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谢小秘书。


很多看过清宫剧的都认为雍正皇帝的位子是通过非君子手段得来的。剧情的发展也是康熙最先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十四皇子,是雍正联合自己的舅舅隆科多一起篡改遗照,把“十四”改为“于四”终成帝王。民间关于雍正皇帝是不是篡位也是众说纷纭。


历史的事实真的是电视剧演的那样吗?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下吧?

康熙在世年间他和皇后赫舍里生的儿子胤礽被康熙立为太子,而且胤礽在太子的位子上一坐就是四十余年(中间废立两次)。就在太子位子空置的一点时间,出现了九王夺嫡的纠纷,后来康熙不忍看到手足相残的事情发生,就制定了立贤不立长的制度,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


挺尸不顾,束甲相争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的晚上缠绵于病榻近半年有余的康熙在畅春园去世,留下了他治理霞的大清基业和众多对皇位虎视眈眈的皇子。就在所以皇子为都蠢蠢欲动的千钧一发时刻,隆科多带着皇帝的遗诏到来,并宣读遗诏:


  “他展开遗诏,大声宣读,“皇四子胤祯,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在朕身后,必能继承大统。着传位于四子胤祯。钦此。康熙六十一年正月。”

从这点来看雍正皇帝是康熙钦定的接班人。但是为什么很多人都说雍正是篡位呢?


在康熙的中多儿子中,除了被废的太子没有资格加入这种争夺战外,最有希望的就是皇八子允禩和他背后的势力。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从一下几点可以看出康熙对雍正继位的必然性。。


一,皇帝的遗诏关乎天下的命运,诏书属于机要文件,必定是越少人知道越安全,特别是康熙的住处更是戒备森严,任谁也没有那么大的能耐。


二,雍正继位之前已经独当一面,协助康熙处理朝廷政务颇见成效,他的实干精神得到康熙的肯定。而且雍正本人是个很懂生存之道的人,而且雍正一身正气,在他继位后对本朝实行了大量的制度改革,才有了下面的乾隆盛年。而且雍正皇帝在位期间有“以勤制天下,朝乾夕至”的勤政美名。就算是篡位也是“歪打正着”。


以上来看康熙在那么多皇子中选择雍正做皇帝也是实至名归。


历史是不变的永恒,故事是历史事件的延伸。





  

最佳贡献者
2

值得商榷,这问题;问的非常直接!看来有必要叙述一下满清康熙帝驾崩前后的形势。

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在康熙四十七年开始,皇储继承人的问题在皇子之间开始明争暗斗,慢慢的形成了九位皇子的竞争,历史上把他们的争斗称之为“九王夺嫡。”

第一个回合是在热河的那次木兰秋狝,太子胤礽被废,首先败下阵来的上大阿哥胤禔,终身圈禁,十三阿哥胤祥受牵连送宗人府看管。

起因是太子胤礽疯迷,淫乱后宫,太子手谕“调兵符”调热河兵马入住康熙帝行宫企图谋反,后确认假手谕

在这以后对皇帝位置有兴趣的就剩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塘、十阿哥胤哦、十三阿哥胤祥暂时圈禁,十四阿哥胤禵等六位阿哥的角斗。

三阿哥胤祉是一位文人,争夺力量不大,打太平权,有利即上。

四阿哥胤禛与十三阿哥胤祥是一伙,暗中较劲,在当时看不出势力范围,但是他自称为孤臣。

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老九、老十、为一伙,比较张扬,势在必得。

老十四阿哥胤禵为八阿哥胤禩集团的党中有党,单打独斗。

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集团遭到打击的重要原因,是康熙帝的皇权受到了威胁使八阿哥胤禩就此失宠。

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以后,康熙帝公开下旨意说公推新太子,一意以朝臣公意是从。

不知韬光剑影的八阿哥胤禩集团倾巢出动,来势凶猛,发动以号称佟半朝的领侍卫内大臣上书房大臣“佟国维”进行串联朝廷上下公举八阿哥胤禩,把八阿哥胤禩推向了火炉。

这一举动把康熙帝惊出一身冷汗,没想到八阿哥胤禩的势力这么强大而又是不拿下太子位置绝不罢休。


四阿哥胤禛的深藏不露

康熙帝立刻使用手段将这一场大火扑灭,转而复立太子胤礽,自此康熙帝领教了八阿哥胤禩这个儿子的厉害并从八阿哥胤禩办的一系列差事,包括办理刑部大案中领教了这位辛者库妃子出生儿子的小聪明,有德无才,小人做作。

第二次废太子,康熙帝已经到了暮年,这时候的康熙帝已经把眼睛瞄准了四阿哥胤禛,因为都知道知子莫如父。

这位以孤臣而自居的冷面王性格刚毅,办事果断,康熙帝认为自己在晚年留下的弊政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扭转乾坤,并且喜欢上了他的儿子,自己的孙子弘历!

康熙帝发出的三个信号

一、对德妃乌雅氏的晋封。

二、晋封四阿哥胤禛为亲王。

三、令皇孙弘历进宫亲自调教。

在康熙的后期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康熙帝大伤脑筋,他自己认为英明的一生就是皇储是他最大的败笔。

康熙六十一年冬天,康熙帝在畅春园病倒了,自知这一病将可能撒手西去,因为康熙帝通些医道,他要安排后事了!
(康熙传位遗诏部分影印件)

首先是传位遗诏,他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遗诏一式两份,满汉合璧文字,由指定宣诏大臣两位取出当众宣读。

另外关于年羹尧的甘肃提督是康熙帝生前任命的,并不是四阿哥胤禛的一句话就可以任命一位重要岗位的带兵之人,需要吏部、兵部及上书房大臣报至康熙帝御批。

隆科多的九门提督更是需要康熙帝的亲口安排,因为这关系到京畿重地及康熙帝的安全,这也可能于四阿哥胤禛有利,但绝对不是雍亲王四阿哥胤禛可以说了算的。

种种迹象表明四阿哥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篡权的可能性不大,最大的因素是雍正帝在执政期间的大力改革弊政得罪了权贵,遭到了历史性的诋毁,用各种各样的谣言对雍正帝进行污蔑,这是官僚权贵的一贯做法,乃至于民间广为流传。

(图片来自影视资料及网络)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欢迎网友互动、评论、留言!

3

雍正是篡位吗?

为什么会有雍正篡位这一个说法,根据我看过的史实,来和大家说一说。文笔不好各位见谅。

本来按道理来说,站在现在我们的观点来说,雍正在位期间对国家给清朝的统治,在整体上是正面的。

割除旧弊,让官宦沉冗的清王朝的到了一次严格意义上的大换血。

历史向来奉行的是 胜者王,败者寇。只要有一个好的理由,即使改朝篡代后人也不会说什么。更别说,我们现代人没有那么多君君臣臣的观念。



那既然这样,为什么雍正是不是篡位还要被那么多人拿来说呢?

主要还是雍正太过自带话题,他本身就是一个话题的人物。这有一部分原因是后世强加给他的,另一部分原因却是他自己做的。

他自己就做了一些在我们后人看来有点做贼心虚的事,让我们后人不得不猜测,这就是一个话题了。

在康熙死亡之后的几天,紫禁城的大门整整关闭了7天。在七天之后,打开了。那天就是雍正登基的日子。

登基大典的诡异

历朝历代皇帝的登基都是一件特别隆重的事。

正常:皇帝的御轿本来应该是从乾清宫走的。

雍正:从东旁门走。

正常:皇位继承一个重要仪式—列坐,赐茶。

雍正:免了。

正常:玉玺的授予,本来应该在乾清宫前面的御路授予。

雍正:改道东边的甬道接受授予。

正常:皇帝继位要在金銮殿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礼。

雍正:免了吧。

所以整个登基大典,真的是非常的简陋,这不是让文武百官多想吗?



本来,在雍正做皇子的时候,他在康熙的几个儿子里,是最不被看好的那一个,所谓没有人气,也没有权势。

九龙夺嫡的开端,是从康熙一废太子说起。雍正那时候在干什么?在雍亲王府里修道:无为之道。




八贤王之后,最得势的可以说是他的亲弟弟十四子。

掌管西北大军,是康熙晚年最有把握的那个。所以才会有这么一个留言:

康熙的诏书上“传位于四子”,原本是“传位十四子”。

就是这么离奇。



不过历史也不是我们想的那样简单。

在第二年,雍正把国号改为“雍正”,和雍正皇子时期的雍亲王联系。是昭告天下:自己这个皇位,是正的!

以上文献参考:《雍正十三年》

4

雍正皇帝的篡位之说主要有五种:1、改诏。康熙本来传位十四子,可雍正暗地里将诏书中十改为于,这样就变成传位于四子;2、隆科多改诏。康熙病重,十四子远在西宁,隆科多将诏书捏在手中,没有发出,康熙晏驾后,隆科多假传圣旨立雍正为皇帝;3、隆科多在康熙晏驾后将藏于正大光明匾后的诏书改为传位四子;4、投毒。康熙病重,雍正在身边侍候,送给康熙一碗参汤,康熙病亡;5、年羹尧改诏。年羹尧是川陕总督,传说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因此年羹尧改诏。 我认为篡位之说不可信 。 1、 清史中记载:康熙临终召见六位年龄在30岁以上的皇子和隆科多等人,下了传位第四子的遗诏,应该是真实的。康熙病危时,派雍正代他祭天,这就有特殊意味;康熙召见皇子,独将雍正召至寝宫,意义非凡。 2、清朝继位诏书有满汉两种语言书写,满文“十”子是改不成“于”字的;汉文当时也是繁体字,“十”也是改不成“于”字,况且清朝诏书一般是传位于第几子,改诏之说纯属当时敌对势力的一面之词。 3、康熙病危,当时在康熙身边的不只是隆科多,还有李光地等朝廷重臣,紧靠隆科多是完不成的。4、康熙是一代圣主,后继之君这么重要的事情不可能不布局,任由一般大臣或皇子胡来。

5

在影视剧里,重复再现最多次数的历史时期,莫过于清朝了,而反复播重复演的清宫大戏又以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为主,也最为熟知,主要是因为这个时期“康乾盛世”经济比较发达,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相关的野史、轶事层出不穷,尤其是雍正继位的合法性问题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康熙后期出现“九子夺嫡”,在继承人问题上康熙一直摇摆不定,从二阿哥胤礽到八阿哥胤禩,再到十四阿哥胤禵,都曾是康熙中意的对象,而四阿哥胤禛在诸位皇子中并不起眼,他似乎并未得到康熙的宠爱,可最后偏偏是不得宠的四阿哥胤禛登上了皇位,而最看好的十四阿哥胤禵却失之交臂,因此人们才会怀疑他的合法性。


要知道雍正到底是不是篡位,我们先要知道的就是“篡位”到底如何来理解,所谓的“篡位”是指封建时期臣子用非正常手段来谋夺君主帝位的行为,可是根据历史的记载雍正是根据康熙的遗诏诏书继承皇位的,应该是名正言顺的,至于野史所说的雍正篡改康熙遗诏,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更是荒谬而经不起推敲的。


首先这种篡改内容根本不符合任何遗诏和圣旨的书写方式和习惯,根本就不可能出现这种简陋到极点的遗诏;其次在满清时代,任何的圣旨和诏书包括遗诏在内都会有满汉两种文字同时来书写,并且是以满文为主,而满文中的“十”“于”的书写存在很大的差别,不可能修改,所以说雍正篡改诏书的说法是不靠谱的。 也有人说康熙本来是把皇位传给十四阿哥胤禵的,但康熙在年老多病的时候,却把胤禵派到西北,若说真要传位给他,更加立不住脚,而且胤禵以前也是八爷党的,这点康熙很清楚,而康熙对朋党是深恶痛绝的,如果真的要传位胤禵,那不就等于认同了当年的八爷党了吗,康熙封了胤禵“大将军王”临行前举行的仪式规格也相当高,这让很多人认定康熙要把皇位传给十四阿哥胤禵了,可仔细想想,康熙多年来刻意的从不表示要把皇位传给谁如今却这般明显的器重胤禵,这不是等于告诉别人皇位的继承人是谁了吗?所以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转移视线,胤禵当时还只是个贝子,没有正式郡王或亲王的封号,封了这么一个“大将军王”其实也是对不把皇位传给他的一种补偿。

所以康熙真正要传位的人绝不是十四阿哥胤禵,而是雍亲王胤禛。


至于说雍正在最后传位的过程中有没有耍什么阴谋就不好说了,在封建社会中,即使一个英明的君主也往往要用阴谋手段和残酷斗争来夺取和巩固统治,在残酷的历史变革和王朝更替中,雍正即使有这种做法也无可厚非。


那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谣言来恶意中伤、抹黑雍正呢?主要是雍正继位后对贵族加以惩治,推行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制度触动了这些人的利益,引起了很多皇族、官僚的不满,树敌太多,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发泄对雍正的不满,就大肆散布谣言,说雍正篡改诏书、毒死康熙等等,往雍正头上大泼脏水,因此民间也好,上层社会也好,都在谣传雍正的皇位来历不明。

无论雍正是传位还是夺嫡,他都没有辜负康熙晚年期望,他铁腕手段整饬吏治,力排众议锐意改革,设军机处加强中央集权,改土归元,摊丁入亩,安定边塞,治理朝政,夙兴夜寐,呕心沥血,终使大清国富民强,府库充盈,四夷臣服,万国来朝,终成乾隆时期“康乾盛世”之局面,从心而论,无论其帝位来源如何,雍正无疑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主,为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6

上次回答过类似问题。我想强调的是在清朝出现过争位的情况,但没有出现过篡位的情况。为什么没有出现篡位的情况?归其因是清朝的体制,清朝的专制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顶点,国家机器围绕皇帝一人运转,皇帝集大权于一身。这就是为什么十四岁的康熙可以轻易扳倒权臣鳌拜的原因。雍正在即位后很快可以掌控形势,没有康熙生前的许可是不可想象的。可以雍正如果不是康熙属意的人选,康熙随便一个动作就足以让雍正一切辛劳作废。

7

近些年以来,关于康熙帝之死及其传位情况,众说纷纭。据史记载:1722年12月20日,康熙皇帝去世。七天后,皇四子胤禎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雍正。不久,有关雍正篡位的传说就开始流传,并引发后来史学界篡位说与合法继位说两派的激烈争论。

民间传说,雍正改诏篡位。

野史中关于雍正篡位的传说,竟有五种之多。

一是“雍正改诏说”:康熙本来是把皇位传给十四子允禵的,可雍正却暗地里把诏书中的“十”字改成“于”字,这样诏书就成了“传位于四子”。雍正继位后,将允禵调回北京关押起来,太后想见允禵,雍正不准,太后一气之下撞柱而死。

二是“隆科多改诏说”:隆科多是当时的步军统领。康熙病重时发谕旨叫远在西宁的允禵紧急回京,要传位给他。可是隆科多把遗诏捏在手里,没有发出去。等到康熙驾崩,隆科多假传圣旨立了四皇子胤禎。

三是“隆科多改诏说”的另一版本:康熙刚咽气,隆科多赶紧从“正大光明”匾后取出密藏在那里的诏书,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

四是“雍正投毒说”:康熙病重时,胤禎进了一碗参汤,康熙喝了就归天了。

五是“年羹尧改诏说”:年羹尧是当年的川陕总督,传说雍正的母亲曾与他私通,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改诏的事是年羹尧干的。

这些传说都把雍正描述成一个弑父逼母、改诏篡位、残害兄弟的暴君,而所有传说中,最关键的就是雍正是篡位还是继位。

学者否定传说

有关雍正继位的问题,清史学者和档案学者一直也在研究争论。随着研究的深入,专家们首先否定了上述民间传说的真实性。

“传位十四子”被改成“传位于四子”之说:康熙诏书中汉文的“于”字是繁体字,同时更有满文,想改诏书并非将“十”改成“于”那么简单。我们从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康熙遗诏上可以看到,上面写着:“雍亲王皇四子胤禎,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从遗诏看,所谓改成“传位于四皇子”之说是完全不可能的。

“雍正进参汤下毒”说:康熙对医道颇有研究,曾多次说人参宜于南方人,对北方人不合适,所以雍正要做手脚也不会用进参汤这一招。

“隆科多偷改诏书”说:同样不符合历史,将秘密谕旨放在正大光明匾后的制度,是从雍正才开始的。

雍正是年羹尧私生子之说:更是无稽之谈,雍正比年羹尧还大呢!

篡位论说,雍正阴谋夺权

民间传说虽然站不住脚,但学者们通过研究,还是把结论分成两种,一种认为雍正是篡位,另一种则认为雍正是正常继位。

非正常继位派学者认为,雍正在康熙病逝前后,精心策划了篡位阴谋。步军统领隆科多是雍正心腹,康熙病危昏迷时,雍正在隆科多帮助下伪造遗诏,变相软禁皇子,编造七位皇子和隆科多听到康熙口传遗诏的重要情节,乘机篡位。

这派学者认为,证明雍正合法继位的关键问题,是康熙临终前是否曾诏见皇子和隆科多,并口授传位遗旨。学者经过对史料对比研究后认为,雍正继位前后对这一关键问题一直没有明确表述,直到敌对势力被打压后才这样讲,所以很可能是编造的。

有学者称,在清宫秘档中发现了两份康熙遗诏,内容不一样,一份只有汉文,另一份则为满汉文,说明公布的遗诏很可能是假的。

这派学者认为,康熙晚年最喜欢允禵,有意把皇位传给他,让他去西北打仗是为让他树立威信。

在年龄上,学者认为胤禎也处于劣势。雍正继位时已45岁,比同母弟允禵大十岁,学者认为康熙不可能选一位年龄过大的皇子接班。

对于康熙非常喜欢胤禎的儿子弘历(即乾隆),增加了胤禎继位砝码的说法,学者也认为是牵强的。他们认为,从档案记载看,康熙对皇孙们都非常喜爱,特别是对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和允禵的儿子。

学者们还推论:正因雍正篡位心里有鬼,才没遵循“子随父葬”的习俗,他把自己的陵墓选在清西陵,而不是康熙陵所在的清东陵。

继位论说:康熙钦定雍正

临终传位

合法继位派学者认为,康熙临终前召见了六位年龄在30岁以上的皇子和隆科多等人,下达了传位给皇四子胤禎的遗命,应该是真实的。康熙病危时派雍正代他祭天,而祭天一般都是皇帝亲自祭祀,这就有了特殊意味。康熙在召见几个皇子时,下旨让雍正从天坛赶到康熙寝宫,显然是要把皇位交给他。

另外,在皇子们还在世时,雍正不可能编造康熙召见皇子们的事,否则他们一定会把真相揭露出来,可至今没有发现这方面的档案材料。

废立太子

康熙22岁时就立了太子:皇二子胤礽。后来皇太子骄横跋扈,挥霍无度,并在朝廷里结成太子党,对皇权构成威胁。所以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第一次废太子。

废太子后,皇子们争夺太子位的斗争愈演愈烈。康熙为制止这种情况,第二年不得不重新立胤礽为皇太子。但三年后,由于太子党的威胁,康熙再废太子,并倾向于从皇三子、四子和十四子中选继承人。

从《起居注》等档案中可以看到,康熙曾对大臣们说:一定找一个“坚固可托之人”,说明康熙对谁继位已心中有数。而众皇子中,雍正性格坚毅,治理国家的能力有目共睹。

康熙六十年,康熙谕令胤禎清查京通各仓,并明确表示:若派其他人不一定能办成。随后,康熙又指定胤禎代他去行祭天大典,这就不难看出康熙对胤禎的器重和信赖了。康熙曾多次说胤禎“诚孝”,说明他对这位皇子的人品也十分嘉许。

皇十四子

为什么说康熙最后选中的不是皇十四子?如果康熙真想传位给他的话,是不会在自己年老生病时,把他派到那么远的地方去的。

如果说康熙五十七年让允禵到西北指挥对准噶尔的战斗,是为了让他建功立业,但康熙六十年将立战功的允禵召回北京述职后,第二年康熙又在自己体弱多病时让他重回前线,这显然表明皇位不是要传给允禵的。

雍正继位后,允禵被召回北京,雍正将他软禁,但这只是雍正认为允禵对皇权有威胁采取的措施,不能以此说雍正就是篡位。

皇孙弘历

学者还认为,康熙选中胤禎,还因为他喜欢胤禎第四子弘历,这话也有些来历。

康熙第一次见到弘历时,12岁的弘历天资聪颖、品貌端正,引起康熙的好感。康熙当时就令弘历搬到皇宫中,并亲自指导他读书。康熙到围场打猎或批阅奏章,都要弘历在一旁侍奉。

佐证这一说法的还有清东陵乾隆陵前的《裕陵神功圣德碑》,它记述了乾隆一生的丰功伟绩,也明确表述了康熙默定乾隆为继其皇位的第三代皇帝。这是最早明确表述康熙默定乾隆继未来帝位的官方说法,这也间接说明雍正是正常继位。

雍正选陵

至于雍正没有遵循“子随父葬”的习俗,作为篡位旁证是没有说服力的。因为顺治父亲的昭陵是在沈阳,顺治死后并没葬在沈阳;雍正墓在清西陵,其子乾隆的墓却在清东陵。

而且,如果雍正因篡位死后无颜见康熙,那他也不敢进太庙才对,因为太庙供奉着清朝历代皇帝,按当时迷信说法,在那里雍正不是还能见到康熙和他的祖先吗?

相关资料:有关合法继位说著作

近代以来,特别是二十世纪后期,一批研究雍正的专著问世,有力支持了雍正合法继位说。

1985年,南开大学冯尔康教授的《雍正传》认为:康熙在临终前,选择了胤禎。

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韦庆远教授的《论封建皇权和皇位继承问题》认为:胤禎以才能和手腕逐渐取得康熙信任,最终继承皇位。

1999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员李国荣、张书才合著的《实说雍正》,根据档案文献提出:雍正没有改诏篡位,而是合法登基。

2000年,海外学者杨启樵教授在《揭开雍正帝隐秘的面纱》一书中指出:雍正属于正常继位,至于后来骨肉相残是另一回事。

相关资料:有关篡位说著作

上世纪30年代,史学家孟森在《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中认为,康熙本拟传位允禵,雍正伪造遗诏夺得皇位。这是雍正继位问题由民间传说成为学术课题的重要标志。

1950年,历史学家王钟翰发表《清世宗夺嫡考实》等文,发展了孟森的说法。

1980年初,许曾重发表《清世宗胤禎继承皇位问题新探》一文,指出雍正所说的康熙临终前召见七位皇子和隆科多,下达传位遗旨一事,是雍正编造的。

随后,清史学家杨珍在《关于康熙朝储位之争及雍正继位的几个问题》中认为,康熙猝死后,胤禎在隆科多帮助下乘机取得皇位。

关于雍正继位问题,两派学者的争论虽然激烈,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的认识会越来越接近史实。

随着秘藏几百年的清宫档案全部对外开放,在这座历史宝库中不断有新的档案史料被发现,相信雍正继位之谜会有真正破解之时。

亲身经历了皇室中夺储斗争的雍正,深知皇权交替是关系到政局稳定的大计。经过深思熟虑,他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成了清朝皇室家法。从此,清朝历史上再没发生过公开争夺太子位的宫廷斗争。

8

有可能是篡位,但可能性不大。

有人说康熙是被谋害的,然后胤禛上位的。

但仔细推敲根本站不住脚。

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遗诏里,康熙也曾列举了历史上那些君主被谋害的事例,说即使英明之主也难善终,这说明康熙平时的警惕心很高,被毒杀之说,恐难成立。

再者,康熙事务繁忙,久病缠身,因感冒而引起其他并发状,也不是没有可能。由此,推断康熙因为年老生病而正常死亡,应该说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毕竟,在康熙死前,胤禛继位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因此他也没有必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去发动一场政变。

为什么会有人说是胤禛篡位呢?

到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当年夺位之争何等激烈。

胤禛刚上位时,并没有马上处罚那些兄弟们。后来那些人活动太激烈了,胤禛才出手处罚。

虽然几位皇弟被处罚,但他们的孩子和同党还在。这些人都是有文化有才能的人,他们就在民间编造各种故事,绘声绘色地说了胤禛篡位和被暗杀的故事,好像他们都在场一样。

对于胤禛继位的遗诏,那些阿哥们有没有反抗呢?从记载来看,至少在当时是有的。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说:"皇考升遐之日,朕在哀痛之时,塞思黑(即九阿哥胤禟)突至朕前,箕踞对坐,傲慢无礼,其意大不可测。若非朕镇定隐忍,必至激成事端。"《清世宗实录》中又说:"圣祖仁皇帝宾天时,阿其那(八阿哥胤禩)并不哀戚,乃于院外倚柱,独立凝思,派办事务,全然不理,亦不回答,其怨愤可知。"

由此可知,当时的局面是多么复杂,如果不处理几位皇弟,局面会多么不可收拾。

9

很显然,雍正不可能篡位,也没有必要篡位,康熙一早就已经让他即位了。

首先说那个著名的“十”改成“于”的说法,有这个说法的说明不会写汉字。在清朝时期,我们使用的汉字是繁体写法,于应该写成“於”,十也应该是“拾”,另外传位诏书也是韩、满、蒙三种文字,根本没法篡改。

其次应该说康熙了,九子夺嫡让他心力交瘁,连自己给予厚望的太子都被废除了,一时间心灰意冷。也就在此时,在圆明园看到了弘历,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让康熙欣喜不已。最后雍正能够坐上皇位,乾隆的贡献很大。

最后就要说清朝皇帝即位的流程了,基本在驾崩前就会有人选,而且需要加盖国印,这个遗旨也是秘密存放的,只有皇帝和一些非常亲近的人才知道,很难伪造。

总的来说,雍正得位是理所应当的,只是经过一些野史的演绎造成了大家的误解,雍正也是“康乾盛世”的延续者。

10

雍正篡位的说法在当时就已经产生了,以致于雍正皇帝亲自编纂《大义觉迷录》以正视听。

为了增加可信度,《大义觉迷录》除了有雍正的上谕外,还公开了很多大臣的奏报和证词。

其中就有一段题为:我雍正是将遗诏的“十”改成“于”字而谋取皇位的吗?

在这个题目下,引用了雍正的一段上谕:

现据广西巡抚金奏报,有造作逆语之凶犯数人,陆续解到。讯据逆贼耿精忠之孙耿六格供称,伊先充发在三姓地方时,于八宝家中,有太监于义、何玉柱向八宝女人谈论:圣祖皇帝原传十四阿哥允天下,皇上将“十”字改为“于”字。又云:圣祖皇帝在畅春园病重,皇上就进一碗人参汤,不知何如,圣祖皇帝就崩了驾。皇上就登了位。随将允调回囚禁。太后要见允,皇上大怒,太后于铁柱上撞死。皇上又把和妃及其他妃嫔,都留于宫中等语。又据达色供,有阿其那之太监马起云向伊说:皇上令塞思黑去见活佛,太后说:“何苦如此用心!”皇上不理,跑出来。太后甚怒,就撞死了。

也就是这时候便有雍正篡位的流言,而且言之凿凿,雍正是将康熙遗诏中的“十”字改为“于”字。

接下来雍正讲了很多事实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他不惜颁布《大义觉迷录》发行天下,结果使得天下人皆知他篡改遗诏的流言。

其实只要细看这个流言本身就能发现这个故事是不可信的。

因为“于”在古代的写法是“於”,根本就不可能把“十”篡改成“于”。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遗诏不能篡改遗诏。

现存的康熙遗诏完全可能是雍正伪造的,而且这个可能性极大。

我不改个别字,直接伪造得了,然后颁行天下。

现存的《康熙遗诏》一式四份,遗诏分汉文满文两部分,但是无论是台湾故宫还是辽宁省档案馆收藏的满文部分继位人部分缺失。

这又为后人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