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是楚国大将项燕在战死的前一刻嘶喊出的话语,其实,这句产生于反抗暴秦统治的时代名言,除其代表了一种情绪化了的坚定信念之外,又不可思议地与历史演进的过程吻合。它先验而无比正确地预言了亡秦的真谛:即亡秦这一事业乃起于楚,又终成于楚。而仅就亡秦这一事实,这句名言还有着双重应验。首先,亡秦大业虽成于天下民众,但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确实当首推三个楚人——陈胜、项羽、刘邦。其次,亡秦的决定性战役就是在三户水(今河北临漳西)一带展开,楚将项羽率军战胜秦军主力,并接受其投降。从此,秦亡便成了不可逆转之势。

另一个原因是楚国腹地辽阔,天下之大楚占一半,人口众多,最难攻破,战国末期秦朝大将王翦率领秦国举国之兵60万与楚国决战,以当时得各种兵力,战力来分,秦军锐士绝对是以一敌十的精锐,尚且需要举国之兵才能攻破楚国,由此可以看出楚国的强大绝不是浪得虚名。

楚国民风彪悍,英才辈出,项羽仅凭八千江东子弟就可以攻破巍巍大秦帝都咸阳,使秦朝灭亡,不可谓不强悍。战国时期楚国长期诸侯割据,虽拥有天下土地最广人口最多,但是形不成强大的战力,如果有人能够整合整个楚国的民众团结起来,上令下达,一定是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后期项燕之孙项羽正是登高一呼灭了秦国。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我是一个比较推崇秦国的人,前期的秦国确实强大的令世界颤抖,军力财力人力都是当时世界之冠,秦始王嬴政时期更是聚集天下英才,这样的秦国不统一中国才是怪事。但是战国不仅仅只是秦国的舞台,前期的魏国魏武卒,中期的赵国铁骑,末期的楚国项燕江东子弟都是整个中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队,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横扫当时的世界各国。有点跑题了,我的意思很简单就是顺应天下大势,赢得民心,励精图治,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它强大的地方。楚国也是一样。

写到这里我深深的为我们伟大中华民族而骄傲,有这样精彩的历史,有这样强大的文明,有这样善良爱国的民众,未来世界的中心肯定还是属于我们,这一天不远了!

最佳贡献者
2

秦灭六国形势

上篇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讲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在起义形势一片大好之时,最终死于窝里斗,但是最终消灭秦国的则基本上都是他当年扶植或者领导的势力,而“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一语成谶。那么,秦国当年消灭了山东六国,为什么秦末的起义军都喜欢打着楚国的旗号呢?

楚最无罪

战国后期形势

范增当年曾经对项梁说:“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虽然站在秦国的立场上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是灭楚的时候还真不太好找理由:赵、魏、韩三国与秦国接壤,不管是谁先吵吵,谁先动手,反正他们都长期与秦国有摩擦,所以秦国觉得他们都有罪。齐国当年灭宋、侵燕,惹了众怒,全天下都觉得齐国有罪。燕国曾经派荆轲刺秦王,所以燕国有罪。但是楚国呢,老可怜了——他们不光为了表明楚秦交好而去辱骂齐国,后来楚怀王还接受嬴政的邀请对秦国进行友好访问,没想到刚到秦国就被拘留了,期间想逃都逃不出来,三年之后死在了秦国。当时楚国人非常伤心:“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同时“诸侯由是不直秦”。

王翦画像

另外,再看看秦国是怎么灭楚的。当年李信满怀豪情壮志,在嬴政面前夸海口,说二十万兵足以灭楚,然后不用任何理由,大吼一声:“枪在手,跟我走!”却被楚国打了个大败。后来嬴政倾全国之力,让王翦率兵六十万南下,最终消灭楚国。国史君(国史通论)来给楚国评评理——我楚一直纯情地与你秦站在一起,你不舒坦了,我还帮你去骂人。突然有一天你秦觉得我楚好欺负,便找人来打我,你打不过我我也没说啥,你却来劲了了,又找了一堆朋友找我茬架,结果把我捅死了。出卖我的爱,你背了良心债!我楚太冤!你秦太无情、太冷酷、太无理取闹!

张楚政权

秦末起义形势

虽然陈胜“诛故人,寡恩忘旧,无帝王之度”,但是当年他起事之时的线路是正确的——“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诈称公子扶苏与项燕,建国张楚,在当时确实是“从民欲”,很有号召力,再加上“天下苦秦久矣”,所以当时的起义形势一片大好。

西楚霸王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

真正让人相信“亡秦必楚”的,则是西楚霸王项羽。在上篇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也曾经讲到,项梁、项羽虽然就是项燕的子孙,但是他们最初在名义上依然是陈胜带上道的——“(召平)乃渡江矫陈王命,拜梁为楚王上柱国”,于是才有了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后来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所向披靡,各路诸侯无不膝行仰视,奠定了楚国人在灭秦战争中的绝对领导地位——西楚是伯王,其他的不过是仲王、叔王、季王而已。

西汉版图

虽然最先入关接受秦王子婴投降的是刘邦,但是刘邦、项羽、陈胜都是楚国人,“亡秦必楚”就被这三户人家实现了。由此可见,最初说“楚最无罪”以及“亡秦必楚”,基本上就是找个理由、打个旗号、涨点士气而已,但相对于山东六国来说,楚国也真是凭真本事,不负众望了。

3

首先,要搞清楚天下反秦,到底在反对什么?其次,还要搞清楚,楚国在这里面代表什么?毕竟从古至今,这种所谓的反对都是从诛心开始的,而要诛心,首先得掌握舆论导向。这两个问题搞清楚了之后,题主的问题就解决了。


一、天下反秦,反的是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天下试图恢复的是周朝的分封制


商鞅的确是一代奇才,通过他的变法,将秦国变成了一个战争机器。要成为战争机器,就必须要具备一个核心条件: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秦孝公时代,商鞅通过极为严密细致的变法,将贵族林立、一盘散沙的老秦人,变成了围绕在国君周围,指哪打哪的强大国家。在变法过程中,秦国从老秦人的秦国,变成了赢氏一家的秦国。



对这一点体会最深的是秦惠文王赢驷。赢驷在不懂事的时候,抵触商鞅的新法,导致自己被秦孝公流放在外。那时候,赢驷对商鞅十分愤恨。等到赢驷懂事,乃至于登基之后,他感受到了商鞅变法对于国君的巨大好处。而此时,孝公已死,以老甘龙为首的秦国旧贵族试图杀掉商鞅,将秦国恢复到变法前的状态,即与六国一样的贵族分封制度。


但他们小看了赢驷。获得了商鞅变法巨大好处的赢驷,内心早已坚定要将商君之法作为国策贯彻到底。但彼时,赢驷刚刚登基,地位尚且不牢固。为了稳住秦国旧贵族,他杀了商鞅。但商君之法仍然在秦国执行,等到赢驷地位稳固之后,他顺便也解决了秦国旧贵族,独掌秦国乾坤。


商君之法对任何一个君主来说,都有无法阻挡的魔力。他的精髓之处在于,将一国变为一家一姓,将一家一姓变为一个人,而这个人就是国君。这种状态下的国家,没有杂音和阻力,其组织动员能力空间绝后。国君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意志,这样的国家,自然就战无不胜。但是,这种制度这对于已经推行了800年的分封来说,不啻为一种异端学说。所以,当时六国称大秦为“暴秦”。本质上,在大秦,国家和贵族都是国君的附庸;而六国中,国君和贵族通过分封制度维持着共治的局面。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秦始皇在读到韩非子著作之时,那么的欣喜若狂。因为,他就是新时代的“商鞅”。当然,李斯也是同一类人。自秦孝公(公元前381年)到秦始皇统一(公元前221年)的160年的时间内,秦国和六国就像是两种不同世界的国家,他们的国家制度、组织形式、治理体制都不同。


这大概就是六国要反对秦国的主要原因,大周的分封800年了,早已被视为天道正统。而大秦的中央集权造就的战争机器让天下胆寒又排斥。天下或者六国期待美好的分封时代,那是一种和谐的田园牧歌,而暴秦的那种体制让贵族没有权力,让平民成为机器。


二、楚国代表的是分封制度对于中央集权制度最后的反抗和胜利的希望


战国末年,七雄之中,中原的三晋之地,赵魏韩早就被秦国磨损得没有脾气。他们躺在百战之地的中原,瑟瑟发抖。而在秦王于公元前225年发动第一次灭楚之战的时候,三晋已经灭亡。而燕国一直龟缩在北方,只剩下一口气。当时,阻碍秦国一统天下的只有楚国。为什么没有齐国?因为齐国被燕国差点灭国之后,就如同一只斗败的公鸡,在东边垂头丧气,再也不复当年齐桓公之势。


从史书上看来,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很顺利,至少没有遇到极为难搞的对手。这其中,比较难搞的只有楚国。以下秦灭楚的一段历史,知道的人可能很多:


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於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於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一开始,秦王让李信将20万兵力攻打楚国,结果一败涂地,被楚国追着打了三天三夜。秦王听到李信兵败的消息,不顾王者礼仪,连忙跑到乡下请王翦出山。秦王为表达情况危急,说了“荆兵日进而西”的字眼。


这说明,当时楚国不光反扑了秦国,而且一路西进,快要打到秦国本土了。如果不是这样,秦王不至于不顾自己身份,主动去向王翦认错。要知道,王翦代表是的是秦国关中集团的利益。而秦王要树立自己的权威,必然要在合理的范围内,不断削减关中集团利益的。这一点,不光从秦王任用李信等年轻武将能看出,还能从秦王任用李斯等职业文官官僚集团可以看出,还能从让蒙氏到长城戍边,远离朝堂等行为中看出。


秦王主动向王翦认错并请他带兵60万出山伐楚。这就必然意味着,当时楚国的确开始威胁到秦国本土了。这种情势,逼着秦王不得不暂时向关中集团妥协。而这一点,王翦也很清楚。所以,在他带兵出征之后,屡次向秦王请赏,无非是为了打消秦王对自己和关中集团的担心和忧虑。



在楚国乘胜追击秦国的时候,那时的天下一定欢欣鼓舞。已经灭国的三晋也蠢蠢欲动,北方的燕国太子丹也会松一口气。但人心终究无法反抗规律,秦国的可怕之处在于,他的组织动员能力超强,可以迅速组织兵力,扭转局势。于是,楚国,还有天下人,在大秦的铁蹄之下,发出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不甘怒吼。


楚国以及其代表的大周分封体制,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给了秦国重重的一击。这一击给了六国以及天下人希望。但希望来得快,去得也快。中央集权下的秦国,以其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将楚国带给天下人的希望浇灭了。


秦始皇死后,天下又开始蠢蠢欲动。为了回到分封制度下的田园牧歌,天下人要反抗暴秦。他们需要一个榜样和旗帜。首先他们想到的就是曾经带给天下希望的楚国。更进一步,他们也想到了那一战中的大楚战神项燕。为了双管齐下,他们也想到的更加温和的公子扶苏。总之,核心就是反抗中央集权,恢复分封体制。旗帜可以是楚国,也可以是秦国的温和派。



后面,大楚战神项燕的后代项羽,圆了天下人的梦想。六国复辟,他自号西楚霸王。但天下胜利么?并没有,分封虽得人心,但不符合天道,因为中央集权代表的是更先进的生产力。于是,天道选择的了中庸的刘邦,开始在中央集权之内,并行分封。多年后,他的子孙,汉武大帝,终于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对应起来了:分封消亡,郡县崛起。秦始皇没有做完的事,在汉武大帝手中完成。

4

实力使然,楚国是当时的二号强国,楚国要是不参与,反秦就是句空话!

我们来看一下战国末期诸侯的实力:


赵国: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实力大损,而且还要面对北方匈奴的入秦,自保尚且困难,无力扛起大旗。

魏国:魏国在战国初期很是风光了一把,后来被秦、齐、楚、赵轮番胖揍,只剩下了苟延残喘的份儿。政策摇摆不定,时而附秦,时而联合诸侯抗秦。

齐国:五国伐齐,齐国被打怕了,做起了缩头乌龟,任凭外面世界怎么打,齐国就是不管不问;虽说有一定实力,奈何就是不出头。

韩国:韩国是秦国东出的第一站,实力也不济,不敢起反秦之心,更不敢挑头——跳得越欢,死得越早。

燕国:和秦国不搭界,没什么压力;再说了,实力也最差,谁愿意跟着老幺混啊?

楚国:客观地说,楚国被暴揍的次数和强度,一点儿不比赵、齐弱,但楚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打趴下了总能再次站起来。

战国末年,楚国灭鲁;甚至干掉了大秦20万铁骑;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率60万大军报仇,也是小心翼翼,丝毫不敢大意。通过这些战例,就可看出楚国实力之强大。

人总是喜欢跟着强者走,楚国势力强,自然会以楚国为旗帜反秦。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5

又在意淫了 只不过秦朝得罪了知识分子尤其是儒家 后世史学家就以楚为幌子不断抹黑秦朝 敲打本世统治者 当时起义时都是以公子扶苏为口号的 各国怎可能以楚国为口号 简直笑掉大牙 项羽显然被儒家捧晕了 放弃郡县制还用分封制 结果各国尾大不掉 才有刘邦出头机会 统一之后为证实自己正统受天命 才默认所谓的楚虽三户之语 继续黑前朝 如果是真如楚人所言怎会丢掉江山 为他人做嫁衣 天命这么没谱吗 最后楚王明明被汉王所灭 但刘邦成功转移目标 楚人还死磕秦始皇 这点刘邦才是高手

6


从这个图,就可以看出来,楚国的面积比秦国并不小,而且楚国的位置也很好,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地方,地域上很占优势,可以肯定的是楚国是一个国富民强的大国,人们从心里上更愿意从属于大国

从人的方面考虑,楚国爱国的思想特别强烈,文臣武将无不如此,更是出现了像项羽祖父项燕这样的爱国大将,他们在百姓的心中就是祖国的大英雄,就像岳飞那样的爱国英雄,百姓有着强烈的英雄情怀,这是内心的希望,所有的行动都是心里作用的结果,所有的楚国人都想当这样的大英雄,这是他们的内心力量。

楚国被灭,很冤屈,楚国的君主被流放,所有的人都同情楚国人,以楚国作为旗帜更容易得到别人的支持,所有的人都有一颗同情心,这样更容易拉拢人心

感觉我说的有理,点个关注,感觉说的没理,互相学习

7

战国末年,七国中最强大的有齐,楚,秦三国,而秦国采用连横,与齐国并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并且最后齐国也是不战而降,齐国也没有经过战争,齐国人民的厌秦也没有其它六国严重。而秦统一六国战争中,楚国也被认为是秦的最大对手,因此在后来的反秦战争中都是以复楚为口号。当然也和初期反秦大本营在楚有关。。。。这只是一家之言,不喜勿喷。

8

1 因为楚国疆域最大,秦国灭其国动用兵力最多。

2 楚国被秦国欺骗最狠,楚怀王最委屈。

3 灭亡秦国的两个关键人物项羽和刘邦都是楚国人,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当然要大肆宣扬楚国反秦的重要性。

4 张楚灭亡后,六国贵族陆续复国。反秦的并非只有楚人而已,比如张良就是韩国人,曾经雇佣大力士在沙丘刺杀秦始皇,只是失败了而已。

9

秦国和纵五国差点灭了齐国,战国末期只剩秦赵两国最强了,之后长平之战白起坑死40万赵军秦始皇当政时战国以无强国了,不管谁当政都能统一六国,秦国的祖先已经铺好路了

10

秦国作为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到了后期无力回天的时候,一直有着一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楚谣,可是秦国当年并不是仅仅灭了楚国一国,为什么其他五国不是这“必”后面的呢?

我们沿着时间轴慢慢来分析吧。首先就是统一六国前,楚国是最让秦国头疼的,因为楚国“最无罪”。打个比方,灭燕国,是因为荆轲刺秦王在先;灭赵、韩、魏这三晋是因为他们就在秦国的周围,平时就有一些边边角角的摩擦,不管谁先开始吵吵,都是“有罪”的。

而楚国呢,楚国可以说是尽全力在与秦国交好了。打齐国的时候,帮着秦国一起骂齐国;还接受秦国的邀请,让自家的王造访秦国,结果还马上就被抓了,拘留了三年怎么跑也跑不掉,最后还死在了秦国。你说,楚国哪儿还有罪?明明就是一个冤大头,出力不讨好,自家的大王也丧命了。所以楚国后来被灭,人民的怨气是很大的。

那这就延伸出之后的事情了,关于仇恨的说法。因为有了之前的那些事,楚国人最恨秦国,毕竟大家伙儿“无冤无仇”。

可又实际上是不是这样我觉得可不一定,被灭的六国难道就独独只有那楚国最恨?就说说其他的五国中的赵国,当年的长平之站,三四十万的赵军被秦灭,怎么可能不恨?我想,这六国应该都差不多吧。

那又何来“亡秦必楚”?因为楚国亡秦的热情最高,他们想灭秦,而其他的国家仅仅只是想复国,据说当时光说服赵国反秦就花了很大的力气。

再者,楚国的实力也是非常强大的,从当年秦王灭楚国时倾举国之力就可以看出。而且在统一后嬴政对于楚国仍旧是十分的警惕的。

传说东南有天子气,他就经常东游,去压这天子气,还破坏当地的地质构造。虽然齐国当时是和楚国并称的,但大家心里都是懂的,齐国在统一之后已经元气大伤,大不如从前了。

而秦国统一后招纳的很多有才之士都是楚国人。楚国疆域也非常大,和秦国不相上下,更可以说统一后占了秦将近一半的面积,且子民众多,可以说是并不逊色于当年的秦国的大国。

我们也都知道,秦国统一后的疆域辽阔,而楚国地域非常广,虽然临近秦国,但还是多半处于其疆域的边境地带。离得远了,就算是中央集权,也会有管不到的,会有心有余力不足的。

从那时候很多像项梁、刘邦这样的“亡人”出现就可以看出,杀了人轻易就逃掉了,可不是吗?而像三晋这样位于中心腹地的国家,稍微有所风吹草动,马上就会被中央派兵压制,怎么好反呢?要知道嬴政为了这难得统一的天下,警惕得不得了。

(陈胜吴广起义)

那么我们最后说一说这“三户”,就是我们熟知的陈胜、项羽、刘邦这三人,这三个人的作用可是了不得的。一个打响了反秦的第一枪,一个是灭秦的主力部队,一个建立了西汉。也正是有了这三人,才奠定了楚在这场灭秦大战中的地位。项羽作为主力军,更是十分的骁勇善战,也在巨鹿之战大败秦军,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且楚国群众基础好,力量大,一呼百应。再加上人民被秦国压榨已久,早有反抗情绪,综合起来,也就燃起了他国一齐灭秦的热情。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