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郭松龄率7万精锐打到奉天城下,究竟为何以失败告终?

郭松龄率7万精锐打到奉天城下,究竟为何以失败告终?

2020-09-18 07:32阅读(97)

郭松龄率7万精锐打到奉天城下,究竟为何以失败告终?:1925年11月23日,郭松龄率领7万精锐,发起了反奉斗争,并以势如破竹的气势,迅速攻占了锦州城,随后,郭松

1

1925年11月23日,郭松龄率领7万精锐,发起了反奉斗争,并以势如破竹的气势,迅速攻占了锦州城,随后,郭松龄率军向奉天进发,眼看就要夺奉成功。谁知他却突然就失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郭松龄剧照)

在卧虎藏龙的奉军大营中,有五虎将之说,郭松龄就是其一。因此在奉军中,身为将领的他很有威信。

虽然郭松龄有才,但是郭松龄在投靠张作霖之前的人生,却并不如人意。他先后投靠过清政府和革命军,但是受政治大环境的影响,清政府亡了,革命军护法失败,大家各奔东西,因此35岁的郭松龄只得回到奉天。

正好,张作霖筹办的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正需要专业过硬的技术教官。于是,郭松龄在朋友的引荐下,做了该校的战术教官。

郭松龄没想到,由于一个学生,他很快就时来运转。

这个学生正是张作霖重点培养的接班人张学良。

由于张学良的身份特殊,其他教官对张学良多有逢迎和关照,唯有郭松龄待他与其他同期学员一视同仁,非常严厉。

郭松龄由于数年在外,从清朝灭亡看到军阀割据,国家始终处于动乱之态,这让他不免忧国忧民,常常和张学良说些救国救民的道理。

张学良受郭松龄影响,一直心怀天下一统的愿望,同时他对郭松龄的能力和人品也钦佩有加。因此在他毕业后,郭松龄因他举荐,得以担任奉军卫队旅参谋长兼团长。

(张学良剧照)

初入奉军的郭松龄,很快就干了件漂亮事。

当时的卫队旅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都有些兵油子的流氓气。郭松龄接管后,不仅加强了军队纪律,还以他的军事才能严加训练,将一支如散兵游勇一般的卫队旅,训练成了一支精悍队伍。

这一举动,得到了张作霖的欣赏。于是张作霖放心让他做了张学良的左膀右臂,并将新式武器最完备的三旅、八旅交给他和张学良负责。

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后,奉军几乎全线溃败,唯有三旅、八旅在郭松龄的全线指挥下,坚持下来,最终成功阻止了直军攻破山海关的计划,并为张作霖撤退争取了时间。

因此,张作霖愈发器重郭松龄。张学良对郭松龄的信任那就更不用说了,直接就把三旅、八旅的所有事务甩包给了郭松龄,而他则高枕无忧寻欢作乐去了。

战败后,张作霖总结失败原因,开始全面整肃军队,提拔了一大批专业军事院校毕业的新派将领,并全面加强军队现代化训练。

同时,张作霖还听取了郭松龄对军队的种种改革建议。如此一来,郭松龄不仅位高权重,还极得信任,可谓风光之极。

然而,春风得意的郭松龄并不因此感激张作霖,反而瞧不上他旧军阀的作派,对张作霖的军政措施也常有报怨。

还有,张作霖一心取代中原的愿望,也和郭松龄的观点相悖。在郭松龄看来,张作霖发动内战,不仅是人民之苦,还会让日本人有机可乘。所以他力倡“开发东北,精兵强卒,抵御外侮”。

另外,郭松龄虽说能和士兵同甘共苦,但是他却恃才傲物,和其他将领很有点格格不入,因此受到其他将领排挤。

特别是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明明他的功劳最大,结果论功行赏时,他却什么也没捞到,倒让张作霖的心腹杨宇霆接管了江苏。

(直奉战争)

手上有精兵强将的郭松龄,在极度的不满中,于是起了造反的心。

1925年,郭松龄被派往日本参观军事演习。

《满铁密档选编》曾提到郭松龄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开始构思反奉大计。他先拜会了日本政要,表示他有心反奉,驱赶张作霖下野,而他将在东北建立一个全新的自治政权。希望能得到日本人“绝不干涉”的承诺,并表示事成之后,将把日本与东北之间久而未决的问题一并解决。

当时,日本人已经和张作霖周旋了快20年。

本来他们一心想扶持张作霖为傀儡,但是精明如兔子的张作霖有好处就要,触犯国家利益时就打马虎眼。搞得日本人对张作霖早就没有耐心,只是慑于他的几十万奉军,才不敢与之翻脸。

显然,郭松龄的想法,更加迎合日本人的心意。于是,在取得参谋总部课长小矶国昭和陆相宇垣一成的“严守中立”的承诺后,郭松龄提前回到了天津。

随后,郭松龄在天津联合了冯玉祥与李景林作为盟友。三人约定,只要举事成功,直隶就划归冯玉祥,热河划归李景林,而郭松龄则回奉执政,统掌东北。

有日本人的承诺,又有盟友联合倒奉,郭松龄决定立刻发动武装政变。

在政变前夕,郭松龄以张学良的名义,将所有辖管的部队撤至滦州,随后召集高级将领们开军事会议。

在会上,郭松龄痛斥张作霖发动内战的决定,只会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他表态,他绝不参与内战。随后他提出要么移兵垦荒,不参与内战;要么反对内战,和张作霖战斗到底。

随后,郭松龄要求将领们签字表态,其中有一部分赞同反奉,但是还有一部分或犹豫不决或持反对意见。于是,这些人就被郭松龄抓捕起来,并交由李景林处关押。如此一来,再也没有人表示反对。

(张作霖剧照)

造反也得师出有名,才得人支持,郭松龄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所以,他公开向张作霖喊话:一是反对内战,主张和平;二是要求祸国媚日的张作霖下野,并惩办战犯杨宇霆;三是拥护张学良执掌东北军政大权。

看起来,好像是大义在前,为国为民,然而当张学良多次劝说郭松龄罢兵时,郭松龄起先执意不见张学良,后来张学良找到日本人从中斡旋,郭松龄这才提出停战条件:山东归岳维竣,直隶归冯玉祥,热河归李景林,而他则回奉执政,统掌东北。

显然,郭松龄拥护张学良是假,夺权是真。

张学良没想到郭松龄野心如此大,大失所望下,只得派出空军,在郭松龄指挥的7万精兵强将的上方,投撒传单,揭露郭松龄的狼子野心,并痛斥他盗用自己的名义造反,实属忘恩负义之人。

反正已经撕破了脸,郭松龄干脆将7万奉军精锐更名为“东北国民军”,而他则自任“东北国民军总司令”,从此不再以张学良的名义发号施令。

由于是精锐部队,再加上武器先进。郭松龄起先在与奉军交战时一直处于上风,很快就拿下了锦州。紧接着,他又马不停蹄,一路向奉天进发,所到之处奉军皆无抵抗之力。

得到消息的张作霖,除了干着急,就是痛骂张学良是个混蛋,引了个不忠不义的白眼狼来祸害奉军。

当时,日本人找到张作霖,提出只要他答应日本人在东三省有居住和经商的自由权利,同时将间岛地区划给他们自治,他们就出兵阻郭。

面对日本人的贪婪和无耻,张作霖断然拒绝了他们的要求。表示宁可脱下身上那层皮,也不做买国贼。

张作霖一边加强军事战备,一边还找到省长王永江,提出若是战败,他就下野的想法。

然而就在此时,郭松龄的盟友却给他在背后补了一刀。

原来,李景林本出自奉军,在张作霖和张学良的软硬兼施下,他不仅不发兵帮助郭松龄,还扣押了郭松龄的军资和武器。

当时天气已经转冷,士兵需要更换棉袄,可是6万多件棉袄被李景林一直押在手中,迟迟不发给郭松龄。

郭松龄知道麻烦了,于是立刻电告冯玉祥,要求他增兵相助。

冯玉祥却为了扩大势力,率军攻打李景林,企图夺取热河。

这样一来,郭松龄尽管拼在最前面,但是他后方空虚,粮草又供应不上。再加上这支队伍本来就是张作霖养起来的队伍,最高统帅不是他郭松龄而是张学良,所以郭松龄军心大失,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

(参考史料:《奉系军阀密电》《郭松龄反奉见闻》)

2

第二次直奉大战后,张作霖因为利益问题与冯玉祥有矛盾,便联合蛰居了三年之久的皖系大佬段祺瑞,以裁军名义,逼迫冯玉祥到兰州就任“西北边防屯垦督办”。

西北是什么经济情况,冯不会不知道,所以他就不想去。但是他也不能明目张胆的对抗张作霖,于是他就以退为进,表示自己绝不不恋权力,立马就走人,并且他还三番四次的通电全国,故意把动静闹得很大,以一副受打压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反将一手把张作霖搞得很被动。

压力转到张作霖那边后,他连连发誓对冯玉祥发誓,说我若是让你走了,我老张就是混账王八蛋!冯玉祥见达到了目的,最后就与张、段达成了一个折中方案——冯仍然担任西北边防督办,但驻节地改在张家口,不用再去偏远的兰州。同时,察哈尔、绥远、甘肃三省叶都划给了他。

实事求是的说,冯玉祥吃亏了,但这是当时他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

1925年1月,冯玉祥率6个师15万人马抵达张家口,把北京拱手让给奉系。

在张家口期间,冯的压力很大,因为他远离中枢的时间越久,形势对他就越不利,并且察哈尔也养不活他的部队。于是他就动了联络一切可以联络的势力,反击奉系的念头。

联络谁呢?

一号合作伙伴自然是直系军阀,张作霖的势力当时深入到了长江流域,江苏军阀陈调元和浙江督军孙传芳随时都会被其吞并。二人为了自保,便跟冯玉祥达成了合作关系。

二号合作伙伴是奉军第二军军长李景林,李是直隶人,他当时担任直隶督办兼省长,而且他与张作霖的关系也谈不上有多好,一直想自立门户,所以冯拉拢他时,他很快也答应了。

三号合作伙伴是奉军第三军副军长,张学良的老师兼知己郭松龄。郭当时因为张作霖大封群臣,却不封他而感到很愤慨,所以他也有反张的意向。

当然,郭松龄虽然对张作霖不满意,但他还有张学良可以依靠,熬死了张作霖,他一样可以在东北施展抱负,所以他也不是一定要急着与冯玉祥合作。

不过事情就是这么巧,由于两方面原因,郭松龄很快就改变了意思,也跟冯搭上了,决定反叛。

当时郭松龄到日本观摩军事,他得知张作霖为日本扩张各方面利益提供了方便。为此郭感到很气愤,这也使他越发对张作霖和日本感到不信任与反感。于是他在日本时,就坚定了立即反奉的决心。

另一方面,张作霖为了威慑冯玉祥,把他麾下最能打的第一军和第三军,约七万人合并为第三军团,驻扎北京,交给小张指挥,而小张这个人平时不管事,真正指挥第三军团的人是恰恰郭松龄。

所以从动机和实力两方面,郭松龄此时都具备了与冯玉祥一起反奉的条件。

冯与郭搭上线后,此时冯、李、郭、直四派人的兵力加起来有40万之众(冯15万,郭7万,李6万,直系10余万),已经远远超过了张作霖。(张作霖除去郭、李两部,只剩下24万人)

1925年10月初,孙传芳为形势所迫,在浙江率先打响反奉第一枪,浙奉战争爆发。

在开战前,郭松龄为了给冤家死对头杨宇霆下绊子,故意调走了他麾下驻守在江苏的一个混成旅(奉系最精锐的步兵),导致奉军在江苏的兵力不足。而且杨宇霆虽然做参谋是一把好手,但打仗不行,所以开战才几天时间,奉系在江苏的两个师就被全歼。又半个月后,姜登选镇守的安徽也被攻克,奉军又折损一个主力师。

眼见前线溃败,张作霖一面让张宗昌从山东进军,阻截孙传芳,一面迅速从关外调集了五六个混成旅入关增援,增援张宗昌。但前线败的太快了,张宗昌的防线被孙传芳包抄击破,退回山东。而且冯玉祥已与孙传芳联合,在张家口虎视眈眈,就等着奉军入关后抄断后路。于是张作霖选择了战略收缩,密令张学良指挥关内奉军先对冯玉祥开战。

小张当时向郭松龄传达了意思,但郭松龄含糊其辞半点,就是不想开打。按理说,郭松龄如此反常,应该第一时间控制他。可张少帅的脑子不是很好使,他明明已经感觉到了郭松龄的异常,但他还是“潜行搭乘北宁路火车”走了。

小张走后,郭到了天津,代表张学良组织第三方面军司令部,他紧紧抓住这一时机,安置大量亲信,并与冯玉祥频繁联系,为武装反奉作准备。

几天后,郭松龄与冯玉祥制定了七条攻守同盟密约,正式决定反奉。(冯、郭攻守同盟的内容,大致就是把热河分给冯玉祥,直隶分给李景林,东北分给郭松龄。郭先率部出关,冯和李跟进)

1925年11月22日,郭松龄发出通电,突然叛奉自立,号称“东北国民军”,以七万精锐杀向山海关。



前面说了,郭松龄决定反叛,是有一个大前提的,那就是他出兵后,冯玉祥和李景林要及时跟进。可事与愿违,郭出关后,冯玉祥和李景林却打了起来,两人一通火拼,最后李景林退守山东,投靠张宗昌,冯玉祥则独霸了整个直隶、北京、天津。

而冯玉祥独霸华北后,他又改了主意,命人封锁山海关,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当初的三方联合反奉,变成了郭松龄单挑张作霖。

郭松龄见冯、李火拼,起初有点懵,不过他的部队是奉军精锐中的精锐,是张作霖给张学良积攒的家底,他认为凭自己的力量单挑张作霖也够了。所以冯、李没配合他,他也有点脑子不好使,选择了继续进攻,没有及时的回撤。

再说张作霖这一边。

1925年12月7日,郭松龄军攻下锦州,在他强大的攻势下,张作霖一度考虑下野。但老张很快发现日本人虽然痛恨自己,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日本人更怕郭松龄、冯玉祥这种有革命思维的人主政东北,导致苏联的势力进入东北(冯玉祥当时已经与苏联建立了合作关系)。于是张作霖和日本人就在这种你情我愿,都有反苏、反革命的诉求下,达成了合作伙伴关系。

1925年12月8日,日本关东军出兵封锁南满铁路,对郭发出警告,称南满铁路附属地20里以内禁止作战,不让郭军穿过。郭松龄对此,两次致电日方,声明他会保护在东北的外国人,尊重既成条约,要求日本和各国严守中立,不要干涉中国内部事务。

但日本方面并不相信他的声明,仍然结集了大量兵力于奉天府警戒,并且,关东军司令部也从关东州搬到了奉天。

由于日军的干涉,郭松龄原打算南北夹击奉天的计划不能实施,只得在巨流河一线正面与奉军作战。而张作霖有日本人撑腰,局势得到了稳固,他遂即决定反攻。张学良被任命为前线总指挥,整编了数万残余部队在巨流河一线布防。

当时张学良部队的炮兵虽不如郭军,但他有骑兵优势,比如郭松龄的一个军火库就被吴俊升的黑龙江骑兵给抄了,损失惨重。而且张学良还有日本顾问从旁协助,就连炮弹也是日本人提供的。所以郭张双方的实力基本对等,奉军的兵力甚至还要多一点。



1925年12月23日,郭军首先发动攻击,巨流河之战打响。

这场战争的过程很简单,就是奉军和郭军一通打,张学良在指挥作战时,发动了强大的策反攻势,亲自给郭军军官打电话,讲明形势,表示既往不咎,致使郭军全线震动,士兵士气低落。

当天晚上,郭松龄抵达前线,召开军事会议商议策略,希望大家团结一致,但将领们的态度很不统一。以郭的参谋长邹作华为主的一群人极力主张停战议和,只有部分人还主战。在这种情况下,郭松龄只得是孤注一掷,决定于次日对奉军发动最后一击。

然而,正当郭松龄准备亲自督战时,又出了意外。日军从侧翼偷袭郭军,再加上张学良用飞机撒下“老张家人不打老张家”的传单极大地涣散了郭军的士气,以致战斗还没打响,士兵开始纷纷投诚。最后,邹作华命令所部炮兵旅撤回,并停止前线子弹供应,这场仗压根没打起来,郭的部队就溃败了。

1925年12月24日午,郭率卫队突围,当晚逃至白旗堡附近时,与夫人韩淑秀双双被奉军吴俊升的骑兵俘虏,这场历时32天的反奉战争就此失利。



击败郭松龄后,张作霖就得报仇了。

1926年春,奉军再度入关,先克滦州,再围天津,目标直指山东和北京。

不久后,张作霖令人檄了李景林和张宗昌部队的械,张宗昌表示自己绝无二心,张作霖遂又恢复了他的指挥权。李景林也表示自己绝无二心,但张作霖不信,李景林就此被罢免所有职务,退出了军旅。

搞定山东后,张作霖派专使赴湖北与吴佩孚释嫌修好,约他自武汉北攻信阳,同时还派人拉拢山西的阎锡山,许诺他好处,诱使他出娘子关取保定,从四面八方包围冯玉祥。

冯一看这种态势,先是打算硬刚,为此他还派人在天津大沽口海域布设水雷,并一度与日本军舰炮战。但是很快,他发现自己刚不过,便下令退却,主动放弃直隶与河南,所部集结于北京。

1926年3月,冯玉祥离开北京,去到乌兰巴托与国民党谈合作。而北京则交给了他的心腹大将鹿钟麟负责。

鹿这个人也很滑头,他主政北京期间,为了给自己留后路,便释放前总统曹锟,声言愿重隶其麾下。并想通过曹锟与吴佩孚释嫌修好,希望图谋共拒奉系。但吴佩孚与张作霖已经有密约了,所以他对鹿钟麟的示好拒不接受。最后鹿钟麟自知难以独力扺抗,便也全师撤出北京城,退守南口。

后来张作霖、吴佩孚、阎锡山、张宗昌四路人马围攻南口,鹿钟麟的部队损失惨重。约万余人战死。



就在冯与张吴阎联军激战于南口时,广东方面开会研究此事,李宗仁认为:直系讨冯战争在华北吸收精锐部队,湖北全境空虚,如果利用唐生智为前驱,乘机北伐,击吴佩孚于立足未稳之时,可以一鼓而下武汉。

李宗仁的意见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于是北伐第四军率先北上,掀开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序幕。当然,这是后话了。

3

郭松龄原本是张学良的老师,他也是张学良以一人之力捧红的奉军将领,他毕业于河北保定军校,毕业后转战于各个军阀之间,最终确立了帮助张学良,经介绍郭松龄成为张作霖创办讲武堂中的一名教师,他非常擅长于山地作战,在二次直奉大战中表现出惊人的战斗力,因此成为了张学良的左膀右臂,张作霖对此不闻不问,他相信张学良还是能够降的住郭松龄的。

郭松龄为何反奉

郭松龄是非常聪明的将领,但奉军中除去张学良没有一位手握重权的人看的起他,因此他心中不服,例如:第二次直奉大战,军功卓著的郭松龄曾经与张作霖的心腹杨宇霆不和,最终京榆驻军副司令的职位,对于这件事情郭松龄咬牙切齿,张学良为认为这件事情不公,可在奉军中张作霖说什么就是什么。


杨宇霆的本事不大脾气不小,孙传芳将其打败后,张作霖并没有做任何处罚,此时的郭松龄认为张作霖用人特别不公,加上自己张学良非常信任郭松龄的原因,京榆驻军他名义上是副司令可由于张学良不管事的原因,他有着领导全军的能力,张学良的大本营并不在京榆这也更加让郭松龄独掌大权。


大权在握的郭松龄不满足此前的现状,杨宇霆丢一个省张作霖不处罚,自己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还是一个副司令,不久后冯玉祥与张作霖不合,大战在即,郭松龄做出了清楚的判断,他认为自己继续给张作霖卖命,最后的功劳还是会算在杨宇霆等张作霖亲信身上,还不如乘自己手握军权,反奉。


郭松龄成功了就是东北王,并且当时京榆驻军装备精良,自认为是奉军中最精锐的部队,加上冯玉祥的挑拨离间,郭松龄心中的小宇宙终于爆发,与冯玉祥站在统一战线,一起对战张作霖,张作霖根本没有想到郭松龄会反,张学良也一定没有想到,冯玉祥也没能相信郭松龄能反。

郭松龄为何能打到奉天城下

装备精良,郭松龄是非常聪明的,反奉开始就给自己立了一杆大旗,为张学良获得东北王的位子,当时京榆驻军的人都是张学良一手带出来的,自然希望张学良做东北王的位子,战斗开始,武器装备精良的京榆军,拼了命的与奉军作战,加上郭松龄军事能力一直是屡战屡胜。


可张学良开始并不知道,张作霖以为张学良要反,准备与张学良的京榆驻军展开殊死搏斗,后才知道郭松龄自己反叛,与张学良无关,并且有日本人的支持,张作霖大怒直接找日军领事馆,许诺去在东北的各种特权,希望日军能够帮助奉军击溃京榆叛军,日军答应了下来。


这也是郭松龄能够屡战屡胜的原因,那就是其之前联系日本人,许诺其在东北的铁路权,却没有想到张作霖居然把大批的特权全部送给日本人,这样的做法无异于将东北送给了日本人,对于这种做法又加大了郭松龄的声势,但日军的军队是在是训练有素,郭松龄根本抵挡不住。


此时的张作霖自然也看到了敌我双方的差距,并且利用完日本人后,一脚踹开,早已忘记了当初的承诺,才会有了皇姑屯事件。

郭松龄败北的原因

日本人直接介入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日本帮张作霖则张作霖胜,日本帮郭松龄则郭松龄胜,由此可见日本当时对中国军队的影响,这就在于郭松龄给的好处多还是张作霖给的好处多。


张作霖的头脑比较灵光,虽然答应了日本人,但不一定兑现,而郭松龄古板,答应下的事情一定会办,因此日本人当初要是帮助郭松龄,说不准东三省当时就丢了,而自命军事家的张作霖,不仅利用了日本人平叛,还获得了很多好处。


郭松龄政治头脑不灵光也是他败北的主要原因之一,加上冯玉祥并没有按照约定好的计划一同发动进攻,郭松龄腹背受敌,虽然七万军,但这都是张学良的,张学良利用飞机发文书,告知京榆军张家人不打张家人。军心一散郭松龄只能失败。

郭松龄的能力很强,可政治头脑太过于简单,兵败后郭松龄被枪决。

4

郭松龄兵败的原因很多,而最主要原因是日本的直接介入,导致他功败垂成。

郭松龄反奉的原由

郭松龄原本是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的战术教官,后来因为当时在讲武堂读书的张学良赏识他的才能,所以大力提拔。此后郭松龄又在第一次直奉大战时表现出色,所以很快成为奉系干将之一。

在第二次直奉大战时,张作霖击败吴佩孚,控制了北洋政府大权,并夺取了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盘。郭松龄在战争期间也是表现不错,立下了不少战功,本来也想着去捞个督军当当。

然而张作霖的心腹杨宇霆和郭松龄一直不和,在他的撺掇下,郭松龄最终一无所获,只得了一个京榆驻军副司令的职位,统帅部队坐镇滦州。京榆驻军司令名义上是张学良,不过因为他一向把军务交给郭松龄处理,所以实际上是郭松龄以副司令的名义统帅全军。

奉系的大举扩张最终引起了其他军阀的联合反对,孙传芳出兵攻打江苏、安徽。奉系将领杨宇霆和姜登选大败,两省地盘全部被孙传芳夺走。郭松龄原本就因为杨宇霆和姜登选从自己手里抢走江苏、安徽地盘有所不满,此时更是觉得张作霖用人不公。

而张作霖为了和冯玉祥争夺河北、绥远地盘,有意对冯玉祥开战。郭松龄认为自己卖命不过便宜了杨宇霆等人,而此时的直隶军务督办的李景林也担心战事会损害自己的利益,两人于是逐渐走近。最终郭松龄、李景林和冯玉祥达成联合反奉的协议。

起兵之初,郭松龄占据了绝对优势

郭松龄起兵依靠的就是他统帅的京榆驻军,京榆驻军下辖6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和两个炮兵旅,共计7.5万人,是奉军最精锐的一支军事力量。

而此时张作霖虽然号称有40万大军,但是在江苏的奉军已经被孙传芳打的大败,暂时失去了战斗力。山东的张宗昌又忙着应付日益逼近的孙传芳部队。直隶李景林已经和郭松龄达成了默契。再扣除京榆驻军,张作霖手下还有大约11万,数量虽然比郭松龄要多一些,但是质量差距甚大,而且分散在东三省和热河驻守,一时间难以聚集。挡在郭松龄和沈阳之间的奉军,仅有4个步兵旅、1个步兵团和1个骑兵旅。

因此在1925年11月24日,郭松龄通电反奉时,在局势上占据了绝对优势。27日就攻占了山海关,12月3日夺取了兴城,5日突破奉军在连山的防线,随即占领锦州,可以说是势如破竹,长驱直入。

所以在12月6日时,局势大为不利的张作霖召开军事会议,考虑主动宣布下野。

日本的干涉给了张作霖喘息之机

然而一直把东北当作自己势力范围的日本,却将此次事变作为干涉东北的大好良机。日本一面宣布严守中立,增派军队前往东北,一面派出代表去会晤张作霖和郭松龄,对他们进行拉拢和要挟。

最终郭松龄拒绝了日本的要求,而张作霖却全部答应,日本于是决定全力支持张作霖,并迅速付诸行动。日本以中立为由,禁止郭松龄部使用南满铁路和在南满铁路附近活动,迟滞郭松龄的进军速度,同时却以南满铁路将吉林和黑龙江的奉军运到前线,加上从连山败退下来的部队,奉军很快集中起了6万多人。

为了加强奉军的战斗力,日本关东军还抽调大批现役军人去奉军充当顾问,甚至直接加强到奉军作战部队中去,在奉军的炮兵部队里,就有大量的日本炮兵直接操作大炮,参加了之后的战斗。

李景林的态度转变削弱了郭松龄的力量

而此时李景林的态度也起了转变,郭松龄起兵以后,岳维峻的国民二军进攻河北。而国民二军在北京政变时曾经是冯玉祥的盟友,所以李景林认为这是岳维峻要和冯玉祥一起要抢自己地盘。加上日本也派代表游说李景林,明确告知会支持张作霖,所以李景林决定转而支持张作霖。

于是李景林一面禁止冯玉祥部通过天津去增援郭松龄,一面扣押了郭松龄存放在天津的后勤物资。郭松龄因此不得不分兵驻守山海关,防止李景林攻击自己后路,而且郭部经过长途行军后,部队已经疲惫不堪,冬衣又被李景林扣押,冻伤、患病者不少,这么一来,实际上抵达巨流河,和奉军展开决战的郭松龄军,数量已经不足5万,反而少于了奉军。

而且郭松龄军中有些人也和张学良偷偷联系,参谋长邹作华更是命炮兵部队不要瞄准奉军阵地开炮,这种情况下,郭松龄最终遭到失败也就很正常了。

结语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郭松龄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日本干涉,给了张作霖喘息之机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5

很多人肯定会认为奉系巅峰的时候四十多万人,郭松龄这区区七万人,又怎么会掀起什么风浪?要是了解了当时奉系的情况,就会知道,郭松龄这七万精锐在奉系中的地位。
郭松龄反奉是在第二次直奉大战后不久,奉系在江苏的3.3万人已经全部折戟。

当时奉系的兵力部署是:留守在东三省一共11万左右的人马,其中奉天2.8万,吉林4.4万,黑龙江2.4万。李景林在直隶6万余人,张宗昌在山东有9万多人,热河还有1.3万人。

除了这些部队外,最为精锐的就是郭松龄7.5万人,驻扎在京榆,作为奉系的机动部队,可以支援东三省到华北的任何一处战场。

为什么说郭松龄反奉之处会势如破竹呢?除了找了外围帮手冯玉祥,还有奉系内部的李景林,这样的话,奉系在东三省加热河的兵力不过12万,而郭松龄加李景林的兵力甚至还占有优势。

至于张宗昌的小10万人马应该是郭松龄最为忌惮的,一旦郭松龄踏出山海关,张宗昌从后背偷袭的话,也会让郭松龄很头疼。

不过有了冯玉祥国的民军帮忙拦截张宗昌,郭松龄反奉就是以奉系最为精锐的军队,直接攻打张作霖的老巢,而当时奉天只有2.8万人,根本无法正面与郭松龄对抗。

那么,这样一副好牌,郭松龄为何还会失败呢?

其中最重大的一个原因就是,郭松龄与冯玉祥、李景林的这个联盟太脆弱,没有发挥出铁三角应有的作用。

1925年11月22日,郭冯张三方达成联盟,还签订了《郭冯密约》,约定反奉成功后,郭松龄统治东北,李景林占据直隶热河一带,冯玉祥则获得天津港口的使用权。

不过三方联盟的利益分割协议并未能使得各方满意,反而给了冯玉祥可乘之机,冯玉祥一直觊觎李景林的地盘,根本不甘心只是获得天津的使用权,他想要的是彻底抢占李景林的地盘,郭松龄反奉让他觉得,机会来了。

李景林最初是信守与郭松龄的决定的,已经公开致电张作霖让他下野,并表示自己脱离奉系的立场。

不料郭松龄刚刚出了山海关,冯玉祥的国民军就开到了热河,同时还向天津进军。顶不住压力的李景林率先和冯玉祥谈起了条件,问怎么样才能停止对自己地盘的入侵,冯玉祥干脆的表示,没有商量余地,就是要李景林撤出直隶,把地盘让给国民军。

李景林被老冯的背信弃义气得七窍生烟,11月28日,李景林查封了郭松龄军队驻天津办事处,扣下了士兵的棉衣,断了郭军的后路。

随即与驻扎山东的张宗昌组成了“直鲁联军”,抵抗冯玉祥国民军,又公开发表了征伐冯玉祥的通电。

因为冯玉祥的倒戈,李景林的退出,三角联盟土崩瓦解,给了张作霖翻身的时间,从黑龙江与吉林抽调的援军得以赶到,郭松龄浩浩荡荡的反奉行动被扼杀。

当然,郭松龄反奉失败最根本的地方其实还是,德不配位,很多人把郭松龄吹嘘得很厉害,其实也难以掩饰郭松龄在奉系内部声威不足的事实。

郭松龄闹革命时间很长,但是屡屡受挫,最后还是托人找关系进入奉系讲武堂当教官,郭松龄命好的地方是遇到了少帅这个学生,两个人关系处的特别好,少帅逢人就说“我即茂宸,茂宸即我”。

少帅把所有的兵都交给副手郭松龄来带,说起来,郭松龄也就是少帅的副手,在反奉的时候,由于担心自己威望不足,郭松龄打着少帅的名义,成功地迷惑了控制的部队。

在大家看来,少帅是张作霖的儿子,迟早要当家的,他们都很支持少帅,而反感以杨宇霆为首的士官派,郭松龄正是利用了士兵这个心理。

在郭松龄反奉过程中,张作霖也以为是少帅执掌的,开口就是大骂,等到明白是郭松龄搞得鬼后,反而不是那么害怕了。

少帅当时一直希望能够和平解决此事,曾给郭松龄下亲笔信:“承兄厚爱,拥良上台······兄举兵之心,弟所洞亮,果能即此停止军事,均可提出磋商,不难解决”。

郭松龄随即进行回信,表示自己反奉,是为公,不是为私,以此婉拒张学良的劝告。

1925年11月27日,郭松龄通知张学良,如果想要停战,需答应如下几个条件,

第一条山东归岳维竣,第二条直隶归冯玉祥,第三条热河归李景林,第四条郭松龄回奉执政,统掌东北。

说到这里,大家已经明白郭松龄的反奉,其实就是为了给自己夺权,拿士兵当土匪,等到少帅见形势已经无法逆转,就派飞机撒下传单,告诉士兵真相,导致郭军军心动摇。

再加上冬天来临,没有退路,郭松龄雷厉风行的攻势也就告一段落了。

除此之外,当时日本人的参与,也对郭松龄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因为东北当时是日本人的势力范围,郭松龄反奉不可能不经过日本人这一关。

在郭松龄反奉的过程中,日本人就已经找上门来与郭松龄谈判,有一说一,郭松龄在这方面还挺有气魄,公开宣称这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警告日本人不要随便插手。

为此,日本只能与张作霖继续合作,在张作霖的请求下,日本调入东北两个师团,准备随时支援张作霖,并且要求郭松龄军队不得从日本南满铁路附属地带通过,也给张作霖拖延了时间。

总体来说,郭松龄反奉计策很成功,时机把握的也很好,但是条件却不太成熟,又错误的与冯玉祥和李景林这样的人联盟,也算是被坑了。

6

外有日本的干预,内有冯玉祥的倒戈,郭松龄焉能不败。

“郭松龄反奉”战争,郭松龄最得意的时候无疑是在1925年12月,先是5日夺取奉军前沿防线连山,7日又夺取奉军重镇锦州,可谓是势如破竹,如若不发生后来的事情,郭松龄不出数日即可直达奉天城下。而反观张作霖,此时能够直接调动的部队就只有张作相的第五方面军近5万多人,而黑龙江的部队因苏联控制的中东铁路拒绝运送,所以无法按时到达。


因此当时在奉天的张作霖是随时准备逃跑,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张作霖是“当即命令内眷收拾细软转移,府内上下手忙脚乱。10时检点就绪,即以电车27辆,往返输送(家私)南满货栈。然后令副官购入汽油10余车及引火木柴等,布满楼房前后,派兵多名看守,一旦情况紧急,准备逃跑时付之一炬”,并随时准备通电下野。

同时当时的张作霖还派王永江去召集省城各法团负责人开会,并转达他的意思,王永江说道:“大帅让我召集你们大家来谈。军事情况,对我们是不利的,但集中兵力还可背城一战,不过使家乡父老遭到兵的蹂躏,大帅是不忍心的。大帅说,政治好像演戏一样,郭鬼子嫌我唱得不好听,让他们上台唱几出,我们到台下去听听,左右是一家人,何苦兵戎相见。烦你们辛苦一趟,专车已经备好,你们沿铁路向西去迎接他,和他说明,我们准备正式移交”,从张作霖的表现可知,当时奉军所面临的处境是有多么危急,而也可知郭军离胜利是有多近。



但就是在郭松龄节节胜利,张作霖节节败退下,形势却突然发生了大逆转,郭松龄的处境是急转直下。先是内部的两位盟友突然内讧,冯玉祥为了拓展自己的地盘,突然率军大举进攻李景林的部队,并抢夺了直隶省的地盘,同时霸占了天津作出海口,如此郭松龄是再也得不到盟友的协助,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

再是日本的突然加入,当时日本本来是支持郭松龄的,当时因郭松龄断然拒绝日军的无理要求,于是日本转而支持张作霖,并由此禁止郭松龄军队通过日本控制的铁路向奉天集结。而后,郭松龄不得已只能命令主力徒步向奉天进发,由此郭松龄错失了向奉天进攻的最佳时机。此后,日本更是以“护桥”、“换防”为由,从日本国内和朝鲜紧急调入两个师团,分驻马三家、塔湾、皇姑屯一带,拱卫奉天。



如此,在内忧外患下,郭松龄是一溃千里。日本人的干涉,冯玉祥的突然倒戈,让张作霖有了喘息之机。而后,张作霖迅速将残余的部队进行整编,并任命张学良为前线总指挥,率近六万人在巨流河东岸布防,于此同时从奉天兵工厂调来了日本重炮,并由日本人亲自指挥和操纵这些炮队,弹药也由日本人提供。

此后,缺少外援,又缺衣、缺粮、缺弹药的郭松龄开始节节败退,后随着手下唯一的炮兵部队邹作华所部的突发倒戈,郭军遂大溃。随后郭松龄眼见大势已去,24日晨携夫人韩淑秀及幕僚数人以及200多名卫队出走,不久在新民县一个农家的菜窑里被奉军逮捕。25日,被押至辽中县老达房后,郭松龄与夫人韩淑秀被枪杀,张作霖命令曝尸三日方可收葬。



其实,郭松龄会在如此大好局势下功亏一篑,其原因无外乎以下三点。

一、盟友内讧。反奉之初,郭松龄即与冯玉祥、李景林秘密结盟,相约共同讨张。可结果在郭松龄即将对奉天发起总攻时,冯玉祥非但不支援,反而为了个人之一己私利,突然对另一盟友李景林发起进攻,并趁机袭取李军控制的直隶。如此,李景林是恼羞成怒,遂就断了郭松龄军的前线补给,并调转枪口与冯军开战,最终让郭松龄军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境地。



二、日本干预。当时郭松龄因拒绝日本的无理要求,从而促使日本转而去帮助张作霖,并让郭军是处处受限。日本先是拒绝其所控制的铁路为郭松龄运送部队,从而让郭军丧失最佳时机。而后又将大石桥、辽阳、奉天、抚顺、铁岭、开原、长春等14个铁路沿线重要城镇划为禁止武装部队进入区域,禁止郭军通过,之后更是派兵协助奉军防守奉天。如此,在日本蛮横的干预下,郭松龄是错失了一次又一次的最佳进攻时机,从而让张作霖有了喘息之机。



三、军心不齐。当时郭松龄率领的反奉大军曾都是张作霖的精锐部队,而郭松龄起兵却是很急促的,因此仓促之间难以尽收将领之心。再则郭松龄可以说是用欺骗的方式来让原奉军跟随自己反奉的,且多数将士都是被迫起兵,即使在与张作霖军大战时,军中依然都在流传着“吃张家,穿张家,跟着郭鬼子造反真是冤家”的说法。如此,当张学良传单一撒,说“老张家人不打老张家人”,郭松龄军是人心惶惶,士气全无。直至最后出现诸多将领临阵倒戈,如炮兵旅长邹作华就“突然将所部炮兵旅撤回,并停止前线子弹供应”

如此,在诸多诱因下,郭松龄最终走向灭亡。

7

1925年 11月21日,郭松龄对外发出讨伐张作霖通电,提出三大主张:一是反对内战,主张和平;二是要求张作霖下野,法办杨宇霆;三是拥护张学良为首领,改革东三省。

11月23日,郭松龄将所部整编为5个军,合计七万余人,他亲任总司令,然后率大军浩浩荡荡向奉天进发。自此,郭松龄倒戈战役正式拉开帷幕。

说起这位郭松龄,就必须提张学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两人的关系,就如同是韩信和萧何,郭松龄的快速崛起,张学良功不可没。当时人们评价说:“张对郭推心置腹,而郭对张也鞠躬尽瘁。总而言之,郭是张的灵魂”。张学良自己也说:“我就是茂宸,茂宸就是我”。

但是,就是这样两人亲密无间的人,最后却兵戎相见,当时在张作霖和冯玉祥交战时,郭松龄却暗中与冯玉祥往来,他还拉拢奉系高级将领李景林,三人结成攻守联盟,一同对付张作霖。



最初,郭松龄因为准备充分,且时机又抓得好,再加上还是打着张学良的旗号,说是要替张学良获取东北王的位子,当时京榆的驻军都是张学良一手带出来的,自然也希望张学良能执掌东北。

在这种背景下,郭松龄的大军一路势如破竹,一口气直接打到奉天城外。 但后来,张学良得知消息后,便亲自写信劝阻郭松龄,但被郭松龄拒绝。于是张学良便派飞机在郭军上空投撒传单,揭露郭松龄盗用自己名义倒戈反奉,并告诫郭松龄的士兵,总而言之,张家人不打张家人。

见此,郭松龄就不再盗用张学良的名义,而是以东北国民军总司令的名义发表通电,同时还把自己的部队也更名为“东北国民军”。

这样一来,郭松龄麾下的士兵终于知道,搞了半天,原来是郭松龄自己想当东北王。由此,郭松龄的军心开始出现涣散。



紧接着,当郭松龄与张作霖父子的战斗处于白热化状态时,正需要他的盟友冯玉祥和李景林的声援。但就在这个时候,冯玉祥却突然率军大举进攻李景林的部队。

原来,冯玉祥觉得如果支持郭松龄统一东北,自己根本讨不到什么好处。因为,这相当于就是送走了一个张作霖,又来了一个郭松龄。

在这种背景下,冯玉祥便觉得,还不如趁东北军在关外打得热火朝天之时,赶紧抢占奉系在关内的地盘。当时,奉系在关内的地盘,主要就是直隶省、天津和热河省,其中直隶省和天津是郭松龄盟友李景林的地盘,而热河省则是郭松龄心腹阚朝玺所掌控。

于是乎,冯玉祥便直接率军进攻进攻李景林,抢夺了直隶省的地盘,并霸占了天津作出海口。这让郭松龄开始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境地。紧接着,冯玉祥又趁这个机会突然出兵,夺取了热河,这下直接把郭松龄的退路都给断了,这样一来,形势对郭松龄越来越不利。



就在这个时候,日本又跑来给了郭松龄最后一刀。本来,在郭松龄起兵之初,他特意与日本人达成和议,许诺其在东北的部分铁路权,日本则保持“严守中立”和“不干涉”。但是,在战争进行到此事时,日本觉得有利可图,便又再次找到郭松龄,提出更多的无理要求。

对此,性格刚直的郭松龄直接明确拒绝,于是日本人转而与张作霖接触。在此危急时刻,张作霖慌不择路,便向日本人表示,只要能保住他的地位,一切要求都好商量。日本人乘机提出增筑吉会等7条铁路、获得商租权等诸多要求,张作霖为一时之急,同意了日本人的无理要求,双方订立了反郭密约。

随后,白川司令官将辽阳、奉天、抚顺、铁岭、开原、长春等14个铁路沿线重要城镇划为禁止武装部队进入区域,禁止郭松龄的军队通过。同时,日本还假借“护桥”、“换防”的名义,从日本国内和朝鲜紧急调入两个师团来帮助张作霖,还派出飞机轰炸。

在装备精良的日军面前,郭松龄的大军很快兵败如山倒,他本人也被抓起来枪决。事后,张作霖对日本人所作的承诺全部反悔,日本人怀恨在心,便在皇姑屯将其炸死。至于冯玉祥,则成为最大的赢家,他趁机拓展了自己的地盘,东起天津、西迄兰州,长城内外的草原牧场,尽成他冯玉祥国民军的天下。

8


说打到奉天,那是言过其实了,是打到新民的巨流河,就受到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的阻击。

郭松龄的这支部队,是奉军最精锐的劲旅,总司令是张学良,副司令是郭松龄,由于郭松龄是张学良的教官,而且张学良和郭松龄是最好的朋友,也是张学良最信任的朋友,郭松龄的权利,是由于张学良的举荐,得到了张作霖的批准才得到了副总司令的爵位,张学良放权,把一切指挥大权交给了郭松龄,这样郭松龄在这支部队就有了一定的指挥和说话权。

这话的从第二次直奉战争说起,第一次直奉战争,张作霖败给了吴佩孚手下,但张作霖那样的人能甘心吗?于是他又休养几年,进行了第二次直奉战争?调集了25万部队,分五路进攻山海关,天津,河北,北京,赤峰等地,其中最难打的就是山海关九门口,这一路军由张学良和郭松龄带领,他们经过几天的激战,由于张郭有空军优势,奉军的空军狂轰滥炸,还有海面舰艇的炮击,吴佩孚的部队彻底失败,吴佩孚由秦皇岛坐船逃走,奉军占领天津,热和,并挤走了先占领北京的冯玉祥,张作霖成了中华民国的统治者,号称陆海空大元帅,设立文武大臣总理等人,并在各省市设立直隶总督,张忠昌为山东直隶总督,汤玉麟为热和直隶总督,并在江南一带和上海设立了直隶总督。

在封官时,郭松龄由于战功卓著没有得到及时封赏,可能张作霖会另有安排,郭松龄还是副总司令,在他的心中就产生了怨气,于是他就打着张学良的旗号,叫静难清君侧。带走7.5万劲旅从天津一路出发,打得很顺利当时,张学良不在部队中,张学良是在沈阳,当郭松龄的部队打到锦州以后张作霖组织人马叫张学良到巨流河一带去阻击,由于张学良的喊话,叫奉军不要打奉军,很多部队外逃,或归降,还有郭松龄的参谋长,不愿自己人打自己人,叫炮兵团放空炮,所以张学良这边的部队损失很小。

还有很大的原因就是部松龄要打到奉天,得经过南满铁路,日本的关东军出来干预,这也是他失败的原因。最后,郭松龄夫妇逃到辽中的一个村庄,藏到地窖里,被人举报抓了出来,他们夫妇都被枪毙,暴尸奉天的小河沿七天,供人观赏。

实际上,郭松龄不应该反奉,他的权利是张作霖爷俩给的,而且他的部队也是张作霖的部队。他为了权利是不仁,不义,不忠,也是罪有应得。

9

说起郭松龄这个奉系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可以说是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的左膀右臂。


但在1925年,手握重兵的郭松龄突然起兵叛乱张作霖父子,率领7万精锐部队,打的张作霖节节败退,甚至打到了奉天城下。但是虽然郭松龄的反奉运动声势浩大,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那么郭松龄为何最终会失败呢?像素以为有以下三点,而且郭松龄的失败是必然的!


第一点
、郭松龄虽有7万精锐部队,但反观张作霖盘踞东北已有十数年,早已根深蒂固,真正实力要比郭松龄大的多得多。郭松龄在前期之所以可以压着张作霖父子打,主要在于郭松龄突然反叛让张作霖猝不及防。

此外张作霖的人马上并不比郭松龄少,还有就是张作霖物资充足,拥有补给上的优势;而郭松龄可以说所以物资供给都跟不上。例如在大雪天里穿着单衣和张作霖的部队作战,能不吃大亏么?还有就是吴俊升偷袭了郭松龄的仓库后,那时郭松龄的部队士气已然遭到了沉重打击,在等到张作霖的援军赶来之时,败局已定。

第二点、张作霖忽悠日本人给予了更优厚的条件。一开始日本人对郭松龄开出了条件,郭松龄也答应了日本人在东北的利益,这也是郭松龄敢反叛的先决条件。不过郭松龄没想到的是,张作霖向日本人开出了更高的条件,最终日本毁约,转而出兵帮助张作霖平叛,最终在日本人的干预之下郭松龄兵败。

但是在平定郭松龄叛乱之后,张作霖就反悔,无论日本人说什么,张作霖打死也不承认当初为了平定郭松龄叛乱许下的承诺,写才有了后来的皇姑屯事件。

第三点、郭松龄其主要依仗的还是第三军团,虽说这7万的精锐部队,是郭松龄带出来的,但说到底还是张学良的直系部队,所以这其中有很多人本就不愿意跟着郭松龄一起反奉。

所以在郭松龄反奉的过程中,这七万人就已经在主和、主战之间闹分歧,所以在张学良用飞机在巨流河撒传单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脱离了郭松龄,回到张学良的身边,特别是这一点瓦解了郭松龄的势力。

综上所述,这三点说明了郭松龄为何会输,失败其实是必然的,当然不乏有日本人的助力、内部的瓦解,供给的跟不上等等。

10

(郭松龄遗体)


郭松龄失败的真正原因是郭松龄并没有真的想过依靠战争将张作霖父子赶下台。

而郭松龄之所以没有想过真的依靠战争将张作霖父子赶下台,是因为这场战争不仅对于张作霖,对于郭松龄来说也是“仓促起兵“。

郭松龄最开始是以“清君侧”的名义欺骗绝大多数参战官兵,甚至有些基层军官到了连山战役后才知道原来郭松龄是准备“取代张家父子”。

而正因为郭松龄自己也是仓促起兵,当时已经是11月下旬了,郭松龄在后勤上并未给军队准备冬衣,根据“倒戈”的郭军士兵以及奉张军的资料,郭松龄“反奉军”大部分还穿着夹衣。

因为军心不稳以及后勤补给不足,所以郭松龄的反奉军大部分时候是坐在火车上,跟着火车移动的,而郭松龄把后勤物资以及自己指挥部和军火也放在火车上的。

其实日本方面在郭松龄反奉战斗中并没有深入参与,即使是奉张军队的日本顾问提出的建议,奉张方面也都没有采纳,因此,郭松龄反奉失败,日本因素应该不是主要。

正因为郭松龄对步兵不不信任,所以郭松龄在作战时更多的采取大炮轰击,然后步兵占领的战术,虽然这种战术在对付奉张军队时屡屡奏效,但是由于不信任步兵,使得郭松龄难以扩大战果。

以连山战役为例,所以郭松龄反奉军获得了战斗的胜利,但是奉张军队真实损失微乎其微,相反,郭松龄反奉军因缺乏御寒的衣物,有6000人“反正”,投降了奉张军队,算上伤亡以及冻伤,获得连山战役的郭松龄反而损失了7000人,而奉张军虽然输掉了战斗,但是真实损失不足1000人,大部分伤亡还是炮击造成的。

虽然连山战役一度使得张作霖信心大失,准备逃亡大连,但是当杨宇霆带来连山战役真实损失后,张作霖与张学良都坚定了与郭松龄作战的决心,而此时原本动摇的吴俊升和张作相都坚定了支持张氏父子的决心。

反观郭松龄部,虽然取得了连山战役的胜利,但是由于御寒衣物的缺乏以及对铁路的严重依赖(缺少御寒衣物以及对士兵不信任,使得郭松龄军一直沿铁路线活动),反而进展缓慢。郭松龄军离开锦州到达白旗堡时已经毫无战意。


(郭松龄)

此时,郭松龄军与奉张军即将在辽河展开决战。

郭松龄在指挥辽河战役时,由于害怕军队倒戈,所以在军队布置上把最忠诚的第四军部署在辽河南岸,而把忠诚度不高的反奉第二军、第三军布置在正面战场,而第一军则部署在左翼,防备奉张军的骑兵。

然而第一军距离二三四军过远,根本起不到支援作用,而且也很难切实有效的保护反奉军的左翼,另外,二三军与南岸的第四军也因为距离原因,完全无法准确知道南岸战况。


(郭松龄夫妇)

结果奉张黑龙江与吉林部队与第四军发生激战,虽然第四军击退了奉张军的进攻,在战场上占据优势,但是第一、二、三军指挥官并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奉张军黑龙江与吉林部队抵达战场,并且对反奉军的侧翼进行了攻击,而二三军在正面作战效果也不好,因此,第一二三军指挥官以为郭松龄反奉大势已去,结果就在反奉军还占有战场主动的情况下主动联络对面的奉张军,宣布“反正”。第四军见大势已去,也宣布“反正”

更离谱的是郭松龄本人在23日晚上11点才抵达反奉军前敌指挥部新民,而此时,郭松龄手下高级指挥官全部宣布“反正”。

郭松龄反奉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失败了。

整个辽河战役期间,反奉军与奉张军损失是多少呢?

由于没有阵亡统计,只有伤者记录,所以只能记录伤者数据:

奉张军一共伤1503名士兵,反奉军一共伤839名,虽然并不是所有反奉军伤者都被收容,但是反奉军伤亡应该低于奉张军,这是可以肯定的。

郭松龄反奉事件,日本关东军从头观察到尾,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即使接受过完整军校教育,“陆大”毕业的郭松龄,在指挥上都是漏洞百出,而且对军队掌控非常弱,使得日本更加轻视奉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