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豹眼认为,读史读的是味道,如果品不出味道,还不如不读。

荀彧是“王佐之才”,岂不明白曹操有称帝之心,又焉不知刘备亦是如此?背弃曹操投靠刘备又有何益呢?徒增羞辱罢了!

据《荀彧荀攸贾诩传》记载:

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会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之,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

永汉元年(189年),荀彧被举为孝廉,任守宫令。此时正是董卓入京,擅权专政时期,荀彧感到政治混乱,为求自保,就主动请求外任为官,被任命为亢父县令。

于是,荀彧直接弃官回乡。他对父老乡亲们说:“颍川是四面受敌的地方,每当天下发生变乱,就成为必争之地,应该马上离开这里,不能久留。”

但乡里人都眷恋故土,犹豫不决。这时,正好荀彧的同郡好友、冀州牧韩馥派遣骑兵前来迎接荀彧,没有多少人愿意跟随荀彧一起去,荀彧只好带领宗族到了冀州。

这件事说明荀彧有远见,不为官位而得过且过。但是,颍川是四战之地,难道冀州就能稳定没有战乱吗?这只能说明荀彧还是想找一棵大树做依靠,以避免祸患。

等荀彧到了冀州时,冀州已经被袁绍占据了,袁绍看到荀彧到来,十分高兴,待之上宾之礼。

但荀彧很快就发现袁绍不是成就大事的人,就转投了曹操。

豹眼看来,袁绍再不济也比韩馥要强很多,他不愿意伺候袁绍却投奔韩馥,恐怕不仅仅是想要避乱,更想依托韩馥成就大事。他能够带领宗族一起行动,也说明荀彧做事不会不管不顾,而是考虑整个宗族的利益。

不能就此说荀彧是有野心的人,起码是有想法的人。

初平二年(191年),荀彧离开袁绍转投曹操,曹操大悦,称之为“吾之子房也”。

于是,曹操任命荀彧为别部司马,时年二十九岁,从此开始跟随曹操征战。

这个别部司马究竟是个啥官呢?说起来比较费劲,提到刘备或许就清楚这是个多大的职位。刘备鞭打督邮,辞掉高唐县令后,投奔幽州公孙瓒,也被任命为别部司马。

这个时期,荀彧与刘备的级别、境遇基本差不多,都是辞掉朝廷任命的县令,转而投靠地方诸侯,出任别部司马。

放着朝廷任命的官职不做,转而投靠地方诸侯势力,这可以理解为权臣当道,曲线救国。

但接下来的事情,就值得怀疑了。

建安元年,太祖击破黄巾。汉献帝自河东还洛阳。太祖议奉迎都许,或以山东未平,韩暹、杨奉新将天子到洛阳,北连张杨,未可卒制。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击败吕布,重新平定兖州。此时,汉献帝东归洛阳,诏令天下勤王。曹操召集部将、谋臣商议奉迎天子,几乎所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山东地区并未平定,韩暹、杨奉追随天子到了洛阳,北面张扬与之联合,短时期内很难制服他们。

因而,都不主张奉迎天子,只有荀彧持不同意见。他陈述利弊,劝诱曹操奉迎天子。

曹操最终采纳了荀彧的建议,这才有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争取了道义上的高度。

作为忠臣的话,奉迎天子这样的事还需要商议吗?

最终曹操接受荀彧的建议,那也是出于利益考虑,荀彧岂能不知呢?

之所以荀彧依然跟着曹操混,就说明遍观天下,除了曹操没有人能够维系汉室的存亡,起码曹操能够暂时维系着汉室的存在。

兴平二年(195年),徐州牧陶谦已死,刘备领徐州牧。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表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

本来刘备是曹操的死敌陶谦的朋友,也就是曹操的敌人。但刘备在徐州与曹操的死敌吕布开战,刘备也就成为了曹操的盟友。

刘备被吕布击败,投奔了曹操。当时,程昱建议曹操趁机除掉刘备,曹操没有采纳。此时,荀彧也不主张杀掉刘备。

这个时期,是荀彧与刘备接触最为接近的阶段,也就是说荀彧对刘备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如果荀彧要投靠刘备的话,这是最好的时机。

在奉迎天子这件事上,荀彧已经清楚了曹操具有称霸称帝之心,当时的刘备已经占据了徐州,有了开拓事业的基础,荀彧完全可以去投奔刘备,辅佐他匡扶汉室。

但荀彧并没有这么做,依然在朝廷做他的官,一心辅佐曹操。如果说荀彧还没有看出曹操有称帝之心,那是站不住脚的。

此时,

天子拜太祖大将军,进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常居中持重,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

汉献帝任命曹操为大将军,任命荀彧为汉侍中,代理尚书令,经常居朝担任重任。曹操虽然在外征伐,但军国大事都与荀彧一起谋划。

如果不是跟随曹操,荀彧如何能够得到如此高位,如何施展自己的才能?

如果他跟随刘备的话,能有这个结果吗?

荀彧比谁都聪明,他不投靠刘备自有他的道理所在。

建安四年(199年),刘备借截击袁术北上投靠袁绍之际,逃离许都,这是荀彧追随刘备的最佳时机,但荀彧却没有丝毫投奔的意思。

刘备出逃,也是因为董承等人衣带诏事件,如果荀彧想搞掉曹操的话,这是联络董承、刘备等人一起行动的好时机,但荀彧却没有参与其中。

其中的原因,恐怕是荀彧并不看好刘备,也认为刘备成就不了大事。就刘备最终成就的事业,并不比袁绍大多少,刘备不是荀彧的菜。

荀彧不赞成曹操称王这是毫无疑问的,他一心想辅佐汉室也是没有争议的。

但荀彧宁肯选择自尽而不投靠刘备,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为了其宗族的将来着想。

曹操为了拉拢荀彧,可谓下了血本,不仅把安阳公主嫁给了荀彧长子荀恽为妻,而且要授予荀彧三公之职。

荀彧拒不接受,荀彧明白,他与曹操同为汉臣,虽不是君臣,但实有主次。如果同为三公的话,就与曹操几乎是平起平坐,这显然难以服众。为平息众怒,只能赞成曹操称王。这也许是荀彧抵制曹操称王的一个手段罢了,并非荀彧对三公之职没有兴趣。

荀彧还有两个特点,一是把朝廷封赏全部分给族人,自己并不享用;二是喜好熏香,有荀令留香的美谈。这就说明荀彧非常珍惜自己的名声,就像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一样。

荀彧最终选择自尽,一方面成全了自己的名声,另方面保留了荀氏宗族的地位和待遇。

荀彧死后,谥号敬侯,其子荀恽继承其爵位,官至虎贲中郎将。

咸熙二年(265年),追赠荀彧为太尉。

如果荀彧投奔刘备的话,不说曹操将夷灭其三族,起码荀氏宗族不会善终。况且,即便有荀彧辅佐,刘备恐怕也不能一统天下,是否匡扶汉室暂且不说。

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现实而生存,不必说荀彧,就是曹操也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

荀彧投靠刘备不是明智的选择,荀彧也不可能做出这种不明智的选择。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及时删除!

最佳贡献者
2

荀彧(xun yu),字文若,三国顶级谋士,也是很多人最喜爱的三国人物。曹操晚年为何杀荀彧?荀彧看不出曹操的篡汉之意吗?荀彧既然不想让曹操称帝,为何不去投靠刘备?小编为你一一道来。

荀彧的下场——请君自采(自裁),要你何用(盒用)

公元212年,荀彧在家养病,曹操派人送来一个食盒。荀彧打开一看,竟是空无一物。荀彧是何等聪明,空空的盒子代表汉食。你荀彧既然反对我曹操篡汉称帝,那么你就没有了汉食,请君自采吧,要你何用?荀彧摇了摇头,于是服药自尽了。

离开袁绍,选择曹操——良禽择木而栖

荀彧是聪明人,跟了袁绍后,很快就发现所托非人。袁绍虽是四世三公,身份煊赫,谋士如云,但目光短浅,举棋不定,首鼠两端,不适合共襄盛举,更谈不上匡扶汉室。

同时期的曹操就不一样,许邵曾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一身正气,有勇有谋,还有家族势力的拥戴,正好符合荀彧的择主标准。此时的曹操拥有三大优势,是刘备不曾拥有的。

优势一:名声远扬

东汉末年十常侍之乱后,董卓霸京师,祸乱朝纲。曹操看不惯,假借向董卓献上七星宝刀之际刺杀老贼。虽然行动失败,但是曹操不惧强暴、不畏强权的义举早已传遍天下。再加上大文学家许邵对曹操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更是让曹操英名远播,人气大涨。

优势二:家族势力强大,人缘甚佳

曹操的祖父曾是大宦官,因此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和朝中的贵族宦官都有往来。曹操献刀刺杀董卓之事,使得天下士族对其赞赏有加。曹操的本家为夏侯,在谯郡颇有势力,堂兄弟表兄弟有曹洪、曹仁、夏侯惇、夏侯渊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优势三:曹操看中人才,任人唯贤

曹操一生除了爱好已婚的美妇,最大的爱好就是广纳人才。只要你有才能,不管是什么身份,什么阵营,都能虚心的接纳和重用。

最好的例子就是关云长和赵子龙,还有许攸。对待关云长就是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赠送赤兔宝马,陪赠美女数人,就算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后,也礼让有加,不曾冒犯。赵子龙在长坂坡七进七出,保得阿斗无恙,最大的原因就是曹操起了爱才之心,不忍伤害。听见许攸来降,曹操打着赤脚来迎接,可见爱才心切。

结语

荀彧投靠曹操之时,刘备尚在四海漂泊,居无定所。就算后来刘备称帝,荀彧也是不可能投靠蜀汉的。

  1. 一来此时荀彧所在的颍川集团早已和曹操融为一体,拥有共同的利益,关系根深蒂固了;
  2. 二来汉献帝还在曹魏,荀彧不可能舍弃汉室正统却转投刘皇叔;
  3. 第三,荀彧骨子里瞧不上刘备,刘备为人虚伪,不直爽,不是所托之人;
  4. 第四,刘备集团拥有卧龙凤雏,很难重用荀彧。

难道聪明的荀彧就没有看出曹操的篡汉之心吗?当然有!但是荀彧也有自己的算盘,那就是驱虎灭狼之计,这也是我最佩服他的原因。挟天子以令不臣,借着曹操的势力灭掉天下诸侯,当然也包括曹操。荀彧一心匡扶汉室,心里早已有了这条计策,让曹操跟着天下诸侯火拼,让汉献帝坐收渔翁之利,等到两败俱伤之际,就是汉室江山重振之时。

只是后来的曹操已经容不下公然顶撞、出言不逊的荀彧了,荀彧的驱虎灭狼之计也就夭折了。

3

这个问题问的不错,我是小北最光阴,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我们首先来说荀彧为什么不投靠刘备:


荀彧出身颍川士族荀氏,荀氏乃是天下有名的赫赫大族,是仅次于袁氏、杨氏等几个顶尖士族的存在。

荀彧作为荀氏出来的大才,可以说是天之骄子,而刘备呢,破落户一个,顶在头上的皇族身份还不一定是真的,就算是真的,那又能咋地,刘氏乃是数百年的皇族,天底下有皇族身份的人多了,能成气候的有几个?

出身荀氏的荀彧能看得上那时候的刘备?

这不是开玩笑呢!

我们再说荀彧为什么投靠曹操:

荀彧之所以投靠曹操,也都是同行衬托。

袁绍出身四世三公的袁氏,乃是当时的天下第一士族,可谓是贤德之名远扬四海、门人故旧遍布天下,天下大乱之后,荀氏第一个投奔的就是出身袁氏的袁绍

不过袁绍自己不给力,没能留住荀彧,还有郭嘉等人都是先去过袁绍那里一次的,不过他们见袁绍不是成就大业之人,便离开了袁绍。

当时的颍川附近,势力比较大的是这几路诸侯:守家之犬刘表、冢中枯骨袁术、垂垂老矣陶谦以及乱世枭雄曹操

而且那时候的曹操还没有后来称王建制的野心,还是一副要匡扶汉业的忠臣模样,以荀彧的眼光,他肯定是选曹操啊!

至于后来曹操势大之后,荀彧为何没有弃曹而去,这就更简单了,基本就是三个原因:

其一,曹操的基业也是他的心血,他不忍离去!

其二,天子在许都,荀彧留在许都还可以限制曹操的野心扶助天子。

其三,荀氏已经融入了曹操麾下势力,荀彧不能离开!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深耕历史文化,每天都会分享历史军事文章,喜欢请关注。

4

荀彧是忠于汉室的,曹操在当时是汉室的丞相,曹操对当时的局面控制,朝纲法纪的巩固是有功的,他对曹操做法从内心深处是认可的。

他対汉室的丞相忠心是无可厚非的,如果曹操一旦称帝,就相当于篡位谋反,这就违背他的初衷,与自己立世的原则相背,所以他不能接受。

至于刘备对于荀彧而言,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他可能更加看不惯刘备那虚伪的君子面容,满口仁义道德,祖尊基业的伪君子,他很不屑与之为伍,第二、刘备虽为汉室宗亲、贵为皇叔,但他毕竟不是正宗的汉室君主,这也和他的为人处世原则向相背,所以至始至终他的一身都是忠于汉室。

5

荀彧是汉朝的忠臣,当时汉朝统治风雨飘摇,急需一个能臣结束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曹操的所作所为证明他是一个能臣,而且是为匡扶汉室努力,所以荀彧选择帮助曹操兴义兵,匡扶汉室。

董卓专权的时候,曹操在朝里担任骁骑校尉,司徒王允宴请众臣,席间王允大哭,众人问王允为什么悲伤,王允说:“大汉王朝自高祖建立传到今天,不成想董卓欺主,眼看江山社稷就毁在董卓手里,我怎么能不悲伤呢?”众官员听王司徒这样说,也都悲伤起来,一时间宴席上哭声一片。

这时候,有一个人鼓掌大笑,王允抬头一看是曹操怒道:“你家祖祖辈辈吃国家俸禄,朝廷危难,怎么还能笑得出来,”曹操说:“我不是笑别的,我是笑你们这些官员见董卓专权,不想计策除掉董卓,却在这里哭,能哭死董卓吗?”王允一听觉得曹操说得有道理,就问:“你有除掉董卓的计策吗?”曹操说:“我故意接近董卓,现在董卓已经把我当成他的心腹了,听说王司徒家有口七宝刀,想借来一用,等我接近董卓的时候,找机会刺杀了董卓,我曹操甘愿一死以报国家。”王允就把七宝刀送给了曹操,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逃出了京师。

从这点可以看出,曹操初心也是要匡扶汉室,而且他和那些面对危难局面一筹莫展,只会哭的大臣不一样,他在积极想办法,为自己的目标一直在行动,这就是所谓的能臣吧。

曹操逃到陈留后,见到父亲,散尽家财,竖起一面白旗,上写忠义二字,招募起一只队伍,准备讨伐奸贼董卓。曹操当时实力还很弱小,没有和董卓抗衡的实力,于是写了一份檄文,历数了董卓的罪状,还写明是奉天子密诏,剿灭国贼,望各路诸侯见到檄文后共发义兵,兴复汉室,拯救黎民百姓。檄文发出后,很快聚集了十八路诸侯,考虑到实力最强大的是袁绍,推举袁绍做了诸侯联军的盟主。

虽然袁绍做了盟主,但能组织起诸侯联军还是曹操的功劳,曹操的组织能力可见一斑。荀彧曾经投奔袁绍,认为袁绍不是能成大事的人,在这段时间,他对曹操的能力有了了解,所以曹操回到山东第二次招兵时,荀彧投奔了曹操,为曹操提出了,奉主上,秉至公,扶弘义的策略。还为曹操推荐了荀攸,程昱,郭嘉等人才。

他为什么不选择大汉皇叔刘备呢?我们现在觉得刘备的皇亲身份十分耀眼,实际在那个时候皇亲遍地都是,别说皇叔了,皇爷爷也多得是,只是都没有把这个当口号挂在嘴边,比如当时有名的刘表,刘璋,比刘备势利都大,也应该是皇叔身份。但刘备这些人即使势利大了也不过是个诸侯,荀彧心里汉献帝才是正统,这些诸侯不论是姓袁,姓孙,姓刘都是消灭的对象,所以他帮助曹操消灭这些诸侯,为得是通过曹操的势利,恢复汉献帝的统治。所以荀彧是不可能选择刘备的。

但曹操随着势利的扩大,逐渐野心勃勃,想加封魏王,有了取汉而代之地意图,遭到荀彧的反对,两人从此决裂,荀彧选择了死,表示对曹操的反抗。

6

荀彧在历史上好像是个很矛盾的人物,他既投奔了曹操,又极力反对曹操做僭越之事,所以会有人疑惑,为何不直接投奔汉室宗亲刘备?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公战秦琼式的理解错误,曹操并非一开始就“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荀彧投奔曹操的时候,刘备还在玩泥巴。

天下谁人识玄德

荀彧投奔曹操是在初平二年(191年),这一年刘备刚刚当上平原令,是公孙瓒手下的一名打工仔。此时的曹操已经在酸枣之盟中脱颖而出,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军阀,刘备与曹操是没有可比性的!换言之,刘备在当时的知名度很低,别说荀彧这种颖川名仕了,刘备在公孙瓒处的同事都不一定听过刘备的名字。

有一个很戏剧的事件能够佐证这一点,初平四年,黄巾余党管亥率军围攻北海,北海相孔融派太史慈突围向刘备求救。刘备的反应是卑微且屌丝,史载“备敛容答日: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即遣精兵三千人随慈。”这就好比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仔,突然被500强企业递来了邀请函,自己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这里提到了太史慈,这位汉末名将当时要发现刘备是个雄主,估计也不会跑去刘繇那里,说明这时候刘备还没有当主公的气质。同样的道理也发生在赵云身上,此人是刘备的老同事,但赵云压根也就没想着刘备能开公司,自己回家给哥哥办丧事,真正追随刘备都是建安五年(200年)的事儿了。

对荀彧不投奔刘备的疑惑还有一点在于他汉室宗亲的身份。话说回来,由于汉朝推恩令的影响,由西汉到东汉间,刘备这种落魄的皇亲国戚一抓一大把,《三国演义》中鞭打督邮一章节写过一段经典对话,刘备自称汉室后裔,督邮回了句“汝诈称皇亲”,这说明督邮根本不在意刘备是否为皇亲国戚,因为乱世之中,有实力的皇亲国戚才有资格跟皇家攀亲戚,刘备显然是不具备这个资格的。

那么当时都有谁具备这个资格呢?当时颇有名气皇室宗亲有四位。一是益州牧刘焉,他是西汉鲁恭王之后,论辈分,这个鲁恭王与刘备祖上中山靖王同属汉景帝的儿子。但人家刘焉是朝廷任命的州牧,有地盘有身份,在汉室衰微的情况下割据一方,论兴复汉室,选刘焉也比选刘备强。

二是荆州牧刘表,他也是鲁恭王之后,年轻时也颇有作为,算得上一代英豪,而且他控制荆襄地区,氏族门阀争相依附,论财力军力,哪一项不比刘备强?当时有为天下名仕上尊号的习惯,即“海内希风之流,遂共相标榜,指天下名士,为之称号。上日三君,次日八俊,次日八顾,次日八及……”,其中刘表就属八及之一。

三是幽州牧刘虞,他是东汉东海恭王之后,即刘秀一脉的正统血脉。不仅是血脉,刘虞的仕途口碑极佳,袁绍作乱时,韩馥、袁绍等人就想拥戴刘虞称帝,可见刘虞的名望,这是刘表和刘焉都无法相提并论的。

四是东汉愍王刘宠,此人是汉明帝刘庄玄孙,根正苗红的陈国末代国君,这个身份已经不是州牧级别了,而是宗室里正经八百的亲王。而且刘宠并非徒有虚名,他还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将才,陈国在黄巾之乱中几乎没有依托朝廷救济,完全靠着自身实力自保。一场暴乱过后,陈国之兵不减反增,陈国之粮越战越多,这都是刘宠的功绩,刘宠的声望也是直逼刘虞。

由上文可知,荀彧即使奔着汉室后裔去,当时也不可能挑刘备辅佐,刘宠、刘虞、刘表、刘焉才可能是他所考虑的主公人选。王佐之才的荀彧连袁绍都拒绝了,何况是刘备这个无名之辈。

曹孟德的初心真就叛逆?

我们在提出疑问的时候,已经是曹操事业的大后期,曹操称魏公时,荀彧坚决反对,因而“心不能平”,郁郁而终于寿春。这才引发了人们对荀彧选择主公的疑惑,但这个问题存在的前提是曹操打一开始就怀异志,且荀彧能够看出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酸枣之盟的核心议题是讨董,这个时候大家都是满脸忠义,关东联军的统一目标是除贼扶汉。但东汉至桓灵二帝时,已经完全没了气数,但凡有些大局观的都能认清这个现实问题,各路诸侯扶汉是没毛病的,各怀鬼胎也是情理之中的,荀彧不会看不清这一点,所以乱世之中,他所寻找的主公,一定是有能力维护汉室框架的人才,而不一定是像王允那种愚忠但回天乏术的大儒。正如《后汉书》所言,荀彧的理想很简单,就是“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就是要选择一个有能力的人,辅佐他维持汉室不倒。

在讨论对汉室忠诚度的问题上,曹操在前期并非不善,至少比某些诸侯规矩的多。就拿袁绍来说吧,献帝东逃的路上,袁绍不迎汉帝,擅相署置,也就是说未经朝廷许可,自己任命了一众官员。最离谱的就是“假布领司隶校尉”,这个官职在两汉被称“卧虎”,董卓称之为“雄职”,是京师地区举足轻重的官职,这是袁绍有权任命的官职吗?就算是对吕布诛杀董卓的表彰,总该象征性的请表吧?这种行为与僭越何异?

曹操在某些方面看似有些跋扈,但也并没有僭越的意思。比如杀董承一事,演义中是用衣带诏来体现曹操的奸邪,但实际上董承并不是老实巴交的大忠臣。当年天子败于曹阳时,董承是要趁乱杀伏皇后的,目的是令其女儿董贵人取而代之,曹操杀他不冤,荀彧当时未出面劝阻也合情合理。而且这件事是因为官渡之战前夕,董承密谋反曹,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取代曹操,所以建安五年正月,事情败露后被诛杀。这件事的实质是权力斗争,与天子根本没什么关系,别说曹操,此时的荀彧也不可能让董承得逞。

再比如陈琳《讨贼檄文》中说曹操“持部曲精兵七百,围守宫阙,外托宿卫,内实拘执”,这是指曹操迎献帝后将天子身边的宿卫换成自己的亲兵,陈琳说这是曹操挟持天子的罪证。但实际上天子东归时,身边的虎贲死的死逃的逃,压根就没有多少人了,曹操为天子配上新的虎贲又有何错?这些骂名无非就是敌对势力用以造势的,所谓的“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也是如此,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汉帝东归你不迎接,人家曹操得了汉帝你又说三道四。


再说曹操权大欺主这个事实,我们无法否认曹操一步一步掌控权力,架空献帝。但放眼东汉历史,窦宪、梁冀哪个不比曹操过分?东汉十四位皇帝里,有10个未成年,这些皇帝不都是在权臣的掌控下代代传承的?东汉190年的传承本就是在权臣、外戚的操纵下完成的,曹操的权力掌控为何又要无限放大?再怎么说曹操也是好吃好喝的供着献帝,总比那些直接毒杀皇帝的权臣好的多吧?前面说过,荀彧的理想就是要维持住汉室的框架,曹操就是维持汉室框架的权臣,至少在称公之前并无废帝自立的趋势。

“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三国志·荀彧传》

而曹操真正意义上的僭越就是封公,这与权臣的性质不一样,东汉公爵只封皇室后裔,曹操封公意味着要建国,也就是在朝廷之外设立封地,魏国其实也就这么来的。这样一来,曹操的手下就不再食汉禄了,曹操也不再依附汉朝廷了,这就完全触及了荀彧的底线,因而荀彧反对曹操称公。这是个历史发展的问题,可能荀彧能够料想到这一天会到来,他可能也做好了准备去阻止这一切,他阻止的资本就是为曹操事业而做出的贡献。事实上他也确实阻止了曹操封魏公、受九锡的举动,根据陈寿记载,荀彧去世后的第二年,曹操才晋魏公,重置九州制,这也算荀彧完成了有生之年的理想,至少他在世时,汉室框架依旧存在!

综上所述,荀彧没有理由选择刘备,因为在他出山时,天下英雄尚无“使君”,唯有“操尔”。就奸邪而言,曹操也并不是乱臣贼子,反而他比袁氏兄弟规矩的多,荀彧在辅佐曹操时,也是以自己的功绩来约束曹操的集权,这段主臣关系与其说是辅佐,不如说是共赢,荀彧鼎力支持曹操的事业,曹操又成为荀彧人生理想的代言人。荀彧帮助曹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曹操供奉着献帝,也令荀彧在有生之年,一直食汉禄、为汉臣。

7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个最大的好处,天子在手,名分我有。在广大不明真相的臣工眼里,曹操侍奉着汉献帝刘协,就说明他是朝廷一方的忠臣,其他军阀全是乱世贼子。

如果某人一片丹心想要报效朝廷,肯定更愿意在曹操手下做事,因为他有天子,名正言顺。

例如著名谋士荀彧,对曹操的贡献很大,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功臣,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还举荐了荀攸、陈群、郭嘉等人才,曹操称他为“吾之子房”,对其十分赞赏。

但谁能想到,这荀彧忠的竟是汉室而不是曹操,也怪不得曹操恼火。我把你当我的张良,你却没把我当你的刘邦,太打脸了!

对了,迎接刘协本就是荀彧给曹操出的主意,只不过他的本意是迎奉皇帝、匡扶汉室,救东汉于危难,成就他和曹操的不世功勋。却没料到曹操想法更野,从“奉天子”变成了“挟天子”。

公元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国公倒也罢了,“九锡”很特殊,是君王赐给大臣的九种礼器,代表着对大臣的最高礼遇,再进一步,那就只能拱手禅位了。事实上,九锡本就是谋朝篡位的前兆,上一位得九锡的人是王莽。

荀彧极力劝阻,说的话还不太客气,大意是如果您接受九锡,就失去了忠贞之诚,不是君子,会被世人耻笑。

曹操大怒,当时没做什么,后来派人送食物给他,荀彧打开食器,见里面空无一物,知道曹操不会放过自己,为了不连累家人,服毒自尽。食器里没有食物,大概是不想让荀彧吃饭的意思,不吃饭,当然得死。

此事从侧面表明,荀彧很明白曹操的心思。那么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曹操并不是到此刻才表露出自己的野心,各方枭雄早骂他是挟持天子的老曹贼,荀彧一直待在曹营,更不可能看不出曹操的真实目的,他为什么不投靠号称汉室宗亲的刘备呢?

原因很简单,荀彧从来看不上刘备。

荀彧投入曹营是在191年,当时刘备在做什么呢?在青州,因对抗冀州牧袁绍有功而升为平原县县令。

曹操早在188年就是刘协他爹汉灵帝亲封的“西园八校尉”之典军校尉,被汉灵帝视为心腹。191年已经是东郡太守,并且因刺杀过董卓、联络关东诸侯讨伐董卓而名扬天下。

大家注意,董卓是东汉末年公认的反派大BOSS,讨伐他是诸侯们的一种资历,往后提起来面上有光。曹操不但参与,还是组织者之一,此事让他成为东汉群雄中不可忽视的一号人物。

刘备有没有参与都是个未知数,就算在场,也只是打酱油的小角色,关羽温酒斩华雄在正史上根本没发生,斩华雄的是孙策孙权之父孙坚。

这一回合的PK,曹操全胜。荀彧估计连刘备是谁都不知道。

荀彧劝曹操迎汉献帝是196年,那时曹操已打败吕布占据兖州,大业初成。至于刘备,这个时期还没开始和曹操作对,曹操挺欣赏他,上表汉献帝任命他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

之后吕布前去徐州投靠刘备,趁袁术进攻徐州时抄了刘备的大本营下邳,还俘虏了刘备及出征将士们的家眷。刘备败于袁术,无力进攻吕布,无奈之下假意跟吕布讲和,得以回到小沛,养精蓄锐召集兵马,准备杀吕布一个措手不及,结果又败了,前往许都投奔曹操。

往后好几年,不管刘备心里怎么看曹操,他都是跟着曹操混的。因而,哪怕荀彧发现了曹操有异心,又怎么会投靠刘备?

刘协想方设法通过车骑将军董承传出“衣带诏”,自称皇叔的刘备却不敢奉诏,而是在曹操“煮酒论英雄”后跑路了,从此再不管刘协的死活。这让荀彧怎么敢相信刘备的能力以及对汉室的忠心?

曹操当初不也是忠臣良将吗?散尽家财,募集义兵对抗董卓,谁提起他都得夸个“忠”字。荀彧看走了一次眼,变得更为谨慎。

荀彧自杀前后,刘备终于在走上坡路了,此前与孙权联后打赢了赤壁之战,得到荆州一部分区域做为据点,并应刘璋之约入蜀。刘璋的目的是借刘备抗汉中的张鲁,刘备的目的却是取代刘璋主掌益州。双方打得难分难舍。

可对荀彧来说,哪怕刘备真的入主益州,对他也没什么意义。一来,就是上面提过的忠心问题,刘备势力越大,估计在荀彧看来越像曹操;二来,荀家是大族,子弟门人众多,全在曹操手下,他要是叛逃,家族将迎来灭顶之灾。

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马超这么狠,置亲人安全于不顾。

所以,荀彧先是怀疑刘备的实力,后是怀疑他对汉室的忠诚,再加上家族的牵绊,根本不可能投靠刘备。自杀是他对曹操、对汉室、对家族唯一的交待。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8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最让我敬佩、叹惋的就是从一而终的荀彧,虽然他是在曹操的手底下名声鹊起,但是我一直认为他与曹操只是合作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他忠的不是曹操,而是汉室,死于建安十七年(212年)的他甚至都不能算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那么为何荀彧不投靠一直喊着“光复汉室”的刘备呢?我觉得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荀彧与曹操此时的目标一致。荀彧和曹操相识于当初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此时的曹操心中依旧觉得自己是汉臣,一心要复兴汉室,这与荀彧心中的理想不谋而合,而且荀彧也通过曹操实现“迎奉天子”的战略,只不过后来随着曹操野心的增加,两人政见逐渐不合,只不过此时的他已经无法阻止身为魏王的曹操了。

第二,之前我们说到荀彧忠于的是汉室,因此他直到死也是在汉室手下做事。荀彧死于212年,而东汉一直延续到220年,他的官职也是汉室封的,而不是曹操,之后因为见不惯曹操破坏汉室祖制的行为而嘲讽曹操,被曹操疏远,郁郁而终。


第三,刘备当时不配荀彧投靠。刘备一直到荀彧身死,过的还是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生活,按名声,荀彧或许都不知道刘备这号人物,而荀彧已经是曹操身边的顶级谋士,天下皆知,荀彧怎么会投靠籍籍无名的刘备

按出身,刘备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汉室后裔,到底是不是还不一定呢,当时的汉室后裔中,刘虞是幽州牧,刘表是荆州牧,就算荀彧另投他主也轮不到刘备。而等到刘备在214年拿下西川成为顶级诸侯的时候,荀彧已经去世两年了。


回顾荀彧的一生,一直在为汉室奔波努力,他也认为自己最初的选择没有错误,直到曹操野心转变,荀彧就一直生活在煎熬之中,一方面是自己追随了一生的汉室,另一方面是自己辅佐了数十年的“好友”,最终他还是选择了自己心中的大义,在追求理想中的美梦中被历史的潮流淹没。

9

荀彧字文若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曹操曾亲切的称呼荀彧为他的张良张子房。荀彧是北方最大士族荀家的子弟,早年举孝廉到朝廷当了守宫令,陪伴皇帝左右。后来十常持和何进争权,荀彧劝何进当机立断除了十常持,但何进听信袁绍的话招董卓进京,结果何进被十常持提前发难杀死。董卓进京后篡权废帝,荀彧看不下去了辞官回家了,随后投靠袁绍,但袁绍虽名声在外,对他也很敬重,荀彧却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而转身投了曹操,有人会问,荀彧一心为了汉朝,反对曹操称王,而刘备打的就是复兴汉室的旗号,还是汉室宗亲,为什么荀彧不投刘备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荀彧的家族辉煌,是北方最大的士族荀氏的后人,荀家历代都有大量人才出仕为官,刘备虽然自称汉室宗亲,但卖草鞋出身,荀彧从骨子里看不起刘备,荀彧先投袁绍就是因为袁绍反对董卓称帝和董卓公然反脸,给了荀彧一个大汉忠诚的形象。投靠曹操也是如此,因为曹操刺杀董卓,天下都认为曹操是忠臣,荀彧觉得和曹操志同道合。

二,荀彧跟随曹操的目地就是想曹操振兴汉室,而不是扶持一个汉室宗室而取代当今天子。荀彧到曹操手下后为曹操举荐了戏子才和郭嘉等大量的人才,为曹操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是曹操统一北方的最大功臣之一,曹操亲切称他为自己的张良,可见荀彧的才干。曹操的青年时代是忠君爱国的热血青年,为大汉朝平定黄巾立了很大的攻劳,中年的曹操在荀彧的建议下迎回天子,虽然目地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曹操对天子还是不错的,就算霸道专权,在荀彧眼里,曹操不过想当汉朝的霍光而已。在荀彧看来很正常。

三,荀彧的理想就是中兴汉室。在荀彧看来,能中兴汉室的只有曹操,曹操有能力,又忠心汉室。确实曹操早年也是想中兴汉室的,这和荀彧的理想一致。后期曹操手下劝曹操行王霸之事,但曹操以汉室股肱尚多为由拒绝,就是因为有荀彧这帮忠心汉室的臣子在,曹操不敢做的靠前。

综上所述,荀彧是一个忠心耿耿的汉朝臣子,理想就是中兴汉室,选择曹操,也只是认为曹操是士族出身,有才干,还忠心汉室,而刘备草根出身,虽有汉室宗亲的身份,但实力弱小,荀彧不看好他,后期曹操统一北方后想称王,但一心维护汉制的荀彧是反对的

10

最开始曹操根本就没有称帝自立的意思。早先的曹操那可是根正苗红的保皇派。他对于汉室,对于汉献帝的忠诚毋庸置疑。荀彧为什么会抛弃袁绍而去投奔曹操呢?就是因为荀彧看到了曹操这份忠君爱国之心。所以荀彧在看到袁绍志大才疏,而且野心勃勃的时候,荀彧就很果断的抛弃了袁绍,而投奔了曹操。

灵帝时期荀彧和曹操两人都曾在朝廷供职。曹操要比荀彧年长,也比荀彧早很多举孝廉入朝为官。所以早从曹操当官时的一些所作所为,就已经被荀彧看在眼里了。曹操为官时正是宦官肆无忌惮时期,当时满朝文武没人敢惹宦官。但曹操不同,虽然曹操从某种角度来看,他也是阉宦之后,但曹操对于祸国殃民的宦官下手非常狠,而且还曾上书汉灵帝痛斥宦官当道,致使奸邪之徒满朝,而忠良之人却得不到重用。也因此曹操屡屡被宦官针对。

黄巾之乱时,曹操跟随皇甫嵩奋勇杀敌,镇压平叛。冀州刺史王芬联合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地方豪强,谋划废黜灵帝立合肥侯的事件曹操也坚决不参加。灵帝死后董卓乱汉,曹操又是第一个号召天下诸侯起兵讨伐董卓的人。曹操这一切的行为都足以证明他是一个忠臣。这也是为什么荀彧在乱世来临后,被迫投效袁绍后不久,又再次逃离了袁绍所处,开始为曹操效力的原因。就是因为荀彧认为曹操是一个匡扶汉室的栋梁。所以荀彧这个汉室忠实拥趸才会义无反顾的离开当时强大的袁绍,而选择了相对弱小的曹操。

曹操和荀彧展露头脚,闻名天下的时候,刘备在干什么?他还是一个籍籍无名之辈,带着关张二人四处流浪。当时的刘备就是一个路人甲一样的人物。荀彧压根儿就不知道还有刘备这么号人物,他又怎么可能投效刘备呢?在荀彧辅佐曹操过程中,曹操的实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曹操的野心也越来越大,曹操也满满开始从扶汉变成了篡汉的时候,荀彧自然在竭力的阻止曹操。他之所以在曹操变心了但他依旧没有离开曹操,那是因为荀彧一直在想方设法想要改变曹操。或者在荀彧心中,他对于曹操一直都抱有希望。

为什么在荀彧看到曹操也成为了篡汉之臣后,他没有选择抛弃曹操而投奔刘备呢?原因有二。首先荀彧虽然身在曹营,但荀彧一直认为自己效力的是汉献帝,他食的是汉禄。而刘备不过是一个诸侯军阀罢了,荀彧这种忠诚的人,他怎么会离开中央去投奔刘备呢?再说了,即使他效忠的是曹操,他不愿意离开曹操去投奔刘备,恐怕也是想着有朝一日可以让曹操回心转意。

其次,在荀彧看来,刘备和袁术之流没什么两样,嘴上说的忠于汉室,但实际上也是一个想要篡权夺位的小人。刘备一直打着汉室的名义招兵买马,拉虎皮扯大旗,但刘备从来没有给汉室或者汉献帝办过任何一件事。刘备的所做所为在很多人看来,实际上也是一个利己主义者。他的心中同样早已没有了汉献帝,有的自己他自己。相对于伪君子刘备来说,荀彧还不如跟着真枭雄曹操呢?起码曹操还有可以争取的余地。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多多关注支持一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