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题主这个问题,如果只谈知识点而不谈其不足,就没法真正理解《隆中对》。为此,豹眼从两方面来说一下自己粗浅的理解。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诸葛亮说:“自从董卓作乱以来,豪杰并起,势力较大能跨州连郡的不可胜数。”
这其中就有,袁绍、袁术、曹操、公孙瓒、陶谦、吕布、张邈、马腾、韩遂、刘表、刘焉父子、张鲁、孙坚爷们等等,十八路诸侯伐董卓虽说是三国演义的说法,真正讨伐董卓的并没有那么多,但当时的诸侯势力,却远不止这些。
犹如“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这是整个汉末时期基本的局势,军阀混战,说不得谁是正义谁不正义,完全凭借势力说话。
不了解当时这个天下大势,就无从正确理解《隆中对》的战略。
这算不算知识点呢?算不算核心知识点呢?
你刘备再仁德,没有实力、没有地盘,谁把你当盘菜哦?
你再高呼匡扶汉室,谁会相信你不是为了抢地盘哦?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趁着乱世,有想法的人很多,但最终成气候的却也没有多少。
牛逼一时的公孙瓒被袁绍给灭了,豪横河北四州的袁绍也被曹操给办了。吕布、袁术也不行了,你刘备的哪些事也不好意思提了。
但曹操与袁绍相比,名气也不行,势力也不中,曹操之所以能逆天把袁绍给灭了,由弱逐步成为强者,并非仅仅是占据天时,也是人谋的结果。
在豹眼看来,这才是《隆中对》最核心的知识点,一切的一切,都是依靠人谋。得人才者得天下,曹操是这么说得,也是这么做的,诸葛亮也看明白了。
诸葛亮言外之意,是在说:您也曾做过县尉、县令,更曾经领徐州牧,也曾经在刘表跟前吹过牛逼,说什么只要你有块地盘,就能如何如何,你在徐州那块地皮还算小吗?关键是没有人替你筹划好啊,说到底还是你这个开发商不行啊。
好好的一个地王,被你弄成了豆腐渣工程,这咋能盈利呢?
看看人家老曹家,短短十几年就成了集团大公司,这完全是人谋的结果。
虽说他近水楼台,能够奉迎天子得天时之利,但同样也在北方的袁绍就看不到这一点。您当时虽说刚刚接手徐州,而且有吕布在捣乱,但这不会影响奉迎天子一事啊,你当时干嘛去了?如果你挟天子以令诸侯,那就是名副其实的刘皇叔哦。
你们也在谋划,弄了个衣带诏,那叫啥事嘛,你们搞得过老曹吗?自取其祸罢了。
诸葛亮说这么多,无非是说,你刘备想请我出山不是不可以,但你一定得听从我的谋划,否则,即便是我出山了也没啥意义哦。
刘备自然明白,先答应下来,把诸葛亮忽悠出山再说。等出了山,听不听就由不得你了。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刘备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诸葛亮这才给刘备做策划: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就凭你这点实力是无法与他较劲的。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江东的孙权,凭借父兄基业,占据这个地盘也很久了,地势险要,民众依附,广揽贤才,也成了气候,只能作为援助而不能觊觎。
这两点,无非是说曹操与孙权都是硬骨头,是很难啃的。要干事就得老太太吃柿子——专找软的捏,这样捏起来才容易。
这个情况,是人都会明白,不用诸葛亮说,刘备也不会主动鸡蛋碰石头,不会也不敢惦记他们的事。
这两点很重要,但不是核心知识点,都清楚的事,考试就不应该考,不该划为重点。
那么,软柿子在哪里呢?究竟要从哪里下手呢?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荆州这个地方不错,刘表恐怕守不住了;益州也不错,那是高祖刘邦成就帝业的地方。刘璋不行,明白人都眼巴巴的等着明君呢?
这个是很重要的一点,但也不是最为重要的。刘表、刘璋比起曹操、孙权来,是差一些,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以此为刘备设定为战略目标,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然而,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取得荆州、益州,你得说清楚吧!你总不能只画一张饼,你得保证这张饼能充饥哦。
天机不可泄露,好啊,不说也行。
已经饿得头昏眼花的刘备,诸葛亮这张画饼的确起到了望梅止渴的作用。
按照诸葛亮的谋划,如果得到了荆州、益州,那是多大的馅饼啊,可不就撑死了吗?
这才哪到哪呢?这仅仅是饭前开胃小菜,满汉全席还在后面呢?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豹眼认为,最后这几句才是最核心的内容,前面那些知识点无非就是介绍了当时天下的局势及部分诸侯势力的基本情况,虽然不是全部,比如西凉那些诸侯势力,都比较强大,如何对待他们,诸葛亮没有说,但似乎无关紧要。
如果想成就霸业,就要做好这几项工作:
第一,您姓刘,这一点很重要,可以包装成帝室之胄,打出匡扶汉室的旗号,这就可以名正言顺造反了。有些人信这个,就可以忽悠一阵了。
第二,您在江湖上还是有些威望的,就利用这个招揽英雄豪杰,没有人才不行啊。
第三,如果占据了荆、益,就要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也就是说,不仅要把内部的事情办好,还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统一战线,除了曹操,谁都可以做朋友。
第四,天下有变,从荆、益两个方向出兵,以争天下。
这里的前提是天下有变,何为变?变成啥情况?
诸葛亮没说,他可能也不知道究竟如何变。但这不要紧,等着就是了。
第五,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如此一来,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这个就是扯淡了,汉中之战到了男兵女运的程度,但没见老百姓自觉地来支援前线。不过,这无关大局,做策划就该自带流量,少不了一些广告成分。
最后这个结果,听起来很好,很有感染力,刘备听得热血沸腾。刘备也曾经得到了荆、益,似乎是一个很完美的战略规划。
喜欢三国的友友,都基本清楚以后的事情,如果根据以后历史的发展历程,回过头来看一下《隆中对》,就会感觉味道大不相同。
第一,诸葛亮认为刘表不能守荆州,其根据是什么呢?刘备有什么资本能够取代刘表为荆州之主呢?
诸葛亮因为其岳父黄承彦的关系,对于刘表家庭的情况非常熟悉,刘表将不久于人世,其两个儿子谁也承担不起这个大任,刘表一死,荆州就是刘备的了。
没想到曹操提前下手了,更没想到刘表未开战就挂了,更更没有想到刘琮这孩子悄悄地不打招呼就把刘叔叔的荆州献给了曹大爷。
这让诸葛亮很尴尬,说好的荆州呢?煮熟的鸭子咱就跑了呢?路过襄阳,诸葛亮就对刘备说,赶紧下手抢吧。刘备知道打不过曹操,就说不忍心跟一个小孩子抢东西哦。
诸葛亮说取荆州,你倒是说清楚咋取哦。
第二,东联孙吴,那是在取得荆州、益州之后的事,曹操占据了荆州,诸葛亮就没辙了,如果不是鲁肃主动找到刘备,刘备恐怕就跑到交州苍梧去了。
到了交州再想荆州、益州的事恐怕就难了。
赤壁之战后,刘备借来了荆州,这可不是诸葛亮想要的结果哦。即便如此,也比没有好啊,刘备以此立住了脚跟,但却因此埋下了祸根,湘水划界、襄樊之战、夷陵之战都是由借荆州引起的。
你不认为是借的,但孙权不承认的哦,他一心要收回来啊。
第三,且不管如何得到的荆、益,诸葛亮的想法是先内修政理,外联合诸戎、夷越,孙权,形成统一战线,静待天下之变,分两路出兵以争天下。
汉中属于益州,但被张鲁占据,诸葛亮自始至终没有说与张鲁咋办?诸葛亮可能希望互不侵犯,两厢无事。不曾想张鲁投靠了曹操,益州失去了门户,还能安然无恙吗?
刘备、法正沉不住气,就提前在汉中与曹操动手了。这也不是诸葛亮想要的结果,但你诸葛亮面对这个局面,你说咋办?
这些都不是《隆中对》提前设想过的内容,可以说诸葛亮就没有考虑到。
《隆中对》过于理想化,缺乏变通,死守荆州,可以说是误打误撞让刘备得到了荆州、益州,刘备、诸葛亮就死抱着荆州不放,致使蜀汉几乎到了灭亡的境地。
豹眼认为,作为战略,《隆中对》是很高明的,问题在于缺少了具体实施的步骤。可以说,结果很理想,但完全没有按照原先的套路来,只能说刘备、诸葛亮运气太好。
也正因为局势没有按照预定的设想发展,在局势出现异常变化时,依然死抱着《隆中对》的战略不放,不能适时调整,主动求变,致使蜀汉一步步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因此,豹眼认为,《隆中对》最核心的地方就是最后那段话,除了模模糊糊替刘备做了一个帝王之胄的广告,得到了魏延、黄忠等一些人才外,其他的事情基本没有按照《隆中对》的战略执行,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静待天下之变再出兵。不仅刘备没有遵从,诸葛亮更是频频北伐,难道天下频频在发生变化吗?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改变了《隆中对》的战略,这是正确的,但为时已晚,已经无力回天了。
试想一下,刘备取得益州之后,孙权讨要荆州,直接给他就完了,把关羽驻守荆州的力量全部撤回成都,此时静待天下之变,会是一个啥情况呢?
起码比襄樊之战、夷陵之战后的局面好很多吧。
在这里提醒一下,不要跟豹眼说,三分天下就是《隆中对》的功劳,也不要拿一些人的广告词来跟豹眼争论,豹眼没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