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曹丕220年称帝,刘备221年称帝,为何孙权整整迟到了8年?: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而称帝;刘备作为汉室宗亲,效仿光武帝刘秀的例子而称帝。孙权虽然统治地域、麾
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而称帝;刘备作为汉室宗亲,效仿光武帝刘秀的例子而称帝。孙权虽然统治地域、麾下军力都强于刘备,但他想要称帝,却完全不合法统,名不正言不顺。
江东孙氏出身微寒,孙权的曾祖父只是个无名瓜农,此前祖先全不可考,难比蜀汉作为汉室帝裔的正统号召性。
因此,为了找寻到自己称帝的合法依据,孙权才耐心等候,从继承孙策基业,坐领江东起,花了近三十年时间,终获成功。
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领江东五郡(丹阳、豫章、会稽、吴郡、庐陵郡),和曹操交好,受封“讨虏将军、会稽太守”,又击杀叛变的庐江太守李术。
公元208年,孙权联合刘备,赤壁之战大破曹操,收取江夏郡、长孙郡北(改为汉昌郡)。
由刘备上表,孙权从此自称“车骑将军、徐州牧”。鲁肃等江东群臣,从此称孙权为“至尊”,以示尊崇。(“至尊”本为天子的别号)
公元210年,孙权派遣步骘率千人南征,交州九郡望风降顺。
公元215年,孙权和刘备签订“湘水之盟”,收取长沙、桂阳二郡。
公元219年,孙权联合曹魏,袭杀关羽,斩俘刘备军约五万人,于禁部降卒三万人,夺取荆北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并被曹操控制的汉朝中枢,加封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南昌侯”。
公元220年,孙权遣使支持曹丕代汉称帝,并将魏国降将于禁等送归。
公元220年11月,曹丕赐孙权九锡,封其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
公元221年-公元222年,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迎击刘备的复仇军,并在猇亭之战大获全胜,斩杀蜀军四万人,武陵蛮军万人。
公元222年, 因为孙权屡次拒绝曹丕的派遣其子孙登为人质的要求,魏国三路大军南征,被吴将朱桓、朱然等击退。
公元222年底, 孙权派邓泉至白帝城拜谒刘备,和蜀汉重新和好,又暗中派遣间细,暗通南中豪强雍闿等人。
公元223年4月, 刘备病逝,雍闿趁机起兵,杀建宁太守正昂,又把益州太守张裔绑缚吴国,孙权封之为永昌太守;越嶲郡杀死郡将焦璜,牂柯郡杀掉从事常颀,南中三郡皆反。
公元223年11月,蜀臣邓芝访吴;应其所请,孙权放还张裔。
公元224年夏, 吴臣张温访蜀。蜀、吴两国重新通好。
公元225年3月, 诸葛亮南征,雍闿被杀,孟获代之为叛军首领,到秋天,孟获降伏,南中乱事平息。
……
看时间表可知,显而易见,如雍闿等蜀汉南方的当地豪强,在孙权的策动下起兵席卷南中三郡,最终却只是被孙权当做了和蜀汉重定盟约的棋子,卖了个好价钱。
正因为此时的蜀汉政权,前后丧师约十万人(关羽军团3万+荆州留守军数万+刘备中军主力4万+武陵蛮1万),骨干将领折损无数,内外交困四面楚歌,因此才不得不在新的盟约中承认了东吴对荆州的所有权。
诸葛亮此后的第一、第二次北伐,正是蜀汉以实际军事行动,表达了再不会计较荆州和猇亭两战的旧怨,随着蜀军北进,曹魏也将重兵西移,孙吴北方战线的压力顿减。
而且,此时蜀汉的国力、兵力、版图均已经被严重削弱,对东吴处于1:2的劣势。作为一个务实的政治家,诸葛亮不得不做出意识形态的重大让步,放弃了蜀汉政权政治上的核心竞争力,公开承认了孙权称帝的合法性,两国竟实现中国历史上空前而非绝后的“二帝并尊”。
蜀汉丞相:诸葛亮
得到了自称继承两汉法统的蜀汉政权的认可后,孙权从“吴王”变“吴帝”,就不再只是自说自话的闹剧,因而也具有了相对的合法性。
在石亭之战,陆逊率军重创魏国曹休军团,斩首万人,令曹魏数十年兵锋不敢南进后,孙权终于可以安心称帝,也终于能放心将都城从武昌迁回建邺。
东吴大都督:陆逊
孙权继位年仅十八岁,无论政治还是军事,都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淮泗创业元老、江东世家大族;在各方势力有意无意的掣肘下,吴军在淮南方向的攻略屡遭败绩,成就了张辽、乐进、满宠等人的一世功名,也给孙权留下“不善战”之恶名。
可孙权还是历时二十年努力,将版图从孙策时代的五个郡扩张到三个州二十余个郡,更把自己从杂号将军、会稽太守,变成了吴国开国皇帝。
孙权即位时版图
孙权称帝时版图
赤壁之战后,因为资历和经验不足,孙权一度被经验丰富的“老革”(老兵油子)刘备戏耍,自己四战巢湖,独抗曹操几十万大军逼凌,前后整整十年,反让刘备空手套白狼,从一个依附自己的附庸到尽取荆、益两州,竟成汉中王。
为人作嫁十年后,孙权也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一名真正成熟的政治家,将权谋手段运用得炉火纯精。
他通过从白衣渡江到“二帝并尊”这十年间一系列外交和军事手段,将刘备、曹操、曹丕等天下枭雄尽数戏耍,迫使千古奇才诸葛亮也不得不妥协,不但成功称帝,更获得了一个持续整整四十年的稳定吴蜀联盟,还让东吴的国力兵力和版图始终保持了对蜀汉两倍以上的优势,因而在同盟中占据相对优势地位,不至于重蹈赤壁之战后被刘备“反客为主”的覆辙。
对于一心割据江南,从来并无一统天下之念的孙权而言,此番操作确是出神入化,无可指摘了。
无怪后世有南宋豪杰辛弃疾,对孙权甚是推崇: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曹丕称帝是急不可耐,刘备称帝是连锁反应,而孙权则很识时务,没有急着称帝。那么孙权为什么不趁势也称帝呢?这其实跟当时吴国的困境有关,到底是什么困境?我为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说曹丕,曹操死于公元220年1月,曹丕继位后,经过漫长10个月的煎熬,终于受不了了,他回到老家沛国谯县,在谯县祭祖,然后犒赏父老乡亲以及三军全体将士。奇怪的是,庶人服丧,尚且三年不沾丝乐。而曹丕在曹操死后一年未到就在老家又是喝酒又是看舞的,他闹的是哪出呢?很快,答案出来了。
曹丕这边看似闲庭散步,无所事事,大臣们可忙坏了。众大臣纷纷上奏:各地出现祥瑞,是天下易主的征兆,欢迎您回来登基为帝。汉献帝刘协也很知趣,他知道,曹操在位时尚且能容忍他继续当皇帝,而曹丕已经急不可耐了。
经过大臣们的轮番规劝,又经过汉献帝三次诚信的禅让,曹丕终于“勉为其难”的表示:我接受大家的好意,答应禅让了。于是公元220年11月,曹丕正式接受汉献帝禅让,尊汉献帝为山阳公,改庙号为魏,年号为黄初。魏来源很正统,继承于汉。
曹丕一称帝,这边刘备坐不住了。汉朝如果真的灭亡了,刘备就没有起兵的口号了。于是蜀地的大臣以诸葛亮为首,也纷纷扯谎,说蜀地出现祥瑞了,您刘备也称帝吧。
刘备连谦让都没有谦让,在曹丕称帝5个月后也称帝,庙号为汉,年号为章武。来源也很正统,继承于汉。
这时的天下是最热闹的,竟然存在三个汉室政权。一个是禅让于汉的魏,一个是继承于汉的蜀,一个是仍然尊奉汉号的山阳公刘协。那么孙权呢?孙权怎么想?
其实当孙权听到刘备和曹丕相继称帝后,他也想趁机称帝。于是孙权找了一个算命先生,让这位先生看一看吴地的星气如何。结果不太令人满意,而孙权自身此时也正焦头烂额,所以就放弃了称帝的打算。那么孙权为什么事情担忧呢?
权闻魏文帝受禅而刘备称帝,乃呼问知星者,己分野中星气何如,遂有僭意。
公元219年的时候,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杀死了关羽。关羽死后,刘备一直在动员各地军士,伺机报复。而此时魏国的态度不明朗,如果魏和蜀同时攻击吴地,那么孙权必亡。所以孙权只是在心里动了一丝要称帝的念头,简单算了个卦。随后孙权就开始装孙子,不仅没称帝,还向曹丕送贺表,低头称臣了。
这时魏国的侍中刘晔劝曹丕不要接受孙权的称臣,刘晔认为:孙权此时称臣,明显是权宜之计。我们应当趁蜀国进攻吴地的时候,率军入侵荆州,和蜀军一起灭了孙权。但是曹丕不答应,曹丕认为,自己登基,有孙权称臣是莫大的荣耀。连他父亲曹操当年都没有让孙权低过头,自己办到了,何不顺水推舟,封他个吴王呢?
于是,聪明的孙权假装低头,骗过了爱面子的曹丕。曹丕当然也不傻,曹丕要求孙权遣质子入洛阳,以示友好。孙权这时推脱说:太子有病,正在调理身体,等病好了立刻启程。当时孙权为了取得曹丕的信任,派原魏国大将于禁的手下浩周前往洛阳觐见曹丕,曹丕问浩周孙权是否真心臣服。浩周说:孙权曾经对天发誓,真心降魏。我愿意以家人百余口为孙权担保。于是曹丕相信了浩周,但是孙权却食言了。
孙权派陆逊在夷陵击败刘备后,就不再提派遣质子的事情。曹丕派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前往东吴共同盟誓,孙权拒绝见面。这时曹丕才意识到自己被耍了,于是派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全面进攻东吴,结果吴将朱桓斩杀魏将常雕,俘虏魏将王双,彻底击溃了曹仁军。曹丕看捞不到什么便宜,于是命令撤军。
之后,孙权重新和蜀国恢复了友好关系,断绝了同魏国的虚假联盟。孙权于火中取栗,在三方中占尽了便宜。
公元225年,不死心的曹丕率军再次南征东吴,却因为河面结冰而撤军。次年,曹丕病逝,孙权高兴了,趁机进攻江夏,没有攻克,于是撤军。
孙权在曹叡登基后又欺负了魏朝一把,他于公元228年派鄱阳太守周鲂诈降魏国大司马曹休,而魏国大将真是不长记性,忘记了当年的赤壁之辱(黄盖诈降),竟然相信了周鲂。曹休被吴军堵在石亭,差点全军覆没。曹休回去后,悲愤交加,生疽而死。
石亭大捷后孙权很高兴,此时魏国是小皇帝曹叡,而蜀国则是小皇帝刘禅,论资格他孙权终于可以称得上年长了。于是公元229年,孙权在臣下的劝进中放心的在武昌称帝,国号为吴,年号为黄龙。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曹丕和刘备相继称帝时,正是吴国最困难的时候。当时刘备虎视东吴,信誓旦旦的要为关羽复仇。而曹丕继位后态度不明朗,因此,孙权为了不使吴国受到双重夹击,选择隐忍,向曹魏称臣。夷陵之战后,孙权因为没有兑现送质子入洛阳的承诺,连年遭到曹丕的进攻,所以也没有机会称帝。当曹丕、刘备病死,曹叡的手下大将曹休被吴军击溃于石亭时,孙权终于感到吴国没有什么大的威胁了,于是安心称帝。孙权这样的行为,简直是政治联盟的最高水平,佩服,佩服。你觉得呢?
本回答独发于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当然有区别。
曹丕那是禅让,皇位是汉献帝公开转让的,虽然汉献帝本身不愿意,但禅让台上汉献帝捧玉玺交给曹丕这个行为说明,曹丕有足够的法理依据获得皇位。
刘备则是在曹丕称帝后,以曹丕杀害汉献帝夺取皇位的借口,用自己汉室宗亲的身份接过汉献帝的皇位。好歹,这说法也是个理由啊。
孙权没办法。曹刘都已经是皇帝,自己不称帝肯定就低一头,不管是接受曹家册封还是接受刘禅册封,理论上总得承认两人中的一位是皇帝。可承认谁是皇帝自己都不舒服啊,那就只能自己也当皇帝了。
但是,孙权没有称帝的法理依据。
所以,孙权只能含混其词地在祭天时说,天下大乱了这么多年,那曹操及曹丕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啊,篡夺汉室。然后,孙权依旧说不出自己当皇帝的理由。
只能引春秋故事将汉吴并列。实质是说,我不承认曹魏是皇帝,将来与汉帝刘禅平分天下。
这些,就是孙权折腾好几年才搞出来的,当然得花些时间来安抚内部世家,大家认可了那才能当皇帝。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
因为曹丕找到了自己相对合法的理由或借口,而孙权却一直没有找到,直到229年。
在中国历史上,从秦始皇开始,称帝这件事还是相当谨慎的,没有相当大的地盘,没有法理支持,还是很少人敢于称帝的。
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需要的凭借虽然越来越少,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只要占着巴掌大的一块地方,阿猫阿狗都可以称帝。所以大多以为,有自己的地盘了,干嘛不称帝呢?
但实际上,称帝这事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实力到了,适当提高自己的地位,有利于封赏部下更多的爵位和利益,因此对于提高部下的忠诚有一定好处。
但如果实力地位没到,贸然称帝,不仅会给人狂妄自大的印象,更重要的是,称帝意味着不再臣服于任何势力,会加重对手打击你的砝码和决心,其他势力也不会再把你作为拉拢的对象而只会把你当做对手。而如果不称帝。对各方面都还有回旋的余地。
对于割据政权这一点尤为重要,能对抗所有的对手固然是好,但如果被集中围攻一旦失败,称帝者几乎必死无疑。最典型的莫过于元末各路起义军,遍地烽火,谁称王称帝,元朝廷就打谁。而躲在角落里强大自己实力的朱元璋,取得了最后的成功。
因此,同样属于割据政权的曹丕、刘备、孙权来说,称帝不称帝都是有自己的考量的,并不是贸然做出的决定。
对于曹丕来说,称帝几乎是必然的。
另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曹丕手上有一个傀儡汉献帝,从汉献帝那里禅让帝位,名义上是汉献帝主动把帝位让给曹氏的,具备法理上的合理性。
具备称帝实力,又有法理支持,因此,220年初曹丕即位为魏王,年底,曹丕就称帝了。毫不拉稀摆带。
本来如果曹丕不称帝,刘备地位很尴尬,然而,曹丕称帝了,那么对于“汉室后裔”刘备来说,称帝也是必然之举了。
从法理上来讲,刘备政权得以立足的根本原因就是“兴复汉室”。如果曹丕一直不称帝,那么,汉献帝是名义上的汉室,汉室并未“倾颓”,那么刘备也不具备称帝的理由。但曹丕称帝了,那么汉室倒了(并且刘备放出消息,曹丕杀了汉献帝),刘备这个根正苗红的汉室后裔如果不称帝,那“兴复汉室”不就成了一句空话?而称帝既能顺应人心,重建汉室,又能继续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吸附那些“心存汉室”的人心,因此,刘备称帝是必然之举。
对于刘备的部下们来讲,要抬高自己的地位,也需要刘备称帝。不然的话,大家都是名义上的汉臣,现在曹丕已经“合法”的继承了汉的帝位,难道让大家臣服于曹丕吗?这显然不可能,因此他们也需要刘备称帝。
从地位和实力上来讲,刘备已经在219年称汉中王,再进一步就是称帝了。220年的刘备,正处于相对的全盛时期,除了关羽丢失了荆州以外,刘备手中还有汉中、巴蜀之地,也勉强具备称帝的实力。
从对手的角度来说,刘备本就与曹氏处于对立阶段,孙权也在偷袭荆州之后成为了敌人,刘备集团想跟孙权和曹丕一战,并没有和解的可能性,这样的情况下称帝有助于提振部队的士气,反而有利。
因此,刘备也有称帝的法理上和形势上的支持和好处,而不称帝有其坏处,因此刘备称帝也是必然的。
因此,曹丕称帝的次年春天,刘备就称帝了。
遍观华夏大地,随着交州士燮的归附和辽东公孙家名义上归附曹氏,名义上独立的政权仅仅有曹孙刘三家,现在曹丕和刘备都称帝了,孙权为何不称帝呢?
实际上,220年-221年之时,孙权此时还不具备称帝的合理性,称帝也不利于孙权的发展。
从法理上来说,虽然江东之地已经实际上独立了许多年,但名义上曹丕称帝之时,孙权的爵位仅仅是汉帝国的南昌侯、骠骑将军、假节兼荆州牧。
如果要称帝,至少还需要一些地位的提升和法理上的支持。而偏偏,孙权既没有匡扶汉室的借口,也没有个皇帝把位置让出来。
当然,法理上的理由还是好找的。但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虽然掌握着扬州和荆州之地,但孙权正面临着两方围攻的险境。
一方面,刘备急于报荆州偷袭之仇,从称帝开始,刘备就在积蓄实力,积极准备讨伐孙权;而另一方面,219年曹操亲自率大军在汉中取得了失败,刚刚称帝急于建立威望的曹丕,肯定会选择孙权作为练手的对象。
刘备这边孙权是避不开,那么曹魏这边,孙权就面临着到底是称帝让曹丕一起上,还是认怂给曹魏留下回旋的余地的问题。面对着这个现实,称帝等于树敌,因此任何一个合格的政治家都不会选择称帝。
孙权当然是个聪明人。曹丕称帝后,孙权就派遣使者厚礼谦卑的前去请求成为曹魏的藩属国。刚刚称帝的曹丕政治敏锐度不高,刚刚称帝就有人表示臣服当然很高兴。
曹丕顺手赐给孙权九锡,还册封孙权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这下把孙权的地位坐实了。
所以说,在220年-221年间,实际情况并不允许孙权称帝。
那么,孙权是不是一直就这样称藩呢?当然也不是。
孙权的称藩收获了极大的实际利益。不仅稳住了曹丕,在夷陵之战中得以只面对刘备一个敌人;同时还使得刘备进攻的时候必须留一支军队在江北防备曹丕,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刘备的力量。
随着夷陵之战,孙权战胜刘备,稳固了根据地。掌握蜀汉政权的诸葛亮遣使向孙权伸出了橄榄枝,重新结盟。既然不称帝的价值已经实现,现在同盟国已经称帝,孙权也需要一个皇帝的名头,才能跟刘禅平起平坐。因此,孙权也就不甘心对魏称藩了。
当然,这一点很快也就被曹丕察觉了。因此,接下来的几年中,魏吴之间在长江、淮河一带发生多次较大规模的战役,孙权也就无暇谋划称帝之事。
孙权也一直在为称帝之事而苦恼,没有好的机会,孙权决定创造机会。228年,番阳太守周鲂成功诱魏扬州牧曹休进攻东吴,著名的石亭之战爆发。吴军在陆逊的带领下成功打败曹休。
第二年,武昌等多地出现了封建时代的不常见现象,所谓祥瑞,比如麒麟等。于是,孙权携石亭之战的威望和所谓的祥瑞,顺利的称帝了。
总的来说,曹丕刘备称帝的时候,不称帝最符合东吴的最大利益,表面的臣服才最有利。而在这之后,孙权一直想称帝,但没有找到机会,直到228年,孙权才找到机会,因此,229年孙权就称帝了。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期待你的关注。
我们来看看这具体的时间进程。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比较有意思的是,关羽、吕蒙、曹操是相继死去的,而且间隔时间很短,所以三国演义就设计了关羽向吕蒙、曹操索命。
曹丕继位,成为新的魏王,改年号为延康,十月,汉献帝禅让给曹丕,改年号为黄初。公元221年三月,刘备听说汉献帝已被曹丕所害,就为汉献帝服丧,四月,刘备认为汉室大统不能断,所以也称帝,建立蜀汉,年号为章武,任命诸葛亮为丞相。
刘备称帝,汉献帝的遇害当然只是托词,毕竟当时汉献帝是被曹丕封为山阳公,这个是很好打听的,那刘备为什么要这样说呢?首先,汉也被魏篡,如果刘备不称帝的话,那么就是承认曹魏了,那就相当于是曹魏的臣了,所以必然得称帝。
其次,但是麻烦也来了,汉献帝还在呢?如果自行称帝的话,那么敢是谋逆的行为,但是如果是遥认汉献帝为帝的话,这个也不太现实,那么最好的办法,那就是说汉献帝已遇害,这样刘备称帝就顺理成章了,毕竟现在姓刘的诸侯,就剩下刘备了。
现在的情况就是,曹丕的曹魏,刘备的蜀汉,两个皇帝,那肯定是势不两立了,那么此时的孙权应该怎么做呢?在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孙权是向曹操控制下的汉朝称臣的,曹操封其为南昌侯、荆州牧、骠骑将军。
曹丕称帝之后,孙权向曹魏称臣,并且将于禁送回去,曹丕就封孙权为吴王、大将军,孙权改年号为黄武。公元222年,刘备战败于夷陵之战,曹丕也趁机发三路大军攻打吴国,最后朱桓将魏军打败,孙权向刘备示好,刘备也同意了。
公元223年四月,刘备病逝,十一月诸葛亮派邓芝访东吴。公元224年夏,孙权派张温访蜀汉。公元226年,交趾太守士燮病逝,孙权拿下交州。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公元228年八月,陆逊在石亭之战大败曹休。公元229年,孙权称帝,改年号为黄龙。
为什么孙权要在刘备称帝后八年才称帝呢?总的原因有三个,第一,如果孙权称帝,那么有可能遭到曹魏、蜀汉的攻打,第二,孙权拿下交州之后,实力也有所增加,第三,孙权看出诸葛亮的态度,才放心的称帝,三国鼎立。
原因很简单,当时孙权找不到能让别人信服自己称帝的理由。后来经过八年准备,孙权基本消灭了东吴内部的不稳势力,于是他就称帝了。
中国古代,称帝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一方诸侯想要称帝,仅仅有兵有权还不够,关键在于有没有法统。也就是说,称帝者要拿出让别人信服自己是皇帝的理由。如果理由不充分,下场就是袁术那样。轮不到群雄去讨伐他,袁术自己内部就会分崩离析。
通俗的说就是,连你这种阿猫阿狗都能自称为皇帝,那我为什么不行?
因此称帝这件事,必须要慎重,一定要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否则天下大乱!
魏文帝曹丕敢称帝,是因为他走的是上古禅让的途径。虽然曹丕篡汉的整个禅让过程非常的搞笑,但是,曹丕代汉的合法性没有问题。毕竟他是从汉献帝手上,合法的接过了汉帝国的社稷,并成为皇帝。而且,曹丕也没有害死汉献帝。
相比于曹丕,汉昭烈帝刘备称帝的合法性就要大打折扣了。他称帝的理由有两点:
第一、曹操名为汉相,实乃汉贼。汉献帝在曹曹操手上屡遭迫害,他身为汉室宗亲,并且还是汉献帝承认的汉室宗亲,有匡扶汉室的责任和义务。
第二、宣称汉献帝遇害,否定了曹丕代汉的合法性。因为刘备仅有汉室宗亲的身份还是不够的,毕竟曹丕走的是合法程序,所以刘备宣称汉献帝被曹丕杀了,否定了曹丕的合法性。而汉献帝在遇害之后,汉室不能没有皇帝,于是刘备就“勉为其难”的继承了汉室社稷。
二十五年,魏文帝称尊号,改年曰黄初。或传闻汉帝见害,先主乃发丧制服,追谥曰孝愍皇帝。——《三国志·先主传》
当时资讯极度不发达,汉献帝的死活确实很多人也不知道。所以刘备称帝,至少在当时看起来,也是合理合法的称帝。
综上所述,在汉末那个年代,称帝真的是一件很麻烦的事。纵是曹丕手握天子,天下十分他独占其七,他也要搞出一套极为繁琐且遭人嘲笑的禅让大典出来才能安心称帝。而刘备更麻烦,他还要宣称汉献帝已死,用连哄带骗的办法否定曹丕的合法性后,他才敢称帝。
最后,曹丕称帝,刘备也称帝。坐拥荆扬交三州之地的孙权尴尬了。
曹丕搞的那套合法禅让,孙权没条件;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他也没有。孙权倒是可以宣称汉献帝被曹丕杀害,但是这并没有什么用。因为就算曹丕真的杀了汉献帝,是篡汉之臣。那恢复汉室江山后也应该是刘姓子孙当皇帝,轮不到他来坐天子。
也就是说,汉献帝有没有遇害,曹丕的禅让是否合法,都跟孙权没有半毛钱关系!
并且,孙权还有一个很致命的弱势。因为他父亲孙坚不是江东士族,而是寒族出身。后来孙坚在淮泗招兵买马兵马,孙策带着兵马杀回了江东,因此孙氏一族在江东士族的眼里,完全就是个外来户。
因此,站在公元221 年,曹丕、刘备先后称帝的背景下。孙权只有两个选择:
第一、不承认曹丕,继续以汉臣自居;
第二、不承认刘备,向曹丕称臣纳贡;
而称帝是绝不可能的,因为在江东士族的眼里的孙权,与袁术之流无异!
于是,孙权选择了向曹丕称臣。
道理嘛,很简单。曹丕和刘备,一个是代汉自立,一个延续汉室。如果他不承认曹丕的合法性,他就只能以汉臣自居。而汉朝已经不存在了,他只能承认刘备的合法性,毕竟刘备的国号是汉。但是刘备只有个益州,并且还跟孙权有仇。孙权不傻,还是当曹丕册封的的吴王要好一些。
公元222 年,孙权接受了曹丕册封他的吴王爵位,吴国正式建立。
说到这里,有个理解误区要解释一下。汉末三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建立,是以封公爵为起始时间的。比如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就标志曹操拥有封建社稷,建立国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政权的权利了。曹操在建立公爵级别的魏国之后,他可以任命只臣属于自己的文武百官。那些他任命的文武百官不再需要向汉室效忠,也不需要食汉朝的俸禄。
如果公爵再往上提一级,变成王爵,那就等于坐实了国中之国的身份。
曹丕直接封孙权为吴王,等于承认了孙权国中国,独立于魏朝之外的藩王身份。这个时候的孙权,其实得大于失,他起码给自己谋取了一个独立藩王的身份。
然而没过多久,曹丕就跟孙权闹掰了。
就在孙权接受曹丕册封的同年,魏国举三路大军伐吴。孙权也不甘示弱,也以三路大军进行还击。最终魏军的战果不如预期,只得于次年全面引退。
为了缓和与刘备的关系,孙权正式派太中大夫郑泉前往白帝城拜谒刘备,蜀、吴两国重新通好。到了第二年四月,刘备病逝。孙权与诸葛亮缔结同盟,孙权承认了蜀汉为汉朝延续的正统身份。
至此,孙权便不再强调合法性的问题。曹丕那个皇帝,他不认;刘禅那个皇帝,孙权表面上承认,而他自己则隐忍不发,只为自己做皇帝积蓄实力。
又过了几年,孙权积蓄了足够的实力。尤其是在石亭之战中大败曹休后,孙权拥有了空前的威信。江东士族对他心悦诚服,于是他也就不再避讳称帝一事,于公元229年在武昌称帝。
孙权称帝后,蜀汉国内大骂孙权。甚至有人扬言要出征伐吴!但是诸葛亮认为,孙权早有称帝的野心。现在他已然称帝,蜀汉承认与否都改变不了这个结局。并且吴蜀弱,曹魏强,不能因小失大。于是诸葛亮便遣使赴建业,承认了孙权的帝位。
总的来说,三国君主称帝这个事情。曹丕有合法性优势,他称帝没问题;刘备靠舆论抨击曹丕的合法性,他称帝也没问题。孙权既没有合法性,也没有舆论优势,他在公元221年那个当口,没有任何能够称帝的理由。
至于孙权要隐忍八年才称帝,是因为他要为自己称帝谋取资本。毕竟江东士族视他为外来侵略者,荆州也只是刚刚收入囊中,孙权需要时间去消化反对他的势力。在经过了八年的消化后,孙权称帝已无障碍,于是孙权便于公元229年称帝了。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率先登基称帝,隔了一年后,刘备按耐不住也在蜀国称帝,而作为三国的大玩家孙权为何却推迟8年才称帝呢?是他畏惧魏蜀两大势力还是另有其因,请听笔者娓娓道来。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曹丕称帝的背景。建安二十五年(220),一代枭雄,汉丞相、魏王曹操病逝,他的儿子曹丕继承了父亲的官位,成为东汉最后一位丞相。
他成为最后一任,倒并不是汉献帝废立丞相,而是身为丞相的曹丕“废立”了皇帝,不过碍于声名,这次废帝美其名曰:“禅让”。
曹丕等了很多年,可是他的父亲好像就没有取代汉帝的念头,坐到丞相、魏王的位子便不再继续向上觊觎了。父亲死后,他便迫不及待地为自己堂而皇之称帝营造声势。
凡是圣君明主出世必有异象,《三国志》里记载,中原大地上发生了这样的怪象:五十年前,有人在曹氏的老家谯郡看见黄龙,当时的太史令单飏说:“其国后当有王者兴,不及五十年,亦当复见。天事恆象,此其应也。”说这个地方会有王者兴起,且五十年内,黄龙会再次出现。曹操死后三个月,又有人见到那条黄龙,似乎是验证了他的话。十月,曹丕终于遂愿,由魏王变为魏帝,站上了权力的最高点。汉帝禅让给魏王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益州,传到刚称汉中王不久的刘备耳边。
刘备怎么会接受这个事实,他这个汉中王名义上是汉朝的王,称王时还象征性的给汉帝上过书。如今汉朝变成了魏朝,他难不成要受魏国的管辖?为了取得古人历来看重的“名正言顺”,他也开始积极策划称帝。
刘备也深知造势的重要性。不知他指使还是真有人热衷传谣言,总之蜀汉的情报系统就是显示:曹丕在称帝后谋害了汉帝。刘备立刻是痛哭流涕,为汉帝发丧,“追谥曰孝愍皇帝。”
这样,虽然汉帝其实在北方活得好好的,但在蜀汉人民的心中,他已经死了。这下子刘备也有正当理由了,你曹丕根本不是受禅,而是先逼迫让位,后害死汉帝,罪大恶极,魏朝就是个伪朝。
然后又是熟悉的剧本,有人在武阳赤水瞧见了黄龙。还有人说,西南有黄气,且“时时有景云祥风。”再是大臣们一齐上书说,按照星辰规律,西方应当有圣主出现。经过一番造势,刘备终于在一年之后,即蜀章武元年(221)称帝,改元章武。
至此,魏蜀在数月之内先后立国,而东面的吴则没有什么加入称帝的队伍,孙权还是安安分分的经营着他的江东。
其实说来也对,称帝的那两位,一个受汉帝亲自禅让,一个就算是自称但那也是汉室宗亲,高祖之后。而孙权则无名无份,如果贸然称帝,必然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这是其一。
其二,东吴袭取荆州,与刘备决裂,倘若急于称帝,将以往向曹丕示好而被册封的吴王抛到一边,势必同时又结恶曹丕,失去和任何一方交好的可能。
实际上,早在曹丕、刘备相继称帝后一年中,就有大臣劝过孙权称帝,可他推辞说:“汉家堙替,不能存救,亦何心而竞乎”。誓要和其他两位划清界限,俨然一副大义凛然的忠臣模样。可实际上,他在观察局势,寻觅时机。
到了太和三年,即建兴七年(229),局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几年里,孙权和蜀汉重归于好,恢复同盟,又与魏国断交。自诩大汉正统的刘备早已去世,蜀汉当权者诸葛亮当年曾力劝刘备抛下仇恨,继续联手抗魏。
这种情况下,魏国有何反应已经无足轻重,而蜀汉为了保存联盟,即使有不满也只能忍下。因为时机已然成熟。
于是,在三国时代很忙的黄龙再次出现在东吴的土地上。这次是有人说在夏口、武昌见到了黄龙。(敢情这黄龙是满三国的跑,凑热闹不嫌事儿大。)
孙权继承大统,改元黄龙。一切顺顺利利,甚至,蜀汉还派出使臣祝贺孙权登基。孙权审时度势,权衡利弊,缓缓称帝,能够综合全局,因时讨好魏蜀双方,在成就大业之前耐心蛰伏,不愧是“生子当如孙仲谋。”
东汉末年,汉室式微,天下风起云涌。赤壁之战后三分天下的局面已初步形成。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有野心之人,对帝位是虎视眈眈,想要取而代之。
可是,当皇帝也不是儿戏,不是谁想当就能当成的,有前车之鉴袁术贸然称帝群起而攻之的下场摆在那里,这些人不得不谨慎行之。
曹操一生也没敢称帝,不过他为曹丕称帝打下坚实基础。
曹丕掌权后,于公元220年迫使汉献帝刘协退位,建立了曹魏。
一年后,公元221年,刘备在益州成都也宣布称帝,建立了蜀汉。
同一时期的孙权,直到公元222年才在武汉宣布称帝,整整晚了8年。当然,孙权这么晚称帝是有其必然原因的。
称帝讲究“名正言顺”
当时的封建礼教很严重,“名不正则言不顺”。在中国历史上,称帝那是一件天大的事,不仅需要实力担当,还得“名正言顺”。
比如说尧舜禹之间的禅让,有一脉相承的意思,讲究正统,有正当的名份才能得到认可。
武则天为了她称帝的合理化,还假借佛经宣称自己称帝是天命呢;就连N年后的清朝政府为了渲染自己称帝的合理化,还要粉饰前朝。
曹丕称帝有汉献帝禅让,篡位与禅让虽然结果一样,但意义却大不相同,可以让曹丕称帝名正言顺,不被冠以乱臣贼子的称号。
刘备称帝他可以说自己是汉室后裔,称帝是延续汉室,匡扶汉室。都有其正当理由称帝。
孙权呢?什么也没有,既没人禅位给他,也不是什么世家大族,更不是什么皇亲国戚。更何况,孙家就有血淋淋的血泪史摆在那里提醒他。
父亲孙坚无意中得到传国玉玺,却引来杀身之祸;哥哥孙策有志有谋,虽说征服了江东,却被士族所害的噩运。
曹操就是因为怕背上乱臣贼子的罪名而拒绝称帝,孙权此时更不敢强行称帝了。
他可以称王,称帝则师出无名。毕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孙权他的处境由不得他称帝,若是操之过急,执意为之,怕是会落得和袁术一样的结局。
内忧外患,时局不利
在三国时期,世家大族的势力是很雄厚的,对当时的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孙家并不是江东世家大族,本身征服了江东就引起这些人的不满,这些士族只不过是为了利益才投靠了孙家。
并没全心全意拥立孙家,江东政权在此时孙权还不能一言九鼎。
而且,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集十万精兵,与孙权发动了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后,曹丕也是多次与孙权发动战争。
如果孙权在此时称帝那是自掘坟墓,必会引来蜀和魏的共同夹击,哪能保全。
孙权不仅不傻,而且能充分认识自身实力,明白当前形势,知道审时度势。此时称臣是他最明智的选择。
等待时机成熟
没有正当理由称帝,那就得凭自己足够强的实力,让自己称帝无人敢阻挡。
为了称帝,孙权先假意臣服于曹魏,获得吴王封号。后来又重新与蜀国连盟,维持三国平衡。
孙权一生一直在玩这些把戏,不断称臣、不断连盟。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加强自身实力。
公元221 年到公元222年,孙权不仅击败了气势汹汹的刘备,赢得夷陵之战;更击退了强大的曹魏。
孙权经过几年的努力,江东局势已经安定,深得民心,称帝已水到渠成,只不过他一直在寻找一个契机。
石亭之战的胜利,为整个东吴迎来重要的转折点,为孙权称帝找到最好契机,成为孙权称帝的理由。而且,周围环境也发生了改变,曹魏在石亭之战中损失严重,许多都不能组织起强有力的对吴战争,孙权称帝曹魏已无可奈何。
而蜀汉需要借助孙权的力量来对抗曹魏,孙权称帝得到了来自蜀汉的支持。最终,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南京。
由此,相对于曹丕和刘备称帝,迟到了八年之久。但是,八年的等待无疑是值得的。
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天下无难事,唯坚忍二字,为成功之要诀。
此时曹丕、刘备已不在人世,只有他笑到了最后,而且吴国也是三国中最后一个被灭的。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我们在读三国的时候,经常以曹操、刘备、孙权相比,然后分析三方势力,其实,曹操根本就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曹操死后,曹丕篡汉,改国号为魏;次年,刘备称帝,建国号为蜀;再加上孙权,才算真正开启三国时代。
除此之外,孙权比曹操和刘备都要小很多,曹操和孙坚相差无几,曾经还和孙坚指着小孙权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而孙权比曹丕就大那么几岁。孙权算是比曹操和刘备小一辈。
为什么曹丕和刘备都称帝后?孙权过了八年才称帝。
因为,那年曹丕死了,可以说,刘备和曹丕不死,孙权还真未必敢称帝。
当时,三国曹丕称帝后,魏国实力一直是最强的,孙刘联军正面战场也未必能打过曹魏,孙权所倚仗的就是东吴的水军,然而东吴水军只能够东吴自保,不能支撑北上图魏,所以,从始至终,东吴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伐魏。
而刘备称帝后对东吴发动夷陵之战,对东吴也的确有很大的震撼,一方面是魏国想要成为天下共主,一统天下,一方面是要恢复汉室,名号当然,所以,孙权如果在曹丕和刘备在的时候称帝,很可能会遭来攻打。
而孙家两代三主,所努力的事情就是坐拥江东而已,所以,如果不是条件允许,孙权真的不敢称帝。
孙权早就按耐不住了。之所以不称帝,这正是孙权明智的地方。
注意此图不是称帝时间,而是三国形成时间
曹丕不是称帝,是篡位于汉献帝。曹丕在曹操没死的时候就一直鼓动他爹取汉代之,其实他自己才是最按耐不住权利欲望的那个人。公元220年,在曹丕的逼迫下,汉献帝这个苦难的末代皇帝最终把皇位让给了装模作样的曹丕。
刘备是不得不称帝。汉室已亡,刘备必须堂堂正正地打起恢复汉室的大旗了。至于说刘备是为汉朝的基业,还是为了个人的私利,都没什么可挑剔的,称帝这事众望所归,势在必行。
聪明的孙权最稳重。孙权当时的形势不容许他称帝,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占。具体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刘备称帝后就发动对东吴的战争,理由是为刘备的二弟关羽报仇,而东吴的陆逊正是罪魁祸首。孙权与刘备讲和,刘备不肯,于是孙权改向魏国称臣,以防止魏国也来凑热闹。可是曹丕这个人事后诸葛亮,后来又觉得东吴其实是假投降,真实目的其实是利用自己,曹丕于是又派兵攻打东吴。两面受敌,孙权称帝的外部条件不成熟。
二,夷陵大战东吴虽然大获全胜,但是东吴的一贯方略没有变,那就是联蜀抗魏。而蜀国已无力再跟东吴打了,再者刘备死后诸葛亮主政,他的方略也没变,那就是联吴抗魏。两国一商量,重修于好。此时孙权更没理由称帝了,蜀国已占据恢复汉室这个道义制高点,孙权如果再称帝,那就是对汉室不忠,对蜀国没有诚意,蜀国当然得再跟东吴打仗了。
三,孙权称帝魏国也不干。魏国志在一统天下,孙权就是主要竞争对手之一,如果孙权称帝,势必会产生一连串富贵魏国不利的反应,这无疑对魏国极其不利。而魏国势必也会改变国策,重新考虑攻打东吴。这一点孙权当然知道,忍一时风平浪静,所以他没有称帝。
一直到229年,此时曹丕已经死了,他儿子曹叡还小,权利还没抓稳。魏国国内司马懿还在跟曹氏宗亲的当权者内斗,无暇东顾。再者,当时魏国还在和蜀国打仗。蜀国经过休养生息之后,诸葛亮就开始北伐魏国了,蜀国也腾不出手来盯着东吴。
华裔女赌王就此没落,生前让所有 浓情端午粽飘香,青浦邀你“云体 上海:“云端”展现端午节文化内 “甜咸大战”!明星艺人们喜欢什 如何做一个男人喜欢的情人(如何 当你和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如何在昏暗的光线下设置快门速度 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世上做坏事的人死后会面临什么因 拜登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步是什么? 同意/不同意: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二战后,德国在调和分歧方面做得 亚伯·林肯恨白人吗? 一个编辑能把你的故事毁得有多严 现在的iPhone6还能坚持再用一年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现在买房是不是最便宜的时候,现 我身边的农业银行营业厅关了,AT 欧洲媒体评选CBA最有实力球员, 荣耀play的6+128和荣耀8X的6+128 蚂蚁集团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请问机友华为mate30P与华为mate3 听说老詹修剪一次指甲需要5小时 为什么说宝宝“一月睡二月哭三月 戴笠人称戴老板,这个是怎么叫出 没有工作能一次性补缴社保么? 我想知道定向师范生和免费师范生 肺癌引起的咳嗽是怎样的呢? 5000mAh电池的5G手机推荐吗?要 恒大亚冠表现“差强人意”,你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