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视剧《隋唐演义》中,那个先是瓦岗寨军师,后成为李世民军师的徐茂公,是广大观众喜爱的诸葛亮一类的半人半仙级别的人物,他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生前位极人臣,死后不久却被武则天开棺戳尸,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受隋唐类小说和电视剧的影响,一般说起瓦岗寨的名将,很多人第一个想起来的便是秦琼、程咬金、单雄信、王君可、罗成等这些所谓的瓦岗五虎,当然这些人历史有原型存在,其中秦琼、程咬金、单雄信三人历史上是存在的猛将,王君可、罗成对应的就是唐初名将王君廓和罗士信,但是都不是瓦岗寨之中最能打的将领。

历史上的徐茂公并不是一个能掐会算的道士,他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十七岁时见天下已乱,,就和相交甚好的单雄信一起去加入了翟让的瓦岗寨,是瓦岗寨中最能打的将领,在徐懋功的帮助之下,翟让的瓦岗军就发展到了一万多人。

此时多次率军平定各地叛乱、威震东夏、被认为是隋朝柱石的张须陀带着大军前来讨伐,翟让惊恐之下,企图逃跑,徐懋功予以制止,他给翟让建议瓦岗军采取诱敌深入、伏兵袭击的战术,将隋军全部歼灭,果然在徐懋功的计策之下,张须陀战死,手下的猛将秦叔宝和罗士信只好收拢残余部队依附了据守虎牢关的裴仁基。


徐懋功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瓦岗寨的精英骨干,带领瓦岗军南征北战,各路诸侯对他畏之如虎,后来瓦岗寨被隋朝名将王世充所击败,瓦岗归顺李唐,徐懋功也随着投奔了李渊。

归顺李唐之后的徐懋功获得了李渊的信赖,被封为曹国公,还赐其国姓李,后来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改名李勣。

李勣投到李世民麾下平定四方,开疆拓土,一生辅佐了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被朝廷视为钢铁长城,李世民感恩李勣的功劳,封其为英国公,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等到天下太平了,情况往往就会颠倒过来,对李勣人生仕途关键的考核就要到来;在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病危,他突然发出一道上谕,贬自己最倚重的大将军李勣为叠州都督,满朝愕然,太子李治尤为不解,李世民遂吩咐李治说:

“李勣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

唐太宗虽说是古往今来公认的圣明显德的好皇帝,但他临死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阴暗,为了自家天下能延续,对自己臣子的考验是何等的阴毒啊。

李勣是何等人啊,他太了解自己主子的心思了,接到诏令抬脚就走,不留下一丝的停顿,据史书记载,当太子李治派人到李勣府中查看时,人家早就走了。


李治继位后又照李世民之计,将李勣召回重用,今开府仪司三司,同中书门下,参掌机密,不久又拜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

到了永徽六年(公元665年),李勣又将面临人生仕途的一次大考,唐高宗欲废黜王皇后,册封昭仪武则天为皇后,顾命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及上官仪为首的元老们坚决反对,而李义府、许敬宗等政治上的失意者则极力支持,两方剑拔弩张,呈拉锯之势。

李勣位高权重,他的态度显得非常关键,李勣考虑再三,觉得这次的考验表面上似乎没有李世民驾崩时的那次险恶,但旋涡之下暗流更为凶险涌动。

而当李治问询李勣的时候,李勣说“此陛下家务事,何必问外人”,这位三朝元老的意见给了李治莫大的支持,让武则天顺利登上后位,李勣又一次明哲保身,而那些反对的人是被贬的贬、死的死。


公元669年,位列三公的李勣患病却拒绝服药,他说,我此生有幸遇到英勇君主,已经过度占取富贵了,如今年纪将近80岁,寿数已尽,不想随便就医求活命。

这一年李勣去世,享年76岁,他死后极尽哀荣,唐高宗李治让他陪葬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旁,所筑的坟都是仿照汉朝帝国双壁卫青、霍去病的先例,仿照阴山、铁山筑造以此来表彰李勣击败突厥、薛延陀的功劳。

1971年考古人员对徐世勣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中的随葬品乏善可陈,只有一件看似破旧的珍贵文物----三梁进德冠,它直径19.5厘米,高23厘米,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最早的一顶帽子实物,堪称国宝。

据史料记载,三朝元老的李勣一生荣宠不衰,临终前留下遗嘱:惟加朝服一付,死倘有知,望著此服以见先帝。

而这三梁进德冠就是皇帝御赐的帽子,有三梁、二梁、一梁三种,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比如李勣才有资格佩戴三梁进德冠。


然而在李勣去世后的第十五年,就被开棺戳尸,其原因就是他的孙子徐(李)敬业和骆宾王等公爵大臣以反对武则天、恢复唐中宗李显的地位为借口起兵,号称大军十万,但是这场叛乱很快就被平定,徐(李)敬业、骆宾王被杀,徐家一门被抄斩。

武则天还不解气,她要秋后算账,迁怒安眠于地下十五年的李勣,罔顾李勣在她晋封皇后时曾经为她亲奉冠冕,并在后来助她一步步登上权力巅峰的种种旧情,下令开棺戳尸,尸体被挖出来后,堆上木材,泼上鱼油,进行焚烧,可谓是挫骨扬灰。

武则天还追削李勣的官爵,恢复他的本姓,徐氏,其实徐世勣的后代并没有被灭族,据史书上记载,说逃出去的徐氏后人“皆窜迹胡越”。


唐中宗李显复位后,徐懋功才被平反,恢复官爵,重新起坟安葬。


尤其让人感慨造化弄人的是当初唐高宗李治想立武则天为皇后时,而徐懋功却赞同武则天的上位,简直就是自掘坟墓。

大唐开国元勋,一代名将徐懋功竟然被开棺戳尸,世间坑爹的儿子不少,徐敬业绝对是历史上坑爷爷的孙子。






最佳贡献者
2

其实在早些时候,徐茂公(也就是李勣)对武则天被立为皇后起了很大的作用。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九·唐纪十五》记载

它日,李勣入见,上问之曰:“朕欲立武昭仪为后,遂良固执以为不可。遂良既顾命大臣,事当且已乎?”对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上意遂决。

这是在永徽六年(655),唐高宗李治欲废王皇后,立昭仪武氏(即武则天)为皇后,但以褚遂良等为首的朝中大臣反对,因此李治问李勣说:“朕打算立武昭仪为皇后,褚遂良固执己见,以为不可。褚遂良是顾命大臣,这件事应该怎么办呢?”李勣回答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于是李治坚定了废王立武的决心,而李勣也因此进一步得到了李治和武则天的信任恩宠。

因为这一点,后世对李勣有很多负面的评价。

宋祁在《新唐书》中说:

至以老臣辅少主,会房帷易夺,天子畏大臣,依违不专,委诚取决,惟议是听。勣乃私己畏祸,从而导之,武氏奋而唐之宗属几歼焉。及其孙,因民不忍,举兵覆宗,至掘冢而暴其骨。呜呼,不几一言而丧邦乎?惜其不通学术,昧夫临大节不可夺之谊,反与许、李同科,可不戒哉!

陈懿典在《读史漫笔》中说:

高宗之立昭仪,勣亦阴示其言,后遂易。顾以太宗临崩,谓勣可大受,使高宗信任之。然则昭仪之立,勣有以成之,勣固乱贼也哉!

王夫之在《读通建论》中说:

长孙无忌之勋戚可依也,褚遂良之忠贞可托也,世勣何能为者?高祖不察,而许为纯臣;太宗不决,而托以国政;利在高宗,则为高宗用;利在武氏,则为武氏用。唯世勣之视利以为归,而操利以笼之,早已为世勣所窥见,以益歆于利,“家事”一言,而社稷倾于武氏,所必然矣。若谓其才智有余,任之以边陲可矣,锢之于叠州,唐恶从而乱哉!

张彦士在《读史矕疑》中说:

勣有世勋而无显恶,阿誉奸险,人莫之觉,偶之当杀,已窃其真,亿其不行,乃孅厥身,孰意世勣,巧诈善伺,闻命则去,不俟终日,怏怏而行。异其再攘,后秉大权,患失愈甚,劝立武后,欲以自固。灭唐子孙,夫复何顾。如世勣者,唐之蟊贼,混迹群贤,知之其谁。小人而幸者,李世勣、许敬宗是也。

李晚芳在《读史管见》中说:

高祖称为纯臣,赐姓李氏,太宗亦器重之。……高宗立武后,使勣执言如遂良,武氏必不得立,乃言“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以迎合之。……如此而谓之纯臣,可受顾命乎?

乾隆帝在 《评鉴阐要》中说:

世绩不以李密土地邀功,颇见志节。唐太宗所云“公不负李密,岂肯负朕”,诚非虚语。后于立武后事,乃淟忍依阿,毫无匡救,则暮年门户计重,竟尔易操。非独廉谨有馀,刚方不足,实亦有负太宗之知己矣。

李勣如此作为,用君子小人奸佞与否来衡量,并不准确,李勣作为关东豪杰的代表人物,支持关东势力的代表武则天上位,有其政治共同体的集体诉求的因素,因而不是个人品德高低以及因为暮年门户计而改变节操的问题。

但是,这一作为的结果确实让李勣自食其果。

李勣之孙李敬业,因父李震早死,直接承袭了祖父的英国公爵位。李敬业从小善于骑射,有才智,曾任眉州刺史,后坐事被贬为柳州司马。

(徐敬业的影视形象似乎总是不太好)

武则天废唐中宗立睿宗,临朝称制,李敬业在光宅元年(684)九月起事于扬州(今江苏扬州),自称为匡复府大将军,以匡扶中宗复辟为理由起兵反对武则天,李敬业的部队很快增至十余万人。

武则天派遣李孝逸统兵三十万人征讨,李敬业听从薛璋意见,先南渡长江攻陷润州(今江苏镇江),再北向与李孝逸战于高邮(今江苏高邮),李敬业部初战获胜,但久战兵疲,十一月李孝逸以火攻大败敬业军,李敬业逃往润州,为部下所杀。

《资治通鉴》记载:

丁酉,追削李敬业祖考官爵,发冢斫棺,复姓徐氏。

平定李敬业之后,武则天下诏追削李勣等人的官爵,将其掘墓砍棺,恢复本姓徐氏(取消李姓赐姓)。

李勣直系子孙诛戮无遗,但严格来说不能算灭族,因为旁支有逃脱此难的,史称“皆窜迹胡越”

一百多年后的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吐蕃攻陷麟州,驱掠民畜而去,一行俘虏走到盐州时,有位名徐舍人的吐蕃将领,把几千汉人俘虏召集一处,对其中的一个说:

大师勿惧,我本汉人五代孙。从前武太后杀唐宗室,吾祖建义不果,子孙流落绝域,至今已经三代了。虽然我们几代居此,有兵有地,然思本之心,无忘于国。但至今旌属繁衍已多,无由自拨归汉了。

言毕,把几千本来可能要在吐蕃做奴隶被折磨而死的汉人全都放走了。

李勣一辈子都为唐朝在边疆与各种少数民族杀伐征战,可能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的血脉后裔最终竟于蛮夷戎狄之中繁衍生息,真让人不知说什么才好。


李敬业青年时,曾经单人独骑恩威并施平定叛乱,李勣听说后,对他的胆识亦喜亦忧,说:

我干不了这么冒险的事情。但是将来败坏我们家的,一定是这个孩子。(吾不办此。然破我家者必此儿。)

这也算知孙莫若祖了。

3

徐茂公当初对立武则天为后的这件事上一直保持着中立或者是支持者,但是作为武则天成功之路的一个关键人物,最后却被武则天开馆戮尸,挫骨扬灰了,只因为徐茂公生了个坑爷的孙子。

徐茂公原名是徐世绩,子懋功,在我们的印象中他一直都是一个非常有智谋的人物,其实无论是在小说《隋唐演义》还是在电视剧中,徐茂公可以说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早年参加瓦岗寨,英勇善战,足智多谋,最重要的是,他能够正确分析形式,总能站在对的或者说是正确的一方。他一生辅佐了三位皇帝,历经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三朝,玄武门政变的时候支持李世民,被立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高宗的时候支持李治,废王立武的事件之中保持中立,说这是陛下的家事,是的武则天能够顺利登上皇后的位置。

徐茂公还被赐予李姓,死了之后被陪葬昭陵,拥有无上的荣耀。但是这么一位功绩赫赫的人最后却被挫骨扬灰了,原因来自他的孙子徐敬业,公元684年,徐敬业联合著名文学家骆宾王等人起兵谋反,声称要反对武则天,拥立李显为皇帝,虽然声势浩大,但最后还是完败,几个起兵造反的头目被杀死。

武则天也是勃然大怒,这算是颠覆政权的罪过了,当诛九族的,所以无论徐茂公当初有多大的功劳,现在也是被自己的孙子所连累,将他们家的爵位取消,将死去的徐茂公开馆戮尸。当初拥有无上荣耀,全被自己这个惹事的孙子给毁灭了。

4

徐茂公为何被武则天开棺戮尸而且每灭族,其中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孙子坑爷!”

但凡看过影视作品《隋唐演义》的朋友,对徐茂公一定很熟悉,在影视剧中徐茂公是个很有智谋的人,跟魏征论智谋论韬略不相上下。这徐茂公一副牛鼻子老道的形象,为难之时,总是会多少想出点计谋化解。最终凭借自己功绩,被唐太宗李世民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被那么历史上真正的徐茂公是不是如此呢?其实很真跟影视剧中演的差不多,确实是个有智谋的人。


历史上真实的徐茂公原型叫做徐世绩,因为有功,被唐高祖李渊赐其国姓“李”。但后来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

所筑之墓仿照汉朝“帝国双壁”卫青、霍去病的先例,仿照阴山、铁山筑造,以此来表彰李绩击败突厥、薛延陀的功劳。虽然《新唐书》中将李绩之墓描写的多么高贵,并且陪葬品无数。

但是在1971年考古队对李绩之墓进行挖掘后,却发现里面并没有什么陪葬品,只有一顶破烂不堪的三梁进德冠,算是珍贵文物,其它并无太多发现。难道是史书忽悠后人,这个至今没有说明。(我有个事情很搞不懂,既然李绩被挖坟戮尸,那么墓穴应该被破坏掉,为何专家声称没有发现被盗挖的迹象呢?到底史书说的对,还是专家说的对,让人一头雾水。)

李绩生前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呕心沥血辅佐李唐王朝三代,却在被下葬仅仅15年后,被武则天下令开棺戮尸。尸体被挖出来后,堆上木柴,泼上鱼油,进行焚烧,再将焚烧后的骨头渣子丢进泥水之中,可谓是挫骨扬灰。

为何连死后都不得安生,莫非生前得罪了武则天?

当然不是这样,李绩生前虽然对武则天不满,但是却没有当面冲突。真正造成他被开棺戮尸,诛灭三族的是他的孙子徐敬业。

唐嗣圣元年,徐敬业和骆宾王等公爵大臣以反对武则天、恢复唐中宗李显的地位为借口起兵,号称大军十万。但是这场叛乱很快就被平定,徐敬业、骆宾王等人全部伏法被杀。令人讽刺的人,徐敬业等人起兵之时打着反对武则天效忠李唐的口号,但平定他们的却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左卫将军李孝逸。自己效忠李唐,但剿灭他们的反而是李唐宗室,实在让人可发一笑。

正是因为徐敬业造反之事,彻底激怒武则天,你的后人不忠不孝,所以做先人的也别想太平。就这样,武则天下令将徐氏一门满门抄斩,将死了15年的李绩尸骸挖出,一把火给烧了个干干净净。

徐敬业也是个该死之人,人家老李家的事,你老徐家管的着吗?她武则天愿意当皇帝,又没亏待你家,你何苦要强出头,最后反倒是李唐宗亲灭了他。自己造反不成,反倒连累一家人和祖先,这不是“孙子坑爷”是什么呢?

5

古语云:“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徐茂公非但未曾招惹武则天,反而是其上位的大功臣。之所以死后还被武则天“挫骨扬灰”,主要是“坑爷”的孙子徐敬业做了“城门失火”之事,结果殃及到爷爷这个“池鱼”。

背景资料:徐茂公,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原名徐世绩,字懋功,唐高宗李渊赐其李姓,为避讳太宗之名,遂改名“世绩”为“绩”,因此李绩之名闻名于世。后因功出将入相,历事三朝,被封“凌烟阁十二大臣”之一、英国公,有唐初名将之称。

徐敬业是如何“坑爷”的?

光宅元年(公元684年 )二月,武后废唐中宗李显为庐陵王,立四子豫王李旦为帝,史称唐睿宗,武后临朝称制专政。同年九月,徐茂公的孙子徐敬业在扬州打着匡扶中宗复辟的旗号,自称匡复府大将军,伙同其弟徐敬猷以及唐之奇、杜求仁等人,聚集10万部队,举兵起事。起事时,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执笔为其撰写檄文《讨武曌檄》,此文后来成为流传千古的散文经典。

檄文原文摘要: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写得真是气壮山河,大气磅礴。

正所谓:非凡之人,必有非凡之处。这篇檄文传出,颇有三国陈琳檄文辱骂曹操之势。此檄文虽然将武则天骂了个狗血喷头,但是武则天看后,根本没有生气,反而当殿朗读,并大肆夸赞执笔者的才气。当她读到“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的天下。”时,不禁击节称赞:“妙,实在妙!不知何人所写?”左右侍臣急忙回道:“骆宾王!”。接着,武则天又对该文徐徐点评起来:“语句铿锵豪迈,大气磅礴,可谓传世佳作。但是,其意不公,只有我短,却无我长。可叹如此人才,竟然沦落民间,实乃宰相之失也!”

那么,徐敬业为何要反武则天?难道真是为了大义吗?其实,不光如此,当还另有隐情。

徐敬业的父亲早死,爷爷徐茂公死后,他便直接承袭了祖父的英国公爵位。因从小善骑射,智勇皆能,曾被朝廷任命为太仆少卿、眉州刺史,却因履职有过被武则天罢免了官职。因此,徐敬业反对武则天的兵变,或许和此事有脱不开的关系。

面对徐敬业的兵变,原本武则天想和宰相裴炎商议退兵之计,谁知裴炎反而劝谏她还政于唐睿宗。武则天气愤之下,命人将其投入狱中处死。接着,她又任命左玉铃大将军李孝逸为平叛大元师,率领30万大军前去征讨。

《资治通鉴》记载:“丁酉,追削李敬业祖考官爵,发冢斫棺,复姓徐氏。”

经过三个月的战争,结果以徐敬业兵败被杀、全族而灭告终。不过,也有少数族人侥幸逃脱。同时,据传骆宾王逃到灵隐寺出家,次年病亡。然而,关于洛宾王的死,曾出现过不同历史说法。《资治通鉴》记载:骆宾王与徐敬业被擒后,一同问斩;《朝野佥载》记载:骆宾王投江而死;《新唐书》记载:骆宾王最终“亡命不知所之”。另外,在南通和义乌两地都出现了骆宾王的衣冠冢,也就是说骆宾王究竟死在哪里,葬于何处,根本无人知晓。

令人不解的是,毕竟徐敬业的祖父徐茂公已经埋葬15年,曾经还是武则天走上皇后位的拥护者,为何武则天会对其如此怨恨呢?竟然令人将徐茂公的尸骸从坟墓中挖出来,一把火烧为灰烬,灰烬残渣也一并被丢进了泥水之中,简直就是挫骨扬灰。同时,还将其爵位、李姓尽皆剥夺。

原来,由于徐敬业带头起兵反武,并引发了唐太宗之子越王李贞博州(今山东聊城)起兵、琅邪王李冲父子在豫州(今河南汝南)起兵。虽然,这些叛乱尽皆被武则天迅速镇压,但是对于她的政权稳定却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起到杀鸡骇猴的作用,徐茂公便成为了武则天稳固朝局的牺牲品。

这件事看似已成历史定局,实则又有存疑。1971年考古队挖掘徐茂公的坟墓后,却另有发现,里面没有任何的陪葬品。但是,据《新唐书》记载:由于徐茂公身份高贵,随葬贵重物品无数。岂不是说,徐茂公被武则天掘坟戮尸之说并非实情。或许,当时武则天只是放个了“烟雾弹”,做了一个表面文章而已,并未动用真格。毕竟,徐茂公当初可是对其有恩的。

不过令人感叹的是,徐敬业为了李家宗室复辟起兵,结果却被李家宗室(李渊堂侄李孝逸)所灭,岂不可笑。

图片来源网络

6

徐茂公就是正史中的李勣,此人原本姓徐,后被唐朝皇帝赐姓李。看到很多人说李勣被开棺戮尸是什么自食恶果,这种观点颇有事后诸葛亮的味道。在永徽末年,李勣赞成立武则天为皇后时,没人想到她日后会称帝,这场斗争的中心是高宗与托孤大臣们的斗争,换皇后只是事件的爆发点,当时有权力的是皇帝,并非武昭仪。在武则天以前,没有一个女人成功篡夺皇位,甚至登基称帝的,李绩不可能预知未来,就像60年代,你不会想到以后会有智能手机一样。

李勣死于总章二年,被开棺戮尸是在光宅元年,也就是死后十五年的事情。主要原因是李勣的孙子李敬业在扬州造反,打出的旗号是反对武则天。既然是造反,十恶不赦之罪,那当然要诛灭李敬业的家族了,这是符合法律和惯例的,否则怎么震摄他人?于是李勣的墓地被殃及,本人被开棺戮尸,这是政治斗争使然,在古代也并不罕见,谁犯谋反都这样。当时的武则天想称帝,面对反对派,需要有人祭旗,李勣家族正好撞枪口上。

李勣生前当然不会想到有朝一日孙子会造反了,所以此事跟他本人没什么关系,计划之外的,不可控。唐中宗登基后,心里也清楚,李勣忠于唐高宗和武则天,帝后二人对他的评价、待遇都相当高,李勣曾经有个姐姐,守寡,住在老家,武则天亲自去探望;有一次李勣坠马,唐高宗将御马送上,李勣死后,墓碑都是高宗御制御书的,出殡当天,李治带着太子李弘登上汉魏故城,目送李勣棺椁远去,失声痛哭,令人动容。死后被挖坟,属于躺着也中枪了,于是中宗下旨恢复名誉,重修墓地:

“故司空勣,往因敬业,毁废坟茔。朕追想元勋,永怀佐命。昔窦宪干纪,无累安丰之祠。霍禹乱常,犹全博陆之祀。罪不相及,国之通典。宜特垂恩礼,令所司速为起坟,所有官爵,并宜追复。”

唐朝政府对李敬业的定性没有变化过,始终认为他是在叛乱,以匡复李唐皇室为名,行谋逆之实,在这样的条件下,依然为李勣平反,说明统治者认为李勣对这场叛乱没有什么责任,是无辜的。

时拾史事/高成

7

这是一个典型的“孙子坑爷”事件。我简单说说这个事情。

隋末,徐懋功跟随李渊打天下,功勋卓著。唐朝建立后的619年,李渊封赏有功之臣,徐懋功被赐予皇姓,名字改为李勣。到了李世民和李治一朝,李勣一直殚精竭虑、夙夜在公、重情重义,有着很好的名声和威望。

但是,655年,李治一心想废掉原配王皇后而立武昭仪为皇后。当时朝廷里出现了“反武派”和“挺武派”。“反武派”以老臣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韩瑗等为代表,他们坚决反对李治“废王立武”。“挺武派”以李勣和许敬宗、李义府等为代表,支持李治立武昭仪为皇后。李治曾经问李勣:我准备立武昭仪为皇后,可是褚遂良坚决反对,你说说这事怎么办呢?李勣回答:这是皇帝您的私事,为什么要问别人呢?这次君臣对话让李治下了决心,李勣也受到了李治和武则天的高度信任。

不久,李治册封武后,李治安排李勣宣布旨意。669年,李勣死亡。忠实于自己的老臣走了,高宗伤心得不要不要的,废朝七日。看着李勣的灵柩渐行渐远,李治忍不住失声痛苦。

按说李勣很是圆满了。可是,十五年后,不省心的孙子徐敬业惹事了。

684年初,李显被武则天拉下了皇位,李旦当上了傀儡皇帝,武则天临朝称制。

对武则天这么干,徐懋功的孙子——柳州司马徐敬业便纠集长安主簿骆宾王(被贬为临海丞)等人在扬州打出了光复李显皇帝位置的七号谋反。骆宾王好撰写了充满烈火的《讨武曌檄》。

这事自然惹火了武则天,她安排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率兵30万平叛。

这事是徐懋功的孙子徐敬业挑起来的,武则天下令,取消徐敬业爷爷的一切官爵,“发冢斫棺”,重新姓徐。于是,位于陕西省礼泉县李世民昭陵陪葬墓——徐懋功墓被挖了。到了中宗李显手里,对徐懋功再葬。

(插图为徐懋功墓和中宗李显书丹的李勣碑)

8

英国贞武公李勣(594-669年),原名徐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县)人,唐朝初期名将,与卫国公李靖并称。

李勣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唐高祖李渊赐其国姓,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从李世民平定四方,成为唐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大破东突厥、高句丽,出将入相,功勋卓著,被朝廷倚为干城,累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总章二年(669年)卒,享年七十六岁,唐高宗辍朝七日,赠李勣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陪葬昭陵。

李勣被武则天开棺戮尸灭族是因为孙子李敬业。

李敬业(?—684年),李勣之孙,李震之子,因父早死,直接承袭了祖父的英国公爵位。李敬业从小善于骑射,有才智,曾任眉州刺史,后坐事被贬为柳州司马。武则天废唐中宗立睿宗,临朝称制,他在684年九月起事于扬州,自称为匡复府大将军,以匡扶李显复辟为理由起兵,李敬业的部队很快增至十余万人。武则天派遣李孝逸统兵三十万人征讨,李敬业听从薛璋意见,先南渡长江攻陷润州,再北向与李孝逸战于高邮,初战获胜,但久战兵疲,十一月李孝逸以火攻大败李敬业军,李敬业逃往润州,为部下所杀。

欢迎关注我,让我们共同读史明智。

9

徐茂公也就是唐代名将李勣,和李靖并称“二李”,一个出将入相的传奇人物,谋略过人,智勇双全,立三朝而不倒,并且他是有功于武则天的。然而他却有一个喜欢冒险的孙子李敬业,将李勣的生荣死哀毁了个一干二净,仕途不顺的李敬业起兵反武,武则天镇压叛乱,并收回由李勣开始世袭的爵位,并对李勣掘墓砍棺。把李姓也收回了,重新恢复姓徐。

徐世勣在投唐之后被李渊赐了李姓,从此改名为李世勣(后为了避李世民的名讳,去掉了“世”,下文中一概说李勣),李勣跟随李世民平天下,立下大功,之后又和李靖成为对抗突厥的主要力量。

李勣虽是武将出身,其政治谋略却是很高的,总能在纷繁的政治斗争中屹立不倒,最初,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争储,李勣选择中立,谁也不帮,玄武门之变后,李勣仍然受到重用,并继续镇守并州,在637年获封英国公,世袭蕲州刺史。

649年,李世民去世前夕,为太子李治安排辅政大臣,文官便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而武官就是李勣,但李世民知道李治对李勣没有恩惠,怕他会有叛心,便决定将李勣贬官,告诉李治倘若李勣没有犹豫就去赴任,继位后再把他召回来,他必尽忠,倘若他对去外地赴任有怨言,就杀了他。结果李勣听到调任后马上就明白了李世民的意思,然后片刻不停就去赴任。所以他在高宗一朝仍旧是谁都撼动不了的人物。

后来李治决定废王立武,遭到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激烈反对,而李勣一句轻飘飘“此乃陛下家事。”给李治和武则天送去了希望,武则天因此坐上了皇后之位。

李勣的明哲保身和沉稳低调让他立三朝而不倒,而且武则天也确实很感激李勣,并且愿意善待李勣的姐姐。669年,李勣去世,李治辍朝七日,让其陪葬昭陵,按照汉朝卫青和霍去病的先例为他修坟。可谓生荣死哀。

但李勣却有一个和他的性格截然相反的孙子李敬业。《隋唐嘉话》记载一个故事,说高宗时期,蛮群聚集为寇,官兵讨伐但一直处于劣势,后来就把李敬业派去了,李敬业是个有冒险精神的人,他只带了两个官吏就去了贼寇的巢穴,表示朝廷知道你们是被逼的,还是赶快回家种地吧,最后不走的就是真正的贼寇。然后把贼首打了一顿板子,然后就太平了。李勣知道后,说了一句话:“吾不办此。然破我家者必此儿。”意思是这个娃很有胆量,做事和我不同,将来李家一定会毁在他手里。

没想到一语成谶,李勣去世后,李敬业承袭了英国公,任眉州刺史,但到了683年,李敬业和其弟李敬猷获罪贬往扬州,而同样是这一年,李治去世,太子李显继位,武则天摄政,不过两个月,武则天将中宗李显废为庐陵王,而扶立李旦为帝,武则天临朝听政。

远在扬州的李敬业聚集了一大批仕途不顺的官员,打着帮庐陵王复位的旗号造反,欲让武则天交出权力,骆宾王为此写下著名的《为李敬业讨武曌檄》。

李敬业为庐陵王抱不平,又弄出个假的李贤来,自然吸引了众多追随者,很快居然就聚集了十万之众,但李敬业这个人,富于冒险却缺乏谋略,最要命的是才华撑不起他的野心,所以他放弃了可能会取得胜利的作战路线,很快被武则天派出的平叛大军给打败了,李敬业也让部下给杀了。

李敬业虽然死了,但武则天的气却没有消,于是她朝着李敬业的祖父李勣和父亲李震撒气,把他们的爵位和官职都给追撤了,而且还对李勣的坟墓进行掘墓砍棺,让他们恢复徐姓。

直到神龙之变后,李显复位。才恢复李勣的官爵,为其起坟改葬。

10

徐茂公既是建立大唐的功臣,又是大毁灭大唐的罪人,因果循环,得到此报。

说他是建立大唐的功臣,因为他在建立大唐的过程中,是和李靖并驾齐驱的唐朝名将,深得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的信任,他跟随李世民,讨伐王世充,平定窦建德,打败刘黑闼、徐圆朗,征伐辅公祏,并大败突厥颉利可汗的军队,俘虏五万多人胜利归来,大败铁勒部落薛延陀部队,又俘敌五万多人,平定漠北。东征高句丽,徐茂公也取得了重大胜利,灭高句丽国,设安东都护府统管整个高句丽旧地,因为重大功勋,徐茂公被赐李姓,封英国公,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但徐茂公又是大唐的罪人,这从何说起呢?唐太宗去世后,唐高宗李治继续信任徐茂公,当唐高宗打算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时,遭到了以褚遂良为首的群臣反对,此时徐茂公却力挺唐高宗,他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此言坚定了李治废后立武则天的决心,武则天上台,篡夺大唐江山,建立武周,与徐茂公的谏言有直接关系,从而成为大唐的罪人,为后世诟病。但诡谲的是,徐茂公为挺李治,但他的后代李敬业却极力反对武则天,并拥兵造反,但起义失败,被武则天镇压。武则天牵怒于李氏宗族,将李绩改回徐姓,并开棺戮尸,灭其族。徐茂公后代的旁支为避祸,跑到吐蕃偷生。令徐茂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一生平定胡人,他死后却被开棺戮尸,后代成为汉属胡人,冥冥之中,难道没有果报吗?

春秋史社,专注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春秋史社”,有问题欢迎留言。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