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
三国历史中,于禁被俘投降成为了他一生的污点。有些人会觉得奇怪,为何同样是投降,关羽和张辽就无损光辉形象,而对于禁却成了一生无法洗刷掉的污点,如此苛刻,是不是有些不公平?
△于禁
同事不同命,事出必有因
三人同样都是被俘投降,然而于禁与关羽是表面相似但实质不同,与张辽是表面不同并且实质也不相同。下面就来逐一分析:
·关羽:关某忠义无双、威震华夏!
关羽被俘投降曹操,其实是令人同情的。因为当时,刘备假意投靠曹操,然后瞅准攻打袁术的机会便开溜了,并且重新夺回徐州。
虽然再度占据徐州,又恢复了海阔天空,但是刘备知道这下和曹操算是彻底闹掰了,回头曹老板一定会来收拾自己。
△曹操先下小沛,再破下邳,完胜刘备
于是刘备任关羽为下邳太守,镇守徐州境内,自己则领兵驻扎在豫州的小沛,以增加自己的战略纵深。
尽管是全力以赴了,可惜刘备最终还是被曹老板的东征给一波打残了。刘备北上青州,投奔袁绍,而关羽则战败被擒。由于史料中缺少详细的战斗记录,@清山雅舍推测当时刘备在小沛输得太快了,关羽在下邳力战坚守,可能也是为了给刘备争取逃跑时间,所以才没有早早逃走,否则没道理在前线的刘备都逃跑了,而在后面的关羽却被抓住了。
与关羽一起被抓的,还有刘备的妻子。关羽被抓投降,可能也有留着有用身保全主公家眷的意思,但是史料没有明确记载,此处仅做推测。
△关羽
那么,这次投降为何没有影响关羽的形象?
1、关羽是在坚守城池后被抓的,且被俘时刘备不知去向,其家眷还需要有人照应,不过这一条有推测成分,只作部分参考。
2、曹操很赏识关羽,对他十分礼遇,这在无形中为关羽镀金,使得关羽的形象拔高了一截。
3、关羽为报恩,在白马帮助曹操阵斩颜良,立下大功,算是忠义有为。
4、关羽在得知刘备还活着,且在袁绍处时,便立刻带着刘备的家眷归队,在曹操的默许下,反而成了一段忠义寻主的佳话。
5、关羽在后来,屡立战功,尤其是荆襄之战威震华夏,更是耀眼夺目,且最终为蜀汉尽忠,也算是彻底将自己洗白了。
·张辽:我张文远之名,可止小儿夜啼!
△张辽
张辽的情况比关羽还要清白些,因为在曹操杀死吕布后,张辽才投降的曹操。本身吕布薄情寡义、用人疑人,就是公认的昏庸之主,张辽完全没有同吕布一起赴死的必要和意义。
要知道在最开始,张辽和吕布还是同事关系,都是汉廷的军官。后来跟随吕布,也只是在吕布麾下任职,而张辽始终尽力职守,作战勇猛,并无对不起吕布之处,反而颇令人欣赏。
而高顺同吕布一起赴死,是因为高顺曾受吕布提携之恩,有吕布家臣的意味,这是个人追求问题,张辽完全不适用。
何况张辽在归顺曹操后,忠心不二,灭袁氏,破乌桓,威震逍遥津,以致于“辽来辽来”的大名远播日本,可以说其丰功伟绩一点不逊色于关羽,因而其光环也是耀眼非常。
·于禁:我……我恨洪水和庞德!
△庞德
于禁真的是时运不济的典型,因为他输的方式冤、输的时间也寸。襄樊之战,于禁在带兵支援曹仁时,已经是左将军,假节钺的头衔了,位居五子良将之首,其他四将最高只得到假节的头衔。
可惜,关羽用一场大水直接淹了于禁的麾下七军,天灾级的打击直接把于禁打蒙了,望着四处汪洋、哀鸿遍野,只得束手投降。有观点认为,于禁投降是为了曹军将士的性命,不得已为之。@清山雅舍也比较认同这样的推测,因为关羽当时也确实全盘接纳了降兵,要知道关羽当时缺粮,还接收这么多人,说不好就是于禁投降的条件,以关羽的性格,自然会遵守承诺。
然而,就算这种推测成立,也无法洗刷于禁的污点,理由如下:
1、于禁在失败时,已然是曹魏位高权重的大将,身份显赫,荣宠备至,一旦投降对曹魏声望和士气的打击较大。而关羽、张辽投降时,实质都是中级军官,都还在创业阶段。
2、曹操的失望和曹丕的嘲讽,对于禁名声的打击很大,毕竟被两位帝王认证为叛徒,还能有什么好名声。反观关羽处理得很讲究,刘备和曹操也都很配合,没有上位者的指责,只有上位者的褒奖。张辽就更不用说,吕布已死,人死如灯灭了。
△汉江两侧一马平川,雨季洪水泛滥,驻扎在樊城附近的于禁躲无可躲
3、于禁在被孙权送回去后,曹丕小心眼,没有再起用他,反而把他给抑郁死了。因而于禁没有机会用大胜之功,来为自己翻盘。
4、庞德一定是于禁最不想看见的人,因为原本投降之事还没有那么扎眼,但是庞德一个新进之将都知道舍身报国,一下子反衬得于禁黯淡无光。
结语
综上所述,于禁之所以不能像关羽、张辽那样,在投降后洗刷自己的污点,是因为洗刷污点是需要一定代价的。关羽用的是威震华夏的军功、两位君主的器重和为蜀汉抛头颅的壮举,而张辽不但没有背叛的污点,还以军功和忠诚铸就了自己忠诚善战之名。反观于禁,既没有机会再搏军功,也得不到君主的赏识,因而只能郁郁而终,晚节难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