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阻击战爆发之初,蒋军东进兵团司令侯镜如还没有到达岗位,战场各部由第54军军长阙汉骞统一指挥,这是位曾经在滇西强渡怒江的远征军悍将,他冒着炮火登上塔山村对面的鸡笼山亲自观测督战。战地督察组长罗奇,则召集独立95师排以上军官开会,以每人500万金圆券的价码组织“奋勇队”,其攻击的凶狠程度,是蒋军在整个东北解放战争中都未曾出现过的。
然而在英勇的东野四纵、十一纵的顽强阻击下,所谓的东进兵团一直到锦州被完全攻克,仍然未能越过塔山防线一步,且在战场上弃尸累累,总计多达7000余具。侯镜如所部在战斗的之前几日,还能够掩埋一些尸体,但是在惊闻锦州已被攻克后,担心东野主力掉头杀来,所以撤退的非常匆忙,许多尸体仍然被留在了战场上。
战斗结束后,塔山村的老百姓回到村子里,看见村西南黄呼呼的一大片全是“死倒”(东北人早年对尸体的称谓),村子西南有条小河,宽约30米左右(前两年笔者实地考察过,已经很窄了,因为缺水),据说明末关外战争时,满清的睿亲王多尔衮曾经在此扎营,遂名“饮马河”。结果在六昼夜的反复拉锯战中,饮马河已经被尸体填满了,可见战事之惨烈。
此时东北野战军主力已经挥师北上,去歼击辽西地区的廖耀湘兵团,主力部队既然离开了塔山,于是东野政治部门就组织地方政府,号召百姓帮忙清理战场和掩埋尸体。反正军装不一样很容易辨认出来,我军烈士要由部队代表逐一辨别和确认身份,然后洗净下葬,解放以后这些遗骸都被迁至锦州的“辽沈战役烈士陵园”,园内有密密麻麻的烈士名字墙。
受条件所限,蒋军阵亡官兵的尸体处理就比较简单了,附近村庄的百姓们一起出动,就地掩埋了其中的大部分,由于天寒地冻,挖坑都很困难,只好利用现成的工事和战壕,放入尸体后填土盖好,即便如此,也仍然未能彻底掩埋干净。而第二年开春,不用政府号召庄稼人就下地清理和继续掩埋了,没办法,天气转暖马上就要种地了。
在距离塔山不远处的锦州城内,则由地方武装负责收敛东野烈士遗体,而当地政府则动员大批市民清运蒋军官兵尸体,《林彪全传》里对此有专门的记录:锦州不惜人手,忙活了半个多月,把尸体装到车上,几十人一车,拉到城外掩埋。一个老市民耿辅思回忆说:“那些日子,出出进进的马车、汽车全是干这个的,开头挺害怕,后来也就没什么了,不用挖坑,城外有的是工事,挺方便”。
在锦州战役中,范汉杰的部队阵亡总数为24000余人,但并非全部死在锦州城内,在外围的义县县城、白老虎屯、配水池等地也有大量死伤,因此估算城内尸体约在20000具左右,也就是说,百姓们每天要清运出2000具左右的尸体,心理压力可想而知。饶是如此,前些年搞基建时,仍然有尸体被挖出。
上述情况都是发生在东北我军取得决定性优势的时期,而在辽沈战役打响之前,东野每次歼灭战之后,会首先掩埋好我方烈士的遗体,然后就会组织当地百姓把蒋军官兵尸体送还,这也是人道主义精神和一种政治攻势。比如1948年1月初,东野全歼陈林达新编第五军之后,各纵队以团为单位,各派出一个连打扫战场和清理尸体,由于是数九寒天雪没脚脖,所以不会出现腐烂的情况。
战士们首先把尸体集中起来放好,然后在撤离之前让老百姓给沈阳送信,敌人再派车拉走。在其他战斗中,如果条件允许,还会组织百姓直接将敌军阵亡官兵的尸体送还,萧华将军曾经在一份给野司的电报中,就送还尸体和开展政治攻势汇报如下:
“送回死尸,尚未统计,各纵各团分别进行,在棺上帖祭文和挽联等,每日送七八人,并有吹鼓手,百姓回来说,敌军军官禁止士兵出来观看。收到死尸后,25D(师)回信挺客气,而14D(师)则骂,并有扣押抬送民众70多人之现象,影响甚大,据迅有全连放下饭碗流泪者”。
电文日期为1947年4月28日,很显然,这事件应为我南满军区在“四保临江”中的战斗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