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重要吗?每个人一出生第一件事就是面临父母取名,取了名才算真正意义在这个家有了身份。《考经》记载: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
意思是说:人的毛发都是父母给的不会无缘无故毁伤,这是孝道最基本的开始。反之人的名字呢也是父母取的,每个名字都有个小故事,是经过考量的,甚至有的为了取名还请了风水先生帮忙,皆是父母对我们的祝福与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并且伴随我们一生。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看得开 ,觉得名字没什么太重要,不过是个称号罢了,而我们现在盘点的历史人物是名字不好却颇有成就甚至有大成就的人,而这么随意的名字好像大街捡来的一样。如下:
第一位郑桓公(姬友)
郑桓公,姬姓,郑氏,名友,周厉王姬胡少子,周朝诸侯国郑国第一位君主。谐音是不是很像“基友”,郑桓公在司徒任上,对周民和协安抚,赢得周民的欢心,因此深得百姓爱戴。司马迁《史记》:
“封三十三岁,百姓皆便爱之。”
犬戎攻陷镐京,郑桓公与周幽王一同遇害,谥号桓,故称郑桓公。
第二位张敬儿(狗儿)
张敬儿(?~483年),字狗儿,原名苟儿。河南冠军(今河南邓州市)人。南朝齐大臣、军事家。年轻时,立下战功,堂堂大将叫狗儿,宋明帝觉得这名字太鄙俗了,便给他改为敬儿,武帝继位后,怀疑有异心,诱入宫中,秘密处死,晚年又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悔恨杀他。
皇上下诏说:“张敬儿本系愚蠢的边地后生,傻乎乎什么教养也没有...没听到他的感激,反而屡有奸谋,越来越猖獗...收尸埋掉;其同党和有牵连的人,一概宽宥。”
第三位周公(姬旦)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谐音是不是很像“鸡蛋”?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中国商末周初儒学奠基人。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一生的功绩被
《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为周朝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主要作品《诗经》《尚书》。
第四位吉德尼玛衮
吉德尼玛衮,吐蕃山南王欧松之嫡孙,《德鸟佛教史》又称“赤·尼玛衮。主要成就:一统阿里全境,号称吐蕃阿里王,名意为“太阳依怙神”。
第五位王国均(亡国君)
王国均,名熙彬。清学者。字颂平。今常州市区人。同治七年(1868)进士。以知县即用,分发安徽权桐城知县。光绪十七年仍以知县分发贵州。王国均殿试中考了第一名,这个名字慈禧听到,非常不爽,名字是“国家太平”的意思,给的感觉却是“亡国君”,因此随便给了他安徽一个县令官职,然后又改当山阳县教员。
综上所述,有的名字在当时确实是给当事人造成了困扰,难道又是一个莽夫取的名字?但是名字并没有阻碍他们的成长。他们的成就都很不错,不过现在成为大家的笑谈,在人民心中的形象降低了,提到就啼笑皆非,其实作为现在的我们有这样的看法是有原因的,因为谐音,网络词汇也多了导致的。在古时候,有些名字是很正常的,比如:姬友(基友),尼玛衮,那时候是没有那么多的这样的网络词汇的。
再说秦武王本名嬴荡(“...荡”),秦武王身高体壮,孔武好战。在政治上,设置丞相,驱逐张仪,结盟魏国,联越制楚。军事上,攻拔宜阳,设置三川,平定蜀乱。经济上,修改封疆,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筑堤修桥。成就一样杠杠的,就算难听又难看,也一样受人尊敬,人最重要的还是要让自己成为了不起的人物。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除了这些其实还有很多好听的有诗意的名字呢,不如再盘点几个好听的也不失一番乐趣:
柳如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柳如是(1618年~1664年),本名杨爱,字如是,又称河东君,著名歌妓才女,幼即聪慧好学,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浙江嘉兴人。“秦淮八艳”之首,明末清初女诗人。流落松江,自号“影怜”,表浊世自怜意。留下的作品主要有《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
林徽因(林微荫)
是不是有一种很恬静既有诗意的感觉呢,林徽因,汉族,今福建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为“徽因”。中国的建筑师、诗人和作家,建筑学家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代表作品有《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好的名字也讲究平仄音押过韵,读起来自然舒服了。为了不显世俗,文人取名字还经常寄情于山水,烘托与草木,歌咏于国家,乘凉下古树,漫步在乡间,富有诗意,不仅优雅还能抒发情感。古人好听的名字有很多,你还知道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