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结硬寨,打呆仗”战术让他平定了太平天国,一跃成了晚臣名臣,欧洲人学会之他这招战术后,更是横扫千军。
这套战术是曾国藩当年和太平军战斗的时候,吃过几次败仗才想出来的,这套战术和其它的战术不一样,这套战术是以守为攻,先保护好自己,然后再逐步进攻敌人。
曾国藩是如何结硬寨,打呆仗的呢
曾国藩每占领一个地方,为了守住这个地方,他先要给自己修建营寨,曾国藩修建的营寨非常有特色,他先是在外边筑起了高墙,然后又在高墙的外面挖深深的壕沟。
这个壕沟有多深呢?据史书记载,这个壕沟的深度至少达到两米,如果有士兵不小心掉入壕沟,那么一个人是很难爬上来的。这种壕沟不但深,还特别宽,一个人是很难跳过去的。
这样一来,当敌人想要偷袭曾国藩的营寨的时候就比较困难了,步兵无法跨过壕沟,而太平军的骑兵骑着马可以跨过壕沟,但是又被高墙阻挡,所以曾国藩扎的营寨比较安全。
你以为曾国藩只筑一道高墙,挖一道壕沟吗?那你就错了。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曾国藩会一遍又一遍的,挖壕沟筑高墙,一般情况曾国藩会挖上五个以上的壕沟,这在当时很多人看来觉得不可思议,当时都是手工作业,用铲子去挖,挖这么多的壕沟,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为此清廷曾经有官员向皇帝反应曾国藩空耗财力,但是咸丰帝对曾国藩非常信任,相信曾国藩的实力也就没有追究。
虽然皇帝没有反对曾国藩但是仍然有许多人开始嘲笑曾国藩的这套战术,说这样的战术简直是呆子想出来的。曾国藩的同僚左宗棠认为曾国藩的这套战术过于的呆板,显得懦弱,一点灵活性都没有,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也反对老师的这套战术,认为这样是空耗了银两,可是曾国藩坚持自己的这套战术,认为这套战术一定能消灭太平军。
曾国藩不光保护自己营寨的时候用这种方法,他在进攻太平军的时候,也使用这种挖壕沟的笨方法,当曾国藩想要进攻太平军据点的时候,就会派人观察据点周围的情况如何。如果太平军的周围据点没有依山傍水,那么曾国藩就开始使用这种挖壕沟的战术。曾国藩派士兵夜以继日地挖壕沟,包围太平军,一旦太平军被包围,没有找到突破口,那么曾国藩就会挖出第2道壕沟,以此类推,过不了多久,第5道壕沟就会被挖好,5道壕沟再加上高墙,被围困的太平军想要突围,几乎不可能了。
而曾国藩进攻的方式也很特别,他一般采取围而不攻的方式,消耗敌人的粮草。当曾国藩设置好包围圈的时候,太平军就无法突出重围对外求救了。而城中的粮草数量有限,就这样一天天消耗过不了几个月,太平军就会兵困将乏。
这时候曾国藩就会号召士兵英勇杀敌,剿灭太平军。曾国藩用他这套看起来很呆板的战术打掉了太平军一个又一个据点。很多人形容曾国藩攻打一个据点,会把这一个据点围得像铁桶一般,所以有人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做曾铁桶。
曾国藩后来用他这套战法,把太平军的一个又一个据点全都消灭,最后把太平军围困在了南京城内,当得知对方弹尽粮绝的时候,曾国藩下令屠城。只能说战争是残酷的,一心向善的曾国藩最终却成为了屠夫。回过头来看他这套战术,虽然看起来非常呆板但却十分有效,采用步步为营的方式吃掉敌人的据点。
尽管当时清朝装备落后,但曾国藩这套战术却得到了洋人的认可,并学了回去。
英国人戈登曾参与平定太平天国的战争,充分见识了曾国藩的战术,他学会了这套战术,并应用到了平息苏丹的战乱中。
他当时面对的就是骁勇善战的游击队,游击队战斗力强,而且机动性非常高,这些队伍行进速度很快,往往偷袭之后就会逃跑,想要集中剿灭是非常困难的。
但是戈登采取了曾国藩的这套战术,先自己结硬寨保护自己的有生力量。然后再找到敌人的藏身,用挖壕沟的方式形成包围圈,游击队的骑兵也无法突破这深深的壕沟。他不仅使用了“战壕战术”,还利用起了机关枪,让战争变成了屠杀。
戈登胜利的消息很快传回了英国,英国人无不称赞这套战术的先进。后来随着其他一些欧洲国家的访问英国,这套战术也被推广开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许多国家都采用这种战术,交战双方破除了机动性,用“铁丝网+战壕+火炮”组成了立体防御,成为一个不可攻破的屏障,步兵掉进壕沟无法前行,骑兵也无法冲破高墙,许多士兵因为这种壕沟葬身战场。
根据统计,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国人强行进攻德军阵地,结果在机枪与火炮的攻击下,一天之内便战死六万人。之后,在法国发动尼维尔攻势中,仅在九天内,法军就被德国打死了10万人。
现在事情已经过去许多年了,再来分析曾国藩的高瞻远瞩,曾国藩打仗并没有急于求成,他没有速战速决的准备,深挖壕沟最初的目的是保护自己,要知道曾国藩在起初的战斗当中接连失败,已经对太平军产生了恐惧。
在保护好自己之后,曾国藩进攻太平军也不是采取的血拼方式,而是逐步围困太平军这样也让自己的军队减少损伤。最终耗尽太平军的粮草,然后采取全面进攻的方式剿灭太平军。曾国藩的这套战略眼光,以今天的军事思维来看也是非常英明的。
可以说曾国藩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虽然表面看起来比较呆板,但实则充满了大智慧,怪不得曾国藩后来被评为了满清四大名臣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