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的宦官能够拥有权力,主要原因是皇帝给予他们权利的,不可否认,古代无论是权臣,还是后宫或者宦官干政,其主要原因都出于两个,一个是皇帝主动信任并给予权利,另一个是皇帝不堪重任,被夺了权或被干扰决策。


宦官被皇帝信任

最早的阉人,来源于上古时期,部落之间开始争夺食物与地盘,战败投降一方,不好直接杀了,于是想了个办法,就是把他们阉割了,这样的阉人没了精气神,力气也小了,只能沦为奴隶,不敢再造次。

也因为这个原因,阉人一直都是当权者比较放心的一群人,尤其在父系氏族社会,阉人既没有传宗接代的能力,武力也低,自然对主人没有任何威胁,于是后来统治者越来越多使用阉人作为伺候在身边的人,阉人对主子的忠诚度也是一直被认可的,因为他们已经没有自己的家,成了无根浮萍,只能依靠主人


在五代十国时期,南汉有个皇帝叫刘鋹,他是个信任宦官的极端主义者。刘鋹在位时,大臣们几乎都是宦官,当时甚至有“想当官就必须做阉人”的极端说法,刘鋹时期也被后人成为“太监王朝”。


宦官合法干政

宦官有时会被皇帝任用,有合法地处理国事的权利。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皇帝感到外部压力过大,就是权臣太膨胀,势力已经达到让皇帝有了压迫感的地步,皇帝就会用宦官来分担部分权利,进行平衡,宦官被皇帝视为自己的党派,把权利给了他们,也就相当于自己收了回来;二是皇帝自己内部的问题,皇帝不勤于政,出现懒惰昏庸的情况时,也会借着给宦官权利干政,来实现偷懒的目的

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案例:明朝时期,内阁首辅和司礼监太监将丞相的权利一分为二(即丞相权利太大,皇帝用宦官分权);内阁有“拟票”权,就是提建议写奏折的权利,司礼监有“批红”权,就是代替皇帝批奏折的权利。最初的目的是皇帝监督和做最后决策,这样内阁和司礼监形成了相互监督的模式,也就是丞相一职不但被分权了,还能变成相互监督的两个部门,皇帝还能从中偷点懒,这招简直就是妙啊!


宦官也有上进心

几千年来,宦官都被人看不起,在家不是好男儿,在宫只是好奴才,在前朝受官员指责嘲笑,在后宫受妃嫔使唤不屑,如果有一天宦官有了大权,可以掌握他人生死,甚至影响国策,他能不好好把握吗?

于是有一天,赵高发现,“秦二世好喜欢我呀!”,“秦二世太好忽悠了!”,“妈妈说不想成为权臣的宦官不是好太监!”于是,赵高开始弄权了,开始指鹿为马了,开始压榨百姓了。

于是有一天,魏忠贤发现,“明熹宗宁愿玩木头都不玩奏折!”,“咱家这么可爱果然受明熹宗信任!”,“他不行使皇权,那咱家就替他过过皇帝瘾吧!”于是魏忠贤被称为“九千九百岁”,不跟他站一队的,他就越权杀杀杀。


宦官祸乱朝廷

我们看看,皇帝信任宦官是什么原因?其一,因为他是宦官;其二,因为他把“朕”伺候得舒服,对了,他还认字,能帮“朕”批红!

再看看皇帝信任的大臣:一,这人是“朕”的老丈人/舅舅/兄弟……;二,这人虽然迂腐/鲁莽……但他忠心/贤德/聪明/有学识/爱民如子……

皇帝信任宦官基本上是不太需要硬性条件的,全靠主仆感情支撑!一旦宦官有了强烈的“上进心”,皇帝又恰好用昏聩无能和当下的制度给他铺了路,那么手握权利的宦官还会顾及多少主仆情谊呢?

自古权利蒙人眼,有这么好的条件摆在眼前,宦官肯定要好好争取一下。权利越大越好,最好能接近皇权,皇帝越昏庸越好,最好啥事不管,还对咱家信任有加,大臣越胆怯越好,最好龟缩起来,不敢反对咱家任何一句话一个决策!

结语

人类对于自由的向往是本能,对于权利的追逐是本性,宦官也是普通人;越压制到谷底,反弹起来力量就越是惊人,在周围都是体面人的环境下,宦官已经被所有人压在身下,没有比他们更低微的人了。所以古往今来,宦官要么默默无闻做着安分守己的太监,要么也要在权利场上疯狂地力争一番,心有多大,能力就有多大。

最佳贡献者
2

中国历史上,宦官乱政最严重的朝代有三个,即汉朝、唐朝和明朝。

但并不是说其他朝代就没有宦官乱政现象,实际上这几乎是每一个朝代都有的情况,而宦官这一群体之所以能乱政,主要还是为了平衡“君权”与其他权力。

这一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宦官所扮演的角色也不相同。


科举之前,平衡君权与世家大族之争

在科举制度形成之前,职官的任免等权力虽然在名义上是属于皇帝的,但实际上是被世家大族所掌控。

在先秦时期,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地位非常鲜明,所有官职基本上都被贵族阶层垄断。当然,平民也可以担任一些像“帝师”一类的角色,但也得是“士”阶层中比较优秀的人,数量极少。

因为即使在“士”阶层里,真正优秀的人也是贵族居多。

而当秦代设置了“博士”这一官职之后,“帝师”一类的角色彻底消失了,所以这一阶段开始,官职开始完全由贵族垄断。


即使是在平民当了皇帝的汉朝,察举制、征辟制以及后来出现的“九品中正制”等形式下,世家大族真正掌控着职官的任免。

虽然这些势力没有直接任免职官的权力,但他们有举荐人才的权力,而朝廷任用官职的人选就是从这些举荐人才中选用的。

所以,很多职官在最开始就带有着立场,他们背后代表着不同的世家大族。

那么,久而久之,整个封建社会中的大小官吏都有着世家大族的背景,那么他们在朝堂上的底气就很足了。

比如三国时期的袁绍一家,汝南袁氏为什么那么出名?就是因为“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他们登高一呼,全国各地都有人响应。

这对君权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威胁。


从这个过程就能看到,朝代初建到王朝末期,双方博弈下君权其实是不占优势的,君权的地位会被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世家大族所冲击。

所以,宦官乱政现象都是出现在王朝中后期,初期一般是不会出现的。

君权必须找一个盟友,一同来对抗世家大族,这个盟友就是“宦官”。

在这一点上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宦官”往往和外戚联合在一起,共同对抗世族。

这两方势力都有共同的特点,即对于皇帝有极高的忠诚度,“外戚”只有支持现有君主,才能保持自己“外戚”的身份;宦官只有和皇权联合,才能保证自己的地位。


这两方势力因此也被皇权极度信任,甚至不断放权,用它们来夺取世族手中的权力。

科举之后,平衡君权与朝堂上的朋党之争

世族的没落是从科举开始的,职官选用的方式出现了根本性变革,世家大族不再掌控人才选拔的权力,自然就会被其他势力所取代。

之前说过,世族之所以能有那么大势力,就是因为手握着很多官职的人才选用,如果这个权力被收回,那么“门生故吏遍天下”的现象就不会再出现了。

科举就是完成了这样一个结果。

所以,自唐代科举完善之后,世族衰落,寒族兴起,朝堂上几乎见不到世族与君权的斗争了。


而这时候的斗争就变成了君权与党争。

“党争”虽然在朝堂内部分为几派,但实际上是不考虑君权的情况的。它们的数目一定要大于一,否则就会被君权所瓦解。

所以,各方“朋党”之间争归争,但面对君权的时候也是一致对外。

这些结党的理由五花八门,有“同科”,也有共同理念,还有同一地域,总之结党肯定是有共同的利益,标准根据利益变化。

如果对这些人不加以分化和节制,那么显然“朋党”将成为又一个世族,最终会架空皇权。

所以,君权用寒族对于职官的渴望,瓦解了世族的统治;又为他们树立起另一个敌人,也就是宦官。


值得注意的是,之前的君权和宦官的联合,是一起合作,共同面对世族;而这次君权与宦官的联合,是一个隐于幕后,另一个成为标靶。

如果没有宦官来作为朋党与君权之间的缓冲,二者势必会出现直接冲突;但是有了宦官的加入,朋党有了攻击的对象,皇权有了表态的对象。

二者的博弈就显得大有余地了。

所以,宦官的地位在每一朝每一代都非常重要,越是到王朝中后期,宦官的权力也就越大。


从实际情况来说,与其说宦官是从君权手中获得权力,不如说是随着与君权对抗的世族、朋党等势力的增长而增长的。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3

宦官权利的大小,同朝代的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不去限制大臣权利的朝代,往往会出现宦官权力过大,甚至左右皇位继承的问题。我国古代宦官权利最大的两个朝代分别是东汉和唐朝,特别是在唐朝时期,宦官几乎能够决定皇帝的生死,唐朝中后期的皇帝一旦得罪了宦官,下场一定十分的凄惨。

封建王朝第一位权臣宦官——赵高

宦官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早期的宦官不一定都是阉割后的男性,有一部分宦官仍然具有生育能力。商周时期等级制度森严,宦官在王朝中的地位相对较低。秦朝建立的时候,宦官赵高深受秦始皇的信任,秦始皇让赵高做了秦二世的老师。

秦始皇去世后,赵高帮助秦二世取得皇位,一跃成为秦朝的权臣。赵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控制皇帝的宦官,不过赵高的下场也比较惨。由于秦二世威胁到了赵高的权利,赵高将秦二世杀害,扶持秦王子婴继位。秦王子婴继位后,设计杀死了赵高,诛灭了赵高的家族。

东汉宦官的兴衰

西汉时期宦官的地位并不高,始终都没能达到威胁皇权的地步。到了东汉王朝时期,东汉皇帝借助宦官的势力来对付外戚,宦官集团开始成为了东汉王朝的主要控制者之一。东汉末年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交替上台执政,东汉的皇帝想要坐稳皇位,就必须要得到宦官集团或者外戚集团的支持。

外戚何进被十常侍杀害后,袁绍带领大军攻破了皇城,将宦官屠杀殆尽,东汉宦官以全军覆没的结局退出了历史舞台。虽然东汉的宦官集团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东汉末年的权臣曹操,就是东汉大宦官曹腾的后人。

唐朝宦官的兴衰

唐朝前中期宦官的地位并不高,唐玄宗时期出了一个大宦官高力士,但是高力士只是地位比较高,并没有达到威胁皇权的地步。唐肃宗继位之后,宦官李辅国专权,李辅国屠杀王公贵族,在朝廷里面培养自己的亲信,开启了唐朝宦官专权的先例。

李辅国倒台之后,宦官开始掌握禁军的控制权,他们屠杀大臣逼迫皇帝,几乎成为了唐朝的实际统治者。唐敬宗得罪了宦官集团,竟然被宦官集团杀死。唐文宗去世的时候,想要让太子继承皇位,结果宦官集团直接将太子废掉,立唐武宗做了傀儡皇帝。唐僖宗统治时期,宦官田令孜掌握朝政,就连唐僖宗都叫他“阿父”。

明清时期的宦官

虽然在一些影视剧中,明朝的宦官权利非常大,几乎能够控制皇帝。但是在真正的历史上,明朝的宦官只是皇帝的工具,即使是刘瑾和魏忠贤这样的大宦官,也只是皇帝的代言人,当皇帝不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被皇帝杀死。

清朝时期宦官不允许随便出宫,不允许参议政事,大宦官安德海出宫游玩,直接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斩首。相比于东汉和唐朝的皇帝,明清时期的宦官已经完全沦为皇权的附属品,根本不具备威胁皇权的实力。

4

宦官工作从西周开始就有,到了秦朝则出现了宦官政治, 是家族和职业经理人权斗的产物。宦官势力不是作为皇权的对立面出现, 而是皇权的变形和延伸,汉、唐和明这三朝恰恰就是在割了宦官政治这个所谓的“毒瘤”后迅速灭亡的, 关键原因在于此举打破了原有的政治平衡。

在两千年封建史中大多数时期, 宦官的本职是皇帝身边的家政工作人员。一方面负责照顾皇帝生活起居, 相当于勤务员;另一方面负责传达皇帝的各种诏令, 相当于联络员。

其次, 宦官普遍出身低微。一般是贫苦人家生活所迫才送子弟入宫, 另外, 拐卖儿童和战俘也是宦官的重要来源。

最后, 宦官一般文化程度不高, 基本是文盲, 自然被具有文化优越感的外朝职业官僚们所鄙视, 认为是外行领导内行。这种知识文化上的差异带来了外朝官僚和内朝宦官集团在政治上的严重对立, 而这种对立恰恰是皇帝们巩固皇权制衡职业官僚所需要

的。

谢谢观看,请多点赞[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祈祷][祈祷]




5

古代宦官天生就是低人一等的。

他们之所以低人一等,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构成:一是他们奴隶的身份。二是他们残缺的身体

古代奴隶,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战俘,二是罪人后代。从这里可以看出,奴隶肯定是低人一等的。

(古代宦官形象)

宦官虽然不是战俘,也不是罪人后代。但是,由于他们做的是服侍人的工作。贵族们是被称为“老爷”的,而服侍人的人,都叫做“奴才”。宦官既然是在宫中做服侍人工作的,从传统意义上来看,他们就是奴隶的身份。

更何况,他们还有一个残缺的身体。而且他们身体的残缺,还不是一般的残缺,而是摘除了他们的生殖器官的残缺。

对于古代的人来说,有两件事是无比重要的,一件是祖先无比重要,一件是后代无比重要。古人是祖先崇拜,也是后代崇拜。他们会无限神化自己的祖先,也会无限渴求自己的后代。

宦官没有了生殖器官,因此也就没有了后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就是说,因为无后,同时也是对祖先的不孝。从这里可以看出,宦官的人格是受到极大摧残的,他们无论在身份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是低人一等的。

然而,就是这样的宦官,在古代社会,很多时候,却能够走上权力的顶峰,掌控朝廷,甚至能够废立皇帝。幸亏他们不能做皇帝,要是能做皇帝的话,他们其实有很多机会可以做皇帝的。

(能废立皇帝的宦官,图取其意)

那么,本来低人一等的宦官,为什么却能够做到这一步呢?

其一,宦官与皇帝靠得最近。

我们知道,谁与皇帝相处的时间多,谁就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

我们还知道,古代的皇帝,由于权力受到约束少,很容易怠政。

因为有这两个因素,因此就出现了一种现象:皇帝最相信他的贴身宦官,皇帝经常会听取贴身宦官的话,皇帝经常会让贴身宦官代他做事情。

最典型的就是明朝。朱元璋最初把制度设计得好好的,他认为,宦官是造成朝廷祸乱的一个重要因素。于是,专门立了一块牌子,不准宦官干政。但是,朱元璋又做了另一个规定,就是取消宰相职位。

这两项规定,看起来相互之间没什么关系,实际上关系很大。由于没有了宰相,那么朝廷中的各项事务,都堆到皇帝那儿了。本来,皇帝就是有点贪玩的,现在又把那么多事情都堆积到他那儿,他怎么干得下来呢?干不下来,必然要找人帮他干,自然宦官是最合适的。

所以,到了明英宗的时候,明朝的第一个大宦官王振就出现了,他干着干着,干脆把朱元璋树起来的那块牌子取了,而且,由此明朝还出现了秉笔太监,帮皇帝写圣旨,做决策,堂而皇之地干预朝廷的事情。这样一来,太监的权力怎么会不变大呢?他们怎么会不攀到权力的高峰呢?

(明朝太监)

其二,宦官的权力欲望更强烈。

宦官为什么权力欲望更强烈?

首先,他们是低人一等的人。这与他们作为皇帝宠幸的人的身份是不搭配的。因此,无论如何,他们都要去抢抓权力。只有抢抓权力,他们才能够改变他们的身份,过上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甚至是高于正常人的生活。

其次,他是是孤独的人。他们没有妻子,没有儿女,孑然一身。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人关心,没有人依靠,唯有手中有权力,他们才能够心里稍微踏实一点。而这也决定着,宦官有更强的权力欲望。

正是因为宦官有很大的权力欲望,他们才会极力追求权力,因而最终才能够走到权力的巅峰。

其三,宦官不受礼教道德约束。

古代的大臣,一般都是通过读书,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因为他们有这样的学习经历,因此,“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这样的礼教道德,是被他们耳濡目染的。他们以后在做官的时候,是要受到这些东西的约束。

但是,宦官大都是没有读过书的,也就是说没有受到过这些礼教道德熏染的。同时,他们既没有儿女,也不需要管父母,因此,家天下的概念非常淡漠。

当宦官缺乏外在和内心的约束,同时又有非常大的机会接触并获取权力的时候,他们怎么会不拼命地抓住呢?

所以,尽管宦官社会地位非常低下,他们却很容易就走到权力巅峰。

(参考资料:《宦官史话》等)

6

中国古代的权力集团一般有皇帝本身,文官集团,武官机关,外戚集团(皇后、太后)。所有的权力集团都必须围绕皇帝才能立足。文官集团叫党争,武官集团叫割据,外戚叫干政。从头到尾,本来没有宦官们什么事。宦官们既没有文官的治国能力,又没有武官的割据能力,更没有外戚的势力。那宦官怎么拥有权力。那就只有皇帝本身。皇帝提拔宦官,赋予宦官权力。宦官的主要业务,是为皇帝及其后宫进行高端私人服务的,为了防止这些家伙和后宫乱搞,采用去势的方法,来确保后宫安全。本来宦官的主要业务,是为皇帝及其后宫进行高端私人服务的,为了防止这些家伙和后宫乱搞,采用去势的方法,来确保后宫安全。

在新王朝建立初期,由于开国皇帝权力一般比较集中,还能掌控整个朝政,宦官也没啥作为。到了中、后期,由于皇亲国戚分封的越来越多,权臣和外戚都想分润皇帝的权利,而皇帝一个人怎么对付那么多人呢?于是,就开始试行各种平衡手法。

所以,为了和文官集团抗衡,皇帝最开始是和外戚联手,结果效果不太理想。西汉外戚篡权,差点丢了江山。于是东汉后,吸取了前朝教训,重用宦官来平衡文官集团,结果也不太理想,出现了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的现象。

7

官宦的起源

官宦,俗称太监,“宦”,是星座名,宦者四星,在帝星旁边,因此,才被用以帝王近幸者的名称。

阉人最早出现的时候,并不是专职用来服侍皇帝的,而是跟生殖器崇拜的祭祀,以及用刑有关。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上记载,公元前1300年左右,商王武丁将打仗俘获来的羌人进行阉割,用以祭祀神灵。这是现有最早的阉割用来祭祀的例子。

诗经《巷伯》中记载,一个叫孟子的寺人(即被阉割的人),因为被别人诬陷,而遭受阉割。这是最早宫刑的记载。

《左传》中记载,一个叫寺人貂的人,为了讨好齐桓公,将自己变成太监,成功成为桓公身边的宠臣。这是最早的官宦的记载。

东汉以前,宫廷中的官宦可以是阉人,也可以不是阉人,比如秦始皇时期的宦官嫪毐,就不是一个阉人。

但在使用阉人做宦官的过程中,皇帝渐渐看到了使用他们的方便。

最初的感觉是,阉人因为身体特征,会显得比一般人更干净,因为在宗教祭祀中,他们是牺牲了自己的身体,让生殖器神变得更强大;

随着祭祀作用减弱,又因为他们失去了传宗接代的能力,加之,皇帝用这种刑法惩罚犯罪,这类人成为被歧视的一类。

但皇帝也明白,在封闭的皇家生活中,女官可以杜绝血缘不纯,毕竟有很多工作是女官做不了的,比如重活,而宦官既能做重活,又能保证皇家血缘纯正。

于是在东汉时期,宫廷开始全面采用宦官充实内廷。

由此,宦官开始正式步入权利的朝堂。

宦官从皇帝的奴隶走向权利巅峰,是有着天然的优势的,在这里概括为三点。

一、宦官对小皇帝有照顾、陪伴之恩,天然受皇帝宠信。

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父亲去世的早,他又是独苗,所以年纪轻轻就当了皇帝。

外朝大臣自然会觉得小皇帝不成熟,没有治理国家的经验,对他自然是能欺负就欺负。

在这种情况下,朱厚照难道会信任这帮大臣。就好比空降来的总经理,必然要培养一批专属自己的亲信。

朱厚照要找亲信,那就从自己的童年玩伴中找,太监刘瑾就属于对他有照顾、陪伴之恩的人,自然而然成为皇帝对抗外朝大臣的亲信。

不得不说,皇帝之所以被称为“寡人”,他们还真是孤家寡人,看似天下都是他的,但他却很难有知心人,从小社交圈就不出皇宫。也只能和太监宫女培养感情了。

刘瑾得到皇帝宠信,开始为所欲为,最后竟然想要自立为皇帝,外朝大臣联合起来和他斗争,最后才勉勉强强将他斗倒,可见受到皇帝宠信的太监有多跋扈。

二、宦官是最快得知皇帝死讯的人。

在政治上,拥有第一手知情权相当重要,尤其是像皇帝驾崩这种。

古代是专制王朝,一国之君突然驾崩,如果不能得当的处理,甚至可能导致亡国。

而宦官是龙榻之侧的服侍人员,去世的消息也往往由他传开。

这第一手情报是许多皇子想要得到的。拥有这种资源的宦官,如果加以利用,真的可以改天换命。

秦朝的大太监赵高就属于这一种。

秦始皇出游,太监赵高随行,走到沙丘这个地方时,始皇驾崩,为了不造成国家大乱,丞相李斯秘不发丧。

在秦始皇快要不行的时候,曾给公子扶苏写一封信,让他从速赶往咸阳。这封信当时就在赵高手里。

赵高知道这封信的巨大价值,但他更加喜欢公子胡亥,因为他做过胡亥的老师。

因此和李斯、胡亥三人商定,发动了沙丘政变。

到后来,赵高独揽大权,连胡亥也不能控制他,他在大臣中间指鹿为马,无人敢惹。

三、大部分皇帝认为宦官的忠诚度高。

说白了,宦官其实和大臣是一样的,都不过是天子家臣,只不过是一个主内,一个主外。

历史上宦官时常专政,但比起大臣篡位、弑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数,还是九牛一毛啊。

由于身份的原因,太监不能传宗接代,也就没有荫庇后世的需求,即使拥有了大权,也不过一世荣光,长久不了。

宦官对皇帝依附力强,魏忠贤那么厉害,皇帝一句话就能把他干掉。

如果是一个外朝大臣,皇帝就不是想杀就能杀的了。

各朝各代中,只有唐末的宦官多次弑君,那是因为他们掌握中央禁卫军军权,他们的生死不操纵在皇帝手中,他们又害怕皇帝长大,因此敢弑君。

当皇帝也很无奈,如果皇帝强势有能力,将权利牢牢抓在手中,然后做一个劳模,或者孤家寡人。

如果不够强势,外戚来欺负你,大臣想挟持你,只有宦官能帮助你,三害相权取其轻,皇帝也只能选择宦官专权。

以上三个原因,让宦官走上权力巅峰。

关注@南塘秋史 ,了解更多趣史。

8

举两个例子来看一看吧。

第一个,秦朝的赵高。

秦始皇活着的时候,赵高是彻头彻尾的奴隶。虽然秦始皇因为发小的关系,让他任宦官长,并让他教公子胡亥书,但并没有把他当回事。那时候,秦始皇要杀赵高,就如同捏死一支臭虫一样。

秦始皇在沙丘突然去世。生前并未明确立太子。临死手诏令公子扶苏回来主持丧事。诏书为赵高所得。他和胡亥密谋篡位,威胁丞相李斯与其同谋,篡改始皇遗诏,赐死了公子扶苏和名将蒙恬。

这之后,赵高把握大权,指鹿为马,杀尽反对他的人,把二世视为傀儡,后又杀掉,其权力达于巅峰。

但恶有恶报。农民起义蜂起。赵高被秦子婴设计除掉了。

赵高能发迹,固然与他和秦始皇的关系和他善于装孙子有关,也与他自身能力有关。他精通刑名学,所以秦始皇让他做胡亥的老师。也正是他与胡亥关系密切,才能抓往始皇猝死的时机,和胡亥勾结,迫使李斯妥协,篡位成功。

可是,大秦朝也就此完结了。

第二个,明朝的魏忠贤。

魏忠贤原来是个混混无赖,吃喝嫖赌,偷鸡摸狗,不干正事。后来他赌钱输了很多,还不起,他一咬牙,进宫当了小太监。

魏忠贤善于投机。他认定小太子朱由校能当上皇帝,又得知小太子最听奶妈客氏的话,便千方百计讨好客氏。客氏把他介绍给小太子。由此,小太子看重上了魏忠贤。

朱由校继位后不久,便让魏忠贤担任了太监的最高职一司礼监中的秉笔太监。

魏忠贤派人四处寻找奇珍异宝,新奇玩意儿,献给小皇帝。小皇帝一高兴,又把管理特务的机关一东厂的大权,给了他。

这一下子,魏忠贤可就是鸡飞上了树稍,威风起来了。他结党营私,诛杀异己,横行霸道,权倾天下。各种官吏都纷纷巴结他,给他送钱送礼,给他建生祠,尊称他为"九千岁"。

皇帝称万岁。一个太监被人尊为九千岁。这绝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奇事。

明熹宗朱由校23岁就死了。

明崇祯朱由检继位伊始,就罢了魏忠贤的官。不久,魏忠贤畏罪自杀。

由上面简述可知,魏忠贤发迹,主要是靠讨好奶妈客氏,-继而取得小皇帝欢心,而后一步步掌握大权的。

太监制无疑是封建社会最腐朽最丑恶的制度。正是这个制度孕育出了许多丑恶的太监专权的故事。而那些在历史上出人头地,风云一时的太监,除制度原因外,也与他们自身的善于钻营,投机取巧,阴险奸诈有关。

欢迎点评。

9

古代宦官本来是打杂的,皇帝和皇帝后宫恩女人生活方面由宦官来处理,是皇帝家的奴才。在皇宫中干活,当然不能给皇帝戴绿帽子,所以就必须要阉了,作为皇帝身边人,由于政治需要,很多皇帝都倚重宦官来达到专权的目的,宦官的权力自然要大了。不同的政治制度需要,就出现了宦官出现专权走向权力巅峰的现实。

从周朝开始就有宦官制度了,随着宦官对皇帝的熟悉,为了各种目的,皇帝要利用宦官来达到某种目的,宦官从此由奴才进入到核心圈子里。第一个宦官权臣是赵高,赵高牛到可以指鹿为马,随意杀害大臣的地步。赵高获得秦始皇信任,让他服侍秦二世胡亥。秦始皇是个很牛的人,所以赵高不敢有什么动作,可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合作伪造圣旨干掉了扶苏让胡亥当皇帝。胡亥智商低,被赵高玩弄于股掌之上,赵高权力大到可以操控整个朝廷,成了实际的统治者,不过赵高没得意太久,碰上了项羽等人起义,赵高杀了胡亥扶持子婴上台,结果子婴扮猪吃老虎干掉了赵高投降了刘邦,秦朝终于灭亡了,赵高也没有好下场,赵高为以后宦官做了一个榜样。

西汉没有多少权力过大的宦官,因为皇帝不怎么需要宦官,宦官自然就没有什么权力了。西汉的制度是皇帝依靠外戚和大臣们来治理国家,可是外戚也不怎么靠的住啊,吕雉专权不就是一个例子嘛。到了东汉就不一样了,外戚太能搞了,有时搞的连皇帝拿外戚都没办法,这时皇帝就需要身边的宦官出力了,皇帝给了宦官权力,成为宦官集团对抗外戚集团,以便达到权力平衡的局面,结果宦官权力越来越大,压过了皇权,出现宦官可以决定皇帝生死任意立皇帝的事情出现,东汉后期十常侍乱朝纲,士族集团看不下去,袁绍派兵干掉了十个宦官头子,曹操的养父正是宦官,后来曹操干掉了袁绍,真是报应不爽啊!

到了唐朝,出现了皇权和相权之争,大臣们老是想限制皇权,说白了就是抢权力的问题,唐朝开国的几个皇帝还好说,毕竟皇帝强势了,压制住宦官和文官集团,所以没出什么事。唐中后期就变了,皇帝压制不住他们了,朝中出现党争的局面,各个派系斗来斗去,不干正事,所以皇帝需要宦官来制衡党派斗争。宦官权力越来越大,到了顶峰时期,许多的唐朝皇帝都是被太监给杀的,太监可以决定哪个人当皇帝,宦官牛到这个程度实在狂的没边,更有意思的是居然出现一个假太监混入皇宫不仅给皇帝戴了绿帽子,还东窗事发干掉了皇帝,可见太监专权到了什么地步了。

宋朝没有出现宦官专权的事情,因为宋朝的政治制度就是“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没有太监什么事了,祖制确立了,太监就进不了核心圈,说白了就是宋朝的文官集团势力太强了,皇帝都不敢用太监来制衡他们了。到了明清,君主专制达到巅峰,太监成了皇帝用来压制文官集团的工具。明朝确实出现了像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太监专权的事情。只不过这些太监权力之所以大,那是因为皇帝需要他们去制衡文官集团,说白了权力来自于皇帝,是皇帝的一个工具,当这个工具不需要了,威胁到皇权的时候,皇帝就随便牺牲掉他们,只能专横得一时。

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清朝实行而奴化制度,所有的人都是皇帝的奴才,什么事都是皇帝说了算,也就不需要太监去制衡什么人了,太监专权也就不出现了,当然大太监李莲英是依靠慈禧的信任,是用来监视光绪皇帝的,凭借慈禧是清朝实际统治者,李莲英是很牛,可是李莲英也仅仅是狐假虎威罢了,他没有权力进入决策圈子,也不可能参与朝政,皇帝和大臣们都防着呢,就是慈禧的工具,干点累活脏活,想专权那是不可能的!

宦官能走向权力的巅峰,它的生理缺陷还是优点呢,被阉割了没有后代,不怕你篡位自己当皇帝,何况去了根的人失去了力气也就容易干掉,当然练了什么葵花宝典的例外,总是服侍在皇帝身边,皇帝有需要只能用太监们了,当然皇帝也危险,毕竟生理缺陷的太监有时很变态,随时干掉皇帝也是会出现的,因为权力斗争的需要,宦官才会走向前台!

10

本来宦官的主要业务,是为皇帝及其后宫进行高端私人服务的,为了防止这些家伙和后宫乱搞,采用去势的方法,来确保后宫安全。

在新王朝建立初期,由于开国皇帝权力一般比较集中,还能掌控整个朝政,宦官也没啥作为。到了中、后期,由于皇亲国戚分封的越来越多,权臣和外戚都想分润皇帝的权利,而皇帝一个人怎么对付那么多人呢?于是,就开始试行各种平衡手法。

所以,为了和文官集团抗衡,皇帝最开始是和外戚联手,结果效果不太理想。西汉外戚篡权,差点丢了江山。于是东汉后,吸取了前朝教训,重用宦官来平衡文官集团,结果也不太理想,制衡不是一家独大啊,弄得宦官权力过大也不行,最后西汉亡于宦官之手。

虽然都有风险,但是两害相较取其轻,重用宦官有三个好处,一是因为宦官无法拥有后代,即便有什么私心,也都是用在自己身上;二是在成为宦官之前,要么是战俘或者罪犯,要么是底层的没有任何背景的小人物,背后没什么利益纠葛;三是除了依靠皇帝,他们没有任何凭仗,在明朝以前,宦官基本上出不了宫门,用起来比较放心。

所以,后面的皇帝逐渐把宦官作为一支重要力量用了起来,宦官的权力也水涨船高。到明朝时,宦官成了朝廷和文官集团抗衡的一支重要力量。

当崇祯皇帝把魏忠贤的脑袋砍了以后,东林党的文官集团再也没有了约束,导致了明朝的迅速灭亡。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