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20世纪80年代有专家给出了权液的论断说:是关羽破坏了诸葛亮“北拒曹操,南和孙权”的战略思想,和孙权闹僵了关系,以致两面受敌,兵败麦城,丢失荆州,致使诸葛亮隆中对中,分别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出兵夺取中原的决策变成只从益州一路单向出兵,从而孤掌难鸣,大事难成!这个说法在学术界的较长时间里得到了认同。几年以后,又有了新的说法,说关羽在荆州时听说马超被降服,竟然写信给刘备要人川与马超比试武艺,诸葛亮为此则写了一封信给关羽,说关羽文武双全,马超等人与他不是一个层次的,因而关羽没有必要入川与马超比试武艺。关羽收到诸葛亮的信以后十分得意,让部下传阅此信,果然不再提要与马超比武了,因而刘备集团减少了一场内耗,但却助长了关羽的骄横气焰。因而大意失荆州,造成了刘备集团最大的战略失误。

这两个看法不无道理,又是专家之言,然而,我个人却不是很认同这种说法,因为上述说法是一个执行问题,并不是决策问题,至多不过是因为执行不力而导致了决策不能落实的问题这也就是说诸葛亮的“隆中对”包含了重大的决策错误,因为“隆中对”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这里就暗含了今后刘备要建都于成都的思想。

最佳贡献者
2

《隆中对》给刘备指明了发展方向,其核心内容是:联吴抗曹、占据荆州西图益州,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司机徐图中原、统一天下恢复汉室、成就刘备霸业!


3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胜为强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手?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这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这个人才难得,于是就恳切地请他出山,帮助他完成匡扶汉室的大业。经过几年的经营,到刘备屯驻樊城时,已经拥有了一支万余人马的军队。由于刘备善于用人,荆州一带许多人士都归心于他。


4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隆中对》的知识点很多,核心内容也不少,一个人恐怕穷极一生也未必能够理解透彻。但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还真不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隆中对》充满了智慧,不可否认是很高明的战略,但也存在严重的不足,它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刘备死抱着这个战略不放,也正是蜀汉没有走得更远的根本原因。


对于题主这个问题,如果只谈知识点而不谈其不足,就没法真正理解《隆中对》。为此,豹眼从两方面来说一下自己粗浅的理解。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诸葛亮说:“自从董卓作乱以来,豪杰并起,势力较大能跨州连郡的不可胜数。”


这其中就有,袁绍、袁术、曹操、公孙瓒、陶谦、吕布、张邈、马腾、韩遂、刘表、刘焉父子、张鲁、孙坚爷们等等,十八路诸侯伐董卓虽说是三国演义的说法,真正讨伐董卓的并没有那么多,但当时的诸侯势力,却远不止这些。

犹如“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这是整个汉末时期基本的局势,军阀混战,说不得谁是正义谁不正义,完全凭借势力说话。

不了解当时这个天下大势,就无从正确理解《隆中对》的战略。

这算不算知识点呢?算不算核心知识点呢?

你刘备再仁德,没有实力、没有地盘,谁把你当盘菜哦?

你再高呼匡扶汉室,谁会相信你不是为了抢地盘哦?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趁着乱世,有想法的人很多,但最终成气候的却也没有多少。

牛逼一时的公孙瓒被袁绍给灭了,豪横河北四州的袁绍也被曹操给办了。吕布、袁术也不行了,你刘备的哪些事也不好意思提了。


但曹操与袁绍相比,名气也不行,势力也不中,曹操之所以能逆天把袁绍给灭了,由弱逐步成为强者,并非仅仅是占据天时,也是人谋的结果。


在豹眼看来,这才是《隆中对》最核心的知识点,一切的一切,都是依靠人谋。得人才者得天下,曹操是这么说得,也是这么做的,诸葛亮也看明白了。


诸葛亮言外之意,是在说:您也曾做过县尉、县令,更曾经领徐州牧,也曾经在刘表跟前吹过牛逼,说什么只要你有块地盘,就能如何如何,你在徐州那块地皮还算小吗?关键是没有人替你筹划好啊,说到底还是你这个开发商不行啊。


好好的一个地王,被你弄成了豆腐渣工程,这咋能盈利呢?

看看人家老曹家,短短十几年就成了集团大公司,这完全是人谋的结果。

虽说他近水楼台,能够奉迎天子得天时之利,但同样也在北方的袁绍就看不到这一点。您当时虽说刚刚接手徐州,而且有吕布在捣乱,但这不会影响奉迎天子一事啊,你当时干嘛去了?如果你挟天子以令诸侯,那就是名副其实的刘皇叔哦。


你们也在谋划,弄了个衣带诏,那叫啥事嘛,你们搞得过老曹吗?自取其祸罢了。



诸葛亮说这么多,无非是说,你刘备想请我出山不是不可以,但你一定得听从我的谋划,否则,即便是我出山了也没啥意义哦。


刘备自然明白,先答应下来,把诸葛亮忽悠出山再说。等出了山,听不听就由不得你了。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刘备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诸葛亮这才给刘备做策划: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就凭你这点实力是无法与他较劲的。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江东的孙权,凭借父兄基业,占据这个地盘也很久了,地势险要,民众依附,广揽贤才,也成了气候,只能作为援助而不能觊觎。


这两点,无非是说曹操与孙权都是硬骨头,是很难啃的。要干事就得老太太吃柿子——专找软的捏,这样捏起来才容易。

这个情况,是人都会明白,不用诸葛亮说,刘备也不会主动鸡蛋碰石头,不会也不敢惦记他们的事。

这两点很重要,但不是核心知识点,都清楚的事,考试就不应该考,不该划为重点。



那么,软柿子在哪里呢?究竟要从哪里下手呢?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荆州这个地方不错,刘表恐怕守不住了;益州也不错,那是高祖刘邦成就帝业的地方。刘璋不行,明白人都眼巴巴的等着明君呢?

这个是很重要的一点,但也不是最为重要的。刘表、刘璋比起曹操、孙权来,是差一些,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以此为刘备设定为战略目标,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然而,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取得荆州、益州,你得说清楚吧!你总不能只画一张饼,你得保证这张饼能充饥哦。


天机不可泄露,好啊,不说也行。


已经饿得头昏眼花的刘备,诸葛亮这张画饼的确起到了望梅止渴的作用。

按照诸葛亮的谋划,如果得到了荆州、益州,那是多大的馅饼啊,可不就撑死了吗?


这才哪到哪呢?这仅仅是饭前开胃小菜,满汉全席还在后面呢?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豹眼认为,最后这几句才是最核心的内容,前面那些知识点无非就是介绍了当时天下的局势及部分诸侯势力的基本情况,虽然不是全部,比如西凉那些诸侯势力,都比较强大,如何对待他们,诸葛亮没有说,但似乎无关紧要。


如果想成就霸业,就要做好这几项工作:


第一,您姓刘,这一点很重要,可以包装成帝室之胄,打出匡扶汉室的旗号,这就可以名正言顺造反了。有些人信这个,就可以忽悠一阵了。


第二,您在江湖上还是有些威望的,就利用这个招揽英雄豪杰,没有人才不行啊。


第三,如果占据了荆、益,就要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也就是说,不仅要把内部的事情办好,还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统一战线,除了曹操,谁都可以做朋友。


第四,天下有变,从荆、益两个方向出兵,以争天下。

这里的前提是天下有变,何为变?变成啥情况?

诸葛亮没说,他可能也不知道究竟如何变。但这不要紧,等着就是了。



第五,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如此一来,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这个就是扯淡了,汉中之战到了男兵女运的程度,但没见老百姓自觉地来支援前线。不过,这无关大局,做策划就该自带流量,少不了一些广告成分。


最后这个结果,听起来很好,很有感染力,刘备听得热血沸腾。刘备也曾经得到了荆、益,似乎是一个很完美的战略规划。

喜欢三国的友友,都基本清楚以后的事情,如果根据以后历史的发展历程,回过头来看一下《隆中对》,就会感觉味道大不相同。


第一,诸葛亮认为刘表不能守荆州,其根据是什么呢?刘备有什么资本能够取代刘表为荆州之主呢?

诸葛亮因为其岳父黄承彦的关系,对于刘表家庭的情况非常熟悉,刘表将不久于人世,其两个儿子谁也承担不起这个大任,刘表一死,荆州就是刘备的了。

没想到曹操提前下手了,更没想到刘表未开战就挂了,更更没有想到刘琮这孩子悄悄地不打招呼就把刘叔叔的荆州献给了曹大爷。

这让诸葛亮很尴尬,说好的荆州呢?煮熟的鸭子咱就跑了呢?路过襄阳,诸葛亮就对刘备说,赶紧下手抢吧。刘备知道打不过曹操,就说不忍心跟一个小孩子抢东西哦。

诸葛亮说取荆州,你倒是说清楚咋取哦。



第二,东联孙吴,那是在取得荆州、益州之后的事,曹操占据了荆州,诸葛亮就没辙了,如果不是鲁肃主动找到刘备,刘备恐怕就跑到交州苍梧去了。

到了交州再想荆州、益州的事恐怕就难了。

赤壁之战后,刘备借来了荆州,这可不是诸葛亮想要的结果哦。即便如此,也比没有好啊,刘备以此立住了脚跟,但却因此埋下了祸根,湘水划界、襄樊之战、夷陵之战都是由借荆州引起的。

你不认为是借的,但孙权不承认的哦,他一心要收回来啊。



第三,且不管如何得到的荆、益,诸葛亮的想法是先内修政理,外联合诸戎、夷越,孙权,形成统一战线,静待天下之变,分两路出兵以争天下。

汉中属于益州,但被张鲁占据,诸葛亮自始至终没有说与张鲁咋办?诸葛亮可能希望互不侵犯,两厢无事。不曾想张鲁投靠了曹操,益州失去了门户,还能安然无恙吗?

刘备、法正沉不住气,就提前在汉中与曹操动手了。这也不是诸葛亮想要的结果,但你诸葛亮面对这个局面,你说咋办?


这些都不是《隆中对》提前设想过的内容,可以说诸葛亮就没有考虑到。

《隆中对》过于理想化,缺乏变通,死守荆州,可以说是误打误撞让刘备得到了荆州、益州,刘备、诸葛亮就死抱着荆州不放,致使蜀汉几乎到了灭亡的境地。



豹眼认为,作为战略,《隆中对》是很高明的,问题在于缺少了具体实施的步骤。可以说,结果很理想,但完全没有按照原先的套路来,只能说刘备、诸葛亮运气太好。

也正因为局势没有按照预定的设想发展,在局势出现异常变化时,依然死抱着《隆中对》的战略不放,不能适时调整,主动求变,致使蜀汉一步步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因此,豹眼认为,《隆中对》最核心的地方就是最后那段话,除了模模糊糊替刘备做了一个帝王之胄的广告,得到了魏延、黄忠等一些人才外,其他的事情基本没有按照《隆中对》的战略执行,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静待天下之变再出兵。不仅刘备没有遵从,诸葛亮更是频频北伐,难道天下频频在发生变化吗?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改变了《隆中对》的战略,这是正确的,但为时已晚,已经无力回天了。


试想一下,刘备取得益州之后,孙权讨要荆州,直接给他就完了,把关羽驻守荆州的力量全部撤回成都,此时静待天下之变,会是一个啥情况呢?

起码比襄樊之战、夷陵之战后的局面好很多吧。


在这里提醒一下,不要跟豹眼说,三分天下就是《隆中对》的功劳,也不要拿一些人的广告词来跟豹眼争论,豹眼没有兴趣!!!


5

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声势浩大,汉中山靖王之后刘备也是个破落户出身,年轻时以贩卖草鞋为生,在街上遇见了卖肉的张飞和杀人犯关羽,三个人在桃园撮土为炉,插草为香,结拜为生死兄弟,后纠集了几杆人马去参加了公孙瓒的部队。先后投吕布,降曹操,见袁绍,奔刘表,创业又不成,落得是四处奔逃,无安身立命之处。后听从徐庶建议,三顾茅庐,才有了著名的隆中对策。

隆中对策中诸葛亮给刘备细讲天下大势,指出发展方向。总结一下无非这么几条:一操莫可争锋,孙权拥有地利不可相图,需联吴抗曹, 二占据荆州、益州之地 促成三足鼎立之政治局面 , 三伺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四政策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我是小鱼##很高兴和你分享历史,谈古论今重温过去,欢迎下方留言交流

6

诸葛亮提出隆中时,大概在公元208年,我们先看一下,当时还存在的诸侯势力。中原一带已经被曹操统一,袁绍,袁术,吕布已经成了过眼云烟,而剩余的几大势力,汉中张鲁,辽东公孙康,西凉马腾,益州刘璋,荆州刘表,江东孙权,交州士燮,也只能在地图的边边角角残存。而当时的刘备呢,驻守新野(史书记载东汉末年荆州,辖郡七,县一百一十七)。新野县是荆州这一百一十七县中的一个。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隆中对。隆中对对刘备最吸引的地方,也就是这句话

自公元184年(中平元年),二十四岁的刘备从镇压黄巾起义开始,到208年,已经走过了二十四年,刘备在这期间的诸侯混战过程中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兴盛的时候,镇守徐州,拥兵数万,败落之时,妻子被擒,独身逃脱。面对诸葛亮,提出的占据荆益,连接东吴,对抗曹操这种对于当时的刘备如同空想一般的计划。刘备会不知道施行这种计划其中的困难。但是刘备后来制定的策略方针却基本上按照隆中对进行,虽然其中有各种偏差,就像荆州是被魏蜀吴三家分了,而不是被刘备独占。冒着巨大的风险进取益州,哪怕最后和东吴孙权闹翻,也是坚守荆州,最后关羽身死,荆州军团团灭。就是为了能有一天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如果一开始刘备就是打算做一个川中王,那么让关羽入川,凭借川路之险,坚守不出,谁又奈何得了。

总的来说,整个隆中对,就是诸葛亮给刘备制定了一个未来行动的战略方向,而这个计划战略能不能施行,就是看能不能对刘备产生认同产生吸引,而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正好符合刘备一生的追求。

附上隆中对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图片来自网络

7

隆中对最核心的内容,简单点说就是先占荆州,再图西川和汉中。从而占据荆州,益州两州,守住险要地方,和西边少数民族和好,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北伐中原,刘备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肯定会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大军的。如此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8

《隆中对》最核心的知识点有三点核心内容:

第一:天下形势

曹操实力强大暂时没必要和他争,孙权的地盘是祖业已经稳固也没必要和他争。在一定程度上,孙权可以作为一个战略合作伙伴长期合作,以达到1+1>2的效果。这一点在赤壁之战中,刘备执行得非常到位,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重创了曹操。

可惜的是,在关羽失荆州之后,刘备出哀兵为关羽报仇,致有夷陵之败。蜀汉自此一蹶不振。

第二:地理分析

荆州是三分天下的战略前沿,为用武之地,需要想办法拿到,并能成功守住。益州后方战略根据地也是汉家的龙兴之地,需要用心经营。夺天下,两者缺一不可。从关羽失去荆州的那一刻,诸葛亮应该明白,争天下已经不可能了。蜀汉的根基太弱,又失去了荆州要地,即便能联合孙权也没有恢复汉室的可能了,诸葛亮之后所做的事情,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之举。


第三.时机分析

刘备想争天下的先决条件是”天下有变“时,从荆州和益州出发,夺天下。这个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天下有变”是诸葛亮最错误的想法,曹操一方是有变化,出乎他意料的是越变越强,而不是越变越弱或越乱。司马懿在诸葛亮的算计之外。

以上三点,都带有先天性缺陷,所以蜀汉最终只能是偏安一隅。

与韩信的《汉中对》相比,《隆中对》相去甚远。《汉中对》与《隆中对》的差距个人认为,这是文臣与武将,在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造成的。

9

引言

《隆中对》是诸葛亮观察分析天下大势,以统一中原复兴汉室为愿景目标,为刘备集团做出的战略规划。《隆中对》一文可以说是深谋远虑、高屋建瓴,也是诸葛亮一生最伟大的成就。

《隆中对》选自陈寿《三国志》之《诸葛亮传》。是东汉末年,刘备在隆中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刘备提出了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目标,并向诸葛亮求教。而诸葛亮则为实现目标,首先分析天下大势,然后制定了一套三阶段的战略规划


《隆中对》的天下大势

诸葛亮认为自董卓作乱以来,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但曹操占了天时,已经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现在又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现在无法与之争雄。

而孙权占领了东南大部分地区已历经三世,占据地利又有贤才辅佐,只能把它们当作合作伙伴而不能谋取。


原文: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战略规划三阶段

以下不具体翻译,只概况知识内涵。

1、第一阶段,夺取荆州为根据地

第一阶段诸葛亮认为在这种形势下,刘备的战略选择只有荆州了,而荆州地处交通要道,是兵家必争之地,但现在荆州牧刘表是守不住的。刘备集团应该将之拿下作为根据地。

原文: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2、第二阶段以夺取川蜀为阶段目标


诸葛亮未出茅庐却知天下事,他描述益州川蜀之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天府之国有利于发展,高祖刘邦就是在这里成就霸业,益州统治者昏庸懦弱,不得人心。益州北部汉中,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汉中统治者不知道爱惜人民,人才都希望得到贤明的君主。

原文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3、第三阶段以入主中原统一天下为目标


诸葛亮提出刘备若拥有荆益两地,联合西部的少数民族,安抚南面的少数民族,招揽人才,稳定内政,外交上联合孙权,可以分兵两路北伐中原,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斩战略目标就能实现。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的规划的三个战略规划阶段,可谓高瞻远瞩。是刘备在北方屡败屡战,投靠刘表,寄居新野情形下能崛起的最佳选择。为刘备成就霸业规划了一条完善而又明确的内政、外交、军事路线,相当周详地描绘出了一个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战略蓝图。


结语

《隆中对》是对刘备集团战略目标制定战略规划,刘备也是因为按照这个战略规划,先是联合孙权打赢了赤壁之战,后来占领了荆州、益州、汉中。成就了一方霸业。

但后期蜀汉政权对隆中对的战略规划执行上出了偏差,比如“外和孙权”的战略一直摇摆不定。始终没有处理好和东吴的关系,导致后来丢了荆州,又致使刘备伐吴失败。最后蜀汉只能偏居一隅,失去入主中原、统一天下的机会。

10

对天下大势的分析。曹魏挟天子,令诸候,己占天时。孙吴历三代,据江守险,己占天地。刘备只有据巴蜀,守天府之国,据川险,和孙吴,得人和之利。天下三分,以待时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