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是三国时期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多少年来,关于他的评价,大多都是以负面内容为多。狐媚狡诈、心狠手辣是他的标签。就连他的孙子晋明帝听说了爷爷和父辈在篡位中的种种残暴后,都不禁“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历史在很多时候就是一面多棱镜,会照射出一个人不同的侧面,对司马懿的评价也是如此。有人骂他贬他,也有人赞他喜欢他。因为,喜欢他的人发现,司马懿身上确实有让人喜欢的地方。
一、司马家族家风良好
司马懿家族在当地是个名门望族,几代做官,家风也比较好。《三国志》中记载,司马懿的爷爷学识渊博,崇尚古风,风流俊雅,很有风度,官至太守。司马懿的父亲性情朴实,直率公正,无论闲居还是赴宴,外表都很威严。担任过洛阳令、京兆尹、骑都尉。退休后回到乡里修身养性,关起门洁身自好。他的孩子们虽然长大了,可是在他面前不让进门就不敢进,不让坐就不敢坐,不指着询问就不敢说话。
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在曹操手下任兖州刺史,政绩突出,威信很高,老百姓都称颂他。司马朗常常穿着粗布衣服,吃粗劣的饭菜,生活简朴,处处以身作则。一次,军中流行疾病,司马朗亲自巡查探视,送医送药,不幸被传染不治而去世,年仅四十七岁。临死前,遗言以当时普通的服饰入殓。司马懿对两个儿子也是管教甚严,让他们从最基层干起,历炼成才。
二、装病婉拒朝廷征召
曹操是非常爱惜人才的,他很注意收集关于人才方面的信息。鉴于世家子弟普遍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因此曹操对这部分人采取既控制又使用的办法,选拔其中的优秀人才为朝廷服务。司马懿纳入到曹操的视线中。他听崔琰等人说,在河内郡温县有个叫司马懿的,此人很有才华,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的胞兄司马朗也在朝廷做官。曹操记住了这个名字。
正好朝廷用人,曹操便以朝廷司空的身份,派人召司马懿入朝做官,没想到却碰了一个软钉子。被朝廷从地方召到中央做官,这该是个好事,相信是不会有人拒绝的。曹操没有想到,司马懿竟然委婉地拒绝了他的好意,没有应召而去。当然,司马懿没有公开,明确地告诉曹操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是在家装病,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外说自己得了疯瘫,需要休息静养。曹操不辩真伪,相信司马懿是真的病了,没有难为这个年轻人。
司马懿虽然装病婉拒了朝廷的征召,但这并不能就此说明他是如何清高,如何视功名富贵如粪土,可是,起码可以看出他对功名富贵的渴望,远远不是像吕布之流,不顾廉耻,毫无道德底线,对荣华富贵个人前途的追逐如此强烈,而是能够控制住内心的贪欲。
司马懿作为世家子弟不是不想做官,而是对当时混乱的政局把握不准,对朝廷的实际控制者曹操的能力尚存疑问,将来结局如何很难预测。司马懿对于看不清前途的事情,是不愿意冒险去做的。因此,司马懿宁可装病在家,也不出来帮助曹操。精明的曹操被更加精明的司马懿骗了,曹操以为司马懿真的是病了,便没有再派人去招他。事后曹操知道司马懿是装病,但是没有和他计较。
曹操升为丞相,要向朝廷行政机构增加大批人才,再次·征召司马懿。为了防止司马懿故伎重演,曹操嘱咐前去的人说,倘若他再不肯来,就把他抓来。司马懿见曹操这次要玩真的,只好乖乖地跟着来人到曹操那里报到去了。此后,司马懿凭借着他的才干也好,狐媚手段也罢,逐渐取得了曹氏父子的信任,步步高升,终于走到了魏国政治舞台的中心。
三、诛杀曹爽情非得已
高平陵事件是司马懿遭到诟病最多的焦点事情。事情经过大家都知道,在这里就不啰嗦了。这件事情,从本质上看就是一场官场中争权夺利的内斗,无所谓对错。司马懿隐忍老辣,看准时机,一举将曹爽集团灭掉。曹爽本来有翻盘的机会,司马懿虽然占据了洛阳,却没有控制住去郊外高平陵祭祀的天子和曹爽。此时的曹爽手里有天子有粮草有军队,完全可以与司马懿一争高下。可是,这个公子哥为贪图富贵安逸的生活,放弃抵抗,举手向司马懿投降。最后,落得被诛杀三族的下场。政治斗争就是这样你死我活,残酷无情。
曹爽本来地位在司马懿之上,开始他把司马懿升为“录尚书事”后,不久就后悔了。便使出并不高明的明升暗降的套路,把司马懿升为太傅,去掉了录尚书事的实权。曹爽的行为引起司马懿不满,便托病在家蛰伏,十年不出。曹爽在有能力除掉司马懿的时候不果断出手,成为这次权力斗争的失败者。司马懿则恰恰相反,隐忍十年,一击而中,铲除了政敌。
四、对阵诸葛隐忍不发
隐忍是司马懿成功的一个秘诀。早年,曹操发现司马懿有“狼顾之相”。曹操懂得相术,他认为有“狼顾”特征的人心术坏,坏得像狼一样。因此,对司马懿很不放心。司马懿为改变曹操对他的不好印象,拼命努力工作,表现自己。凡是领导交给他的任务,无论大小,全都认真完成。即使是没有安排给他的分外活,比如喂曹操的坐骑,他都能俯身去做,平日里晚上加班,更是常态。天长日久,曹操对司马懿有了新的认识,感到是自己的相术不准,对司马懿看走了眼。
最能体现司马懿的隐忍,是他在与诸葛亮的对峙中。234年,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北伐,从褒斜谷向曹魏发动最后一次攻击,在渭水南岸扎营布阵,屯兵五丈原。司马懿在渭水北岸筑垒相持。双方在五丈原僵持一百余日,无论诸葛亮怎样挑战,司马懿始终不为所动,坚守营垒就是不出战。诸葛亮为了激怒司马懿出战,派人送去女人衣服,意在嘲讽司马懿胆怯如女人。老辣的司马懿在部下面前表现出十分愤怒的样子,把球踢给了皇上。上书皇帝曹睿,要求出战。诸葛亮看透了司马懿的伎俩,他告诉姜维,司马懿是要借皇帝的权威,堵住部下的嘴。统帅在外,对天子的命令有时都可以不接受。假如司马懿有能力击败我们,岂有千里之外请求准许他出军之理呢?
正如诸葛亮所说,司马懿就是要在渭水死耗诸葛亮。因为他从诸葛亮派去的使节那里听说,诸葛亮每天一大早就起床,很晚才睡觉,二十军棍的军法处分,都有亲自裁决,饭量不过数升,司马懿从这些信息中看到了希望,那就是诸葛亮身体不好,耗不过他司马懿。司马懿的隐忍终于取得了成功,不久,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军撤退,司马懿得意还朝。
五、铁血手腕清除异己
司马懿诛杀曹爽及党羽三族,手段残忍,毫不留情。惟其如此,才能保住司马家族的利益,为后来司马家族篡魏扫除障碍。曹操曾说过:“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司马懿的情形大概也与曹操当年相似吧?在曹爽的咄咄逼人面前,如果司马懿没有高超的隐忍功夫,司马家族恐怕也很难保全了。
曹爽之死,没有赢得百姓的同情。司马懿的残暴,也没有遭到百姓的反对。原因就在于曹爽没有赢得民心,司马懿却能“以恤民为先”。正如吕思勉先生在《三国史话》中所说:“真正的恤民,司马氏自然也说不上,然而他当时剥削扰害的程度,大约人民还可忍受。所以在大乱之后,人民只求活命,别无奢望之时,也就勉强相安了。”先生的话,还是颇有道理的。统治者懂得如何收买人心,江山才会坐得久一些。
小结
总之,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总是有他的多面性和不同面孔,无论是好的方面还是恶的方面,常常会被无限放大或者缩小,司马懿也是如此。他的某一个方面暴露出其残暴的丑陋的一面,令人反感,心生厌恶。反之,有的人看到他身上可取可爱的一面,就会因此而喜欢上他,这就是一个立体的活生生的司马懿,而不是贴着标签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