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郑庄公究竟是不是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呢?其实这是有争议的——目前史学界关于春秋五霸并没形成统一的说法,而是存在七个不同的版本:在《史记索隐》中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在《辞通》中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在《四子讲德论》中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在《白虎通·号篇》中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在《汉书注·诸侯王表》中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在《荀子·王霸》中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在《鲒崎亭集外编》中是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在关于春秋五霸的七种不同说法中只有《辞通》是认可郑庄公的霸主身份的,所以郑庄公究竟算不算春秋霸主其实是有争议的。如果我们按最宽泛的标准——即只要有一种说法认可就算,那么郑庄公就是春秋时代诞生的第一个霸主。那么为什么关于郑庄公究竟是不是春秋霸主会出现争议呢?

郑庄公是郑武公和申侯的女儿武姜所生的长子,因为出生时是难产(还有一种说法是他是其母武姜在睡梦中生下的),武姜不喜欢他,而宠爱他的弟弟叔段。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周礼及其所要维护的老贵族们已经不可避免走向了没落,这种没落是从人性开始的,按周礼的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言为人父母者就该有为人父母的样子,在那个医护技术极端落后的年代女性生孩子几乎就是鬼门关前走一遭,但因为难产就记恨孩子的母亲恐怕世间少有。母亲爱自己的孩子是源自天性,而武姜却在从小娇生惯养的贵族小姐的生活中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唯我独尊心态,谁让自己难受就要加倍报复回来,哪怕是自己的至亲也不行。郑武公看出自己的妻子并不喜欢他们第一位孩子,索性给这孩子起了寤生这个名字,据说就是难产的意思。对此我想弱弱地问一句:生老大时难产就起名叫难产,生老二是顺产是不是就叫顺产呢?我们先来看看郑庄公的人生经历。其实郑庄公的弟弟不叫顺产,他叫叔段。

随着寤生和弟弟叔段的成长,武姜天天跟郑武公吹枕头风,一直坚持废掉寤生的世子地位,改立叔段。郑武公却始终坚持默默看着寤生成长,坚定不移维护着寤生的世子地位。或许有人认为郑武公是一位好父亲吧:从来没抛弃放弃过这个不受母亲待见的孩子,可换个角度想想叔段不也是他的孩子吗?说到底维护寤生的世子地位是一种政治权衡。此时在地球的另一边希腊的雅典城邦正在搞民主选举,每任领袖任期一满就得由人民自由选举下任领袖,而在东方的华夏大地上却早早就建立了嫡长子世袭制度,根据这套制度不要说自由选举下任领袖,就算同属王室子弟只要母亲不是正室夫人或者哪怕出身晚了个把时辰就命中注定只能一辈子给哥哥当陪衬,自己的孩子接着给哥哥的孩子当陪衬。对于非嫡长子而言这套制度是不公平的,但却是简便有效的,在西周王朝时期凭借这套制度成功杜绝了王室子弟之间的内部争斗,维护了华夏诸侯团结一致外御蛮夷的局面。郑武公无意改变这套制度,以免导致自己身后子孙为夺嫡而自相残杀。可惜愿望很丰满,现实太骨感:非嫡长子们已被维护嫡长子世袭制的周礼压抑了几百年了,现在好不容易碰到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谁还愿意继续隐忍下去。至于兄弟之情在政治权力面前有太多的人根本不会太当回事,与之类似的故事日后会在华夏皇族子弟中一再上演。

郑武公坚持把君位传给了寤生,这就是日后的郑庄公。庄公即位后武姜就替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母亲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太后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太叔段将发动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太叔段,太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后世史书在评价此事时几乎一边倒地认为:郑庄公就是一个隐忍着母亲和弟弟的老好人,而叔段则是蓄谋已久居心不良。对此我只能说写史书的人要么智商不在线,要么以为读者智商不在线。其实郑庄公哪是什么老好人,他是一名老谋深算的政客,国际政治学界有一种说法“一个优秀的政客首先是一个优秀的演员”,这话用在郑庄公身上再贴切不过。他用整整二十多年的时间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在母亲和弟弟面前唯唯诺诺老好人,不仅成功瞒过了母亲和弟弟,使他们放松了警惕,甚至连心向自己的祭仲和公子吕都没能看穿这位主子的真实用心。实际上郑庄公早就在叔段身边安插好自己的眼线,以致于他对叔段的一举一动全都了如指掌,当叔段举兵时这些特工人员立刻煽动京邑人民背叛叔段,要知道在当时的分封体制下京邑人民长期听命于叔段,在他们心中根本就没有郑庄公这个国君的存在,如果没人发动他们是不会起来反对叔段的。其实郑庄公早就看自己的弟弟不爽了,但却一直扮演着一个好哥哥的形象,当叔段当真傻乎乎地举兵造反后他就像一只玩弄够了老鼠的猫一样一拉尾巴就准备开吃。

郑庄公的政治秀并非就此终结:赶走了叔段的郑庄公把母亲武姜安置在城颍并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自己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左传》的作者左丘明对此事记载道:此后母子和好如初,这可真够恶心缺德的,本来关系就不好还要怎么和好如初?所谓和好如初不过是由公然对立变回到以前的面和心不合。说白了这又是郑庄公的一次政治秀——此时虽然已进入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但周礼的影响尚未完全消失,身为一国之君公然软禁母亲,这事要是传开了出逃在外的叔段以及和郑国有矛盾的诸侯立刻就有一个现成的政治把柄抓在手中。于是为了给郑庄公一个台阶下由郑庄公自编自导自演的黄泉见母的大戏就此上演,助演者颍考叔和武姜。

周王朝是一个强调宗法亲情的王朝,为此曾制定过系统的周礼,用以规范君臣父子之道。郑庄公成天戴着面具和自己的母亲、弟弟演戏,装作一个维护周礼重视亲情的大孝子、好哥哥,其实在他的内心身处周礼根本分文不值,所以他也压根不会把早已过气的周天子当回事。郑庄公除了从父亲郑武公那儿继承了郑国的君位之外,同时也继承了周王室卿士的官职。此时的周王室还不像后来那样毫无存在感,被诸侯拥立上位的周平王虽然迫于形势不得不分权于诸侯,但始终想有朝一日恢复自己身为天下共主的权威。于是趁着郑庄公刚即位立足未稳,又有叔段在一旁虎视眈眈的大好形势,周平王任命虢公为卿士以牵制郑庄公。郑庄公开始怨恨起周平王来,周平王说:“没有的事(偏心于虢公)。”于是周王、郑国交换人质:(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此前只有诸侯国君之间的交往才会互换人质,而周天子只会要求诸侯上交人质,如今天子公然与诸侯互换人质无异于昭告天下周王室已沦落到和诸侯国平起平坐的地步。可在周平王死后周王室又准备让虢公掌政。四月郑国的祭足帅军队收割了温邑的麦子。秋季又收割了成周的稻谷。从此周王室和郑国日益对立起来。

郑庄公才不管周天子打算让谁掌政,他始终坚持以周朝卿士和诸侯国君的双重身份活跃于政治舞台上,他凭借自己的智谋和权术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周朝遭犬戎之乱而东迁,已经到了不靠诸侯国的救护就不能自保的地步,丧失了往日的实力和威望。犬戎之乱又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破除了人们对周朝的迷信,向社会公开展现了礼仪制度的虚弱和强力的重要,说直白些就是人们心中的信仰由周礼变成了强权,因为只有强权才能保护自己和家人。此时要想号召列国,在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依靠周室是绝对不行的,必须要有自己的实力。鉴于这些情况,郑庄公把自己事业的立足点坚决地放置于郑国,不惜与自己的弟弟、母亲以武力相对抗,与周天子闹翻也决不动摇,他以极大的精力经营自己的国家,终使郑国成为东周初期崭露头角的诸侯国。郑庄公要发展自己的国家,首先遇到的是地理条件的制约。郑处于四战之地,南有蛮楚、北有强晋、西有东周,郑国无法与之争锋,只能向东发展,而东邻卫、曹、鲁、宋、陈、蔡诸国中,宋国国大爵尊,在东方小国中又有号召力,是郑国发展的严重障碍。

鉴于这种情况,郑庄公把向外用武的目标定于宋国,这是在当时情况下的最佳战略。为了实现对于宋国的军事胜利,郑庄公实行了以下的战略方针:第一和齐、鲁建立稳定的同盟关系。齐、鲁处在宋国的东北部,建立了和齐、鲁的同盟关系,就形成了对宋的牵制和包围,他几次和齐、鲁二君约会,在攻取宋国的郜、防二邑后将其送给鲁国,都是为了巩固三国的同盟关系。第二假借王命伐宋,号召列国。郑是一个新起的小国,在诸侯中未孚众望,但郑庄公是周朝卿士,具有特殊的身份,于是庄公宣称宋公久缺朝贡,自己以卿士的身份,承王命率兵讨伐。郑国通过这种方式纠合了更多的国家,又形成了对宋国的舆论压力,事后还对不追随出兵的许、郧(今山东宁阳东北)小国以“抗命”的罪名予以教训,几乎灭掉许国。第三扶植宋国内部的反对势力。宋国前君主的儿子公子冯出奔到郑,宋国曾为此出兵讨之,郑庄公对公子冯采取保护措施,厚相招待。宋国在一次内乱后国人欲迎立公子冯为君,公子冯临行前泣拜于郑庄公之前表示:自己返国后“当世为陪臣,不敢贰心”。在郑庄公的执政期内郑国确实取得了对宋国的胜利,但郑国又从来无力吃掉宋国,这种和平胜利是郑对于宋所能取得的惟一形式的大胜利,这里不利的政治地理环境起了决定的作用:郑处在几个大国之间,又几乎无险可守,即使某一天有力吃掉宋国,那相邻的大国也绝不会坐视其崛起,必然要以武装干涉的形式使郑回到自顾不暇的地步。事实上,到了春秋中后期,南北大国为了争霸天下而斗武,就把郑国沦到了争霸的夹缝中而常常使之喘息不定,北晋南楚各怕对方吃掉自己或伤害自己,需要一个避免正面接触的缓冲地带,因而各需郑国以屏障的角色存在于自己身边,但它们又要打击对方、示威于天下,因而郑就成了经常的用兵之地。郑庄公之后有几世执政,常常是朝晋暮楚,实在是源于地理环境的不得已所为。而这是郑庄公本人所不曾料及的。

郑庄公虽然取得了对宋国的胜利,成为春秋初期的小霸主,但他面临着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如何对待周天子?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实力日衰,但周王朝余威尚存。周平王死后继位的周桓王一心想恢复周天子对天下的统治地位,极力打压当时的近畿强国郑国,这引起郑庄公的不满。作为周朝卿士,他应当尽忠于王室,他是诸侯瞩目和敬重的人物,但他把自己事业的立足点放在对本国的经营上,要兼并、扩张,要破坏周朝既定的实力划分,甚而要凭实力号召列国,那必然和周室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他既要利用卿士的角色,又不愿恪守卿士的本分,这种矛盾的处境和心态决定了他对周天子在总体上采取的是又打又亲的手段。当王室要限制他的发展和自由时,就打击王室;当这种打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己的需要时就亲近王室,打击王室是为了抵制王室对自己的限制,是为了向列国示威;亲近王室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卿士身份,或保持自己对若干国家的号召力。他为了防止国内反叛而久不入周供职,但当闻知周平王欲分政于虢公时即日驾车入周,可见他即使在坐镇守国的危急时刻也密切注视着朝中动静,他经营郑国,同时又不愿放弃左右周政的权力。于是他和周平王互相交换人质。这样做既可以施恩于太子,以作为亲近王室的手段,也可以控制周太子,以作为打击王室的手段。周桓王辞他回国后,他派兵抢收周地粮食,事后又准备亲去谢罪修好。对于优秀政客兼优秀演员郑庄公而言这样的两面表演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郑国要发展,对周王过于亲附不行,不亲附也不行。郑庄公对周王又反抗又亲近的手法,对郑国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他对周室的打击以及周室对他亲近态度的表面认可与接受,严重地降低了周室在诸侯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从而降低了他对卿士身份利用的有效性。这是他能够预料但却无法避免的矛盾。郑庄公在率军袭击戴城,继而击溃宋、卫、蔡三国联军后,举行了一次隆重的庆祝会,他自信十足地问大臣:“寡人赖天地祖宗之灵,诸卿之力,战则必胜,威加上公,于古之方伯如何?”方伯即一方之长,是古代诸侯中的领袖之称。庄公此语,吐露了他的志向,表达了一生事业的追求目标,正是为实现这种志向和目标,他做出了极为艰苦的努力。

周桓王不甘心周王室日益衰微的现状,他决心打压一下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出头鸟郑庄公: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统率周军及陈国、蔡国、虢国、卫国四国部队讨伐郑国。郑庄公率大夫祭仲、高渠弥等在繻葛(今河南长葛北)列阵御敌。当时周军分为三个军阵,周桓王率领左军和陈国军队力图打败郑庄公。郑庄公摆开了一种名为“鱼丽”的全新阵势,战车前冲,步卒后随,先打实力最弱的陈国军队,使蔡国和卫国军队畏惧而仓皇退出战场,然后集中兵力从两边合击周军,周师大败。周桓王被郑将祝聃一箭射中肩膀,忍痛勉强指挥军队逃出重围。祝聃要追逐活捉周桓王,郑庄公制止说:“君子不希望逼人太甚,何况欺凌天子呢?我们是自卫,国家能免于危亡就足够了。”战后郑庄公为了表示尊王,还特派大夫祭仲去慰问受伤的周桓王及其左右随从。祝聃这一箭把周天子彻底从神坛射落凡间,如果说周郑交质标志着周王室沦为和诸侯国平起平坐的话,祝聃射王中肩则标志着周王室已经连诸侯国都不如了,人们完全看清了在周天子和霸主之间究竟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大。可以说正是由于郑庄公的所作所为使人们彻底看清了周天子的虚弱,于是周天子最后残存的一点威望也荡然无存,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序幕严格意义上至此拉开。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将郑庄公视为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并无不妥。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争议呢?主要还是因为郑国没能像后来的齐国、晋国一样号令全天下的诸侯会盟,这被视为是成为霸主的重要标志。郑国即使存在霸业,那么郑国的霸业也是昙花一现,根本无法与之后的齐、晋等国相提并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郑国的衰败呢?

郑国本来就不是很大,只是靠着国君的敏锐眼光抓住机遇才能占领先机。然而郑国的发展几乎完全依赖于郑庄公的个人能力,后来蔓延整个春秋战国时代的变法创新是和郑国绝缘的。可以说郑国只是身体迈入了春秋战国的大争之世,而思维意识还停留在旧时代。事实上像郑国这种体量不大且身处中原四战之地的国家必须不断通过制度创新保持自己的绝对优势,然而郑国却并没做到这点。当管仲在齐国展开一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方面的全方位改革时郑国却爆发了严重的内乱,而这显然只会利于自己的竞争对手。郑国的内乱和郑庄公手下一个大臣息息相关——这个人名叫祭足。祭足是一个极其有个性的人物:他曾骂过郑庄公的母亲太后武姜,也曾跑去割了周天子的麦子,也许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去死就没他不敢干的事。祭足本来是郑国边境一名底层公务员,尽管相比平民百姓好歹算是体制内人物,但按周礼规定的世卿世禄制度:他们家祖祖辈辈都该守着自己位于最底层的官职,绝无晋升的可能。然而春秋时代正是周礼逐渐解体的时代或者用孔子的话说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而圆滑的祭足抓住了时代提供给他的机会从而很快得到领导的赏识。郑庄公上台后祭足更是一步登天——直接成为郑庄公身边的近臣。郑庄公需要像祭足这样在朝中没任何根基背景的人物,正因为他没有根基背景就只能紧紧依附于提拔自己的郑庄公,另一方面祭足要想成功上位就必须扳倒朝中那些瞧不起他的世家贵族子弟,于是他就成为了郑庄公打击世家贵族以强化君权的一把利剑。也许是因为以前穷怕了,在获得权力后祭足更怕失去权力,为巩固到手的权力几乎什么龌蹉的事他都肯做。

郑庄公死后其子郑昭公继位,祭足依旧是朝廷重臣,可他和郑昭公从一开始就不大合得来。后来祭足在一次出访宋国归来之后就在宋国支持下废黜了郑昭公并拥立郑昭公的弟弟做了郑国新君。关于祭足推翻郑昭公一事正史上堂而皇之记载着他是被宋国胁迫而为,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郑庄公死后祭足实际成为郑国的头号权臣,甚至势力强大到足以废立国君,而郑国又明明强于宋国,结果一个强国的实际执政者被一个弱国胁迫是什么情况?祭足通过废立国君成为了郑国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国君反而成为了他手中的提线木偶,他为进一步争夺权力和郑国君主的同族不断斗法:祭足以铁腕手段清除了郑国内部对他不满的各路政敌,甚至连自己的女婿也被清除。就这样祭足从一个边关小官到朝堂大臣,再到废立国君的一代权臣,就其个人成就而言的确富有传奇性。然而对郑国而言:这就未必是什么好事了。从祭足个人的人生经历来看:在当时的专制人治社会一个人要想发财成名最好的途径就是做官,做了官之后就要脱掉道德的袈裟,实现所谓“人性解放”——说得再直白一些就是放弃一切底线。当然这样的行为只适用于不讲法律的人治社会——在人治社会里权力和财富可以互换,与此同时权力是不受监督制约的,所以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失去监督制约的权力,仅仅幻想做官之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行足以自我约束是不切实际的——恰恰相反在人治社会中能从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中活下来并成功上位者几乎没有谁不是厚黑学的集大成者。祭足正是一位从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中活下来并成功上位的厚黑学的集大成者,为了保住自己手中的权力他不惜废立国君——这么做他自己的权力是巩固了;郑国却为此付出了政局不稳的代价。

最佳贡献者
2

谢谢邀请。

从时间上划分郑庄公应该是春秋的第一个个霸主,但他只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霸主。被后世称为“春秋三小霸之首”。

而他之所以被称为春秋三霸之首是因为主要占这天时地利人和。故而郑国在他的治理下成为春秋初期的霸主。

天时之处

正值周平王东迁,周往事衰弱,诸侯国逐渐强大起来。而郑成功以周朝清史和诸侯国君主双重身份,活跃语音,春秋时期的政治舞台,这给了他大展身手的机会。而当时郑国周边的国家都忙于打仗或者内乱,比如秦国忙于和西戎打仗,无暇顾及中原之事,而晋国忙于平定内乱没有精力参与外部问题,从而使郑国得到很大的发展机会,为郑国在政治发展上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地利之处

当时郑国处于中原的交通要道,交通便利,客达四方,而郑庄公拥有一定的经济头脑,懂得保护商客利益,从而发展本国经济,逐渐使中国的经济变得强大为郑国的称霸奠定了经济基础。



人和之处

而郑庄公本人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为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平定了共叔段(弟弟)之乱,而在政治上礼贤下士,任用贤良是政治强盛,同时注重尊重部下,赢得部下的忠心。同时他善于纳谏,虚心听取部下意见,使其政治开明。而在军事上击败周、虢、卫、蔡、陈联军及宋、陈、蔡、卫、鲁等国联军。御燕、侵陈,大胜之;伐许、克息、御北戎,攻必克,战必胜,可谓战绩显赫,打过很多胜仗,使其军事强盛。同时他善于外交周旋于春秋列国,为其国家发展营造稳定环境。这也是他在春秋初期能成为小霸的重要原因。

只为小霸

他之所以在春秋初期成为三小霸之首,而没有成为像春秋五霸那样的大霸主,是因为:1.郑国位于中原中心四周被各国包围,使其国土面积小,发展潜力弱,故而国力并不强盛。2.其自身出生贵族,熟知传统礼教,并且一直没有称霸诸侯的野心,具有很强的王权意识和周礼观念,虽成为小霸主但一心辅佐,周氏王朝。遵从周礼得到的观念深入他的内心。

用现在的话说因为“级别不够”故而郑庄公只是小霸主,并未成为春秋大霸主。

对其评价

郑庄公我将政治智慧与和谋略运用的炉火纯青是春秋政治史上有所建树的政治家。虽然其遵从周礼,但及思想带有明显的时代色彩,具有一定的进步行。其政治智慧与战略意识却依旧让今之读史者叹服。从其政治作为中我们不难发现不难发现,遇事要忍,出手要狠,善后要稳,为我们当今时代政治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因此我们对待历史人物,要全面的去看待他们学习其先进之处,同时牢记其错误,以此起到警示自己的作用。我想这就是历史的魅力。

以上是本人的愚见,欢迎大家评论点赞和关注谢谢。

3

我是趣说正史,带给你专业的解答。

郑庄公是否能称得上霸主还存在争议,史学界对此也模棱两可,故而有“郑庄小霸”之称,意思是似霸主又不是霸主。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郑庄公霸主的身份是在与周王室之间的复杂关系中取得的。郑国的始封君是周桓王的弟弟友,封地在关中郑县,后来周平王东迁,郑国也迁到新郑,郑国地盘靠近周王畿之地,也处于天下之中的位置,地理环境优越,综合实力强大,也是率先强大的诸侯。

郑国并不满足现状,与周王室先进行土地交换,之后发生了著名的繻葛之战,周王室第一次被诸侯所打败,丢尽了脸面。这时期郑国的国君就是著名的郑庄公,也就是《春秋》开篇《郑伯克段于鄢》的郑伯。所以,郑庄公因为占据中原有利环境,打败周王室而获得了霸主的地位。

其次,郑庄公与其他霸主称霸的形式不太一样。像上面提到的,郑庄公是打败周王室,而其他霸主都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打败其他有实力的诸侯,并通过会盟的形式确定霸主地位。而且郑国总体实力、影响力都不及其他霸主,称为霸主还是有些勉强,春秋五霸虽然名单不一,但都是实至名归。

参考资料:《春秋史》;《史记》



4

郑庄公完全称得上是第一个霸主。

当然,“霸主”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定位。如果硬要和后面的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等人相比,显然,郑庄公的“分量还不够”,但是郑庄公这个人开启了一个赤裸裸挑衅天子威权的时代,没有他的开端,后面自然也不会有春秋五霸的出现。从现实角度来分析,第一个霸主也不可能像后来者那么威权,一上来就有雷霆之势,那样的话,还不直接把东周给灭了?

所谓“霸主”,一定是对内、对外都有所建树,在说郑庄公的文治武功之前,我先大致介绍一下郑庄公的情况。

郑庄公,郑国第三任君主,名姬寤生,郑武公之子。据说是他母亲武姜生产前,毫无征兆,一觉醒来,突然发现被子里多了个孩子,你说吓人不,所以不喜欢这儿子,后来武姜又生了一个儿子叫共叔段,这人长得一表人才,武姜很是喜欢,就不停的给郑武公吹枕边风,立共叔段为太子。郑武公不为所动,最终还是寤生上位,是为郑庄公。

一、平定内乱

郑庄公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太好,有人说他是奸雄之祖,尔虞我诈的功夫,怕是曹操也不及。来看看他是怎么除掉他弟弟的。

上位后,武姜代表共叔段向郑庄公提出了封地要求,而且指定了两块地方让郑庄公选择,一块是京城,一块是制地。

京城,在郑国的地位如何重要,自不必多言;制地,易守难攻,郑武公去世前夕曾交代寤生,此地不可封给任何人,郑庄公自然是铭记于心。最终,将京城封给了共叔段。朝中诸臣议论纷纷,说不该将京城给他,郑庄公只是笑笑不语。

共叔段拿到京城后,这娘俩开始折腾起来了,招兵买马,蓄养死士,看这架势,可不像是打猎的样子啊!

过了几年,共叔段觉得准备的差不多了,郑庄公意识到也该收网了,就同祭足、公子吕定下计策,公子吕领兵车二百乘埋伏于京城附近,郑庄公以入周汇报工作为由领兵驻扎在廪延,战事很顺利,共叔段兵败自杀。

当然,就平定共叔段过程来看,郑庄公似乎是一个受害者的形象,毕竟是共叔段谋反在线,他反击在后。但是他在共叔段招兵买马的时候不进行阻拦,而且还故意设下伏兵,其实这一切都是他引导着共叔段慢慢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二、霸权展示

郑庄公的霸权,主要是挑战王权,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1、假命伐宋

提到“挟天子以令诸侯”,大家就会想到曹操,其实,最早干这活儿的是郑庄公。

郑国,是一个新立的诸侯国,传到郑庄公也只是第三代而已,所以要想在国际上立威,必须找个倒霉蛋打一架。宋国,很不幸,成了郑国的靶子,以邻为壑不是说着玩的。

但是,宋国开国首领是前朝殷商纣王的兄弟微子启,是和周朝年岁一样大的老牌诸侯国了,哪那么容易打,万一打不过,偷鸡不成蚀把米,那就尴尬了。

郑庄公利用自己周朝卿士的身份,假传周桓王的命令,联合鲁、齐,并传檄其他几个小诸侯国,以宋国不给周天子进贡为由进行讨伐。

郑庄公假传王命,仅仅是一个开始,没多久,他又干了一件更大的事!

2、繻葛之战

从辈分上论,周桓王应该管郑庄公叫一声叔吧。周桓王的奶奶和郑庄公的母亲是姐妹。但在王权面前都变成了浮云。周桓王上位后,觉得郑庄公这人不地道,就逐渐削去了他的卿士职位。

郑庄公很不高兴,就派人去周朝城外偷麦子,最终,因为这几车麦子,两个人打了起来,繻葛之战就这样爆发了。激战中,郑国将领祝聃一箭射中周桓王肩膀,想乘胜追击,被郑庄公拦下。

想想那个时候周天子真是不容易,还要亲自披挂上阵。

这一箭,不仅仅只是射中了周桓王,更是把周天子的威仪给击碎了,此后,周天子干了另一件瞠目结舌的事情:与郑国交换质子。

从此,周天子威权加速坠落,周礼逐渐被人撕碎,整个社会进入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而作为社会秩序破坏第一人---郑庄公,绝对能算的上是春秋第一霸主称号了。

5

谢谢邀请。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人文历史深谈,欢迎关注! 春秋时期最初的霸主确实是郑庄公,当然他只是个小霸主,和后来的齐桓公和晋文公无法相比。春秋时期,大小诸侯有一百多个,郑国其实也并不大,有百里小国的称号,就这么大的地方已经算是小霸主了。可想而知其它小国有多小,郑国就是这些小国里的大国了。当时有“天下诸侯,莫非郑党”的这种说法。郑庄公死后,郑国陷入内乱,国力日衰。最后在战国初期被韩国灭国。

6

这个问题真的是不好回答啊,因为你可说他是也可以说不是。因为春秋五霸的名单有好几个呢,而郑庄公只能算是其中一个。具体的版本有以下几个: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史记索隐》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辞通》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汉书注·诸侯王表》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王霸》
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鲒崎亭集外编》


这么多版本里,把郑庄公列为春秋霸主的只有一个《辞通》(这是唯一一个由近代人排名的版本,作者朱起凤,曾经参加过同盟会的进步人士),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春秋五霸是《史记索隐》的版本,也就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但是笔者认为,郑庄公被列为五霸之一也是有道理的,我们从他做的事情上能看出来他有资格被评为霸主的。

第一、击败诸侯联军

郑、宋之争是郑庄公一生遇到的重要大事之一。公元前719年,宋国纠集了包括卫、陈、蔡、燕、鲁在内的多国联军,先后两次围攻郑国,大有铲平郑国之势。 在这种情况下,郑庄公一方面在军事上加强防御;另一方面在外交上处理好与列国的关系,建立了统一战线。前713年,郑庄公联合齐、鲁之师,以天子之命伐宋。败宋军于菅,后又打败宋、蔡、卫三国联军,最终使宋国屈服

第二、击败周天子联军

郑庄公在位期间,由于郑国的特殊地理位置,他要想或者更好的发展,就必须破坏周朝分封的限制,这样一来就引起了周天子不满,而周天子要重新掌控局势就必须打击郑国,这样双方各不相让,庄公甚至抢收了周王室的粮食。前707年,周桓王统周军及陈国、蔡国、虢国、卫国四国部队讨伐郑国,被郑国击败,周天子甚至还负了伤,从此周天子威信扫地。前701年,郑庄公与齐、卫、宋等大国诸侯结盟,俨然已是诸侯霸主。

但是为什么后人很少把他当作五霸之一呢?

第一、不齿于庄公行为

排名的人一般都是儒家,一方面郑庄公是第一个击败周天子的人,做了一个恶的开端,非臣子所为,这也让痛心礼崩乐坏的儒家如何能接受?第二,他明知自己的弟弟段可能会谋反,还是纵容他,导致事情无法收拾,未尽到一个长兄教诲兄弟的职责,这也让儒家对比很不满,因此在描述郑庄公消灭弟弟叛乱时用词是“郑伯克段于鄢”,把他称为郑伯,来讽刺他。而《辞通》的作者是近代人,也是同盟会的进步人士,他没有儒家这种酸腐劲儿。

第二、称霸时间太短

繻葛之战之后郑庄公威信大振,引得对手纷纷求和,但是短短六年时间庄公就死了,他死之后很快郑国就衰落下去。而对比齐桓公则称霸三十多年,这就显得郑庄公的称霸太小家子气了。

但是笔者认为,郑庄公毕竟是开启了军事对抗周天子的开端,虽然时间影响都不如后来的霸主,但是毕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称为霸主并无不妥。不过史书上更多的是称他是“春秋三小霸”之一。

7

直截了当的回答,不仅不是第一个,连其中之一都不是。西周建朝之初分封图如下

里面根本没有郑国,郑国直到西周中兴的时候,也就是前806年,建国者为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同母弟王子友(一说宣王子)于郑(今陕西华县的东方),成为郑国第一代君主,是为郑桓公。

郑国虽然没有称霸的能力,但是其经济与文化两个方面都是可圈可点的,且在当时的列国之中属于佼佼者。在周平王东迁国都的时候,郑国曾经跟着晋国一起扶保过周王室,得到了王室的重视,从此地位逐渐上升。起鼎盛时期,在郑国人眼里,甚至只要不是姬姓,便全是夷狄。见《国语·郑语》:“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可见当时的郑国也是狂妄至极的。

真正的春秋第一霸是不存在任何争议的——齐国。甚至在当时什么样才能称为“霸主”,霸主要做出哪些行为等这些”行业标准“都是齐国制定的,比如会盟。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得天下,论功行赏将两位最大的功臣姜子牙和周公旦分别分封到了齐、鲁二地,自此齐国诞生。一开始齐的封地并不算大,或者说整个西周初期各诸侯国的封地都不大,齐国只是今天山东的北部而已。后来随着一些列事件的演变齐才发展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结果周武王一死,周公旦摄政,武王的这三个兄弟不干了,他们都觉得自己才有资格,不应由周公旦摄政。武庚赶紧抓住这个时机,将本来用于监视自己的三国策反,共同组成令反周同盟,史称——三监之乱。恰巧西周此时又遇到淮河南岸的淮夷叛乱,周公旦独臂难支,想起了自己的“老战友”姜子牙,想借子牙之力,恢复国家安定。于是给齐国下了一道摄政令:“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那意思这一片区域内虽然有其他封国,但是唯独你齐国有征伐他们的特权,五侯九伯都是你的下属。这既是周公旦对姜太公的信任,又是通过封赏换取齐国内部稳定、外部帮助中央征讨反叛的政治手段。这一改变一诸侯国地位的事件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在此之前的夏商二朝,诸侯一直是仅次于君主的存在,朝中大小官员皆在其下,而不像进入封建王朝后中央宰相、三省六部、钦差皆大于地方官的制度。正是由于有了这次变革,从西周开始有了仅次于君主,又高于普通诸侯的“诸侯王”,齐国正是开此先例者。而”诸侯王“正是后来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前身。

8

当时的周王朝,从天下一统,一眨眼间成了诸侯争相宰割的羔羊。这一切要从一个人说起,他就是春秋王霸之业的开启者,第一个春秋霸主——郑庄公。

郑庄公是郑武公的儿子,以郑国长子的身份继承了国君。他从小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有王霸之心,是个不安分的主儿。母亲武姜生育他的时候,碰上难产差点没命。母亲武姜从此不喜欢他,对他弟弟公叔段宠爱有加。到了郑庄公即位的时候,母亲要求郑庄公把国内最大的城市京地封给弟弟,并且要给弟弟封号为“京城大叔”。

打的什么算盘,自然是想法让弟弟篡夺哥哥的王位。

要封地,郑庄公给! 要封号,郑庄公封。母亲和弟弟要什么他就给什么!大臣蔡仲是个实诚人,劝他要小心,他却装傻充愣。

但是他母亲和弟弟不满足,串联亲信,整合军队,想要取庄公之位而代之。就在公叔段想大干一场的时候,郑庄公率军队从天而降,把他打了个全军覆没,最后追杀到鄢城。这就是著名的《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

了结了想挣王位的弟弟,郑庄公对母亲武姜伤透了心。他先是将母亲囚禁起来,说不到黄泉,永不相见。但不久后悔了,可誓言又不能违背。最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挖了个地道与母亲相见。娘俩抱头痛哭,从此重归于好。这就是郑庄公的另一个著名故事:黄泉会母。

作为此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奴隶制帝国,周王朝的道德体系,是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宗法制的核心,就是周王朝所推崇的孝道。在西周的宗法规定里,不孝是最大的罪恶,尤其作为周王室家族的郑庄公,更应该尊崇孝道。但从郑庄公铲除弟弟的做法看:先装傻,再忽悠,最后反攻倒算,虽然悬崖勒马,却实在是不孝到极点。作为周王朝宗法基石的孝道,从此开始沦丧。

一个全新的争霸时代开始了。喜欢找麻烦的郑庄公,就是其中第一个弄潮儿。

胸怀大志的郑庄公开始找攻击对象。第一个对象就是弱邻许国。

许国很小,却是郑国向南发展的战略要地。这个小国和当时的强国宋国、卫国都有战略同盟关系。。但是郑庄公拉来了东边齐国和鲁国的赞助,之后亲自率军击败了宋国、卫国、陈国、蔡国四国的联军。把宋国的公子冯,扶持做了傀儡国君。随后公元前712年,郑庄公与齐国、鲁国联合吞并了许国。

这时候的郑庄公,其实已经成为郑、齐、鲁三家联盟里的老大。郑庄公做老大,有人不高兴,就是贵为九五之尊的周天子。

当时,周天子周平王找了个借口,把郑庄公的客卿权力给取消了。毕竟这时期郑庄公羽翼未丰,周平王势力削弱,所以沟通了几次又和谐了,就有了著名的“周郑交质”。即双方的儿子各自到对方的地盘做人质。贵为天子的周平王,此时却不得不和郑庄公平起平坐,怕郑庄公找麻烦。

周平王过世后,他的儿子周桓王决定打郑庄公这只大老虎。他先收回了郑庄公作为周王室客卿的权力,接着在郑庄公来朝拜的时候,给他摆足了做大王的谱,极尽羞辱。过了没多久,又自作主张,把郑国周围的田地划到了周王室名下。

郑庄公忍气吞声,但是周桓王还是不满足,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纠集了陈、蔡、卫各诸侯国的军队讨伐郑庄公。这次周军阵容非常强大,由周桓王亲自统领中军,由蔡卫两国组成左军,由陈国组成右军,天子统帅的御驾亲征,天时地利人和似乎全占了。

郑庄公就惨了,他的两个小弟齐国、鲁国不敢与天子作战,闪在一边看风景。于是郑庄公只能动用本国的军事力量,对付周朝的大军。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的讨伐大军,与郑国军队在繻葛(今河南长葛县)开打。战争的结果意料之外,周朝联军不堪一击,被郑国百战之师一顿暴打,郑庄公的部将祝聃杀得性起,最后还把周天子肩膀上射了一箭。

天子乃万金之躯,居然被射了一箭,自知理亏的郑庄公没有赶尽杀绝,让周天子逃了回去。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繻葛之战,就这样以郑庄公大胜而结束。此战之后,郑庄公巩固了其在诸侯中间的独大地位,不久后又率军帮助齐国打败了北戎的进犯。郑庄公第一小霸的局面从此形成。

郑庄公一生,攻必克,战必胜,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精权谋、善外交的政治家。

郑与宋、卫两国都有矛盾,公元前719年,宋国纠集了包括卫、陈、蔡、燕、鲁在内的多国联军,先后两次围攻郑国。郑庄公冷静沉着、毫不屈服。他一方面在军事上加强防御,顽强抗敌;另一方面在外交上处理好与列国的关系,不计前嫌,化敌为友,简直是深谙谋略

齐国当时是诸侯中强国,郑庄公很注意密切与齐的关系,利用齐国势力来牵制宋人。此外,与周交恶,虽然大败周王军队,却派人慰问周桓王,说郑国是不得已的自卫行动,射中王肩,纯属偶然。

1959年至1960年2月,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曾说:"春秋时候有个郑庄公,此人很厉害"历史上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不过被毛泽东用"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一笔带过,而能够被他称作很厉害的人物,却只有郑庄公。

9

郑庄公只能算半个霸主!

算是春秋初期的小霸主,因为父辈随王迁都平叛有功,继承郑武功卿士一职...郑庄公生活的年代,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的父母还在他们父母的肚子里呢,又何来名声可言...郑庄公文治武功堪称一代霸主,当时的齐国也跟在郑国后面东征西讨...至于为何不算五霸之一,我感觉作为春秋霸主,有两点很重要:一是维稳,二是尊王,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作为一代霸主,维持中原稳定,传承中原文化很重要。为了维稳,尊重王室地位适时平叛战乱是中原稳固的基础。从齐桓公开始,霸主都奉行一个原则,那就是尊王,五霸里的宋襄公虽然熊包一个,维稳是差了点,可好歹也带过诸国会盟尊重王室。

郑庄公可到好,拉出兵跟着周王单干,把周王打得狼狈不堪...这是所幸没把周王打死,如果打死了会影响东周内部团结,势必使诸侯纷争,回到了乱世,很可能断送一脉中原文化,楚庄王称霸的时候在邺打败了强大的晋国,回去掩埋尸体的时候说,武有七德,什么纠正错误,平定叛乱,维持和平,让大家安居乐业...一系列的好处,但战不是目的,最终是为了纠正错误。周王就是免掉了你卿士之职,你就带兵打周王,没有道理...从这一点来看,郑庄公就不能算是春秋五霸。

从另一个方面看,春秋五霸不是现代人定的,资治通鉴和史记应有提及,古人写史是为了提醒后人,也就是通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事情应该怎么做...东周春秋是王天下,诸侯撑死了当霸主,如果古人把郑庄公推到五霸的地位,那就是在向天下提倡以下克上,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郑庄公能被评为春秋小霸主,已然是很给面子了!




10

目前的主流看法中,春秋霸主还只限于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至于郑庄公,田阿木个人认为,他应该算是春秋时期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却不能被称为春秋霸主。这主要是因为后世被称为春秋霸主的人都是主张扶持周朝的(至少表现出来的是对周朝的臣服与扶持),虽然他们之中或许已经有人拥有足够的实力能够代替周朝天子,但他们都没有与周天子发生过实质性的冲突,这一点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宣扬的忠义精神,所以他们才能站在道义的高点号令诸侯,这也是他们成为春秋霸主的关键。当然,宋襄公的实力或许达不到那个高度,他作战的故事在现代人看来也更像是一种迂腐,但他能够被称为春秋五霸之一更是证明了当年人们对于礼的注重。

而郑庄公,他的确有着非同寻常的政治天赋,能够在那个相对混乱的时代称雄一方,但他与周朝的交恶震动了列国,这在当时一定算是天下之大不韪了。或许郑庄公充满了政治智慧,但他反叛的性格是在很长一段时间不被接受的,所以他并不能被主流社会认定为春秋霸主,在田阿木看来,郑庄公更像是一代枭雄。

以上均为田阿木个人拙见,如有不妥,请见谅。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