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颜小二,我来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能够诞生如此众多的圣贤豪杰、能人志士,以及狭义英雄,一方面与“士”阶级的没落有关。“士”作为没落贵族,为社会底层百姓带去了“知识”,继而为诞生圣贤豪杰、能人志士等等做了铺垫。
另一方面,春秋战国可以诞生那么多的圣贤豪杰、能人志士、侠义英雄,也与该时期特殊的历史环境有关。要知道,有了知识,不一定可以造就豪杰圣贤,但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而又尊重人才、尊重不同文化的特殊历史时期,动荡的社会加上对人才的渴求和尊重,以此,附和春秋战国时期那个特殊历史环境下诸侯王争霸的需要,并伴随底层百姓思想的觉醒,各路豪杰、圣贤纷纷出世,这也让春秋战国成为中国历史,甚至是人类历史上,文化发展之鲜有辉煌时代之一。
“士”的没落,让知识传播“下移”,知识的普及为诞生圣贤豪杰做了铺垫
我们知道,周王朝由盛转衰,周天子失德之后并没过太久,中原大地伴随着战争的马蹄声步入春秋时期,这个时候,这片土地上维系千年的奴隶制社会面临崩溃。春秋时期被后人看成是一个社会制度转型的特殊时期,该时期,社会正从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属社会制度转型的过渡期。
伴随着社会制度的转型,夏商周以来奴隶制虽被不断强化,物壮则老,春秋时期,奴隶制将被颠覆,此时,奴隶制下的尊卑秩序也受到较大动摇。也就是说,夏商周以来贵族阶级“高枕无忧”的日子,似乎走到了尽头,这一点在最底层的贵族阶级---“士”的身上有极大体现。
我们知道,春秋时期,“士”属于最低级的贵族阶层,他们大多饱读诗书,因为社会动荡,有不少“士”到后来连土地都没有了。“士”无法保障自己的生活,但是他们有一身“知识”。为了生存,“士”阶层开始用自己的“知识”谋生。
夏商周以来一直都是“学在官府”的规矩,这便是说底层百姓没有受教育的权利。而春秋时期,“士”阶级的没落,让他们不得不凭借自身的“知识”谋生,于是学习知识、受教育这种本来属贵族的特权,也渐渐向百姓开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孔子开设学堂,不问出生而广收学徒,与此同时,孔子也提出了许多启发性的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等等,这些便是后话了。
也就是说,春秋时期,士阶级的没落是一个“牵引绳”,它将数代先人创造积累的优秀知识文化,从原本只在贵族阶级这个小圈子内传播,牵引到面向社会大众。这便意味着,受教育的基数大大增加,出现人才的概率大大增加。同时,社会底层百姓对于社会现实问题感触更深,相较于生活相对富裕,甚至说优越的贵族阶级来说,他们更能深入体察百姓需要什么,继而根据这种需要,进行思考。有了“士”带来的“知识”,再加上对百姓需要的深刻体察,圣贤豪杰、能人志士、侠义英雄出现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并不奇怪。
百姓的需要,实则便是时代的需要,时代需要圣贤豪杰、能人志士、侠义英雄,而“士”的没落,让知识传播“下移”,这无疑为圣贤豪杰的诞生做了铺垫。
春秋战国,诸侯王需要人才结束争霸,时代需要人才结束“动荡”
一个时代要出现比较多的圣贤、豪杰,此时,“承载无数先辈智慧结晶的知识文化”之广泛传播,无疑是基本条件,但是这并不是说优秀文化能够广泛传播,就一定会造就各类圣贤豪杰。文化的传播是一方面,要造就更多圣贤豪杰,还需要一个刺激人思考的社会时局,以及一个能够让人积极思考,自由发言的社会环境。
有人说,动荡的社会往往盛产圣贤豪杰?未必,五代十国也很动荡,但是这之间几乎没有出现什么大思想家,大英雄。
但是,人们会有“动荡社会盛产圣贤英雄”这种观点,也并不是空穴来风,我分析了一下,依旧还是觉得,之所以动荡社会有大概率出现一大批圣贤英雄,是因为动荡的社会有敌对势力相互竞争。因为这种竞争存在,各势力必须吸纳人才,以此巩固自己阵营实力。这种竞争越激烈,社会对于人才就越渴求。
同时,动荡社会中,社会秩序呈现不稳定的态势,于是在这种“不稳定”之下,基于各势力对人才的需求,人自由发言的空间会相对更大些。
而春秋战国时期,无疑是一个动荡且开放的时期,这一时期,颠覆的不仅是周王朝的政权,一并颠覆的还有社会制度。战国时期,社会制度从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此时,诸侯王们的竞争关系也更加激烈,毕竟,这中原大地要想归于平静,必须有一统天下的“王”。
这个“王”由谁来呢?当然是胜者为王。
如何胜?强化国家实力最成功的方能胜。
强大国家实力的办法是什么?大搞改革。
改革容易,改好难,一不小心改错了,还会前功尽弃。也就是说,诸侯王们在激烈的霸主竞争之下,面临的不仅是其它诸侯国的威胁,还要考虑到改革的风险。
在战国时期这般竞争激烈的时局,国内改革避无可避,那么诸侯王就要花大气力规避改革失败的风险。如何规避?这便需要人才了。
于是,在春秋战国这等大乱战的时局之下,诸侯王们对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这种需求让诸侯王给当时的有才之士极大的发展空间,比如齐国曾经建立稷下学宫,学宫里的先生们可以自由批评国家大事,当着君主的面反驳君主的情况数见不鲜,他们说错了不会被罚,说对了还有赏。而稷下学宫最繁荣的时期,亦是齐国傲视群雄的时刻。
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因为诸侯王们求贤若渴,再加上动荡的社会时局,于此,我们也能发现,诸侯王竞争需要“人才”来终结,动荡的社会时局也需要“人才”来终结,此时,对人才的需求,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声音。为了满足时代需求,社会各个角落中便应声出现众多有才之士,这些有才之士的佼佼者,被后人称为圣贤豪杰、能人志士、侠义英雄的不在少数。
所以,我们也可以推理得出,因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的激烈竞争,诸侯王需要人才帮助他们提升国力,而时代也需要人才来结束动荡时局,于是该时期圣贤豪杰频出并非难以理解的事情。
我们梳理一下思路,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一个时代想要出现一批圣贤豪杰,首先免不了优秀文化的广泛传播,而春秋战国时期,“士”阶级的没落,让受教育不再是贵族的特权,深谙民间疾苦的社会大众得以接受教育,获得知识,继而对人类社会中的许多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见解,这为春秋战国时期圣贤豪杰频出打下了基础。
其次,春秋战国属于一个动荡且开放的年代,诸侯王之间的竞争关系促使他们“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诸侯王需要人才结束争霸,时代需要人才结束“动荡”。为了满足这种需求,社会变得越来越开放,在教育相对“普及”的情况下,发言也愈发“自由”,这便更加刺激人才根据社会现实去学习、思考、探索。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圣贤豪杰频出,也属意料之中。
图片来自网络,喜欢请点赞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