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孝庄太后应该被葬在哪里?

孝庄太后是皇太极的妃子,如果要下葬的话应该在葬在皇太极的昭陵的旁边,昭陵在哪?关外,盛京(沈阳)附近,那时候清军还未能入关。

但是孝庄太后临死之前,却明确表示,不想让康熙给她葬在皇太极陵墓的旁边,这就是为什么停留了37年的时间而没有下葬的原因。

很多人将孝庄太后的成就和吕后、武则天相比较,公允地讲,对于自身所属王朝(清王朝)的贡献,孝庄太后做的丝毫不遑多让。作为深宫后院的孤苦女子,孝庄太后自己亲手培养了两代圣君——一个是顺治,另一个是康熙。

所以,她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为清王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孝庄太后在13岁的时候就嫁给了皇太极,但是皇太极一生的挚爱却是她的姐姐海兰珠,皇太极为了她付出了不少的心血,但是不幸的是,海兰珠在年仅33岁的时候就因为儿子夭折的事情病逝了。在此之前,当皇太极听到海兰珠病重的消息,内心极度悲痛,还专门从前线松锦战场骑马一路狂奔回来看望海兰珠,但是海兰珠终究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

皇太极可能因为海明珠病逝的消息遭受到了彻底打击,导致身体越来越差,仅仅过了两年的时间,皇太极积劳成疾,终于也撒手人寰,暴病而亡。

所以,孝庄太后和皇太极的情感最多只能算是萍水相逢,半路夫妻,孝庄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被皇太极真正的喜欢过,也许孝庄也并不喜欢皇太极,没有史料告诉我们他们俩之间是否有真正的感情。

在皇太极病逝之后,孝庄借助多尔衮的扶持,使得自己的幼子福临顺利上位,让顺治成为了大清王朝第一个在紫禁城做皇帝的人。

顺治皇帝刚刚登基的时候,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但是多尔衮很快大权独揽,削减诸位亲王的权力,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顺治皇帝,几乎全部靠自己的老妈才撑起了大清的半壁江山。

很多人说正是在这段时间,多尔衮和孝庄太后有了一段不伦之情,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大清江山,其实想想也对,孝庄和多尔衮的恋情不仅仅是为了顺治,也可能有出于自己的一点点私欲,皇宫禁院之中,哪个女人不孤独?他们两个人有点恋情,反倒是太正常的事情了。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孝庄在自己去世的时候,才留下遗命说自己想要陪在儿孙(顺治和康熙)的身边,最主要是无颜面对死去的皇太极。

康熙必须要尊重孝庄太后的遗嘱,另外一方面,康熙也不能把皇太极刨出来移灵,这样与规矩不合。

昭陵肯定是不能去,清东陵也不能入葬,因为后妃陵寝必须陪葬皇帝正陵,你孝庄太后倒是想挨着儿子顺治的清孝陵,但皇帝身边只能陪葬后妃,没有老妈陪葬的先例。

在孝庄太后去世后,康熙皇帝就开始纠结,直到他本人去世,他也没有解决这个家族难题,孝庄太后的遗体也一直无法归葬地宫,只好暂安在京东清东陵。

为表孝道,康熙把孝庄太后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全部拆掉,移建于清东陵附近,叫做“暂安奉殿”,停灵其中。

直至雍正即位后,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建起陵园,把暂安三十七年之久的孝庄太后葬入地宫,入土为安。

孝庄太后的寝陵名曰“昭西陵”,取的是皇太极的“昭陵”以西之意,这一“西”差出上千里不说,还奔南偏了好多度。不得不说,还是雍正会玩!

最佳贡献者
2

康熙二十六年12月,也就是公元1688年1月,清初有名的贤后——孝庄文皇后因病去世,寿75岁。她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在丈夫皇太极突然去世,大清面临内乱之际,以其果敢、坚毅稳定了局势,同时辅佐了清初两个君王,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令人意外的是,孝庄太后去世整整37年,一直都没有下葬,这也引得外界对康熙皇帝的孝心产生了质疑。为什么要停尸这么多年?难道康熙皇帝真的有什么难言的苦衷吗?

还真的是,孝庄太后去世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特别是康熙皇帝对于祖母的去世更加难过。要知道,康熙幼年继位,如果不是孝庄太后在后面扶持,小小年纪的康熙如何能够斗得过像鳌拜这样手握重兵的权臣。

所以孝庄去世,无论如何也要风光大葬。但是据《清史稿》记载,关于自己的身后事,孝庄太后是有明确指示的,那就是就地安葬,不去盛京。原来她作为皇太极的侧福晋,死后按理是要把棺椁抬回盛京,和皇太极安葬在一起的。

但是当时从北京到盛京,路途遥远,孝庄不愿意让自己的身后事劳民伤财,此外,她也不想远离自己的儿孙,还想着和儿孙们永远在一起。这道遗愿一下,康熙没辙了,只能遵从祖母的遗愿,在北京给她找地安葬。

但是遵照清朝的相关典制,一时之间还真不知道应该把孝庄葬在哪里。康熙没有办法,只好采取变通的方式,把祖母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五大殿给拆掉,然后易地原样重新,地点就选在顺治陵墓的红墙以外。寓意孝庄永远看着自己的孩子,作为孙辈,康熙是每年都去重建的慈宁宫参拜。

这一拖就是整整37年,这其中康熙皇帝也想过要重新给祖母找地方,但是始终因为各种事情耽搁下来了。直到他去世,孝庄也还没有下葬,真正把这件事情圆满处理的是雍正皇帝。他一看时间都这么久了,干脆把停放了尸体37年之久的新慈宁宫改成陵墓,这样一来,既圆满达成了孝庄太后的意愿,同时也没有违背祖制。

所以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清昭西陵,这是清王朝第二座皇后陵,同时也是最高级别的皇后陵。

至于民间所传的孝庄是因为下嫁多尔衮,导致自己身份模糊而无法下葬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史传他们成亲的地点就是慈宁宫,可是孝庄入驻慈宁宫的时间是公元1653年,也就是顺治十年。

而多尔衮在三年以前就不幸去世了,所以不存在所谓的下嫁一说。真实情况就如同上面所说的一样,是孝庄自己的意愿,自古死者为大,更何况孝庄是德高望重的大人物。康熙虽然贵为皇帝,但是他也不能违背祖母的意愿擅自行事,所以只能是长时间的停尸,直到他想出更好的处理办法来。可惜的是,这个办法直到他去世也没有想出来。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3

孝庄死后三十七年才入土为安是真,但期间一直停尸宫中便是无稽之谈了。在清朝帝后中,孝庄下葬一事无疑是非常特殊的,这其中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充满争议。

问题中的孝庄,便是大家所熟知的孝庄太后,也就是皇太极生前的庄妃。顺治(福临)继位后,其生母庄妃被尊皇太后,康熙(玄烨)登基后,又被尊奉为太皇太后。由于孝庄是一代贤后,在清初政坛上颇有建树,故而被人们所熟知和传颂。

康熙二十六年,孝庄病逝。按照清朝祖制,孝庄应与皇太极合葬。可是,孝庄临终前曾叮嘱康熙:

“太宗文皇帝梓宫奉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安厝,则我心无憾矣。”——《清圣祖实录》

孝庄的遗愿,并不想和皇太极合葬,而是想在清东陵的孝陵附近安葬。可是,这一要求却让康熙十分挠头。要知道,清代皇帝非常尊崇祖制,凡事都有依从祖宗成法。与此同时,康熙又是个很孝顺的皇帝,不忍违背祖母。就这样,孝庄的灵柩在宫中停奉十七天后,就被送往清东陵暂时供奉起来,直至三十七年后,由雍正做主将孝庄太后安葬。

那么,孝庄为何给康熙出了这样一个“难题”呢?

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显然是违背祖制的。但是,她究竟为何如此,却成了一个谜团。不少人觉得,这可能与“孝庄下嫁”有关。

孝庄下嫁一说,大家早已十分熟悉,所讲的是皇太极死后,孝庄曾再嫁摄政王多尔衮,以谋求顺治皇位的稳固。但事实上,此事多半是反清文人张煌言的诋毁之词,真实性实难考证。

可以说,拿孝庄下嫁的传说来解析孝庄遗愿,是不甚合理的。事实上,《清圣祖实录》中所记载的孝庄“懿旨”,还真不太适合过分解读。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段文字还真就是表露出了这位老妪内心的真实想法。

孝庄年轻时,也不是特别得宠,其子福临的皇位也不是皇太极所指定,而是多尔衮与豪格相持不下时,无奈“让”出来的。可以说,孝庄早早地就做了寡妇,对自己的丈夫也没有什么太深的感情。

皇太极死后,孝庄先后辅佐了两代皇帝,成为清初政坛十分重要的一位女性。及至孝庄临终时,清军早已入关多年,孝庄本人也习惯了关内的生活。此时,要让她死后安葬到东北,与皇太极合葬,倒也真是难为她了。

另外,就个人感情而言,孝庄对儿子顺治、孙子康熙的感情,无疑是远超于对丈夫皇太极的感情的。可以说,孝庄的遗嘱,说的情真意切,果真就是不愿离儿孙太远。

至于说不愿劳师动众,反倒是一种说辞罢了。要知道,清代帝后们的生活,即便是再节俭,也远比平民百姓奢靡千万倍,更别说死后不计成本的挥霍安葬了。当然,以爱惜民力为借口,还真就成为了孝庄的一大说辞,既能显示自己的贤明,又多了个强有力的借口。

孝顺的康熙,自然不愿忤逆祖母。所以,他才命人选定了一处临时安置梓宫的地方,并命人仿照孝庄生前所居寝宫搭建。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孝庄生前对慈宁宫东侧的一处偏殿十分喜欢,康熙竟命人将其拆卸后于清东陵重建,以供祖母“安享”。

从康熙的本心而言,自然是很想让孝庄入土为安的。可是,碍于祖制,康熙又不能将孝庄葬于清东陵。就这样,孝庄的梓宫就搁置在了这个临时性的“茔域”。

直到雍正二年时,雍正才决心就地为孝庄修建陵墓。这处陵墓,就是清东陵的昭西陵。在清代帝后陵墓中,孝庄陵墓与皇太极陵墓,可谓是相隔千余里,算是一个特例了。

4

孝庄太后的遗嘱很让康熙帝为难,孝庄太后要求一、不愿为了自己而动皇太极的陵墓;二、不舍得远离儿孙;如果随便找个地方给自己的奶奶安葬了,康熙帝心里过不去,到底要不要将奶奶与爷爷合葬也很为难。

毕竟奶奶对自己和父亲都很好,自己和父亲继位靠的都是奶奶,自己也与奶奶的感情很深,安葬在京师附近是很好,但是古代都是讲究帝后合葬,不将孝庄太后与皇太极合葬,康熙心里也过不去,最后导致孝庄太后迟迟未下葬,直到雍正帝继位后才解决。

有传闻这是因为多尔衮,孝庄太后是不愿意与皇太极合葬,她曾下嫁于多尔衮,但是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太可信,毕竟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是民间传闻;

也有说法是因为孝庄太后给康熙帝托梦;人们根本抬不动孝庄太后的棺材,人们于是把这件事告诉康熙帝,康熙帝想着便睡着了,忽然在康熙帝眼前出现一片祥云,之后他祖母出现了,孝庄太后对他说:“她舍不得儿子和孙子,不愿去盛京与皇太极合葬,你就把我葬在顺治陵墓旁。”随后孝庄太后随风飘去,康熙惊醒后,就下令将孝庄太后的棺材停放在清东陵。这说法的可信度也不太高。

至于孝庄太后为何迟迟不下葬,我们后人只能根据文献记载猜测,真正原因我们也很难猜到,有可能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康熙帝不愿意安葬,他非常想念自己的奶奶;也有可能原因非常复杂,牵扯到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帝、康熙帝等人。

1687年12月孝庄太后病重,康熙帝昼夜不离其左右,亲自给孝庄太后吹汤药、喂汤药。数日后孝庄太后病危,康熙帝率领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为孝庄太后祈祷,希望上天折损自己的寿命,来增延孝庄太后的寿命。

同年12月25日,孝庄太后撒手而去,临终前她对康熙说:“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

康熙帝抹着眼泪向自己的祖母告别,给自己的祖母上谥号,最后尊重自己祖母的遗嘱,将她停放在清东陵。之后康熙帝怕自己祖母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不习惯,于是将孝庄太后曾经住过的寝宫拆了,然后搬到孝陵旁又修建好。

直到康熙帝驾崩,孝庄太后都没有葬于地宫,雍正帝继位后将这件事提上议程,他遵循了孝庄太后的遗嘱,就在康熙帝为孝庄太后修筑暂安奉殿的地方修建陵园,然后将其葬入地宫。孝庄从1687年去世,直到1725年才被葬于地宫。

孝庄太后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位皇帝,尤其对康熙帝的影响极大。

5

康熙并不是将孝庄太后留于宫中停尸,而是停在清东陵一侧搭建的“暂安奉殿”,这个安排其实是因为孝庄皇太后的遗命与清朝皇陵祖制相违背造成的,康熙虽为一代雄主,但面对祖母的遗命也犯了难,一时间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祖母的入葬问题。


孝庄的遗命

“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孝庄遗命

孝庄皇太后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因病去世,去世时留下的遗嘱交代了安葬之事。其中很委婉的表达了不愿意与丈夫皇太极合葬,纠其原因很简单,就是孝庄并未得皇太极宠爱。

众所周知,皇太极一生最宠爱的是海兰珠,按理说孝庄于1625年进宫,海兰珠则是1634年才入宫,当时已经二十六岁,在那个年代更是没有年龄优势,但在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册封五大福晋时,海兰珠被封为四妃之首,仅次大福晋哲哲,孝庄则是四妃之末席。而这个哲哲一方面是因为辈分高于海兰珠,另一方面因为她是蒙古大领主世家之后,故而是政治因素使然。所以皇太极心里最宠爱的人是海兰珠,孝庄的册封与哲哲类似,故而与皇太极没什么感情。再随着蒙古林丹汗的遗孀囊囊嫁给皇太极,孝庄的地位就越来越低,所以才以“卑不动尊”这样的嘲讽之词作解释。

当顺治即位以后,孝庄才母以子贵,与哲哲并尊后宫,这里暂且不讨论立储风波、下嫁多尔衮的传闻,不管如何,孝庄就是凭借儿子的即位得到了尊重,再随着顺治亲政,她的地位才算的上是后宫独尊。而当康熙即位后,已是祖母的孝庄就成了人人尊敬的老祖宗。不得不说孝庄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并不像吕雉和武则天那样干政,而是以身作则,俭朴生活,国家有难,不惜节衣缩食,倾尽后宫银两来支持皇帝的事业,她为人正直,对康熙品性的培养起到很大作用。她培养出两代明君,以顺治和康熙为荣,也因这二位君王而富贵,所以才在临终时要求归葬清东陵,能够陪着顺治,乃至以后的康熙。

康熙的烦恼

“忆自弱龄,早失估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极之恩,毕生难报。”——康熙

康熙是非常尊敬孝庄的,他对待孝庄可谓是尽显孝心。巡游在外,捕获的山珍野味都要令人快马加鞭送往宫中给老祖宗尝鲜;陪孝庄外出游玩时,遇到崎岖山路皆亲自为孝庄扶辇;孝庄重病在床时,康熙领群臣天坛祭拜,祈求以自己的阳寿换孝庄病愈。这样的感情至深也使康熙从不违背孝庄的意愿,那么孝庄的遗命就更不能违背了。

但是按照清初祖制,皇后无论是死于皇帝之前还是之后,都要与皇帝合葬,且同陵同穴,孝庄则明确要求不与皇太极合葬,这是两个相互矛盾的地方。康熙此时也没有更多办法,只能遵从孝庄遗愿,暂且没有入沈阳的昭陵。并且在祖制上,也没有母后陵墓陪临儿子陵墓的先例,所以孝庄要求葬于顺治陵墓旁边的要求也不好实现。最关键的一点是祖制中长者为大,而顺治是清入关的第一位皇帝,所以他的孝陵位于昌瑞山的主峰下,是清东陵园区内最至高无上的位置。这样一来,就算孝庄葬于清东陵内,也没有比顺治更尊贵的地方入葬,这又是不符合祖制的地方。

所以康熙的办法就是祖制也不破坏,孝庄的遗愿还得遵从,暂时在东陵外修建暂安奉殿,并未开挖地宫,只是将孝庄的棺椁葬在暂安奉殿的宝座上,以土掩埋后永闭殿门,这也是康熙能够做到的权宜之计。

雍正的机灵

“世宗以孝庄文皇后暂安以来国家昌盛,圣祖在位历数绵长、子孙蕃衍为由,认为此地颇吉,故将暂安奉殿改为昭西陵。”——《清史稿》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开始着手孝庄的陵寝事宜,为何选在此年份呢?因为孝庄是于1625年入宫与皇太极成婚的,因此这个年份正是孝庄与皇太极成婚的第一百个年头。加之雍正帝有个好头脑,正逢百年,如果再拖不知何时能入土为安,故而以大清国泰民安,宗庙子孙兴旺的功劳来肯定了康熙当年给老祖宗选的这块暂安奉殿,说明此地风水上佳,老祖宗护佑了大清王朝,故而就定在此地入葬孝庄,于是就花了十个月左右的功夫,为孝庄修建了地宫陵寝。

为了不破坏祖制,雍正以昭西陵命名孝庄的陵墓,这与沈阳皇太极的昭陵遥相呼应,同为一个陵系。昭西陵的位置在清东陵正门左侧,这个选址说明当时康熙也是用了一番心思,清朝以左为尊,后人谒陵也是按照由长到幼的顺序,这个位置对于皇家后人来说,如果前来谒陵,必须先经过昭西陵才能进入清东陵,故而顺理成章的首先拜谒孝庄。陵墓在左,也体现了后人对孝庄的尊重,这也完全符合孝庄的遗愿,既没有与皇太极合葬,又守在了顺治、康熙的陵旁,还彰显了长者的尊贵。

综上,可以看出康熙并非有意将孝庄停尸,他与孝庄的感情至深,身为晚辈,必然是想让老祖宗早日入土为安。只不过他不愿意违背孝庄的遗愿,故而做下权宜之计,这里也能体现出康熙的孝心。

参考资料:《清史稿》

6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太皇太后薨逝,享年75岁。熟悉清代后陵规制的人就要问了,一般死得比皇帝晚的皇后要在皇帝陵墓外面修建专门的后陵,可孝庄并没有。她的陵墓非常特殊,是修建在了儿子孝陵红墙外。原因呢?有人说,是因为孝庄下嫁了多尔衮,改嫁了的人怎么还能和前夫葬在一块儿呢?然而,这是真事儿吗?



光绪年二十七年(1901年),史家章太炎将南明张煌言的手抄本《张苍水集》排印出版,里边有首诗是这么写的:“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这下不得了了,孝庄居住的慈宁宫大婚,还明确地写出了是“太后婚”,就因为这诗,孝庄的名节开始不保了。这张煌言怎么对皇家秘事这么了解?

原来,张煌言是南明鲁王政权的主要成员,他组织的义师和郑成功的大军一样都是东南沿海的主要抗清力量。康熙三年,张煌言抗清失败,于是,他跑到一座小岛上藏了起来,可清军还是不依不饶,硬是扮成和尚上岛把张煌言逮了并处死。

仔细看这首诗,张煌言在清军入关以后就一直在南明抗清,他怎么会知道千里之外的北京发生了什么事?再说,即使孝庄结婚,也不会给南明发一张请帖吧。还有,慈宁宫这个建筑比较破旧,顺治十年修葺一新,孝庄才搬进去住了,然而,多尔衮两年前就已经病死了。一朝太后喜气洋洋嫁给一个死了两年的人,还宾客盈门,这不是笑话么!

在清代的各种史料中,压根儿没提孝庄下嫁一事。这么看,孝庄下嫁多尔衮也就是一个绯闻而已。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孝庄魂归北京而不是盛京呢?这里还有一个传说——庄妃托梦。

有民间传说,孝庄太皇太后去世后,康熙不忍心让祖母漂泊异乡,于是下令将祖母灵椁移往盛京(今沈阳)与太宗皇帝合葬。等到孝庄小祥(丧后一年为“小祥”,二年为“大祥”)一过,128名杠夫抬的大灵轿便浩浩荡荡出发了。可刚到遵化孝陵大门前,这装有孝庄棺椁的灵轿就突然变得特别沉,把轿夫压得直喘粗气,难不成老祖宗想歇会儿?主管王大臣心里七上八下的,赶紧下令暂歇。

过了一会儿,估摸着歇够了该上路了,于是传令启程,可奇了怪了,轿夫们愣是抬不起孝庄的灵轿!这是咋回事儿呢?轿夫们开始窃窃私语,谁都不敢拿主意,主管王大臣一跺脚:“赶快报给皇上知道。”

很快,康熙知道了这件事情,他把文武大臣都召集了起来,询问此事,可大臣们集体摇头说“臣惶恐臣不知”。闷闷不乐地散了朝,康熙茶饭不思,他的祖母是他最尊敬的人也是最亲的人,想着孝庄以前慈爱的教诲,康熙不知不觉睡着了……

忽然,在他眼前出现了一片祥云,云雾缭绕中,一个身影慢慢出现,康熙定睛一瞧,呀,是皇祖母!孝庄对他说,自己实在舍不得和儿子孙子离得太远,因此不想去千里之外的盛京和皇太极团聚了。“我的棺椁停在我儿子的陵墓外面,就在那里给我下葬吧!”说完,孝庄飘然而去。惊醒后,康熙记起了这回事,就下令在祖母灵柩停下处,修建了昭西陵。

这个故事就明显是传说了。但是,关于孝庄和儿子孙子的深厚感情,也为这位有魄力有手段的传奇后妃添加了温情的色彩。

其实,孝庄没有和丈夫合葬,主要是她自己的意愿。孝庄一生可谓政治女强人,而且有康熙这位伟大的孙子罩着,各位王公大臣们尊敬着,还有什么事情能够违背她的意愿呢?况且康熙是个乖孙儿,非常听奶奶的话。给自己的陵墓选址,八成就是孝庄自己的想法了。于是,我们翻翻史料,发现了这么一部书——《孝庄后传》,里面写,孝庄在病重期间,专门叮嘱自己的孙子这件事情,原文如下:“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

可见,她不选择昭陵有3点原因:一个是台面上的话,说是皇太极已经下葬很久了,自己这么卑微实在是不能够打搅皇太极了;第二点原因是为了避免劳师动众,减轻大家的劳役。一位聪慧贤德的太皇太后跃然纸上;第三点和那个托梦的传说相同,说是不忍心离开儿子和孙子。

相比于下嫁以及托梦,此说法虽然冠冕堂皇,但是可信度比较高,既不八卦也不神神叨叨。

孝庄执意想在孝陵外安歇,可给康熙出了个难题,他只好先把祖母以前住过的慈宁宫东侧五间殿拆卸,全部建材运往在孝陵红墙外,按原样易地重建,作为太后的“暂安奉殿”。因为祖母曾经多次向他提到自己很喜欢这座宫殿。这一拖就是好几十年,孝顺的康熙实在是不知道该怎样为祖母安排。

后来,康熙也去世了,雍正帝即位。自己老爸的陵寝已经确定为景陵地宫,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一日就要下葬了,可是自己的祖奶奶孝庄到底该葬在哪儿还没有着落呢!

八月初九日,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陈允恭向雍正皇帝提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要求给孝庄文皇后建陵,刚刚即位的雍正可是非常棘手,老爸没解决的问题抛给了他,一个弄不好,就会背上不孝子孙的罪名。

要说雍正的手段还真不是夸的,他想了个主意,把大臣们找来了,先歌颂了一下孝庄的伟大慈爱,然后再提到孝庄希望自己和子孙在一起的遗嘱,最后引经据典,阐述了合葬这回事儿其实没啥,合葬就是个形式。大清朝自孝庄文皇后死后,国运蒸蒸日上,说明她棺椁所在的地方是个风水宝地,而且她老人家一再强调喜欢跟儿子福临挨着,咱不能违逆了老祖宗的意思啊!

群臣们一合计,皇上的意思非常明显。于是,20多天后,群臣上奏:我大清四海升平,人民安居乐业,暂安奉殿真是个好地方,我们请求在那儿建陵!雍正大笔一挥,同意!

雍正二年(1724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清廷正式将孝庄文皇后的陵命名

7

看过《孝庄秘史》的人,对孝庄皇后这个人物肯定不会陌生。电视剧把孝庄皇后刻画的可谓是淋淋尽致,与孝庄有着莫大关系的多尔衮皇太极等人,也被描写的惟妙惟肖。

Δ孝庄皇后

孝庄皇后在十三岁的时候,就嫁给了皇太极。一生可谓是如履薄冰,从后宫众多妃子中脱颖而出,凭借自己的能力笼络了一大批人。皇太极死后,又经过了腥风血雨,扶持着自己的儿子福临登基。

但是福临太不争气,当了十几年的皇帝,临了却要去做和尚,最后福临究竟是怎么死的,可能也只有孝庄知道。接下来孝庄皇后虽已年迈,但是硬生生的辅佐小孙子康熙继承大统,从此开创康乾盛世。

孝庄皇后也就成为了历史上少有的贤后,一辈子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位皇帝,逃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迫害,但是终究逃不过病魔。1688年,这位辅佐了三代帝王的皇后,没能战胜病魔,撒手人寰。

Δ康熙

临死前,孝庄嘱咐康熙:自己死后,不要和皇太极葬在一起,只需要把我葬在顺治陵附近就好了。也许是出于年轻辅佐顺治登基,对自己这个儿子念念不忘,亦或者是对顺治心有惭愧。才留下了这样的遗嘱!

辅佐了自己一生的孝庄皇后,康熙当然不想违背她的遗愿。但是现在无陵可葬,只好把孝庄先行安置在“暂安奉殿”。但是一放就放了37年,这个不怪康熙,实在是没有办法。

顺治帝是孝庄皇后的儿子,但是在孝陵里面,最为尊贵的位置,已经是埋葬了顺治。如果现在再把孝庄安葬在里面,是乱了辈分。但是孝庄之前不愿意和皇太极合葬,自己作为孙子不能违背遗嘱,只好出此下策。

Δ雍正

一直到了康熙去世,孝庄还是没有下葬,这就把事情留给了雍正。自己父亲康熙的陵墓已经选择好了,定址在景陵地宫,但是自己祖奶奶的地址还没有下落。下面就开始有大臣上书,要给孝庄皇后修建陵寝。

自己父亲康熙都没有解决,自己一个处理不好就会背上不孝骂名。雍正将大臣聚集起来,先歌颂了孝庄皇后的丰功伟业。然后引经据典,讲述了合葬的情况。又指出现如今大清国力蒸蒸日上,说明祖奶奶的停放地方是一块风水宝地,而且祖奶奶也留有遗旨要与顺治合葬,我们还是从了祖奶奶。

能在朝廷值班者,都是精明之人。雍正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群臣商量之后就请求在“暂安奉殿”建陵,雍正当即同意。至此停留了37年的孝庄皇后,才算是真正的安息了。

不是康熙不愿意安葬祖母,而是孝庄太皇太后死后留下一个难题给康熙。

康熙从小跟随孝庄太皇太后长大,感情超越了很多的祖孙,康熙对这个祖母也是非常的孝敬和尊重,一旦祖母有什么决定,康熙是必须尊照去办的,但孝庄太皇太后死前曾告诉康熙,自己死后不愿意葬回到丈夫皇太极的身边,而愿意留在顺治父子的身边,那么这个难题就来了。

按照大清的规矩,不管是皇后还是嫔妃,去世后都要与皇帝葬在一起,即便不是合葬,也要葬入妃园寝,不能离的太远。

孝庄太皇太后,因为儿子顺治帝登基,她的身份已经算是皇后,她死后应该与皇太极合葬,可她心里却舍不下儿子顺治帝,还放心不下孙子康熙,所以官方的说法就是孝庄太后舍不得顺治父子,就要葬在东陵。

康熙若是遵照祖母的意思去办,等于置祖宗的家法规矩不顾,若是不按照祖母的意思去办,就等于是违背了祖母的懿旨,也算是不孝,所以才迟迟未葬祖母,让孝庄太皇太后几十年没有下葬,到了康熙的儿子雍正才解决了这个难题。

谢谢邀请。

根据畅读文研院发现,康熙帝不安葬孝庄太后,而是出于两难的境地。

孝庄病逝后,曾嘱咐康熙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至于孝庄为何不愿与皇太极合葬一处,众所纷纭,畅读文研院不在此多加赘述。而根据大清早期的葬制,皇后无论死于皇帝前后,都要与皇帝合葬,同陵同穴。因此康熙非常为难,只能在清东陵外建一座“暂安奉殿”,先将孝庄梓宫停放于此,以便日后在想良策。

这一停就是37年,终康熙一朝,也未能解决孝庄的陵寝问题。既然“暂安奉殿”已经建在清东陵,为何不进陵区,而仅是在陵外呢?

其一,大清祖制中没有单独给太后起陵的制度。

其二,顺治的孝陵位于清东陵内至尊无上的位置,而孝庄是顺治的生母,不论葬在任何地方,地位都低于孝陵,这与其辈分不符。

虽然终康熙一朝,未能解决孝庄的陵寝问题,但康熙经常去祭谒孝庄,平均每年0.74次,而且大都集中在冬季。他有意将谒陵安排在地冻冰封、难于行进的日子,是为了要在临近当年祖母与他诀别的时刻,去拜谒、慰藉孝庄,可见康熙对孝庄的感情至深。

雍正继位后,认为自孝庄安奉“暂安奉殿”以来,国家昌盛,四海皆安,子孙繁衍,历数绵长,想必孝庄在天之灵极为安妥,“暂安奉殿”必是个风水宝地,于是将“暂安奉殿”改建成陵寝。因与沈阳皇太极的昭陵仍是一体系,故孝庄的陵名叫昭西陵,以此说明昭西陵与清东陵是两个不同体系,将孝庄葬在东陵陵区之外,以示区分。

最关键的是,在清朝,无论皇帝,还是钦点王公谒陵,都先从最高辈分的墓主人的陵寝开始。因为孝庄是清东陵中所有内葬人辈分最高的,所以在谒陵时,每次都必须先从昭西陵开始。大红门是陵区的正门,是谒陵人必经之处,而昭西陵位于大红门一侧,对于谒陵来说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再有,清朝以左为尊贵之位,昭西陵也正是建在大红门左侧,由此反映大清皇室子孙对孝庄的尊崇景仰之意。且从清东陵地势来说,右侧低洼多石,又濒临西大河,常有水患之虞,所以昭西陵建在大红门左侧也是理所应当。

孝庄文皇后卒于1687年,死后灵枢没有运往盛京与皇太极合葬,而是暂安在清东陵大红门东侧,并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昌瑞山下,称“暂安奉殿”,停灵其中。直至雍正三年(1725),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葬入地宫。

为什么孝庄太后的尸体会停放了37年不下葬呢?直到雍正的时候才下葬,是因为康熙不孝吗?当然不是,康熙是顺治帝的儿子,他非常尊敬孝敬他的祖母孝庄太后,孝庄病危时,他昼夜不离左右,亲奉汤药,并亲自率领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祈告上苍,请求折损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寿数。

康熙在诵读祝文时涕泪交颐,说:“忆自弱龄,早失估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极之恩,毕生难报……若大算或穷,愿减臣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康熙从小就失去父母,是孝庄一手带大的,孝庄陪伴帮助康熙三十多年,康熙才有了现在的成就,康熙对孝庄是心怀感激的,他甚至愿意减寿来祈求祖母的平安。所以康熙并不是因为不孝没有安葬孝庄。

原因到底是为什么呢?孝庄37年没下葬的原因:

1.孝庄有遗嘱,临终前她嘱咐康熙说:“太宗(皇太极)山陵(北陵位于盛京古城)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指顺治帝)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意思是不要把自己的遗体运往盛京和皇太极合葬,而且我心里很舍不得你和你父亲,就把我葬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

那为什么康熙还不遵照遗嘱把孝庄葬入清孝陵呢?这么做的原因,并非是康熙不孝。而是因为顺治帝乃是孝庄皇后的儿子,孝陵范围内,最尊贵的地方已经建有顺治帝的陵寝,如果将孝庄皇后葬入其中,是乱了辈分。而孝庄皇后生前又不愿意于丈夫合葬,因此后世子孙只能重新寻找合适的地址,再建造一处陵寝。

所以孝庄的遗体就暂时安放在东陵边修建暂安奉殿(位于清东陵大红门外东侧),雍正三年(1725年)世宗以孝庄文皇后暂安以来国家昌盛,圣祖在位历数绵长、子孙蕃衍为由,认为此地颇吉,故将暂安奉殿改为昭西陵。雍正三年初二月初三日动工,同年十二月初十日将孝庄文皇后葬入地宫。

所以为什么孝庄在死后37年后才得以安葬就很清楚了。并不是子孙不孝,而是情有可原。

在清朝的267年历史中,留给了我们许多谜团,包括顺治出家、太后下嫁等,至今史学界任在争论不休,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说法。说到“孝庄太后宫中停尸37年不能下葬”的原因,就不得不说太后下嫁的历史谜团。

究竟孝庄太后有没有下嫁多尔衮?至今史学界支持太后下嫁说的史学家,其一个重要的历史依据就是孝庄停尸37年未曾下葬,为什么这么说?假如孝庄未曾下嫁多尔衮,作为皇太极的妃子,顺治皇帝的母亲,她完全可以葬入昭陵,可是她为什么遗嘱不葬昭陵呢?

就是因为这样一个遗嘱,就连雄才大略的康熙大帝都束手无策,可见难度之大,最后还是雍正皇帝,发明了祖孙合葬,才解决了这一历史难题,孝庄太后才入土为安。

我这几年也翻阅过一些历史资料,也看了很多史学家的论述,本人偏向于太后下嫁多尔衮说,这样孝庄37年不能下葬的原因就很容易说的通。至于这么大的事,为什么正史没有记载,原因也很容易解释,从来历史都是由统治者书写的,对于这样的皇家丑闻,试想那个史官敢如实记载呢?所以,我认为,孝庄太后37年难以入土为安,原因就是她下嫁了多尔衮。

8

御姐读清史,第0003期,关注我获取更多清史故事。


孝庄太后是皇太极的老婆,顺治帝的老妈,康熙帝的奶奶,她对清初政局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年幼的康熙皇帝帮助极大,康熙对这个皇祖母感情十分深厚,但在孝庄死后,康熙却让皇祖母的停灵37年,一直没有入土为安,这是什么原因呢?

孝庄太后临终前,就自己的安葬问题专门留下遗嘱说:

“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

“太宗”指的是清太宗皇太极,他的陵墓不在关内,而在关外的盛京(今辽宁沈阳);“你父亲”指的是康熙的父亲顺治帝,他的陵墓叫孝陵,就在清东陵(今河北遵化)。

按照历代礼制,皇后是要和皇帝合葬的,但孝庄却不让康熙把自己和丈夫合葬,而是要求葬在自己儿子顺治帝的孝陵附近,并表示这是因为自己舍不得儿子和孙子。

这个借口很不高明,可以说严重违背礼制,但康熙十分孝敬,他遵从了皇祖母的遗嘱。

不过,孝庄是顺治帝的母亲,辈分更高更尊贵,理应建在孝陵中更好的位置,但当时孝陵最好的位置已有顺治帝的陵寝,没法再建,康熙决定另觅地址给皇祖母建造陵寝。

在正式陵寝选址建好之前,康熙帝在清东陵大红门外东侧,修建了一处宫殿,用于临时安放孝庄的遗体,因此这个殿也被称为“暂安奉殿”。

可后来康熙国务繁忙,忙来忙去,给孝庄寻找合适地址建造陵寝的事就耽搁下来了,甚至到康熙驾崩,这件事也没有得到落实,也算是康熙的一大遗憾了。

到了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皇帝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他认为孝庄的灵柩安放在“暂安奉殿”37年以来,国家昌盛繁荣,百姓安居乐业,足以说明此处乃风水宝地,于是直接把这里选定为孝庄正式陵寝所在地,用了不到10个月时间,便建造完成,改称昭西陵。

(▲ 孝庄的昭西陵)

雍正三年(1725年)12月初十日,雍正正式将孝庄灵柩葬入地宫。

孝庄终于入土为安,但围绕她的争议始终不断,为什么她不愿和丈夫合葬?

很多人认为,孝庄在丈夫去世后,下嫁给了多尔衮,她感到在死后无颜面对丈夫皇太极,所以才留下遗嘱,不和皇太极合葬,并且给自己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历史总是充满谜团,真真假假。英明慈孝的康熙帝在孝庄死后30多年未让皇祖母入土为确实匪夷所思,难道他也对皇祖母当初的"绯闻"心存怨言吗?

9

孝庄去世前留下遗嘱。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75岁的孝庄文皇后病逝,死之前留下了遗嘱,也就是这份遗嘱,让她的孙儿康熙很为难了,才导致了孝庄被停尸宫中37年未葬。

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

这份遗嘱主要是有三个意思:

第一,孝庄太后不愿意和皇太极合葬,说自己的地位卑微,这些话虽然是谦词,但是在皇太极生前,孝庄也的确不是很得宠的,她没有自己姑姑地位高,甚至还没有自己姐姐海兰珠得宠。

第二,孝庄太后不希望劳民动众,不愿意增加皇帝和民众的负担去给自己修建陵墓。

第三,这条最关键,孝庄太后说自己不愿意和儿子顺治皇帝、孙子康熙皇帝分离。

皇太极葬在盛京,肯定不能把孝庄运过去了,先不说劳民动众,也违背了孝庄的意愿了,孝庄不愿意和皇太极合葬,也不愿意和自己的儿子、孙子分开,而康熙一直很孝顺。

孝庄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

孝庄在历史上是一个贤后,非常有才能,但是她没有武则天的野心,也不像慈禧那样以自己为中心,虽然皇太极在生前并没有很宠爱她,但是她至始至终都是维护着爱新觉罗家族的利益。

皇太极去世后,她各种周旋,让自己6岁的儿子福临做了皇帝,可是母子关系并不融洽,因为立后的事情闹得很不愉快。顺治皇帝去世后,9岁的康熙继位,孝庄和孙儿康熙的关系很好。

孝庄把所有的心血都花在了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身上,为了大清,为了爱新觉罗家族可以说是油灯尽枯了,她对得起太后这个名号,青史留名也是情理中的事情。

康熙对孝庄非常孝敬,37年未葬。

康熙了,父皇和生母去世都很早,可以说他是孝庄一手培养大的君王,所以在后来的千叟宴上他第一碗酒就要敬给自己的祖母,养育之恩大于天,康熙初期能走过风风雨雨都是孝庄支持。

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

康熙说自己的成就都是源于孝庄的培养,

而康熙懂得感恩,对孝庄非常孝顺。

康熙出宫在外的时候,给孝庄的书信不断,汇报自己的情况;康熙遇到好吃的,总是要找人先送一份给自己的祖母孝庄;康熙和孝庄一起外出的时候,遇见不好走的路,他会亲自扶着太后走;在孝庄重病的时候,他亲奉汤药,更是带领着朝臣祈福,希望自己折寿来延长祖母的性命。

雍正三年,孝庄才入土为安。

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孝庄病逝,康熙悲痛欲绝,面对着孝庄的遗嘱左右为难,他这么孝顺怎么会去违背祖母的遗愿了,肯定不能运去盛京和皇太极合葬,又不能和自己远离还不能修建陵墓。康熙想来想去,干脆就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昌瑞山下,改名暂安奉殿,孝庄的灵柩就一直停在里面,康熙常常去祭拜。

这一停就是37了,灵柩都没有动,

直到康熙去世,雍正继位。

这么一直放着也不是个办法,雍正想来想去,想到一个好办法,说这地方就是风水宝地,于是就在原处就地起建陵园,然后把孝庄葬入地宫,称为昭西陵。

10

孝庄太后在临终之前特意让人将康熙帝叫到自己的床前,并和康熙说,自己不愿意和皇太极葬在一起,但是又顾及儿女情长,自己也是舍不得顺治这个儿子的,所以希望康熙帝给自己找一个地方安葬,这个地方既可以不用和皇太极在一起,又可以离自己的儿子顺治帝近一点。所以说当时孝庄这个要求一提出,可真是难坏了我们的康熙帝,一面是养育了自己一生的皇祖母,一面又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制度,不管违背了哪边的意愿都是大不敬的,而且当时顺治帝在清东陵,若是不远离清东陵还要符合祖制的规矩的话,是非常的为难的,若是没有后面这个附加要求,倒是可以在清昭陵旁特意修建一座同样规模的,但是倘若在清东陵中,规模不能超过顺治帝,但是孝庄的位分又在那里,真是骑虎难下,所以当时康熙就将这件事情闲置下来了,并没有将孝庄下葬,而且这一放就将近四十年,毕竟既要不远离自己的子孙也就是清东陵,又要不与皇太极合葬,这两个要求是十分不容易同时满足的,在左右为难之下,康熙只好拖延下来了,甚至是在康熙去世之前,这件事情都没有被解决掉。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