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庞统的陨落应该说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庞统个人“不争气”。庞统的智慧应该说不亚于诸葛亮,但一生做了一个最重大的决策失误,投靠了刘备。明知“一山难容二虎”,刘备已有了诸葛亮,且对诸葛亮是“言听计从”,你跑到刘备那去干什么?你能施展你的才华吗?其实庞统助刘备取西川,最后之所以采取冒进的策略,跟庞统急于想立功证明自己并不比诸葛亮差有很大关系。所以,庞统错误地选择“站队”刘备是导致他陨落落凤坡的最主要原因。

二是诸葛亮的“暗算”。诸葛亮对庞统的态度应该是很复杂的,两兄弟的本领都很大。庞统来到刘备集团,如果立下赫赫战功,那光芒将照过他诸葛亮,那诸葛亮心中怎么会舒服呢?那有人就要问了,那为什么你诸葛亮还推荐庞统留在刘备那呢?其实这就是诸葛亮对刘备的忠心,他之所以让庞统投靠刘备,主要是不想让庞统为其他人所用,特别是曹操、孙权。因为诸葛亮太清楚庞统的才能了,把他留在刘备那,能不能发挥作用是次要的,只要不为别人所用就行。这才是诸葛亮对待庞统的“真心”。可惜,庞统并不能“理解”。如果早知道诸葛亮这种“险恶用心”的话,打死他也不会到刘备那来。所以,诸葛亮的“算计”是导致庞统陨落落凤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刘备的“不信任”。庞统从一开始到刘备那就没有留下一个“好印象”,刘备从内心中是不认可庞统的。到西川带着庞统去,实际是抱着考查庞统能力的想法而去的,而并不是想依靠庞统去夺取西川的。所以,刘备越对他不信任,庞统就越想早日证明自己的才能。这种不理智的“种子”一旦种下,最后结出的绝不是“甜果”。所以,刘备不能充分信任庞统是导致他陨落落凤坡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庞统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才华没有在应该发挥的地方得到发挥,真的让人扼腕叹息!

最佳贡献者
2

刘备得一人就可安天下,刘备得到俩人,就有些骄傲自大了。刘备以貌取人,孔明相貌堂堂,而且能言善辩,庞统相貌丑陋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但聪明过人是孔明不及,遇到刘备英年早死也是必然。这才把孔明成为焦点人物。

3

庞统陨落的落凤坡,距我居住的地方仅几里路,平日里时常去玩。

上图落凤坡遗址

对于我来说,这是可以用手触摸到的,有温度的历史。

落凤坡、庞统祠等历史遗迹均位于我们德阳市罗江县(三国时称??城)区域内。

其中的倒湾古镇八卦谷古战场白马关(三国时称绵竹关,五代十国时期称白马关,至今)是三国蜀汉政权五十多年兴亡的佐证地,这里也是蜀国最后一道天然防御之地。

庞统自幼聪慧,常有过人独特见解。颖川人司马徽(水镜先生)素有认人之名,他最早识得长相平平的庞统是个不凡之人,将孔明与他并称为:"卧龙,凤雏"。

早年庞统时运不佳,先是在东吴周瑜手下混(低职位,功曹)。一年后来到荆州刘备处又混了个从使的差事。是块金子总会发光,受东吴鲁肃推荐并经过与刘备深入沟通交流后得到器重,不久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

这火箭般的提拔,为庞统日后急功近利,以早报知遇之恩而釆取冒险举措埋下了隐患。

211年,刘璋邀请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使者法正(私下)向刘备献密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刘备始终犹豫不决,经庞统陈述利弊,再三力劝后,刘备才同意依计行事。

刘备与刘璋在涪城相会之际,庞统欲设计擒杀毫无防范的刘璋,刘备担心自己立足未稳没下决心动手,错过良机。此时,诸葛亮与关羽远在荆州留守。

可见,后来的庞统之死与诸葛亮没有一毛钱关系,三国迷们的老铁表示:诸葛亮,不背这黑锅。

212年,庞统献计,借回荆州送行时诱杀了刘璋守将杨怀、高沛两人,随后与刘备分兵进击成都。庞统执意抄近道,走小路险路,立功心切。临别时,刘备拿出诸葛亮奉劝不得贸然分兵的书信,庞统看了却不以为然,并坚持自己的行动计划,刘备无奈同意,但还是与庞统互换了坐骑(刘备的马要好些)。

214年,蜀军围攻雒城(今罗江县)时,庞统奋不顾身亲率士兵突击,不幸在城外的落凤坡中流矢身亡。(不是中张任设下的埋伏)

庞统之死,虽说意外的成份最大。但,他不甘人后的思维(心里老想着与屡创奇功的诸葛亮比),心胸狭隘的性情,持才自傲的态度,好大喜功的作为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上图庞统祠

一到现在,我们当地人都还常有人念道:"谁知天狗流星坠,不使将军衣锦回"。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大家围观,点评。

4

有些答案真是看不下去了,真心奉劝一些作者,不是自己的领域,不懂的话就不要回答了。

庞统被称为“南州人士冠冕”,是荆襄才俊的代表人物。他最早在周瑜手下当功曹,并不是刘备的人。

而刘备在赤壁之战后也归属于孙权,在周瑜帐下打工。要说刘备是不是对庞统投出过橄榄枝,肯定是有的。刘备自从在汝南被曹仁击败后退入荆州,总是听到诸葛亮庞统的名字,现在见到了真人,不可能不去招揽。

但庞统完全没有看好刘备,这也是正常的,当时刘备被周瑜吃的死死的,全军就压缩在公安,根本没有别的出路。

210年周瑜病逝,刘备借走南郡屯兵,这才获得了此生最大的机遇。刘备这时正式收复荆南四郡,获得了当地士族的支持,也终于把与孙权见面彼此不投机的庞统招募帐下。

刘备对庞统非常看中,认他为谋主,庞统对刘备也是交互知心。从刘备准备入蜀到最后庞统死,《三国志》上记载了不少他们两个人互动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在刘备眼里,庞统是介于部下与朋友之间的地位,所有的阴谋论和虚情假意的猜测可以休矣。

对刘备来说,诸葛亮成名已久,现在也需要一个和他齐名的人压一压他;庞统则是因为之前并不看好刘备,现在遇到机会,一定要大出风头实现自己的抱负。

这两个人怀着同样的心理,在入蜀之战中一直指导着他们的作战方针。刘备对庞统信任有加,想让他立功,庞统急功近利,居然以谋主身份亲自指挥攻城,这才误中流矢。

庞统死后刘备非常伤心,对他来说损失的不仅仅是军中核心,更是自己的一个朋友。

5

庞统殒命落凤坡即使命运使然,也与性格相关,但与诸葛亮义气相争无关。

庞统由于在刘备处,为时尚短,仅有记载只有随刘备入蜀一役,在最初刘璋与刘备相会之时,庞统就建议刘备趁在宴会上擒拿刘璋,夺取益州。但是,刘备认为“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等到与刘璋撕破脸后,庞统又向刘备献上上中下三计,选择精兵,昼夜兼程,奇袭成都。但刘备采用比较稳妥的,先占白水官,再进取成都。

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沈吟不去,将致大因,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从这里可以看出庞统用计与诸葛亮不同。诸葛亮较稳妥,庞统则好奇计,为人也比较激进。说得不好听点,庞统有着很重的急功近利思想。在刘备包围雒城一年多仍未攻克,庞统身为军师,竟然亲临前线,率众攻城。最终被流箭射杀,还是久攻不下,急躁情绪所致。这也是“性格决定命运”

至于与诸葛亮是否争功,此时庞统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虽然“亲待亚于诸葛亮”,但刘备在世诸葛亮大多负责后勤事务,征调赋税,补充兵员。而庞统主要负责入蜀事宜,虽然诸葛亮在刘备兵力不足时,也曾统兵入蜀,分定诸县。但是,在平定蜀地,乃至汉中,刘备重要谋主却是庞统、法正。诸葛亮始终镇守后方 ,可见庞统与诸葛亮并不存在意气之争。

6

这个问题,如果按照《三国演义》中所写的内容,我们几乎可以得到这个结论。卧龙凤雏,天下闻名,但两个人的运气不太一样。和孔明这样的一米八几大帅哥相比,庞统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又矮又丑。相貌让庞统吃了亏,即使是求贤若渴的刘备那里,他也不过当了一个耒阳县令而已。直到诸葛亮鲁肃等人推荐,这才成为刘备身边的重要谋士,位列诸葛亮之下。

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写庞统相貌的问题,但其他的经历,与三国演义中大致相同,可见,在历史上,庞统的确和诸葛亮相比,慢了半拍。

庞统剧照


狂热且激进的庞统

作为一个骄傲的,并且有才华的人,这样的结果让庞统很不愉快。他急于想证明自己。而他得到了第一个机会,那就是益州刘璋面对张鲁的进攻束手无策,于是向刘备求援,刘备的主力的得以来到益州地界。于是,向刘备献了三条平定益州的计策:

上策:派精锐兵力昼夜兼程,直捣成都,趁着刘璋没有防备,直接收了益州。

中策:杀刘璋重要将领,收刘璋主力,然后正面进攻益州。

下策:回到荆州,慢慢想办法蚕食益州。

最终的结果是,刘备选择了中策。我们从庞统说的这三条计策,可以看出,庞统虽然明面上比较平静,但内心却极为狂热。他非常渴望表现自己,证明自己的能力,因此,在出谋划策的时候,表现出激进的一面。这种激进和诸葛亮的谨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庞统认为的上策,对于刘备而言,实际上是下策。劳师袭远,又孤军深入,就算是刘璋没有防备,难道刘备主力可以在缺少后勤保障的前提下,短时间内拿下成都吗?即使拿下了,这支孤军,难道真的能降伏住刘璋大量军民吗?

刘备是冷静的,庞统是狂热的。刘备的冷静浇灭了庞统的狂热。但后来,庞统的表现,依然证明了,这个人依然很激进。

在《三国志》中,庞统是在攻城时候死于流矢,地点在雒县,这与三国演义中所写的有所出入,并无落凤坡的说法,更无中埋伏的说法。但问题是,庞统作为一个文官,他为什么要亲临前线呢?我们知道,弓箭的射程,也不过二百米左右,即使是宋朝发明床弩一类大杀器,射程范围也不过四百米。也就是说,庞统完全可以在弓箭射程范围内指挥攻城。

再退一步说,庞统作为一个谋士,完全可以运筹于帷幄之中,不用出场。这一点诸葛亮做的相当好,连马都不骑,就是坐四轮车指挥战斗。

庞统的行为,只能说,他太想要立功,所以,表现得过于激进。

诸葛亮剧照


庞统之死,是否和斗气有关

这个问题,我们从庞统的生活轨迹和表现看,多少有一点斗气成分在里面。士子有士子的骄傲,尤其是庞统,江湖上既然将他和诸葛亮并称,自然也会有意无意的和诸葛亮进行对比。这种对比,在吃瓜群众看来,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但对于当事人来说,尤其像庞统这样骄傲的人,却是无法接受的。

第一步,庞统就落后于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故事让诸葛亮声名鹊起。而庞统却比较尴尬,即使到了刘备那里,最开始也没有被重用,反而是因为诸葛亮和鲁肃的推荐,才的被重用。第一步庞统输了半招,在吃瓜群众看来,这是庞统不如诸葛亮的表现。

人最怕捧杀,庞统也面临着捧杀的命运。他和诸葛亮,是惺惺相惜,并没有孙膑庞涓这样有我无你对立。但在内心深处,每一个骄傲的人,都希望自己是最强的那个人,也都会产生一种一较高低的心理,因此,庞统在出谋划策和进川作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激进,也可以理解为斗气。而有资格让他想要一较高低的人,只有诸葛亮。

7

首先,正史中庞统只是在攻城战中中流矢而死,并不存在中计一说,所以对这件事的分析,是建立在小说基础上的。


首先,庞统必须要死,因为他在正史中的确死了。但是,如果让他像在正史中所说的那样,“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那么简简单单地就突然挂了,未免太对不起“凤雏”这个名号了。所以,必须要来点周折,让他死得惨烈,死得悲壮,死得其所。


同样的,如果说他战败,说他中计,也不符合之前铺垫描述的形象。庞统是和诸葛亮齐名的谋士,如果连敌人的这一点点伎俩也看不出来,说不过去。于是,小说家安排了一段诸葛亮占星,提醒刘备注意进军;庞统因此怀疑诸葛亮妒忌自己,贪功冒进,导致中计丧命的戏码。这个做法虽然不高明,但达到了几个目的:

1、又双叒叕体现了诸葛亮算无遗策。

2、圆满了庞统心高气傲的形象。

3、解释了“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这个被吹破的牛皮。


《三国演义》中有太多类似的改编小细节,这些细节大多是围绕着小说想表达的终极思想而服务的。《三国》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论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的演替,朝代的兴衰,都是冥冥中不可违抗的天意在注定一切。庞统的死,我觉得也算是在小说的中期埋下的其中一个暗线索,《三国》始终想向我们表达的,其实是:


大汉不可复兴,是天意。


所以,卧龙凤雏兼得,也会因为这种意外而丧失一凤;庞统的死,和上方谷的大雨,和五丈原的脚风,都是同一类事。

8

有关。他不想做诸葛亮的影子,所以怀有侥幸心理。

9

没有

1.庞统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才故意中计自杀,给刘备以打刘璋的理由,不然的话,刘备是没法打刘璋的。

2.可能也有想证明他比诸葛亮厉害才故意中计的原因吧。因为庞统主张以益州为主,诸葛亮主张以荆州为主,两人理念不一致。

3.也许是认识到:刘备太过虚伪,所以才一死而解脱,顺便报恩吧!

我是梦琴埃,欢迎大家点赞关注评论哦!

10

正史庞统并没有死在落凤坡,而是和刘备一起进攻雒城是为流弹所伤死亡的,这在战争中是常见的一种死法,所以没什么可惜不可惜,战争总要死人,很正常。就不存在与诸葛亮义气相争而中计之说。诸葛亮也没那么小气,庞统也一样,只是都在表现自己而已。

当然收服庞统刘备是有私心的,主要是庞统有人脉,能笼络当地士人。庞统又在周瑜手下干过,所以认识的人也多,了解东吴内部的情况,刘备是从大局出发来考虑问题的,为什么入蜀带庞统,就是因为庞统了解东吴和巴蜀内部的情况,这应该是刘备入蜀前都深思熟虑的,至于庞统的死,纯属意外,没有什么可想象的刀剑无情,又不认人,所以我们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诸葛亮,《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形象非常完美,但是作者设计落凤坡这一幕颇有的文人相轻的意味,全书就这里让人觉得诸葛亮还有嫉妒人的一面,可能是为了推高庞统的地位,可能是为了制造一点瑕疵,总之,作者这样写有点不光明磊落。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