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北洋水师亚洲第一,为什么甲午战争的时候会失败?

北洋水师亚洲第一,为什么甲午战争的时候会失败?

2020-09-19 12:01阅读(67)

北洋水师亚洲第一,为什么甲午战争的时候会失败?:北洋海军战败的原因,说简单也简单,就是因为比对方弱;说复杂也复杂,涉及到两个国家方方面面的差距。先来说

1

北洋海军战败的原因,说简单也简单,就是因为比对方弱;说复杂也复杂,涉及到两个国家方方面面的差距。

先来说简单原因。

从硬件上来说,与日本海军相比,北洋海军的军舰总数少,能够出海作战的军舰少,大中型军舰更少。排水量三千吨以上的军舰,日本海军有八艘,北洋海军只有二艘。所以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的那些小军舰在前三个小时里,不是被击沉,就是被重创,只剩下两艘大舰苦撑到最后。

日本海军舰多,炮多,人多,大舰多,舰快,炮快。北洋海军舰少,炮少,人少,大舰少,舰慢,炮慢。黄海海战,实际上只是日本海军的两支分队和北洋海军的全部主力遭遇,日本海军还有两支分队没出现呢


从软件上来说,北洋海军的技术水平停滞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而日本海军的技术水平是与时代同步的,比北洋海军领先了十年。这十年意味着马力更大的动力系统,射速倍增的管退炮,有利于连续射击的无烟发射药,爆炸威力更大的烈性装填药,还有崭新的海军战术理念。这些新技术意味着日本的军舰航速更快、射速更快、火力更猛。




复杂原因涉及到的东西就多了,我们还是只说与海军直接相关的。

从海军领导体制上来说,日本海军最高层是内阁成员海军大臣,可以直接与天皇和首相交换意见。中国海军名义上有海军衙门,实际上只是个借着海军名目从地方收钱的机构,海军在高层没有代言人,高层(皇帝和军机处)又没有懂海军的人,只会瞎指挥。

指挥北洋海军的实际上是高高在上的光绪帝,他身边没有任何懂海军的专业人士,所以总是把海军当陆军来指挥,例如让海军守卫渤海口,“不使一船阑入”,这是把海口当成了函谷关;还有让海军守住旅顺口,天知道海军怎么对付陆地上的二万日军

例如北洋海军本来在朝鲜北部海域巡逻,结果日本海军派几艘快速巡洋舰到山东登州开了几炮溜之大吉后,皇帝就慌了神,命令北洋海军撤回渤海,到大沽口、营口等渤海港口到处搜索“不知去向”的日本军舰,并威胁以后再有日本军舰进入渤海,就要拿丁汝昌问罪。从此北洋海军只好放弃出巡,一门心思“守卫”渤海大门,日本海军则可以安心地把军队从海上运往朝鲜。

腐朽畏战的南洋水师是中国近代海军之耻,中法、甲午两次战争都丑态毕露,却因为一次被吹上天的“镇海大捷”而名垂青史


日本海军是一个统一在海军省下的整体,可以如臂使指地顺畅指挥。中国海军则没有统一领导,除了北洋海军是属于国家经制军队,受朝廷指挥外,南洋水师、广东水师是分别隶属于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的地方勇营水师(船政轮船已经在中法战争被打残,不在其内),广东水师靠李鸿章兄弟的私人关系,还是慷慨地派出了所有三艘能出海作战的军舰,南洋水师就不理这茬了,而且这支水师虽然是近代舰队,但完全是旧式绿营水师体制,已经和绿营一样腐朽不堪作战。所以两江总督张之洞在面对朝廷三番两次的命令,只好无奈地说,如果非要南洋这些大爷去和日本人作战,他们一定会故意在半路上把军舰触礁来逃避的。就这样,不敢打仗的南洋水师靠着耍赖躲过一劫,敢打仗的北洋海军和广东水师在苦战后全军覆灭。



出身陆军的桦山虽然不怎么懂海军,但是他至少知道尊重专业人士的意见,尽量不干涉舰队司令指挥。而李鸿章对上面的瞎指挥不敢反抗,对下面却是家长制作风,容不得海军有与自己相背的想法,习惯按照政治需要来安排海军行动


到海军指挥层面,北洋海军的直接指挥者李鸿章和日本海军的直接指挥者桦山资纪(海军军令部长)都不懂海军,但后者是个近代军人,知道尊重专业人员,也锐意进取。而前者只是个时刻担心政敌名枪暗箭的开明官僚,所以他拒绝了北洋海军任何进取措施,例如战前提督丁汝昌建议在平壤入海口建立海军临时基地,控制朝鲜沿海,李鸿章担心引起战争而拒绝。以至于开战后北洋海军每次前往朝鲜沿海都要花一两天的时间,贻误战机。

2

甲午战争是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痛。这场战争打碎了中国人同光中兴的迷梦,使得中国人真正睁开眼看清现实。

一个小小的日本,在通过明治维新之后,就把一个比他强大几十倍的满清帝国打垮。巨额的战争赔款和割让台湾更是强加在中国人身心的痛苦。

我们在回看这一段历史,分析这一切的时候,北洋舰队的战斗历程是不可能回避的。在这场战争中,北洋水师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战争的成败。

日本在战争前,制定的作战方案里,一切战争行动以海军的行动胜败为准。如海军取胜,掌握了黄海制海权,陆军便由渤海湾登陆,实施直隶平原决战;如海上决战胜负未分,则以舰队控制朝鲜海峡,协助陆军主力占领整个朝鲜;如舰队决战失败,制海权归于中国,则以陆军主力实行本土防御,海军守卫本土沿海。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已经深明制海权的重要性。他们把夺取制海权作为战争的第一要招。而相对于日本,中国则并没有重视制海权,或者说中国方面根本不明白制海权的意义。李鸿章制定的战略是海守陆攻,这样就把制海权轻易的拱手相让,直接造成了战争的失败。

在战术上,日本采取积极主动的进攻方案,以谋求与北洋水师决战为目的。而李鸿章把北洋水师当成自己的政治资本,不愿意拿出来和日本决战,梦想靠外交调停与日本和解。

这样,北洋水师上下被和平气氛所笼罩,战备松懈,给日本造成了可乘之机。丰岛海战和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在战备上吃了大亏。甚至连炮弹都没有带足,严重影响了战役的结局。

在装备上,中国虽然拥有两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铁甲舰,但是,从跟本上来说,已经是上一代的产品,在当时已经渐渐落后。而且从1891年之后,北洋水师停止从国外购买船舰装备,使得大批舰船处于年久失修的状态。

相比于中国,日本举国上下,从天皇开始,人人捐款,购买船舰。日本的大批舰只都是新舰,而且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速射炮。在船速、火力、士气上都超过了北洋舰队。

在海战中,日本能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自己的阵型。由于训练不足,日本舰队舰员不能掌握变阵技巧,就干脆采取单纵队阵型。而北洋水师则采取这样那样的阵型,可是在速度快的日本舰队面前弄巧成拙。

在黄海海战中,也暴露了双方的差距。有外国军事专家评价,“如果日本人懂海战,就不敢攻击北洋水师,如果中国人懂得海战,就不会让日本舰队跑掉。”

北洋水师不需要带那些落后的舰只,只需要将精选的舰只和两艘铁甲舰编成精悍的舰队,敢于和日本舰队决战。日本舰队无法打沉这两艘铁甲舰,最差也能够取得双方平手的结果。这样,这场战争也不会失败。

但是,黄海海战后,李鸿章下令避战保船,北洋水师就此丢掉了制海权。随着旅顺基地的丢失,北洋舰队失去了自己的维修基地。在军心士气瓦解的情况下,在威海卫全军覆没。

我们可以看到,北洋水师的覆没是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战略上的错误,不懂制海权的意义,轻易丢弃制海权。战术上的错误,以己之短,对敌所长。装备上的差距,两代的舰只,造成不可弥补的代沟。技术上的差距,一方是华而不实,一方是一招制敌。士气上的差距,一方幻想和平,一方以死相拼。这些都制北洋水师于死命。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3

首先感谢问答的邀请。本人曾在海军服役,并有幸学习了一些战争知识。学习战争史,是为了避免战争。

北洋水师在成立时确实占尽了优势,当时主战派确实在清庭中占有一定优势,装备和人才培养上我们对海军投入了很多,当时的北洋舰队是世界第七、亚洲第一,而且我们的海军人才我敢说世界第一,为什么呢?一是当时的海战还不是陆海空协同作战,我们沿海人员广阔,会水和驾驭小船的渔民也很多。不需要现在高精尖技术人才驾驭导弹、潜艇等,只需要六分仪和两边三角尺、指南针就够了。

但是事在人为,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应该吸取教训。

一是人才的使用。北洋舰队的海员配置和我们现在的社会配置相近,北洋舰队海员配置划分太多,有旗人和汉人,旗人军官比汉人军官自然而然的高了一个级别,水兵更完,有正式水兵和水勇。作为社会一些不重要的部门可以马马虎虎,但是舰艇上只有那么多战斗位置,同工不同酬就导致无法发挥岗位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汉人军官怎么干也干不过旗人军官,水勇的技术再好也享受不到水兵的待遇,这就导致了大家怎么会爱岗敬业?怎么会熟练掌握战斗技术?

二是人才使用的延伸一,没有了爱岗敬业的大氛围。就出现了在船上随意的晒衣物等军心涣散的事件发生,东乡平八郎登上定远号之后竟然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在定远号上清朝的水兵们正在两个主炮的炮管上晾晒衣服。主力舰上的主炮象征着这艘战舰的战斗力,而对于出访日本的主力舰定远号来说定远号上的主力炮更是象征了大清的海军实力。而定远号上的水兵却对主炮没有丝毫的敬意,东乡平八郎看到这番景象顿时宽下心来了。

三是事在人为。清廷后期将海军军费用作比如慈禧太后的寿辰等非军务活动方面。更加让我们的海军如摧枯拉朽般崩溃了。

历史给了我们太多的警示,希望能帮到你

4

很多人对于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惨败这个问题,总是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阵型和作为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的指挥无能,甚至说丁汝昌一个陆军降将出身,压根就不懂得海战。但实际上北洋舰队的“鳞次横队”阵型对于北洋水师来说就是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其主炮的优势,而且此阵也是在丽萨海战中奥地利舰队使用的著名阵法。

再看日本联合舰队的军舰,多为在两舷装备了射速较快的速射炮,且日舰普遍舰龄较短,大都吸取了当时造舰技术的精华,且日舰航速较快于北洋水师。而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战摆出的“单纵阵”,分成本队和第一游击队的“T”字阵型,也是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日本军舰航速快、侧舷速射炮的优势,也弥补了其整个舰队火炮射程短的弱点。

倘若也让北洋舰队摆出个“单纵阵型”,不仅没能发挥整个北洋舰队火炮射程远的优势,还可能由于整个北洋舰队航速慢的弱点导致海战结果的更加惨烈,这无疑不等于是让北洋舰队送死。

所以,我个人认为在整个黄海海战中,双方舰队摆出的阵型都是没有问题的,都充分发挥了己方战舰的优势长处。但近现代化的海战的胜利是要靠实力的,在甲午海战开战之后整个北洋舰队的实力就已经被日本海军反超了,失败对于北洋水师来说也只是必然的。

题目问的是对于在甲午海战中,整个北洋水师究竟败在哪了,下面仅从北洋水师说起,我个人有以下看法。


海守陆攻,北洋水师采取守势战略

虽然战前的北洋水师曾向德国购进了两艘“定远级”铁甲舰,在当时的东亚各国海军中(除列强舰队外),也可以算的上是两艘巨型铁甲舰了。但北洋水师主要作战目的并不是为了防卫海权出海作战摧毁敌国舰队而建成的,反倒是为了守住海口,拱卫京畿地区的安危。在这种完全以守代替攻的思想指导下,北洋水师也只是被清政府当成水师来看,严格意义上来说根本出海远洋作战的战略军种。

其次北洋水师的前两次海战打的又是海上遭遇战,致使整个北洋水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在面对日本海军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下,清政府更是命令北洋水师集结于黄海北部,扼守渤海海峡,策应陆军行动,从而拱卫京畿地区的安全,这种消极的防御战略,是北洋水师失败的一个必然原因。

作战指挥不统一

众所周知,清政府对被北洋水师出台的“海守陆攻”的战略方针中,带有严重的盲目性与被动型,也直接造成了整个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的指挥失误,对作战指挥产生了直接性的影响。例如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旗舰“定远舰”被日军炮火击中,旗舰信号旗装置被毁,提督丁汝昌从年久失修的飞桥上跌落,身负重伤。但此时整个北洋舰队因为失去了旗舰的信号,也未有在战前设置代理旗舰。在将近五个小时的中日蒸汽铁甲舰的混战中,整个北洋舰队是处于群龙无首的没有统一指挥的状态下,各自为战,最终打了一场惨烈的海战。

但日本联合舰队在统一指挥这方面就比北洋水师要做的更好,例如在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被镇远一发炮弹轰瘫痪之后,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只能随波漂浮。但伊东祐亨很快宣布将“桥立”号改为整个舰队的代理旗舰,从而继续指挥作战。

缺乏主动进攻意识

在黄海海战之后,北洋舰队虽损失了包括“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五艘战舰。但在威海卫保卫战中,当时的北洋舰队还剩下7艘主力战舰、6艘炮舰、9艘鱼雷艇,尤其是在黄海海战中遭受重创但依然未沉没的两艘“定远级”铁甲舰还在,仍然还有一定的战斗力。

但在李鸿章的“御敌报船”政策下,残余的北洋舰队也只能坚守阵地,守住海口。在消极防御的战略指导下,北洋舰队也只能缩在港口内为了保存实力,不敢再继续出海作战,无形之间也限制了整个舰队的作战行动。当日本海陆两军向威海卫港内发起进攻之时,北洋舰队也只能坐守港湾之内等着被动挨打。

最终,以提督丁汝昌为首的北洋水师高级将领纷纷自杀,以旗舰“定远舰”为首的多艘战舰也纷纷自沉或是被日军击沉在港内。


以上均为个人看法,多有疏漏,烦请纠正。

5

甲午战争其实时间跨度比较长,从1894年7月开始,到1895年10月结束,将近一年多的时间;空间跨度也比较大,从朝鲜半岛、黄海海域、辽东半岛,再到山东半岛;参加战争的军种除了海军外,还有大量的陆军。所以这场战争对两国的意义非常重大,特别是对日本来说,意义更大,因为它通过这场战争赌的是整个国家的命运。这场战争结束后,也彻底改变了日本人对中国人的看法。从唐朝开始,一直到战前,日本一直是学习中华文化的;战后,日本不再向中国学习。战前,日本人是尊敬中国人的;战后,日本人不再看得起中国人。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失败的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制度落后。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泽谕吉曾说过,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 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 第三是器物的改变。我们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也就是从1861年开始,清朝吸取两次烟片战争失败的教训,进行洋务运动;日本在“黑船事件”以后,进行明治维新,两国进行改革或者改良的时间相差无多,到1894年甲午战争时,改革都是30多年。清朝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按照福泽谕吉的观点,是器物层面的改变;而日本进行的维新,是从人心到制度的全面改变。很显然,日本的改革更彻底,制度更健全。这一点有“铁血宰相”之称的俾斯麦体会最深,他曾说,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买回去就算了。

上图为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泽谕吉和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

由此可见一斑,中日双方向外国学习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中国人注重的是器物,而日本人注重的思想和制度。反映在双方海军建设上,就是北洋水师是穿着水师服装的淮军,而日本海军才是真正的脱胎于陆军的海军;北洋水师还不是真正懂得海军,而日本对海军有深刻的理解。

二是战略失误。从朝鲜半岛的牙山之战开始,就没有扼守要地仁川,兵没有驻到汉城;正式宣战以后,李鸿章定下“海守陆攻”的战略方针,根本没有发挥北洋水师亚洲第一的优势;在黄海海战结束后,李鸿章开始命令丁汝昌消防避战,以保船要紧为借口,最后龟缩在刘公岛,直至被全歼。从朝廷,到李鸿章,再到丁汝昌一系列战略指导性失误,导致北洋水师被全部歼灭。

上图为黄海海战经过图

三是信仰缺失。乾隆年间,马戛尔尼访华时,就认为清朝人无信仰。日本人宗方小太郎研究中国后得出一个结论:“人心腐败已达极点。”他提出,国家是人民的集合体,人民是国家组织的一“分子”,“分子”一旦腐败,国家岂能独强?“分子”腐败,国家的元气就丧失消亡,这比政策失误还要可怕。当时从上到下,整个清军没有不腐败的。反映在官兵的精神面貌上就特别明显,清朝的军队就是拿着枪的农民,精神萎靡,而日本官兵则精神抖擞,日本倡导的武士道精神,让他们不做俘虏,永往直前。不管是在黄海海域,还是在刘公岛海域,北洋水师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避战的避战,真可谓是丑态百出,一副没有灵魂和信仰的模样。

上图为马戛尔尼访华

上图为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

上图为中日军人精神面貌对比

四是指挥不灵。从最高统治者帝后两党之争开始,意见就不一致,有的主战,有的主和;一会主战,一会主和。再到李鸿章的作战指导,也是一会阴,一会晴,让下面的官兵无法适从;还有丁汝昌的临战变阵,都是问题,反映了清军没有统一的指挥。而日本就不一样了,战前就成立了统一的指挥机构——战时大本营。在海战现场,有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统一指挥。另外,就是日本的海军、陆军比清朝的水师、陆军配合要好,能够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推诿扯皮。

上图为帝后两党之争

上图为日本成立战时大本营实施统一指挥

其实尽管两个甲子的时间过去了,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失败的真正原因,到今天我们还没有彻底搞清楚,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这对今天中国海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6

如果抛开其他因素,仅仅对比双方实力,北洋水师其实并不占优:

甲午中日黄海海战时,双方参战主力舰艇北洋水师12艘,日本联合舰队也是12艘,双方数量相同。

北洋水师参战舰艇吨位合计32396吨,日本联合舰队参战舰艇吨位合计40849吨,日本占优。

北洋水师有铁甲舰2艘,钢甲舰2艘,装甲巡洋舰2艘,防护巡洋舰4艘,无防护巡洋舰3艘。日本联合舰队有铁甲舰1艘,半铁甲舰1艘,装甲巡洋舰1艘,防护巡洋舰6艘,改装巡洋舰1艘,炮舰1艘,大家差不多。

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北洋水师实力占优的说话,我们可以再细细比较下。

在单舰吨位上,北洋水师有7000吨级以上军舰两艘,2000吨级以上6艘军舰,2000吨以下军舰4艘。而日本联合舰队有4000吨级以上军舰5艘,3000吨级以上军舰4艘,2000吨级以上2艘军舰,2000吨以下军舰1艘。相比可以发现,北洋水师的军舰强者过强,弱者太弱,而日本联合舰队的军舰比较平均,主力军舰都是3000吨以上的军舰,防护和火力比较均衡。

在火力上,200毫米以上的大口径火炮中日两舰队之间对比是25门比11门,北洋水师占优,在中口径火炮上,中日两舰队之间对比141门比209门,日本占优。表面上看各有优劣。但是要考虑到双方参加战斗的军舰大多数是无装甲的巡洋舰,因此150毫米以上火炮已经足够对军舰的结构造成破坏,150毫米以上火炮中日两舰队舰队是43门比55门,日本舰队数量反而占据优势。如果考虑到日本舰队里还有部分152毫米火炮是速射炮,日本优势更大。倒是北洋水师的大口径火炮,由于威力太大,在实战中炮弹威力过剩,很容易击穿日本军舰舰体掉入海中,造成的伤害有限。

而更糟糕的是北洋水师的炮弹威力有限。在实战中,日本由商船改装的巡洋舰西京丸号,至少中了4发305毫米炮弹,1发210毫米炮弹,2发150毫米炮弹、3发120毫米炮弹,其中有两发305毫米炮弹在西京丸舰内爆炸,但是结果西京丸仅仅是轻伤。而只有600多吨的赤城号炮舰,在北洋水师3艘巡洋舰长达1小时的围攻下,中弹30发,结果也只是重伤。

而日本联合舰队特别是吉野等新式军舰的火炮炮弹虽然口径不大,但是威力极大,海战里北洋水师的装甲巡洋舰经远在遭到吉野进攻时,双方一对一仅仅15分钟经远的装甲带就被打的迸裂,舰体重伤倾斜。随后被赶来的一游其他军舰和吉野一起击沉。

在机动性上,不仅联合舰队的平均航速高于北洋水师。而且北洋水师因为成军时还是横队战术流行之时,军舰设计都强调向前射击能力,实战中为了发挥火力,只能采用横队战术。而日本舰队使用的纵队战术在机动上更方便。实战中日本舰队充分发挥了机动性上的优势,多次切割包围北洋水师,给北洋水师各舰造成了很大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北洋水师怎么可能会赢。




7

原因有三:第一,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战争的胜负,不只决定于武器,双方指挥官的谋略、士兵的信心都起着关键作用。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改革,上下一心,其战斗精神是清朝没法比的。清朝后期,维持统治的是一个腐败无能的政府,慈禧太后这个实际掌权者,怎么斗得过日本的伊藤博文呢?不在一个量级上。

第二,日清虽然兵舰实力相当,但日本的武器弹药充足,相反清朝兵舰的弹药配备,却极为稀少,有的弹药装的竟然是沙子,炮弹打出去不爆炸,只能砸对方一下,这样的战斗你说怎么打?清朝为什么没有弹药,因为没钱。配给的弹药,都挪用给慈禧过生日去了。

第三,因为缺钱,北洋水师已经半年没有发饷了。一支缺少训练、由习惯陆战的陆军组成的水军,怎么跟久练训练,有备而来的日本海军相比?

第四,北洋水师的一线指挥李鸿章、丁汝昌等人,不具备基本的战术素质,跟日本的战地指挥官相比,不在一个层面上。靠邓世昌这样的英雄撞舰,是清军的悲哀。

所以,说北洋海军实力远胜日本,是不符合事实的。海军实力是综合实力,而不是单凭兵舰的吨位来比较。吨位再大,使用不好,只不过是废铁一堆,挨炮的靶子。

8

首先,确定一点,北洋水师从清政府拿到的银子决不会比日本舰队少。至于钱用到哪里去了,这事该由北洋舰队自己负责。



再一个,输了就是输了,别怨慈禧老太太,男子汉大丈夫,有点出息,别把责任往一个老女人身上一推,人家即没管你训练,也没管你人事,更没现场指挥你排兵布阵。

甲午海战输了,主要原因是以下几点:

一、战前无准备。

人家日本人是瞄着咱来的,而北洋水师的准备工作不到位,没有足够的警惕性,没有做好打仗的准备。日本舰队是主动打被动,有备打无备,这就落了下风。

二、战术落后。

北洋水师的军舰配置已经落后了,相应的战术也是落后的。日本人已经发展到纵队侧攻,咱们还是横队正攻,就好像自由搏击打太极拳,稳占上风。又输一着。



三,速度太慢。

北洋水师的军舰速度太慢。日本军舰速度都19、20节了,咱们还13、15节。

人家是以快打慢,北洋水师追是追不上,跑是跑不掉。完全被动,再输一着。

四、火炮射速太慢。

双方如果论命中率,相差微小。说明北洋水师的官兵在技术上并不输。但是人家的射速快,总发射数量是北洋水师的十倍。

这就差距实在太大了,再输一着。



五、炮弹威力不行。

日本人用的是开花弹,打中了一炸一大片,北洋水师是实芯弹,打中了顶多就是一个坑。

这就像打拳,人家招招重拳摆拳,咱们只有剌拳,威力上就差太多。肯定输。

六、谈和错误。

其实打仗输了不怕,筋骨还在。说被全歼,是错误的。

应该坚决不谈判,继续打下去。日本虽胜,但他们是小国,穷国,这样的海战花费巨大,他们玩得起一次两次,玩不起三次四次。只要坚持打下去,天皇卖裤子都供不起这种消耗。



舰队可以避敌锋芒,海面如此宽广,何必要和日本人硬扛?从其它方向绕过去,炸他的沿海的港口,工厂,平民居所,打了就跑,海面宽广,他们逮不住。

总的来说,输了阵仗,北洋水师的李鸿章负主要责任。又输战,又赔款,把狼崽子养肥了。



日本人得了便宜,后来与中国的任何纠纷,第一个想到的选择就是动兵,这就是惨痛的教训。

9

甲午战争中甲午海战,其实包括两场战役,第一场是黄海海战,第二场是威海卫之战,真正让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正是威海卫之战。

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虽然战败,损失5艘军舰,但是清军主力铁甲舰,定远和镇远还在,日本舰队也有5艘军舰受到重创,也就是说,黄海海战,北洋水师虽然战败,但不是全军覆没,还可一战。

在电影《黄海大海战》中,更是将北洋水军官兵不折不挠的精神展现出来。但是,此时清朝统治者由主战,变更为主和,李鸿章为了保存北洋水师的实力,命令舰队躲进威海港内,日本取得了黄海的制海权。

1895年1月20日,日本三万多人的陆军在山东荣成登陆,企图海、陆包抄威海卫,全歼北洋水师,然而,清政府未给予重视,仅有两千多民夫守卫荣成,在日军登陆荣成后,分兵两军进攻威海卫,到2月2日,日军已经攻占整个威海卫的炮台,停在港内的北洋舰队遂陷入日本海、陆的包围中。

当时,威海卫港内尚有北洋海军各种军舰26艘,但是根本无法出港,而陆地又被日军占领,你能想象那种画面吗?那种被包围后,轮番轰炸的情形吗?

堂堂北洋水师,洋务运动三十余年的成果,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全军覆没,我始终认为,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的战役,没有之一。

如果说,没有作战能力,不可一战也就算了,当时清军主力舰还在,而且南洋水师也在,虽然实力不济,但是如果能够将北洋水师南调,和南洋水师合成一军,不一定还能和日军进行决战,也是有一些震慑力,至少也达到了“避战保舰”的目的。

总之,虽然北洋水师和日本海军的实力上是有些差距,但是这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就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10

这个问题很好,从当时清朝政府各级官员到民间吃瓜群众,也差不多都是这么认为的,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的北洋舰队,怎么会输得这么惨呢?

小院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问题。

北洋舰队的成立和发展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兴起,痛感没有海军之耻,清政府批准李鸿章筹建北洋水师。

得到政府支持,李鸿章甩开手脚大干了一场,总结起来有三个字:买买买。买得慈禧都想剁了他的手。

中国自己造船能力不行,从英国、德国买!

中国海军没有现代化军官,从外国请教官!

中国没有办现代海军的经验,模仿英国模式!

到了1888年,北洋水师拥有了25艘舰船,和旅顺、威海、大连三个基地,尤其是定远和镇远两艘7500吨级的一等铁甲舰,绝对在亚洲横着走。

北洋海军也被称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八,在当时,这绝对是名副其实,亚洲之光。

问题是,甲午战争发生的时间是1894年,而不是1888年!如果1888年发生战争,北洋水师肯定能碾压日本海军,可是6年之后,形势已经发生了逆转!

日本的奋起直追

近代海军,在亚洲只有中国和日本玩得起,所以日本海军的唯一敌人就是北洋水师,遵循这一战略思想,日本所有的军舰都以克制北洋军舰为唯一目标。

在海军建设上,大清比日本走得早,领先好几年,当初定远、镇远入役时,是世界一流铁甲舰,曾经应邀出访日本。日本海军哪见过这个,既恨且惧,又羡慕得不得了,哈喇子都要掉下来了。

走得早是好事,但一不留神,就成了坏事,坏在日本有了异常明确的针对目标。

日本的3艘“松岛级”军舰,专为克制定远和镇远量身定制,中国从国外购买“超勇级”巡洋舰,日本立即购买同型号的筑紫,感觉这还不够克制超勇级,又购买超勇级改进版的浪速级。开战当年,也就是1894年,日本最新订购的吉野号入役,这是艘当时世界上火力最猛、航速最快的新式巡洋舰,包括吉野在内,日本海军在1891年以后服役的全新军舰多达9艘,整个日本海军已拥有31艘主力军舰,都可出海作战。

但是反过来想,既然北洋海军在起步时已领先一个身位,完全可以依靠更新换代来保持对日本海军的碾压,从成本上来说,这是更容易做到的事,毕竟后起者要追上领先者,需要花费更多的功夫。

问题就在这里。

北洋舰队的落伍

自光绪十四年(1888年)以后,北洋水师就再也没有一艘新舰下水,到这时已经吃了6年老本。

战争之前,李鸿章向光绪上奏报告说,北洋舰队此时只有八艘能战之舰,这其实已经是相当保守的说法,要是把详细战力对比报告上去,估计光绪能立马把他撸掉,虽然这其实是他自己的责任。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北洋水师成军之后,朝廷就认为海军建设成功了,以为海军建设是件一劳永逸的事,既然形成了战斗力,那就不再需要投入了,所以自从1888年以后,就再也没有下水过新舰,非但没有新舰,甚至在户部尚书翁同龢的主张下,严令禁止再购买新的大炮、军火,非但没有投入,还要紧缩开支。这事怪谁呢,当然是怪光绪,因为他自1889起开始亲政,老太太慈禧虽然影响力还在,但大事已经主要是光绪在做主。

殊不知海军建设是个需要连续投入,不断更新的军种,本来身位领先,压制日本的北洋水师,从1888年起原地踏步到倒退,日本海军却在继续不断投入,直到战争爆发这一年的1894年当年,还有两艘新舰下水,此消彼长,强弱早已易位,曾经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的称号,已经是逝去的荣光,要到了当代,才能奋起直追夺回。

甲午战争前中日海军的差距

数据不会说谎,拿最直观的海军总吨位来进行对比,一眼就能看出差距,1894年,北洋水师军舰的总吨位是32000多吨,日本海军的总吨位是41000多吨,相差近三分之一。

别急,吨位差还不是最致命的,其他方面的差别更为致命。

北洋军舰在设计制造时,海军界流行的是大口径火炮论,秉承这个理念,北洋军舰装备的都是大口径火炮,谁知没两年,大口径火炮已经不流行,转向了小口径速射火炮,也就是讲究火力密度,但这时中国的军舰已经建成或在建,无法更改,只能干瞪眼。

要说这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没有钱不能解决的事儿,哪怕军舰建成了,也是可以改造的,问题是没钱,原因上文已经说了,连国外的开花弹的军火都不让买,别说改造舰上火炮了。

于是到了1894年,如果对比两国军舰的吨位和火力的话,是这样的:

吃亏吗,这还不是最吃亏的,还有航速。

军舰的航速,当然是越新的航速越高,北洋舰队的航速普遍在16节以下,航速最高的致远号巡洋舰,也只有18.5节。

而日本舰队的新下水的6艘主力舰航速都在18节以上,最新的吉野号,航速高达23节,是当时世界上航速最高的军舰,这也是它为何能在之后的海战中重伤之后仍能摆脱北洋军舰追击的原因。

这就完了吗,并没有。

现在大家都开车,一辆车每年要做几次保养,越豪的车,保养的价格越贵,保养再简单,总得换个机油啥的吧,否则车辆的行驶状况堪忧。这是在一百几十年后的现代,尚且如此,那在19世纪90年代的当时,作为世界最尖端军事设备的军舰,如果长期缺乏保养,会是个什么状况,大家大致都能想得出来。

最大的影响是舰队的动力系统。

由于是唯一一支海军,北洋舰队既承担着撑门面的任务,也要承担实际作战任务,在没有战争的时候,要从南到北,不断巡防海岸线,当时的舰队都是烧煤的,长此以往,舰上的锅炉吃不消了,锅炉吃不消,影响的是动力,结果就是航速下降,比如致远号,最高航速是18.5节,可是服役七年之后,由于锅炉年久失修,缺乏维护保养,连16节的航速都难以达到,

怎么解决呢?最好的办法是更换锅炉,再不行也得大修,李鸿章为此多次打报告申请。

次次石沉大海。

在这样的对比下,李鸿章所说的八艘能战之舰的说法,已经是加以美化,能战是能战,能战成啥样,他可就没有一点把握了。

许多人的思想就跟光绪、翁同龢一样,一直停留在1888年,仿佛军舰不会有损耗,不会被淘汰,对手不会进步。

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开战前,日本海军的实力早已超过北洋舰队,亚洲第一的桂冠早已被日本联合舰队摘取。碾压日本海军?对不起,那是6年前的事了。


关于甲午战争,小院有专栏文章详细讲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