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苏德战争是二战时期规模和伤亡最大的一场硬对硬的战役,德国投入了500多万人,苏联更是损失了上百万士兵。尽管在战争爆发初期,由于准备不足,苏联被揍得措手不及没有还手之力,但经过努力在后期一下子扭转了战略态势,反败为胜,终于将德军赶出了苏联领土。当我们回头再看,在这场亡国灭种的战役中,美国和英国帮了大忙,那么单凭苏联一己之力能不能抵挡德军侵略呢?答案是可以的,只不过耗费的时间更长,损失更大,这是因为苏联具有以下方面的优势。

苏联工业雄厚。其工业设备和门类都比较齐全,在全世界都能够排上前五名,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如果没有这个苏联在后期也不会坚信自己能够摧毁德军。虽然在战争初期,苏联吃了大亏丧失了40%的国土,就连本国工业都被摧毁了一半。但是在二战爆发前,苏联的重工业就比较分散,大部分建在苏联的东部地区,这些没有损失的工业是苏军后期持续进攻的动力源泉。

苏联的战略纵深很大,战略资源丰富。广袤的国土面积能促使苏联有实力跟德军消耗下去,而德军为了占领这么大的领土,不得不分兵驻守,再加上后勤的压力,尤其是石油资源的匮乏,德国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光这两方面的压力就能够制约德军不敢进行长期作战。所以德军一开始就打算速战速决,让苏联没有反应时间组织抵抗。

苏联的严寒天气。长期的冬季令德军受不了,更导致德军后勤补给出现严重迟缓,让很多士兵战斗力严重下降,而习惯于寒冬作战的苏联人就非常适应这种天气,打起仗来是游刃有余,没有后顾之忧。

苏联拥有巨大的人力资源。二战打的不光是先进的武器装备,也得有同等规模的人力资源。跟苏联比较,德国在这方面就是短板,以至于后期对抗苏联的时候,不得不武装起妇女儿童来解决兵员缺额的问题。而苏联虽然在前期损失了很多兵力,但在后期一下子全部补上了,这是德国无法相提并论的。

总而言之,跟战斗民族打仗都得悠着点来,拿破仑和希特勒都拿不下俄罗斯,这足以说明,快速消灭一个大国单凭武器先进和战略战术是无法办到的。(欢迎关注第一军情,如有其它问题,请各位军迷在评论区留言。)

最佳贡献者
2

当然能,而且能个锤子!

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影响最为深远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直到今天仍然是很多人争论不休的话题。

而作为二战期间最惨烈的战场,苏德战场历来是二战话题的重中之重。从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以来到1945年4月30日苏军杀入柏林,在近4年的时间里,苏联付出了阵亡2700万,军民总伤亡超过4600万的巨大代价。而德国也始终将总兵力的80%以上投入东线战场,可以说苏德战争决定了两个世界大国的生死存亡。

不过尽管是苏德两国的你死我活,作为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德战争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其他大国的影响,比如英国,比如美国。

很多人说,作为二战的中流砥柱,即便没有美国的参战,苏联也可以在英国的帮助下力挽狂澜,将邪恶的德国法西斯彻底送入地狱。

但在静夜史看来,也许美国的参战不是最早的,但如果没有美国的参战,整个二战面貌将会彻底改观,苏联也将在德国法西斯的疯狂进攻下彻底成为历史。

当然,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也不可能在二战中置身事外。

虽然没有成为二战第一批玩家,但两头倒卖军火的美国早已参与到这场全球对决中。对于美国而言,军火财固然重要,但如果任由德日法西斯彻底称霸世界,那么美国在国际社会的遭遇将会更加被动。

况且虽然德国在战争初期并未和美国全面对立,但作为纳粹德国盟友的日本则在亚太地区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利益。也就是说,就是和日本对抗,美国也必将不可避免地卷入二战之中。

而为什么说美国的支援决定了苏联的胜利呢?静夜史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租借法案》的雪中送炭

苏德战争爆发前,作为唯一和德意法西斯交战的国家,英国凭借英吉利海峡以及强大的海空军力量,最重要的是先进的雷达技术,使英国能够成功阻挡了德国法西斯的疯狂进攻,取得了不列颠之战的重大胜利。

但作为岛国,英国在战争中很快出现了物资奇缺的问题,于是英国开始通过外汇抵债的方式换取美国的武器装备支持。

而在1941年3月美国出台《租借法案》后,包括英国和苏联在内的同盟国开始受到美国的大力支援。

因为美国的援助主要出现在英国取得不列颠战争的胜利以及苏联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之后,所以显得无足轻重。尤其是苏联,在面对“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德国闪电战时,能够扛住第一波打击,也就意味着德国的必败和苏联反败为胜的可能。

但问题是此时的德国已经占据了几乎整个西欧以及苏联几乎所有的工业基地,在体量上并不比苏联差,打持久战也不是问题。再加上苏联几乎失去了欧洲所有的工业区,后方西伯利亚的工业短期内难以恢复生产力,此时的美国援助就显得尤为重要。

整个二战期间,美国援助苏联的物资包括:

炸药:132237吨,

钢材:2589766吨,

铝:26110吨,

石油:2622357吨,

化学品:631017吨,

等等,另外还有:

商船:100艘,

鱼雷艇:200艘,

小型猎潜艇:60艘,

AM扫雷舰和UMS扫雷艇美:77艘,

登陆舰:43艘,

“塔科马”级护卫舰:28艘,

雷达:1196部,

声呐:329部,

卡车和吉普车:420000辆,

拖拉机:8700多辆,

机车:1981辆,

金属切削机床:44600台,

防空火炮:8218门,

反坦克炮:5800门,

坦克和自行火炮:8200辆,

飞机:14000架;

枪弹:4.7亿多发等。

这些援助总额相当于今天的1500多亿美元,占到了美国《租借法案》总金额的1/4以上。

有人说美国的援助对于消耗量巨大的苏军而言只是毛毛雨,说这些援助发挥了巨大作用简直是胡说八道。

但我们应该明白的是,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更重要,好钢用在刀刃上的美国援助,出现在苏联青黄不接的关键时期,对苏联的帮助可想而知。

2、直接参战的有力牵制

作为在二战中最大的赢家之一,美国在战争中付出的绝不仅仅是《租借法案》的慷慨援助。自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开始直接参战。

美国的参战,使得日本帝国主义的南下战略更加坚定,从此身在东北的关东军,不得不对苏联采取全面守势,苏联得以将远东地区的精锐部队调到西线参与对德战争,加速了苏联的胜利。

而美国参战对法西斯的牵制作用远不止与此,在太平洋和日本进行你死我活斗争的同时,1942年8月17日开始,美国第八航空队开始参与对德战略轰炸。

从此美国的昼间轰炸和英国的夜间轰炸相配合,对德战略轰炸的破坏也逐渐加大。

从1940年开始轰炸到1945年德国投降,美英两国共出动轰炸机144万余架次,战斗机268万余架次,将136万吨炸弹投向德国本土。

从战后统计的轰炸效果来看,美英两国5年时间内的轰炸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在1944年之前,德国的工业产量一直呈现逐渐增加的状态,特别是飞机数量在1944年达到了4万架的空前规模。

但是,因为美英的战略轰炸,德国总参谋部不得不抽调大量东线力量回防本土,尤其是德国空军,最高时德国61%的空军力量布置在东线,但1943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0%,极大减轻了苏联的战争压力,德国在东线的空中优势逐渐丧失了。

而且最要命的是,美英的战略轰炸造成了德国航空汽油的极度缺乏,尽管制造了大量的飞机,但却因油料缺乏而成为一堆废铁。

而且战略轰炸还造成了德国的运输力量极度紧张,由于燃油严重不足,德国高度依赖的装甲部队只能沦为摆设,德军在东西两线战场都逐渐力不从心,并最终输掉了战争。

在整个二战期间,虽然前期美国左右逢源,但不能就此否认美国在二战期间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同样的,虽然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力,但单纯强调苏联的作用而否定美国的观点是十分偏颇的。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3

我们先看看美国和英国援助苏联的物质,根据苏联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整理:飞机15018架,坦克、装甲车22800辆,运输车501660辆,摩托车30000辆,铁路车辆13041辆,高炮7944门,冲锋枪108293挺,无烟火药130713吨,炸药132237吨,钢材2589766吨,石油2622357吨,化学品631017吨,舰艇672艘。

1941年苏联自己生产的高品质航空油只能满足其需求的4%,从1941年8月—1945年9月,苏联生产航空汽油所用的高辛烷燃料几乎全是来自英美的援助。苏联的西伯利亚、伏尔加、乌拉尔及外高加索都被破坏了。

美国给苏联的汽车是苏联战时总产量的1.5倍,摩托车是1.2倍。美国还给苏联汽车外胎5606000件,英国提供了103500吨橡胶。苏联的军用车辆有2/3来自美国的援助。

在铁路方面,美英提供了相当于62万多吨的铁轨,占苏联铁轨总产量的56.5%。美英提供的蒸气机车是苏联总产量的2.4倍、电气机车是11倍,车厢10.2倍。

美国为苏联提供有色金属为:优质铜387600吨,占苏联总产量的82%,优质铝256400吨,是苏联全部铝产量的1.25倍,这些都被用于航空和坦克发动机。

美英提供了电话线95万多英里,海底电缆2100英里,无线电台5899部,雷达348部。

美国提供给苏联生产枪炮的特种机床和工业设备:金属切削机床38100台,价值6.07亿美元。美国提供的全是苏联无法生产的性能优异且造价昂贵的设备。

美国提供给苏联的肉罐头732595美吨(相当于苏联的664600吨),占苏联罐头总产量的108%。

正如索科洛夫说:“没有西方的援助,苏联不仅不可能赢得卫国战争,而且甚至无法抵挡德国的入侵,也不能生产足够的武器和技术装备,也不能保障战争所用的燃料和弹药。”

不过美英援助苏联,也是在苏联境内让苏德彼此消耗,最后美英再出来收拾残局。果不然美英在诺曼底登陆后,以最小的代价夺取了最大的利益。但客观地说,如果没有美英的援助苏联肯定抵挡不住德军的进攻。

4

我觉得苏联难以抵挡德国的侵略!

没有英美的帮助能给苏联带来的改变:

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已经投入了其国家的全部力量。没有英美的帮助,苏联缺少的是英美如下的援助:飞机1.5万架,坦克、装甲车2万辆,运输车50万辆,火车头1.3万辆,高炮7944门,无烟火药13万吨,炸药13万吨,钢材200万吨,石油260万吨,化学品63万吨。虽然这些不会对苏联造成致命的影响,可是在1942年和1943年苏军最艰苦的时期,英美的援助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对德国带来的改变:

由于德国在各个战场同英美对抗,假如没有了英美对德国的对抗,我们先看下德国可以节省出多少兵力用于东线战场。

北非战场到1943年德军约13万,许多是精通机械化作战的精锐单位;驻防西欧大西洋壁垒的约有80至100万人;还有在北欧挪威等地区防止盟军海上入侵的驻军约40万人;这些驻地还有几乎占德军东线空军力量一半多的空军力量和本土大量的高射炮单位,这些原本防卫英美盟军的战略轰炸的部队都可以用于东线作战。

所以总得来说,没有英美盟军的干扰,德国还可以在“巴巴罗萨”计划基础上再增加陆军150万人以上,空军力量百分之五十以上。这些都是临时组建的军队,都是有战斗力的德国正规国防军。有了这些强大力量的注入,无疑会改变东线战场几个重大会战的结局。首先便是斯大林格勒会战,德军的第6集团被包围歼灭,主要原因便是德军抽不出足够的救援兵力,至始至终只有数个装甲师在进行解围战斗,有了这些军队加入,无疑极有可能会改变第6 集团军的命运,进而改变德军在1943年的战略态势。

假使德军还是和苏联进入了相持阶段,双方谁也无法短时间内彻底打败对方!可是东线苏军相对于德军极高的伤亡,迟早苏联会流干自己的血!事实上苏联在1943年时为了补充巨大的兵力损耗,许多未成年的孩子和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便编入了作战部队,足见苏军人力已到了匮乏的地步。

再来看双方的武器装备的发展,后期苏联的坦克质量已经弱于德军,其强大的is-2重型坦克在面对德军虎式坦克时,苏军指挥官绝不会让其和德军坦克在1:1时就投入战斗,可怜德军装甲部队的战斗力还是远远优于苏军。虽然苏联一直在坦克数量上有优势,可是德军的‘铁拳’反坦克炮的大量运用,让步兵单位的反坦克能力得到极大增强,后期对苏军坦克造成了严重的伤亡!还有突击步枪的发明和大范围使用。这些都说明德国无论是在武器的研发和革新上还是优于苏联很多。这些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明显优势,可是随着双方进入持久的苦战中,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优势会越来越大!

所以假如没有英美盟军的帮助,单是德国和苏联两个国家之间的较量!德国获胜的几率很大!

5

英美援助在伟大卫国战争中的作用长期以来一直被双方历史学家争论,其实双方在很大程度上更多是带着政治目的而非正本清源来争论的。

首先从总量上来说,仅通过北极航线运输到苏联的物资相比于一战期间协约国对沙俄的援助总量是明显要少的,虽然有远东和伊朗另外两条线的援助,但是考虑到二战的烈度远远要超过一战,显然如果说就靠这些物资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显然是不负责任的,当然如果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说让英美卖肾援苏显然也是不现实的。

另外从具体的物资本身而言,军事装备方面包括了飞机、战斗车辆和运输车辆、海军舰艇、轻武器和弹药、工业原料、工业设备及食品。这些物资中直接用于作战的如飞机、坦克和舰艇事实上并不一定适合于苏联的作战环境,比如援苏的“飓风”和“喷火”战斗机就表现出了水土不服的症状,很快就被丢进了二线部队,而“玛蒂尔达”坦克的裙板在泥泞的苏联平原地带经常会导致履带绞入过多的泥土而停车,总的来说多数直接用于作战的援苏装备虽然在一定意义上称得上雪中送炭,但更多的仅仅是应急,高烈度的苏德战场会淘汰一切不适合作战环境的装备。

相比之下,更有意义的是其他一些方面的东西,首先就是大批的运输车辆,苏联自身生产卡车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如果没有美国和英国的帮助,苏联和德国一对一估计会很艰难。

川陀太空军事小组

6

首先说结论 能

苏德战争是二次世界大战最主要的地面战场,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打得战略战术水平最高、投入兵力最多、惨烈度最高的一场战争。苏联人民以及其巨大的代价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二次世界大战盟军获得胜利最大的出力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为什么苏联能够独自击败纳粹。

老生常谈,首先从比较简单的军事数据方面来看:

直至1945年5月苏德战争结束,德军共在东线损失1200万人,其中死亡380万,伤700多万,该数据包括德军在占领地征召的志愿军但不包括战争后期的国民突击队,也不包括1945年5月9号投降之后的120余万俘虏,但这依旧占其总兵力80%以上,该数据由战后盟军根据纳粹政府遗留政府人员及资料统计得出。

苏军总共损失2900余万人,其中阵亡680余万人,失踪或被俘445万人,伤病累计1832万人次。(该数据是战争结束后苏联官方统计并公布的数字,有研究报告指出苏军损失可能高达4000余万,考虑到战后苏联男女比例失调之严重,有一定参考价值)武器装备更不需要比较,即便是在最困难的1942年,苏军火炮的生产数量依旧是德国的两倍有余。

困难时期德军装备质量好,苏军降低装备质量拿数量去抵消其优势,苏德战争颠覆了之前军事界主流的部队应当偏重素质而不是数量的观念。德军在整场战争期间一直面临兵力不足的问题,苏联领导层在权衡利弊之后决定主动以数量抵消质量的战略思路直接消耗掉了德军大量的精锐部队。

同时苏军战斗人员的质量愈发提高,到1944年春的巴格拉季昂行动时苏军已经全方位超越了德军。有针对性的大纵深战术是每一个德国元帅的噩梦,而苏军的装备大体上又比德军的更好一些。

从宏观角度去看待苏德战争,德国只有通过前期的闪电战去突袭苏军,占领重要据点,破坏整个苏联国家体系的方式去打败苏联,事实证明了德军统帅部通过消灭有生力量的方法去击败苏联根本行不通,所以即便在基辅、克里米亚、斯大林格勒、哈尔科夫等地苏军几十万上百万的被消灭也依旧不会改变战争的大态势。

很多人表示英美给予苏联的支援是其胜利的关键,首先东线的作战环境、强度、烈度都不是北非或者西线能够比拟的,所以许多西方盟军的装备到了东线其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打比方喷火式战斗机和谢尔曼坦克,都因为不适应战场而退居二线部队使用。另一个方面,其支援的物资对于东线的无底洞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到了1943年,由于战局形势的变化,西方政府------特别是英国政府,更多的在考虑战后世界格局建设,对苏联的防范一日大于一日,英国人提出的巴尔干登陆计划其目的就是把苏联的势力范围限制在东欧,这样的盟友会砸锅卖铁帮衬?

苏联人民为了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努力放眼整个世界独此一份,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段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影像资料清楚地记录下了历史的真相,仅此一点我们就应该对其抱有敬畏之心。在那个年代,还是有一群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为了乌托邦与那些反人类的暴徒们殊死搏斗,他们不该被遗忘更不应当被遗忘。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曲解历史的动机更为黑暗,愿世间再无战争

pocket-jj

2018.03.14

7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即使没有美国和英国对苏联的援助,苏联也不会被德国击败。个人观点,如有不妥请各位看官指正。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苏联和德国在整体国力上的差距。无可否认的是苏联国家的国土十分辽阔,对于需要占领这片辽阔的敌对国家来说难度并不小。同时,国土的辽阔为苏联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可以供苏联在战争时候的消耗。在30年代的时候,苏联国家就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工业化,拥有了十分雄厚的战争潜力,可以转化为十分雄厚的战争实力。苏联虽是地广人稀,但是它国内的人口数量也不少,在1941年时她拥有约为1.8亿的人口。人口数量多也使得她可以在战争期间动员更多的男性上战场打仗。

二战时期的德国,最巅峰时期在欧洲大约占领了6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哪怕她的占领区面积已经超过了欧洲总面积的一半,但是相对于苏联的国土面积来说还是较小的。战时约统治有8000万左右的人口。在工业总体实力上可能跟苏联的差距不是很大,同样也有比较高的战争实力。


▲蓝色为巅峰时期德国控制的欧、非洲势力范围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德军在1941年10月就推进到莫斯科附近的莫扎伊斯克防线,莫斯科保卫战打响。1942年4月,苏军赢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

在整场战争中德军脚步最远的踏足地是莫斯科郊区。当莫斯科保卫战打响时,苏联已经把首都范围内的所有工业企业、党政机关、研究院所向乌拉尔方向迁去。可以说是能迁的都已经迁走了,就是为了万一莫斯科落入德军手中后,苏联还有能力可以抵抗。虽然上述迁往乌拉尔的单位没有能力在迁移到位后短期内,至少在1942年以前或者莫斯科保卫战胜利前,进行大规模的投产、研发和管理服务工作,但是到了莫斯科保卫战结束之后,这些单位的作用就已经非常明显地显现出来了。这些单位就为1942年以后苏军的作战提供了充足的物资基础。


▲迁到后方的苏联兵工厂内,妇女正紧锣密鼓生产炮弹


如果德国没有能让苏联投降,那等待着第三帝国的将是一场巨大和无尽的消耗战。苏联国土广袤,德国难以在短时期内全部占领,就算占领了也难以在短时间内稳固秩序。因此,莫斯科战役之后,德军在苏联战场上就陷入了消耗战。苏军抵抗意志越来越强烈,战前雄厚的工业体系也在1942年把曾经的战争潜力转变为了充分的战争实力。乌拉尔、西伯利亚的很多工矿业企业和城市就是借助这个机会迅速发展起来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到的是,德军并非只需要面对苏联这一个战场,1942年的第三帝国还需要兼顾北非、大西洋、地中海,甚至到了1944年,她还要面对在意大利和法国登陆上岸的英美盟军。

因此我们回到苏德战场这一个战场上面来,苏联虽然打得艰苦,但是勒紧一下裤腰带,胜利总是会来到的。德国在苏联战场上也并不稳固,站不稳脚跟,不断地遭到民兵和游击队在敌后的袭击,同时还需要面临在前方广大阵线上数量众多的苏联红军,使得德军经常会在打仗的时候遇到供给困难,苏军在1942年之后就很少会遇到这种情况了。我们前面就说了,这时候的苏德战争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哪一方消耗得起,哪一方就会赢得最终的胜利。因此,在经过了莫斯科战役后的苏联,是有能力依靠自身的实力跟德国单挑,并且有信心可以赢得战争的胜利的。


▲苏联游击队,他们加大了德国在这片战场上的消耗


那么,英国和美国对苏联的援助,有没有起到作用呢?

答案当然是有的。关键在于这批援助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战时美英对苏联援助了很多的美制英制坦克、装甲战斗车辆、飞机、枪械以及一些衣物和军鞋等等,数量就不一一列举了。然而,对于这些美国和英国来的武器,特别是坦克,苏联人似乎并不抱有非常大的热情。苏联在战时曾对英美说过,“你们援助我们一些工业原料,比援助我们飞机和坦克更能增强红军的战斗力。”因此,后来美英向苏联援助的物资就偏向了一些战争资源和工业原料,像锡、橡胶等。

可以说,美国英国在武器装备上对苏联的援助并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且这批武器装备对于增强红军的战斗力也是有了非常大的帮助的。1942年之后的苏德战场上就可以见到苏军使用美制的谢尔曼坦克、英制的“瓦伦丁”坦克等以及大量的英美制装甲战斗车辆和吉普。但是,可能对于苏联人来说,这些外来的武器装备始终是不够自家的T-34和KV好用,苏军战士们也更喜欢波波沙冲锋枪。所以苏联希望英美盟友送些原料过来,苏联用自己的技术、自己的机器生产自己喜欢和习惯了使用的武器,在这一层面上,美英的援助更能提高苏军的战斗力。


▲在苏德战场战斗的英制“瓦伦丁”坦克


因此,总得来说,美英对苏联的援助是有重大作用的,但是起不到决定性影响的作用。苏德战争是苏联人自己赢回来的,英美的援助在其中起到了辅助性的影响,帮助苏联人更早更快地赢得了战争。不能全盘认为苏联没有这些援助就不能打胜,也不能全盘认为这些援助对苏德战争没有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秋菊. 美国_租借法案_在二战中的作用_ [J].大连大学学报, 1997年.

8



实际上,英国对苏联的的帮助主要是名义上的,英国自身难保,哪还能腾出手脚支援苏联?

美国在苏德战争前期也不过就是在丘吉尔的鼓动下给予了苏联物质供应,而且是收费的,不是白干。因为那个时候眼看希特勒的欲望无止境,胃口越来越大,其实罗斯福也有些坐不住了。

美国真正全面援苏其实是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人民已经明白,美国想要躲在美洲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了,罗斯福才借势推出一系列反法西斯政策。而那个时候,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已经折乾沉沙于莫斯科,苏联已经开始反攻,世界已经可以看到法西斯破产的曙光。

最后苏联的反攻取得成效后一路势如破竹攻进波兰然后是德国时,希特勒已经顾不上英国了,英国这才喘过气来,组成英美联军抢占德国地盘。而德军的高级将领们几乎就不理会他们的占领,只是拼尽全力阻止苏联进入德国,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给苏联造成了多大的伤害,而俄国人快意恩仇、野蛮的性格一旦进入德国,报复将是惨烈的。

所以即便是占领德国时,苏联还在殊死搏斗,而英美联军是大大咧咧的接收地盘。当然,作为反法西斯同盟,英美确实给予了苏联物质、道义、军事上的帮助,如果没有这些帮助,苏联一样可以打赢德国,不过是代价大一些,但是收益自然也会大一些。

如果英美完全不参战躲清闲的话,整个欧洲大陆可能都会是苏联的领土,那个时候他们将面对一个比德国更加恐怖的帝国。

9

能打赢,只是时间问题。德国几乎不可能战胜苏联,德国最多只有和苏联战平的可能性。我们都知道,直到1943年,希特勒才下令德国经济开始全面进入战时经济体系,此时德国才开始为战争进行全面动员。结果就是1943年的坦克产量达到了1942年的6倍,而1944年达到了1943年的2倍。

德国为什么要在1943年德军已现颓势的时候才全面动员?这是因为希特勒的统治根基并不牢固。我们都知道一战中德国最终投降是因为英国海军对德国的海上封锁最终造成其经济体系崩溃导致的。

所以到二战的时候,希特勒对此深以为然,如果可以的话,他既不敢,也不想进行全面动员。希特勒并非民选政客,而是依靠魏玛共和国时期某些位高权重者的支持以及自己出色的政治手腕依靠各种手段上台的。但是他自己也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人民反对他。在1942-43年,对德国境内的犹太人清洗大致完成之后,希特勒终于敢下令国家全面动员了。然而此时已经晚了。

统治根基牢固的斯大林同志带领下的苏联,仅仅在战争的第一年,就动员了超过600个师。而战争第一年的苏联因为德军的迅猛攻势,大部分工厂都在搬迁导致生产力低下。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通过数个五年计划变成工业强国的苏联有着恐怖的工业实力,军队规模也远非德国可比。很多人总是说1943年的库尔斯克战役是东线战场的转折点。但是他们却忽视了一点:当战后曼施坦因得知库尔斯克会战时苏军预备投入战役的部队规模时,就连曼施坦因自己都觉得这一仗一开始就注定失败。

德国唯一可能和苏联战平的机会,就是在被苏联推到本土之前搞出原子弹,然后跟苏联议和。

10

如果没有中国,英美帮助,苏联不能战胜德国,打德国我外公都参加了打击法西死德国,中国抗日战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