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浮光掠影史海波澜,历史总有波澜,希望我的回答能得到您的喜欢。

北宋一朝特别幸运,接连有贤德的皇后出现,与太监或后戚擅权的汉、唐、明形成很大反差。

下面我分别讲述下北宋有名的3个太后。

宋朝开国太后,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的生母杜太后

勉励治国

960年,时任后周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

宋太祖回到京都时,有人跑来报告杜氏说:“点检已经做了皇帝。”

杜氏说:“我儿一向胸怀大志,果然如此。”

二月初五日,宋太祖尊母亲杜氏为皇太后。

宋太祖在朝堂上礼拜太后杜氏,大臣们都向杜氏表示恭贺。

杜氏有些郁郁不乐,有个文臣劝她说:“臣听说‘母以子贵’,您的儿子做了皇帝,您为什么不高兴呢?”

杜氏说:“我听说‘为君难’,皇帝位在亿万兆民之上,如果治国有方,则皇位可尊;一旦国家失去驾驭,即使想当匹夫也不可能,这是我所忧虑的啊!”

宋太祖再次向杜氏拜道:“我一定听从您的教导。”

金匮之盟

公元961年,杜太后病重,临终之前和宋太祖有过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

杜太后问宋太祖:“你知道你为什么能成为天子吗?”

宋太祖悲泣不能回答,杜氏再次问他。

宋太祖回答道:“是因为祖上和您的积德吧”。

杜太后说道:“我并不认为是这样,只是当初周世宗柴荣让幼子继位才使得你有夺取天下的机会。倘如柴荣拥立年长的宗亲为帝,这天下又怎么会落到你的手中?”

接着杜太后直言宋太祖在百年之后需将皇位传给其弟赵光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宋国祚能长久延续下去。

宋太祖听完杜太后的话后顿首哭泣,并向杜太后说道:“我一定听从您的教导”。

杜太后为了防止宋太祖食言还让宰相赵普在一旁作证,并且命令赵普亲自写下誓书,赵普在纸尾写上“臣普书”,藏于金匮之中。

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兄终弟及”,合法性就是“金匮之盟”。

但中国历史上皇位继承顺序大多遵循“父终子继”的规则。

由此历史上也衍生了各种猜测。

烛影斧声

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公元976年宋太祖得了一场大病,在这年十月的壬午夜宋太祖却突然下诏让其弟晋王赵光义前来议事。

宋太祖屏退左右,窗影朦胧,有宫人遥见在议事房间的烛光下晋王赵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时而有争吵之声,不一会宋太祖引柱斧戳地,大声说:“好为之”。这天夜里宋太祖离奇去世,晋王赵光义第二天登上皇位即为宋太宗。

这就是历史疑案“烛影斧声”。

如果按照《宋史纪事本末》记载的话,那么显然可以看出宋太祖传位给其弟赵光义很有可能是被胁迫的,甚至说宋太祖是被其弟赵光义害死的也不过分。不过《宋史纪事本末》是明朝人陈邦瞻所撰,这里面的历史真实性有待讨论。

赵光义登基后以各种手段阻止其弟获得继承权,太祖赵匡胤两个已成年的儿子相继离世,赵光义最终将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似可佐证金匮之盟的真实性,兄终弟及确实是杜太后的考虑,避免幼子继位的风险。

宋真宗驾崩,宋仁宗继位,因年幼,刘太后垂帘听政

刘太后刘娥,史称章献明肃皇后,宋真宗赵恒皇后,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后世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刘太后不是宋仁宗亲妈,她是狸猫换太子中的主角。历史上仁宗确有认母一事。

据历史记载,宋仁宗非刘后所生,而是宫人李氏所生。

仁宗生下后,刘德妃将其收为己子抚养并成为皇后。

赵祯年幼继位,刘太后垂帘听政。

仁宗并不知道自己生母是李氏,朝中大臣畏惧太后之威也不敢说。

后来仁宗生母李氏病重时才被刘太后晋升妃位,刘太后担忧仁宗将来知道真相,对自己后世不利,李氏死后,以皇后之礼给予下葬。

第二年刘太后薨 逝,赵氏皇族中十余年来一直佯装疯癫,称病不朝的燕王赵元俨(后世艺术作品中“八贤王”的原型之一)对仁宗言道:“刘后非陛下生母,陛下生母乃是李宸妃。李妃娘娘死的不明不白,怕是被人害死的。”

皇太妃杨氏亦告知仁宗:“陛下真正的母亲确是李宸妃,现已不在人世。”

宋仁宗这才明白,原来刘氏并非自己生母,而生母李妃娘娘至死都不得与自己相认。

宋仁宗多年来对刘太后的恐惧全部变成了对刘太后的怨恨。

原来正是因为刘娥并非自己生母,才会对自己那么冷淡,才会经常刁难自己。

宋仁宗立刻下令,派兵包围刘娥娘家。然后派心腹前往李宸妃停灵的奉先寺,不顾大臣反对,开棺验尸。

结果发现李宸妃被以皇后之礼下葬,在水银养护下,面色如生。

仁宗感叹道:“人的话,岂可尽信啊!”撤去兵马下诏嘉奖刘太后的亲眷,燕王受到了惩罚。

宋仁宗自己也亲自到刘太后灵前谢罪,焚香哭泣,说:“自今之后,大娘娘一生清白了!”(仁宗称刘娥为大娘娘,杨淑妃为小娘娘)

另外,对揭开此事的养母杨淑妃,宋仁宗却没有任何怪罪,尊奉杨淑妃为章惠太后,对这位养母事事依从,极为孝顺。

宋哲宗年幼继位,祖母太皇太后高氏主持朝政

高太后是宋英宗皇后,宋神宗母亲,神宗去世后,宋哲宗继位,年仅9岁,高老太太以祖母的身份垂帘临朝。期间,将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导致的民怨沸腾加以缓和,重用保守派大臣司马光和苏东坡。

一代文豪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后被贬谪,高太皇太后临朝,苏东坡在8个月内连升三级,任中书舍人兼翰林学士知制诰,相当于副宰相,参与政事,为皇帝起草圣旨。

苏东坡任职一年左右,屡遭政客妒忌、攻击,拟辞去职务。

一天, 太皇太后宣他进宫草拟诏命,年轻的皇帝坐在祖母身旁。

太皇太后突然问苏东坡:“有一件事我想问你,几年前你官居何职?”

“常州团练副使。”

“现在身居何职?”

“臣承乏翰林学士。”

“你为何升迁如此之快?”

“仰赖太皇太后的恩典。”

“这与老身无关。”

苏东坡只好瞎猜:“一定是皇上的恩典。”

“与皇上也无关。”

苏东坡又猜道:“也许是有老臣推荐。”

“与他们也没有关系。”

苏东坡立着呆了片刻,然后说:“臣虽不屑,但从不运用关系求取官职。”

太后最后说:“这是我老早就想对你说的。这是神宗皇帝的遗诏。先王在世之时,每当用膳时举筹不下,臣仆们便知道是看你的文字。他常说起你的天才,常想用你,但不幸未及如愿便去世。”

提到先王,三人不觉一起落泪。

是否真有其事未可考,但老太后驭人之术,可见一斑。

几年之后,为避党争,东坡再三请辞,太皇太后任命他以龙图阁大学士出任杭州太守,其间苏东坡奏请拨款治理西湖,太皇太后允准,至今我们得以欣赏西湖的美景。

两年之后,老太太薨逝,宋哲宗亲政,又重用变法派,打击保守党派,此消彼长相互攻击使朝廷做出很多错误的决定,两党的激烈对抗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最佳贡献者
2

《清平乐》这部电视剧在服化道上确实很不错,具体的本人没看电视剧。

说起北宋历史上的那些个太后,有名的还是挺多的。

首先第一位是宋真宗章献明肃皇后刘娥,她在诸多文学作品中都非常有名,如以包青天为主角的“狸猫换太子”之中,刘娥是一位反派。

不过,她对于宋朝的影响非常之深远,被后世人评价为“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意思是刘娥本来是可以和武则天一样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女皇帝,但她没有,一生为赵家天下付出。

刘娥的人生其实还算是挺传奇的,本来是蜀中的孤女,到京师后遇到了宋真宗,以十五岁的年龄进入当时尚为王的赵恒府邸。

不过,赵恒的父亲也就是宋太宗赵光义不太喜欢这个儿媳妇,但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赵恒没有听从父亲的命令抛弃这个女子,而是暂时的躲避。

年十五入襄邸,王乳母秦国夫人性严整,因为太宗言之,令王斥去。王不得已,置之王宫指使张耆家。--《宋史》

之后,赵恒即位为帝后,对刘娥还是很宠爱,如唐朝的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一般,真宗晚年,多把大权朝政交由刘娥处理,也就为刘娥之后临朝称制奠定了基础。

宋朝自宋真宗开始,皇室嫡系血脉一直都不多,真宗成年的儿子只有日后的宋仁宗赵祯一人。

且其驾崩之时,赵祯不过12岁的年龄。

所谓”主少国疑“,年幼的皇帝涉世未深,不可能很好的处理国家大事,这个时候刘娥站了出来,扛起了大宋江山。

虽然刘娥至死都没有把权力完全交给名义上的儿子宋仁宗赵祯,但她也至死没有学武则天夺了赵家江山。

曾有臣子上书刘太后“请依武后故事”,但刘娥态度是坚决的,说了这么一句话:

不作此负祖宗事!--《续资治通鉴长编》

往后,刘娥的影响仍然存在,其后多有“依章献明肃皇后故事”、“依章献明萧皇太后典故”之语,也就是说刘太后的例子为宋朝之后的太后提供了参考模板。

第二位是宋仁宗慈圣光献皇后曹氏。曹太后是现在热播电视剧《清平乐》中的一个角色,历史上她出自真定曹氏,她的祖父为北宋王朝的开国元勋、鲁国公曹彬,其驰骋疆场数十年,出生入死作战不下数十次,先后参与平定后蜀、南唐、北汉等政权,为北宋王朝立下赫赫战功。

欧阳修评价曹彬:

曹武惠王斌,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

当时的宰相宋庠也曾评价曹氏一族:

今天下言诸侯王世家者,以曹为首。

可见曹氏一族在当时的地位。曹氏是宋仁宗的第二任皇后,第一任皇后为郭皇后,因为无子而被废掉,但不幸的是,曹皇后也没有为宋仁宗生下子嗣。

章惠太后亦逐杨、尚二美人而立曹后。

宋仁宗驾崩后,曹皇后在英宗、神宗朝分别为太后和太皇太后,多次劝谏两位皇帝对国家大事提出适当的意见。

神宗朝时,苏轼曾因写诗获罪,在曹氏的帮助下得以免罪。

苏轼以诗得罪,下御史狱,人以为必死,后违预中闻之。。。。轼由此得免。--《宋史》

另外还有宋英宗皇后高皇后,于神宗朝为太后。

高太后在皇孙宋哲宗朝时,支持保守派司马光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甫一临朝称制就全部废除王安石的新法。

虽然宋朝在高太后的手里断送了改革的机会,不过在她临朝称制的时间里,宋朝的政治还算清明,百姓的生活也都还不错。高太后也因此被后世赞为“女中尧舜”。

宣仁高太后,有女中尧舜之誉。--《皇朝经世文续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宋英宗只有四子四女,但这四子四女都是高皇后一人所生,可见其受宠程度。

宋神宗的皇后向皇后,于宋哲宗朝为太后。

她最为突出的一件事,我认为是对宋朝历史的影响很大的一件事。

那就是在宋哲宗驾崩后,宰相章惇主张依礼、律,当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否则当立长弟申王赵佖,但向太后决定立后来的宋徽宗赵佶。

虽然章惇认为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向太后坚持己见,在其他大臣的支持下还是立赵佶为帝,即宋徽宗,由此开启了宋朝走向衰败的路。

召端王入,即皇帝位,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宋史》

此外还有南宋宋孝宗的皇后谢皇后,宋宁宗的皇后杨皇后,宋理宗的皇后谢皇后都是比较有名的太后,她们多临朝称制。

总而言之,宋朝虽然多次有太后临朝称制,却始终没有出现外戚弄权的局面。

以上就是我的拙见,欢迎批评指教。

关注南岭说史,了解更多历史趣闻轶事。

3

开国皇娘杜太后

  宋朝的开国太后杜老太太是赵匡胤和赵光义的娘亲,母凭子贵是后周的诰命夫人。

  得知陈桥兵变后,杜老太太显得异常地冷静,对左右说:“我早知我儿子不是池中之物,果然应验了。”众人争相祝贺杜老太太,并问道:“您怎么闷闷不乐呢?”。老太太淡定地答道:“我早就听说了‘皇帝难当’,虽然是皇帝在万人之上,做个明君回收百姓爱戴。如果国家治理不当,被人民抛弃,想当个普通老百姓都没资格,这就是我所忧虑的地方。”从如上这几句话可以看出老太太还是个辩证唯物主义者,深知福祸相依的道理。这几句话中隐约能看到“杯酒释兵权”的影子。开国太后就是与众不同。

  被金屋藏娇的川妹子

  宋真宗的老婆也是在宋朝太后里比较有个性的一位。宋真宗的老婆刘姑娘是个如假包换的川妹子。《宋史》中记载,刘姑娘的父亲是虎捷都指挥使,不知道脱脱太师从哪里搜罗的资料?既然是指挥使的女儿,怎么会在年轻的时候跟着一个叫龚美的银匠来到京城的呢?刘妹子作为龚美的副手,负责用拨浪鼓来招揽生意,标准的文艺女青年。一次,还在潜邸的宋真宗上街体察民情,缘分巧合遇到了在街上表演的刘妹子。真宗潜邸时封号是襄王,一见钟情之后不久,就襄王有意,妹子有情了。

  太宗知道这件事情后,吓得真宗赶快把刘妹子安排到了自己的老师张耆的家里,直到真宗继位后,才明目张胆的把刘妹子接进宫。刘姑娘应该是绝顶聪明的,像黄蓉这样的性格。真宗驾崩后,太子赵受益继位,改名赵祯(宋朝有皇帝登位改名的传统,这个是宋太宗赵光义首开先河的,太宗登位后改名赵炅,可能为了同宗同辈的兄弟们,避讳名字里面的辈分这个字吧。皇帝做出了牺牲,由一个人改个名字吧。)。

  赵祯就是宋仁宗,即位时只有十三岁,权臣丁谓和雷太监企图把持朝政。刘姑娘这个时候已经升格为刘太后了。陪了真宗这么多年看惯了朝中的争斗,寻了个把柄处死了雷太监,丁谓帮雷太监说好话,被刘太后搂草打兔子,顺带手贬丁谓去雷州找寇准作伴去了。

  刘太后的垂帘生涯

  刘太后不是赵祯的亲妈,她是狸猫换太子中的主角。赵祯的亲妈是刘太后的侍女李氏,刘太后安排下,真宗临幸了李氏后来生下赵祯,小太子一出生就挂在了刘太后的名下抚养。李氏死后,刘太后在吕夷简的建议下以皇后规格下葬了李氏。刘太后死后有人把这件事情揭发了出来,赵祯开李氏的棺椁后,看到了皇后的规格下葬的李氏,追忆刘太后把自己抚养长大的种种事迹,原谅了刘太后。禁止朝中非议刘太后种种是非,宋仁宗赵祯完全对得起他的“仁”字。

  阻止变法的老顽固

  高皇后,宋神宗的母亲,宋神宗驾崩后,哲宗年幼,高老太太以奶奶的身份垂帘临朝。高老太太是保守派,主张祖宗之法不可废,和司马光是一个鼻孔出气。保守又执拗的司马光尽废了王安石的新法,好的坏的一律作废,司马光的行为得到了高老太太的全力支持,这一行为更激化了党争。保守派叫元佑党,变法派叫元丰党。司马光的跋扈和高老太太的压制让哲宗喘不过气来,元祐八年,高老太太薨逝。哲宗翻身后开始全面打击元祐党,此消彼长相互攻讦使朝廷做出了很多错误的决定,两党的激烈对抗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4

宋朝虽然没有外戚专权,但太后的干涉也不容小觑。

一是赵匡胤与赵光义的生母杜太后

赵匡胤兄弟通过上演陈桥兵变,皇袍加身,太祖赵匡胤即皇帝位,尊母亲杜氏为皇太后,杜太后临终时留下遗嘱,要赵匡胤去世后应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并说天下太大,头绪太多,如能立长者为君,真是国家的福气啊,这就是后世所谓的金匮之盟,凡事都有利有弊,这样一来可把赵匡胤害惨了,赵匡胤生前按照母亲的吩咐,在“金匮之盟”的次月,就让皇弟赵光义出任开封府尹,基本上确立了其皇位继承人的地位,可赵光义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等到赵光义“威势隆而羽翼丰满”的时候,赵匡胤明显感到威胁,兄弟感情也愈发冷漠,赵匡胤本想迁都洛阳以避开赵光义的势力范围,却遭到赵光义的强烈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宋太祖的迁都之议也就不了了之了,更可悲的是赵匡胤的赤胆忠臣张琼因为揭发赵光义的不轨行为而被冤杀,连股肱重臣赵普,也因与皇弟赵光义“向有未合”而被罢相外放;更可怕的是赵匡胤召赵光义入宫饮酒,却有了“烛影斧声”的疑案,赵匡胤就这样不明不白地突然暴亡,其后,他的儿子和三弟也不明不白地相继死去。显而易见,当时皇位继承权问题上所存在的矛盾和斗争是多么的激烈与残酷。无情最是帝王家,情同手足却骨肉相残。

二是“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的一代贤后刘娥

刘娥生长在四川成都,她出生不久,便父母双亡,襁褓中的刘娥成了孤女,寄养在母亲庞氏的娘家,寄人篱下的刘娥,稍稍长大就成了歌女,不但歌声婉转动听,还善于鼗鼓,由于刘娥天生丽质容貌出众,刘娥一出场便一炮而红,轰动一时,人们争相前来观看她的表演,一日,赵恒也微服去看刘娥表演,见到刘娥的美丽容颜,便对她一见钟情,立即命人买下接进府中,刘娥聪明伶俐极得赵恒欢心,很快就如胶似漆,宠幸专房,宋太宗得知此事,把赵恒当面斥责,对来历不明且出身低贱的刘娥十分不满,怕辱皇家声誉,令他赶走刘娥,可赵恒对刘娥情投意合、用情极深,怎能将她轻易驱逐,就暗中将刘娥送到亲信张耆家里,来了个金屋藏娇。

后来等到赵恒即位为宋真宗,便立召刘娥进宫,从此她才重见天日,先被封为美人,不久便晋为德妃。

宋真宗的郭皇后去世后不久,恰巧德妃刘娥与宸妃李氏同时怀有身孕,可刘娥生出的孩子竟然夭折了,精明的刘娥于是将李氏生下的儿子抱养过来,声称是自己所生,于是民间有了“狸猫换太子”的说法广为流传,不幸的是宋真宗先离刘娥而逝,赵恒遗诏:立太子赵祯即位为宋仁宗,皇后刘娥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皇太后垂帘听政。

刘娥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后,她垂帘听政期间,一方面先是铲除了奸臣丁谓,夺回大权,澄清吏治;遏制了宋真宗未年的狂热宗教活动,调整了社会风气。另一方面,刘娥主张兴修水利,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贡献颇大。再一方面,刘娥在垂帘听政期间,制定并建立了完整的太后垂帘听政制度,此后,宋朝共有八位太后垂帘听政,都没有出现大的变故,且成绩斐然。

5

电视剧清平乐讲叙的是北宋仁宗赵祯得知刘太后并不是自己的生母,而是刘太后的侍女李宸妃后,为母报仇的故事。

关于宋仁宗出生,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狸猫换太子“,说当时的李宸妃和刘德妃同时怀孕,李宸妃先生下了孩子,但刘德妃生的孩子死了,她就想了个主意,用一只剥了皮的狥猫把孩子给换了过来,说是自己生的孩子,后来母凭子贵被封皇后,太后。

到底真相如何,已经无法考证,

北宋历史上几位有名的垂帘听政的太后,这位宋真宗的皇后刘娥应当说是首屈一指

从她开始整个宋朝共有八位垂帘听政的太后,其中北宋占四位。

刘太后的一生可以说是最具传奇色彩,曲折离奇,她出身卑微,从一个卖唱的孤女,因为偶尔遇见了宋真宗赵恒,被赵恒看中带回府中,到真宗继位成为一国之母,再到仁宗继位成为垂帘听政的太后,甚至龙袍加身祭祀,她这一生真是百转千折,

史学家把她与汉代吕后,唐代武后并称为三大女主,称其为”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的大宋女主,她的贤名被后世称赞。据说,清代的慈禧太后是她的粉丝,曾经下令自己的听政体制要参照宋代章献皇后也就是刘太后来行事。

宋仁宗赵祯的皇后曹氏 宋英宗在位时的皇太后

曹氏出身名门,她的祖父是北宋的大功臣,开国元勋,她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沉稳,有胆识,有见解,巾帼不让须眉。她一个女子凭借胆量和智慧平定了一场江山易主的危机——历史上著名的夜半平宫乱事件。

亲军武官颜秀等人犯上作乱,夜半直逼皇帝寝宫。一时间危机四伏,宋仁宗吓得六神无主,全靠皇后曹氏沉着冷静,下令平贼后论功行赏,又召集太监提水暗中观察跟踪,防止作乱者纵火伤人,最后终于与来救援的卫队擒来了反贼。宋仁宗太为佩服曹皇后。

曹皇后一生经历了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也经历了北宋王朝的两次变法,她一生都在保卫皇权,为了保住大宋江山而鞠躬尽瘁。

宋英宗赵瞜的皇后高滔滔

高皇后与英宗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起长大的恋人。宋仁宗和曹皇后没有嫡亲的子嗣继承大统,所以决定从皇室中选定一个孩子来养,看中了四岁的侄子宗实,交给曹皇后来抚养,曹皇后干脆把自己妹妹的女儿高滔滔也收了养女,两人年岁相近,天天在一起玩耍,随着年纪的增大,慢慢地日久生情,曹皇后和仁宗看他们感情这么好,就乐得成全,让他们结婚。

英宗与皇后的感情非常好,传说,英宗身边没有其它的妃嫔,只有高皇后一位妻子,曹太后觉得不妥,高皇后生气,英宗也跟养母唱反调,不纳妃。可惜情深不寿,宋英宗在刚继位一年就发了精神病,四年后就驾崩了。高皇后与英宗的儿子宋神宗继位,可是神宗也不长命,换成了高皇后的孙子继位,高皇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

在她主政期间,朝政清明,她也被称为女中尧舜。

宋神宗赵顼的皇后向氏

向氏出身官宦之家,曾祖做过宋朝的宰相。赵神宗继位后,向氏被立为皇后。不久就生下唯一的孩子燕国公主。神宗去世后,宋哲宗继位,尊向氏为皇太后,宋哲宗驾崩后,向太后开始垂帘听政

后拥立端王赵佶为帝,是为赵徽宗

6

头一个是“杜太后”

杜氏嫁给了武夫赵弘殷做夫人,她最大的本事是生了三个儿子两个闺女。儿子一个叫匡胤、一个叫匡义、一个叫匡美,头两个就是后来的宋太祖、宋太宗,可谓是“一母生两帝”,荣耀之极。“太祖”、“太宗”也事母至孝,为后话不提。

她最有名的一件事是,建隆二年夏六月,太后生起病来,病势甚沉。太祖日夕侍奉,不离左右,无奈日重一日,竟成不起之症。太后自知垂危,便召太祖及赵普同至榻前,先问太祖道:“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得天下么?”他这个傻儿子说,“这都是托祖宗的福。”太后说,“不对,这是因为周世宗让幼儿当了皇帝。如果周朝立年长的人为君,你能黄袍加身么?你百岁后,应该传位汝弟光义(为避讳太祖的“匡”字,改名为光义),光义传光美(就是匡美),光美再传德昭(就是民间所谓的“八贤王”,匡胤的长子),四海至广,万几至众,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也。你不可有违我言。”太祖涕泣顿首道:“敢不如教!”后来这二人尊命,把遗言写在纸上,收藏于金匮密封保存,史称“金匮之盟”。

只是后来有史学家分析说,关于杜太后的这段全是“鬼话”,是“烛影斧声”后,赵光义特意召见赵普面授机宜的,于是赵普遵命回家,经过一番精心杜撰,所谓“金匮之盟”出笼了。真的假的,这里就不去考证了。

关键词:“金匮之盟”。

杜太后

太宗的李皇后

太宗赵匡义有两个姓李的皇后,第一个生了后来的宋真宗,这里讲他的第二位李皇后,就是所谓的“明德李皇后”。此女是潞州上党(今山西上党)人,淄州刺史李处耘的次女,当年李处耘曾有功于宋,可参看他征讨潭州的细节举动。后来太祖却他贬为淄州刺史,不久便抑郁而终,这是一定的,太祖本来就是杯酒释兵权的人物么。可能后来有点不好意思起来,便将他的女儿许给兄弟光义为夫人。

此夫人无亲生子,便尽心抚养“元德李后”生的儿子元佐和元侃,待之如亲生,同时,她对其它嫔妃也十分宽厚,在宫中很有人缘。当时太宗早就疑心起胞弟光美了,将他贬黜房州,长子元佐为营救叔父,又屡次受太宗呵斥,后来元佐听说光美已死,悲愤不已,得了颠症,后又因纵火烧宅第,被废为庶人。

公元995年,元侃得以被立为太子,改名赵恒。

太宗病重后,内侍宦官王继恩想改立半痴半呆的元佐为帝,并勾结了一批当权人物,李太后闻知大惊,恰在此时太宗驾崩,她不敢哭丧,命宫人封锁消息,并请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吕端进宫议事。吕端进宫前预感到要有大变,先命人将王继恩锁于阁内,让士兵守住门口,然后火速入宫见李后。李后试探性地对吕端说,皇上已驾崩,立嗣应该立长子才对,现在你看怎么办?吕端知道李后的意思,“毫不迁让退却”地说:“先帝立太子正是为了今日,今先帝刚刚过世,岂可违命而再去讨论重立太子之事?”李皇后于是奉太子恒即位。真宗赵恒即位时垂帘面臣,吕端平立殿下不拜,先让人卷帘,走过去确认是太子,这才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此足见其大事之精明到何等地步。

亦有人说,当时李皇后与王继恩同属一意,立赵恒为迫不得已,也待考吧。总之,真宗能被立,是与她有着极大关系的。

关键词:“吕端大事不糊涂”。“垂帘听政”。

真宗的刘皇后

宋朝的女人一般没有正式的官名,这这位刘皇后就有,叫刘娥。不过也有人说,这名本来就是她的小名儿。所有资料都说,刘娥是四川华阳(今剑阁一代)人,虎捷军都指挥使、嘉州刺吏刘通的次女,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其父刘通随太宗皇帝从征北汉时死于途中,她成为遗腹子。后来跟随做银匠的表兄龚美由川蜀来到汴梁,以鼗鼓(跳拨浪鼓)卖唱为生,有幸结识了襄王府(襄王就是元侃,后来的宋真宗)当差张耆,张见刘娥长的标致风流,就告知了襄王,刘氏便进入王府作了贴身侍女。再后来就不说了,直到这襄王继位成了宋真宗,刘娥以宠,步步进封为皇后。

真实这一段的真实历史也许是这样子的,她本是四川军人刘通的女儿,刘通就是军中普通一卒,后来死于乱兵之中,这后来撰写的一切,也许都是刘娥荣贵后被附会追封的。还有,那银匠龚美也跟本不是她的表兄,就是她的头一任丈夫,他们一起由四川跑来京城混日子,被襄王无意中发现,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发达、光荣。

刘皇后一生没有生育,早早将宫人李氏生下的皇子受益(即后来的仁宗赵祯)据为己子,与杨淑妃共同抚育。

史称刘后性警悟、晓史书、有丽容,可谓完美,她与真宗甚相得也,有“高宗武后”之“和睦”,真宗对其非常倚重,刘后也渐渐干预起朝政。真宗病逝,十三岁的受益即皇帝位,尊刘后为皇太后,军国重事全由皇太后处理,史称“章献垂帘”。据说刘后一度想效法武则天做女皇,也有人亲献一幅关于武则天的《临朝图》献给她,只是她头脑更加清醒冷静,惧怕于青史恶名,最终打消了恶字一闪念,还将图狠狠掷于地下说,“我绝不干此负祖宗的事。”

刘后称制十一年,政出宫闱,号令严明,威加天下,莫不震服。她在台上抖威风的时候,真宗后期、仁宗前期,天下钱文更无“通宝”一说,皆因避其父通字之讳也,如天圣,明道、景祐等。

再说生下受益的李氏,杭州人,十几岁时父母双亡,与七岁的弟弟李用和相依为命,被选入宫后侍候刘德妃,就是刘娥。真宗命她司寝后怀孕,生一儿子名受益,抱与刘德妃养育,李氏当即被封为崇阳县君。按宋制,内廷名号一般说来有皇太后、皇后、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宸妃、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媛、修容、充仪、充容、充媛、婕妤、美人、才人,真宗时又陆续设了太仪、贵人、淑仪、淑容、顺仪、顺容、婉仪、婉容,其地位都在昭仪之上。你想想,那里来的一个小小的“崇阳县君”?全因她是毫无地位的宫人。当时便不准许宫里上下泄露,后来李氏又生一女不幸夭折,这才被封为才人,后又封婉仪。直到仁宗继位后,才被封顺容。

李氏不敢认儿子,仁宗继位后,她在宫中也从来不谈仁宗是自己的儿子,至死都与儿子没有见面。而刘德妃也没有加害她的意思,还帮她找到失散多年的亲弟弟用和,两人相安多年无事。后来李氏身死,刘太后欲以“宫人”礼治丧,丞相吕夷简奏曰,“礼宜从厚。”这一段记载很有意思:太后急引仁宗出走,片刻后,太后坐定责问吕夷简,“一个宫人死,丞相脖问的必要么?”夷简曰,“臣待罪宰相,事无内外,皆当预闻。”太后怒曰,“难道你想离间我们母子么?”夷简从容答道,“太后不以刘氏为念,臣不敢言。尚念刘氏,则丧礼宜从厚,若轻率埋葬,以后一定要有人遭罪。”太后恍然大悟。就这样,用皇后礼盛殓了李氏,并将李氏由顺容升到第五级的宸妃(也就是说,李氏生前是不可能有“李宸妃”这个称呼的)。次年刘太后死,仁宗才知道了事件的原委,当即下诏责备自己,还放声大哭,追尊生母为“章懿皇后”,亲临洪福寺祭告。启棺一看,只见生母身着皇后冠服,用水银保护,面色洁白,栩栩如生,这才稍慰,还感叹到:“人言其可信哉。”

这段故事,就是被人反复加工的《狸猫换太子》的蓝本。

关键词:《狸猫换太子》。“垂帘听政”。

仁宗的曹皇后

曹氏,真定(河北正定县)人,北宋大将曹彬的孙女,宋仁宗赵祯的皇后。性慈俭、重稼穑。她身为名将之后,性情有仍宗之风。公元1048年元宵节后某一日,仁宗宿于曹皇后宫中,半夜时分,一阵杂乱的响声将帝、后惊醒,后宫一片荒乱。仁宗拍衣下床,想要出去看发生了什么事情,曹皇后一把将他拖住,劝道,听声响,不是小事,想必有人作乱,皇上不可轻动,免遭毒手,而今之计,应派人速召都知(皇宫警卫长官)王守忠,率兵入宫营救,仁宗吓得六神无主,一切听从皇后安排,曹后把内监宫人集中起来,编成队伍,分别把守宫门,并亲手为每人剪下一绺头发,号召说,目前情况危急,你等应拼命护驾,叛乱平息后,以发为记,论功行赏,众人无不奋勇。曹后又估计到,贼人一时打不开宫门,可能放火,于是,令人取水防火,不久果然火起,但火势很快被扑恶灭,天将晓,救兵赶到,杀退了叛逆者,领头作乱的宫廷待卫颜秀等四人被正法,曹后临危不惧应变有方,指挥若定,不愧为将门之后,仁宗大为佩服。

仁宗无子,曹后劝他将宗室濮安懿王赵允让第十三子赵宗实接进宫中抚养,时宗实只四岁,曹后视为亲生,倍加爱抚。仁宗驾崩后,为避免继位时可能出现****,多谋善断的曹皇后命人将宫门锁上,钥匙收在身边,又伪称仁宗饿了,派人去御膳房取粥,把死讯封锁得十分严密。直到次日晨迎赵曙进宫即位,是为英宗。尊曹皇后为皇太后。

英宗不久生病,无法处理朝政,韩琦等大臣请曹后于内东门小殿垂帘听政,直到第二年英宗病情好转,于是撤帘归政。

再后来英宗去世,其长子赵顼即位,是为神宗,尊曹后为太皇太后。神宗比英宗还要英明,重用王安石变法,曹太后虽然主张祖宗之法不宜轻改,但也不固执己见,祖孙关系始终亲密无间。苏东坡以乌台诗案被下狱,曹后还说过好话,“挑毛病挑到写诗上去了,未免太牵强附会了。”当然,从根子上讲,苏轼也是保守派,是曹太皇太后这一帮的人。

曹后的形象,在中国历史课本上还出现过,当然是以“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派形象出现的。

关键词: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保守派代表人物。“垂帘听政”。

英宗的高皇后

高氏,乳名滔滔,亳州蒙城(安徽蒙城县)人,曹太后的亲外甥女,宋英宗赵曙的皇后。婚后十几年,高后为英宗生了四子一女,即赵顼、赵颢、赵颜、赵頵(yun)及寿康公主。

高皇后贤淑谦逊,性品良好,深受朝野尊重。神宗变法时,高后与姨母曹后的思想一样,对祖宗之法怀有深厚的感情,对变法持否定态度。神宗病危后,有人为讨好高后,主张立神宗的弟弟赵颢或者赵頵为皇储,这两人都为太后所生,只要太后稍有私心,就会接受他们的建议,但高太后以大局出发,认为神宗有子,不应作废子立弟。

这里我插一句,恐怕立自己的儿子太大,不好控制,也不高垂帘听政,所以要立小的。果然,后来立了神宗十岁的儿子,延安郡王赵佣为皇太子,改名为赵煦,即后来的哲宗。年号元祐。因为哲宗年幼,高太后顺理成章,以“太皇太后”身份协助处理军国重事,并顺利起用了保守派的司马光、吕公著、文彦博、范纯仁等,废王安石新法,罢黜新法大臣,史称“元祐更化”。

她临政九年,海宴河清,华夏绥定,被司马光等誉为“女中尧舜”。

关键词:“元祐更化”,就是“复辟”的意思。“垂帘听政”。

神宗的向皇后

向氏,河内(河南沁阳一带)人,宋神宗赵顼的皇后。向氏性温婉、心宽厚,二十一岁入颖王府,与颖王赵顼成婚,封安国夫人。英宗去世后,赵顼继位为神宗,直到神宗病危,向氏赞同高太后的建议,立朱婕妤之子,延安郡王赵煦为皇太子,后赵煦继为哲宗。

后来,高太后死,哲宗继承神宗的变法精神,政局再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法派陆续回到朝庭,旧党大臣范纯仁、苏轼等人被贬,甚至要追废高太后为庶人,一向谦恭自律的向太后得讯马上找到哲宗哭诉,“我每天待候高太后,哪里来的这种话?若皇上执意这样做,将来还能有我吗?”哲宗遂将不利于太后们的奏章当面烧掉。

哲宗驾崩,无子,向太后以“有眼疾”为由,否决了奸相章惇提出立神宗第九子申王必(单人旁)的建议,转而立神宗第十一子端王佶,这赵佶就是有名的宋徽宗。大臣们又请向太后垂帘听政,她再三推辞,说皇帝已弱冠,不必母后干政。赵佶很是感动,还哭拜于地,再三乞求不已,于是向后答应听政六月,便主动撤帘还政。

关键词:拥立徽宋,垂帘听政。

哲宗的孟皇后

孟氏,洺州(河北永年县东南)人。哲宗十七岁时,挑选中姿质端庄禀性娴雅,只小哲宗一岁的孟氏。只是很快,哲宗便又专宠起容貌俏丽的刘婕妤,以孟皇后“旁惑邪言,阴挟媚道”为由,废居瑶华宫。刘婕妤斗败刘皇后,进升为贤妃,又立为皇后,不过只当了几个月便成了寡妇。

徽宗继位后,向太后垂帘,迎回了孟氏,尊为“元祐皇后”。再后来向太后死,孟皇后又被刘皇后所陷,逼徽宗下诏废去孟后,使其重回瑶华宫。再后来,又居住在相国寺前其弟孟忠厚家。

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第二年三月,二帝及六宫尽被掳而北去,孟后竟然因为居在民居而幸免于难。金人立张邦昌为傀儡皇帝,僭号“大楚”,张邦昌迎孟后入宫,尊为“宋太后”,还请她“垂帘听政”。孟太后忠于宋室,曾给康王赵构写了一封亲笔信,支持他登基。后来,张邦昌去掉帝号,高宗尊孟氏为“元祐太后”,为避其祖父孟元之讳,改称“隆祐太后”。

公元1129年三月,护卫统制苗傅、刘正彦发动政变,拥立三岁的皇太子赵旉(fu)为帝,请孟太后垂帘,高宗移居显忠寺。这被称为是“苗刘之变”。孟太后反对说,“今强敌在外,我以妇人抱三岁小儿听政,将何以号召天下?”但面对苗、刘武力协迫,孟太后一面曲意抚慰他们,一面找到韩世忠妇人梁红玉,封她为“安国夫人”,密令梁红玉回去,要韩将军火速勤王。不久,韩世忠、张浚等名将兵发临安,苗、刘出逃被歼,太后闻讯高兴地说,这下我可卸去重担了。遂派人迎高宗复位。

1135年,一生荣辱多变,几起几落的孟太后患了风疾,高宗日夜侍候,亲奉汤药,终告不治。

那位一生与孟后作对的刘后,在徽宗继位后被尊称为“元符皇后”,在第二次逼退孟皇后起,又开始志得起来,听说生活作风出现了问题,与大臣私通,传得满城风雨,时间久了连徽宗也想废了她。刘太后又羞又气,无地自容,公元1113年二月,在卧室内悬带自缢,终年三十五岁。

关键词:孟后“元祐皇后”,“垂帘听政”。刘后“元符皇后”,自缢身死。

徽宗的韦贤妃

韦氏,开封人,宋徽宗赵佶的贤妃。韦氏初入宫时为宫中侍女,后生下皇子赵构,进封为婕妤、婉容。1126年正月,金兵第一次包围汴京,康王赵构以亲王身份在金营为短期人质,钦宗进封韦氏为龙德宫贤妃。同年冬金兵再次南侵,赵构奉命出使金营求和,中途在磁州(河北滋县)被守臣宗泽劝阴留下。次年三月,韦妃和其他皇室成员均被掳北上,不久,赵构继位,为宋高宗。

韦贤妃被掳至上京(黑龙江阿城县),充当洗衣院女役,后来,又被迁至囚禁徽宗的五国城。过了两年徽宗死,高宗思母心切,金人也有了放走韦妃的意思。后来,金国派大臣高居安、完颜宗贤护送其南归,走到燕山时,借口天气太热不肯南行,韦太后归心似箭,又恐金国有变,但她身边没有钱,便向金使借了三千两黄金,送给护送的金人,从此一路顺利,八月到达临安。韦太后被掳时四十七岁,回来时已是六十二岁,高宗母子抱头痛哭,挥泪如雨。后高宗将母亲迎入慈宁宫,老太太一直活到八十岁。

这里还有一段,当年韦氏为宫女时,曾与待御宫女乔氏结为姐妹,相约“先贵者,毋相忘”。乔氏先得宠,封为贵妃,遂把韦氏引荐给徽宗。二人同被掳至金国生活了十六年,韦氏临行前,乔氏准备酒菜饯行,让她别忘了当年的誓约和这里的不快活,另外赠送了五十两黄金给金使高居安,求他好好送姐姐回江南,姐妹两抱头恸哭、洒泪而别。钦宗给韦后送别时,也在其车前哭着说,“太后还朝后,九哥(高宗系徽宗第九子)想办法把我也弄回去,我只求当个太乙宫使就行了,没别的奢望。”韦太后见钦宗可怜样子便说,“我回国后,若不迎你,就让我瞎了双眼。”只是后来,她回国后绝口不提此事,双目果然失明。至于她和乔贵妃许的“先贵者,毋相忘”的誓言,也只字不提。

关键词:高宗母,贤妃,北上,南归。

有宋一朝,很少听到有内监专权的例子,倒是太后临朝,垂帘听政却是常有的事情。但都没有影响到国政大局,还算是不错的。

7

开国皇娘杜太后

  宋朝的开国太后杜老太太是赵匡胤和赵光义的娘亲,母凭子贵是后周的诰命夫人。

  得知陈桥兵变后,杜老太太显得异常地冷静,对左右说:“我早知我儿子不是池中之物,果然应验了。”众人争相祝贺杜老太太,并问道:“您怎么闷闷不乐呢?”。老太太淡定地答道:“我早就听说了‘皇帝难当’,虽然是皇帝在万人之上,做个明君回收百姓爱戴。如果国家治理不当,被人民抛弃,想当个普通老百姓都没资格,这就是我所忧虑的地方。”从如上这几句话可以看出老太太还是个辩证唯物主义者,深知福祸相依的道理。这几句话中隐约能看到“杯酒释兵权”的影子。开国太后就是与众不同。   被金屋藏娇的川妹子

  宋真宗的老婆也是在宋朝太后里比较有个性的一位。宋真宗的老婆刘姑娘是个如假包换的川妹子。《宋史》中记载,刘姑娘的父亲是虎捷都指挥使,不知道脱脱太师从哪里搜罗的资料?既然是指挥使的女儿,怎么会在年轻的时候跟着一个叫龚美的银匠来到京城的呢?刘妹子作为龚美的副手,负责用拨浪鼓来招揽生意,标准的文艺女青年。一次,还在潜邸的宋真宗上街体察民情,缘分巧合遇到了在街上表演的刘妹子。真宗潜邸时封号是襄王,一见钟情之后不久,就襄王有意,妹子有情了。  太宗知道这件事情后,吓得真宗赶快把刘妹子安排到了自己的老师张耆的家里,直到真宗继位后,才明目张胆的把刘妹子接进宫。刘姑娘应该是绝顶聪明的,像黄蓉这样的性格。真宗驾崩后,太子赵受益继位,改名赵祯(宋朝有皇帝登位改名的传统,这个是宋太宗赵光义首开先河的,太宗登位后改名赵炅,可能为了同宗同辈的兄弟们,避讳名字里面的辈分这个字吧。皇帝做出了牺牲,由一个人改个名字吧。)。

  赵祯就是宋仁宗,即位时只有十三岁,权臣丁谓和雷太监企图把持朝政。刘姑娘这个时候已经升格为刘太后了。陪了真宗这么多年看惯了朝中的争斗,寻了个把柄处死了雷太监,丁谓帮雷太监说好话,被刘太后搂草打兔子,顺带手贬丁谓去雷州找寇准作伴去了。

  刘太后的垂帘生涯

  刘太后不是赵祯的亲妈,她是狸猫换太子中的主角。赵祯的亲妈是刘太后的侍女李氏,刘太后安排下,真宗临幸了李氏后来生下赵祯,小太子一出生就挂在了刘太后的名下抚养。李氏死后,刘太后在吕夷简的建议下以皇后规格下葬了李氏。刘太后死后有人把这件事情揭发了出来,赵祯开李氏的棺椁后,看到了皇后的规格下葬的李氏,追忆刘太后把自己抚养长大的种种事迹,原谅了刘太后。禁止朝中非议刘太后种种是非,宋仁宗赵祯完全对得起他的“仁”字。  

阻止变法的老顽固

  高皇后,宋神宗的母亲,宋神宗驾崩后,哲宗年幼,高老太太以奶奶的身份垂帘临朝。高老太太是保守派,主张祖宗之法不可废,和司马光是一个鼻孔出气。保守又执拗的司马光尽废了王安石的新法,好的坏的一律作废,司马光的行为得到了高老太太的全力支持,这一行为更激化了党争。保守派叫元佑党,变法派叫元丰党。司马光的跋扈和高老太太的压制让哲宗喘不过气来,元祐八年,高老太太薨逝。哲宗翻身后开始全面打击元祐党,此消彼长相互攻讦使朝廷做出了很多错误的决定,两党的激烈对抗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8

说起北宋有名的太后,就不得不提宋朝的开国太后杜太后。她是赵匡胤的母亲。赵匡胤登基称帝后,尊为皇太后。

杜太后,以治家严谨果毅著称。最出名的就是金匮之盟。杜太后临死前,问宋太祖,我们所以能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宋太祖不能回答。杜太后说:只是由于后周世宗柴荣让小孩子主宰天下之故!你去世后应把皇位传给你的弟弟。天下太大,头绪太多,如能立长者为君,真是国家的福气!

宋太祖叩头说,我不敢不听你的教导。命赵普写下誓书,放在在金匣里。

宋太祖死后,其弟赵光义即位,就是宋太宗。




9

宋朝的开国太后杜老太太是赵匡胤和赵光义的娘亲,母凭子贵是后周的诰命夫人。

得知陈桥兵变后,杜老太太显得异常地冷静,对左右说:“我早知我儿子不是池中之物,果然应验了。”众人争相祝贺杜老太太,并问道:“您怎么闷闷不乐呢?”。老太太淡定地答道:“我早就听说了‘皇帝难当’,虽然是皇帝在万人之上,做个明君回收百姓爱戴。如果国家治理不当,被人民抛弃,想当个普通老百姓都没资格,这就是我所忧虑的地方。”从如上这几句话可以看出老太太还是个辩证唯物主义者,深知福祸相依的道理。这几句话中隐约能看到“杯酒释兵权”的影子。开国太后就是与众不同。

10

曹太后,刘太后,高太后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