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是《论语》中孔子与学生的一段对话。孔子想到九夷一带去居住,有人说:“那个地方闭塞落后,怎么好居住呢?”孔子回答说:“有君子居住在那里,还会闭塞落后吗?”

孔子闲居时,向弟子们谈的一个想法,他说自己想到“九夷”去居住。“九夷”通常是指我国古代东南一带的蛮夷之地,包括现在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南方省份。当时这些地方还没有开发,人们披发文身,没有文化,过着一种十分简陋的生活。孔子谈了这个想法后,其中一个学生站起来说:“那地方太落后了,怎么适合您去居住呢?”孔子反驳道:“只要有君子居住在那里,那个地方还会闭塞落后吗?”

孔子为什么产生“欲居九夷”的想法?从他反驳学生的话中可以得到一些信息。“九夷”这些地方当时实在太落后了,孔子大概是想开辟一个新天地,用以传播中原文化,教化那里的人民。孟子在尽心篇《正义》中说:“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故君子居之,则能变其旧俗,习以礼仪。”可见,孔子“欲居九夷”的目的,是想通过自己对民众的教化,使这些地方逐步文明起来,不在闭塞落后,这正反映了孔子对社会的责任感,因为越是闭塞落后的地方越需要君子。同时,也可以看出,为了实施对落后地区的教化,孔子不惧怕“陋”,不计较个人得失。

时代发展到今天,社会进步了,经济发达了,但城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现在虽然不存在像古代“九夷”那样的蛮荒地区,但城乡文明程度的差异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前段时间媒体报道,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的阿土勒尔村,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悬崖村”,有72户人家居住在那里,村里通向外界,需要顺着悬崖连续攀爬17条藤梯,其中接近村庄的几乎垂直的两条相连的藤梯长度约100米。阿土勒尔村有15个6至15岁的孩子在山脚下的勒尔小学上学,平时住校,每月月中和月底的周末才能回家。每次上下山,家长们都会轮流接送。上学的孩子都背着沉沉的书包,大多数是女孩,15个孩子在三个家长的保护下,大约在藤梯上攀爬2个小时,才能到达“悬崖村”。由于道路问题,村民养殖的牲口运不到山下,基本都是自产自销。村民把产量有限的花椒和核桃背到山下,换回日用品和少量的现金,普遍处于贫困线以下。

这是一个稍微极端的例子,事实上,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像这样贫困的地方并不在少数,村民祖祖辈辈没有文化,靠有限的土地维持生计。2016年以来,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其中包括文化扶贫和智力扶贫,我认为最根本应当是“教育扶贫”,让这些地方的孩子有学上,并且学得好,将来学会一身的本领,才能最终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

教育扶贫需要一大批献身农村教育的乡村教师,这些教师不但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而且要具备甘于寂寞、不惧“简陋”的教育情怀。

不可否认,与城里教师相比,乡村教师的生活条件会艰苦得多,这里既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灯红酒绿,甚至没有电脑、网络等现代化的办公设施,但是正是因为条件艰苦,才能体现出一位教师传播知识、传播文明的价值。其实,农村孩子与城里孩子相比,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他们都应该接受公平的教育,教师就是改变这些孩子前途和命运的播火人。当看到农村面貌改变,孩子们个个成才是时候,他们也可以像孔子那样自豪地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本回答来源于作者新浪博客(已关联)

最佳贡献者
2

谢邀。

这句话出自《论语》,用现在的话说,意思是:孔子想去九夷居住。有人说:“那个地方愚昧落后,怎么能住?”孔子回答说:“君子住在那里,还会愚昧落后吗?”

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落后的地方才更需要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去开发,让落后地区的老百姓摆脱落后是有志之士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

就象今天,正是因为边远地区文化落后,所以很多教师才放弃优越的城市生活,自愿到山区支教;正是现在中国还有些地方贫穷,才有大批干部到贫困地区帮助那里老百姓脱贫。这些"支教”丶"扶贫”的就是现在的"君子"。正如孔子所说:"君子住在那里,还会愚昧落后吗!”

3

这定是因为孔丘认为如其在九夷其或有做官做王的机会。

4

谢邀。我猜想,孔子的理想和政治主张在周游列国之后未得到六国的响应,回到老家鲁国、齐国也得不到重视。所以孔子想“欲居九夷”去打造全新的理想国。

这句话就是孔子的梦想和政治抱负。在孔子看来,完全没有开化的九夷,也许更容易改造人性。“我虽然居住在落后简陋的九夷,但我能实现我的抱负,简陋有什么可怕”?所以他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5

此地不留爷,更有留爷处。孔老二周游列国,力图推销他的克己复礼,到处碰壁,他是亇十分顽强的人,既然华夏已经不吃这一套了,那么去九夷(其它民族)去试试吧!他就这么想,也这么说,但不敢这么做,因为他在游说时有过一段被围困三天三夜的经历,差一点饿死。他是亇名人,古代的传媒要挖掘他说过的每一句话,所以我们碰到"孔子曰",不能字字句句奉为圭臬,就像现在名人的宣讲,你要开动自己的脑子(当然你要有文理基础知识),不能盲从,因为很多教授学者忙于放电,本身储能已经耗尽,又不甘寂寞充电,因为放电有大笔进帐,充电占用时间还容易久不露面丧失人脉。所以,文科的胡说赛过理科的造假,这种现象目前虽有所被大量揭发,但他们用很小的成本获得丰厚的收益,一定会乐此不疲。

6

文化闭塞,不开化的地方,君子居此,必然会文化昌盛,充满生机!

7

因为“士志于道,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全书价值观是连续的,文意也是连续的: 扒开章节的历史背景和语境,真实表达是连贯的。《论语》成书是为了纪念夫子,也是为了传世与后人,教我们行夫子圣道。

题主此问为9.14章,前一章子贡问“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么”夫子说”沽之哉、沽之哉”——致用是君子自修自进的途径!9.14: 即使居住在很荒芜的地方,也能传播文教,致力于乡民的精神状态与物质运用能力提升。

玉,以“其音判”而喻为君子——言有度,因其光润而不伤人——行有度。君子如玉、放哪都能发出自己的光和热,即使居于九夷,对美玉而言“何陋之有”?

而且,我们继续看下一章9.15: 夫子游历观政观风“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联系9.14理解是: 我们身处九夷之地也能有所长进——不要挑肥拣瘦,我们活着的关键在自己能不能得到提升,“朝闻道,夕死可矣”但君子“行义以达其道”!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居不居九夷,无可无不可。

8

谢谢邀请!孔子七十不逾矩,志圣,志贤,志君子,在环境中随缘,用相而不执著相。离执著相是入圣人之流的最低要求。

9

谢谢邀请。

《论语》里有孔子曰述而不作,所以《论语》里的孔子曰,是不是真的孔子曰,还是个问题呢,因为孔子曰的,前言不搭后语。

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瞧不起夷狄。可孔子又欲居九夷,还曰何陋之有,这不是自撑嘴巴吗?

10

孔子之学是内升不外攻的统治管理学,在中原各国企图以外攻产生大一统的形势下不受重视,而九夷之地因贫穷而不能外攻,是可以运用孔儒内升之术的地方。

正如庄子所言的师徒互择一样,势与术也是互择的。孔儒之术与九夷之势吻合,因此九夷是孔儒之术的可选择之地。

然而,孔儒非孔子一人之儒,是师徒势力的共儒;正如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一人的思想,是当初共产党干部群体的共同思想。离开了弟子们的帮助,孔子一人前往九夷之地也难有作为,最后孔子也只能因为弟子们的意见而不能成行。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