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京鼓楼岗的山坡上,从前有个功臣楼。这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登基以后,下令建造的。 

 听到造功臣楼,凡是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打下江山的开国功臣,无不深受感动,称赞太祖英明。只有军师刘伯温忧心忡忡,来到皇宫,见了朱元璋,恳求说:“如今王业已成,臣责已尽,但愿辞官归田。”朱元璋忙说:“军师随我辛苦半生,如今正当享福,为何就要归隐尸刘伯温说:“朝中政事劳神,臣年老力倦,只想过个清闲的晚年。”朱元璋再三挽留不得,便取出许多金银送给刘伯温,亲自送出宫外。  刘伯温出了皇宫,来到徐达府上,向他辞行。临别,刘伯温握着徐达的手说:“徐兄,小弟走了。有一句话望你牢牢记住:功臣楼庆宴之日,你要紧随皇上,寸步不可离开。”徐达一时不明白,想问个究竟。刘伯温说:“照此行事,日后便知。”

  功臣楼建成了。这座楼,坐落在鼓楼岗的山坡上,楼身又宽又矮,看来很结实;窗户又高又小,看来很安全。朱元璋择定日子,邀请所有功臣前来赴宴。这一天,日头刚落,功臣楼里一片笙歌,灯烛辉煌。赴宴的功臣们互相恭喜、道贺,好不热闹。徐达心里记着刘伯温的临别赠言,哪有心思与众人寒暄。他举目望望楼顶,雕梁画栋,纵横相连;低头看看地面,方石成格,平滑如镜。忽然,他把耳朵紧贴墙壁,用手对墙敲了几下,觉得声音”咚咚”发嗡,他的脸“涮”的一下,白得像纸一样。这时,只听一声喝道:“皇上驾到!”百官肃立,躬身行礼。朱元璋昂然走进大厅,笑容满面,来到席前,忙叫免礼。众人纷纷直起腰来。

  酒宴大开,热闹非凡。徐达平日酒量不小,今天却怎么也不敢多喝,一直盯着朱元璋的一举一动。酒正吃到兴头,朱元璋忽然站起身来,向门边走去。徐达连忙随后跟上。朱元璋发觉身后有人,回头一看,见是徐达,便问:“丞相为何离席?”徐达说:“特来保驾。”朱元璋说:“不必不必,丞相请回。”徐达哀戚他说:“皇上真的一个也不留吗?”朱元璋暗暗一惊,心想:好精明的家伙!我的机密已被他识破。徐达见皇上不言语,又说:“皇上如果执意,臣不敢违命,恳望日后妻儿老母得以照拂。”说毕,转身欲回。朱元璋忙说:“丞相随我来。” 

 他俩刚走出几百步,突然,“轰隆隆”一声巨响,功臣楼瓦飞砖腾,火光冲天,可怜满楼功臣,全部葬身火海。原来,朱元璋为了永保朱姓天下,才设下这火烧功臣楼的毒计。  徐达从功臣楼死里逃生,回到家里,整天饭不想吃,门不敢出,没有多久,忧郁成疾,背上还害了个瘩背,人瘦得脱了形。 

 一天,两名太监带人抬着一只清蒸公鹅来到徐达府上,说:“皇上闻知丞相贵体不佳,特命小人前来问安。”徐达知道,公鹅是发物,害了瘩背,再吃公鹅,岂不要命,这是皇上赐死啊。想着想着,两行热泪潸然而下,上前谢恩,收下了公鹅。没有多久,他就含恨死去。

最佳贡献者
2

火烧庆功楼是子虚乌有的传说,无耻文人黑化朱元璋而杜撰的。

民间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坐稳天下后,为了避免自己死后,朱家后代无法驾驭跟他一起出生入死的那些开国功臣,而兔死狗烹、大开杀戒。其中就有火烧庆功楼的传说,《大明英烈》等评书、小说里有绘声绘色地描写,甚至被改编成晋剧《火烧庆功楼》等。那朱元璋到底有没有通过火烧庆功楼,杀掉跟他出生入死、建立功勋的弟兄们呢?

小说、评书这种文学作品并不像正史那样严谨,可以在现有的史实基础上进行自由发挥,甚至可以完全脱离史实编造一些子虚乌有的故事情节,只要编写得精彩、能吸引人就可以了。因此,为了搞清火烧庆功楼这件事是否存在,需要先看正史中是否有相关纪录。

翻遍《明史》,根本找不到火烧庆功楼的记载,要知道《明史》可是清朝修订的,如果有对明朝不利的史实,绝对不会漏掉的,何况还是和明朝开国皇帝有关的。虽然清修《明史》的公允性值得怀疑,但是毕竟是官修史,在既有的史实上做些手脚还蒙混得过去,莫须有的事如果硬加进去就显得太赤裸裸了。既然火烧庆功楼在《明史》中也没有,那基本上可以确定这件事不是事实,只是个传说而已。这个传说能广泛传播,评书《大明英烈》功不可没。

那这个传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皇明英烈传》产生于明朝时期,原本是歌颂明朝皇帝朱元璋的话本小说。到了清朝时期,一些无耻的文人为讨好新主子,就篡改了明本《皇明英烈传》而编成《英烈传》,对朱元璋进行黑化。

古代人识字率很低,但是市井老百姓也有学习和接收知识的途径,那就是听评书。这在电影电视作品中经常出现,茶楼里来壶茶,来盘花生米,听说书先生来一段评书,是非常惬意的事情。评书经过说书先生的润色,更加绘声绘色,更能吸引人,在坊间得以广泛传播。这就是为什么原本不存在的火烧庆功楼能够广泛流传的原因。

有人可能会说:无风不起浪,朱元璋应该是做过一些事,才让人有的放矢吧。朱元璋晚年确实杀过功臣,但是如果仔细看看那些被杀的功臣,其实很多都是因犯罪而被杀的,像蓝玉、胡惟庸、李善长等人大都是贪赃枉法而获罪。

朱元璋是穷人出身,当了皇帝以后对老百姓是很不错的。他可以说是最勤政的皇帝,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但是对大臣是极其严厉的,而有些功臣名将仗着跟朱元璋打天下的功劳,就胡作非为或者放任家属、部下作奸犯科,被治罪也不冤。但是刑律过严,难免会造成一些人被误杀而无法伸冤。这也是朱元璋被诟病的地方。

谎言如果全是假话,很容易被人分辨出来,真真假假的话往往最容易迷惑人。火烧庆功楼也是类似,虽然真实的历史中并没有庆功楼,但是朱元璋确实让人在京师南京造过一座楼,而这座楼也恰好着过火。这座楼就是忠勤楼,在宋濂的《张中传》中有记载,是朱元璋与文武大臣商讨国家大事的建筑。忠勤楼里面曾收藏有火药、火炮,被一次火灾引发爆炸,但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这应该就是火烧庆功楼的原型了。当然,这事本身有多面性,可以被附会成朱元璋想杀功臣,也可以演义成有人想谋害朱元璋,或者是纯属意外都可以。

汪广洋曾写过关于忠勤楼的诗《登忠勤楼听久孚贺架阁弹琴》,非常美的意境。

画栋栖朝霞,层檐宿秋雾。

振衣坐前楹,援琴写中素。

幽泉鸣涧深,落花荡春莫。

油然闻至音,令人起遐慕。

另外还有《忠勤楼诸老夜直予时守省作诗二章寄之》等,可见有关忠勤楼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汪广洋就是给朱元璋献“高筑墙广积粮”策略的牛人,有大才和李善长是明朝唯一可被称为丞相的两人。汪广洋被封过忠勤伯,但是后来因明哲保身,“与奸人同位而不能去”,被问罪。

火烧庆功楼的传说中不但庆功楼是子虚乌有的,而且被烧死的功臣也都是瞎编的。传说中只有徐达听了刘伯温的话死里逃生,其余的都葬身火海。实际上的情况并非如此,明朝开国初众多的功臣如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李善长、汤和、胡大海、傅有德、沐英、蓝玉等等,所有的这些功臣名将没有一个是被火烧死的。

再就是虽然明朝已经取代元朝,大局已定,但是北元残余势力逃往漠北,从朱元璋死后,朱棣通过靖难成功上位,还进行了五次北伐就可以看出北元的威胁并未完全清除。不论从国家安全,还是大明江山的稳固考虑,朱元璋也不会贸然地通过一把火杀掉所有的功臣。

虽然晚年的朱元璋变得多疑,为了稳固江山,朱元璋杀过功臣,但并非全是滥杀,有些人是目无法纪、咎由自取。因此,读书要勤于思考,不人云亦云、以讹传讹才好。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3

火烧庆功楼又叫火烧功臣楼、炮轰功臣楼,是民间传说明朝朱元璋为了杀害功臣制造的一场惨剧,后改编为晋剧剧目《火烧庆功楼》

对此事件未见史书记载,而小说《大明英烈》、《明英烈传》等评书里都讲到朱元璋起兵推翻元朝,得了天下,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就对和他同甘苦共患难的开国大臣起了疑心,深恐他们谋反,夺取他的皇位,担心那些与他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兄弟们恃功夺权,于是建造了一座庆功楼。

庆功楼建成那天,他摆下宴席邀诸位文武功臣们前来赴宴庆功,暗地里却派人在楼下埋好大量火药和干柴,准备借机引火烧楼,以除后患。这事虽然做的很隐秘,但却被刘伯温看穿了。席上,刘伯温坐在了朱元璋旁边,悄悄将朱元璋龙袍的一角压在自己的坐椅上。当大家喝得酩酊大醉时,朱元璋悄然离席。由于有衣角牵动,刘伯温顿时警觉,于是跟随皇帝出了门。果然,朱元璋下楼以庆功楼便笼罩在滚滚烈焰中。赴宴功臣以及侍卫宫女数千人,全部葬身火海。

只有4人不是死于朱元璋之手,他们是谋士刘基、大将汤和,长兴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

中文名

火烧庆功楼

外文名

Building fire to celebrate

题材

地方县志

相关人物

朱元璋、刘伯温、徐达

背景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1370年,朱元璋开始对当年追随自己建功立业的文人、武将论功行赏。他封6人为公爵——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郑国公常茂(常遇春的儿子,常遇春去世较早)、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28位大将军被封为侯爵: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花云、顾时、耿炳文、陈德、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桢、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茂才、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郭子兴(已去世)等。在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中,公和侯是最高的两级,地位十分尊崇。[5]

正是他们出生入死,东征西讨,才换来朱元璋的大明天下。朱元璋也待他们不薄,给予高官厚禄,赐给他们大量土地,也算对得起他们。韩国公李善长做中书省左丞相,魏国公徐达做右丞相,曹国公李文忠做军队一把手(大都督)。

这34个人总共拥有38194户佃农,供养他们,人均达到1123户佃农。朱元璋还跟他们攀亲戚,把郭英的妹妹纳为自己的宁妃,把冯胜、蓝玉、徐达的女儿嫁给皇子,把公主下嫁给李善长、傅友德、胡海、张龙等人的儿子。[5]

这些军事贵族战功大,享有很高的社会特权。朱元璋还颁给他们一枚神物——铁券。有铁券,人就跟猫一样,好像有九条命,死过一次还能转世。本人或子孙犯罪,可以免死数次。

但是,铁券不是使人一次次复活的神药,而是引诱功臣加速犯错、加速自杀的速死铁牌。仗着有铁券,不少人迅速腐化变质。杀人伤人、恃强凌弱、霸占土地、逃税漏税、奸淫妇女、吃喝嫖赌、贪污纳贿,甚至造刀枪、穿龙袍的都有。只是他们忽略了一个常识:伴君如伴虎,功高则震主。功臣太强,让朱元璋感到害怕,担心部下造反、江山不保,子孙后代会做别人的阶下囚。

在朱元璋看来,这些功臣对王朝的长治久安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要无情地清洗。尤其对其子孙构成威胁的人,必须除之而后快。[5]

详细

南京鼓楼岗的山坡上,从前有个功臣楼。这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登基以后,下令建造的。

听到造功臣楼,凡是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打下江山的开国功臣,无不深受感动,称赞太祖英明。只有军师刘伯温忧心忡忡,来到皇宫,见了朱元璋,恳求说:“如今王业已成,臣责已尽,但愿辞官归田。”朱元璋忙说:“军师随我辛苦半生,如今正当享福,为何就要归隐?”刘伯温说:“朝中政事劳神,臣年老力倦,只想过个清闲的晚年。”朱元璋再三挽留不得,便取出许多金银送给刘伯温,亲自送出宫外。

刘伯温出了皇宫,来到徐达府上,向他辞行。临别,刘伯温握着徐达的手说:“徐兄,小弟走了。有一句话望你牢牢记住:功臣楼庆宴之日,你要紧随皇上,寸步不可离开。”徐达一时不明白,想问个究竟。刘伯温说:“照此行事,日后便知。”

功臣楼建成了。这座楼,坐落在鼓楼岗的山坡上,楼身又宽又矮,看来很结实;窗户又高又小,看来很安全。朱元璋择定日子,邀请所有功臣前来赴宴。这一天,日头刚落,功臣楼里一片笙歌,灯烛辉煌。赴宴的功臣们互相恭喜、道贺,好不热闹。徐达心里记着刘伯温的临别赠言,哪有心思与众人寒暄。他举目望望楼顶,雕梁画栋,纵横相连;低头看看地面,方石成格,平滑如镜。忽然,他把耳朵紧贴墙壁,用手对墙敲了几下,觉得声音”咚咚”发嗡,他的脸“涮”的一下,白得像纸一样。这时,只听一声喝道:“皇上驾到!”百官肃立,躬身行礼。朱元璋昂然走进大厅,笑容满面,来到席前,忙叫免礼。众人纷纷直起腰来。

酒宴大开,热闹非凡。徐达平日酒量不小,今天却怎么也不敢多喝,一直盯着朱元璋的一举一动。酒正吃到兴头,朱元璋忽然站起身来,向门边走去。徐达连忙随后跟上。朱元璋发觉身后有人,回头一看,见是徐达,便问:“丞相为何离席?”徐达说:“特来保驾。”朱元璋说:“不必不必,丞相请回。”徐达哀戚他说:“皇上真的一个也不留吗?”朱元璋暗暗一惊,心想:好精明的家伙!我的机密已被他识破。徐达见皇上不言语,又说:“皇上如果执意,臣不敢违命,恳望日后妻儿老母得以照拂。”说毕,转身欲回。朱元璋忙说:“丞相随我来。”

他俩刚走出几百步,突然,“轰隆隆”一声巨响,功臣楼瓦飞砖腾,火光冲天,可怜满楼功臣,全部葬身火海。原来,朱元璋为了永保朱姓天下,才设下这火烧功臣楼的毒计。

徐达从功臣楼死里逃生,回到家里,整天饭不想吃,门不敢出,没有多久,忧郁成疾,背上还害了个瘩背,人瘦得脱了形。

一天,两名太监带人抬着一只清蒸公鹅来到徐达府上,说:“皇上闻知丞相贵体不佳,特命小人前来问安。”徐达知道,公鹅是发物,害了瘩背,再吃公鹅,岂不要命,这是皇上赐死啊。想着想着,两行热泪潸然而下,上前谢恩,收下了公鹅。没有多久,他就含恨死去。

《明史》记载徐达的病死,而据野史徐祯卿《翦胜野闻》记载,徐达是被朱元璋毒死的。王文龙《龙兴慈记》载,徐达因病无法吃鹅,朱元璋赐给徐达蒸鹅,徐达吃完后死。

真相

宋濂《张中传》记载,朱元璋的确在南京建过一个楼,叫忠勤楼,他经常与身边的谋士武将在此讨论军国大计。汪广洋、陶安等人的诗文里就写到过这座楼。庆功楼的故事据此而来。

明朝开国大臣有: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李文忠、邓愈、朱文正、汤和、朱亮祖、胡大海、周德兴、廖永忠、傅有德、冯国用、冯胜、沐英、蓝玉等。

徐达:病死。

常遇春:因病死于北伐途中;

刘伯温:病死;

李善长:坐蓝玉案被杀;

李文忠:建国后病死;

邓愈:建国后病死;

朱文正:因违法被囚禁,病死于监狱;

汤和:建国后病死。

朱亮祖:建国后犯法而死;

胡大海:建国前死于降将的暗算;

周德兴:以儿子乱法连坐而死;

廖永忠:被朱元璋以逾制理由杀死;

傅友德:因请赏田被朱元璋赐死;

冯国用:死于军中;

冯胜:坐蓝玉案赐死;

沐英:病死;

蓝玉:建国后犯法而死

开国大臣没有一个是被烧死的。

火烧庆功楼是清朝诋毁、妖魔化朱元璋的产物。据查证,这个说法最早出现是在满清时期流传的《英烈传》评书里,而《英烈传》是满清当局在配合文字狱、改毁古书等文化灭绝措施而授意一些无耻文人篡改明朝人民群众歌颂朱元璋的话本小说《皇明英烈传》而成(“皇明”字头古书尽数被毁,今仅余残本),评书里为了扳倒前朝,加入了许多对朱元璋污蔑丑化的内容,“炮打庆功楼”就是其中内容之一。

在明朝原版《英烈传》里是没有这类内容的。

4

《火烧庆功楼》不是历史,是民间文化艺术作品,是晋剧中的一出戏剧,而小说《明英烈传》中,也有此一篇。纵观《明史》,朱元璋建国之后的那些大将们,没有一个是被烧死的,有的是因贪权被杀,有的是因贪财被杀,还有的是因骄纵被杀,也有善终者,比如汤、沐英等。

晋剧《火烧庆功楼》剧文概要:

传说朱元璋建立明帝国之后,十分担心他手下的那些开国元勋们造反而夺取了他的江山,就预谋将这些人一网打尽,全部害死。怎么个操作法呢?朱元璋想了个办法,在南京鼓楼岗的山坡上建造了一座功臣楼,准备在这里宴请这些开国功臣,在功臣楼里埋下火药,待到功臣们酒醉饭饱,自己悄然离去,然后点燃炸药,一举炸死这些功臣。

不想,这点子被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识破了,心里十分惶恐,便向朱元璋辞呈,朱元璋假意挽留不允许。一次未允,刘伯温择机再辞,反复几次,朱元璋见留不住他,又不好声张,只好允许刘伯温辞呈。

刘伯温和徐达关系要好,便趁着去和徐达辞呈的机会,对徐达说:兄弟,功臣楼建成之日,皇上必然宴请各位元勋功臣,到时兄弟千万不可马虎,跟紧皇帝,方可免遭劫难。徐达不解,还要问由,刘伯温说:你只需按照我说的办即可。

待到功臣楼竣工,朱元璋果然在此宴请诸功臣,徐达不敢怠慢,敲打墙壁,“嗡嗡”作响,心中便明白的大半。皇帝酒宴群臣之时,徐达半点不敢马虎,时刻盯着朱元璋。

酒过三巡,大多数功臣都已酒醉,朱元璋趁机打算离开,刚走出几步,忽觉有人跟来,一看竟是徐达,便问:丞相为何跟来?

徐达说:臣为皇上保驾。

朱元璋摆手道:不用不用,你回去继续喝酒吧。

徐达无奈道:皇上真想一个不留吗?如若这样,臣只希望皇上能够善待臣的妻儿,臣万死不辞。

朱元璋心想这家伙居然猜透了我的想法,也只好说:丞相随我来吧。

二人刚出功臣楼不久,一声“轰隆”,功臣楼被炸成粉碎,那些功臣也随之飞灰湮灭。

这就是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剧文原本。

是否真有庆功楼?

朱元璋的庆功楼也并非子虚乌有,在宋濂的《张中传》中记载,朱元璋的确曾在南京修建了一座功臣楼,但是名字却叫忠勤楼,主要是朱元璋用来和文臣武将讨论军国大事,议政执政的地方。在汪广阳、陶安等人的诗集中也曾提到过此楼。后来因为失火,年久失修便废弃了。

为何会有这出戏?

满清以一少数民族夺取了大明江山,在大多数汉族人民来说,是为得位不正,因此,满清统治者们为了黑化汉族皇帝,黑化朱元璋,任由编造这些野史传闻,其目的就在于粉饰自己,为自己夺取汉族江山正名。

《火烧庆功楼》不见于《明史》及明有关历史资料档案,说明本身就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5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朱元璋火烧庆功楼是清朝诋毁、妖魔化朱元璋的产物,但故事虽假,道理是真,朱元璋为保江山永固,剪除开国功臣是真实发生的历史。

传说朱元璋剪灭群雄,一统四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防自己死后,开国功臣生出贰心,威胁大明江山,就命人建造了一个华丽的城楼,取名庆功楼,宴请开国功臣在楼内饮酒作乐,待大家酩酊大醉时,一把大火烧了庆功楼,这些功高震主的臣子全都报销。

这个故事当然是完全编造的,因为朱元璋虽然少了不少功臣,但不是一把大火就烧死的。如果他有这么“聪明”,也犯不着以后还要想出种种借口去杀掉那些功臣。

明初主要开国功臣有: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李文忠、邓愈、汤和、朱亮祖、胡大海、周德兴、廖永忠、傅有德、冯国用、冯胜、沐英、蓝玉、郭英等。

我们不妨看看他们的最终结局:

  • 魏国公徐达:洪武十八年二月,病死。
  • 鄂国公常遇春:洪武二年七月,因病死于北伐途中;
  • 诚意伯刘伯温:洪武八年四月,病死;
  • 韩国公李善长:洪武二十三年五月,坐蓝玉案被杀;
  • 曹国公李文忠:洪武十七年三月,病死;
  • 卫国公邓愈:洪武十年十一月,病死;
  • 信国公汤和:洪武二十八年八月,病死。
  • 越国公胡大海:至正二十二年,死于降将暗算;
  • 凉国公蓝玉:洪武二十六年二月,谋反死;
  • 颍国公傅友德: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因请赏田被赐死;
  • 郢国公冯国用:至正十九年,病死军中;
  • 宋国公冯胜:洪武二十八年二月,坐蓝玉案赐死;
  • 西平侯沐英:洪武二十五年六月,病死于云南;
  • 武定侯郭英:永乐元年二月,病死;
  • 永嘉侯朱亮祖:洪武十三年九月,坐罪死;
  • 江夏侯周德兴:洪武二十五年八月,以儿子乱法连坐死;
  • 德庆侯廖永忠:洪武八年三月,以逾制死。

由此可见,明初开国功臣的死期和死因各不相同,从建国前就死掉的常遇春,一直到永乐元年才死掉的郭英,整个过程持续了三十年,“火烧功臣楼”这种一网打尽的情形并不存在。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6

据当时民间流传,自从朱元璋成为了皇帝之后,就十分害怕会有人谋害自己,夺取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大明江山,而最另他担心的“谋害人”就是曾经与他出生入死,并肩作战打下了大明江山的开国功臣们。于是,为了安心,朱元璋开始设计将这群开国功臣们一个个从自己的身边除掉,不留后患。

不久,朱元璋就想出一个办法要将自己的功臣一网打尽。他首先传谕众功臣:自从大明朝成立以来,朕还没有为各位功臣摆酒庆功,如今天下太平,也该为大家庆贺一番。接下来,朱元璋在南京建造起一座高楼,并命名为“庆功楼”,还亲自拟定了参与人员的名单,从表面看,这的确是一场高规格的国家表彰大会。

朱元璋自认为行事周密,谁知却瞒不过刘伯温的眼睛,在这场庆功宴开始前,刘伯温就上了辞官表,请求告老还乡,获得批准后,同为开国功臣徐达等人为其送行,刘伯温不忍好友徐达遭遇不测,便委婉的告诉徐达,皇帝召开宴会的时候你一定要紧紧跟着皇帝,不能离开半步。

结果,在那天的庆功宴会上,酒过三巡之后,朱元璋便借口起身离席,此时徐达也连忙追了上去,朱元璋看到他跟来便问:“爱卿,你不在楼上继续饮酒,跟着朕做什么?”徐达哀求道:“陛下,您真的一个都不留么?”朱元璋听到这句话,便威胁道:“既然你已经知道内情,今后不准对任何人说起,否则朕决不轻饶你!”就在二人走出庆功楼之后不久,一场大火就着了起来,那些倒霉的功臣也随之殒命。

火烧庆功楼这个事情最早出现在清朝流行的评书《英烈传》之中,原版的书中,称朱元璋为真龙天子,对其褒奖有加,结果引起了清朝统治者的反感,于是将此评书加以篡改,丑化了朱元璋和明朝王室。说这个事件不是真事,也同样因为在清朝人编撰的正史《明史》中也不曾发现有任何火烧庆功楼事件的记载。

而这个被民间传的沸沸扬扬的火烧庆功楼事件在历史上有没有影子呢?

据明朝大学士宋濂的《张中传》记载,朱元璋确实曾经在南京建造过一座高楼,每次都会跟自己的幕僚在这里讨论军情和国家大事,同时在这座高楼中藏有火炮和火药,据记载,曾经有一天这座高楼发生火灾,引发了爆炸,且这座高楼距离官府大楼很近,爆炸曾经引起了不小的恐慌。但当天朱元璋有事并不在这座高楼之中,因此躲过一劫,也许这场火灾正是火烧庆功楼事件的原形吧。

然而一场火灾并不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效应,以至于火烧庆功楼事件被民间传的沸沸扬扬;之所以会如此,还是因为朱元璋本人确实曾经诛杀过功臣并且与其心狠手辣的性格有关系。

曾经在洪武十三年和洪武二十六年,分别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胡惟庸谋反案”和凉国公蓝玉谋反案,朱元璋利用这两大案件不仅彻底废除了在中国长期存在的丞相职位,彻底消灭了相权对君权的威胁,而且利用这两大案件大开杀戒,把开国功臣基本上诛杀殆尽。例如,在这胡惟庸案件中,曾经被朱元璋誉为“再世萧何”的丞相李善长也被牵扯其中,惨遭灭族之灾!对于父皇的做法,性格温和仁爱的太子朱标曾经表达过反对意见,却被自己的父皇朱元璋狠狠的训斥了一顿,然而最终因为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把皇权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也就是后来被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的建文帝。因此朱元璋不得不剪出功臣势力,让自己的孙子坐稳江山而不被权臣挟制。

后世许多痛恨朱元璋的人通过文学夸张的手法将朱元璋巩固皇权的事件丑恶化;火烧庆功楼的传说能在民间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也自然不足为奇了。

7

“火烧庆功楼”大概说的是明朝建国后朱元璋建了一栋庆功楼,建成当天朱元璋宴请开国文武功臣,暗地里却埋好大量火药和干柴准备烧死这些人。宴席喝到高潮的时候,朱元璋找机会离席下令放火,只有刘伯温机警看出破绽逃过一劫。最终赴宴功臣以及侍卫宫女数千人,全部葬身火海。

实际上“火烧庆功楼”出自清朝时流传的《英烈传》评书里,是满清当权者为了自身政权合法性、妖魔化明朝历代皇帝的产物。在书中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被写成了冷血无情、杀戮功臣的恶人,完全就是污蔑。

真实历史中明朝的主要开国功臣有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李文忠、邓愈、朱文正、汤和、朱亮祖、胡大海、周德兴、廖永忠、傅有德、冯国用、冯胜、沐英、蓝玉等17人。

其中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文忠、邓愈、汤和、冯国用、沐英都是病死的;胡大海在明朝建立前死于降将的暗算。

真正被朱元璋下令杀死的仅有8人,而这些人都有取死之道。这些开国功臣位高权重,以乡党、姻亲为纽带结党营私,大肆侵吞民田、强抢民女、贪污纳贿、纵奴杀人等等,严重影响了新建立明朝的稳定。再加上后来胡惟庸、蓝玉等人在政府、军队中无视朱元璋权威、架空皇权,严重威胁朱家江山。朱元璋能忍了那么多年才杀人,也算仁至义尽了。

8

朱元璋在历史上的口碑确实不好。他以心狠手辣、杀人如麻、屠戮元勋宿将著称于世,算得上是古代皇帝中,杀机最重的帝王。仅在洪武8年到洪武28年短短20年间,朱元璋制造“洪武四大案”,几乎将当初跟随自己出生入死、攻城略地的功臣屠杀殆尽。

胡惟庸案中,因宰相谋叛,朱元璋诛杀胡党及功臣三万余人。蓝玉案中,因蓝玉恃功骄纵,本不当与谋反同论,但也惨遭屠戮,株连死者又数万人。在郭桓案中,朱元璋高举反腐大旗,以惩贪墨,丧命者也达数万人。空印案中,因空白盖印公务文书而引发,坐死者也是数万人。

《明史》载:“这四大案死者如此之惨,致使上大夫不敢为君所用。”

尤其是“胡蓝党案”前后长达14 年,被诛杀者达45000余人。至此,“元功宿将相继尽矣”。

(朱元璋剧照)

那么,朱元璋为何如此嗜杀呢?

布衣出身的朱元璋夺得天下后,始终对当初一起举事的臣子心存忌惮。特别是自己日趋老去,而太平环境中长大的太子又生性宽仁忠厚,主张周公、孔子之道,一向不喜杀人,和自己的作风判若两人。

朱元璋担心,一旦自己驾鹤西去,以太子如此软弱的性情,必定难以驾驭这帮与自己南征北战的开国功臣们。

朱元璋也曾暗示太子朱标,之所以大开杀戒,目的是为他扫清障碍,确保他顺利登基,掌控天下。有一天,朱元璋以棘杖遗地,命太子拾起,太子面露难色。朱元璋说:“汝弗能执,使与我润琢以遗汝,岂不美哉。今所诛者,皆天下之险人也,除以燕汝,福莫大矣。”

由此可见,朱元璋实际上是把大臣们当作了荆棘,只要把这些荆棘连根拔起,朱家天下就能千秋万代。这就是朱元璋杀戮功臣的根本动机。

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嗜杀成性的背后,有深沉次的原因。

(朱标剧照)

关于朱元璋杀功臣,还有一个“火烧庆功楼”的故事。

这个故事里说。朱元璋为了让子孙顺利即位,一直在寻找一个恰当的机会,将这些功臣一网打尽,以绝后患。他冥思苦想,终于得出一计。

他首先命人在南京城内建了一座气势恢宏的高楼,并亲自书写金色牌匾“庆功楼”。待大楼建成之日,朱元璋亲临现场,主持了落成典礼。

随后,朱元璋传谕:“各位开国功臣随朕南征百战,立下不世之功,虽在立朝之初已各有封赏,但至今尚未正式为各位功臣庆功表贺,如今国泰民安,朕将择日于庆功楼设宴为诸位爱卿庆贺。”

朱元璋亲自拟定了参加宴会的大臣名单。这其中,自然少不了他的首席智囊刘伯温。但以神机妙算著称的刘伯温,似乎看出了端倪,洞察了朱元璋的心思,上书朱元璋因身染重疾,实在没法赴宴,乞求皇上恩准他返回老家养病。

刘伯温临行之前,众多朝臣前来送行,其中就有耿直豁达的徐达。朱元璋眼看着好友即将命赴黄泉,内心十分痛苦,但又不能据实相告,只好委婉地告诉徐达,在庆功典礼举办当日,务必寸步不离朱元璋左右,竭力保护好皇上的安全。

待刘伯温离去后不久,庆功宴如期举行。朱元璋和赴宴的大臣推杯换盏,君臣和谐,一片热闹祥和之气。

(刘伯温剧照)

在得到手下已将干柴堆砌在庆功楼周围,万事皆备的消息后,朱元璋起身离席,临行前还不忘嘱咐众大臣尽兴。

此时的徐达虽已醉态微露,但仍没有忘记刘伯温的嘱托。他跟在朱元璋的后面离开了庆功楼。当他看见高楼周围堆砌如山的干柴时,一切都明白了。

朱元璋也同时发现了紧随身后的徐达,异常吃惊地问道:“爱卿为何离席呢?”徐达泪流满面地跪下问道:“皇上当真一个不留?”

朱元璋长叹一声,缓缓说道:“你既已知晓,当守口如瓶,朕饶你不死,如若不然,朕定不容你。”

徐达只好随朱元璋而去,身后金碧辉煌的“庆功楼”随即陷入一片火海,众大臣也随着“庆功楼”的崩塌而灰飞烟灭。

其实,这只是流传于民间的一个故事。最早的出处,是清朝的《英烈传》评书里边,并不是正史中的记载。而翻遍《明史》,也找不到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蛛丝马迹。

当然,正是由于《英烈传》是清人自《皇明英烈传》改编而来,其中不乏对朱元璋的诋毁和歪曲,因此不具任何可信度。

而且,《明史》中对明初的开国大臣们的死因均有明确记载,并没有一人是死于“庆功楼”火海,大多数人被杀,极少数人病死。

不过,朱元璋确实是下令修建过一座楼,用于在战时和部下商讨军国大事,名叫“忠勤楼”。巧合的是,这幢楼也曾遭遇火灾,被焚毁殆尽,但当时并未有任何大臣身居其中,这也许就是这则故事的来源吧。

(参考资料:《明史》《英烈传》等)

9

不知道为什么,在我童年时代,我奶奶给我讲的故事当中,大多都是以朱元璋和李自成居多,我现在记着的就有朱元璋给地主放牛,脚踏七星,因此员外要害他,他是如何巧妙应对的。

最经典的那个故事就是李自成造反之前,有个老人告诉他,他能坐十八年皇帝,李自成这个高兴,打进北京后,问小孩最喜欢干什么,小孩说喜欢放炮,于是李自成就让属下成天放炮,结果只放了十八天,李自成就被打出了北京,等到李自成再次遇到这个老人,就说这个老人骗了他,他没有当十八年皇帝。老人就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放炮,你放一天炮就过了一年。(这个故事版本很多,从不同的奶奶嘴里出来是不一样的,要包容)

民间传说朱元璋火烧庆功楼是怎么一回事?

关于奶奶的故事中,朱元璋火烧庆功楼也是反反复复讲的,我估计很多小伙伴也听过,只不过版本可能不太一样,我通过奶奶讲的基础上,又查找了一些资料,再经过我的分析,大致整理出下面的这个故事情节。

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在乱世中灭掉群雄,一统天下,最终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但是朱元璋是一个性格多疑的皇帝,登上皇位后成天提心吊胆,害怕有人夺了他的皇位。

在朱元璋看来,当时有能力夺取他天下的不外乎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那些兄弟,也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朱元璋担心自己百年之后,这些功臣会对他的子孙后代下手,于是就想要杀掉这些功臣。

如何杀掉,这是一门学问,最后朱元璋想到了一条妙计,那就是为这些功臣修筑一座庆功楼,功臣们得知这个事情后,十分高兴,只有刘伯温十分担心,作为朱元璋手下最重要的谋士,刘伯温早就看透了朱元璋的内心想法,为了能够逃过一劫,在庆功楼还没有建造完成之前就及时跟朱元璋告老还乡,朱元璋只好答应了。

刘伯温虽然自己逃过一劫,但是他没有忘记跟他关系一向很好的徐达,在临行之前,刘伯温特意告诉徐达:“庆功楼建成庆祝之时,你要寸步不离皇上”。

庆功楼建成后,朱元璋宴请哪些功臣前去赴宴,由于是皇帝宴请,这些人都十分高兴,喝酒也喝得十分尽兴,很是热闹,结果酒过三巡,朱元璋突然起身向外走出,徐达因为刘伯温事先告知,所以紧着朱元璋出去了。

结果朱元璋与徐达出去后不久,庆功楼就发生了大火,由于所有的出口都被封上,这些功臣也都葬身火海了,原来朱元璋的妙计就是将这些功臣全部烧死。

当然,侥幸逃过一劫的徐达,回到家里十分苦恼,结果背上生毒疮,最忌讳吃发物,动物肝脏这样的东西都不能吃,结果朱元璋赏赐徐达一只烧鹅,徐达明白,只要自己一天不死,朱元璋就不会放过他,在徐达吃饿后不久,便去世了。

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纯属历史造假,信不得!

我敢说,关于这个故事大家肯定听过很多版本,但是大意都差不多,流传甚广,甚至有人在写文章讲朱元璋屠杀功臣的时候直接引用“朱元璋火烧庆功楼”。可见,这个故事的影响有多大。

但是,这个故事真的存在吗?纵横以前是深信不疑的,有句俗话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死”。

在历史上开国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为了子孙后代世世为王,将和自己生死相随的功臣勇士残忍杀害的事例比比皆是。

但是很多时候,这是经不起推敲的,从秦始皇建立秦朝开始,那么多的封建王朝,那么多的开国皇帝,像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这样的都是少数,也只有刘邦诛杀异姓王,朱元璋屠杀了很多功臣,但是把这些大臣都放到一个楼里面然后再放火烧死,太过戏剧化,根本就是民间艺人编造的。

根据史书记载,明朝的开国大臣有:徐达、刘伯温、常遇春、朱文正、汤和、李善长、胡大海、李文忠、周德兴、冯国用、冯胜、蓝玉等。

那这些大臣又究竟是为何而死的呢?常遇春:因病死于北伐途中;朱文正:因违法而被囚禁,在监狱中因病而死;胡大海:在建国前死于投降的将领的暗算;周德兴:因儿子扰乱国法而被连坐赐死;冯国用:在一次战争中意外死亡;冯胜:因蓝玉案牵连被赐死……

除此之外,更多大臣们的死亡记载里,都没有出现一个是被烧死的,可见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事情根本毫无根据可言,应该是人们后世杜撰的。

经过考证证实的确是有庆功楼的存在,但这座楼并不叫庆功楼,而是叫作忠勤楼,这座楼的最初的用意也并不是为了杀害大臣们,只是朱元璋用来与大臣们谈论国家大事的场所。

后世的人们传他火烧庆功楼,也许是因为朱元璋也的的确确曾杀害过一些开国功臣,

尽管火烧庆功楼的事情的确是人们杜撰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的确也杀害了不少人,例如在胡惟庸一案中,朱元璋将牵连的人一共杀害了3万余人;而在蓝玉一案中,蓝玉以谋逆罪被处死,而被牵连被杀害的人有1.5万余人。

或许是后世的人们气不过,也是为了表达自己对朱元璋的不满,所以将朱元璋的形象更加恶化,也算是为他的一生留下更多的污点,于是便有了火烧庆功楼的传说。

朱元璋屠杀功臣的深层次分析,这件事做得对!

很多人认为朱元璋屠杀功臣,是兔死狗烹的行为,认为朱元璋是一个极为残酷,狠毒的人,也许也正因为如此,大家对朱元璋的印象并不好。

功臣真的会功高震主吗?我看未必,唐代以后的政治结构逐渐导致很少有臣子能够挑战皇帝的权威,乱臣贼子几乎是一代比一代少,纵观整个明朝,哪有一个人的功劳能够震到主?

其实很多时候,是这些功臣自己找死。在文章开头的时候,我提到我奶给讲的李自成的故事,为什么我奶总会讲朱元璋和李自成的故事呢?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农民,这两个人的身份也都是农民,十分接地气。

那么为什么朱元璋率领的农民起义成功了,而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却失败了?因为李自成率领的一帮草包打进北京后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贪图荣华富贵,瞬间丧失了战斗力,随后就走向了失败。

朱元璋手下的那些功臣,除了能打仗之外,其实大部分也都是草包,这些人在取得胜利后,必然会自以为是,恃宠而骄,更有甚者,对最高权力产生了幻想,就像李自成称帝的时候,他手下的大将胡宗敏就说,当初我们一块起义,凭什么现在我来拜他。

朱元璋的队伍没有出现这样的内讧是因为朱元璋本身就是一个很强势的人,在反元的过程中,逐渐将农民起义的性质转变为封建地主阶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朱元璋是农民起义出身,但是中国历史上没有一次农民起义成功,因为成功的就不是农民了。

胡惟庸、李善长、蓝玉这些功臣,自诩功劳很大,不仅对皇权产生憧憬,也逐渐蜕变为贪官污吏,朱元璋出身农民,最恨贪官污吏,一旦手下的官员触碰朱元璋的底线,朱元璋必然杀之而后快。

朱元璋杀害这些大臣的另一个原因便是太子朱标的过世,而他重新选择的继承人朱允炆又年纪尚小,根本没有足够的威慑力来震慑这些毫无头脑的草包大臣们,朱元璋便在临死前,最后为朱允炆铺平了以后当皇帝的道路,带走了很多功臣其实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朱元璋火烧庆功楼以戏剧性广为流传,从根源上来说,他的确符合朱元璋时代大肆打压功臣的形态,然而从本质上来说,有些功臣他本身就该死,不是兔死狗烹,而是他们忘了本。这样的功臣,杀了才解气!

10

感谢邀请。其实朱元璋火烧庆功楼和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就是要削弱部下的势力,巩固自己的皇权。只不过赵匡胤做得温柔慈善,而朱元璋做得更加血腥无情罢了。试想无论是魏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韩国公李善长,还是越国公湖大海、信国公汤和,即便是爵位封得不太大的诚意伯刘伯温,哪一个不是功高盖主的料。



而朱元璋坐了天下后,开始变得神经质,对自己极不自信,论出身这些以前的兄弟,那个不比自己强,而且他们功劳又大,说不上哪天就把自己拿下了。于是他十分担心开国功臣们会篡夺自己的江山,对他们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便有了‘火烧庆功楼’。



其实这也是封建社会帝王们的正常做法:打天下当然要大家打,坐天下当然只能我一家坐。而且要将所有可能威胁到我江山的人全部铲除,不留后患。只有这样,才能安心享受我的美丽江山哪!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