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向死而生或许才是真相。

作为士兵,只要上了战场就意味着九死一生,命运就不再由自己决定。而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惜命是人之常情,不会有人刻意申请站到战场的前排。

倘若真有题目所说的,在古代攻城战中,士兵情愿去送死。那么提问者本身就进入了思想的怪圈,何谓送死?战场上不会死人吗?

在此,本人以个人观点来阐述一下,战场上士兵为何会不畏生死,勇往直前。

一、为了荣耀。

并不是每个士兵都是自主参军的,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人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主动进入战场这个生死炼狱中。

这些士兵有着极强的荣誉感,他们对国家、民族的情感完全凌驾于自身之上,并愿为其奉献一切,抛头颅洒热血是我们心心念所向往的,战死沙场是他们荣耀的归属。

二、为了金钱与权力。

也不是所有人都是高尚的,参军并不是只为了埋葬自身,能够在战场上拼的一官半职或者丰厚奖励,何乐而不为呢。

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利益会使人迸发最大的潜能,包括不怕死。国家和军队利用此特点制定了丰厚的奖励政策。

以秦朝为例。

始皇帝的秦朝,是以斩首计功行赏著称的朝代。在商鞅变法后,战场上以斩首计功,并允以大赏赐,这种互利共赢的律法形成的成果,让秦朝的军队所向披靡。

秦汉将斩首的军功共分为二十级,一级为公士,二十级为彻候。

公士是什么概念呢?这个斩获一个人头获封的“公士”,意味着可以获得一个仆人、一顷良田和九亩宅基地,直接摆脱了穷苦平民身份成为贵族,甚至可以在军队里获得一官半职。

可想而知,斩获更多人头所能得到的奖励只会更丰厚,对士兵们的诱惑力有多大。

只是“重赏”摆在眼前,怎么去拿就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了。这里的人头可不是随便敌方的一个士兵,而是最低标准也必须为对方阵营的低级军官(爵首)。

这样一来,只有站在最前排,冲在最前面,获得爵首的机会才会越大,得到奖励才会越大,改变命运的机会才会越多。

另外,还有一种“先登”奖励,攻城率先登楼的士兵,直接可以一步登天,封侯拜相不是问题。

三、连坐惩罚和督战队的威慑。

战场就是人间炼狱,这在古代战场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总会有胆怯者和临阵逃脱者,也可以称之为“不想送死者”。

他们仍得继续向前,是源于古代军队的编伍制度,几人一小组,实行奖罚连坐。一个小队里,有一人临阵退缩,就会连累其他人全被砍头。为了生存,队伍里的其他人会直接杀掉临阵脱逃者。

对于这种士兵,军队里的督战队也会有自己的处置方法,不想上?好说,就地处死!

结束语:

乱世之中,士兵从参军的那一刻起,上战场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事情,任何战争不是你情不情愿去送死的事了。

最后也只能这样,在仅有的渺小希望中为自己博取得来不易的战功。哪怕就算最后战死沙场,也要为家人换得一笔不菲的体恤金。

最佳贡献者
2

你好,我是调侃历史的幻苦君。

古代攻城的时候,攻击一方大多是靠人命来填,用大量的死亡来造成守城方的心理崩溃或者成功破城。守城一方天然有优势,攻击方的士兵死亡率当然很高。



攻城的士兵大体上有两种因素:

第一,军令如山,让你攻就攻,稍微一犹豫,直接就被自己人干掉了,去攻城又不一定会死。古代的军队,用什么道德和恩义来约束士兵起的作用不大,还是得用残酷的军纪来约束。小错是军棍伺候,脸上插箭游行,稍微大一点的问题,上官手一挥,脑袋和身体就分家。

而且,如果你当逃兵,对你的家庭也有株连,如果是拖家带口的,跑都不敢跑。

攻城的时候,通常都是把军队轮换上阵,这样能保持战斗力,又不至于让士兵过于疲劳或者目睹过多的伤亡而垮掉。



第二,升官发财的诱惑力。湘军围攻南京很久不能攻克,曾国荃担心被别人抢走功劳,就下达了破城,城中财物可以尽取的命令,这就极大的刺激了湘军的士气,战斗力也暴涨。

蒙古军作战的时候,大多下达屠城令,一旦城破,成年男人被杀,女子被侮辱,财物洗劫一空,另外说一句,很多人就喜欢吹嘘蒙古军横扫亚欧,杀人多少创纪录,感觉自己脸上也有光一样,却没有为崖山军民殉国一点同情心,令人作呕。



士兵作战久了,就算原来是淳朴善良的农家子弟,心性也会大变,兽性萌动,杀人成了寻常事,如果得到了升官发财的许诺后,也就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一心杀进城里,好放肆的宣泄自己的欲望。

而到了今天,攻城会少很多,如果双方只是轻武器,不具备飞机重炮手段,这种场面还会有。真正大国的战争,可以把对方城市完全轰炸成废墟,哪有守城的必要呢?

3

古代攻城,最开始的那批人死亡率很高,为何士兵还要往前冲呢?个人认为有三个原因,自愿主动冲锋、被迫送死,或是盲目的跟着别人往前冲。

自愿、主动冲锋

古代阶级观念严重,底层人很少有出头之日,靠科举出头那是唐朝以后的事情。古代通过积累战功达到出人头地的目的是个不错的途径,伴随着高风险的往往是高回报。

如果遇到外族侵略,士兵更是不惧生死,毕竟是为自己族人生存而战。

有时作为侵略一方也会很积极,这是因为利息驱使,破城后,可以抢夺更多资源。

被迫赴死

自古以来对于不服从命令,或是临阵脱逃者后果都很严重,即便当时装死混过去,只要事后发现,依旧会秋后算账。

古代对这类士兵的惩罚很残酷,直接处死算是轻的了,还有悬尸示众,为死去将领殉葬,或是连坐处死一队、一营的士兵,如果逃回家乡,被抓住后,整个家族都有可能被斩首示众。

盲目往前冲

对于大多数的士兵,没有那么高的理想,对于战争是厌恶的,谁赢谁输和自己无关,又无力反抗,于是就盲目往前冲,生死由命

古代战争比较频繁,这次侥幸不死,还有下次,根本没有盼头,死是早晚的事,所以也就盲目听从命令往前冲。

在以上三种情况中,第一种战斗力最强,这和战争的意义有关,和社会制度,主帅能力有关,下面两种情况都是些乌合之众,只要有机会就会后撤,或是一哄而散。

4

攻城后,生死的概率各是百分之五十!最重要的是成功了,有可能成为贵族,比起糊儿八渎死在普通战场上,更有意义。

5

不请自来,我是不爱长篇大论的文史并蒂,谈谈的看法。

士兵肯定不是情愿的。攻城是个技术活,守城的一方占据着绝对的地理优势,没有数倍于守城兵力的军队,根本就不要想攻城的事。而且一般而言,参与第一波攻击的士兵基本都是凶多吉少。这种情况下,除非是脑袋不正常的战争狂人,根本不会有人愿意去干这个活,毕竟谁都没有九条命。

既然如此,为何还要拼命往前攻呢?其实很简单,往前攻死亡率很高,但是往后退死亡率是百分之百。古代打仗之前,指挥员都会先组建一个战场执法队,专门负责斩杀那些临阵脱逃的人。所以士兵肯定是不情愿的,但是也没有其他的选择,两害相权取其轻,大家也就只能硬着头皮往上顶了。

另外,攻城战风险很高,收益也很大。古代对士兵的奖赏都是真金白银,杀一个敌人多少两银子,这都是明码标价,如果能够斩杀对方一个将领,那可能就是直接提拔为官了。而攻城战中,第一波爬上对方城池的人,奖金非常优厚,而且一般都是生死不计,只要你一只脚踏上了对方的城墙,即便是壮烈牺牲了,这个奖金也会送给你的家人。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所以攻城战中,大家才会这么卖力的去攻墙。

6

粗略一看,说攻城战中士兵为了名和利主动当排头兵上前送死的,怕都是被影视剧洗脑了。还有说军令如山不敢不上的,以及当官的先上,更是闭起眼睛胡说八道。

诸位试想一下,对面数丈高的城墙,布满弓箭火油檑木滚石,冲过去除了送人头还是送人头。作为主将,你敢组织行刑队押送士兵往前冲,晚上这些当兵的就敢来个哗变让你身首异处,你信不信!

诸位,攻城战是要分情况的。

第一种:深沟高垒,粮草丰足的围城战。

像这种坚固的县城往往是围而不攻。或断其水源,或在兵营后面偷偷挖地道,或者往城里面投送策反文书。同时,如果地理条件和资源允许,造几辆投石车,攻城云梯或者堆个土山站到高处往下面射箭等等,打打消耗战是正常的,除非城内有内应,否则绝不可能冲到城下去短兵相接。这样的攻城战至少半年以上,如果敌方准备充分,打个两三年都不算久(参考乐毅攻齐)。


为什么说攻城战难道多少千古名将,就是因为这种城高墙厚的县城很难攻破,而大多数名将都没有如今键盘侠这样以行刑队驱赶士兵攻城送人头的胆略。

说白了,这样的攻城战往往就是比谁的粮食多。几万人天天吃饭对耗,直到一边粮尽。

第二种:资源匮乏的小县城

所谓资源匮乏,要么是缺水,要么是缺粮。这样的攻城战恐怕是最好打的,也是两个字,围困!

一边是虚张声势地进攻,消耗守军的体力和粮食。一边是围城三面放空一路,这样一来守军必然会主动撤退,你才有机会顺利占领县城,避免有生力量的消耗。因为士兵的命是精贵的!在任何时代都是如此!一旦士兵损伤过重,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会极大影响军队的士气,降低军队的战斗力,这是任何一代名将都不愿见到的情况。

第三种:以十倍之敌攻城

OK,说到硬战了。要攻陷一座坚城,必须十倍兵力。

那是不是就可以把士兵派到城下送人头了呢?显然不是。

如对方两千人守城,你有两万人攻城。那么你的优势在于制造攻城器械的速度和数量。比如将土山堆到城外百步(弓箭难以射到的地方),然后爬上土山一通乱射,甚至把投石车架到土山之上对到城墙砸,以空中优势压制对面的守城火力。

只有这种条件下,作为将军的你才能组织敢死队上前!

在己方空中火力优势掩护的基础上,重赏之下敢死队才愿意推着木幔等往城下冲。

除此之外,谁也不会主动送死。

7

怎么都是个死,被督战对杀死还不如勇敢地去攻城,最起码战死后能留下个好名声,不过,万一侥幸活下来,就会有封赏。

好像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爱拼才会赢。

所以啊,还是老老实实地去攻城吧!

8

其实就是基于人性权衡利弊之后的选择。

因为

真实的战场,从来都是前后有一把枪(或者是一张弓、一把刀亦或秋后算账)等着你。前面的叫敌人,后面的叫督军。往前是死,往后也是死,反正都是死,往前死了是烈士是英雄,妻儿老母有抚恤,往后死了是逃兵是叛徒是孬种,让世人耻笑让家人蒙羞,妻儿老母的抚恤可能也不会有了。此时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


9

其实,古代攻城,死亡率极高,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士兵愿意白白送死,士兵有时候是情愿的,有时候是不情愿的。

我个人认为有以下三大原因:

1、军令如山,逃跑会被杀,甚至会殃及家人。古代行军打仗一般都设有督军,对于逃跑的士兵向来是严惩不贷的。另外,三国时期曹操就曾制定处置逃兵的办法,“逃亡士兵的父母、妻子、子女、兄弟都要株连处死”。

2、富贵险中求,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前排士兵尽管九死一生,但是工资待遇比一般士兵高很多,而且古代实现阶级跨越的方式太少,科举制未成熟之前穷人想实现阶层跨越非常难。相比科举制,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了健全的军功体系,所以想建功立业、出人头地,不乏有人勇当前排士兵。汉朝开国大将周勃,由于在进攻时是攻城先登,被汉高祖刘邦直接赐爵“五大夫”。

3、将领的统治力、威信,俗话说的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好的将领大多爱民如子,这样士兵才更愿意听令于他,再加上指挥得当,甚至敢于身先士卒,那么士兵更容易被感染,被带动。

结语:

士兵之所以愿意去前排充当敢死队,是多方面的原因,正是他们不惜牺牲生命才换来一场场战争的胜利。进而推动历史的进程,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可敬可爱的人。

10

那些爱往上冲锋的士兵可能会死于敌军的石头和弓箭之下,他们的皮肤可能会碰到敌军的毒水而溃烂,就算真有哪个士兵能登上城头,也难逃众多敌军的追杀。然而就算有这么多危险,即使九死一生,这些士兵还是10万个愿意往前冲。第一批冲锋陷阵的士兵其实相当于就是去送死。

古代由于连年战争,所以几乎每一座城池在外面都挖了护城河这一道防御措施。城墙外的这一道护城河,普通宽在30米左右,深度的话在四五米左右。而且城池内部也设置了防御措施,往往城墙修建得非常高。唯一出入城池的通道,有的一座大城市开了四个门,有的小城市的话只开一个门。古代的弓箭,杀伤力范围有限,如果城下的士兵放箭。是很难对城上的士兵起到什么杀伤力的,反之的话,城上的士兵可以非常有效的用弓箭进行防御。

实际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第一个登上城墙的人,受到的赏赐是难以想象的!”第一个登上城墙,在古代的军事术语中被称为“先登”,而“先登”也被称为“首功”,赏格甚至超过了斩将夺旗。但凡经常能够先登者,往往都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以汉代的樊哙为例,他在反秦战争中就屡次先登,帮助刘邦打败章邯,最终被封为侯爵。而另一名勇将周勃也同样如此,刘邦在攻打下邑、啮桑时,周勃两次率先登城。

良田那时可是平民奢求之物,一次赏赐可达百顷,银两更不用说。那时购买力不如现在,白银能有几千两,再加上赏赐奴婢、布匹或者官职,直接就成为富甲一方的地主,跟现在赌博一样,赢了财权在手,财权之诱无不是每一个普通士兵的追求,重赏之下不乏勇者,所以就算危险还是让士兵趋之若鹜。当然也有贪生怕死之辈,不追求高官厚禄,只求安然无恙,不过当然在少数,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