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人易有的过错,说了过头话。那时候叫谋反,重的掉脑袋轻的抄家充军发配、流放!

最佳贡献者
2

李白身世史书闪烁其词,为历史之谜;不过根据其家族被流放西域(五刑之中“流刑”——流三千里)的事实,李白祖先犯的应是谋逆大罪,应该是“谋反”、“大逆”、“谋叛”这三项中的一项。


具体请见列表。


(《唐律疏议》中重罪及处罚列表)

1、隋末唐初,根据《开皇律》和《唐律疏议》,不难得出李白家族有“谋逆”大罪


想知道李白家族所犯之罪,可从流传至今《唐律疏议》中寻找。此书成书于唐高宗时间,与李白家庭获罪时间不远,且该刑法典吸收了隋朝末年《开皇律》、唐初《贞观律》、《永徽律》的精华。


《新唐书》记载:

(李白)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

流放西域碎叶城,结合李白家族族谱丢失,属于“流三千里”的情况。


我开头已给出了重罪列表,分别是十恶的头“五恶”;其中“恶逆、不道”没有家族被流三千里的情况,所以,李白家族所犯之罪,就是“谋反、大逆、谋叛”中的一项。


具体给您列出三种可能:

  • 谋反——流三千里:伯叔父兄弟之子皆虽词理不能动众,威力不足本人,父子以下母、女、妻、妾,皆合。
  • 大逆——流三千里:伯叔父兄弟之子,皆;即词理不能动众,威力不足率人,父、子、母、女、妻、妾,亦皆。
  • 谋叛——流三千里:若串众百人以上,父、母委、子、皆:所宰虽不满百人,以故为害者,以百人以上论,及亡命山泽,不从追唤,皆,共抗拒将吏,父、母、委、妾:

二、具体是哪一项?史书讳莫如深。

但要知道是哪一项,就需要厘清李白的身世了,并需查询隋末唐初百年来的李姓谋逆事件。


问题卡在了李白身世上。


《新唐书》、李阳冰(唐玄宗时候文人),都说李白是“凉武昭王裔九世孙”——即十六国时期的西凉开国国君李暠,如果按这重关系,李白是李唐的远枝亲属(李暠也被认为李源认为祖先)


(李暠)


但这种说法结合隋末犯罪,疑点太多;如果是远枝亲属,而且是前朝犯罪,为什么改朝换代不赦免,还要等百年后自己偷偷跑到避难圣地四川?


所以有人认为李白家族犯事是在唐初;而结合唐初谋逆事件,说法有以下几种:


(1)、李建成、李元吉后代——玄武门之变。

(2)、其李氏他子孙后代———涉及推翻武则天。

(3)、李勣后代——李白家族是被赐姓的,然后反对武则天。

(4)、其他。

目前因为史书讳莫如深,各种说法难以统一。

不过结果是明确的,李白因为祖先犯有谋逆之类的大罪,所以不能科举入仕;以李白的公认才华,本可以进士及第,无奈家事所迫,最终走上了翰林待诏——天子弄臣这一职位,可叹可叹~

3

据野史传说。李白是李建成之后,玄武门兵变后,流落他乡。后定居碎页岛,俄罗斯境内。后重返中原,此时己是商人家族。或许是思乡欲返,或许要重振家族。但还是留下了千古的诗名,万世不朽!


4

关于李白归属的李氏宗室,确实是扑朔迷离,其原因是历史记载讳莫如深,抑或是含糊带过,即便是按照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的说法,“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可是总应该能记得李白的祖父名讳吧?然而别说李白的祖父,就是李白的父亲都是闪烁其词,看来其中必有隐情。

关于李白的身世之谜,有多种说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李渊后代:①、李建成、李元吉后代。②、李元婴后代。③、其他子孙后代。

2、李轨后代;

3、李氏其他宗族;

4、其他。

关于李白祖先避居碎叶城的具体年代,也有以下几种说法:

1、北周至隋朝时期迁居。依据李白自述《上安州裴长史书》:“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李阳冰《草堂集序》:“中叶非罪,谪居条支,”、

2、隋末迁居。依据《新唐书》:“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隋末多难,一房被窜於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

3、唐初贬戍。

4、武周时期逃避迫害。

我们先从李白祖先迁居碎叶城年代说起。笔者认为,作为李氏宗亲,北周、隋朝、隋末、武周时期这些年代迁居或者逃避西域,可能性都不大,证据不足。

李白的自述《上安州裴长史书》:“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其中“遭沮渠蒙逊难”指西凉于公元420 年为沮渠蒙逊所灭,西凉为李暠(351年—417年)建立,沮渠蒙逊(368年-433年)为张掖临松匈奴卢水胡人,东晋十六国时期北凉国君;“咸秦”指长安。这里李白说明祖先从甘肃迁往长安的原因,并未说明祖先为何避居西域,只是含糊的说“因官寓家”,意思是因为官方的原因寄居异乡。

在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其中的“中叶”没有人考据,可以这样理解:“中世”、“中间”,是个含混不清的词,也可以说是从李暠下数到李白“九世”中间,那么就应该是“五世”,也就是李白的天祖(高祖之父)那一代,按照一般时间推算(20年算一代)也就是隋朝到隋末时期。

在《新唐书》和《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都说是李白祖先在隋末“以罪徙西域”或“被窜于碎叶”,先不管迁徙还是逃窜,都可以确定年代为隋末。隋末和唐初还是有区别的,我们先界定为唐朝建立以前,这样好讨论。那么第一第二种说法,可以大致确定为隋朝以前,李白的祖先因为某种原因被迫迁往碎叶城。

然而这种情形不存在。是因为,第一,自古以来,改朝换代,一般都会大赦罪犯。在上一朝代的所谓谋逆大罪,到了下一朝代则有可能是大功臣或者不了了之,因而,加入李白的祖先在隋朝犯了谋逆大罪,到了唐朝,不可能继续定罪,反而会大赦,这时,李白的祖先自然可以顺利回归,不必等到近百年后才回到内地。

第二,假设李白祖先触犯的是其他罪名,按照隋朝的《开皇律》“以轻代重,化死为生”的原则,对笞、杖、徒、流、死五刑作了明确规定,其中流刑自一千里至二千里分为三等,徒刑自一年至三年分为五等,没有能长达十年以上不得回归的。后来唐朝《武德律》、《贞观律》都继承了《开皇律》,只对谋反、叛乱等定为重罪,其他的均可轻罚或赦免。

第三,作为李氏宗族,倘若没有和李渊李世民竞争过天下的所谓“谋逆大罪”,如果只是反对隋朝或者以前的统治者,那么,到了唐代,同宗兄弟建立王朝,不敢说“分一杯羹”,总不至于不能赦免以前的罪行吧?因而,完全可以正常回归定居,不必在西域飘摇,更不至于一直到了唐朝建立近百年后,在神龙元年(705年)才“逃归”或者“潜还”,如此狼狈不堪。

从以上三点,可以断定,李白祖先在唐朝建立以前迁往碎叶城的可能性基本上不存在。可能有的人会提出李白祖先开始是被迫迁居,后来开始在碎叶城经商,因而没有回归,直到后来碎叶城发生动乱或者其他原因才回归,郭沫若先生就是持有这种观点。

要反驳郭沫若先生的观点,可以从李白无法参加科举受到限制予以反驳,而持此观点的认为李白不能参加科举是因为“工商之子”,前面我们讨论过,这种情形在唐朝科举制度并没有确切证据,只可能是“罪人之后”,至于其他证据,后面我们还会提到一些,先放置,从李白祖先回归来看,并非自愿在西域,而是被迫迁移。

因而可以确定,李白祖先被迫迁往碎叶城,只可能是在唐朝才发生的事件。那么在唐朝什么时间段?从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建立,到神龙元年(705年)回归,88年时间,期间因罪被迫贬谪边疆,而且跨度如此之长,大事件只能是唐初的“玄武门之变”和“武周灭李”两个时期,才有可能。

如今有的学者认为李白的祖先是武周时期迫害李唐宗族,使得祖先不得已迁移逃难,其证据是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去世,因而李白祖先才能顺利回归。那么我们来看武则天针对的李氏,是哪一类?

从历史记载和后代考据,武则天执政时期,杀害了李氏宗族近百人,其中她自己的亲人23人,唐宗室34人,大规模迫害多在武周时期(690年到705年),针对的为李渊、李世民、李治三人的直系后代,血缘关系比较近,而李氏宗族血缘关系较远的旁系几乎没有遭到迫害,也无历史记载可寻。

我们可以这样考虑,假如李白祖先是武周时期逃避到西域,那么,李白的祖先首先可能是李渊、李世民、李治后代,要么是比较有势力的李氏宗亲,因为以武则天的铁腕,除了对皇权有威胁的直系血亲,旁系血亲基本上是不予考虑的。第二,从武周初期到回归,短短二十五年,李白的祖父和父亲的名号不可能被抹的一干二净,自然有历史记载,而且后来唐玄宗也应该有记忆,不可能在李白的属籍上面,含糊不清,不让李白回归属籍。

然而事实是,李渊的22个儿子,李世民的14个儿子,李治8个儿子当中,没有一个能拿出和李白有联系的证据(后面还要详细论证),况且李白的祖父没有记录,李白的父亲李客含混不清,和历史记载无法契合,因而可以认定,李白祖先绝非是武周时期被迫迁往碎叶。一则是没有历史记载李白有如此近的血缘关系,历史记载查无证据;再则是时间短暂,唐玄宗等直系血亲也不予以确认,因而武周时期迁居证据不足。

李白祖先,既不是隋末以前迁往碎叶,也不可能是武周时期逃离迫害,那么,可能性最大的只能是唐初时期,因为一个家族被迫迁居西域边疆,如果不是非常大的事件或动荡,抑或是朝廷明令贬谪戍边,作为乡土观念非常重的李氏后人,自然不愿意万里奔波,来到荒芜的边疆生活

5

李白的祖先到底是谁,现在都还未定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