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句谚语让大家对司马昭耳熟能详。但司马昭还杀了一个看似与他毫无瓜葛的文人嵇康,这是怎么回事呢?要探明其中的深意,我们应先对两个人物有所了解。

司马昭,字子上(小说《三国演义》中为子尚),河内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境内)人。他是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为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次子、晋景帝司马师之弟、晋武帝司马炎之父。

而嵇康,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人。他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是当时的文人领袖。嵇康幼年聪颖,博览群书,广习诸艺,又喜爱老庄学说。据说他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是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后来他娶魏武帝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官拜郎中,调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不过嵇康后期隐居不仕,屡拒为官。最后,他因得罪司隶校尉钟会,遭其构陷,而被掌权的大将军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

钟会确实是害死嵇康的直接推手。钟会早年极其崇拜嵇康,曾为了让嵇康看看自己的文章而把写好的作品从墙外丢进去。后来钟会带着一大群人再度拜访,专心打铁的嵇康却没好好搭理他。奇行高节的嵇康让钟会颜面扫地,钟会便对嵇康怀恨在心。

钟会紧盯着嵇康,发现一点问题就赶紧抓住机会落井下石。他在司马昭面前大肆罗织嵇康的罪名,最终把嵇康推向屠刀。但这其实不是嵇康被杀的主因,钟会的所作所为仅仅是一个极具迷惑性的烟雾弹。嵇康被害的关键还是在司马昭,司马昭要是不起杀心,那钟会说什么也没用。

嵇康属于和司马昭对立的一方。嵇康属于支持正统的文人,而司马昭是意图篡位的乱臣贼子。嵇康主张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实际上就是表现对司马昭乃至整个司马家族以“名教”——也就是儒教,包装虚伪的蔑视。他所有与主流相悖的言行几乎都是在撕扯司马氏假仁假义的外衣。套用现在的一句话说就是:“别人都假装正经,我只好假装不正经了。”

当时司马昭是魏国大将军,久闻嵇康的大名,于是备厚礼欲礼聘他为幕府属官。嵇康听说司马昭要他出仕为官,于是跑到河东郡躲避征辟。仔细想来,这和当初司马昭的老爸司马懿躲避曹操的征辟何其相似呢?可惜司马昭没有曹操的肚量,遭到了冷遇便对嵇康怀恨在心。嵇康扯了司马昭的遮羞布还不接受招安,司马昭自然要拿起屠刀。

而就在这段时期,同为竹林七贤的嵇康好友山涛升了官。山涛好心举荐嵇康代替自己的位置。但当时司马昭夺权之心人人皆知,嵇康一想到自己是曹魏家的女婿,说什么也不辅佐司马昭。他还给了好友一封长信,后人称之为《与山巨源绝交书》。

作为文人领袖,嵇康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司马氏,实际上给司马氏造成了极大的阻碍。领头羊都这样不支持当权者,其他文人多多少少都会对司马氏产生别的想法。这对于急于加强自己控制力进而篡位的司马氏来说,嵇康实在是可恶至极。

而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成为了嵇康被杀的导火索。与嵇康交好的吕巽、吕安兄弟反目,吕安被哥哥指控。嵇康坚信吕安无罪,主动为他作证。结果钟会抓住这点,说嵇康替朋友做伪证。司马昭因此大怒,下令杀了嵇康。事后,司马昭也后悔,可是为时已晚,人死不能复生。

可以说,嵇康最后是死在了小人手上。这正印证了那句老话,“宁可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这些小人,以自己的度量揣测他人,极尽手段发泄自己的情绪,最终伤人伤己,钟会是,司马昭也是。

最佳贡献者
2

做人,得在轨道上走着。没有骨气难以立身,没有品行难以立德。历史上的名人大家,都用手中的笔书写历史的沉浮,描绘人生的喜乐,刻画沧海横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人文笔精彩绝伦,有人立意高远,有人才思荡漾。他们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成为我们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今天,我们说说曹魏时期的思想家、音乐家和文学家嵇康。他是一位特立独行、个性鲜明、不落俗套的大文豪。谈论魏晋风骨,嵇康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高度。

出生在今安徽省濉溪县的嵇康,迎娶了曹操的曾孙女长乐亭主,有了走入上层社会的基础条件。但他有脾气,注定是一个官场的失败者。因他有才华,注定会成为一个文学家。

一封《绝交书》,撑起了他的豪迈人生和不朽品格。

《与山巨源绝交书》是嵇康写给好友山涛(字巨源)的一封信。在这封书信中,嵇康向好友山涛分析了自己与当时官场的“八字不合”和格格不入。

常言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一个人在干什么,不代表他就能干好什么,也不代表他喜欢什么。

嵇康抵触官场,不能和当时的那股子风气同流。一开始,他的内心就沟壑纵横。

尽管嵇康的好友王戎曾说,自己和嵇康一起在山阳居住了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不喜不悲,不是无喜无悲。不喜不悲其实是大喜不喜、大悲不悲。

果然,面对司马昭,嵇康表现出了极其强烈的厌恶情绪。

早年,嵇康生活清贫,日子恓惶。一次,他和好友向秀在家门口打铁。就在这时候,颍川的豪门公子钟会来访。钟会在司马昭手下混得风生水起,像模像样。一看是这个家伙,嵇康埋头打铁,不去理会钟会。

钟会忍者怒火,等待许久,准备折身而返。

“何所闻而来? 何所见而去?”嵇康这时候发话了。

“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尴尬的钟会瞬间愤怒。说罢,他愤然甩袖离去。

敢惹大将军司马昭的红人,厄运一点一点逼近嵇康。

在嵇康那里吃了一鼻子灰,钟会给主子司马昭打起了小报告。“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

心怀鬼胎的人往往喜欢听鬼话。

钟会这么一说,司马昭心里很不舒服。

“康欲助毌丘俭,赖山涛不听。昔齐戮华士,鲁诛少正卯,诚以害时乱教,故圣贤去之。康、 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钟会又补上一刀,完全把嵇康当做了司马昭的“假想敌”。

作为当时的文人领袖,嵇康在知识分子群体中有着惊人的号召力。虽然不参与政事,但是因为姻亲,他和曹魏相对亲近。而对司马家族的本能疏远,又在钟会的离间之下,沟壑越来越大。

嵇康完全被列入了司马昭的黑名单。

既然不能为我所用,不如提早干掉。司马昭不愿意看到嵇康成为他的绊脚石。

贪权的人往往是心底阴暗的人。在钟会的挑唆之下,杀死嵇康的念头在司马昭心中迅速生长。

嵇康离枉死,只差一个噱头。

到了景元四年(263年),与嵇康相识的吕巽和吕安兄弟俩闹出了一场矛盾。哥哥吕巽迷奸弟妹徐氏,兄弟二人反目。这时候,嵇康出面调停。他劝吕安不要把哥哥告到官府,以免损害家族的颜面。

就在这时候,哥哥吕巽却担心事情某一天败露,弄得自己身败名裂。他干脆先发制人,一纸诉状先把弟弟告给官府。吕巽诬告弟弟吕安不孝。不孝是曹魏时代的重罪,吕安便被捕。

简直岂有此理!看到友人无辜入狱,嵇康出来作证。

善良有时候是有情人的宿命。

钟会知道这件事情后汇报给了司马昭。嵇康变成了成了污蔑他人的恶徒。

那时候,皇帝曹髦有名无实,形同傀儡。军国大事实际上都掌握在司马昭手中。

干掉手无缚鸡之力的嵇康,司马昭甚至不需要动一根指头。

“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三千手无寸铁的读书人也拦不住无冕之帝司马昭。就这样,一代文豪嵇康,就在一曲《广陵散》之后,曝死街头。

权力的魔性在于让有些人上瘾,让有些人卑微,让有些人无所适从。作为嵇康生命的最后寄托,《广陵散》萦绕在无数有志之士的心头。

嵇康走了,风骨却永远留了下来。

3

关键是嵇康与司马昭思想不一致,他扯了司马昭的遮羞布还不接受招安,司马昭自然要拿起屠刀。

嵇康属于看司马昭不爽的一类人,他主张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实际上是对司马昭乃至整个司马家族以“名教”——也就是儒教包装虚伪的蔑视,他所有与主流相悖的言行也都是在撕扯司马氏假仁假义的外衣。套用现在的一句话说就是:别人都假装正经,我只好假装不正经了。这自然也会令司马昭不爽。

嵇康有过两次拒绝出仕的反招安举动:一是司马昭让他当官他不当,找地方躲了起来;二是山涛举荐他不买账,还慷慨激昂地写了封绝交信。作为曾经志同道合的老友,山涛应该清楚嵇康的三观和性情,这个自取其辱的举荐着实令人费解。更为吊诡的是,山涛很可能将这封信拿给了司马昭看——裴注三国志引《魏氏春秋》中说,“大将军(司马昭)闻而怒焉”,说明他知道信的具体内容。而一封数落自己的私信山涛不大可能随便给人看,除非向主子汇报。不排除这次举荐源于司马昭的授意。

此事最受刺激的其实不是山涛,而是司马昭,因为嵇康拒绝的是他司马家的职位,绝交信也处处戳到司马昭的痛点。不能招安为我所用,那就杀之以绝后患,这是司马氏一贯的处事风格。嵇康拥趸众多,影响巨大——临刑时“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死后“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司马昭无论如何放心不下。而嵇康曹家女婿的特殊身份——他老婆是沛王曹林的女儿,也让司马昭如鲠在喉。

司马昭牵强附会的杀人理由也证明了这一点:吕巽诬陷弟弟吕安不孝,嵇康为吕安辩护了几句就被一并收监。这时钟会趁机推波助澜,说嵇康“害时乱教”,把他比作历史上两个非主流的教科书式人物——华士和少正卯,并诬陷嵇康想帮毌丘俭谋反。上升到性质问题,嵇康是无论如何活不成了。

钟会对嵇康的死确实没起好作用,奇行高节的嵇康曾让他颜面扫地——当年钟会慕名拜访,专心打铁的嵇康没好好搭理他,他不会错过这个落井下石的机会。但这不是嵇康被杀的主因,关键还是在司马昭,他要不起杀心谁说什么也白搭。

4

司马昭杀嵇康是因为嵇康不给司马昭面子,司马昭是魏国大将军,嵇康是个“不尿”领导的狂士,司马昭觉的嵇康是个人才,屡昭嵇康出仕为官,但嵇康断然拒绝,狂妄不羁的嵇康因此得罪了司马昭。

后来,发生了一件事,嵇康卷入了一场官司,司马昭认为嵇康替朋友做伪证。司马昭因此大怒。这时钟会乘机报复嵇康,因为嵇康之前得罪了钟会,钟会趁机落井下石,陷害嵇康,几件事情的叠加影响,让司马昭杀了嵇康。事后,司马昭有点后悔了,可是已经晚了,人死不能复生。


(司马昭)

一、嵇康,做人不要太狂妄。

嵇康是魏国后期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他是曹操曾孙女女婿,也是“竹林七贤”成员之一。

竹林七贤是由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组成的“小团体”,这七个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当时司马昭是魏国大将军,久闻嵇康的大名,于是备厚礼欲礼聘他为幕府属官,嵇康听说司马昭要他出仕为官,于是跑到河东郡躲避征辟。仔细想来,这和当初司马昭的老爸司马懿躲避曹操的征辟何其相似呢?司马昭没有曹操的肚量,遭到了冷遇对嵇康怀恨在心。

后来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升官了,他就举荐嵇康代替自己的位置,当时司马昭篡魏之心人人皆知,他想笼络人心,也想让嵇康出山,但嵇康想到自己是曹魏家的女婿,说什么也不辅佐司马昭。

嵇康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山涛字巨源)。信中拒绝了山涛的荐引,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说自己性情懒惰散漫,不堪约束,坚决拒绝出仕。据说司马昭听说后,恨的牙痒痒,叔夜啊叔夜(嵇康字叔夜)看你犯到我手中!咱们走着瞧。

二、嵇康得罪钟会。

钟会是钟繇之子,也是官二代,钟会在灭蜀国时,是镇西将军,后来造反被司马昭杀了,这当然是后话。

钟会从小就很聪明,十九岁入仕,为秘书郎,三年后又升为尚书郎,二十九岁时就已进封为关内侯。小伙子春风得意,官运亨通,典型的大少爷派头,但是嵇康不尿他,别看钟会得瑟,在嵇康面前老老实实的,嵇康从不买他的帐。

有一次,钟会又去拜访嵇康,当时嵇康有个爱好,就是喜欢打铁。嵇康正和好友打铁,钟会去了,站在旁边就看,嵇康也知道钟会来了,就是故意不理他,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钟会觉得无趣,于是悻悻地离开。嵇康在这个时候终于说话,他问钟会:“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嵇康的意思是说,你听到了什么而来,你见到了什么而去?钟会答,我听到了所以来,我看到了所以去!

换句话说就是,嵇康:看什么看,钟会:看你咋了?不服气啊!当时钟会小心眼,就记恨上嵇康了。

三、嵇康卷入了一场官司。

这场官司是这样的:吕安和吕巽是异母兄弟,他俩都是嵇康的好朋友,他哥哥吕巽是司马昭的长史,景元三年(262年),吕巽看上弟媳美色,灌醉吕安的妻子徐琅后,迷奸了她,当徐氏清醒后,羞愧难当,自缢而亡,吕安将之告到官府,同时也把这事告诉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嵇康。

吕巽求嵇康为自己斡旋。嵇康觉得两人都是自己的好朋友,于是劝吕安家丑最好不要外扬。由于嵇康的出面调停,吕安终于撤诉。谁知吕巽怕受人于把柄,遂反诬吕安不孝。司马昭于是将吕安拘捕下狱。嵇康受到了牵连,司马昭认为嵇康做伪证,也把嵇康拘捕入狱。本来嵇康也够不上死罪,是钟会乘机陷害嵇康,

钟会: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

钟会意思是说,嵇康有卧龙之才,既然公不能用,留着他也是一个顾虑,不如趁早杀了他。于是司马昭下令砍了嵇康和吕安。

撰文/秉烛读春秋

5

其实不然,嵇康明哲保身却也罢了,偏是以清高自持是曹魏宗室眷亲而时时发难与晋朝,又司马昭之心刚愎自用顿起杀心,是以成全嵇康好名声和自然追求,也验证了世人对司马昭确实是如此小人而已!



6

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公元二六二年炎夏八月,一位岩岩如松、巍峨若玉,年仅三十九岁的年轻文人,神情木然而又飘逸地走向司马昭设置的刑场。临刑前,他悠然地弹奏了一曲《广陵散》,此曲从此成为绝唱。

这位年轻人,他的名字叫稽康。他是人们熟知的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首。

人们不禁要问,司马昭为什么要杀这样一个人?这个人罪大恶极吗?

三国之后的那些年代,先是曹丕以魏代汉,到正始年间,司马家族经几十年的韬光养晦,蓄谋了高平陵政变,支撑曹魏的大将军曹爽被杀,随后已经沦为高贵乡公的末代皇帝曹髦也被司马昭弑杀,曹魏政权已名存实亡。

魏晋易权之际的政治风云变幻,充满了阴险诡诈,腥风血雨。在政治斗争中,无论官场还是士林,人人都朝不保夕,无所适从。于是出现了一批远离政治,蔑视礼法,越名教而任自然,以清谈玄学为本的文化人,其中的"竹林七贤"(稽康,阮籍,向秀,山涛,刘伶,王戎,阮咸)最为出名。

作为"竹林七贤"之首的稽康名气最大。这位弹琴吟诗,游心太玄,取向庄子,打铁洛阳而身长七尺的美男子,因为无视司马家族的权威,蔑视官场的阴险虚伪,终于在写了两封绝交书之后,被司马昭以"不孝"的罪名判决死刑。

稽康的两封绝交书,一封是写给好朋友山涛的。山涛字巨源,这封绝交书叫《与山巨源绝交书》。原因是山涛不想在司马朝庭里做官了,好心推荐稽康来顶替他。谁想稽康不仅不领情,反而认为山涛害他,要与他绝交。这封绝交书写得很长,内容无非说,你不想做还让我来做,你是害我呀,很不够朋友,我和你拜拜了。

就是这样一封绝交书,由于稽康的名气很大,很快传到了司马昭的耳朵里,再被钟会在司马昭的跟前谗言:这是大不敬啊,此人有谋反之心。于是司马昭起了杀鸡警猴之心。

稽康的另一封绝交书,则是司马昭杀他的借口。这封绝交书是稽康为朋友吕安打抱不平,写给吕安的哥哥吕巽的。吕巽和吕安两兄弟都是稽康的朋友。这吕巽欺霸弟媳妇后,反而恶人先告状,告吕安不孝。稽康气愤不过,把吕巽痛骂一通之后,坚决绝交。

谁能想到,司马昭早有杀稽康之心,正愁找不到借口。稽康的这封绝交书,竟然为"不孝"的吕安辨护,当然也是"不孝"之人。司马家族正在标榜名教,鼓吹孝道,岂能容你如此作为?背后的真实心态,其实是你稽康无我司马,我便无你稽康。孝道只是幌子而已。

日光炎炎,鬼头刀之下,一颗年轻智慧的头颅落地,也许还有《广陵散》的余音吧?


7

曹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的一天,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首嵇康被杀。

这一天,洛阳城东市上乌泱泱挤满了人。

人群之中,有前来请命,要求释放嵇康的太学生;有嵇康的亲朋挚友;有和嵇康不相识,但倾慕他人品才华的豪杰名士;也有一些听说今儿个大名人要被斩首、赶来凑热闹的。

时辰未到,嵇康向兄长嵇喜要来古琴一把,面向黑压压的人群,从容弹奏起名曲《广陵散》,琴音浩然不屈,听得众人怅然垂泪。

一曲终了,时辰已到。嵇康叹息:《广陵散》于今绝矣!这一年,嵇康四十岁。

嵇康,曹魏谯国(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曹魏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竹林名士的精神领袖,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

《晋书》记载,嵇康自幼聪颖、博览群书,精通不少实用技艺,长得也是又高又帅。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形容他醒时如孤松傲立、醉后似玉山倾倒。

因才貌出众,嵇康被沛王曹林看中,在25岁这一年娶了曹林的孙女长乐亭主。

这位曹林不是别人,正是魏武帝曹操的第十子,嵇康就这样成为了曹家女婿。

嵇康画像

甘露五年(260年),高贵乡公曹髦不满司马昭擅权,带兵讨伐,却在路上被司马昭买凶杀害。司马氏拥立曹奂,改号景元,实际上不过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司马昭本人任大将军,主理内外事务。

景元初年,司马昭向嵇康抛出了橄榄枝,以厚礼招募他当自己的幕僚。嵇康向来崇尚老庄,爱好养生,主张清静无为,做官这种劳心费神的活他不乐意接,何况还是在这种污糟世道、为奸臣司马氏服务。

其实,司马昭这时是真的求才心切。送礼不行,他又派心腹钟会去请。钟会碰了一鼻子灰回来,司马昭已经有点生气了。

正巧这时,嵇康的挚友山涛要升迁了。他写了一封引荐信给朝廷,举荐嵇康接替自己的职位。嵇康一看,气不打一处来,挥笔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表明自己不肯出仕的决心。

与山涛绝交一事闹得沸沸扬扬,司马昭也看清了嵇康的心意,明白他不可能为己所用,暗中记恨上了嵇康。

景元四年,洛阳城的吕家出了一桩丑闻。吕家弟弟吕安娶了个貌美如花的老婆,却被异母哥哥吕巽迷奸。

吕安与嵇康素来要好,事出之后,就向嵇康倾诉,说要去告发吕巽。嵇康劝阻:这是家丑,怎可外扬?

不料,吕巽害怕弟弟告发自己,竟然先跑去诬告弟弟不孝。吕安惨遭流放,写信向嵇康哭诉。嵇康正直,立即决定为朋友作证伸冤,一番慷慨陈词之后,却被官府以“诋毁孝道“为由抓捕下狱。

这官府的背后自然有司马昭的势力。当年,司马昭请而不得,钟会上门被拒,梁子早就结下了。

趁二吕案,钟会在司马昭面前添油加醋:嵇康这种人,不以社稷为重,诽谤社会公德,言行放荡不羁、不服管束,早晚是个大祸害,留之无益!

司马昭早有杀心,钟会递上利刃,一代名士嵇康就这样魂断刀下。

嵇康被杀,标志司马政权党同伐异,亮出屠刀开始进一步收割天下,为其称帝做准备。另一方面也为魏晋名士涨了名声。


亲们,看完了,点个关注吧@闲来煮酒

8

嵇康,魏晋时期的风流名士,竹林七贤之一。说起嵇康,大家都会想到广陵散,绝世名曲,随着嵇康的人口落地,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司马昭要杀嵇康,有两个原因。第一,嵇康的身份非常特殊,大家都只直到嵇康是竹林七贤之一,却不知道嵇康娶了曹操的长孙女,是不折不扣的曹魏宗室成员。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想要取代曹魏已经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情。作为曹氏宗族的成员,嵇康自然是在司马昭的黑名单中。

第二,嵇康作为当时名士的代表,天下文人所崇拜的对象,在士人之间有着巨大的号召力。但是嵇康对于司马昭,一直采取的是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你要让我做官,我就跑去隐居,跑去打铁,然后还顺手写了一篇绝世文章《与山巨源绝交书》,然后在加上钟会和吕安等小人一直在司马昭面前告状。司马昭正愁找不到机会收拾嵇康,逮到这个好机会,自然是不会心慈手软的。

以上两点,任何一点都足以至嵇康于死地,更何况嵇康两点都占了。因此在司马昭眼中,嵇康都是非死不可的。

9

关于嵇康的死,有的说是他咎由自取,太狂妄了,也有的说是司马昭迫害他。但其实归根结底,嵇康的死,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对传统精神的不以为然的叛逆!

嵇康这一生活的比较洒脱,放荡不羁,他无论干什么事情都不受约束,而且一心追求得道成仙。但他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去世了,那么你知道他是怎么死的吗?

根据历史记载嵇康是被司马昭所杀,当初因为他比较拥护曹魏政权,对于司马家篡权的这种行为非常不耻,所以就被司马昭盯上了,然后就被杀害了,他死的时候才39岁,没为后世留下过多少东西,非常可惜。

相传他年轻的时候长相非常帅气,而且清心寡欲,一心追求得道成仙。也因此做出了不少的荒唐事,他长期服用丹药,喜欢弹琴,不屑于权贵,只想自己留在山中当个隐士。

而且他的性情比较刚烈,当初司马昭一心想让他出仕为官,但他拒绝了。首先他觉得司马昭这个人不行,整天想着篡夺政权,而且还把皇帝给杀了,嵇康不屑与他为伍。所以当司马昭派人去请求他的时候,受到了他的冷遇,所以司马昭就对他怀恨在心,觉得他恃才傲物,假装清高。

后来因为吕安一家人的事情牵扯到了嵇康,让他有了牢狱之灾,本来他没事的,但跟他有恩怨的钟会就在司马昭的跟前进献一些谗言,使得司马昭最后把他杀了。当天他被行刑的时候3000多个太学生集体求情,恳请朝廷放过嵇康,但司马昭并没有听。最后嵇康弹奏了一曲《广陵散》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其实嵇康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虽说他这个人性情不是很好,但写出来的文字都令人佩服,而且精通音律,在当时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代大师。当初司马昭杀了他以后也非常后悔,但是已经并没有用了,这个有才华的浪子已经归西了。

嵇康被杀有很多原因,但是得罪钟会也好,自身为曹氏宗亲也好都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关键在于他是反名教的一面旗帜,已经触及到了司马昭统治的灵魂,精神上的支柱。

总之,在司马昭一面用铁血手腕铲除异己分子,一面高擎名教大旗,提倡“以孝治天下。”以维持恐固自己窃取的政权。嵇康却背道而驰,公然提倡“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自由思想,公开发表离经判道菲薄圣人,因违背司马氏“治国理念”的负能量言论而获罪致死。






10

谢邀

“典午”隐语“司马”,为方便后面就直接称司马昭了。

关于这个问题,原因有很多种说法,我们没办法从司马昭身世分析。因为司马氏掌权之后,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俩杀得人太多了,再加上后来钟会小人之心,打击对手。好多人估计到死都不知道为什么!所以只能从嵇康本人找找原因了

嵇康字叔夜,谯郡人,生于公元224,死于公元263年,享年四十岁。嵇康出身贫寒,他的父亲做过曹魏帝国军队里管粮草的中下级军官。曹丕篡汉(公元220年)的时候,嵇康尚未出生。嵇康幼年丧父,靠母、兄抚养成人。

其一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嵇康娶曹操的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的时候,曹魏帝国的大权正掌握在曹氏宗族、大将军、花花公子曹爽(曹操的族孙,曹操族子曹真的儿子)手里,司马懿像咸鱼一样,被晾在办公室里坐冷板凳,做个位高权虚的太傅。嵇康的青年时代,过着养尊处优的贵族生活。

第二个就是嵇康生命的后半期,基本上生活在司马氏专权时期,曹魏帝国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这个时候作为曹操的孙女婿,肯定是不怎么好过的。再加上得罪过钟会这位权臣!可以说这两个原因哪个都能成为他的死因。

不过司马昭为了名声对于曹氏集团的态度还算温和,不像司马师那样凶残。嵇康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竹林七贤”的首领,尤其与其中的阮籍、山涛( 字巨源)、向秀关系最好。嵇康不仅才华横溢,而且人长得极为俊美。名望也是非常大的,跟曹操时代的孔融一样,司马昭也不能随便就给冤枉了。再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也没什么威胁。所以如果没有什么直接原因的话不可能死的这么快!

那么既然曹家女婿和得罪钟会都不是直接原因的话,就只能从他这名士“竹林七贤”精神领袖上面找了。

首先作为精神领袖那起码是不畏强权的。文人有文人的傲骨,司马昭要取代曹魏政权,肯定需要从社会舆论慢慢入手,给自己造势。这时候文人名仕的分量相当重!而嵇康作为“竹林七贤”之首影响力可谓极大,但其身份敏感,如果服从司马昭的想法,那就是背叛了曹氏,不就是怕死了吗,这样一个人在那个时代是被人唾弃的。生与义只能选一个,从后来文人墨客对嵇康的推崇上可以看出他的选择了,毕竟一个气节高尚的人才会有人去敬佩啊!

所以这个原因也可以作为考虑!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