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的这个观点恕在下不敢苟同。
他嘴里信口说出的所谓“三无朝代”即“无明君,无名臣,无明将”,无非是对得罪他的“明粉”不客观的回击而已,满含歧视和偏见,那么明朝真的是这样吗?
无明君?明太祖、明成祖如何?
“山河奄有中华在,日月重开大宋天!”
明太祖朱元璋,以微末之身加入元末义军,一路披荆斩棘,推翻元朝统治,收复两宋以来的北方失地燕云十六州,又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统一全国,建立明王朝。
很多人只是盯着朱元璋擅杀功臣的污点不放,却忘记了他在位期间对中国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贡献,首先,政治上废除丞相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掌权力,严惩贪官,即使皇亲勋贵,也一视同仁;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最大程度上保持了军队的战斗力;经济上实施大移民,整合全国人力,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教育方面,大兴科举制度,首创的八股取士,虽然弊病诸多,却给了贫苦人民一条入仕的上升途径;外交方面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了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宗主国地位。
这些贡献如果当不起一个明君头衔,那高晓松嘴里所谓的大清圣明之君,又有几个人当得起?
“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取得胜利,登基称帝,是为永乐帝。
在位期间,在朱元璋基础上对政治机构进一步改革,首创内阁制度,意义深远;军事方面,五次亲征蒙古,稳定北边,收复安南地区,在东北建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立哈密卫;西南设置诸多宣慰司、布政使司,加强南北边防,维护中华版图完整;文化方面,遍寻华夏经典古籍,编纂《永乐大帝》,集华夏文明于大成;外交方面,派遣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
朱棣在位期间,中华文明得到了迅速发展,经济繁荣,国力昌盛,史称“永乐盛世”。
朱棣当得起“明君”否?答案显而易见。
无名臣?张居正如何
最该掌嘴的应该是这一条,因为明朝的内阁制度,让这个朝代成了有名的名臣时代,高晓松自诩为读书万卷,恐怕这方面的书籍应该是让他漏掉了。
明朝的名臣太多,只拿一个大家最熟悉的张居正说一说,其余的可以自己翻阅史籍学习。
张居正,明神宗时期内阁首辅,时下皇帝年幼,在李太后与司礼监太监冯保的支持下,张居正对明朝的军政体制进行了改革,史称“张居正改革”。
经济方面,清仗田地,对于赋税,杂役,推行“一条鞭法”,皆以银缴,这条政策对中国政治影响颇大,直到前些年取消农业税,才让一条鞭法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政治方面,采取严格的“考成法”,裁撤庸官,严惩贪官,吏治井然;军事方面,加强军事体系改革,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将领镇守北方,平定西南叛乱,为万历三大征取得胜利奠定基础。
无论如何,张居正都当得起“名臣”二字,纵观明朝时期,名臣层出不穷,他们刚正不阿,敢于挑战皇权权威,是有气节的政治家
被高晓松鼓吹的大清盛世,可有一人敢站起来向皇帝提一句改革政体的意见?
无名将?戚继光如何?
戚继光,我们耳熟能详的抗倭名将,当时日本出于战乱时期,战败的武士成为浪人,骚扰我国海岸。
戚继光于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一举荡平倭患,保护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张居正执政期间,被调往北方,抗击蒙古,保卫我国北方疆域安全。
此外,戚继光写下著名军事书籍《纪效新书》与《练兵实纪》,至今仍是世界范围内各军事名校的经典教材。
除此之外,戚继光更是对我国军事装备做出了卓越贡献,他还改造和发明了各种火气设备,改造各战船、战车,提升了明军战斗力。
请问,这样的人难道担不起“名将”二字?
综上所述,高晓松的“明朝是三无朝代”的论断根本是信口雌黄,忽悠不读史的人还好,在大部分人眼中,就是句笑话而已。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