实去看。这里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雪小浪 :《水浒传》虽然属于演绎传奇小说,但对现实影响巨大,后来的李自成起义,太平天国起义大部分都是受这本书的影响,打出“替天行道”的大旗。

@雪小浪 读书就是读史读一段不一样的人生。

4

水浒传》里的故事是不是真的,首先应该明白一个道理,这是一本小说,是后人编的。

<水浒传>的成书,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

据<东都事略侯蒙传>:“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

又据《宋史徽宗本纪》:“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宋史张叔夜传》:“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掳获。

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还有的记载说宋江投降后曾参加过征方腊之役。从这些记载里,可以知道这支起义军,人数不多,但战斗力很强,在群众中甚有影响,曾经给宋王朝造成一定的震动。宋江等起义的年代大约在宣和元年(1119)至宣和三年(1121),前后三年多。

宋代说书技艺兴盛,民间流传的宋江等36人故事,很快就被说书人采来作为创作话本的素材,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有小说篇目《青面兽》、《花和尚》和《武行者》,这当是说的杨志、鲁智深、武松的故事,此外,《石头孙立》一篇可能也是水浒故事。

这是有关《水浒传》话本的最早记载。

南宋末有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序里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并说在龚开之前有画院待诏李嵩,曾画过宋江等人像。

现在看到的最早写水浒故事的作品,是《大宋宣和遗事》,它是说书艺人的底本。

它所记水浒故事梗概,从杨志卖刀杀人起,经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九天玄女授天书,直到投降朝廷镇压方腊起义止,顺序和后世的《水浒传》基本一致。

这时的水浒故事已由许多分散独立的单篇,发展为系统连贯的整体。元代杂剧盛行,有大量的水浒戏出现,元杂剧和《大宋宣和遗事》所记水浒的人物姓名大致相同,但聚义地点不同,

杂剧说的是梁山泊,《遗事》说的是太行山;杂剧中已有“一百八个头领”之语,《遗事》只提到了36将的绰号姓名;《遗事》中写李逵位列第14,燕青位列第28,杂剧中李逵是第13头领,燕青是第15头领。

可见在《水浒传》成书以前,水浒故事在流传中内容细节上颇有不同。这与不同地区流传有关系。

施耐庵正是把这些在不同地区流传的故事,汇集起来,经过选择、加工、再创作,才写成这部古典名著《水浒传》。

既然知道了这几近大杂烩的不同故事的串编,原则上,就不用再去分析故事的真假了。

随便举几例:

1,梁山泊方圆八百里。虽然历史上地理状况可能有变迁,但从东平湖一直串到微山湖,也不足三百里。

2,好汉们动不动,“切二斤牛肉,两壶好酒”。宋朝是农耕社会,对重要生产力耕牛的保护是上升到法律的,私宰耕牛死罪,即使病死牛处理也要上报官府,更别说会有店家卖牛肉了。

3,武松打虎。即使体格最小的华南虎,也非一个人所能对付的。

小说,只能当小说看,如果当了历史,提根哨捧闯进动物园,那只会做个老虎的开胃点心。


5

史料记载的宋江起义没有《水浒传》中所描写的那样"风风火火"。

有关史料记载的宋江起义大致情况是这样的:

在今山东梁山、郓城、巨野、汶上县之间,有个叫梁山泊的大湖泊,湖面宽广,物产丰富。湖泊北面有座叫梁山的岛屿,其实在王安石变法的时候,统治者早就盯上了这块风水宝地,有人主张将泊中的水排干变成良田。当时这里聚集着一群被逼的无路可走的农民和渔民,靠着这片湖泊维持着生计。宋徽宗政和年间,大宦官杨戬听从了一个叫杜公才小吏的馊主意建立了括田所,就是检查所有农家的田契,并且要有证明人,只要一张田契无法证明,就将田地没收充公,要耕种的话就要付租钱,这个政策一实施,农民的好多田地都没有了,另外在湖面上打鱼割草要按船的大小交税,碰到自然灾害也不会减租免租,官家如此横征暴敛,人民如何生存?

官逼民反,于是湖泊附近的农民和渔民纷纷逃到梁山造反。梁山造反头领正是宋江,其实史书上也没有记载宋江真正的身世。梁山农民起义的时间大约在宋徽宗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在这支起义队伍中有三十六位头领为骨干,总兵力也只有数千人,但是战斗力还是强的,数次作战,官兵皆败。后来宋徽宗确实也派人去诱降宋江,但梁山不为所动。

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张叔夜设计在海州城外埋伏,用小股兵力引诱起义军,趁起义军和官兵搏杀之际烧了起义军的船只,同时埋伏在城外的官兵又趁机猛攻,起义军一片混乱,副帅被捉,宋江见势不妙只好投降。

后来宋江确实跟随着童贯征讨过方腊的起义军,并立了战功。绍兴二年五月,原来起义军的一些将士在梁山另一位首领杨志的带领下随童贯伐辽,不幸失败,杨志的队伍也不知去向。宋江的结局最终怎样史书上也没有明确记载。

宋江起义只能说是《水浒传》的素材,大致情节有点相似,但远没有演义中写的那样轰轰烈烈,荡气回肠!(图片来自网络)

6

《水浒传》里的故事和历史真实梁山起义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水浒传》四大名著的地位动摇

现在网络上对《水浒传》的评价由当初的赞扬变成贬低,这充分体现出观众对于细节的注意和喜欢拿着电视剧学历史、看名著的消遣行为。

水浒传之所以能成为四大名著并不是因为里面的各路响马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可以给人一种观看美食节目的舒心感,也不是因为里面重情重义的情节和人心叵测的心理学描述让人大呼过瘾。

当很多人呼吁四大名著剔除《水浒传》的时候,恐怕《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老先生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水浒传》故事背景和成书背景

梁山起义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北宋徽宗时期,在《宋史·徽宗本纪》和《大宋宣和遗事》等文献中均有记载。

从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到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宋朝的农民起义就从未间断过,号称繁荣的大宋也以四百多次农民起义荣登历朝历代农民起义榜首。当赞扬宋朝百姓富足的生活时,很多忘记了宋朝的城镇富足并非农民阶级的富足,在这种阶级矛盾越积越深和北宋朝廷内忧外患只能加大征税的压迫下梁山起义应运而生。

北宋一朝爆发233次农民起义,梁山宋江起义在这些农民起义里面并不是最大的,勉强算是名列前茅。但却是这些起义里面,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里是最为著名的。其中主要的原因还是《水浒传》的流传度广泛,已经是老少皆知的故事。

《水浒传》的历史价值

《水浒传》真正的价值是这些明初才整理合订完成的故事在元末反对暴元统治的道路上发挥的历史价值,宣传作用和为起义军提供的精神粮食。

在明末各地爆发的农民起义中,众多首领甚至直接借用水浒传里面的名字和绰号。清朝时期打着水浒旗号反清的起义依然屡见不鲜,天地会、太平天国起义、义和拳、小刀会无不受《水浒传》的影响。

《水浒传》的影响已远远超过了文学和演唱的范围。根据记载:历代强盗和造反者都喜欢借用《水浒传》英雄好汉的绰号…(自行猜测)…这是令人吃惊的。——日本汉学家木村英雄

《水浒传》的文学价值

除历史领域之外《水浒传》的文学领域的地位也是无法撼动的,同样也不可能被剔除四大名著之外。最直观的便是对于古代市井生活的研究价值。

▲金圣叹《第五才子施耐庵水浒传》

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清?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序三》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古白话文写成的长篇章回体版块结构小说,毫无疑问《水浒传》是中国小说和白话文小说的鼻祖。白话文体虽然在唐代文献中开始运用,但实在是粗鄙不堪,元朝的白话文本取得很大的进步,但这种进步十分有限,这时候就凸显出《水浒传》的重要性。同时这部书还影响了明清小说的流行,《水浒传》之后明清的很多小说都带有《水浒传》的影子。在中国小说和中国文学史上没有一部可以能和《水浒传》比肩的,这点并无吹嘘成分。

▲水浒传开篇

《水浒传》诞生后,诗文为文坛正宗的时代便沦为历史。

《水浒传》是一部奇书,在中国文学史占的地位比《左传》《史记》还要重大的多。——胡适《〈水浒传〉考证》。

作为中国白话文学的里程碑,《水浒传》里的真实历史故事其实并没有多少吸引人的地方,但艺术加工成书的《水浒传》还是紧密依托真实的历史事件。

历史上小打小闹的梁山起义

真实的梁山起义确实是官逼民反,并非头有反骨,无事生非。北宋财政赤字日益加大后朝廷增加赋税,在这样的背景下梁山泊被划归公有,靠水吃水的民众面对捕鱼、挖藕甚至割蒲都要缴纳高额的赋税的情况下揭竿而起,历史的梁山起义军也确实有过开官仓救济百姓的壮举,但梁山起义的影响力和势力在宋王朝面前显得羸弱不堪。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曰:“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宋史·侯蒙传》

宣和元年,也就是公元1119年,初具规模的民间反官府势力在宋江的率领下,集合36首领在梁山起义,短时间攻陷十余座州县,沿途官兵面对人数越聚越多的起义军毫无抵抗力。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宋史·张叔夜传》

这时候庙堂上的统治阶级才开始重视,主要以招抚为主,宋江拒绝招安。

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谴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宋史·徽宗纪》

宣和三年二月,起义军攻取江苏睢宁,从沭阳驾船到连云港。五月宋江人马登陆后遭到知州张叔夜招募的数千死士伏击,后方船只被烧毁,没有退路的起义军士气大减,局面无力回天的情况下宋江率领众人接受朝廷招安。

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宋史·张叔夜传》

至于《水浒传》故事后期征讨方腊在史学中争论较大,有作者凭空捏造的嫌疑。在考证下大部分史学家认为梁山起义军被招安后出征方腊的可能性较大。

结语

综上所述,《水浒传》里的梁山起义和历史上真实的梁山起义有较大出入,结合《水浒传》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是当之无愧的四大名著之一,这就够了。

7

题记:《水浒传》只是一部演义小说,而其中的人物、事件除了一小部分和历史吻合,大部分都是著作者为了剧情的需要杜撰而成。


要说差别多大,一分真、九分假吧!只不过《水浒传》的传阅率实在是太高了,加上人物、剧情生动鲜明,与至于大多数人都把它当成了历史。以下简要说说《水浒传》与真实的历史的差异:

首先,最为明显的就是英雄数量的差异;

《水浒传》中塑造了梁山泊“一百单八将”,形象生动鲜明,让人过目不忘。而在真实的历史上,仅仅只有36个人物在史书中出现过。据考证在宋徽宗宣和年间,确实发生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起义,但涉及人物只有36人。那为何在《水浒传》却成了108将呢?其实这是作者故意而为之,以三十六为天罡,七十二为地煞对应108好汉,即迎合了读者的喜好,同时也便于流传。

其次,就是起义规模的差异;

历史上宋江起义的规模很小,影响也很小。宋江起义后,占据了水泊梁山,但迫于生计,又很快就离开了,他们到处流串攻城略地打家劫舍,也逐渐引起了朝廷的注意。起先朝廷想对他们招安,但没有谈拢。于是朝廷又派人征讨,宋江被俘投降,起义遂被镇压。投降后的宋江成了征讨方腊的马前卒,结局不知不得而知。

其三,就是历史人物的差异;

由于《水浒传》中涉及人物过多,我们简单列举一两个重要的角色进行说明对比。

大家都知道西门庆,他在《水浒传》中占据极为重要的篇幅,甚至可以说许多人的梁山之路都因他而起。历史上确实有一西门庆,但和《水浒传》中的西门庆却是两码事。甚至整个回合西门庆和潘金娘的戏码,都是作者杜撰出来的。西门庆仅仅是明朝嘉靖年间一位攀附在权臣蔡京门下的官商泼皮,整日横行乡里。作者对其深恶痛绝,于是有了他在《水浒传》中的悲惨结局。

《水浒传》中还有个重要的人物权臣高俅。历史上确有其人,但地位较低。他为人乖巧,擅长抄写,有诗词歌赋的功底,也有一定的武功基础,最后被聘请为大文豪苏轼的“小史”。这个和小说中的形象也是有较大的出入。可以说历史上的高俅并没有小说描述的那么坏!


《水浒传》虽然是小说,但却是真实社会的写照。它用小说的形式表现了农民起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揭示了阶级压迫是这场农民起义战争的社会根源。

8

水浒传小说跟当时现实中农民起义还是有差别的!

据史家考证研究,在宋代徽宗宣和年间,确有宋江其人及其领导的梁山泊起义,但不像《水浒传》所写的有108将,也没有那么多生动的戏剧性场面。 梁山泊位于山东西部,原是个很小的湖泊,后因从五代到北宋黄河多次缺口泛滥,使它与四周的许多小湖泊汇成一片,到北宋末年便形成横八百里水域的大湖泊,湖中港汊交错,芦苇纵横八百里域的大湖泊,湖中港汊交错,芦苇纵横,并有许多天然小岛,形势险要复杂。当时许多破产农民、渔民以及一些被政府通缉追捕的逃犯遂藏匿于此,成群结伙,靠进行一些“非法”活动营生。有若干股势力日益增大,人数愈聚愈多,到北宋末年更掀起了多次反抗官府腐败、盘剥与压迫的武装斗争和农民起义。宋江起义军就是其中的一股。 宋江起义的导火线是宋朝廷烟解决财政困难,设置“西城括田所”,宣布将整个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为“公有”,规定百姓凡入湖捕鱼、采藕、割蒲,都要依船只大小课以重税,若有违规犯禁者,则以盗贼论处,贫苦的农民与渔民交不起重税,长期积压在胸中的对社会现实的不满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他们在宋江等人的领导下,铤而走险,武装聚险,凭借梁山泊易守难攻的地形,阻杀前来镇压的官兵。到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这支农民队伍正式宣告起义。 史书记载,宋江起义军中有三十六个主要头领。他们是宋江、晁盖、吴用、卢俊义、关胜、史进、柴进、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刘唐、张青、燕青、孙立、张顺、张横、呼延绰(《水浒传》中为呼延灼)、李俊、花荣、秦明、李逵、雷横、戴宗、索超、杨志、杨雄、董平、解珍、解宝、朱仝、穆横(《水浒传》为穆弘)、石秀、徐宁、李英(《水浒传》中为李应)、花和尚(《水浒传》有姓名为鲁达、鲁智深)、武松。宋江起义军总人数由于史书无记载,无法统计,估计有近万人。《水浒传》写梁山好汉有一百零八将,那是小说家的虚构,作者“欲成其书,以三十六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郎瑛:《七修类稿》),以使小说更添传奇色彩以迎合百姓喜好,琅琅上口,便于流传。但小说毕竟是小说,读者不可将它当成真实的历史。

9

小说允许虚构

10

你好关于“水浒传”它只是一部演义,是虚构的。真实历史上没有这些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