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在的上班族每天所期盼的除了升职加薪外,最想得到的估计就是休假了。休假一时爽,一直休一直爽,当然我们也不能总是能休假,躺着拿钱也只是个梦而已,所以每当上班上到怀疑人生的时候,我们就不经意想起古代人,他们是不是也是像我们这样朝九晚五或者九九六?


在说古代休假制度前,我们要知道一个概念,那就是只有上班的人才有休假的可能,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伯伯当然就没在休假范围内。所以在古代,休假的人一般是指政府官员等少数群体。

不要再觉得自己上班上的多,或许和古人相比我们还是幸福的,从休假这一角度来看。

我们对于古代休假制度最早记录是从汉代开始的。

  • 汉代开始有官方文字规定休假制度,可这个休假居然是为了洗头

古代的休假不叫休假或者放假,而是叫“休沐”,见载于《史记》:

“每五日洗沐归谒亲。”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官员每五天放一天假,给你回去洗头和亲人团聚。所以这个“沐”字最开始就是洗头发的意思,休沐就是休息洗头的假期。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定,我们可以看一下汉代官员上班的制度就可以明白了。

汉代官员上班不是像今天,当天上班当天回,而是“寄宿”制,官员上班时间都是吃住在官衙里面。加上古人奉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忍伤害的原则,都是长发飘飘的美男子,所以在官府里面洗头就不实际了。所以政府不得不提出规定,五天就放这些官员回家洗头休息一天,不然那味估计皇帝都受不了。

五日一休沐

当然除了这个类似周末的休沐日,汉朝还有一些时令的节假日,例如冬至和夏至都可以休假一天,还有汉武帝时期,人们开始过春节了,也就开始出现了春节。汉朝的全年假期加起来基本有60天,看到这个数字,作为现代人的我还是很感幸运的。

汉武帝

  • 你以为一个星期休两天不够?那我告诉你唐朝时期的公务员更加可怜,十天休一天!

唐朝时期,因为官员不再是寄宿在官府里,也自然不需要像汉朝官员那样五天回去洗头,所以就取消了五日休沐一天的制度。可是官员也是人,不能一直工作吧,但休太久了又容易耽误公务,所以改为每十天休一天假。是不是很惨?我告诉你不要急着替古人担忧,因为虽然例休少了,但是节假日多了。唐玄宗时期颁布《假宁令》,规定:

“元正(元旦)、冬至,各给假七日。”

这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黄金周了,再加上其它中秋节、夏至、腊月等等的放假,唐朝的公务员一年估计可以休到一百天的假,比汉朝的官员幸福不少。

盼望休假的官员

  • 上班族的天堂,宋朝

宋朝应该是我们历史上官员休假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了,可谓是上班族的天堂,你要是想穿越可以先考虑宋朝。据《文昌杂录》记载的宋朝休假制度如下:

“官吏休假,元旦、寒食、冬至各七日;上元、夏至、中元各三日;立春、清明各一日;每月例假三日。岁共六十八天。”

这些就是宋朝的法定假了,就是官员赚三公的天数是六十八天。还有另外的,比如地方官衙每年腊月二十就停止办公,就是放寒假了,这在古代叫封印,官员就可以回家过年了。宋朝还有很多奇葩的放假,多是统治者高兴或者不高兴了就会临时放假,所以宋朝官员杂七杂八加起来可以休假达120多天,真的是幸福的不得了。

  • 幸福的过后就是痛苦,苦逼的元明清上班族。

到了元明清三朝,随着中央集权制度越来越发展,国家对社会的控制也进一步加强,很多假期被取消。就连平时的例休也一度被取消,真是惨不忍闻。据明朝《古今事务考》记载:

国朝正旦节放假五日,冬至三日,元宵十日。”

可见明朝的法定假少的可怜,最可怜的还是朱元璋时期,因为他本人是个工作狂,所以也不许官员休息,一年更是只放三天假,这个真的是惨。明清时期的假期最多就是全年50天左右,应该是最少的了。

结语

看了古代人的休假时间,是不是顿时觉得做个现代人很幸福?官员休假时间长短固然是统治者个性化考虑的原因,但同时它也可以体现社会大环境,一般高度专制的朝代,对社会控制严格,人们的假期自然就少了。相反,作为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宋朝,真的就是上班族的天堂了。

最佳贡献者
2

我国古代官吏开始有休假制度,并且有明文规定的休假,是从西汉开始的。《汉律》载:“吏五日得一休沐。”也就是说政府工作人员,每五天可以休息一天,一个月能休五天。同时还享有节令假,如冬至、夏至、春节等。除此之外政府官员还可以请假,但请假超过三个月可以免官,上级或皇帝特批的除外。可见我国的休假制度不但历史悠久,而且相当的完善。

唐朝时期的休假制度更加的人性化,除了每十天休一天的旬假和节令假外,还非常细致的规定了“婚假、“探亲假”、“病假”、“丧假”等等。并且已经建立了退休制度,就是我们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上经常看见官员“致仕”。

宋朝的官吏是最幸福的,他们的法定休假时间是每年六十八天,其中包括节令假三十三天。最可喜的是春节假期,从每年的腊月二十日休到次年的正月二十日,整整一个月呀。这样宋朝官吏的休假时间就达到九十八天,差不多休了一年的三分之一,简直没谁了,幸福吧?

明朝的休假制度跟宋朝比就弱多了,全年假期只有五十四天。具体是每月三天旬假,加上节令假十八天,比宋朝少了近一半。

清朝的休假制度沿袭的明制,直到鸦片战争后,因为受西方制度的影响,把每月三天的旬假改为了七天一休的周日休假。

从整个中国古代官吏休假制度的发展过程来看,在建立开始直至延续到现在,是一个逐步完善,逐步改进,逐步人性化的合理过程,这个过程不会停止,未来的休假制度将会更趋完美。




3

汉代,统治者对官吏的休假时间有着严格的把控,只要你是朝廷的官吏,就必须要居住在自己的“

  吏舍”里,并且在当值期间,不能随意的外出或与自己的家人见面。统治者通过下达“五日一休沐

  ”的政策,使汉代的官员得以休息,得以和妻子,父母团聚 。而“五日一休沐”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上五天班放一天假,这和当代我们每周日放假的规律差不多。在《汉书曹参传》中曾记载:“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患之,无如何,乃请参游后园。

  ”可见,在汉代,无论你是官职几石,都要居住在官舍中,即使身为相国的曹参,也不例外。

  而这种固定的休假制度一直延续到隋朝。等到了唐朝时期,官员的休假制度才改为

  “旬休”或者“旬假”,即指的是官员每十天方可休息一天。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道:“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而元朝大概也是这样,及至明清时期,这一常规制度才被取消。而《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身为官吏,自然免不了要住在官舍,诗中“

贱妾留空房,相见日常稀。”就是对他居住在官舍的写照;并且也由于夫妻二人见面的屈指可数,间接的导致二人最终疏于沟通,走上了离婚的道路。

法定节假日的休假制度

在汉代,统治者为了响应国家国情和纪念的要求,在设定固定假日的基础上,还设定了法定的节假日,每年的夏至日、冬至日和伏日等节日,官吏们都可以不在自己的吏舍中居住,可以回家和家人团聚。颜师古曾道:“

冬夏至之日不省官事,故休吏”。而《后汉书·礼仪志》中也曾写到“日夏至,礼亦如之”。而为什么在汉代要规定冬夏之日不处理公事,很大的原因在于统治者的封建迷信思想,在

  蔡邕则的《独断》中曾记载,冬至日是阳气开始窜动的时候,夏至日是阴气最活跃的时候,所以官吏们不宜处理公事,应以放假。其实这也是一种古代统治者封建迷信思想的表现。

而汉代伏日为什么要休假,那也和封建迷信的思想有很大的联系,在《汉官旧仪》一书中曾记载:“

伏日万鬼行,故尽日闭,不干它事。”也就是指我们当代社会中的鬼节;在汉代除了这三个法定节假日之外,还在“正旦,立春,社日,十月旦,腊日

”等诸多时期都有放假的规定。可见,在汉代,官吏的休假制度还是相对比较宽松的,而汉代官吏休假制度的发展,

也为我们当代国家对休假制度的设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古代官吏特殊的休假制度

因“个人原因”产生的假期所谓的古代官吏的特殊的休假制度,指的是不在规定休假日期期间,因为自己的个人原因,而申请的假期。在汉代,官员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特殊的状况,这也就需要他们通过请假这个方式,去进行处理。而最常见的假期,分别是“

丧假,病假,事假

”这三种。在当时,如果官吏想要请假,就必须向自己的上级递交申请,如果上级批准了,则可以休假。可见,在汉代,上一级官员对下一级官员享有着绝对的压制。就如《汉书·高帝纪》中所记载的:“

在汉代,统治者对官吏请假的天数也是有明确规定的,皇帝身边的近臣可享有六十天的假期,内官则享有四十四天,离家两千里以上的官吏,则享有八十天的假期。从这表面上看来,汉代对官员的假期的发放还是很多的,但是实质上,也只有那些两千石以上的官吏,才能实质上享有这些假期。就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

只是一个几百石的小官吏,再加上因她的妻子刘兰芝曾拒绝过太守的求娶,使得焦仲卿和自己的上司关系并不那么好,致使他请假更加的困难,以至于和妻子相处时间就更加的少,而这也加深了婆婆对刘兰芝的不满,这也是他们夫妻二人爱情悲剧的另一个因素。

统治者特批的假期

在汉代,被统治者赐予假期的行为都被称之为“告”,而“告”又被分为

“赐告”和“予告”

两种,当然,也不是汉代所有官吏都有机会享有“告”的,只有官位在两千石至上的官吏才可享有“告”;在《汉律》中有明确的的规定:“予告者,有官有功最,法所当得也。赐告者,病满三月免。”简而言之,就是说“予告”是指对朝廷做出重大贡献的官员,朝廷附以假期作为奖赏;而“赐告”则指的是,官员通过皇帝得到的病假,不能超过三个月,超过则按罢官处理。从这可以看出汉代统治者对假期的运用,还是非常得当的,不光是提高了官吏就职的热情,还避免了有的官吏钻病假的空子,这为巩固国家的稳定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古代官吏休假制度的影响对于古代官吏的休假制度,按整体来说,它还是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的,

因官吏享有丰富的假期,使得他们在任职期间,都保持着一种愉快的心情。并且上级官员和下级官员因请假的事宜,使得上下级官吏之间的关系相对和谐;并且,通过官吏的休假制度,

使得官吏在私事和公事之间的处理更加快捷和分明。同时,也由于官吏休假制度的增多,使得他们和家庭的关系更加的和谐,而小家的稳定,那也就代表着大家的稳定,国家的稳定。但古代官吏制度也有消极的地方,正因为大多数官吏的假期都掌控在上级官吏的手中,这致使下级官吏为了自己的假期得以批准通过 ,就不敢开罪于自己的上级,从而导致官官相护现象的产生。再加上只有官位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才可获得相对实质的官吏休假制度中的假期,这也使得官吏休假制度,对小官吏产生的影响很小;就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因为他所受官职之小,使得他获得的假期很少,这也间接导致了他和妻子之间疏于交谈和相处,导致家庭分裂,失去和睦。而像他们这种情况绝不是特例,这一切都是古代小官吏家庭的普遍现象。

在古代那个专制封建的背景下,像焦仲卿和刘兰芝“”一般的坚贞不渝的爱情是极其特殊的,两人即使在面对因焦仲卿为官,而不常见面的困难,也没有失去对彼此的爱恋,最后在面对家庭对他们的阻拦,只能双双的选择殉情来以此见证彼此对爱情的忠贞。而古代官吏休假制度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成效现阶段,只限于针对官阶比较高的官吏,官阶小的官吏受它的影响还是很小的,这也一定程度上的表现出了,它发展的完善度并不那么高,不过从整体上看,官吏休假制度的不断发展,对我国古代官吏制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

同时也促进了古代官德的形成和官僚队伍的建设。

4

1. 汉代以前

汉朝以前并没有严格的假期制度,只可以请假,比如身体生病、比如父母去世等。但是诸如此类请假,可能就是长时间的,少则一俩月,多则两三年。

再次回到朝廷的时候,自己的位置早就被人顶替了。比如明朝的张居正,为了保留势力,父亲去世以后就没有回去奔丧三年。所以不论是汉代前,还是汉代后都很少有官员愿意去请假。

2. 汉代

目前史料记载的,是汉代开始有假期制度的。可能是吸取前朝秦国的教训,也可能因为当时的官员吃住都不回家,皇上想让他们回家洗澡。所以就有了“沐休”,就是在这两天里回家洗个澡,休息一下。五天一休,和今天一样。另外,由于农业对我国影响深远,在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冬至也都会休息五天。还有一些探亲假之类的,这样算下来,一年也可以休几十天了,其实汉代的官员还是很幸福的。汉代为中国古代假期制度建立了基础,而后的朝代都根据其所进行改动。

3. 唐宋。

唐宋以前,假期制度和汉代也近似,也或许是那时候的社会都比较动乱,所以没有什么史料去详细记载假期。也没有很大的代表性。

唐朝的假期改成了十天一休息,虽然从五天改为了十天,但新增了许多别的假期,比如每冬至、清明7天假,中秋、夏至3天假,还有许多类似的小假期,所以从整体上看,唐朝的假期也很多,官员们也很幸福。

宋朝便是更幸福了,不但保留了唐朝的放假的节日,又新增了几个,一年休息一百多天不是梦啊。而且他们逢假必放,不加班。让现代人羡慕啊!

4. 元明清

元明清的人就要惨了,而且非常惨。元朝就只有16天假期,不过元朝并没有统治多少年,就改朝换代了。到了明朝,朱元璋统治时期,一年休息18天,元旦5天,冬至3天,元宵节10日。后来增加了月假,一个月3天,一年有五十天可以休息。

清朝也很少,一个月休息一天多,皇帝生日休息七天、冬至休息三天,春节休息几天,一年下来最多也就30天

5

古代官员怎么上班和休假?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五一、十一、除夕等国家法定节假日是休息或者走亲访友的好日子。而且,随着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这些节日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很多人或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在现在的社会中,节假日如此重要,那么在古代中国有没有节假日呢?如果有的话,又是怎样的情形?

【历史渊源】

【汉朝的休假制度】

据《汉律》记载,早在西汉时,政府就在典章制度中明确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意思是说政府工作人员,每工作四天就休息—天。政府的本意是,工作了四天也的确够辛苦的,那么第五天就放假让他们洗澡更衣,修发刮脸吧。

这个制度,在西汉两百年的时间里得到很好地贯彻。到了东汉,这个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地实施。司马迁在《史记?百万君传》中说道:“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相比于西汉时期的规定,这时的“休沐”不但可以洗澡休息等,还可以网家看望老小、夫妇团聚。

【隋唐的休假制度】

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了隋唐。不过到了唐代,延续了数百年的每五日休一天变成了每十日休一天,即在每月的上旬、中旬、下旬的最后一天休息。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国事频扰,朝廷改“五日休沐”为“十日休沐”,此即所谓的“旬休”。据王聘三《古今事务考》载:“永徽三年以天下无虞,百司务简,每至旬假许不视事,以宽百僚休沐。”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官员工作十天才能休息一天,也就是上旬、中旬、下旬各一天。这三天休息时间被称为“浣”,从此假日又有了“浣”的称谓。

这样,一年三十六旬可休三十六天。而且,相对于今天的请假,唐代请假要难得多。当时政府对于“旬休”规定颇为严格,凡三品以上官员,休假前要“告假”,假期满后要到衙门销假,是谓报到。

否则,就要扣发一个月的俸禄,甚至罢官。

通常情况下,唐代以后,大多数政府官员们习惯于上午或整天都在官署里办公,傍晚才下班回家。对于京城内的官员而言,如果需要上朝,他们就要一大早先去上朝,然后才到自己的官署办公。

而地方上的官员大部分都是和家眷住在一起,前面办公、后面居家。

因此,可以说,放假与不放假也都是一回事。但相对低级的官员,如幕僚,因为地位卑微,是没有官邸的,甚至得离家别子住在官署里或租屋而住。因此,节假日对于他们而言,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宋、元的休假制度】

“旬休”制度在宋、元两代相以沿袭。宋朝时期,除这些常规假日外,法定的节假日更加丰富。据宋史笔记《文昌杂录》记载,元日(春节)、寒食、冬至各放假七日;天庆节(正月初三)、上元节、天圣节(皇帝母亲生日那天)、夏至、立春、人日、中和节、清明、七夕、末伏等也都放假。这样,一年的法定假日达到了七十四天,加上三十六天旬休日,共一百一十天,和现在的法定节假日总数非常接近。

当然,和今天不同的是,在伦理盛行的封建社会,基于人伦血缘和宗法观念,除了上面的法定节假日外,政府还出台了很多“人性化”的政策:父母住三千里外,每隔三年有三十日定省假(不含旅程);在五百里外,则每隔五年有十五日的定省假。儿子行冠礼时有二天假期;儿女行婚礼时有九天假期。父母亲去世,解官戴孝三年(军职为一百天);亲戚去世,根据关系远近设不等的假期。

和之前的各个朝代相比,元代在节假日制度上显得迥然不同。

法定节假日更是少得可怜——元代规定全年只有十六天节庆假日。

为什么元代的假日这么少,或许与其游牧民族的出身有关吧!

【明清的休假制度】

或许是受了元朝的影响,到了明清两代,政府官员就没有汉唐宋时期宽松的休假制度了。“旬休”制逐渐削减甚至取消,全年只保留三个假期,即春节、冬至及皇帝的生辰。具体的是月假三天,加上元旦、元宵、中元(农历七月十五)、冬至等节日可放假十八天,每年休假只有五十多天。清朝前期的休假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

不过政府的这一措施遭到了大多数官员的反对。帝王将相,考虑到自己在臣民面前的声望,也只好接受“民意”,做了修改,在三个假日的基础上增添了寒假,并将春节和寒假的假期均延长至一个月。但是政府的这个规定是有条件的——长假期间官员仍要不时地到其官署处理必办的公务,涉及司法的事务更是不能停止。

清朝后期,休息制度开始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人大量进人中国,他们每星期休假——天,时间一长,国人产生了认同感。到了1910年,清朝政府在上层基本上实行了星期天为公休日的制度。

在千年的休假制度里,除了法定节假日,政府也对“临时请假”

制度作了规定。举个例子,如果官员因为有急事而无法及时回官署办公,晋代就规定:“急假者一月五急,一年之中以六十日为限,千里内者疾病中延二十日。”到了后晋时期,家居外地的官吏探亲时,政府还会单给路程假。

这种“急假”在今天看来颇具人性化,当个人要执行对家庭的责任时,政府的法令有相应的假期规定。最宽大的是唐代的规定,包括:父母住在三千里外,每隔三年有三十日的定省假(不包括旅程)。父母在五百里外,每隔五年有十五日的定省假;儿女行婚礼时,有九天假期,不包括旅程。其他近亲行婚礼,则假期分别为五天、三天、一天;父母亲去世,强迫解官三年,如果是军职,则为一百天;五月有十五天的田假,九月有十五天的授衣假。

可以说,节假日制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沿袭已久,源远流长。这可能与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农业社会的因素有关——农民可以根据自己农事活动的闲忙和节气变化来适时安排自己的休息闲暇。而政府官员不能像农民那样随意规定自己何时休息——但又不能不休息。在这种情况下,休假制度诞生了。



6

休假对于生活在城市中快节奏的我们,就相当于是一次充电。那么古人又是怎么休假的呢?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首先休假制度是最早出现在西汉的,《汉律》有文,吏员五日一休沐,就是说官员在每五天之中就可以有一天休息不办公,这个假期也叫休沐。到了东汉时期,这个制度又有了放宽,史记记载: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就是说官员每五天就可以有一天的时间去洗澡更衣,还可以回家看望一家老小,拜谒父母,而这一制度也一直持续到了隋朝。

但是自唐朝至元朝基本上都奉行每十天休一次的例假规定,而这些假日也被称为旬假或旬休,而到了明清时期休假制度又进一步削减,完全废除了这一类的休假制度。直到了民国时期,星期天才成为了官方假期。

7

古代官员的正式休假约始自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政府官员每工作五天可以回家休息沐浴一天,称为“休沐”。唐《初学记》载:“休假亦曰休沐。汉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

汉代官员日常办公和生活必须留居官署,只有在休假时才可抛开政务读书,阅读的范围涵盖诸子百家经典。汉武帝时将是否通达儒学看作考核提拔官吏的一个重要条件,通过读书入仕实现崇高政治理想成为汉代儒家读书人的最高追求,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治的儒家备受皇帝器重。

除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汉代官员闲时争相阅读的则是一本《孝经》。据《太平御览》载:“故汉制天下皆诵《孝经》,选吏则举孝廉,尽以孝为务也。”盖因汉以“孝”治天下,政府选官用吏也以“孝廉”来衡量。于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官员自然也就将学习孝行宝典《孝经》奉为休假必修课。

唐代延续汉时的休假制度,刘禹锡曾有诗曰:“五日思归沐,三春羡众还。”随着封建官僚体制的巩固和完善,唐政府一方面将百官的休假由“五日休沐”改为十日一休的“旬休”,另一方面,动不动就给官员放长假,既有给假七天的元旦、冬至、清明三个“黄金周”,还有给假三天的中秋、夏至、腊日,至于给假一天的节日则多达二十余个。

唐代的休假繁多,无疑是官员文士的福音。官员们往往选择寄情自然,在山水田园中饮酒唱和,吟诗作赋,无形中推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和散文的发展,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即为唐代山水田园散文的代表。盛唐时期,社会普遍存在着一股好学之风,朝野上下对读书极为重视。

唐太宗常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告诫百官多读史书,晚年任大唐组织部长的大文学家韩愈也说“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而中唐时代以敢于进谏出名的阳诚因家贫无书读便去做了抄书吏,偷偷读官书,昼夜不出门,“经六年,乃无所不通”,则堪称官员读书的“励志哥”。

宋代的休假制度更为完善。法定的春节、元宵各放七天,加起来接近半个月,紧接着是为纪念赵氏先祖的两个国忌日各放三天,然后是冬至放假七天,旋即又遇天庆节放假七天,这样前前后后长达一个多月的春假就诞生了。地方公务加上年终“封印”停止办公的特殊福利,一年下来竟然可以带薪休假一百二十多天。

宋代君臣假期读书之风氛围浓厚,宋太宗和真宗尤爱读史书,史载“太宗崇尚儒术,听政之暇,以观书为乐”,真宗“听政之暇,唯文史是乐”。至于一代名相赵普、范仲淹等,则更是勤学苦读的典范。

元人脱脱所著《宋史》对宋代官员的读书之风给予了高度评价:“上之为人君者,无不典学;下之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录,无不擢科,海内文士,彬彬辈出焉。”宋代官员不仅喜欢读书,有的也将自己为官理政的经验写成书公开出版,如南宋司法干部宋慈撰写的《洗冤集录》可谓中国法医学的里程碑之作。

但宋代过多的节假,不免使得官员队伍涣散,影响工作效率。为此龙图阁学士包拯专门给宋仁宗上了道奏折,建议中央削减七天长假,同时要求官员在休假期间熟读经典,体察民生。

明代较之前朝逐渐减少乃至取消了“旬休”制度,官员的全年休假压缩至五十多天,唯有一个特殊群体庶吉士不受影响。庶吉士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讲解经籍,是大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可享受“五天一沐”的古假。

永乐时期明成祖朱棣将元宵放假增至十天,官员可休养生息不奏朝事,民间的放灯饮酒作乐也不干涉,以此“永为定例”。明代统治者重视教育文化事业,图书作为知识的载体,格外受帝王的青睐。朱元璋时期免除了书籍税,朱棣亦指出:“士人家稍有余资,皆欲积书,况于朝廷。”

永乐四年朱棣动用文人儒臣三千余人,集古今图书八千余种,历时六年编成11095册、3.7亿字的《永乐大典》,堪称中华文化一大贡献。在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下,明代刻书业发达,书市繁荣,尤以帝京云集天下书商,书市之大,书籍之全,他处无一可比。

而明代官员亦以淘书、刻书为官员休假之一乐,举凡科举考试上榜者“必有一部刻稿”。明代虽然节假减少,但官员士大夫休假期间的社会交往频繁,这种社会交往又常常与读书讲学,讽议时政相关。

官员因政治立场观点而群聚纵谈,品评人物,裁量政治是非,于是形成一定的社会和政治舆论,这种舆论由于是众人共同商议讨论的结果,能对朝政施以影响,是以称之为“清议”或者“公议”。万历年间,以顾宪成为精神领袖的一些文官经常利用休假在无锡东林书院读书讲学,议论时政。顾宪成为东林书院题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朝士有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

清代的休假制度在承袭明代的基础上,以封印休假的方式将冬至、元旦、元宵三个节假连缀,前后也有一个月时间。每至封印之日,京城前门一带“万骑齐发,拥挤非常,园馆居楼,均无隙地矣”。官员往往借假日相邀而聚,以诗会友,品评文章。上至宰相大臣,下至地方县令皆流行玩一种名曰曲水流觞的高雅游戏。一群人围坐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盛酒的杯子,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即兴赋诗饮酒。

和珅蒙宠时就特意将自家宅院一处亭子开渠作此游戏用。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主要国家频频向东方派出使团和传教士,一些具有开明意识的清朝官员大量搜集阅读西方书籍,了解西方的科学技术与历史地理。在这方面,康熙皇帝无疑作出了表率。他对西方的算学、地理、光学等自然科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下令将《几何原理》译成满汉文字发给官员学习。及至甲午一役,清朝的官员们终于从虚骄的醉梦中惊醒。

于是士林争讲西学,官吏竞言新法成为政界的新常态。官员们在政务之余又多了一项内容——读书开会。当其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士人发起的强学会、保国会等新式学会,以学术为手段,主张新法,倡言变革。康有为“日出与士大夫讲辩,并告与开会之故,明者日众”。沈增植、李鸿藻、翁同龢、袁世凯、张之洞等朝中大员皆予支持。《申报》载“康有为倡设保国会结党三百数十人,皆系宦途”,足见官员入会之多。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新式学会接受西方七日一星期及星期日休假之习惯,一般选择在星期日开展读书阅报和讲学活动等事务,反倒成为中国采行此一休假习惯的推动者。如湖南长沙由谭嗣同、熊希龄发起的南学会负责联络全省官绅读书讲学,每七日集会演讲一次,每集会听者数千人,“专以开浚知识,恢张能力,拓充公益为主”。

总的说来,中国古代官员的休假制度始自汉代,唐宋时期最为繁盛宽松,至明清之际官方逐渐收紧休假政策。这既与国家政权随着社会发展对社会事务治理的承载日趋沉重相关,又是专制皇权下严格控制官吏的形势使然。而官员们在休假期间的普遍读书习惯,熟读典籍,体察民情,调养身体,则是一个悠久的良性传统。


8

首先,假期在古代并非生活时节中的必需品。因为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时代,人们为活下去而做出的各种努力,都需要漫长的时间累积。同时,无论从事农耕、放牧或贸易,都不可能在一年中的任何时间进行。所以,不同生产活动就会分别占据人类的大部分时间。

古代的假日 大都为贵族和官吏们设计

因此,所谓的古代上班族,其实都是服务于帝王或贵族的官员。其中,私人奴仆很多属于家产性质,也很难获得固定假期。能有此待遇的群体,便只剩下为朝廷打工的各级官员。

例如在周朝时,官员们第一次享受到假期福利。然而,当时的放假不等于无事可做。因为这种福利与古代的祭神活动密不可分,只不过要求人们放下日常活动,专门花精力完成而已。所以官员们在祭神之前都要回家沐浴、整理仪表,再以焕然一新的姿态出息隆重场面。

先秦的假日 主要让贵族抽空祭祀

由于每年都要举行春秋两次祭神活动,所以官员们的休假次数也大致如此。而且由于周人早期的封建制度,官员群体的数量很少,大部分人对于假期实际上没有概念。当然也不会有今日普通上班族们的感动。

到了汉朝,情况开始有了明显变化。由于秦制的逐步推广,让各级官吏数量大幅度上升。至此,正式的放假制度才孕育而生。根据《汉律》规定,吏员每工作5天可以花1天时间休息沐浴。这些人的层级普遍较低,平日上班期间都住在固定官舍,所以才专门给了回家休息的时间。

汉朝时 节假日的数量突然上涨

同时,汉代还形成了早期的事假和病假制度,以及和奔丧有关的丁忧。这类丧假一般都是三年为期,最少的也得20多月。乍看之下,对于官员工作的开展影响很大,但实际上也有不少客观因素。例如帝国的面积逐步扩大,来回行程就让人破费周章。同时,这也能在官场上形成循环机制,让部分新人得以见缝插针。

除此之外,朝廷还公布了一些公共节日。比如上巳节、重阳节和腊日等等。由于这类节日都有上古祭祀传统,演变发展出各自对应活动,所以官员们也会在节日中享受休假。

春节应该是历史最悠久的假期之一

此后,由于三国到南北朝之间的乱世,中央官吏的规模比例下降,放假制度也就经常是无人问津。大量冒起的地方土豪或军事贵族,本身更接近周人的封建王公,自然享受不到作为秦制副产品的法定假日。

进入唐朝,广袤帝国的相对稳定,也让节假日开始增多。一方面增加了寒食节、中元节和中秋节,同时也在正月初一、冬至和清明准许都放假7天。根据当时的《假宁令》统计,每年的节假日已多达有47天。

专门的丧假 其实也源自汉朝

另一方面,皇帝与皇后的生辰忌日也都成了假日,颇有与民同乐的气象。尤其是在位时间极长的唐玄宗时代,每年生日都给全国放假三天,并专门称为“千秋节”!

然而,小吏们的日常休假就被克扣不少。从汉朝就形成的做5休1制度,被强度更高的做10修1所取得。最后不断演变,成为每月的第10天、20天和最后1天固定休假。等到唐德宗上位,决心收拾安史之乱留下来的烂摊子,接着缩减假期长度,规定原本的春节七天也要正常上班。由于大臣们对此规定叫苦连天,最后改成了单号上班-双号休假。

唐朝皇帝曾尝试缩减官吏们的假期

等到士大夫文人地位看涨的宋朝,历史上放假天数最多的朝代也随之来临。当时几乎逢节必休,而官员们还不觉得满足,需要还巧立名目的增设各种节日。结果,宋朝的公共假日长达76天。如果再外加旬休的36天,一年中至少有112天在放假,超过全年时长的1/3。

除此之外,宋太祖赵匡胤为纪念其去世的祖父,规定在其忌日放假3天。宋仁宗为纪念自己母亲章献太后的寿辰,也规定放假3天。这种循环往复的叠加,也是宋朝假日超过的一个原因。但这些福利,永远只属于特定人群。对于整年忙于生计的普通人而言,大部分节日和自己并没有什么关系。

宋朝是史上假期最多的时代

蒙元南下兼并南宋后,规模庞大的中央官吏队伍也再次缩水。无论是汉军世候,还是江南的士大夫地主,都因俗自治而很少被干涉内部。因此,公共假日的数量也急剧减少,全年总共也就50多天。小团体依照自己的习俗过节,而周围邻居对此都是无动于衷。

这种情况在明朝建立后,又遭到截然不同的更改。新的朝廷开始扩大官吏队伍,但由于朱元璋自己就是个可怕的工作狂,所以根本没放假概念。一直到他驾崩为止,明朝的官员们每年都只能在冬至、春节、元宵和朱元璋的生辰休假。全年的假期算下来,直接缩减到20天内。

明朝人的假期一度所见到历史最低水平

于是,在朱元璋死后,明朝才增加了每月3天的假期。将年度休假总数拉回到50天左右。

到了清朝,由于北京的冬天特别寒冷,所以清朝皇帝决定在每年年底封印,直到来年正月的19-22号左右才再次开印。也就是说,每年的假期大多都集中在这段时间。全国的各级官吏虽然能够阳奉阴违,但基本上也脱离不出大的范畴太多。我们今天所享受的大部分假期,前后存在时间还不足百年。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