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谢邀请

1、汉朝 (公元前202年 —公元 220年)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前202年—8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后世史学家亦称两汉。

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篡汉自立的短暂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学者亦将蜀汉列入汉朝的延续而将其归入汉朝的一部分,如此汉朝灭亡则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说法均将由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归入三国史中。

两汉时期是当时世界上一个伟大的一段历史,汉高祖至汉文景时期的汉朝,经济实力直线上升,成为东方第一帝国,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中亚和西域各大国也都闻而惧之。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帝国已经成为世界上 大汉帝国行政区域最强大的帝国,匈奴帝国战败而向北狼狈逃遁。张骞出西域首次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开通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后蒙古人的叛乱。正是因为汉朝的声威远播,外族开始称呼中国人为“汉人”,而汉朝人也乐于这样称呼自己,“汉”从此成为了伟大的中国华夏民族的永远的名字。

汉代起初在汉高祖刘邦时根据五德始终说,定正朔为水德,到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朝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了这种说法,从此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了这种说法。因此汉朝有时也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炎刘”。

汉代为汉高祖刘邦建立的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前期定都长安,又称西汉、前汉;后期定都洛阳 汉长安城复原图,又称东汉、后汉。 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个强盛、富饶的王朝,它继承和巩固了秦朝开始的统一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因此,西汉王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西汉共传十四帝,前后经历210年。

西汉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华各民族的核心汉族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原战国时各国的文化便相互渗透融合,到西汉时中华地区在典章制度、语言文字、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多方面都逐渐趋于统一,构成了共同的汉文化。从此中华地区的各族就出现了统一的汉族。汉族和周边各少数族都是汉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成员。汉族由于文明程度较高,在中国各兄弟民族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历史发展和自然形成的结果。汉以后历代的朝代名称虽有变换,但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地位始终未变。







最佳贡献者
2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多年来一脉相承。每个历史朝代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而又丰富史学遗产,值得我们很好的去学习。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统一王朝,可与当时历史上的罗马帝国相媲美。汉朝是中国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汉族在这一时期得名,汉族由于文明程度较高,在中国各兄弟民族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历史发展和自然形成的结果。汉以后历代的朝代名称虽有变换,但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地位始终未变。今天就来说说汉朝给我们带来了那些宝贵遗产:

一,独尊儒术,创办太学,为加强统治思想奠定和提供理论基础。(1)儒学主张的大一统思想和完备的王制理论以及严格尊卑等级观念,符合汉王朝加强中央集权 维护统一 建立和巩固社会秩序的需要。自汉文帝以来儒学的影响不断增加。(2)为提高儒学在官学中的地位,汉武帝建元五年,将不治儒经五经太常博士一律罢黜,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并接受董仲舒建议,建立太学,设置博土50人,培养儒生官僚,为统冶阶级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二,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君主专制的统治地位。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西汉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汉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得以巩固。当前中国实行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但不是君主专制体制。

三,建立陆地和海上的两个丝绸之路,对外贸易逐渐开放和发达。(1)西汉中期以后,建立了自河西走廊通往中亚 西亚以及欧洲的丝绸之路,主要出口丝织品,进口毛织物香料珠宝等等(2)当时的番禺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海上丝路开始形成。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

四,汉朝史学取得辉煌成就。出现了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两部史学名巨著。还有《东观汉记》为撰写《后汉书》提供重要依据,《吴越春秋》和《越绝书》开创了后代写地方史志的先河。

五,汉赋 散文 乐府诗歌对文学史的贡献。(1)赋从骚体演变而来,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汉朝开始流行,代表作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2)汉朝散文以书策最为知名。贾谊的《过秦论》《治安策》,对后代散文产生了深远影响。司马迁的《史记》成为汉代散文的典范。(3)汉代朝廷掌管音乐的机构称乐府,其职责之一就是从民间采集民歌,加工配乐后,称作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的代表作。受乐府诗的影响,汉朝又出现了五言诗,《古诗十九首》大部分是五言诗,可于乐府诗相媲美。

六,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兴起,形成了两大宗教教派。(1)佛教产生于古印度,在西汉末年经由中亚传入中国。因汉明帝感梦,初传其道 的说法最为有名,证据更充分。公元68年,修建了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2)东汉后期民间巫术与黄老学说神仙方术结合,形成早期的道教,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

七,科学技术的成就,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1)天文学,汉代天文学较为发达,《史记.天官书》祥细记载了二十八星宿的名子和位置,并能再过星辰运行准确推行出二十四节气。还保留了对日食和太阳黑子的记录。张衡改进浑天仪,发明地动仪,力主浑天说。(2)历法,天文学的发展推动历法的改进。汉初沿用的“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已与汉朝时令不合,汉武帝太初元年,改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太初历是中国第一步记载完整的历法,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又改为更加精密的“四分历”。(3)数学,吕后时期的《算数书》奠定了《九章算术》的基础。细分为方田,栗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九章,包含246个算题,在代数和几何学方面尤为突出。它的成书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的形成,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4)医学,汉代是中医学的奠基时期,《黄帝内经》是最早的医书,《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专著,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成为医学名著,张仲景也被后世誉为“医圣”。(5)造纸朮,中国古代的书写材料主要为竹简木牍和缣帛。竹牍重,缣帛贵,都不适合量产制造和使用。西汉时己经出现植物纤维纸,但技术不成熟不利书写,东汉宧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利用麻头树皮破布等廉价材料,造出高质量的纸,方便书写,宜于推广。此后技术日益完善,到东晋末年,已完全取代简帛。再后来传入日本朝鲜,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为世界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西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8年),由刘邦创立,定都西安。是中国历史上的大统一王朝,共历十二帝,享国二百一十年。东汉(25年—220年)由刘秀创立,定都洛阳。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汉朝。自汉朝起,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圈宣布创立,为华夏文明能够持续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大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历史时期之一,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等均是领先世界同期历史,他为我们这个民族留下的历史遗产多如瀚海,甚至不夸张的说,他对我们这个民族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那么,大汉王朝给我们这个民族留下了多少历史遗产呢?

一,政治制度方面的发展。大汉王朝实现了将国家权力进一步向中央集权推进。秦朝建立后,废除了分封制,建立了郡县制,把行政权和军权分开,地方官员全部由中央委派,并且地方官员在所任地方只享有行政权,没有军权,没有了军权,地方只能听从中央的管理,实现了中央集权。在汉朝建立后,开创了察举制,进一步集中了天下贤才,为中央集权提供了基础。虽然察举制有它自身的缺点,但确实是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央集权提供了条件。中央集权仍是我国治理国家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同其一脉相承的。

二,思想文化的繁荣。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此后两千年中国王朝思想文化的基础,此后中国大一统王朝均是以儒家思想来统治国家的。汉朝开始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统治的思想基础,主张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王权,受到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极力推崇,成为2000多年来中华文化的主流和正统思想。汉武帝开始在京师长安设立太学,开始教授儒学中的经学,至东汉光武帝时期太学生一度多达三万,可见当时儒家思想文化的兴盛。汉朝进一步奠定了汉民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东亚地区的社会主流文化。直到今日,儒家思想文化仍旧是中国的主流思想文化之一,在当今法治与德治相并举的时代,儒家思想文化仍充斥在我们生活、工作、交流的方方面面。

三,军事的强大。汉朝的军事贡献是历代王朝军事的巅峰之一。汉朝破匈奴、控西域,彻底奠定了国家兴盛的局面,将大汉的威名传向四海,所谓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不是说说而已,是会进行实实在在的灭国战争的。而封狼居胥、勒石燕然也成了以后将军们毕生追求的生命高度,而汉宣定胡碑文,让四周方知: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如今我们也在努力发展军事,争取早日能够实现:无论我们在哪里,背后都有一个令人向往、不敢亵渎的祖国!

四,经济文化的繁盛。汉朝的经济体量约占当时世界的23%,与当时的罗马帝国同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至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加强了与西域诸国的联系,更是将对外交流的路线也不断向西延伸,最终通过安息与当时的古罗马帝国取得联系,进行了交流,将汉朝的各个方面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如今国家重开丝绸之路,实行一带一路等政策,不得不说是对其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当然,汉朝对我们的影响早已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说的语言叫汉语,我们穿的民族服装叫汉服,甚至我们的民族也叫汉族,我们当为之自豪,当继承先朝的精华,努力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恢复汉唐雄风!

4

大家好,首先,新恒非常荣幸回答题主的这个问题,中华儿女站在陕西咸阳原上面对汉朝帝王陵那高大的封土冢,遥想大汉雄风,多少气魄。怎能不思考汉朝给我们留下的丰厚的文化与物质遗产。汉族的形成、汉人的称谓……从社会制度、思想文化到汉民族生活方式与习俗,我们今天的生活有多少不是从汉朝传承而来的?而在汉朝确立为指导思想的儒家学说,更是潜入了中华民族的骨髓,成为中国人难以磨灭的精神气质。

  在鉴赏汉代铜镜时,鲁迅对汉代文化特征有过一番评论。他说:“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汉唐虽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绝不介怀。”这位虽不专门治史却对历史有透彻理解的思想家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时往往多有悲凉感慨,然而他对于汉代民族精神之所谓“豁达闳大之风”的深情赞赏,却以积极肯定的态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鲁迅用“遥想”两字感叹着汉代和今天的历史距离,其中也表露出对历史过程中文化精华遗失的遗憾。不过,从汉代到今天,有历史的遗忘,也有文化的继承。我们站在陕西关中这片汉王朝以之为政治经济重心地方的黄土地上,可以感受到当时的人们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西风残照,汉字陵阙  位于渭河北边的咸阳原现今是满目黄土。在汉代,这里却是一派浓绿。西汉王朝十一个皇帝,除了汉文帝霸陵和汉宣帝杜陵在渭河以南而外,其余九座帝陵都集中在咸阳原上。  我们在帝陵漫步。如果你运气好,或许会在草丛中发现一面汉代的瓦当,上面的文字有可能是“高安万世”,或者是“永奉无疆”。不过,我们知道,这些帝王在高冢之下,实际上很难真的“高安”,也绝不可能享受“永奉”。西汉帝陵几乎都在王莽统治末年的社会大动乱中遭到破坏,有的帝陵在人葬一二十年之后就被盗掘。  虽然陵墓被盗掘,墓室中的财宝已经被洗劫一空,然而高大的封土冢,仍然傲视风雨,屹立了两千年。这就像是王冠被击落在地,朝堂上溅染了血污,但是皇帝制度、专制机构、官僚政体,依然顽强地存在着,一直到20世纪初年,竟然百代不衰。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权,但是秦的统治未能长久,只维持了15年就被民众暴动所推翻。随即建立的汉王朝真正使得这种政体巩固强大。  

汉朝因汉水得名。在秦末战争中,当项羽和秦军的主力苦战时,刘邦抢先进入关中,在轵道受降,秦王朝宣告灭亡。项羽入关,以强大的军势压迫刘邦,于是发生了鸿门宴的故事。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到汉中就职。后来刘邦暗渡陈仓,平定三秦,又出关和项羽决战。楚汉之争,激战数年,项羽的霸业在垓下结束,刘邦统一了天下。这个新的统一王朝被定名为“汉”。因为汉水地位的尊贵,天上的银河也被称作“汉”。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将汉族男子也称为“汉”,“汉”后来又成为男子的通称。《北齐书》中已经可以看到“汉”作为男子个体人身称谓的例子。《旧唐书》又出现了“好汉”的说法。陆游说:“今人谓贱丈夫曰‘汉子’,盖始于五胡乱华时。”这样的说法,应当是有根据的。

喜欢的朋友点赞评论!顺便给@义渠故人新恒 点个关注也是极好的!谢谢!祝来往的兄弟姐妹们万事如意!

5

大汉王朝给我们最大的遗产:汉民族的概念在汉朝开始形成,从此汉民族走向世界。

站在陕西咸阳原上面对汉朝帝王陵那高大的封土冢。遥想大汉雄风。多少闳放,多少气魄。怎能不思考汉朝给我们留下的丰厚的文化与物质遗产。汉族的形成,汉人的称谓……从社会制度,思想文化到汉民族生活方式与习俗。我们今天的生活有多少不是从汉朝传承而来的?而在汉朝确立为指导思想的儒家学说。更是潜入了中华民族的骨髓,成为中国人难以磨灭的精神气质。


在鉴赏汉代铜镜时,鲁迅对汉代文化特征有过一番评论。

他说:“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汉唐虽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绝不介怀。”这位虽不专门治史却对历史有透彻理解的思想家评价中国传 统 文 化 时往 往 多 有 悲 凉感 慨 ,然 而他 对 于 汉 代 民 族 精 神 之 所 谓“豁 达 闳大之 风 ”的 深情 赞 赏 ,却以积极 肯 定 的态 度,给 人 们 留下 了 深 刻 印象 。

▲西汉疆域图

鲁迅所说的“魄力”、“气魄”,当然已经不限于艺术,而涉及了文化精神。

当时的汉人,比后来一些历史时期有更多的率 真 ,更 多 的 勇 敢 ,更 多 的质 朴 ,更多 的 刚 强 。 而 我 们 国 民性 中为 近 代 激进 学 者 所 深 恶 痛 绝 的 虚 伪 与懦 弱 , 曲折 与 阴 暗 ,在 当 时 还 并 不 明 显 。 有 人说 ,当 时是 中 国文 化 的 少 年 时代 ,是有一 定 道 理 的 。少 年 的 真 纯 和质 朴 ,正是汉 代 主 流 文 化 风格 的特 征 。

鲁 迅 用 “遥 想 ”两 字 感 叹 着 汉 代和今 天 的 历 史距 离 ,其 中也 表 露 出 对 历史 过 程 中文 化 精 华遗 失 的遗 憾。

6

秦始皇第一次统一了中国,书同文车同轨,可我们为什么不称秦人而叫汉人呢?可见汉朝在中国文化的整合阶段做出了重要的奠基性的贡献。

在汉朝,完成了五件具有中国文化奠基性的事件,第一是贾谊的《过秦论》完成,检讨了秦二世而亡的原因和功过,为汉朝奠定了柔和执政,无为而治的基本国策和政治形态。第二,开展大规模的“拾遗校勘”,重建了在焚书坑儒中被几乎销毁殆尽的文化典籍,我们今天能读到四书五经,全是汉朝的重修。第三,在董仲舒的建议下,独尊儒术,中国的立国文化从此建立,成为国教。第四,佛教传入,逐渐融入到民众的生活中,儒释道框架逐渐成型。第五,司马迁作《史记》,第一次提出并完成了中国人的道统学说,由此解决了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的信仰从此建立。可见汉朝在中国大一统的整合上做出了史无前例的贡献,从此全中国人以汉人自称,以同是炎黄子孙自诩,以儒家思想为傲,从此中华文化绵延两年不断不辍。

7

遗产一:民族的确定。

我们的名字来源于一条江。当西楚霸王项羽将首先进入到关中的刘邦分在汉中时,有一个被称为汉中王名字出现了。后刘邦建立了汉帝国,汉帝国的发展过程当中逐渐走向强大,影响力超出了亚洲,冲向了世界,因此后人称我们为汉族。

遗产二:是中国人的骄傲。

汉帝国的历史延续了400多年,这400多年中我们走向了世界。向世界展示了大汉帝国的威力以及文化的辐射力。是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前期大一统局面最强大的时期,是汉民族的骄傲。

遗产三:使中华文化的走向世界。

如果说夏商周时代是中华文化的一个萌芽期的话,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华文化发展并慢慢走向成熟的阶段。走向成熟的中华文化在汉以前,只是在中原这一范围内不断传播。汉帝国的400年时间里,尤其是汉武帝时期,战争将汉文化带到了北方草原,带到了西域,带到了朝鲜半岛,带到了日本带到了东南亚等区域,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大汉帝国功不可没。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赘述了!

@问答 @麇子文史 @论史 @历史禁地

8

站在陕西咸阳原上面对汉朝帝王陵那高大的封土冢,遥想大汉雄风,多少气魄。怎能不思考汉朝给我们留下的丰厚的文化与物质遗产。汉族的形成、汉人的称谓……从社会制度、思想文化到汉民族生活方式与习俗,我们今天的生活有多少不是从汉朝传承而来的?而在汉朝确立为指导思想的儒家学说,更是潜入了中华民族的骨髓,成为中国人难以磨灭的精神气质。

  在鉴赏汉代铜镜时,鲁迅对汉代文化特征有过一番评论。他说:“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汉唐虽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绝不介怀。”这位虽不专门治史却对历史有透彻理解的思想家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时往往多有悲凉感慨,然而他对于汉代民族精神之所谓“豁达闳大之风”的深情赞赏,却以积极肯定的态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鲁迅用“遥想”两字感叹着汉代和今天的历史距离,其中也表露出对历史过程中文化精华遗失的遗憾。不过,从汉代到今天,有历史的遗忘,也有文化的继承。我们站在陕西关中这片汉王朝以之为政治经济重心地方的黄土地上,可以感受到当时的人们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下马陵头草色春   今天西安市碑林区有一条下马陵街。据说,下马陵是西汉大儒董仲舒的葬地,他的学生们每次经过这里都下马步行,所以称作“下马陵”。也有人说,“下马陵”的得名,是因为汉武帝每次经过董仲舒墓,都下马致敬的缘故。后来因年代久远,渐渐讹传为“虾蟆陵”明代正德元年(1506),这里建造了董子祠。嘉靖年间,出现了董子祠。同时又出现了董子墓。清康熙六年(1667)又扩建了祠堂,并且在门前刻石“下马陵”。   董仲舒的名字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特殊的光辉。汉武帝即位之初,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统治,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大举贤良文学之士。儒学著名学者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在回答汉武帝策问的对策中说,秦王朝灭亡以后,秦奉行的“以吏为师”的流毒至今没有洗刷干净,要想仅仅只凭“法”和“令”而求得国家治理的成功,是不可能的事。要想改变积重难返的风气,就要采取“更化”的手段,尤其应当重视意识形态的作用。“教化大行”,则可以实现“天下和洽”的境界,天下民众都遵守儒学的规范,言行就都合乎儒家的“礼”和“道”,天下就可以安定。   董仲舒文化体制改革理论的核心,是要提高儒学的地位,使儒学成为思想文化的正统。他说现在各家学说纷呈,人民信仰不同,导致当政者无法坚持“一统”的政治理念,以致法制频繁变更,臣民不知所守。因此应当禁绝与孔子之术有所不同的学说,以求实现思想的统一。   董仲舒所谓的文化思想的“一统”其实和政治的“一统”是一致的。如果百姓都遵守儒学规范的准则,也就可以无条件地服从君主,这就为政治的一统奠定深入人心的根基。这样的主张,立即被汉武帝认可,于是,在汉武帝时代,完成了“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文化体制的转变。儒学从此成为思想文化的主导。

高山仰止太史公   陕西韩城有司马迁墓、司马迁祠,东临黄河,西倚梁山,是一处千古文化胜地。经过“汉太史司马祠”牌坊,踏着大石铺砌的“司马坡”而上,就看到一座木牌坊,上面题写“高山仰止”4字。此后坡势愈为急峻,经过山门,看到“河山之阳”砖牌坊,就到达了司马迁祠。   司马迁曾经参与主持制定新的历法。新制定的《太初历》虽然只使用了189年就被《四分历》代替,但是《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也就是以正月为一年中的开头,这一制度,后来一直沿袭。而司马迁完成的《史记》一书,则是西汉时期最伟大的文化创造之一。《史记》全书130卷,是一部上起传说时代的黄帝,下迄汉武帝时代的中国通史。作为史学著作,其内容之完整,结构之周密,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史记》以人物《纪》、《传》为主,辅以《表》、《书》,合编年、纪事诸史书文体之长,创造了史书的纪传体新体裁。这种史书体裁对于记载专制时代的历史,形式比较优越,这种体例被历代史家所沿用,成为此后两千年王朝正史编纂形式的规范。   《史记》这部历史名著以文化内涵之宏大和历史眼光之阔远,久已受到学人的重视。历史学家翦伯赞曾经这样评价:“我以为《史记》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社会史。”

9

大汉王朝,对外,北击匈奴,开疆拓土,凿通西域。对内中央集权巩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我们的一切都打上了大汉的烙印,汉族,汉语,汉字,汉文化。

10

我是麻辣语文刘老师,专注中国文字,解读文学魅力。

关于大汉王朝,我们这个民族对于它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我们民族的“汉”就来自于它嘛。但真正更加深刻的认识,其实都是没有的。特别是创建者刘邦,更是被“演义化”了,一个伟大的帝国创立者,一定是不平凡的,甚至可以说是伟大的人。

提到刘邦,我们一般人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的是一个“流氓皇帝”,一个“地痞无赖”,一个不知道撞了什么狗屎运战胜了“一代战神”项羽的家伙,一个在危难时刻,会抛弃老婆老爹孩子的混蛋……但是,就是他,对,就是刘邦,和他缔造的大汉王朝,给我们这个民族太多的历史遗产,甚至说是民族魂魄的缔造者,也不为过。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刘邦是中国封建社会贵族政治走向平民政治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刘邦是社会底层起来的革命家,虽然他的事业开始充满着诸多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但很快就显示出他的与众不同,他出身草莽,任人唯“能”,吸引了诸多贵族人才到他的身边,并为建立一个全新的帝国而奋斗。与他相对的则是贵族项羽,及单纯的“江东士族集团”。这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历史的选择。刘备身边的军功集团基本上都是出身底层的人,甚至很多连“世人”的身份都没有。但是,就是这样的一群人,把封建社会传承2000多年的贵族政治打破了,这给后来的人民革命运动起到极大的示范效应。第二、刘邦的大汉王朝是秦初创的统一大帝国的延续,是政治体制的实验者和实践者。大汉王朝建立后,政治体制上,处于摇摆状态,对于一个全新的帝国而言,是可以理解的。它既不敢完全放弃“分封制”,也不愿完全抛弃“郡县制”。这个时候的帝国,是矛盾的,因为没有好的经验可以借鉴,只有一个“教训”在前面,“暴秦+速亡”的教训。可当时,刚刚经历了楚汉相争,项羽集团虽然不在了,但各地的起义军如星星之火般,并没有被完全消灭。于是,帝国采取了一种“折中”办法,部分采取“分封制”,部分采取“郡县制”。这个“折中”办法,事实证明是错误的,可在当时,又有谁知道这是错误的呢?“七国之乱”后,“郡县制”经过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大汉王朝用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分封制”该被倒进历史的垃圾筐里了,于是后来的封建王朝们,都在这个“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正确的管理制度。第三、刘邦及其建立的大汉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人才选拔制度的实验者和实践者。对于秦的“二世而亡”,历代都有人进行总结,特别是贾谊【过秦论】一出来,大家基本上都认可了秦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但这个结论真的就正确吗?我相信,在整个大汉朝,都是以这个结论为导向的。不过,也好,这个结论至少告诫后来的帝王们“仁政”的重要性,并且不要使“攻守之势异也”。但经过多年的研究,我得出来的结论与贾谊的结论完全不一致。我认为秦的暴亡是因为人才选拔机制跟不上帝国的发展,基层管理的“空心化”导致基层行政管理几乎完全失控,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详细介绍了这个结论的由来,并用刘邦萧何所在的沛县的管理“空心化”及后遗症来佐证我的观点。大汉朝建立之初,虽然没有我这个结论,但是偌大帝国的人才需求是实实在在的,人才选拔制度也就成了君王们的一块心病。于是,汉朝相继推出“征召”、“征辟”、“推举”、“举孝廉”、“太学”……一系列的人才选拔制度,曹操的“唯才是举令”,都可以算是其中的革命性的试验。正是因为对于人才选拔制度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所以才有那么多的举措。这些举措,是一个帝国面临全新问题的努力。也正是大汉帝国不断的努力,不断地试验,才使人才选拔制度有了延续性,并得到历代君王们的重视。曹操的“唯才是举令”让“寒门士族”走上政治的舞台,但却冲击了“豪门士族”的政治利益,所以到了曹丕时期,豪门士族的反攻倒算就来的更加猛烈,“九品中正制”的颁布,直接将“寒门士族”赶出了政治舞台,并直接将“豪门政治”进化到“门阀政治”。而正是“门阀政治”才有了后来的隋唐王朝的出现,进而在隋朝出现了革命性的创举“科举选拔制度”。直到这个时候,封建帝国的人才需求才得以正是解决。没有大汉朝当初的各种努力,就没有后来的“科举”出现。这是历史的延续,也是历史的传承。世人眼中的“无赖皇帝”,给了我们民族太多历史遗产第四、大汉朝的“独尊儒术”使中华民族有了自己的精神图腾大汉王朝的“独尊儒术”锻造了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一条规则:皇权与士大夫共天下。这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铁律,意义及其重大;还有,儒学成为“国学”,也制造了另外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任何外来意识形态对于我们这个民族精神方面的外来冲击都显得微不足道,而且迅速被我们自己的文化融化了,比如佛教文化,就是佐证。那些为佛教西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受到历史的尊重,如三藏和尚;而那些把外来佛教本地化的人,同样受到我们历史的尊重,如禅宗六世祖慧能和尚等。这个事情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它使我们的民族精神不会撕裂,民族魂魄不会散乱,民族图腾得到统一和完整,民族向心力始终如一。任何外来势力都最终会被化于无形。第五、刘邦及其缔造的大汉王朝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实验者和实践者。大汉王朝建立之初,就与匈奴发生了严重的军事斗争。对于刘邦及其团队来说,这又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军事行动失败,封疆大吏叛逃,就连君王都差点被“KO”,于是,不得不采取“和亲”政策,这是在敌人强大时候不得不“软弱”的表现。帝国奄奄一息,也不得不采取“黄老学说”,休养生息,积蓄国力。等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帝国的力量强大了,立即抛弃“黄老学说”,转而实施“儒内法外”,并对外施行强硬政策,打!一直打到对手消失为止。在与匈奴的国际关系中,发现了西域的“别有洞天”,这又是一个新的国际关系出现。大汉帝国的统治者们没有故步自封,而是对全新的西方世界充满了渴望,于是,“通西域”成立帝国另外一项重大国策。并在这一国策实施的过程中,将大汉疆域扩充到西域,且将大汉王朝的影响力扩散到西方,同时,因为“西扩”政策的实施和落地,中西文化物质的交流,也极大改善和丰富了中原人民的饮食文化,生活质量。后世的封建帝国们,都在秦汉王朝的精神感召下,不断扩大国土疆域,不断融合外来文化,并形成今日之伟大中华民族。第六、刘邦及其缔造的大汉王朝是中华民族精神魂魄的缔造者。大汉王朝之前,周朝因为实施的是绝对意义上的“分封制”,所以周朝看似“统一”,其实不然,他更相当于是“联合国制”,周王朝是“联合国秘书长”,各诸侯国内部相对独立。而只有秦,才是事实上的统一帝国。但秦只是实现了“行政意义”上的统一,但原来的各个国家的民众民心其实仍处于分离,大家还处于秦是“亡我仇寇”的对立身份。各国贵族都还处于“蠢蠢欲动”之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大汉王朝将所有生活在帝国土地上的人们内心统一在一起,凝聚成一个国家向心力,并一致对外。这个精神向心力,是后世任何一个帝国都必须要做的事情。而且大汉王朝的人们,在对外关系中,那种“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霸道奋武精神,一直到现在,都是我们的内心向往。所以,刘邦及其创建的大汉王朝,给我们这个民族留下太多的历史遗产,直到现在,都还滋养这这片大地,滋养着我们的人们。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