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于汉景帝的评价历来就是褒贬不一,《史记》《汉书》对汉景帝都有很高的评价,“天下翕然,大安殷富”“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当然也有人持不同的观点,说汉景帝“忌克少恩,无人君之量。”


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肯定会有不用的看法和见解。再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即使是一个帝王或者圣人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有自己的缺点,当然也有人不会喜欢他。

从正面来说,汉景帝时期的社会经济的确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这就是历来对帝王是否成功最重要的一个评价标准,汉景帝绝对是值得表扬的。在汉武大帝的时候博士狄山就对汉景帝时期的社会做出了评价:“汉景帝不言兵,天下富实。”之后的司马迁、班固、东汉人杜笃都有相当高的评价。这些溢美之词虽然有着一定的赞美,但是汉景帝时期社会政治安定、经济繁荣、人民较为富足的社会现实是无可争议的。


在法治方面,汉景帝采取的一些措施也受到后人关注,汉景帝能够注重冤狱,刑法方面也是具有人性化,谨慎用刑,深得民心。汉景帝还轻徭薄赋,倡导节约,把一些不必要的浪费都杜绝了。另外在用人方面,虽然有很多非议,但是也算是知人善用。

对汉景帝负面的评价也有很多,如“文帝晓事,景帝不晓事”“寡恩忍杀”等等。在用人上,汉景帝重用卫绾,而对周亚夫却是诛杀,让很多人不爽,还有汉景帝任用酷吏郅都、宁成之后,有人对此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还有对汉景帝的人品有争议的,宋人王应麟说:景帝天资刻薄,错又以刻薄佐之,遂激七国之变。尝观击七国之诏曰:‘深入多杀为功。’可见帝王之心术,岂非错以刻得幸,习与性成欤。而我觉得汉景帝之所以做出有些在别人看来刻薄的决策,那也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必须要用特别的手段才能解决的。


可以看出,汉景帝在发展经济、移风易俗、坚强中央集权、完善刑法、重用人才、发展教育等方面却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评价。但是在用人问题。个人行为、人格品质等方面却是存在一定不足,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

最佳贡献者
2

开辟文景之治,给儿子留下了一个稳定的基础,算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削藩,平定七国之乱!军事上尽力维持和匈奴的关系,采取积极的以防御为主的策略!经济上与民休息,劝勉农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法律上轻刑慎罚,实行卖爵令及赎罪之法!文化上兼容并蓄!外交上和匈奴和亲,对匈奴采取安抚政策!

总之,综合各方面来看,刘启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

3

汉景帝刘启,是西汉第六位皇帝。汉文帝刘恒的长子,孝文皇后窦氏(即窦太后)所生。

他在位16年之久。谥号孝景皇帝,和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合葬于阳陵,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

据记载,阳陵修建时间长达28年,占地面积20平方千米,工程浩大,建筑壮观。现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历史上的汉景帝,是一位励精图治、勤劳有作为的皇帝。

既继承和发展了父亲汉文帝的未尽事业,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又为其子汉武帝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对国家具有承上启下的卓越贡献。

在军事上:他实行巩固中央集权制,推行了“削藩策”,减少收取诸侯的封地,有效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战乱的发生,遏制了各藩国的势力。

调派周亚夫等将领平定“七国之乱”,仅用三个月便将叛乱平定。并趁机将诸侯王国的权利收回中央,大量裁撤诸侯国的官吏数量。

经过七国之乱后,诸侯王的割据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在政治上:他勤俭治国,奉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注重农业生产,减轻劳役赋税,励精图治,极大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

在法律上:他实行“轻刑慎罚”的政策,修正刑法的不合理处,强调司法过程的公平性,有效加强了社会的安定。

在文化上:他任人唯贤,发现提拔了诸多有识之士。除了倡导皇帝和老子的学说之外,也允许包括儒家学说的其他各派存在和发展,为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学说的被重视和采用提供了基础。

在外交上:他和匈奴保持贸易往来和和亲政策,减少了匈奴的骚扰和侵略。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里说在他的统治下,天下安宁,国家富庶;曹植称赞他明德怀安,省役薄赋,百姓殷昌,推陈出新等;班固苏轼等也对汉景帝的治国策略赞不绝口。

汉景帝刘启绝对称得上一位治国有方的好皇帝,只不过被父亲和儿子的耀眼光芒遮蔽了。

大家怎么看历史上的汉景帝,欢迎评论留言一起讨论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4

  汉景帝,刘启。汉文帝长子。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开明的君主之一。汉景帝继续推行文帝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

他即位后,节俭爱民,与民休养生息,田赋三十税一,人民负担减轻。还大力兴办水利事业,以促进农业生产。针对地方各诸侯割据势力越来越大而直接威胁到中央权力,景帝采用晁错之策,着手削藩,削弱各诸侯王的权力,结果引起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的七国之乱。景帝派遣周亚夫率军抵抗,于公元前154年平定叛乱。之后,下令把诸侯王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打击了割据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

汉景帝在位期间,由于他采取比较开明宽松的政策,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百姓安居乐业,政治上相对稳定,统治得到加强,社会十分殷实富足。历史上把这一段时期和汉文帝时期并称之为文景之治。

  公元前188年腊月初五,一个小孩的啼哭声划破了王宫庄严肃静的上空,这个小孩叫刘启是汉文帝刘恒第五子,他的母亲是孝文皇后窦氏即窦太后,而他以后也会是这个王朝的统治者。刘启,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汉文帝刘恒的儿子,母亲是窦氏。他出生的时候,父亲刘恒在代国为代王,在生下刘启之前他还有几个孩子,不幸的是他的几个孩子都相继病死,父亲即位不久,刘恒就被立为太子,随即他的母亲就成为了皇后。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同年六月初九,太子刘恒就走上了宝座是为汉景帝,而此时他才仅31岁。尊祖母皇太后薄姬为太皇太后,尊母亲皇后窦氏为皇太后。年轻的帝王登基后,满腔热血励精图治,在政治上的确有为。

 上台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平定藩王,当时的藩王势力割据,不削弱一些贵族的力量国家很难维持运行,甚至还会威胁到国家的统治。于是,刘启即位后,提拔晁错做内史,晁错是个很聪明的人,在对国家形势进行了分析后,他建议刘启提防诸侯势力,特别是吴王刘濞。

  谈到刘濞,早先刘启为太子时和刘濞的孩子刘贤,曾入京陪伴刘启下棋,因为刘贤棋品不好人品更不好,在争执中刘启就把刘濞打死了,由此刘濞对刘启多有怨恨。刘濞在封地吴国私自铸钱,又煮盐贩卖,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看来是做足了充分准备,所以,晁错极力主张刘启削夺各王的封地,即削藩。

  浩荡的削藩运动触及到贵族的利益,必然会引起诸侯国的动荡,即使这样,刘启也是势在必行。刘濞是最早被削藩的封王,他见朝廷开始向自己下手,他在汉景帝前元三年,联合其他七个藩国一起反对刘启的统治,史称为“七国之乱”。

  刘启知道七国联合后的消息,立马组织军队进行打压,他派名将周亚夫带领三十六个将军去攻打吴国、楚国,把最顽固、叛逆,也最难搞定的两个国家先给平定了。然而,这一场战争双方一时难以分高下,陷入僵局的时候,有人建议把晁错给杀了,暂时平息事件,结果晁错的死也并没有带来和平,无奈刘启又调派周亚夫等将领领兵平叛,历时三个月终于把叛乱给平定了。平定七国之乱的刘启,又把地方的权利收归中央,大量裁撤诸侯国的官吏数量,诸侯王的割据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这场在他登基后不久的动荡,在经历了大约一年的时间后,终于平定下来。解决了藩镇问题,现在是时候解决关乎民生之事了。在经济上,继续执行重农抑商这一既定国策,注重休养生息,很重视对农业的发展。他也继续采用文帝时期无为而治的手段,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恩威并施,使人民负担得到减轻。

  在法律上,实行轻刑慎罚的政策,文帝时期晁错提出的“卖爵令”及“黩罪之法”都在景帝时期得以继续推行,并使它更为完善。这一系列的法律措施,不但减轻了内地百姓的徭役,而且争取到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在文化上,更加重视文教事业的发展。景帝末年任命文翁为蜀郡太守,文翁首创了郡国官学。对其他的学说也是持较宽松的态度,文化思想上算是比较开放的,景帝在提倡黄老的同时也让包括儒家学说的其他各派存在、发展,这为后来董仲舒学说的发展以及被汉武帝的重视采用提供了前提条件。此外,在军事上也是加强了对匈奴的防御,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匈奴的骚扰。



5

说到汉景帝刘启,很多人说他刻薄寡恩、心胸狭窄,会举出三个例子:废太子刘荣,腰斩晁错,逼死周亚夫。但看问题有不同的角度,从个人德行来看,确实是不够厚道。但如果从国家大局来看,汉景帝刘启的做法就不是刻薄寡恩的问题。

刘荣并没有犯什么过错,但是他的母亲栗夫人却和汉景帝刘启之间的关系很僵,因此刘彻的母亲王夫人在长公主刘嫖的帮助下,上位成为皇后。这个时候的刘荣,已经很尴尬,刘启废掉刘荣太子之位,是为刘彻上位扫清障碍。如果不废黜刘荣,兄弟相残的事情恐怕会继续上演,刘启对于这件事一直心有余悸,毕竟自己和父亲汉文帝刘恒都是最后的受益者,在权力诱惑面前哪有什么亲情可言。至于后来被废为临江王的刘荣被郅都逼迫自杀,恐怕也是汉景帝授意下的作为。

至于晁错之死,这是宗室诸侯的逼迫,和功臣们施压的情况下,汉景帝刘启做出的一次艰难选择。吴王刘濞发动叛乱,提出的口号就是:“清君侧,诛晁错”,意思是晁错是奸臣,挑拨了自己和刘启之间的关系,因此必须诛杀,实际上是为自己起兵作乱找一个借口而已,杀不杀晁错都没关系,因为刘濞膜的目标不是晁错,而是刘启和大汉江山。

这时候功臣也摆起了架子,你不杀晁错,我们就不替你卖命,晁错这个小人害死了丞相申屠嘉,这笔账一定要和他清算。这个话不是周亚夫说的,而是通过袁盎说的,袁盎是功臣们的代言人,也是申屠嘉的忘年之交,袁盎的发际离不开申屠嘉的提携之恩。

叛乱被平定了,周亚夫也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很多时候他并不听从汉景帝刘启的安排,总是要提出自己的看法,还动不动就把辞职拿出来说事。这对汉景帝刘启来说,是一种胁迫。因此才有刘启对周亚夫的评价:“非社稷之臣!”这样的人连自己的话都不听,怎么会听刘彻的呢?到时候再上演一次“诸吕之乱”行动,恐怕周亚夫又要扮演一次他父亲周勃的角色,安汉兴刘是没错,但是兴刘是哪家的刘就不好说了。为了防微杜渐,必须当机立断,因此周亚夫的解决就不言自明了。

刘彻的太子之位得以稳固,宗室诸侯的势力被削弱,功臣们的嚣张气焰被打击,这就是汉景帝所谓的“废刘荣,诛晁错,害亚夫”。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6

景帝是勤俭的明君,用法谨慎公平,对特殊罪犯给予照顾。“黩罪之法” 不但减轻了内地百姓的徭役,而且争取到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景帝也不再严厉禁止其他学派的发展,主张无为而治,轻徭薄赋,社会风气良好,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和大量战马。景帝年少时失手杀死了刘濞之子刘贤。使刘濞怀恨在心伺机造反。晁错死的也不冤,晁错的过激见意是七王之乱的导火索。周亚夫采用精准的战术,只用三个月平息七王之乱,未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

7

汉景帝减少赋税,兴修水利,减少刑罚,使得百姓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其间百姓富裕,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安乐,一派盛世景象,汉景帝与其父亲汉文帝统治时期,并称为文景之治!

历史上的汉景帝,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他性格懦弱,但又不乏暴虐凶残。有人评价他自私自利,薄情寡义,尖酸刻薄。过河拆桥,翻脸不认人!

我认为是一个深谙政治之道的帝王,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确实做过几件,在后人看来是过河拆桥的事情。

第一件事就是,汉文帝时期宠臣邓通,在文帝生病时帮文帝吸脓疮,这一点连身为儿子的景帝都不愿意做,景帝看到邓通的行为,感到了惭愧,同时又对邓通记恨在心。邓通对文帝悉心照料深得文帝信任。文帝赐予邓通铸钱权,一时间邓通可谓富贵之极。景帝继位后,追夺邓通爵位,并没收全部财产,导致邓通的晚年潦倒去世。

第二件事:汉景帝身为太子的时候,与吴王刘濞的儿子刘贤下棋,景帝输了耍赖,刘贤也不相让,二人相互之间起了争执,情急之下景帝用棋盘砸死了刘贤。因此为吴楚七国之乱埋下的伏笔。

第三件事:晁错的削藩之策,本意是为了巩固皇权,没想到自己却成了景帝的刀下之鬼。晁错是景帝的老师,一生为景帝献计献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汉景帝却因为,七王之乱而诛杀晁错,并且灭其九族,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晁错的建议是完全正确的!

第四件事:汉景帝冤死周亚夫,周亚夫为平定七国之乱,立下了不小的功勋。而汉景帝翻脸不认人,等到战乱平息,社会稳定之后。立马过河拆桥,完全不念周亚夫昔日的功劳。汉景帝这一点,与昔日的文帝对待周勃。不可同日而语,此外,汉景帝在对待自己的兄弟梁孝王时,完全不顾兄弟之情打击梁孝王,导致梁王早逝。

8

无为而治,给老百姓最大的生存空间,是个好皇帝。

9

汉景帝刘启,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汉文帝刘恒的儿子。景帝在位的时候,改良政治,恢复民生,后世把他和他父亲的时代称为文景之治,同时他也为儿子汉武帝刘彻的时代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汉景帝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文帝还在做代王,文帝登基以后,和代王后生的4个儿子相继病逝,而所有儿子中,刘启最大,就被立为太子,他的母亲窦氏被立为皇后,也就是以后的窦太后。汉文帝死后,刘启顺利登基为帝。 在政治上汉景帝最大的贡献,就是平定七国之乱,彻底解决诸侯王的割据问题。这是他爷爷留下来的问题,刘邦在削完了异姓王之后,将刘姓子孙分封在各地为王,其目的也是希望能依靠刘姓子孙,相互协助,确保刘家江山时代延续,但是人性对权势的欲望是无限的,诸侯国地大物博,诸侯王又在王国内具有行政权和司法权,甚至拥有自己的武装,难免会有王想要试一下往上蹦一蹦,看能不能爬上最高的那个位置。其中吴王刘濞就是这么一位。要说这梁子,是刘启做太子的时候就结下了,好端端的吴王的太子进宫陪刘启喝酒下棋,结果因为下棋争论起来,最后被刘启失手打死了,这就有点冤了,怎么着你也不能打死呀,更让人恼火的是,皇帝刘恒什么也没说,把尸体送回去,这事就算完了,连个说法都没有。从此后以后,吴王也是带着仇恨,在国内铸钱币,培养军队,招纳逃犯,四十来年卧薪尝胆,关键是造反的心搞得大家都知道。刘启重用晁错,主张削夺各王的封地,这削藩令一出来,各诸侯王可就炸锅了,大家这么多年好端端的吃喝玩乐,现在一句话什么都没有了,那不能行,尤其是吴王,造反这事是被钉死了,要是再被削藩了,那只有死路一条了。于是吴王为首,联合六个藩王,大家一起反了,史称七国之乱。七王的叛乱被评定以后,诸侯国的权利顺势被收归中央,诸侯割据被彻底解决。

景帝在经济上延用了爷父两辈重农抑商的国策,大力发展农业,下令官员以劝课农桑为首要的政务,同时他又能减轻百姓的徭役赋税,恢复了被战乱破坏的经济民生,还实行马政建设,扩大马苑,鼓励各封国和民间养马,他的这些举措,既发展了生产力,又为之后汉武帝打下了基础,尤其是汉武帝消灭匈奴之患。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