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孔子是人道人伦传承者,是极讲诚信的!当然,古代礼制那一套繁文缛节,已被当代人抛弃就没必要纠结!孔子得病了,子路使门人假装为家臣(因为当时孔子已不在其位没家臣)病稍好一点,孔子说子路欺诈,无官职而以家臣待之,欺天吗?我不能死在臣下身边,我死在学生身边,难道会被扔在路边吗?孔子的理论,应扬弃的态度去读,他迂腐造作的东两应抛弃,他的家国情怀仁慈好学是值得赞扬的!

他的东西我是极少看的,但他的情怀值得珍惜!

最佳贡献者
2

孔子病重,学生子路想用大夫之礼安葬孔子,而孔子此时已经不是大夫,认为子路这样做就是欺诈,就是破坏规矩,破坏礼制,所以拒绝接受子路这种欺世盗名,自欺欺人的做法。常言道:“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孔子是个真正实事求是,拒绝弄虚作假的正人君子,要求尊重规矩,尊重礼制,诚实做人!几千年前的智者先知的所做所为不尽让人感叹,现代社会全世界能够比肩的又有几人?!

3

谢谢邀请!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葬礼,婚礼等的礼制是维护孝的性德。行葬礼时刻都要回归孝这一性体。离孝道的制度非礼制。最终目的是立身即成圣成贤,不成圣成贤,也得成君子。

4

这个问题最好去研究孔子的论述孔子的思想,去从中寻找答案。我回答不了也不想回答。简单粗暴的回答就是:你问孔子去!

5

我是家装外行看门道,谢谢你来看我。

有人说,礼的核心是仁,这是不对的。 礼有一个核心两个要素,先说要素,礼的第一要素是诚,什么是诚?就是尊重事实,并懂得反躬,反躬,就是设身处地的去思考问题,最好的是亲自去体验。为了让人更好的去理解诚,孔子举了一个很恰当的例子,比如清明节都要去扫墓,你说有事,让别人代替你在自家祖坟上少一炷香,你是真心诚意的。但和你亲自去扫墓的诚意能一样吗?你想想,哪个更有诚意?

当年有一首情歌是这样唱的“棠棣的花儿开的多么鲜艳,随着风儿舞动,摇曳多姿的花儿呀,让我思念千里之外得爱人,多想和你见上一面哟,只可惜我们相隔千里”孔子听了之后,嘴一撇,屁,要真心想要见面,还会嫌路远吗?说到底,还是诚意不够。

所以,孔子最讨厌的就是光说不练的嘴把式。

礼的第二要素是仁,仁的核心是中,中就是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中庸》上说,喜怒哀乐,在心为中,发之为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喜怒哀乐还没有发出来的时候,在心里就有数了,对事物的判断有了一个尺码。无论是批评还是赞美,对接受者来说都是积极的,让其明是非,知廉耻,这就是和。比如你发现一个小孩正要往爬上树偷摘你的果子,这时候你会大声喝止,来吓退孩子。但是如果这个孩子已经爬上了树,如果你还是大声呵斥,孩子受到惊吓,就会发生危险,这时候,你就要用哄的。大人不是怕孩子偷吃自己的果子受到什么损失,一是孩子爬树有危险,二是孩子不分生熟,搞乱你的果园,这些都是大人心中的尺码。心里有这个尺码,你再去

处理孩子的行为,是不是就很得当了?

礼,其实是一种分工制度,和要遵守的规矩,读《周礼》你就会发现,社会分工非常明细,因为分工不同,各自都有必须要遵守的规矩。其实这些分工和规矩早在夏朝时就有了。当时,为了让人们准确的理解这些分工和规矩,一开始是通过“诗歌”来进行的,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于是就有了舞蹈,比如插秧就用插秧的动作表现出来,耕田就用耕田的动表现出来。让老百姓一看就知道插秧该怎么做,耕田又该怎么做。这样就逐渐形成了固定的仪式。人们把这种用向民众宣传国家制度和教化民众积极的工作态度的仪式,统称为礼仪,简称“礼”。

礼的核心就是要与事实相符,“礼后?”的意思就是要尊重事实。葬礼是众多礼仪当中的一种,而且是最重要的一种,她的本意是通过这种仪式在后人的心中种下尊重和敬意。父母为了我们是吃了苦的,所以,必须要尊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尊重和敬意没有了,有的只是排场,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利和财力,孔子对此是切齿痛恨:“人心不正,再大的排场有什么用,人心乱了,再高端的音乐有什么用!”

孔子对事不对人,子路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做得不对,一样不留情面。

子疾病,说的是孔子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已经到了弥留之际。子路安排自己的门人充作孔子的臣子,意思是想以高规格举行孔子的葬礼。病间:孔子的病情稍微有了点好转,孔子就说:“子路搞些假板眼,我忍了很久了没说,你这是要干什么,我本来就没有臣子,你用你的门人来冒充我有臣子,你要让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与其让这些臣子送终,还不如你们这些学生来给我送终,我会更安心一些,是,我死后,葬礼的规格也许不高,但是,你们这些学生不会让我死在马路上没人收尸吧?”

一句话,礼,要的是真心实意。庄重就好,不在于形式。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