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因为你喜欢腻了 就换一个喜欢了
那是因为,《三国演义》是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您大概从小就接受着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基本教育?
《三国演义》塑造的刘备就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张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这些蜀汉的基本盘体现了人民群众拥护明君、向往和平、憎恶暴君、反对动乱的愿望。这愿望与您的意识密切相关!因此产生共鸣。
但是,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是为了总结历史的兴衰规律。或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一种历史循环论或是宿命论的思想。然而,至少从《三国演义》中所说的“周末七国分争”至清代,这一规律还是符合历史事实的。那么它就不能以您的意志为转移了,谁适合历史发展的潮流,谁就可以奉天承运!曹操虽然时常被对手称为“汉贼”,却仍然是文有谋臣,武有勇将,仍然有不少人死心塌地地捍卫他。与吴、蜀相比,曹魏反而有着不可思议的优势。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您唔到了他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喜欢上了他!
当您把刘备、曹操各自喜欢一遍之后,又不得不发现,在与他俩同时代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这个存在直接左右着天下的形势如同左右着您的喜好?它的发展又不同于刘备、曹操。如果说曹操是靠智力与实力发展起来的、刘备是靠勇敢与顽强拼搏出来的、那么东吴就是靠“投机取巧”而偷来的江山了?
??????!孙策利用袁术和吕布与曹操的长期混战,利用“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
也就是说,在一个本来就没有机会的地方创造出机会并抓住了机会又充分的利用了机会!我没说错的话,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机会主义者。
被演义里面的所谓仁义道德正统洗干净了的人。
看个人对三国的感觉和喜好。
传统文化中一直把刘备社团美化成复汉,描述赵云,关羽等武艺高强,诸葛智计策多妖。很多人是通过喜欢人物,代入喜欢蜀国。
熟悉历史的人会应为了解三国人物,会喜欢曹操內型的人物,一个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吴国一个羽扇纶巾,美少男周瑜,,让人浮想联翩,会去了解吴国的历史人物。喜欢吴国。
我个人觉的这是罗贯中带给大家一种忠君思想,褒蜀贬魏,平衡吴,三国演义里刘备是汉室宗亲更接近于正统,所以刻画的人物比较正面,这是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三国里魏蜀吴这些国家里,蜀国的人物家喻户晓,例如刘关张,诸葛孔明,另外蜀国的人物故事流传比较广,蜀国人物比较人性化,还有蜀国里人物忠孝礼仪的故事深入人心。 魏国主要有曹操这个性格突出的人物和他的团队,以及他豪放的性格及各方的才华和见树,当然吴国相对就差许多,所以人们喜欢三国里魏蜀吴的顺序就不言而语了。
这个现象较普遍,究其原因是受到小说《三国演义》思想倾向的影响。
刘备是刘邦的后代,小说将刘备争夺天下行为描写成兴复汉室的举动。在这个思想主导下,读者在阅读时,不知不觉的把刘备集团中人看做正面人物。作者在描写刘备集团主要人物时,也不惜笔墨着意刻画,比如桃园三结义的兄弟情义,关羽的忠义两全,张飞的粗犷直率,赵云超群武艺和忠勇行为,诸葛亮集忠君、智慧于一身的近乎完美,无不让这些鲜活人物长留人们的心中。
孙权集团是独自经营江东的政治势力,小说没把孙权当做乱臣贼子看待。也没有将孙权当做刘备的最主要的对手。如此孙权政权只被当成刘备政权的配角看待。在刻画孙吴人物角色时,作者除把周瑜描写成气量狭小之人外,将江东一干人基本上都写得过于平淡。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手段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另方面也给人以很多诟病。他使汉献帝成为傀儡皇帝,而以丞相身份独揽朝政,被人们看做是篡汉的乱臣贼子。作者也着意描写了曹操奸、诈和“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极端利己主义一面。作者在刻画曹操阵营这些“反面人物”时,也下了很大功夫。
因为移情别恋是男人的天性。
题主要想一心一意,推荐一门绝顶武学给你《葵花宝典》。
看那东方不败对杨莲亭何等痴情,何等依依!
刚开始喜欢蜀国,因为受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思想影响,刘备代表汉室正统,仁义知天下,曹操想篡位,自然没有好感。加上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期佳话,更是让很多人为蜀汉惋惜。后来发觉刘备也只是表面仁义,蜀汉所代表的也并非所谓正统,连年向北征战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后来喜欢魏国,因为发觉曹操真是个很有人格魅力和雄才大略的人,将曹魏从兖州一隅发展为独霸北方的大势力,且爱惜人才,是个值得追随的老板。很多三国游戏选择曹操势力,基本就赢了一半了。最后喜欢东吴,是因为东吴最不起眼,却是三国中存到最后的势力,每次都可以在曹魏和蜀汉之间寻求平衡,化险为夷,孙权没有曹操的雄才大略,也没有刘备收买人心的本事,但是能够无为而治,守住江东几十年基业,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这也正像我们很多人,低调做人不张扬,危急时刻却可以冷静的头脑化险为夷,不轻易树敌,也不会轻易被击败,才可能更好的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