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创作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要强调典型:好人要好到没有缺点,坏人要坏到头上生疮、脚底流浓”。所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被夸大是必然的,甚至可以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完全相反。《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也不例外。比如: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祭东风、空城计等脍炙人口的故事都与历史上的诸葛亮无关。我们读《三国演义》最明显的感受就是诸葛亮是一个军事奇才,他不仅神机妙算,更是洞察人性,是一个集颜值、智慧、勇气、谋略、仁义等多种优秀品质与一身的完美人物。但是,历史并非如此。

陈寿在他的《三国志·诸葛亮专》的最后对诸葛亮是这样评价的:“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这里可以看到,陈寿对于诸葛亮评价是“识治之良才”,这个良才的核心都在政治方面的才能,可比与管仲、乐毅。但整个传记中并没有关于诸葛亮军事才能卓越的描述。相反,最后一句话却明确指出了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不足,“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意思是说:“连年兴师动众,没有成功的原因是因为在战场上随机应变并不是诸葛亮擅长的”。

其实诸葛亮在刘备定蜀之前最大的贡献首先在《隆中对》中为刘备集团规划了战略发展的蓝图,之后是促成了“孙刘两家的联盟”,形成联合抗曹的统一战线,从而以三分天下的格局是刘备集团可以保全。这一阶段诸葛亮所表现的显然是政治才能。

入蜀之后,诸葛亮的主要工作是为刘备的前方部队督办粮草,此时的诸葛亮并未得到重用。直到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才成为了蜀国政权的核心统治者。而这是诸葛亮的最大贡献是平衡了蜀地三股政治力量,使得蜀国得以相对稳定的存活下去。

所以,《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战神,而历史上的诸葛亮是政治家。




最佳贡献者
2

真实的诸葛亮其实比《三国演义》里说得更历害。《三国演义》把诸葛亮描写得“状诸葛之智近妖”,有点不切实际了,但真实的诸葛亮虽不近妖,以一个凡人之智,却能做出近妖的事情,自然要比书里描写的诸葛亮更历害了。

诸葛亮做出近妖的事情有很多,很多不可想象的事情,他却做出了。未出茅庐,便定天下三分,其谋略远思,足已让后人汗颜了。刘备自黄巾起事,在外奔波闯荡多年,竟没为自己打出片瓦的地盘,最终只能暂借荆州刘表新野小县栖身。就当时情形,又有谁能看到刘备还能成事,还能三分天下有其一呢?只有诸葛亮能做到,他就像上帝的宠儿,为刘备提出了隆中对策,结果按照这个对策行事,刘备还真就三分天下有其一了。渡江联络孙权抗曹,把刘备这把死棋烂棋走活,成了定鼎蜀汉的关键。就当时形势看,孙权经营江东,已历三世,兵精粮足,单独抗曹,也是很有把握的。大耳刘备呢?这时正急急如丧家之犬,茫茫如无头苍蝇,被曹操大军追得真可谓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仅凭其些些败逃之兵,已无斗志,分分钟都有被曹操大军消灭的危险。在此紧要关头,诸葛亮审时度势,提出了联孙吴抗曹的策略,并自己亲自渡江实施,在不卑不亢中,成功劝说孙权同意联合抗曹,这就等于在紧急关头,诸葛亮力挽狂澜,挽救了刘备的事业。白帝托孤,在蜀汉危急存亡之秋,再造了蜀汉。夷陵之战,蜀汉精锐损失殆尽,国内人心离散,惊魂不定,国外北有国仇曹魏发难,东有大仇东吴欲来,南有南中作乱,西有羌戎窥伺,东北有上庸觊觎,可以说蜀汉到了一触即溃的危局。正是有了诸葛亮的主持慎重,临危不乱,才让蜀汉安然渡过了灭国之危。六出祁山,以弱击强,以小敌大,使他国不敢小歔,让蜀汉得以立国固基。诸葛亮不畏强敌,不顾蜀汉弱小,凝聚人心,同仇敌忾,毅然以一州之地,抗九州之敌,以数万之军,敌数十万之军,而且屡屡耀兵敌疆,多有斩获。司马懿可谓三国最有名的谋士、军事家,在他的一生中,对敌无数,擒斩孟达,征伐辽东公孙渊,赚曹爽,骗王陵,可以说都是得心应手,干净利落,完全不费吹灰之力。但是唯独在对抗诸葛亮时,司马懿率几十万大军,竟不敢与区区几万人的蜀汉军硬拼,畏蜀如虎,只能穿着诸葛亮送去的女人衣服,紧闭寨门,以坚守死拖之策,与诸葛亮对敌,留下了“死诸葛走活仲达”的千古笑谈。不怕乱世取天下,就怕国定再攻伐。曹魏立国已久,人心稳定,而且在三国中实力最强,诸葛亮能六出祁山,吊打曹魏,可见其能力的非凡。巧思精技,发明创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诸葛亮为了征伐的军事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相继发明创造出了八阵图、木牛流马、诸葛连弩、孔明灯等军用图阵工具,让千年来的后人难望其项背。就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木牛流马究竟是什么东东,也没一个人能想象制造出来。

诸葛亮是人不是神,他一样不会呼风唤雨,不会移山倒海,但他却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创出了让后人称为神奇的业绩,正因为如此,后人才难以置信理解,才在口口相传中,将其传得神乎其神,以致才有了《三国演义》中的“状诸葛之智近妖”的情况。由此看来,真实的诸葛亮远比书中所写的诸葛亮更历害更神奇!

3

感谢提问,首先《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并不是的史传。作者会考虑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和读者的阅读兴趣,会突出刻画人物正面或者反面形象。

毫无疑问,罗贯中也不能免俗,通读《三国演义》,从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舌战群儒,三气周瑜,一系列诸葛亮故事情节,不难理解鲁迅先生的评价“刘备之德近乎伪,孔明之德近乎妖”。很明显诸葛亮的智慧有罗贯中个人添油加醋的成分。

那么历史上诸葛亮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个人认为诸葛亮智慧更多不是行军打仗方面,而是在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治理政务。

智慧超群,远见卓识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陈寿《隆中对》

刘备问计诸葛亮,诸葛亮客观分析天下局势,提出行之有效的建国方针,刘备很是赏识。事实证明,诸葛亮的策略是对的,先取荆州,再图巴蜀。外结东吴,共拒曹魏;内秀政务,养精蓄锐。蜀汉历史曾昙花一现,也真是诸葛亮诸葛亮的国策提现。

统筹后方,稳固根基

诸葛亮出山之时,更多的从事后方事务,统筹粮草,稳固后方,安定人心。刘备功西川,谋士是庞统,取荆州,谋士是法正。可以说蜀国的开拓者并不是诸葛亮,诸葛亮工作内似于荀彧,看似简单实则不可或缺。

依法治国,一生正气

可以说,诸葛亮能凭自己能力站到蜀汉权利中心,完全是依赖自己一生正气,公平公正公开的处事态度。修订法律,严明军纪,诚实守信,廉政奉公。正是如此,蜀汉一切井井有序,威服于诸葛亮秉公办事。诸葛亮北伐失败,自我检讨,自行降职。

可以说诸葛亮的能力毋庸置疑,从起生平事迹来看。他处处谨慎小心,事必躬亲,更想一个政治家;而不适合领军作战,驰骋沙场,作为号令一方的军事家

其政治上的建树颇多,奖励耕桑,促进蜀国的发展与建设,;六出祁山,北方中原,劳命伤财,损兵折将,未取得较大战果。

有人说诸葛亮正是由于过于谨慎,过于正派,这种性格不适合出奇制胜,容易贻误战机。魏延从多次谏言,自己帅军从武功山小道,偷袭长安,诸葛亮没有同意。

可以说诸葛亮还是有些书生意气,他欣赏马谡的才华横溢,表面文章,结果马谡大意失街亭,致使功亏一篑。

可以说诸葛亮一生功在千秋,但并不完美,也会犯错误,也有失策之时,并不是三国演义中近乎神话般的存在。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感谢阅读,喜欢的点个关注!

4

真实的诸葛亮他的军事才能也很厉害,一直压着强大的北魏。诸葛亮任丞相时众臣又服又怕他。

5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最受欢迎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之一,就连诗圣杜甫也在《蜀相》中写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关于他的故事,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剧本和书上了解的,特别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诸葛亮被描述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人,他不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但是现实中的诸葛亮真的有那么神吗?真的既能借来东风,还能算准时事?《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实力是否被夸大了?我们一起来看看。

在正史《三国志》中记载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可以看出在正史中诸葛亮也是一位出众的治理国家之才,但诸葛亮对于应变将略并不特别擅长,诸葛亮在战场上的表现并非像《三国演义》中这么厉害。

在《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草船借箭中,周瑜为了嘲讽一下诸葛亮,就让他立下军令状,在三天至年内造成十万只箭矢,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戏弄了他一番成功得到十万只箭矢。但在三国史上,诸葛亮不是草船借箭的主角,真正的主角是孙权。据《三国志》里面记载,孙权为了刺探曹军敌情,趁着大雾乘船前去,结果挨了一顿猛箭,差点儿把船给弄翻了。曹军集中"火力",没少用"子弹",看来是下了狠劲儿。孙权没有借箭的意思,也没说是草船,只是察看敌情。孙权船的一侧中箭太多,有些倾斜,将要翻船。孙权急中生智将船调个头,让另一面也受箭,两面挨打,求个平衡。结果平安无事回到营寨。后来也流传出一句经典语,即“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什儿子若豚犬”。由此可见故事与《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情节是不一样的。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对于诸葛亮的描写,可以说费了很多笔墨,塑造了一个非常“完美”,神一般的形象,就连鲁迅先生在评价《三国演义》的时候,也提到了这一点。他的原话是这样的: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以此可见,罗贯中诸葛亮写的过与聪明与智慧以至于达到了一种“多智而近妖”的状态。

总结: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懂一些天文地理,但绝对没有呼风唤雨、鬼神莫测的本事。他真正的才能,在于治国,据历史学家考证,魏蜀吴三国中,蜀国是治理得最好的。

诸葛亮最值得我们佩服的地方,在于忠诚奉献、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情怀和气节。为了完成先帝的遗业,他劳心劳力,无怨无悔,给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做真正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才是最有价值的干货。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6

您好,很高兴看到您《“三国演义”中是否对诸葛亮的实力夸大,真实的诸葛亮又是怎样的?》的提问,那我就来说说我的个人经验和观点,谢谢!

1:诸葛亮的地位真的是因为《三国演义》被夸大了吗?

我觉得不是的,在唐朝开元十九年诸葛亮便进入武庙,成为与白起、韩信、李靖、孙武等并列的军事家。武庙十哲里面有几位在历代多有争议,但诸葛亮的地位却自始至终稳如泰山,从没有过任何动摇,而三国时期的其他所谓郭嘉、贾诩、周瑜等等并不在此列。在这之后诸葛亮还进入文庙,从而在文武两方面都受到华夏万民祭祀。

不仅仅如此,在诸葛亮死后近两千年里他都是文人偶像,臣子的典范,是所有儒家士大夫所向往能达到的极致。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几乎以一己之力改变天下格局而后失败的悲剧色彩都深深影响了整个华夏。

最后,他还是三国正史里面除了君主外被唯一单独作传的,另外半个算是陆逊,因为他是和叔叔一起合作一篇。

这些成就都是其他三国武将谋士所不能企及的,《三国演义》是创作于元末明初的小说,又怎能穿越到初唐时期影响诸葛亮的地位?《三国演义》虽然将诸葛亮某些能力神化了,比如呼风唤雨、七星灯续命。但却在实际上抬高了贾诩、郭嘉、周瑜他们的地位,使得很多人认为他们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

2:诸葛亮不仅仅是军事家。

很多人觉得诸葛亮的地位那么高是因为被儒家夸大的,因为他的忠义之心而非他的能力。首先,在初唐时期儒家在朝堂上的地位是很尴尬的;其次,忠义之人多了,凭什么只有诸葛亮被捧?

很多人把诸葛亮和郭嘉贾诩他们比较的时候有意无意的忽略了,诸葛亮不单单是军事家,他还是政治家、文学家、外交家、书法家、画家、音乐家、发明家。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极其少有的各方面成就都足以称雄的全才,把他和一些谋士比较是不对的,就像拿小平同志和一个谋士比较一样。

首先政治方面:《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没出山的时候就自比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旺汉四百年的张子房。在政治方面,他称得上是王佐之才。蜀汉能以一州之地压着人口经济人才都数倍于它的曹魏打诸葛亮功不可没。

文学方面:大家读书的时候都背过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就不说了,《诫子书》、《草庐对》、《诫外甥书》《将苑》、《便宜十六策》、《诸葛氏集》都堪称经典。

书法方面:三国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走向成熟的时代,诸葛亮的篆书、草书都很出色,南朝陶弘景所著《刀剑录》、北宋时周越所著《古今法书苑》都称诸葛亮的篆隶极其工妙。

绘画方面: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和《论画》一书中都将诸葛亮的绘画水平当做汉魏两代的一流。

音乐方面: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里面对诸葛亮《梁父吟》、《卧龙吟》称为千古绝唱,他不但是自己唱得好、懂弹琴,还能自己制作七弦琴和石琴。哦,他还写了一部《琴经》。

3、诸葛亮军事上也是非常出色的

其实不管是冷兵器时代,还是现代战争,都讲究部队的整体阵形,训练队伍保持阵形的方法,即可称之为阵法,在实战中阵形非常重要,但远没有小说家们写得那么复杂玄乎——在战场上还要找个法师登坛作法,或者摆几个石头就可引得狂风大作,甚至有鬼怪前来参战,那显然是不科学的。

  还有另外在正史《三国志》中,确实记载了诸葛亮推演八阵图的说法:“亮性长於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

  诸葛亮了第一次领兵是在东汉建安十六年,随同大将赵云和张飞入蜀支援在益州的刘备。而真正让诸葛亮展现军事能力的机会,却要等到蜀汉建兴三年 ,在这一年,诸葛亮率众南征孟获,不到半年就平定孟获势力。在这场后来被演义成七擒七纵故事的战争中,充分反映了诸葛亮杰出的能力。我们知 道,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和延伸,诸葛亮在南征时,采用收服人心的政治策略,配合军事行动,用较短的时间平定了南中,也为蜀汉解决民族问题树立了典 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能够将政治策略与军事行动很好的结合,是有军事家的才能的。纵览历史,无论是曹操、李世民,无不是具备这 种素质的。然而,只拘于战术、武艺、兵力,而没有战略眼光、政治能力,项羽的失败就是很好的例子。

中合以上内容我觉得《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实力没有夸大,非常敬佩他。好了,我的观点和经验就分享到这里,希望对您有帮助和得到您的肯定,最后祝您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财源滚滚来,谢谢!

7

我是历史吃瓜客,非常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肯定是要看看在小说中诸葛亮哪些功劳是史实,哪些是杜撰的。从“三顾茅庐”到殒命五丈原,长达27年,诸葛亮做的事是在太多,不可能逐一对比。下面我挑选几个重点事件,和大家分享一下。

  • 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政治谋略家

“隆中对”足以证明诸葛亮对于天下大势的了解,可谓是洞若观火。整个三国时期能与之媲美,也就是荀彧提出的“奉天子令诸侯”,曹操得以处处显得以顺讨逆,占理。

这是因为军事是政治的延伸,必须保证政治正确,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刘备要想有所成就,同时曹操又打不过,只能引东吴为援,以三角的形式保持政治博弈的稳定。

总之,我认为单凭这隆中一策,诸葛亮就可以称的上顶尖级的谋士。

  • 舌战群儒,促成孙刘联盟,外交家

刘备自然愿意和孙权结成联盟,但是由于自身实力弱,必须主动。于是诸葛亮跟着鲁肃到了柴桑,经过舌战群儒,终于促使孙权下定决心结成联盟。

出使东吴,展现了诸葛亮作为外交家的风采。

  • 草船借箭不存在,借东风虚妄之说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促成孙刘联盟以后,就回到了刘备身边,曹操主要是周瑜打败的,诈降计和火攻都是黄盖所献。

关于草船借箭的说法,不但《三国志》没有相关内容,就是裴松之注里那些乱七八糟的资料里也是没有。

至于借东风,就更不用多聊,纯属虚妄之说。如果诸葛亮有这本事,那应该用在“葫芦谷”啊。??

  • 汉中之功是法正的

在小说中,诸葛亮先是用计收服了马超,貌似为夺得汉中和成都立了第一功,这是不符合历史的。马超属于审时度势后自愿投降的,和诸葛亮基本没有任何关系。

法正随刘备出征,黄忠力斩夏侯渊,从而夺得汉中。但是在小说里,法正貌似隐形了,倒是诸葛亮和曹操在汉水两岸你进我退大放异彩。这完全是夺人之美,事实上诸葛亮应该是没有到过汉中前线。

  • 南征孟获:政治完美,军事上不值一提

从政治层面来说,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确实做到了攻心为上,保证了北伐时后方的稳定。同时,这个影响是深远的,促进了四川、云南的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说完美也不过分。

但是,军事上实在是不值一提,甚至比不上曹操的黄毛小子曹彰北征匈奴。罗贯中倒是舍得笔墨,煞有介事的铺排连篇。这是因为诸葛亮军事上实在是泛善可陈,请看下一条。

  • 北伐无功

在小说中,诸葛亮北伐貌似全面碾压对方的曹真、司马懿,前者小肚鸡肠、军事无能,后者每每夸赞真神人也、我不如也。

但是细品一下,结论是诸葛亮每每得而复失,最终寸土未得,反而有街亭兵败,陈仓久攻不下。因为着力歪曲历史,道理上明显说不通。总之,罗贯中严重不厚道!

  • 足食足兵

诸葛亮治理地方这个必须要肯定的,刘备在时,他负责后方,可以做到足食足兵。

刘备去世以后,小说的用词是人民“鼓腹而歌”。这当然是夸张的,但是后方十足的稳定肯定是不容置疑的。

在《三国志》中,东吴的张温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张温可以说是继周鲁吕陆四个大都督以后,东吴最大的人才。但是因为他出使过蜀汉,回去后到处宣扬诸葛亮的政绩,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被孙权给杀了。

  •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蜀汉相对于曹魏的人才济济,那肯定是比不上,就连和东吴比也显得捉襟见肘。刘备在时,人才问题还不算大。

诸葛亮主政以后,人才越来越匮乏,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诸葛亮太正直,水至清者无鱼,跟着他没有私利可获;二是,事必躬亲,这样严重挫伤了部下的工作积极性。

另外,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发生过并,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综上所述,我认为诸葛亮首先是一个政治谋略家和外交家,虽然实力三者最弱,但是始终能够维持平衡。在内政方面,对于蜀汉治理有方,但是,由于不能发现和培养人才,如果把全国交给他,可能会是另外一种景象。最后,我认为诸葛亮算不上一个军事家,至少不那么优秀。或者说,他的军事能力主要体现在理论上,因为他著有兵书,称为军事理论家兴许更好一些吧。

8

三国演义毕竟是演义,对其中主角有较大的美化拔高。诸葛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不假,但其也有较大的局限性,比如不太注重培养人才导致后期蜀国人才青黄不接,就只能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了。

9

政治宣传,这样一个无所不能的人,忠心耿耿保幼主江山。火烧赤壁,草船借箭,借东风,都不是诸葛亮做的。

10

这是么得感情的杂学家大文豪在2020年5月3日写下的问答,关注我,看更多精彩历史【21】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先生的作品,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为迎合市井读者的口味,其必然会对比较严肃枯燥的历史内容进行加工。而诸葛亮就是一个获得了罗贯中有倾向性的加工的历史人物。

如果根据正史来评论诸葛亮,那么最合适的一个词我认为是“中正”。纵观诸葛亮一生,不论是初遇刘备,坐论天下三分,还是数出岐山,北伐中原,所有的主张和行为,都称得上是“正大光明”。


诸葛亮不能向郭嘉一样仅仅靠揣摩孙策的性格就能语言孙策之死,也不能像贾诩一样仅仅通过观察细节便能让张绣大败曹操,更不能像李儒一样方寸之间定董卓一朝之得势。诸葛亮不在意这些“谋士范畴的细枝末节”,诸葛亮眼中的是“天下大势”。

事实上,如果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蜀汉后来的发展和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分析的情况分毫不差。


诸葛亮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后来刘备借赤壁之胜果然顺势得到了荆州。


诸葛亮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后来刘备借“应刘璋之邀讨伐张鲁”

的名义入蜀,果然顺势得到了益州。


诸葛亮说“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后来诸葛亮也确实平定了南蛮之乱,借着北伐中原。

一切就像写好的剧本,从开始就知道了结局,除了最终的“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并未真的“诚如是”,诸葛亮算清了蜀汉接下来的几十年。


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亮是一个真正的政治家,他对于天下大势的把握在汉末到三国时代,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但在“细枝末节”的计谋方面呢?诸葛亮其实并不如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般神奇。


演义中可谓经典的“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计定汉中”,以及和周瑜的一系列故事,在真实历史上要么是冒名顶替,要么是子虚乌有。

在军事上,诸葛亮也一直扮演着一个“瘸腿”的角色。演义中诸葛亮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刘备军每胜战必有诸葛亮的妙计,没战败必有人没听诸葛亮的安排。但在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唯一拿得出手的军事成就应该就只有平定南蛮了,毕竟南蛮后来很长时间也确实没有反叛。


反而去看演义中吹得神乎其神的六出祁山,就最终结果来看,蜀汉得到的结果只是空耗国力罢了。


所以诸葛亮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但绝不是一个像三国演义中那样描述的如同神一般的全才。


以上,便是关于“《三国演义》中是否对诸葛亮的实力夸大了?真实的诸葛亮是怎样的?”这个问题的解答。如有补充,欢迎在评论区讨论。码字不易,希望大家可以点点赞点点关注支持一下我,感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