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多少年来,关于他的评价,大多都是以负面内容为多。狐媚狡诈、心狠手辣是他的标签。就连他的孙子晋明帝听说了爷爷和父辈在篡位中的种种残暴后,都不禁“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历史在很多时候就是一面多棱镜,会照射出一个人不同的侧面,对司马懿的评价也是如此。有人骂他贬他,也有人赞他喜欢他。因为,喜欢他的人发现,司马懿身上确实有让人喜欢的地方。



一、司马家族家风良好

司马懿家族在当地是个名门望族,几代做官,家风也比较好。《三国志》中记载,司马懿的爷爷学识渊博,崇尚古风,风流俊雅,很有风度,官至太守。司马懿的父亲性情朴实,直率公正,无论闲居还是赴宴,外表都很威严。担任过洛阳令、京兆尹、骑都尉。退休后回到乡里修身养性,关起门洁身自好。他的孩子们虽然长大了,可是在他面前不让进门就不敢进,不让坐就不敢坐,不指着询问就不敢说话。



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在曹操手下任兖州刺史,政绩突出,威信很高,老百姓都称颂他。司马朗常常穿着粗布衣服,吃粗劣的饭菜,生活简朴,处处以身作则。一次,军中流行疾病,司马朗亲自巡查探视,送医送药,不幸被传染不治而去世,年仅四十七岁。临死前,遗言以当时普通的服饰入殓。司马懿对两个儿子也是管教甚严,让他们从最基层干起,历炼成才。

二、装病婉拒朝廷征召

曹操是非常爱惜人才的,他很注意收集关于人才方面的信息。鉴于世家子弟普遍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因此曹操对这部分人采取既控制又使用的办法,选拔其中的优秀人才为朝廷服务。司马懿纳入到曹操的视线中。他听崔琰等人说,在河内郡温县有个叫司马懿的,此人很有才华,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的胞兄司马朗也在朝廷做官。曹操记住了这个名字。



正好朝廷用人,曹操便以朝廷司空的身份,派人召司马懿入朝做官,没想到却碰了一个软钉子。被朝廷从地方召到中央做官,这该是个好事,相信是不会有人拒绝的。曹操没有想到,司马懿竟然委婉地拒绝了他的好意,没有应召而去。当然,司马懿没有公开,明确地告诉曹操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是在家装病,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外说自己得了疯瘫,需要休息静养。曹操不辩真伪,相信司马懿是真的病了,没有难为这个年轻人。

司马懿虽然装病婉拒了朝廷的征召,但这并不能就此说明他是如何清高,如何视功名富贵如粪土,可是,起码可以看出他对功名富贵的渴望,远远不是像吕布之流,不顾廉耻,毫无道德底线,对荣华富贵个人前途的追逐如此强烈,而是能够控制住内心的贪欲。

司马懿作为世家子弟不是不想做官,而是对当时混乱的政局把握不准,对朝廷的实际控制者曹操的能力尚存疑问,将来结局如何很难预测。司马懿对于看不清前途的事情,是不愿意冒险去做的。因此,司马懿宁可装病在家,也不出来帮助曹操。精明的曹操被更加精明的司马懿骗了,曹操以为司马懿真的是病了,便没有再派人去招他。事后曹操知道司马懿是装病,但是没有和他计较。



曹操升为丞相,要向朝廷行政机构增加大批人才,再次·征召司马懿。为了防止司马懿故伎重演,曹操嘱咐前去的人说,倘若他再不肯来,就把他抓来。司马懿见曹操这次要玩真的,只好乖乖地跟着来人到曹操那里报到去了。此后,司马懿凭借着他的才干也好,狐媚手段也罢,逐渐取得了曹氏父子的信任,步步高升,终于走到了魏国政治舞台的中心。

三、诛杀曹爽情非得已

高平陵事件是司马懿遭到诟病最多的焦点事情。事情经过大家都知道,在这里就不啰嗦了。这件事情,从本质上看就是一场官场中争权夺利的内斗,无所谓对错。司马懿隐忍老辣,看准时机,一举将曹爽集团灭掉。曹爽本来有翻盘的机会,司马懿虽然占据了洛阳,却没有控制住去郊外高平陵祭祀的天子和曹爽。此时的曹爽手里有天子有粮草有军队,完全可以与司马懿一争高下。可是,这个公子哥为贪图富贵安逸的生活,放弃抵抗,举手向司马懿投降。最后,落得被诛杀三族的下场。政治斗争就是这样你死我活,残酷无情。



曹爽本来地位在司马懿之上,开始他把司马懿升为“录尚书事”后,不久就后悔了。便使出并不高明的明升暗降的套路,把司马懿升为太傅,去掉了录尚书事的实权。曹爽的行为引起司马懿不满,便托病在家蛰伏,十年不出。曹爽在有能力除掉司马懿的时候不果断出手,成为这次权力斗争的失败者。司马懿则恰恰相反,隐忍十年,一击而中,铲除了政敌。

四、对阵诸葛隐忍不发

隐忍是司马懿成功的一个秘诀。早年,曹操发现司马懿有“狼顾之相”。曹操懂得相术,他认为有“狼顾”特征的人心术坏,坏得像狼一样。因此,对司马懿很不放心。司马懿为改变曹操对他的不好印象,拼命努力工作,表现自己。凡是领导交给他的任务,无论大小,全都认真完成。即使是没有安排给他的分外活,比如喂曹操的坐骑,他都能俯身去做,平日里晚上加班,更是常态。天长日久,曹操对司马懿有了新的认识,感到是自己的相术不准,对司马懿看走了眼。



最能体现司马懿的隐忍,是他在与诸葛亮的对峙中。234年,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北伐,从褒斜谷向曹魏发动最后一次攻击,在渭水南岸扎营布阵,屯兵五丈原。司马懿在渭水北岸筑垒相持。双方在五丈原僵持一百余日,无论诸葛亮怎样挑战,司马懿始终不为所动,坚守营垒就是不出战。诸葛亮为了激怒司马懿出战,派人送去女人衣服,意在嘲讽司马懿胆怯如女人。老辣的司马懿在部下面前表现出十分愤怒的样子,把球踢给了皇上。上书皇帝曹睿,要求出战。诸葛亮看透了司马懿的伎俩,他告诉姜维,司马懿是要借皇帝的权威,堵住部下的嘴。统帅在外,对天子的命令有时都可以不接受。假如司马懿有能力击败我们,岂有千里之外请求准许他出军之理呢?



正如诸葛亮所说,司马懿就是要在渭水死耗诸葛亮。因为他从诸葛亮派去的使节那里听说,诸葛亮每天一大早就起床,很晚才睡觉,二十军棍的军法处分,都有亲自裁决,饭量不过数升,司马懿从这些信息中看到了希望,那就是诸葛亮身体不好,耗不过他司马懿。司马懿的隐忍终于取得了成功,不久,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军撤退,司马懿得意还朝。

五、铁血手腕清除异己

司马懿诛杀曹爽及党羽三族,手段残忍,毫不留情。惟其如此,才能保住司马家族的利益,为后来司马家族篡魏扫除障碍。曹操曾说过:“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司马懿的情形大概也与曹操当年相似吧?在曹爽的咄咄逼人面前,如果司马懿没有高超的隐忍功夫,司马家族恐怕也很难保全了。

曹爽之死,没有赢得百姓的同情。司马懿的残暴,也没有遭到百姓的反对。原因就在于曹爽没有赢得民心,司马懿却能“以恤民为先”。正如吕思勉先生在《三国史话》中所说:“真正的恤民,司马氏自然也说不上,然而他当时剥削扰害的程度,大约人民还可忍受。所以在大乱之后,人民只求活命,别无奢望之时,也就勉强相安了。”先生的话,还是颇有道理的。统治者懂得如何收买人心,江山才会坐得久一些。



小结

总之,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总是有他的多面性和不同面孔,无论是好的方面还是恶的方面,常常会被无限放大或者缩小,司马懿也是如此。他的某一个方面暴露出其残暴的丑陋的一面,令人反感,心生厌恶。反之,有的人看到他身上可取可爱的一面,就会因此而喜欢上他,这就是一个立体的活生生的司马懿,而不是贴着标签的那个人。

最佳贡献者
2

司马懿是一个很会忍耐,甚至装傻的一个人,从人生自我保护方面来说,这是值得学习的地方。当一个人左右为难时,或许装疯卖傻是一种很好的处事方法。

司马懿的算计能力其实比诸葛亮差不了多少。别的不说,就拿关羽围樊城来说,当时,曹操惊慌,欲迁都 ,司马懿则在关键时刻劝曹操要稳定军心,伺机反攻。

他对曹操分析说,孙刘两家联合,并非牢不可摧,其实吴强则蜀惧,蜀强则吴惧。利用关羽做强,吴国起疑之机,使关羽遇害。最后关羽失荆州破坏了诸葛亮之一路出川一路出荆州的北伐计划。司马懿这个一箭双雕的谋略不得不让人佩服。

善于隐忍的司马懿

当一个人显得弱小时,想要保护自己,就必须要学会装傻,而装傻的人,看似糊涂,其实很聪明,他心里也很有准则。而司马懿就是一个很善于伪装的人。由于曹操一直警惕着出生官宦世家的司马懿,因此司马懿很清楚,在这样的环境下为人处事,不仅要低调谨慎,而且还要学会伪装自己。所以他在曹操面前,总能骗得过去。

虽然曹操对司马懿有所顾忌,但司马懿又用伪装博取了曹丕的信任,从而深受曹丕的赏识。当曹丕成为太子后,他就成了曹丕的首辅功臣,后来,曹丕篡汉称帝,司马懿还是不断地伪装自己。他耗死了曹操,曹丕,曹睿三代主子,渐渐地最终执掌了军政大权。等到那些效忠于曹魏政权的元老先后离世后,曹睿不得不在死前托孤于司马懿。

曹睿死后,手握兵权的司马懿本来可以随心所欲,但他还是低调谦卑,继续伪装自己。他知道欲速则不达,须到万无一失的时刻才能出手。所以任凭曹爽集团怎样架空他,打击他,都能一忍再忍。

在司马懿卸甲归家养病期间,曹爽对他不放心,而时刻派人盯守他,不间断地打探司马懿的情况。曹爽在临出城祭奠之前,还派遣官吏前往司马懿府邸,以探望为名试探他。

当得知司马懿久卧在床,已经生命垂危,言语都含糊不清,甚至装得不能自理时,曹爽才慢慢地放松了对他的警惕,毫无防备的出城了,于是司马懿抓住了这个机会,将他们一网打尽,最后成为赢家。

总之,司马懿也总有让人值得学习的地方。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支持,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3

我喜欢司马懿,是因为他善于用兵,更加善于去掩藏自己,懂得隐忍不发!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也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闻强识,因为曹操出身宦官,曾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后曹操任丞相后强行将司马懿收入手下,因支持曹操称帝,慢慢的开始得到了曹操的信任!

(司马懿懂得去揣摩人心,更懂得如何去笼络执行者的心思!)

曹操称魏王后,以司马懿以太子中丞的身份辅佐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操临终时,受命曹真与司马懿等为辅政大臣!

(司马懿敢于去把宝压在曹丕身上,更能辅佐曹丕在储位中夺得头筹!说明司马懿有宰相之才,有智谋远虑之才!)

明帝时,司马懿屡次抚军大将军,太尉等职,但从未有僭越之心,哪怕至死,也依旧辅佐曹魏少帝,可算回报曹操提拔之情,曹丕赏识之心!算忠心耿耿,意念坚定之人!

司马懿可能在大多数人中认为其攻于心机,懂得揣摩人心,更有阴险狡诈之称!

但我认为司马懿也是孤傲的,他与卧龙诸葛亮虽为对手其实更可算知己,只不过互为敌对,但二人却在伯仲之间!相比而言,我更喜欢司马懿的隐忍不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我真正出手必有胜的决心!

欢迎大家一起来点赞评论,一起来交流探讨!@今日头条 #历史##司马懿#

4

司马懿在三国中成为最大的赢家,不得不让人佩服。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永远是表面,他擅于伪装,隐忍。谨慎。不到稳抄胜券时,决不显露本性。也许是上天眷顾他,可怜其心。让他長寿,有充分的时间实施报负。曹操是何等聪明之人,早已看出司马懿鹰视狼顾之相,总是千万百计算计于他,抓他把柄除之。可却每次都司马懿破解,化险为夷。在曹操有生之年试他,防他。在死后还继续让子孙防他。可见曹操对司马懿是何等的重视,即喜之,又惧之。司马懿的军事才能在三国可以说无人能及。就算孔明能神机妙算,也无可奈何。是孔明最强劲的对手。然而也是孔明最怕的人。他用自己的隐忍,伪装,骗过所有人,耗死了三代君主。终将反戈一击,独断乾坤,实现自己的报负,夺取曹魏江山。当然我们要学习他的不是伪装隐忍。而是他身上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执着和耐力。

5

大隐忍,大睿智,大格局,大成就

喜欢你,司马懿

看了《三国》和《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和《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之后,喜欢上了司马懿。司马懿这个人在中国也是家喻户晓的,因为有关三国的书里就有他。还有有关诸葛亮的戏里也有他。书里戏里,他都不是一个正面人物,因为他的对立面是正统人物诸葛亮,他的队友是大奸臣曹操。抛开政治战对不说,司马懿这个人还是下午许多优点的。

他的智慧:我们知道,诸葛亮在三国中是智慧的化身,他几乎战无不胜。直到今天,关于他的歇后语还有很多,比如三个臭皮匠,比不过诸葛亮;如果谁聪明。我们就拿他比做诸葛亮。但是,诸葛亮遇见司马懿就像遇见可星,不但不能胜利,还一直失败。运气也罢,能力也罢,环境也罢,总之,这个智者在司马懿这儿就是不能胜利,两个人斗到最后,诸葛亮以气死告终,就如当年诸葛亮气死周瑜一样。那么,这很能说明司马懿比诸葛亮更聪明。诸葛亮的每一个计谋都能被司马懿看穿,并能一一破解,简直和诸葛亮当年一样战无不胜。不是诸葛亮退步了,是司马懿更聪明。

第二还是他的智慧:他的智慧还用在与曹氏集团的斗争中。曹操和曹丕们都非常忌惮司马懿,觉得司马懿能力卓越。曹操临死把司马懿留给曹丕,因为他知道曹丕斗不过诸葛亮,他要借助司马懿对付诸葛亮,但同时,他又告诫曹丕要提防司马懿。这样,司马懿就在又用又疑中生存,一边对付诸葛亮,一边对付曹丕家族,稍有不慎,就会被满门抄斩。最后他挺过来了。

第三就是他的隐忍。自己的危险自己知道,在中国古代,本身就是伴君如伴虎,更何况自己是一个能力大于君的臣子呢?曹丕,曹爽,曹睿都在想杀他,想找他的错,想找他儿子们的错,作为臣子,他只能一退再退。这种隐忍,谁能够受得了?要么死,要么起。最后他熬过了时间,熬过了曹操一代又一代,终于熬到天明。

第四是他的成就,他多次阻挡了诸葛亮对魏国的讨伐,使这个三国中最强最大的国家得以保全,为以后统一中国保存了实力,奠定了基础。以后魏收复了蜀,他的儿子收复了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在司马氏手中彻底结束,中国有成了大一统的中国。

一人定乾坤。

在司马懿身上,智慧,隐忍等品格使他胜利,笑到最后。

6

在三国演义里面,司马懿一直被认为是个很神秘的人物,前半部分基本都没有看见他出场。然而在魏蜀吴立国之后,曹操、刘备相继去世之后,手握魏国重兵的大将军司马懿便盛装出场,而且一出来就说连诸葛先生都对他忌惮三分。这样一个谋略高深的重要人物居然在之前一直深深的隐藏,让人深思。在一部小说的前半部没有着墨的人,一般是因为其事迹与小说线索无关才略过。三国中重要的人物,除刘备、曹操、孙权这样的一等主角外,其他如周喻、诸葛亮等各方的首席谋臣,也均未在先前作详细的交代,恐怕这是作者有意的安排,毕竟要给主角让位。因此前半部分未出场不等于司马懿先前没有什么作为。

诸葛亮、周喻一开始不出场或是因为年轻没有什么战功,或是因为隐居在下,但司马懿一出场就已经是重臣,他为什么要迟迟等到三国演义的后半部分才登场亮相?其地位之高,不亚于诸葛亮之于蜀,周喻之于吴,为什么偏要等到曹操过世,曹丕登基称皇之后才出场呢?

真实的历史往往是掩藏在字面之下的。小说里面没有说的并不等于没有,而且可能更为惊心动魄。

正确的规划人生之路

司马懿刚步入青年时代就对东汉末年“纲纪崩摧,群雄乱国”的社会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意识到国家需要的是乱世之雄才大略,不是治世之文才。他为自己确定了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培养并发展自己的军事才能和谋略。因此,青少年时代,他没有象其他世家子弟一样,只读四书五经等儒家著作,而是在饱读诗书之后,精研兵法,深钻棋谱等。《晋书》上记载帝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泛闻,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这为后来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应对复杂的政治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懿孝敬父母,大行善事,广交天下名士,很快更展露德才,获得社会认可,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被河内郡推举为孝廉,从而走上了仕途。在河内郡,他小试牛刀,连破奇案,屡建奇功,政绩斐然。曹操对小有名气的司马懿早有耳闻,他要网尽天下贤才,凡不能为他所用,即为他所杀,岂会放过司马懿?可软硬两次征召,司马懿都坚辞不应。《晋书》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他也许是瞧不起曹操的宦官出身,也许是看不惯曹操的飞扬跋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习气,他还要等待时机,择明主以图建功立业大展宏图。

曹操作了丞相之后,第三次召司马懿,“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至此,司马懿已是身不由己,他深知“能忍常人之不能忍,方能成常人之不能成”的道理,所以尽管与自己的“规划”有悖,尽管有着不能左右自己命运的悲哀苦楚,他还是惧而就职。

屈节曹操后,司马懿随机应变,调整自己的计划,要在曹操身边作个“隐于朝”的“大隐”,继续等待时机。他即不能拒绝合作,招致孔融之祸,也不能毫无建树,遭曹操冷落,更不能锋芒毕露,蹈杨修复辙,他委曲求全隐匿在曹操身边,凭借自己高超的权术和略谋,不即不离地周旋在曹操左右,一次次避过凶险。在隐忍中,他经过仔细观察和周密思考,重新规划了自己的人生蓝图:

第一步 :投效曹丕,放弃在曹操面前立功,这也许就是作者没有在三国前部分提及司马懿的原因。

第二步 :辅助曹丕上台,获得举国兵权,巩固势利。

第三步 :进一步巩固势力,把握军政大权。

为什么要如此规划呢 ?

因为曹操用人一向多疑,曾经带剑睡觉,梦中杀人,种种事例不胜枚举+本无反心,聪明过人的杨修被砍头,这就是绝好的教训。象司马懿这样极具心计的人,更应深藏不露。

司马懿知道如何在多疑的曹操面前保护自己,才不至于走上杨修的凄惨路。

与此同时,隐忍的司马懿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随机应变,及时调整了自己的规划,就象诸葛亮在草庐完成他的隆中对一样,司马懿也制定了自己的远大计划,那就是投效曹丕,做未来皇帝的门下之徒。这有一定的赌博性质,在那样的情势之下,放弃短期利益,在曹操面前韬光养晦,依靠自己的眼光看准了谁将是未来的主子,放弃在曹操面前立下功劳的机会,而为曹丕出谋划策。 《晋书》上记载,司马懿在曹操那里有五次颇有见地的进言,其中两次未被采纳,而在曹丕那里,则“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因为他知道,在曹操面前功高盖主会掉脑袋的。

而曹丕绝对也是不甘心失去自己长子继承法统的地位,但他的几个弟弟也不是好惹的角色,一个拥有兵权,一个因为才华深得曹操赏识,曹丕的地位看起来岌岌可危。曹操的猜疑性格也导致他对自己的儿子们没有流露出某种倾向性的偏爱,子弑父的先例他绝对是一直忌惮的。这就必然造成几个儿子对自己的前程也没有把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被曹操安排到了曹丕身边。两个有野心的人碰在一起,曹丕和司马懿自然达成了合作意向。只是司马懿的眼光还更加长远,他要依靠这个太子提高自己地位,做到象曹操那样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子,然后再行逼宫,获得国家的统治权。

可以这样说,在三国里面,最为用心计的人是司马懿,没有人象他那样为自己规划出了如此长的路子,一步一步地去实现,并且最后取得了成功,直到三国归晋。曹操也许和他有一拼,两个人的篡权经历何其相似。曹操也是借投靠权势才发家的,但是曹操的魏国最后却被司马家族抢走了的,这说明曹操的规划只在于自己,而司马懿却考虑得更加长远,起码考虑到了自己的儿子司马昭,也安排好了将来如何夺权。投靠曹丕后,司马懿一方面保全自己,一方面巩固家族势力。空城计就是他保全自己,同时迷惑世人的最高明的手段,是最高智慧的表现。

司马懿的“空城计”

原来都把“空城计”看成诸葛亮一个人奇谋的成功,其实这是两个智者的摊牌。因为诸葛早就看出了司马懿的窃国计划,他明白如果司马懿杀了自己,蜀国立刻就会亡掉,那么拥有魏国全国兵权的司马懿必然被架空和下野,这将直接导致司马懿全盘计划落空。此时的司马懿羽翼尚未丰满,三国实现和平,或魏统一天下之日,也就是他司马懿的死期。有了诸葛亮这位强大的对手,才有司马懿生存的必要,才有日后发家的资本。

诸葛亮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大胆赌上一把,果然司马懿放了诸葛亮这位老对手也是老朋友。可惜后人只看见诸葛亮的空城计,却不知道空城计背后的玄机。

作个简单的推理,就算是满城军人,带兵的人也是绝对不会轻易放弃攻城的。哪次历史上的攻城会是这样?况且司马懿的探子怎么就不能给他起码大致描绘一下蜀军的兵力分布?就算诸葛亮在城内埋伏了兵马,其数量也应该不可能太多。司马懿统率的正是其主力部队,就算是硬碰硬也应不落下风的,更何况面对对方的空城之势,就算牺牲相当部分人员,又何妨呢?这既能攻城,又能俘获对方的精神支柱诸葛孔明,更不用说满城的蜀国精英了。

越是明白这一点,司马懿就越清楚,此战必胜,蜀国也必然因此立刻灭亡,他自己也自然劫数难逃。因此,他要保全自己,就得放弃攻城。

可以说,司马懿绝对不是害怕中诸葛亮的埋伏才退兵,他很清楚是怎么回事情,知道这就是诸葛的摊牌。司马懿是自己的底线的,他选择退兵再做打算,宁愿自己背负失误的责任,并不惜贻笑天下,遗臭万年。一个人能够如此隐忍,确实非常不简单。

空城计是专属于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是两个智者联袂演出的一出真做的假戏。双方互相心知肚明,只是时人智力不及,无法真正理解,而后人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片面褒扬诸葛亮,贬抑司马懿。从战术上看,诸葛亮死里逃生,是胜者.而从战略上看,放诸葛亮一马,对司马懿更为有利,司马懿才是胜者。

这样看来,整个三国倒象是司马家族的发家史+只不过这个主角一直在前面退居幕后+小时候看那套三国连环画的都记得,在封底有每本的标题,最后一则就是“三国归晋”谁也不知道,自己在书里看见的那些英雄好汉,最后到底是怎么输给了那个一直没有露面的“晋”,心中颇是不甘,但是仔细推理下来,却发现,真正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却是司马懿。司马懿和他的司马家族运用一种谋略算计出了天下,不象三国那么短命,开创了后世300年的风流。

大智之“忍”

司马懿的“智”还表现在一个“忍”字上。不论是在刀光剑影的军事斗争中,还是在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和权力斗争中,他都能处变不惊,隐忍求全,韬光养晦。

第一次“忍”是曹操第二次召司马懿出山,司马懿以“风痹”相辞。为探真假,“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他眼睁睁看着利剑直刺下来,竟然一动不动,装得太象了!骗过了刺客,骗住了曹操。这是大智带来的大勇,因为他知道这是曹操的奸计。

第二次是曹睿中了诸葛亮的离间计,以“谋反”贬司马懿驻屯苑城,他父子三人又“忍”住了”不但没有沮丧,“反倒更忙了,舞剑演兵,下棋谈阵,养精蓄锐,待机东山再起”始终充满信心,保持乐观开朗,变坏事为好事,反败为胜。这是大智慧带来的豁达。

第三次是在五丈原,诸葛亮使激将法,激司马懿出战,送他一件红色织锦女衣,羞辱他,他又忍住了。并且“身着红装,簪花敷粉,不怕三军吐舌,阵前嬉笑”,这反倒让诸葛亮哭笑不得,心惊肉跳,一病不起。司马懿转败为胜,这是大智产生的大度。

第四次是在曹芳即位后,大将军曹爽专权,极力排斥司马懿的势力。他又念起了“忍”字经。“司马懿假装年迈多病,表示谦让,暗地里却积极进行夺权准备”。终于在249年,乘皇帝和曹爽离开洛阳扫墓之机,发动政变,完全控制了魏国。其后十余年,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又陆续消灭了亲曹势力,为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曹奂自立为帝扫清了障碍。在司马懿一生中,以 “忍”制胜的事例不胜枚举。 “忍”是大智若愚的表现,是智慧性情锤炼的最高境界。司马懿是智慧的化身。 “智”使他高瞻远瞩,处世得心应手,“智”使他隐忍大度,逢凶化吉,转败为胜。不论是以成败的结局还是以斗智的过程来论英雄,司马懿都不愧为三国时代第一智者。

7

三朝权臣,熬死诸葛亮,为司马家族夺取天下奠定基础!司马懿没有过人度量绝对做不到!而司马懿忍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司马懿,这个人是一个极其隐晦的人,忍耐力是极为强,也可以说是整个三国最有耐性的一个谋士,如果说他没才华肯定不会。曹芳时代,司马懿在和曹魏宗室曹爽的明争暗斗中,演绎了老子所谓“居善地,心善渊,动善时”,表面的浮华最终抵不过司马懿的轻轻一击。

空城计成就了诸葛亮,用司马懿的“过失”成就了诸葛亮的伟大,可是民间还有传说道司马懿明白自己失去诸葛亮这个对手后的处境,他早就看透空城计的背后是诸葛亮怎样的谋算,可是为了司马家族的未来,他选择了将计就计。

不论历史的真相究竟是怎么回事,司马懿确实是能够和诸葛亮相匹敌的军师,假设他们能一起辅佐同一位将候,恐怕天下早就统一了罢。

司马家族生有三子,二子仲达最为有谋略,被曹操赏识,手下军师临死之前给曹操进言司马懿不能用就杀之,可见他是怎样的奇才。

还未出仕就在月旦评中被曹操看中,与杨修的一番争辩更显示他的博学,他敢于思考,能够质疑前人的学术,不古板遵循前人的著述。华佗死前就将自己毕生心血交由仲达,这便是五禽戏,他每天练习,可能这也是司马懿长寿的原因,辅佐曹氏三代,帝王一个个早逝,只有仲达看到了统一。

起初他并不打算为曹操卖命,为了躲避出仕他用马车压断双腿,曹操便派人监视了他一年。

奈何人的才华是盖不住的,他最终被曹操征用,曹操在世梦见三马同食一槽,这便预示了三国归晋。为人臣子,他做事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没有野心,也不会犯错,曹丕多次拜求司马懿能为己用,被曹丕所感动,曹操去世前,将司马懿指派给曹丕,司马懿开始对曹丕鞠躬尽瘁。

为官数年,他提出众多体系,帮助曹丕稳固大魏,识人用人,体恤百姓。诸葛亮六次北伐失败,全是因为有司马懿这个劲敌的存在。

很多人讨厌司马懿,觉得他谋逆,觉得三国归司马是他司马懿的野心,觉得司马懿背信弃义。

可是就当是历史环境下,就算司马懿没想过夺权,事情发展的趋势还是会将他推向权力的制高点,年少不懂司马懿,读懂已是不惑年,在我眼里,他就是智才多谋的大军师,至于功过,那无非是身处政治,身不由己的无奈罢了。

8

谢谢邀请。有人喜欢司马懿,或者喜欢他所谓笑到最后,或者喜欢他隐忍和果决的手段。

司马懿的名声,在司马家族已经当权的三国曹魏后期,是非常不错的,简直被吹捧为圣人。晋朝之后,名声一路走低。比如五胡乱华时的羯族人石勒就曾说,我若遇上刘邦,甘拜下风,愿意去和彭越英布并驾齐驱;如果遇上刘秀,要和他竞争一番,不知道鹿死谁手;却不会如曹操司马懿这样欺负人家孤儿寡妇。

晋书的作者房玄龄也评价说,司马懿天生奇才,文武双全,厉害得不得了。但是他受了曹丕、曹睿两朝托孤,居然不顾皇帝曹芳安危,起兵政变,终于原形毕露,显出了奸臣的嘴脸。就算当时不被揭穿,后世终于还是要被人鄙视。司马氏靠阴谋强行撺掇曹魏,最终子孙还是丢了江山,这也算是报应吧。

到了宋朝以后,司马懿渐渐被民间文学捧为诸葛亮的最大对手,于是形象一路走低。不过,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司马懿的评价又高了起来。最早有20世纪末的一本超级烂作《司马懿大传》,后来关于司马懿的各种文学、历史作品出来了,还有军师联盟这种吹司马懿的影视作品。民间也有大批司马懿的粉丝。

那么,为何有的人喜欢司马懿呢?老巴觉得,主要有这么几方面原因。

第一个是逆反心理。

过去这么多年,赞诸葛亮、刘备、关羽的多,骂曹操、司马懿的多,于是很多人稍微看了一点点历史或者别人的二手三手文章后,就偏要反其道而行之,我要骂刘备、关羽、诸葛亮,我要赞曹操、司马懿。尤其司马懿过去比曹操挨骂还要狠,那我就更加赞,觉得我喜欢司马懿,似乎显得挺有个性,挺不盲从,挺破旧立新一样。其实还不是拾人牙慧的跟风。

第二个是胜利者崇拜。

在三国魏蜀吴的争斗中,是司马家族笑到了最后,三分归晋,而司马家族的基业是司马懿打下的。从这个角度,司马懿是一个成功者,而成功者素来不会缺少拥趸。司马懿不但自己是成功者,而且儿子、孙子一个个都登峰造极,也给粉丝们增加了吹嘘的空间。

第三个是司马懿本身的才能。

无可否认,司马懿的才能是相当强的。在战场上除了对诸葛亮正面出击被教训一顿,面对孟达、公孙渊、王凌这样的对手,都是碾压式的胜利。在内政治理、人士提拔方面都有建树,而政治全书斗争更是水平很高。在曹芳时代隐忍十年,诈病赚曹爽,一朝夺取大权,更是极为出类拔萃的。

第四,有人欣赏司马懿的心狠手辣,所谓厚黑大全。

说实话,这种人属于心理比较变态的,或者自以为自己掌握了人生真谛,其实就是个傻帽。

其实,司马懿真正厉害之处,在于他能够在任何条件下选举对自己有利的行为。比如对曹操就老老实实干活,对曹丕就开始争取权力,对孟达公孙渊就快刀斩乱麻,对诸葛亮就乖乖装怂死守。曹爽势力大,他就不去争锋——就算最后曹爽不出昏招,他至少可以保个善终。而一旦曹爽露出破绽,他就一击致命,丝毫不留生路。

这并不是叫人要纯粹心狠手辣,心狠手辣只是一个细枝末节的东西。那些崇拜司马懿的人,真要想去学习心狠手辣,只怕在现代社会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9

少年有名

司马家族在河内很是有名,司马懿兄弟几人更是有名,他的哥哥司马朗在曹操手下做主薄,名士崔琰对司马朗说:“你的司马仲达聪明伶俐,果断英武,他的成就比你要强。”曹操是爱才之人,就征召司马懿为他做事,司马懿并不看好曹操,所以开始不愿意为曹操做事,就装病不应召,后来曹操发怒,要杀司马懿,迫于无奈,司马懿才出来做官,但曹操时期,司马懿刻意低调表现,没有做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

军事才能

等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对司马懿比较信任,放权给了司马懿,当然,司马懿没有让曹丕失望,一直南征北战。曹丕死后,司马懿成了托孤大臣,更是大权在握,同时也为曹魏政权抵御外敌,特别是蜀国诸葛亮的进攻。在曹真接连败于诸葛亮时,曹睿起复了在宛城的司马懿,本来司马懿要先到长安见曹睿,但听闻孟达准备投降诸葛亮,便立刻去攻打孟达,兵贵神速,在孟达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司马懿俘虏并杀掉。后来在街亭打败马谡,迫使诸葛亮退回成都。

隐忍

司马懿有才能,但很低调,从来不持才傲物,特别能忍,诸葛亮在伐魏过程中,碰到司马懿,想速战速决,但司马懿认为诸葛亮长途作战不易,特别是粮草供应,于是闭门不出,甚至诸葛亮送女人衣服给他,侮辱司马懿像个娘们,但司马懿不为所动,继续高挂免战牌,逼得诸葛亮无功而返。在与曹爽的斗争中,装病不起,麻痹对手,忍着对手的挑衅与试探,瞅准机会,一击制敌,终于让司马家掌握曹魏大权,为后来司马家篡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10

公元208年6月,曹操做了丞相。曹操让崔琰和毛玠负责选拔人才。

崔琰对主簿司马郎说:“你的弟弟(司马懿)聪明诚信,刚毅超群,不是你能比得上的!”

曹操听说就招聘他做文学掾,司马懿假借风湿病推辞。曹操发怒,想要捉拿他,司马懿害怕了,只好接受职务。由此可见曹操很喜欢司马懿。因为曹操擅长识拔奇才,用人不拘于卑贱。

司马懿也非常争气,把纸上谈兵的马谡打得一败涂地,逼迫诸葛亮唱出一曲《空城计》。之后富有智慧的诸葛亮六出祁山,都被司马懿击退。导致诸葛亮病死在征战途中。

《三国演义》的作者把诸葛亮描绘成智慧的化身,可是最终还是没有完成统一汉室的大业。反而败给了司马懿。这就说明司马懿确实是一个奇才!因此在同曹家的暗斗中,司马懿更是智谋高超,游刃有余。最终司马家族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从整个《三国演义》的斗争历程来看,富有智慧的人才层出不穷,战争场面引人入胜,斗智斗勇此起彼伏,让人心惊胆战。最终还是司马家族取得最后的胜利。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