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袁崇焕作为明末的抗清将领,最后遭到了崇祯皇帝的凌迟处分。凌迟,就是千刀万刮的意思,崇祯皇帝怎么这么狠他呢?

我是三少,为你答疑。

袁崇焕有带兵打仗之才,几乎是崇祯皇帝的左膀右臂

就像读书一样,有的人天生就是做学问的料。不用上学习班,不用培优,一路本科,硕士,博士等等。

袁崇焕,天生就是军事型人才

他在福建任知县的时候,特意钻研了很多兵书。总闲的时候,总喜欢和人谈论兵法。有时候遇见退伍的老兵,袁崇焕会主动上前询问,并与其讨论边塞上的事情。

时间久了,袁崇焕对边塞的状况也比较了解,他甚至认为自己具有镇守边关的才能。

1622年,袁崇焕到京城拜见明熹宗。

庙堂之上,他的军事理论知识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袁崇焕被破格提拔在兵部任职。

不久,广宁陷入危机。袁崇焕,只身一个人前往关外,考察地形与战况。

回来之后,袁崇焕说:

"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

这是多大的责任与勇气啊!于是,袁崇焕又被破格拔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袁崇焕果然不负所望,他安抚军民,又整备边防,功劳十分显著

1626年的宁远保卫战胜利,1627年的宁锦大捷,都充分说明了袁崇焕卓越的军事才能!

在崇祯皇帝理政期间,无能是对付国内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还是对付北方的后金皇太极,像袁崇焕如此优秀的军事人才,都是非常难得的!怎么就得到了凌迟的处分呢?

三少以为,这个与袁崇焕本人有很大的关系。

袁崇焕内心的民族大义,并不深厚

民族大义,四个字说出来好像显得很空洞。我们在袁崇焕擅杀毛文龙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得很明显。

毛文龙,是明朝末期的将领,经历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其官至左都督平辽总兵官。毛文龙曾开创了军事重镇东江镇,并且在与后金的战争中,取得了不错的功绩!

天启6年,毛文龙为平辽总兵官,负责管理皮岛。这个皮岛在今天的朝鲜椴岛一带,离大明的京城北京很远。

古人云:将在外,军令有所不授。何况毛文龙还有皇上亲赐的尚方剑!慢慢地,毛文龙开始恃功自傲。浪费军饷、滥杀俘虏。在没有军事的时候,他倒卖卖人参、布匹等等等。

在皮岛,毛文龙似乎成了个土皇帝。他的种种行为,引发了朝廷大臣的不满。

崇祯2年,袁崇焕管理辽东设计杀害了毛文龙!

毛文龙该不该杀?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

但是,有两点是毋庸置疑的。

第1 :毛文龙死后,岛上的兵失去了主心骨,人心都散了,甚至有背叛投敌的。袁崇焕根本就指挥不了这只队伍,哪怕袁崇焕增加了军饷也不行。

袁崇焕给皇帝上书说:“东江一镇,想牵制敌人还必须借助它”。现在,东江都是散沙一盘,如何防御敌人?

第2:毛文龙被杀之后,东江镇这个重要的军事基地,因为是一盘散沙,这个直接为后金长驱南下,解除了后顾之忧。3个月后,10万后金精兵绕道内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直迫明都北京。

袁崇焕如果把民族大义摆在最前面,暂缓杀害毛文龙,或者用别的方式管理毛文龙,历史会是什么样子呢?

袁崇焕过于自信,高估了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也给崇祯皇帝挖了个坑

天启年间,袁崇焕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但最后在封功轮赏的时候,明熹宗却以别的理由,没有给袁崇焕应得到的奖赏。袁崇焕感到自己没有受到重用,一下之下,辞官回家。

崇祯皇帝即位之后,袁崇焕重新被重用。他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等职务。

天啦,这个多的荣誉砸向袁崇焕,他一下子如同在梦中。相比起上一届皇帝的薄情,这崇祯皇帝简直就是袁崇焕的知遇之人。

于是,激动之中的袁崇焕向崇祯皇帝承诺:给我5年的时间,我誓必复辽。

听到这里,崇祯皇帝高兴坏了!

北方边疆的不安,一直是皇帝的一块心病。如今有人轻而易主地,就可以解决这件事,你说皇帝是不是很欣慰呢?

于是,按照袁崇焕的吩咐,户部、工部、吏部、兵部等重要部门都全力配合他,连朝廷也给袁崇焕的事情开辟了绿道。

崇祯竟然顶住了万难,全力支持袁崇焕!真的是,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各种各样的资源向袁崇焕倾斜,连镇压农民军都排在了后面。这个也是农民起义军,生生不息的主要原因之一。

得到了皇帝如此高规格的支持,袁崇焕又担心自己在边关后,不受同僚的信任,被排挤或陷害。于是,崇祯皇帝又赐他尚方宝剑、蟒袍玉带、银币等等。

就像一对谈恋爱的情侣一样,一方付出了那么多,到后来却看不到结果。付出的一方是什么心情呢?

失望!

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抱很大的期望,却难以实现的时候,会是什么心情呢?

非常失望!

崇祯皇帝在心底,对袁崇焕就是这种心情。

己巳之变,清兵入关,直逼京城

1629年10月,历史上的崇祯2年,皇太极率领精兵 10余万人,绕道内蒙古,分兵三路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突入关内,攻占遵化,直逼大明政权的核心——北京,这就是历史上的己巳之变。

虽然,最后袁崇焕率军及时赶来救驾,浴血奋战,也解了京城之围。但是,这次事件的影响实在是太坏了!

京东等地区遭到后金军的大肆掳掠,到处生民涂炭。后金贝勒阿敏在撤退时,对所占领的永平地区,进行了屠城。这一切都加速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在崇祯皇帝来看,这是他登基后遇到的第一次大的危机,差点丢失了京城。

这个曾经夸下海口说“5年复辽”的袁崇焕,自己对他付出了那么多,给予了那么多的希望,结果呢?!

事实证明,“5年复辽”只是一句空话而已!

失望至深的崇祯皇帝,深深感到受到了袁崇焕的愚弄,极为愤怒!由于自己全心支持袁崇焕,从而又错失了镇压起义军最好的时机!这大约是崇祯皇帝,凌迟处死袁崇焕最主要的原因。

当时,朝中很多大臣认为,清军能入关是袁崇焕的失职。而皇太极见机施反间计,中伤袁崇焕,说袁崇焕和他有过秘密约定。

崇祯3年8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

三少说:

袁崇焕该不该死呢?就像毛文龙该不该死一样。

袁崇焕杀了毛文龙,为清军入关创造了条件。崇祯皇帝自断臂膀杀了袁崇焕,为后来明朝的彻底灭亡,也创造了条件!

最佳贡献者
2

戏说历史,我是游子dream。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一首《临刑口占》完美诠释了袁崇焕壮志未酬的无奈。作为抗金名将的他,最终却被凌迟处死,着实令人扼腕叹息。都说崇祯帝是因为皇太极设下的离间计而将袁崇焕赐死,然事实并非那么简单。

众所周知,崇祯乃明朝末代皇帝,十七岁登基,当时的大明王朝可谓是内乱不止、外患不绝,正处于风雨飘摇的边缘。尽管如此,崇祯帝朱由检依旧尽心匡扶明室,执政期间,一直兢兢业业。但随着后金对大明屡次进攻,崇祯便召回了已辞官回乡的袁崇焕,重新见用。本以为可以再次尽忠报国,却不想含冤而死。且看袁崇焕恢复官职后所做之事:

一、轻诺于崇祯帝,夸下五年平辽东的海口,以致失信

辽东问题一直是崇祯的心头之患,恰巧这时袁崇焕向其许下诺言称五年之内必定复辽,只要在此期间能够给予其足够的权利及解决所有的军资劳务,崇祯听后无不应允。当然结果不如人意,非但没有平复辽东,反而令后金大军直逼皇宫,这在崇祯帝心里对袁崇焕埋下了怨恨的种子。

二、假借圣意,私杀大将毛文龙

毛文龙乃是明朝左都督,可他利用职务之便浪费粮饷,袁崇焕得知后便以邀其观看将士射箭为由,并假借皇帝名义将其擒获且杀之,当中还列举了他十二大罪状。虽说毛文龙罪有应得,但袁崇焕擅自将其杀害,分明没把崇祯帝放眼里。这让朱由检心里对其又多了几分恨意。

三、解京城之围,却被怀疑通金

史上著名的己巳之变,皇太极率领精兵直逼京城,尽管袁崇焕及时赶来救驾,解了京城之围,然朝中大臣却怀疑是他与后金勾结,致使金军入关。后来皇太极趁机又使了离间计。如此一来,崇祯也算抓住了袁崇焕的把柄,之前的怨气一股脑的全都发泄了出来,他将袁崇焕抓捕,并将其凌迟处死,可见他积怨多深。

结论:

崇祯虽有复兴明室之愿,可他生性多疑且又刚愎自用,错杀忠臣名将,最终导致国破自缢。对于袁崇焕之死,皇太极的离间计只是一个引子,真正想杀害他的还是崇祯帝本人。

3

少荃经史屋,不一样的读史角度。

关于崇祯杀袁崇焕的原因,个中缘由被剖析挖掘了很多次,而且角度也各有侧重,但要说是崇祯中了皇太极的离间之计,这样的结论未免过于肤浅,因为直接性的过程分析就存在漏洞。

长达八个月的审判

在《明史·袁崇焕传》中记载,金军围城北京的时间是崇祯二年十一月,而袁崇焕解北京之围同时被下狱的时间是十二月,而定罪处死的时间是到了崇祯三年八月,也就说审判袁崇焕的时间跨度在八个月左右。

审判袁崇焕的官方是“三司会审”,也就是由大理寺(最高法院)、督察院(检察院)、刑部(司法公安)三方共同来定罪,这在当时是最高规格、最严谨的审判阵容。

首先,三方只要出现异议,就要重新复审;待意见统一后,审判初定的内容再交由皇帝钦定;如果审判不统一且坚持所持立场,则一同附奏交由皇帝裁夺。

在长达八个月的时间里,由最高规格的审判队伍来仲裁,因此定罪内容“相对来说”要客观许多,因此在袁崇焕的定罪里面并没有提到“勾结后金”的判决,最多就是“纵兵长驱,顿兵不战”以及“谋款斩帅”

因此可以说明,崇祯杀袁崇焕的理由当中,中离间计的成分很低,几乎可以说没有。那袁崇焕到底因何而被处以凌迟,当然也要从罪名里一一对应寻找。

有理有据的罪名

先看三法司给袁崇焕定的大罪:

托付不效,专恃欺隐——就是指袁崇焕“忽悠”崇祯皇帝说能“五年平辽”,而能实现的举措就是在后勤粮饷、决策决断、朝堂议论等各方面要给自己开足绿灯,崇祯皇帝居然非常大气地全部应允(崇祯瞌睡的要死,袁崇焕递来了枕头)。

这不是开玩笑呀,国运攸关的大事怎可戏言。放眼战争历史,敢在君前立誓者等同于军令状,如若不成定是提头来见的结果。很显然,袁崇焕并不知道崇祯皇帝的为人以及对辽东战事的急切,简单的一句“聊慰圣心”直接把自己逼到了难堪境地。

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极具讽刺的是,当初袁崇焕擅杀毛文龙时,也给其按上了“以市米则资盗”的罪名,如今也落到了自己身上。

其实在当时的明朝九边军队中一直存在这样的“潜规则”,只不过朝廷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并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只要不出格就得过且过。但若要走司法程序,这样的罪行是一定会被拿到台面上讲的,而且也躲不过去。

这就好比我们现代人开车变道不打转向灯一样,尽管违反了交通安全守则,但并没有造成不良后果因此不多追究。但如果发生交通事故走司法程序的话一定会握住这样一条违规而判罚。

谋款斩帅——就是指袁崇焕擅自处决了官居平辽总兵官的毛文龙。

这里其实也能看出三司会审的一定严谨性。袁崇焕杀毛文龙的罪名确实不至于就地正法,且不经朝廷意见擅自决定,这其实是袁崇焕对朝廷赋予权力的滥用。之所以定罪为“谋款”而并不解释具体谋款内容,也实因无确凿证据。但从袁崇焕的表现上来看,确实犯了“瓜田李下”的禁忌。

纵敌长驱,顿兵不战——这一罪名袁崇焕绝对无话可说,因为皇太极之所以能绕道辽西走廊逼近京师,他蓟辽总督的身份职责摆脱不了干系。

皇太极经蒙古绕了一个大弯同蒙古部落结盟南下北京,成功绕开了袁崇焕防卫的辽西长廊。

这其实显现出一个战略眼光问题:之前的宁锦大捷已经表明清军要突入辽西长廊必然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因而合理的战术就是绕开,或者说调虎离山让宁锦防线空虚后再进攻。如果袁崇焕意识到这一层面,那他接下来的举措就是密切关注清军的一举一动,做好情报收集分析战局变化。

可惜的是袁崇焕并没有做到这一层面,从皇太极十月沈阳发兵,直到十月二十七日攻破喜峰口直逼遵化时,在关外的袁崇焕才开始派兵入关。二十多天的战局变化,身为蓟辽总督师的袁崇焕居然是做出了应急性的回援,而不是一开始掌握清军动向,这样的结果是让世人难以理解的,更是让崇祯恼怒的。

之后的罪行就是袁崇焕的骚操作了——第一次交战后陷入相持,袁崇焕居然敢请求崇祯入城内修整兵马(勤王之兵严禁进城),崇祯压着火忍了下来;第二次交战后,崇祯在反间计的刺激下将袁崇焕入狱,而此时袁崇焕的部将祖大寿立马率上万兵马撤走,这就更让崇祯凭添一份怒火。

总结

或许在当时崇祯和曹操一样都是“脑袋一热”中了反间计,但不同的是,崇祯并没有曹操那般过激立即处决了蔡瑁张允,而是将其下狱。

所以说在接下来的大半年时间里,崇祯完全有时间静下心来回忆袁崇焕的种种过往,思考他如何将此时态发展到如此局面。不可否认,袁崇焕在平辽的战事上确实有不可磨灭的功劳,但其行事做派并没有将事态往趋于良好的方向发展。

毕竟,功过相抵只适用于中下级官员;对高层来说,只有封王加爵和身败名裂两种。

4

袁崇焕之死,向来被视为一大冤案。都说崇祯皇帝昏庸糊涂,才会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以通敌的罪名凌迟处死袁崇焕,自断臂膀。真是如此吗?未必。

我认为崇祯杀袁崇焕,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袁崇焕以“五年复辽”为名,给崇祯挖了个大坑

袁崇焕极有军事天赋,这点毋庸置疑。但因得罪了魏忠贤一党,在明熹宗时期不得重用,愤而辞官。

崇祯刚继位为帝,就重新启用袁崇焕,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这本来是好事,但坏就坏在袁崇焕估计是太激动了,很想报答崇祯的知遇之恩,在晋见时随口说出了五年可复辽。

崇祯高兴坏了,说如果你能复辽,我就给你封侯,并让你的子子孙孙都享受荣华富贵。之后他回内宫休息一会儿(也许是上厕所),准备回来再接着和袁崇焕探讨复辽大计。

在他离开的时间里,在场的给事中许誉卿忙问袁崇焕有何策略可五年复辽?袁崇焕满不在乎地说:“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意思是皇帝太焦虑了,我说点好话宽慰一下他。

(电视剧中的崇祯)

许誉卿不由得大急,说皇帝虽然年少,却是英明之主,你怎么能如此敷衍他?要是他按照日期问你复辽的进度,你该怎么办?

袁崇焕也自觉失言,很是后悔。但话说出去了,无法收回,他也不敢和崇祯说我那是安慰你,实际上并不能。要真说了,那就是戏君之罪。

所以,等崇祯出来再问复辽时,他就说:“东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辞难。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

意思就一个,五年复辽可以做到,但户部、工部、吏部、兵部必须全力配合他,朝廷也以他的事情为优先级,只有做到这些,复辽才有把握。

看起来,这很像预先给自己找好垫背的,万一事情不成,可以把责任推出去一些。在他想来,崇祯刚登基,对朝廷的掌控未必有多强,哪怕他下令四部配合自己,也有人阳奉阴违。

(电视剧中的袁崇焕)

但是,崇祯竟然顶住了万难,真的做到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全力支持袁崇焕。

后来袁崇焕又提出了要求,他担心自己去边关后被政敌离间中伤或排挤陷害,请求崇祯相信自己。崇祯便赐他尚方宝剑、蟒袍玉带、银币等等,以示信重。

可以说,为了让袁崇焕安心复辽,崇祯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各种资源向辽东倾斜,镇压起义军都排在了后面。这也是义军总能死灰复燃的原因之一。

但事实证明,袁崇焕的策略并没有太大的作用,下面会说到的“己巳之变”就是因他的失误才发生的。

到了后来,崇祯也明白了“五年复辽”只是句空话,深觉受到愚弄,极为愤怒,并且由于全心支持袁崇焕,错失了镇压起义军最好的时机。他会将袁崇焕凌迟处死,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电视剧中的崇祯)

二、擅杀平辽总兵官毛文龙

“五年复辽”是崇祯杀袁崇焕的根源。但明面上,袁崇焕的罪状之一是擅杀毛文龙。这毛文龙是何许人也?边关重将。

明朝在皮岛(今朝鲜椴岛一带)设置东江镇,任命毛文龙为副总兵,天启六年(1626年)加授平辽总兵官,赐尚方剑,加封左都督,因皮岛远离中枢,慢慢的毛文龙就成了当地的土皇帝,如同一个海外天子,对朝廷弊大于利。

袁崇焕要治理辽东,当然不能放任下去,便设计擒获,数他十二大罪,以尚方宝剑将其斩首。

毛文龙该不该杀?说实话该杀。但不应该以这样的方式杀,崇祯虽然给了袁崇焕经略辽东的权力,但像毛文龙这样的级别,袁崇焕没有资格处理。正确的做法是弹劾毛文龙,由朝廷出面惩治。哪怕他将毛文龙拿下送往京城,都比杀了要合适。

当时崇祯对袁崇焕十分信任,没有追究此事。但后来发生己巳之变,让崇祯对袁崇焕转变看法,这就成了现成的罪过。

(袁崇焕雕塑)

三、己巳之变,很多朝臣认为是袁崇焕的失职才导致清兵入关,皇太极趁机施展离间计

前面提过两次的己巳之变,是崇祯对袁崇焕丧失信心、觉得自己受骗上当的节点。

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皇太极率领数十万精兵分别进入龙井关、大安口,之后越过蓟州往西,直逼京城,这就是己巳之变。

这是崇祯登基后遇到的第一次大危机,差点丢失京城,虽然袁崇焕率领将士们及时赶来救驾,浴血奋战解了京城之围,但朝中很多大臣认为,清军能入关是袁崇焕的失职,怀疑他和后金勾结。

皇太极探知这种情况后,趁机施展离间计,说袁崇焕和他有秘密约定。崇祯就将之下狱,继而处死。这里需要提一件事,袁崇焕确实和皇太极有书信来往。

但我觉得,崇祯更在乎的其实不是袁崇焕有没有勾结后金,而是他通过己巳之变认识到,袁崇焕无法在五年复辽。因为他挡都挡不住后金的入侵,又有什么能力驱逐后金收复辽地?

【结语】

总之,就算没有皇太极的离间计,崇祯也早对袁崇焕有了意见。 “五年复辽”只是个响亮的口号,崇祯却将其当成了切实可行的计划,认真了,袁崇焕也不得不认真,却导致明军两线作战,两线失利。

崇祯之怒可想而知,再有擅杀毛文龙和己巳之变,崇祯自然而然的对袁崇焕起了疑心。而袁崇焕对明朝固然忠心,也并不是无可指责。种种因素加在一起,他的结局不会好。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5

袁崇焕被杀和皇太极没什么关系,这真的是冤枉人家皇太极了。

皇太极在科尔沁部的引导下,带20万大军包围了北京城,崇祯帝性命岌岌可危,索性袁崇焕带兵来把皇太极赶走。但是皇太极仗打输了,心中不免有点郁结,就派人和崇祯帝说了一句大话,也就是所谓的离间计“我们与袁崇焕有盟约,就是来取你京城的,不然,我们20万大军怎会败于你9000人”。崇祯帝居然相信了,认为袁崇焕率军解救北京是假,接应清军是真。

崇祯帝真这么幼稚吗,这样的谎言也愿意相信。所以根本不是崇祯帝真的相信了这句话,而是局势让崇祯帝需要相信这句话。首都都被人围了,难道是要承认皇帝的无能吗,当然要找人顶锅才行啊,这个讨厌的袁崇焕自然就是最佳人选了。

崇祯帝其实是非常痛恨袁崇焕的,有足够多的杀他的理由,只是苦于没有机会而已。崇祯帝相杀袁崇焕的理由非常充分,换句话来说,袁崇焕其实是该杀的。至少有五个理由:

1、承诺五年平辽东,结果失信

崇祯非常重视辽东问题,于是召见袁崇焕讨论这个问题。袁崇焕夸下海口,说五年一定平定,只是希望崇祯给与足够的他权利和兵马粮草,还把详细的方针战略写成奏疏交给皇帝。但转身和朋友许誉卿聊天的时候,就告诉对方这只是缓兵之计,唬唬皇帝而已。但是袁崇焕也觉得话说得太满有些托大,于是向崇祯帝申请更多的权限,要求五年之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才,兵部调兵将,必须事事配合,崇祯都一一应允。但是后来不光没能收复辽东,还被皇太极打到家门口。崇祯帝感觉到自己被欺骗了,于是便恨透了袁崇焕。

在崇祯帝眼里,这样的袁崇焕根本就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了自己的功劳,可以把皇帝作为筹码,把大明的天下作为赌注,这是让崇祯帝下定决心要杀他的理由之一。

2、私自资助科尔沁

袁崇焕多次违背崇祯帝的旨意,一意孤行坚持和科尔沁做马匹换粮草的生意。结果如崇祯帝所害怕的那样,科尔沁背叛大明,投靠金人,还给金兵指路,首都北京城因而被围困。

北京城被包围,科尔沁起了非常大的引路作用,养虎为患的袁崇焕必须要为此付出代价,否则这个锅就得由崇祯帝来背,这是崇祯所不能接受的。

3、妄杀毛文龙

毛文龙确实犯了死罪,但是袁崇焕假借崇祯帝的名义杀害他有何尝不是死罪呢?毛文龙之死直接导致,敌军有机会直接从蒙古绕到大安口直逼北京城,这怎么能不让崇祯帝把愤怒转移到袁崇焕身上呢。杀毛文龙事小,无视皇权事大。

四、袁崇焕的自私战术

皇太极从大安口进入,袁崇焕未进行阻挡和战斗,明明完全有机会阻击敌军,但是袁崇焕却下令放弃抵抗,让敌人轻易通过,然后带兵未随。金兵一直打到北京城,差点俘虏了崇祯帝。这种做法让崇祯认为,袁崇焕是在拿首都的安危来让他自己谋取一个勤王的功名,冒险用国家的利益来换取自己的功名,这又是一个杀他的理由。

五、辽东兵不听朝廷指挥

金军退兵之后,崇祯立马将袁崇焕叫进宫,在宫中将其逮捕下狱,并放出话,说袁崇焕通敌谋反被捕。在城外抵抗金兵的祖大寿听说总指挥被抓了,竟然放弃了勤王的念头,准备撤退。直到后来崇祯帝要求袁崇焕写封信给祖大寿,后来他的辽东兵才全力以赴把金兵。崇祯已经发现天下兵马已经不受自己指挥,只听从这个袁崇焕的命令,这让崇祯帝产生了非常大的危机感,杀他势在必行。


有这五点杀意,袁崇焕不死也难。最后袁崇焕被判处凌迟处死的刑罚,可见崇祯帝对他的痛恨程度。

所以,我认为袁崇焕这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实是死在了他自己的手上。袁崇焕的权力威胁到了皇帝,他多次违反皇帝的意志,还不自知,因此他立再多的功劳也是枉然。崇祯帝杀他是理由充足的,并非是皇太极几句话能够影响的。只是那几句话加速了袁崇焕死亡的脚步而已……

最后补充一句,袁崇焕死不死,大明该灭亡还是会灭亡。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欢迎采纳!

6

前言:袁崇焕,大明崇祯年间的蓟辽督师,从受到皇帝信任岛锒铛入狱,再到凌迟处死,他的人生如流星般快速陨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真的是因为后金皇太极使出的离间之计?笔者以为不完全是!

袁崇焕擅杀同僚埋隐患

崇焕叱之曰:“文龙一布衣尔,官极品,满门封廕,足酬劳,何悖逆如是!”乃顿首请旨曰:“臣今诛文龙以肃军。诸将中有若文龙者,悉诛。臣不能成功,皇上亦以诛文龙者诛臣。”遂取尚方剑斩之帐前。乃出谕其将士曰:“诛止文龙,余无罪。”

这是袁崇焕斩杀毛文龙时说的话,意思是毛文龙不是通过仕途逐级晋升,而是从布衣之身靠跟随辽东巡抚王化贞,快速进入到一方封疆大员,在辽东皮岛驻防多年,俨然一个孤悬于大明的土皇帝,要说这毛文龙有没有能力呢?答案显然是有的!在后金虎视眈眈的情况下,他毛文龙能在发展自己的海上贸易时,不忘不定期的给后金一点打击,有效地遏制后金的皇太极,想剑指大明帝都的威胁。

当然了,在一个地方待久了的毛文龙,渐渐滋生嚣张跋扈的做事风格,大明朝廷内的同僚对他不满的大有人在,对于大臣们的弹劾之词,崇祯皇帝还是尽力为毛文龙弹压下去,而且还多次勉励毛文龙,更助长了他的嚣张气焰。在袁崇焕到任后,应该说当时还算彼此客气,崇焕与相燕饮,每至夜分。借着酒意正浓,谈到军营制度改革,这下毛文龙不爽了,敢情袁崇焕来是想逐步替换自己的人,话不投机就这么算了吗?显然没有达到袁崇焕的预期,于是改换其他话题,让毛文龙步步引入瓮中,在随即公布的12项罪名中,可以看出来袁崇焕还是准备比较充分的。

在宣读完毛文龙的罪状后,袁崇焕遂取尚方剑斩之帐前。为什么袁崇焕直接将同级别的毛文龙当场斩杀?一方面不排除在毛文龙地界,怕迟则生变的可能!另外一方面,不排除袁崇焕借毛文龙来整肃军纪。但是,杀完后的袁崇焕不得不面临很现实的问题,谁来坐镇此地当主帅?于是就上奏朝廷,给其他的将士们进行嘉奖,以安定军心,崇祯皇帝一看是袁崇焕的请求,虽然崇祯皇帝比较惊讶,但是考虑到当时的时局,还是接受了这样的局面,毕竟还要依仗袁崇焕。其实,这时已经为他自己日后被清算埋下了隐患,毕竟不请示皇帝,擅杀官员这一罪名,就不是一句事急从权能解释的。

袁崇焕之死是他自己挖的多个坑导致的

上面已经提及擅杀毛文龙一事,引申出诸多的隐患,其一,就是在辽东将官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其朝廷要承担的军饷却加大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其实一定程度上来讲,是崇祯皇帝替袁崇焕出得安抚费。

其二,袁崇焕毕竟是外调的领导,在毛文龙被杀后,就有原毛文龙的部下投靠了后金,公开与大明为敌,很难说是因为后金的利诱,还是处于对昔日领导的鸣不平,但是这一切到了彼时,都只能算在袁崇焕的头上,毕竟是你来了之后发生了将士叛离的情况。

其三,在毛文龙被杀时,袁崇焕曾经承诺过五年的时间确保辽东平安无虞,这样的海口已经夸下,逾期做不到,不论是外因还是内因,袁崇焕的欺君之罪便已经坐实了。

其四,将战火引自京城,触及到了勋贵们的利益,后金的反间计之所以能奏效,不是他的手段有多么高明,而是一连串的事情都让袁崇焕很被动,毛文龙被斩杀后,后金少了可以抵抗他们的屏障,加上袁崇焕的战略布局不按常理出牌,很难让人相信他不是后金的合作者。


其五,袁崇焕与当时的东林党钱龙锡关系不错,在魏忠贤被诛之后,阉党的余党都在伺机报复,在袁崇焕身上找到了突破口,借擅杀毛文龙,与东林党人意图卖国欺君,本来就半信半疑的崇祯皇帝,只能宁枉勿纵,其实崇祯皇帝对于处置袁崇焕还是比较慎重行的,要不然也不会将其下狱几个月之后,才将袁崇焕处以极刑。

结语:袁崇焕到底是怎么样的人?是功劳大还是弊端多,目前还是争议不断!但是,透过他斩杀毛文龙之事,延伸出来的诸多不利事情,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埋下的雷。把他的死,单纯定义为后金反间计的结果,显然是不全面的。


参考资料:

《明史·袁崇焕传》

《崇祯实录》

7

首先,皇太极离间计一说经不起推敲,有着明显的漏洞。其次,我认为崇祯之所以杀袁崇焕主要是因为当时党派斗争以及崇祯自身的猜忌多疑所致。

皇太极“离间计”之说。

很多人普遍认为崇祯皇帝杀袁崇焕是因为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并且这次“离间计”的整个过程,被详细的记录在清朝史学家蒋良骐的《东华录》中。有着所谓的“史料”佐证,让这种说法的可信度大大增加,使得这种说法广为流传并成为主流说法。

皇太极的“离间计”主要说的是,明朝的两个太监被后金俘虏后“无意间”听到了后金士兵间的悄悄话。大致是说后金之所以退兵是因为和明朝内应袁崇焕秘密达成了协议,马上就要入主中原。这两个太监听到了这个“秘密”后非常震惊,后来抓住机会得以逃脱回到崇祯皇帝身边,并将此事告诉了崇祯。崇祯对此深信不疑,于是将袁崇焕处死。

这个故事有明显的漏洞。第一,如果后金与袁崇焕真的达成了秘密协议,那绝对是机密中的机密,普通后金士兵根本没有资格知晓。第二,普通的后金士兵间谈话必然使用的是满语,明朝的汉族太监根本听不懂。第三,区区两个太监可以“轻易”逃出后金军营,明显不符合实际。

如果真是皇太极想使用“反间计”故意让那两个太监把消息带回给崇祯,崇祯必然可以洞悉这么明显的破绽。历史上的崇祯皇帝朱由检虽然是明朝亡国之君,但其并非昏庸无道之辈,他是想要有所作为,想要力挽狂澜拯救大明的。这种层次的“离间计”根本不可能对他的决断造成影响,所以说崇祯杀袁崇焕真正原因绝不会是所谓的离间计。

袁崇焕是党派斗争下的牺牲品。

袁崇焕是明末著名的抗清将领。多次将后金(大清)的八旗子弟兵拦截在关外,取得过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等战役,让努尔哈赤终身未能实现进关愿望,可以说元崇祯是明朝抵抗后金(大清)的最后一道屏障。崇祯皇帝甚至赐予袁崇焕尚方宝剑,拥有“先斩后奏”的权力,可见崇祯对其的信任。

袁崇焕能够成为东北关宁军的统帅离不开当时内阁次辅钱龙锡的极力举荐。而钱龙锡是当时东林党的核心人物之一,也是阉党一派重点打击对象。钱龙锡举荐袁崇焕使得袁崇焕也被贴上东林党“亲近人士”的标签。阉党一派要对付当时身为内阁次辅的钱龙锡并不容易,但对付“屡屡犯错”的袁崇焕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袁崇焕一倒台,那么当初极力举荐他的钱龙锡必然受到牵连,这会是一个“连锁效应”。

“私结边臣,蒙隐不举,令廷臣议罪。”

魏忠贤虽然被诛杀,但是阉党一派的势力依然庞大,在朝中最大的威胁和政敌就是东林党。袁崇焕擅杀毛文龙,钱龙锡被认为是同谋,显然阉党一派想要打击的从始至终都是东林党。

袁崇焕被杀,对于大明和崇祯皇帝来说并不会得到“实质性”的好处,但对于阉党一派来说却是一个扳倒东林党核心人物钱龙锡得绝佳机会。袁崇焕被处死后,钱龙锡也被牵连判为死罪,后经过朝中大臣们的求情才免掉了死罪。说到底就是东林党和阉党党派斗争的一次暗中较量。

当然,对于崇祯皇帝来说,他之所以要杀袁崇焕也有这方面的原因。钱龙锡是内阁次辅,朝廷重臣;袁崇焕手握兵权镇守边防,封疆大吏。一文一武朝廷两大重臣“勾结”在一起,对于任何一个帝王来说都是不能容忍的。加上袁崇焕夸下“五年平辽”的海口,迟迟让崇祯皇帝看不到希望,对于一心想要改变局势和有所作为的崇祯来说是一个“心结”。以上种种原因结合在一起,让本就猜忌多疑的崇祯皇帝对于袁崇焕疑心更重,在阉党一派“添油加醋”下处死袁崇焕是必然结果。

袁崇焕之死对于本就“风雨飘零”的大明王朝来说是雪上加霜,明朝末期的党派斗争才是明朝覆灭的重要原因,袁崇焕是党派斗争下的政治牺牲品。

以上是月关略萌独家原创回答,不足之处欢迎吐槽,顺带求一波关注,感谢。

8

崇祯杀袁崇焕可以说皇太极的离间计只是崇祯杀袁崇焕的导火索,但是袁崇焕之死崇祯和袁崇焕本人都负有责任,这是双方性格所致。

先说崇祯为什么要杀袁崇焕,在这里想知道崇祯为什么要杀袁崇焕先要了解崇祯的性格。

崇祯帝的性格

崇祯自十六岁登基,他的一生所作所为可以说是志大才疏,他确实是明朝历史上少有的勤政皇帝,但是他之所以勤政是因为他不信任大臣,他为人好猜忌,性格刚愎自用且多疑,所以崇祯在位十七年内个大学士却换了50位,这充分说明了崇祯为人多疑喜好猜忌。

崇祯勤政的背后是他治国无谋、无任人之术,外加他生性刻薄寡恩且喜好猜疑别人,崇祯充分诠释了伴君如伴虎的真义,所以在这种性格的皇帝手下做事会非常累,一个不小心就会身败名裂家破人亡。

袁崇焕的性格

再来说说袁崇焕的性格,其实袁崇焕是一个书生气很重的人,他有着封建时代读书人鲜明的特点,狂傲之气和书生大话的性格。在封建时代读书人多喜欢空谈,说不好听就是爱吹牛,袁崇焕身上就有这些典型的特点。

外加袁崇焕为人比较缺乏政治头脑,不善揣摩上位者思想,且袁崇焕不善与人交际,袁崇焕与同僚之间关系相处非常差,就因为他骨子里那股书生狂傲之气,早在天启年间他就和边关大将满桂以及经略王之臣闹得关系很僵,所以这样的袁崇焕注定对不上喜好猜忌的崇祯胃口。

接下来就要说一说袁崇焕干了哪些事情让性格多疑喜好猜忌的崇祯忍无可忍。

杀袁崇焕的罪状

其实这些事就像崇祯公布的袁崇焕那些罪状一样,袁崇焕的罪状往大了说是欺君,但是如果君王不计较,那就是啥事没有,袁崇焕的罪状都是可有可无的罪状,就是崇祯要跟他计较出来的罪状。

崇祯杀袁崇焕的诏书林林总总就是一句话三大罪,一,擅主议和;二,擅杀大将毛文龙;三,纵敌长驱,这也就是皇太极最后用的反间计。

擅主议和

擅主议和指的是天启六年,袁崇焕和大将满桂互相配合取得了宁锦大捷,击溃了后金努尔哈赤,半年后努尔哈赤抑郁而终,其子皇太极继位,当时努尔哈赤病逝,后金诸贝勒正是互相猜疑争权之时,明军携胜利之师理应扩大战果,但是袁崇焕却与皇太极议和,这也给日后崇祯杀袁崇焕扣上了帽子。

实际袁崇焕议和一事在于他的书生意气,当时魏忠贤往边关插了不少党羽,袁崇焕对魏忠贤的党羽十分不满,他率军打仗,但是功劳却全是魏忠贤及其党羽,所以袁崇焕十分不满就不想打了。

其实这件事还在于袁崇焕不善于人际交往,同样的当时大将满桂和他的功劳差不多,但是满桂却获得了很高封赏,而边关诸将中唯有袁崇焕没受到封赏,这说明他被同僚排挤了,当然这是以大太监魏忠贤授意为主。

于是袁崇焕怒而辞官,朝廷也没惯着,允许他辞官了。

擅杀大将

天启死后崇祯继位清理了魏忠贤的阉党集团,崇祯再度启用袁崇焕,就在这期间崇祯召见了袁崇焕,而袁崇焕的书生大话之气也和崇祯交谈期间显露出来,他给崇祯吹牛说五年可收复辽东,实际当时后金军事力量已经非常强了,绝非五年可以平定的问题,但是袁崇焕却把话先说满了,这一下让点燃了崇祯的激情,当即赐予袁崇焕尚方宝剑,命袁崇焕为蓟辽督师。

袁崇焕到边关以后就和名义上归蓟辽督师所管辖而实际却独立在外的皮岛总兵毛文龙产生了矛盾,主要在于毛文龙常年驻扎皮岛,耗费军资太多,袁崇焕想增强对毛文龙的掌控,往毛文龙部安插监视人员,但是毛文龙资格比较老,瞧不起书生带兵的袁崇焕,所以袁崇焕决定杀毛文龙立威。

袁崇焕用尚方宝剑在没有报备崇祯的情况下以十二大罪状诛杀了大将毛文龙,其实这十二大罪状就跟莫须有罪名差不多,整体来说毛文龙死的有点冤。毛文龙所处皮岛地理位置正好在当时后金的大后方,对后金起到很好的牵制作用,而毛文龙顶多是拥兵自重,袁崇焕杀掉毛文龙以后等于间接替后金扫清了后方制掣。

崇祯没有得到袁崇焕杀毛文龙的报备,外加后来后金绕路遵化攻到北京城下就因为失去了毛文龙的后方牵制,所以崇祯要猜疑袁崇焕的用心,再加上皇太极的离间计,才造成了崇祯决心杀袁崇焕的想法。

因此在杀毛文龙这一刻就体现出袁崇焕政治智商不太成熟的地方,袁崇焕以为崇祯赐予他尚方宝剑是对他无比的信任,他可以不报备就干这种杀大将的事情,本来崇祯就是多疑好猜忌的人,所以这一刻起崇祯就对袁崇焕的猜疑就加深了。

纵敌长驱

同年没有毛文龙在后方牵制的情况下皇太极的清军绕过了袁崇焕的防区,从遵化攻到了北京城下,这一下崇祯就蒙了,同时他对袁崇焕也是恨之入骨,说好的五年复辽,这才两年不到人家就打到家门口了,所以喜好猜忌的崇祯肯定是很生气。

虽然后来满桂和袁崇焕击退清军,但是崇祯对袁崇焕已经是恨意满满,再外加机智的皇太极故意散播是袁崇焕放清军进攻北京,以崇祯的性格不杀袁崇焕都对不起朱由检这三个字。

崇祯的多疑猜忌促使他必杀袁崇焕

所以皇太极的反间计只是导火索,它把崇祯的怒火彻底点燃了,最主要还在于袁崇焕的所作所为没有迎合上喜好猜忌的崇祯性格,说大话,杀大将,以及再早之前的私下议和都让崇祯对袁崇焕的忠心产生怀疑和不满。

尤其是当清军打到北京城下,多疑的崇祯肯定是第一时间要怀疑袁崇焕是不是与皇太极勾结,即使袁崇焕没有勾结清朝,崇祯也很有理由怀疑袁崇焕想在宁锦拥兵自重。

在最后袁崇焕爱将祖大寿带兵威逼京城想让崇祯释放袁崇焕,崇祯下诏让祖大寿退军都不好使了,最终没办法只得让监狱中的袁崇焕写信劝祖大寿退军,袁崇焕明知祖大寿的军队是自己求生的唯一希望,但是袁崇焕没有和皇帝谈判,他毅然劝祖大寿撤军,结果他自己却被凌迟处死。

从崇祯让袁崇焕写信劝祖大寿撤军时更坚定了崇祯要把袁崇焕千刀万剐的想法,因为当军队都不听皇帝的话而是听将军的话,那么这个将军就必须得死,尤其是像崇祯这么多疑猜忌的皇帝,更得让袁崇焕死,即使袁崇焕没有与清军勾结,此时在崇祯心里他也不是什么好玩意,肯定是拥兵自重的军阀。

写在最后

其实袁崇焕一直到死都算是大明忠臣,连英国人编撰的《剑桥中国明代史》都为袁崇焕之死感到惋惜,袁崇焕之后明将之中再无人能对清朝构成威胁,袁崇焕无异于“明末长城”可惜的是崇祯自毁长城。

所以袁崇焕之死归根到底属于他和崇祯两个人性格的原因,他们俩都要负上责任,而皇太极的反间计用的恰到时机,作为导火索点燃了崇祯必杀袁崇焕的决心。

人性总是复杂的,袁崇焕并不是圣人,他是有缺点,但是他绝对是大明忠臣,是大明的英雄,可惜他不懂上位者的心思,他不懂权谋,政治上的不成熟害了他,最终他死在了自己一生热爱的大明王朝手中。

9

崇祯为什么要杀袁崇焕?真的是因为皇太极拙劣的离间计吗?

感谢题主邀请我来回答这个回题,先要说明一点,不能说皇太极的离间计拙劣,所谓乱拳打死老师傅,只要能成功的,就是好的,就是巧妙的,皇太极成功地利用离间计杀死了袁崇焕,他的离间计就是巧妙的!

崇祯要杀袁崇焕的原因很多,皇太极的离间计只是起了个导火索的作用,导火索引爆的是几十公斤TNT炸药!

袁崇焕恃才轻狂,得罪人太多。

袁崇焕进士出身,是饱学之士,自以为有超强的平叛御疆能力,所以寻常同僚他根本不放在眼里。你看不起别人,别人当然就会心生嫉恨,只要遇到有风险的事情,肯定是“你行,你上!”,你要是掉进井里,别人肯定是往井里再扔几块大石头,井水淹不死你,也要用石头砸死你!

一、得罪上司王在晋。

袁崇焕刚任兵备佥事,督军关外时,他的上司王在晋非常器重他,可是袁崇焕并不领情。因为王在晋在八里铺修城墙的事情,袁崇焕还越级上报朝廷告了王在晋一状,理由是王在晋没有战略眼光!

王在晋因为救十三山难民失败,受到内阁大学士孙承宗训斥,但袁崇焕却受到孙承宗的表扬,理由是救十三山难民的事是袁崇焕提出的。这是典型的“干活的不如卖嘴皮子的。”

王在晋恨袁崇焕恨得估计牙根都发痒!

二、得罪上司高第。

高第的战略布署是军队全部撤出锦州及右屯等地,做内线防守,袁崇焕对此极力阻挠,最后袁崇焕独自带兵驻守在宁远,像一支远离大部队的孤旅。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袁崇焕以一大堆理由公然抗命,高第心里能高兴?

努尔哈赤得到孙承宗被免职的情报后,率领大军渡过辽河,兵临宁远城下。袁崇焕多次让驻守在山海关拥有重兵的高第发兵救援,高第就是推三阻四派不出人。高第的意思是,你袁崇焕的本事不是大嘛,现在是你展现本事的时候了。

宁远之战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以袁崇焕大获全胜结束。朝廷在褒奖袁崇焕的同事,罢免了高第。

高第做的事对不对咱先放一边不说,高第对袁崇焕是不是“此恨长久,绵绵无期?”

后来袁崇焕又得罪的大将满桂和王之臣不说,连当时权倾朝野的魏忠贤也不在话下,通通得罪。袁崇焕就像开了卦的“战斗机”在朝廷上下横冲直撞,除了皇帝外,没有他能放到眼里的。

错杀毛文龙。

袁崇焕杀毛文龙的根本原因,也是袁崇焕因为那张没有把门的嘴。他一时冲动,跟崇祯皇帝夸下海口,说什么五年之内可以平定辽地。要知道当时辽地一直是皇帝的心腹大患,袁崇焕虽然只是那么随口一说,可皇帝当了真。皇帝答应了袁崇焕提出的所有条件,去吧,干活,用实际行动兑现你袁崇焕说出口的话。

当时朝廷根本没有短时间内平定辽地的实力,袁崇焕刚给皇帝吹完牛就想清楚了这点,可是话已出口,收是收不回来,只能硬着头皮上。五年之内平定辽地,咋平定,辽地总不会在五年内自己灭亡吧,得进攻,所以袁崇焕做出了对辽地进攻的战略布局。前边刚说过,朝廷根本没有短间内平定辽地的实力,你袁崇焕是想至大明王朝于万劫不复呀。

皇帝不懂军事战略,可有人懂呀,毛文龙就是懂行的人,他站出来反对袁崇焕的策略。不进攻,辽地不会自己平定,五年内不能平定辽地,袁崇焕就是欺君大罪。进攻,虽然明知不可能成功,可袁崇焕还是想试试,既然毛文龙挡路,所以袁崇焕罗列了十二项大罪名,杀了毛文龙!

毛人龙是何许人呢?毛文龙是驻守在东江的大将军,东江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牵制着后金的军事行动。只要后金敢向山海一线运动,东江的军队就在后金的背后狠狠地捅刀子,后金一直视东江的毛文龙为眼中钉、内中刺。

这下可好,袁崇焕搞死的毛文龙,东江军队人心涣散,失去了牵制后金的作用。皇太极带领后金铁骑,越过蓟州,直接兵临北京城。

皇帝还等着袁崇焕平定辽地呢,结果等来了皇太极的后金铁骑,差点就被人家端了老窝。虽然北京保卫战胜力了,袁崇焕为北京保卫战也是拼死拼活,可这一点儿也不能减少皇帝对袁崇焕的痛恨!

皇太极的离间计给了皇帝杀袁崇焕的理由,这个离间计最高明的地方在于时机把握的十分精准,可以说皇帝是顺势杀掉了袁崇焕。如果没有皇太极的离间计,皇帝也得杀袁崇焕,只不过还得麻烦找些其它理由,现在有了皇太极的离间计,直接杀就是!

听雪者说

皇帝要杀袁崇焕时,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给袁崇焕求情,甚至在行刑时,百姓们都还抢着吃他的肉。可见当时的袁崇焕有多遭人恨,所以说袁崇焕的被杀,皇太极的离间计只是起了个导火索的作用,导火索引爆了几十公斤TNT炸药!


以上是我对您提出问题的解答,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如果您喜欢请对听雪者点赞和关注。祝您身心安康,生活愉快!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更正或删除。

10

崇祯多疑是一大原因,但拙劣但离间计明显不是真的,这之中还有朝廷内的官僚推动,但袁崇焕自身也有很大问题。在我看来主要问题有四点:1、专权擅杀毛文龙;2、己巳之变指挥不力;3、关宁军私兵化倾向严重;4、边臣结交近臣有结党之嫌。

前两条论罪起来虽然可能会革职入狱,但日后危难之际可能如孙传庭一样还可能再次起用官复原职,但后两条真的是要了命了。我现在一条一条分析。

1、专权擅杀毛文龙

崇祯启用袁崇焕,什么五年复辽之类的大话就不提了。袁崇焕还向崇祯提出了任上的军事、财政、人事权,并请求崇祯约束朝堂之上的言论,并收回王之臣、满桂的尚方宝剑以达到其独尊的地位,这些崇祯全部答应。但信任你是有原因的,你得干点事情对的起我的信任。但袁崇焕一上任就用尚方宝剑把同样持有尚方宝剑的毛文龙砍了。这是大错,不提战略意义,毛文龙再有大错也是镇边大将,有罪你押回京城走个程序也行啊。就是袁都督自己,最后崇祯办你也是三法司会审审了八个月才定的罪,你不经过程序就把镇边大将砍了是什么意思。尚方宝剑给你你就真拿去砍人了,这个叫独断专行,目无君上,大忌讳。

这件事崇祯是什么表现呢?

帝骤闻,意殊骇。

袁都督直接把十九岁的崇祯给吓坏了。还好这个时候崇祯还不是以后那个动不动就砍人的崇祯,和袁都督还处于蜜月期,人都已经死了还能怎么办呢,还不是要原谅你。

念既死,且方倚崇焕,乃优旨褒答。俄传谕暴文龙罪,以安崇焕心。

崇祯虽然没有动袁崇焕还安抚了他,但一个目无君上,独断专行的形象,已经留在了他的心里。以后要是戴罪立功还好,要是再有过错,惩罚也是超级加倍了。

2、己巳之变指挥不力

大明军队野战不如后金军,袁崇焕坚城重炮的应对策略没有错,但有的城市能被围,有的城市不能被围,至少帝国的首都不行。崇祯本来就好面子,我提拔你五年平辽,您一年就平的我京城都被围了,您让我脸往哪里搁呢?而且袁崇焕借京城死守,没有积极与后金军作战,放任后金军直抵京城,期间后金军烧杀抢掠,首先对很多城外民众造成了直接的损失,这是普通百姓难以接受的,民怨很大。其次,后金军的劫掠对朝廷中绝大多数官僚的利益造成了破坏,大官们占据的大量庄园和土地都在京城周边,损失惨重。这些朝堂中的官僚觉得你维护不了他们的利益,你袁都督又不赔钱,留着你也就没什么用了,日后算账自然是人人来踩一脚。

接下来是最要命的两点。

3、关宁军私兵化倾向严重

帝取崇焕狱中手书,往召大寿,乃归命

崇祯皇帝将袁崇焕下狱后,麾下大将祖大寿直接带领关宁军离开尚在交战的京城撤回到了山海关,直到袁崇焕写手信给祖大寿,方才把他召回。这个太严重了,崇祯得怎么想?帝国最精锐的部队不是效忠皇上而是效忠于某一个将领,无论这是不是袁崇焕的意愿,他的性命已经是神仙难救了。

4、边臣结交近臣有结党之嫌

唉,不可避免的权力斗争。温体仁把袁崇焕当做了一个很好用的棋子,用来拉内阁辅臣钱龙锡下马,让自己上位。他弹劾袁崇焕与钱龙锡达成密谋,想要与后金军议和,故意引入后金军逼皇帝做城下之盟。在满桂离奇的被自己人射了好几箭,袁承焕带兵“坚请入城”的情况下崇祯相信了,相信了袁崇焕要和钱龙锡谋反,威胁他的皇位,终于爆发了,直接把袁崇焕下了昭狱。

边臣结交近臣在明朝是高压线,触之即死。孙承宗就看这件事很清楚:“练尔多方练未成,空闻曾铣尔前生。”嘉靖年间,边臣曾铣被严嵩诬告结交近臣内阁首辅夏言,最终以谋反罪论处,凌迟。同样是以谋反论处,同样是凌迟,是不是很相似,所以孙承宗说袁崇焕是第二个曾铣。边臣结交近臣是大忌讳,只要皇帝信了,离死就不远了。

以上就是导致袁崇焕被杀的四点原因。在这里我不讨论袁崇焕的能力或者功绩什么的,但我们可以看到袁崇焕被杀确实和崇祯皇帝多疑,朝堂奸佞小人进谗言有关但其本人的性格也促使了这个情况的发生,自身问题确实也不少。时代的洪流不会因为一两个忠臣良将而改变,袁崇焕的死只能说是明朝末年各种悲剧事情的一个缩影,至于冤或者不冤,留给大家讨论。

这就是我的观点,小伙伴们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欢迎留言讨论,原创手打不易,您的点赞与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