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灭吴之战三国末期晋武帝司马炎发动的旨在灭亡东吴统一中国的战争。虽然整个战役真正作战的时间不到三个月,但是从计划和筹备的时间算起,其实西晋王朝准备的时间长达数年。远非实际作战时间看上去那么轻松容易,应该说正是西晋王朝的周密计划和准备,使得整个战局完全掌握在西晋一方,同时这次战役也为以后历次南北对峙中北方政权讨伐南方政权及突破长江天险提供了宝贵经验。
西晋灭吴之战的经过
早在曹魏政权灭蜀之战的筹备阶段,司马昭等人就基本确定了“先灭蜀,据益州顺江而下,水陆并进一举灭吴”的统一方略。随后邓艾攻克成都之后也有记载他向司马昭上书提出平吴方略的记载,由此可见曹魏政权早有对平吴之策的酝酿。
酝酿阶段:公元263年魏灭蜀前后,曹魏政权内部尤其是曹魏的实际掌权人司马昭等人就已经对平吴方略进行了初步谋划和酝酿。
中断期:灭蜀之后因为钟会的内乱,导致曹魏的军事力量受到一定的损失,而且司马昭原定的计划也是灭蜀之后要有一个三年的休整准备期。但是两年后,司马昭病逝,其子司马炎继承晋王之位,随后篡位称帝,西晋取代曹魏。但是新朝初立也不适宜兴兵,因此司马炎在建立西晋王朝后也没有立即发动灭吴之战。
重启期:公元269年,政权初步稳固后,晋武帝司马炎开始重启灭吴计划。在继续贯彻前期相关的政治和经济准备准备措施的情况下,司马炎开始调整军事部署,大批优秀的将领开始调动任职,诸如羊祜、卫瓘和司马伷等名将开始进入东吴与西晋的边境任职,具体着手攻吴准备事宜。
公元272年,西晋吸取曹操、曹丕父子伐吴失败的教训,派遣名将王濬进入四川任职,并尤其负责编练水军和建造战船的事项,以弥补西晋缺乏水军的短板。
公元276年,西晋伐吴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完成,羊祜正式提出伐吴的具体作战部署。结果因为种种因素,结果造成伐吴战事再次推迟,战争直到公元279年才正式发动,这也导致西晋灭吴的战略总设计师羊祜没能等到战争的开始就提前病逝。
公元279年年底,西晋正式开始伐吴,兵分六路,水陆并进,仅仅三个月就会师东吴首都建康城下,东吴末帝孙皓投降,西晋统一全国。
由此可以看出,西晋灭吴之战实质上是一个从酝酿到筹备再到实际实施历经多年的完善战略计划。并非表面看上去那么轻松顺利,如果没有前期的精心准备,战争过程绝不可能那么轻松顺利。
以有备算无备,西晋的战前准备完胜东吴
对比西晋和东吴的战前准备,可以明显看出西晋的准备充分,而东吴内部虽然也有有识之士发现问题和提出对策,但是东吴末帝孙皓都置若罔闻。
在公元269年,西晋开始调整边境的将领安排,感受到压力的东吴名将陆抗开始上书孙皓,提出十七条建议,但是孙皓不予理睬。
公元272年,西晋将领王濬在四川编练水军和建造战船,导致大量碎木顺江而下,东吴建平(今湖北秭归)太守吾彦发现后,向孙皓报告,并断定西晋在巴蜀建造战船准备伐吴。但是孙皓仍然置若罔闻。
公元274年,东吴最后的名将陆抗临终之前,再次上表向孙皓建议加强防御,尤其是要注重建平和西陵(今湖北宜昌)一带的防御,提出在这一带必须增加兵力到八万才能应对西晋即将发起的进攻。孙皓再次不予采纳。
由此可见,西晋在战前优选将领、厉兵秣马、编练水军和建造战船,而东吴在已经得知这些情报的情况下孙皓依旧不管不问,盲目的认为自己的水军占优和拥有长江天险,根本毫无战备可言。
人才凋零,临战表现一塌糊涂
公元279年,西晋伐吴之战正式打响,相较于西晋兵分六路,水陆并进,分割切断东吴整个长江防线。而东吴政权却文无良臣、武无良将,加上孙皓的统治不仅昏庸无能,而且暴虐嗜杀,导致统治集团内部极度分裂,军心民心尽失,从而导致迅速败亡。东吴虽然尚有二十多万兵力,却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抵抗。
渡江作战:在得知晋军南下进攻后,孙皓命令自己的宠臣丞相张悌率军三万渡江迎敌。放弃自己擅长的水军,渡江迎战实力比自己更强西晋陆军,简直就是以短击长。虽然随同出征的丹阳太守沈莹建议改变渡江迎敌的计划,依托水师在采石等待西晋军队决一死战。但是张悌不听,率军渡江,结果遭遇晋军强大陆军的进攻,三万精兵顷刻间土崩瓦解。这一战就把东吴士气全部打没了,此后的东吴军队与其说是抵抗,不如说是争相投降罢了。
在沿江防线全面瓦解后,西晋水师已经抵达东吴都城建业附近,孙皓才派将领张象率领水师一万迎敌,结果张象所部东吴水师一见到西晋水师就迅速投降了。
另一支东吴军队在陶濬的带领下,从征讨交趾的路上中途返回建业援救。随后被孙皓派往前线迎战,结果两万军队在出兵前夜全部逃散,由此可见东吴的军心之乱,士气之低。
此后东吴军队在官员、将领的带领下,全部望风而降,众叛亲离的孙皓只能出城投降。
综上,西晋灭吴之战中,本来西晋就占有国力优势,无论国土面积、人力物力财力均远胜偏居东南一隅的东吴。而且东吴末帝孙皓的统治昏庸残暴,导致统治集团离心离德,这些因素导致大局上看就已是以强击弱的格局。再加上东吴在战前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战前准备,即使陆抗等人屡次上书建议加强防御,孙皓根本不予理睬。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东吴在这场事关国运的战役中毫无斗志,顷刻间就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