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隆美尔身为德国陆军元帅,究其一生,也只能算个战术大师,而与战略家无缘。

其在陆军学院执教时,结合一战的实战经验和未来坦克在战争中的作用,著有《步兵攻击》一书,获得了希特勒的赏识,从此开始平步青云。

隆美尔在战术上倡导步兵与装甲兵的结合运用,强调进攻战术的突然牲,“进攻再进攻”是其的口头禅。在德国进攻法国时,隆美尔和他的第7装甲师,率先攻入法国色当,迫使法国政府投降,一战成名,被晋升为中将。

墨索里尼在北非挑衅英国,被英军打的满地找牙,不得已求救于老大希特勒。希特勒派隆美尔率领“非洲军”前去北非救火。

非洲军只有3万余人,坦克也不多,而且还多是轻型坦克,因而未能引起英军足够的重视。就因为这一疏忽大意,结果被隆美尔指挥的德意混合编队,打了个措手不及,一泄就是450英里。

正当英军匆忙之中,构筑防御阵地时,隆美尔再施重拳,打的英军狼奔豕突,连指挥官奥康诺将军都成了德军的俘虏,整个北非只剩下被围困的托布鲁克,还在英军的手中。

隆美尔因功被希特勒任命为“非洲军团”指挥官,晋衔为上将。

英国遭此失败,岂肯善罢甘休,不久组建拥有10万之众的第6集团军,由750辆坦克打头阵,发动了代号“十字军”的进攻。隆美尔由于兵力和坦克数量皆处于劣势,且战且退。

正当英军进攻势头正猛之时,隆美尔获得了150辆坦克的有力补充,旋即对英军发起了迅猛的反攻。英军又一次溃不成军,连连败退,结果隆美尔掉转头来,只用了十几个小时便攻破了托布鲁克要塞,3万多英军投降。

隆美尔因此跳过大将衔级,直接被晋升为元帅。隆美尔从中将到元帅,仅用了1年的时间。

丘吉尔得知英军在北非再次失败,在国会演说时,感慨的说道:虽然隆美尔是我们的对手,但我们也要向他表示敬意,这样的人如果在我们这边,那还有什么对手不能战胜

当然,丘吉尔这番话也有夸大之嫌,夸大对手,正好掩饰英军将领在北非的无能。实际上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在二战的表现确实不尽人意,在东南亚被日军打的一败涂地。更好笑的是在缅甸,日军1个联队就打的7000多英军准备投降,幸亏孙立仁将军施以援手,才免受此辱。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英国开始走马换将,蒙哥马利中将被任命为英军北非战场最高指挥官。蒙哥马利利用人数和美国提供的装备优势,稳扎稳打,不给隆美尔任何反击机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拉锯战,蒙哥马利决定对缺兵少弹的德军发起阿拉曼战役。当时隆美尔回国休养,将指挥权交给了施登姆将军,谁知施将军代理没多久,心脏病发作挂掉了,指挥权又交到托马将军的手里。面对英军的空中和地面优势,德军只能拼死防御。

阿拉曼战役开始后的第4天,隆美尔回到了战场,德军从连续几天的混乱中稳定下来。但此时隆美尔并没有认清德意联军所处的危险,仍然和英军寸土必争,使的本就处于劣势的德意联军伤亡惨重。

当隆美尔认识到在这样打下去,将会全军覆没,于是不顾希特勒不许撤退的指令,率领几乎被打残的非洲军团退守突尼斯边境。

不久,盟军开始在北非大举登陆,希特勒眼见德军在北非败局已定,遂将自己的爱将调回国内休养,隆美尔由此避免了德军在北非战场的失败,给他个人带来的名誉扫地。

而一心要和隆美尔在北非战场较量一番的,美军著名将领巴顿,在得知隆美尔已调回国内的消息后,气的是破口大骂。

隆美尔在北非战场,赢得了“沙漠之孤”“帝国之鹰”的美誉,可以说是北非成就了隆美尔。在随后的欧洲西线战场,隆美尔虽然担任B集团军群司令官,但主要负责构筑“大西洋”防线,和盟军也没交手的机会。

盟军诺曼底登陆后,隆美尔没几天便被美军飞机炸成了重伤,回到德国养病,不久又被希特勒赐死。

因此客观的说,隆美尔虽然在战术上是个奇才,但在战略上并没有什么表现。其在北非所对垒的对手,也仅仅是在二战期间,乏善可陈的英军,当蒙哥马利来到北非后,隆美尔也开始变得平庸起来,不复往日的荣光。

所以有军事家评价隆美尔为“战术上的巨人,战略上的矮子”,方城认为是有几分道理的。

最佳贡献者
2

1941年初,“投机分子”墨索里尼趁欧战之际,将战火引向了非洲,但自不量力的意大利军队不但没有捞得一点好处,反而被英军一路追着打,光俘虏就有13万人。眼看着最后的落脚地也岌岌可危,不得不求助于“小兄弟”——德国的帮忙。

而德国元首正在忙于入侵苏联的准备工作,既不想管意大利的事情,但又不得不管。于是,决定派自己的“爱将”隆美尔去非洲,不仅体现了对非洲局势的重视,而且也相信爱将的能力和忠诚。意外的是,隆美尔并不打算按照元首的命令行事。

他一踏上非洲大地,就以快速的行动改变战局。

作为德国非洲军团司令的隆美尔,来到非洲后,看到了满脸惊恐的意大利士兵,以及准备打包回国的意军将领,心中的蔑视油然而生。按照元首的指示,非洲的德军归意大利人指挥,但他根本就没有对他们言听计从的意思,依然我行我素。

尽管第5轻型装甲师只有一个团多一点的兵力到达非洲,但他决定立刻投入进攻。一个月后,德军已推进了770公里,这样的战绩,让隆美尔飘飘然了,他制定了一个新的征服计划。然而,元首一面颁发给他一枚橡树叶勋章,一面命令他不再进攻。

让善于进攻的战术家停下来,那就不是隆美尔了。在他看来,撤退中的英军显然对突如其来的德军,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能给对方任何反应的时间。他决定不听命令继续前进,又过一个月,隆美尔已推进到了1600多公里外的德尔纳。

至此,隆美尔在2个月的时间内,彻底扭转了非洲战局,取得了骄人的战果。不仅打出了德军的威风,也让他成为英国人眼中最难缠的德军将领,送给他一个“沙漠之狐”的绰号。当然,隆美尔的胜利除了进攻战术运用得当外,一些外在因素也是关键所在:

首先,英国人轻敌。在反击意大利军队的过程中,英军可以用“摧枯拉朽”来形容,对于德军的增援,他们准备的并不充分,尤其是隆美尔在兵力没有全部到位的情况下,就敢进攻,完全出乎了英国人的预料。更何况,军事素养极高的德军,战斗力远超英军。

其次,英国人调兵去希腊,致使兵力不足。原来,1941年3月,30万德军进逼南斯拉夫,一下子让巴尔干的局势紧张起来,为了保住英国利益,被迫将北非的英军主力抽调到希腊,致使没有足够的兵力拦阻隆美尔前进的脚步。

更为重要的是,英国早已破解了德国安全性极高的恩尼格玛密码机。也就是说,英军掌握了德军的“一举一动”。但从不按命令行事的隆美尔,反而让自己的行动更具隐秘性,出乎英国人的意料,经常被打得措手不及,只得慌乱而逃。

然而,图卜鲁格争夺战,也暴露了隆美尔战略意识的缺陷。

图卜鲁格城是利比亚西北部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是隆美尔进入埃及的必经之路。如果绕开它,不仅要多走一段沙漠弯路,而且它的存在对德军的补给线,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不过在他看来,守军一定会在猛烈的攻势下,坚持不了多久。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该城对于英国人来说更重要。由于英军主力被抽调到希腊,在非洲的兵力也极为有限,一旦图卜鲁格城失守,德军将长驱直入、毫无顾忌地冲向埃及,严重威胁英国人赖以生存的“苏伊士运河”,丘吉尔命令必须死守。

一路败退的英军与图卜鲁格城的守军,共计3.5万人,依托坚硬工事阻止了德军进攻。尽管隆美尔通过空运,将第15装甲师也投入了战斗,也仅仅只是向前推进了6公里,两军最终形成“拉锯战”。这也充分说明了他缺乏一定的战略意识。

一是,德军的战略重心是入侵苏联,不可能将更多的兵力投入到非洲战场,所以才有了让隆美尔“守住现有防线,不要轻易进攻”。然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隆美尔,虽谈不上搅局、添乱,但没有大局观,也让自己处境艰难。

二是,过分强调进攻,忽视后勤重要性。2000公里的战线,再凶猛的战斗力也会像“强弩之末,不能穿缟”一样,没有后续力。结果只能是攻击不力,再加上恶劣的天气,生病和营养不良造成的非战斗减员,官兵们怨声载道,士气锐减。

更为重要的是,在英军完全掌握地中海地区海、空权的情况下,一味地向前突击,遇到的困难会更大。比如,德军拿下了班加西港,离图卜鲁格城很近,可以提供有效的后勤保障,但因为惧怕英国海军,只得在2000公里外的黎波里输送人员、物资。

这些摆在面前的困难,隆美尔不是没有看见,而是从心底里不愿意去管,他曾经说过:“提供给养是总参谋部的事情”,可见其战略意识之差。从这个方面看,隆美尔也就是能指挥一个军或一个师的水平,授予元帅衔,确实是给的高了。

当然,这些不妨碍他是一位卓越的战术家。

图卜鲁格城被围,始终牵扯丘吉尔敏感的神经,为了改变北非的不利局面,他决定实施“战斧计划”,对围城的德军进行反攻。于是,英军准备了300多辆坦克,240多架飞机,而隆美尔只有150辆坦克和130多架飞机,显然处于劣势。

但他在法国战役中,早就有了对付英国坦克的“妙招”,那就是用88毫米高射炮可以在1800米的距离上,将英国最结实的坦克“打瘫”。隆美尔将仅有的12门88毫米高射炮分散部署在前线,并命令第15装甲师插入英军侧翼。

这一战术,一下子掐断了英军进攻的后路,顿时陷入混乱,不得不返回原出发地。丘吉尔精心准备一个月的“战斧计划”,仅3天便“土崩瓦解”,损失100多辆坦克,而德军只损失了20辆。此战,让隆美尔的声誉再次达到顶点。

3个月的围城战,一度让隆美尔的名誉扫地。人们纷纷质疑他的战术水平,国内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更加肆意污蔑、落井下石。当广播里宣告非洲大捷的消息时,人们重拾对隆美尔的崇拜之情,他再一次成为新闻媒体追逐的目标。

更让隆美尔高兴的是,这一壮举得到了德国元首的赞赏,晋升他为上将军衔。短短2年功夫,隆美尔从一名“不入流”的小中校升为上将,这让德军总参谋部的将领们大为不满。于是,提议设立非洲总司令部,从而限制他的自由。

但这样的伎俩自然遭到德国元首的拒绝,他将非洲德军部队升格为非洲装甲兵团,下辖3个装甲师,由隆美尔出任司令。同时,在非洲的意大利军队也交由他指挥。也就是说,隆美尔成为非洲德、意联军的总指挥。

看来,隆美尔不愧是元首的“宠将”,尽管他没有很强的战略意识,在非洲为所欲为,不按命令行事,让部队处于困难的境地,但不埋没他在战术上的造诣,并在职务上得到迅速的提升。这恐怕在德国,只有隆美尔才有这样的“特权”和“殊荣”

3

隆美尔是二战时期的德国陆军元帅,姑且不论政治立场,单就从军事角度而言,他担得起“名将”二字,被人称为“沙漠之狐”“帝国之鹰”。就连英国首相丘吉尔,也不得不承认“隆美尔是一位伟大的将军”。

作为德国在二战时期最能打的将领之一,他素来以灵活机动的战法和勇往无畏的胆气而著称,是所有德军士兵心中的“战神”,与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合称为德军的三大名将。

隆美尔从小就对机械和工程非常着迷,在青年时期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工程师。不过,他的父亲虽然是一名普通教师,但却执着地要求儿子从戎报国。在父亲的坚持下,德国损失了一名工程师,但却诞生了一名陆军元帅。

隆美尔进入了东普鲁士但泽后补军官学校进行军事学习,而随着一战的爆发,他意气风发地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为作战勇猛,隆美尔的军事生涯开始崭露头角,一步步在德军中声名鹊起。

由于德国在一战中战败,遭受了英、法等国的严厉制裁,隆美尔也像德国军队一样沉寂了几年。而随着希特勒以及他的纳粹党上台执政,德国开始不断挑战《凡尔赛合约》的束缚,加大了军事领域的扩张。

很快,希特勒就发现了隆美尔这个军事领域的天才,以及他的著作《步兵攻击》。从此开始,希特勒开始对他越来越器重,甚至安排他担任自己的近卫队长。

1939年,随着德国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了。隆美尔主动请缨出战,担任了一个二流装甲师的师长,以此为契机,他开始了自己传奇的军事之旅。

在对法国的西线战场上,隆美尔率领他的第7装甲师闪电推进,以风卷残云之势将号称“世界第一”的法国陆军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与此同时,他也把协同作战的其他德军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成了德军在欧洲战场上的一把尖刀。

横穿法国北部地区后,隆美尔持续追击狼狈不堪的英法联军,直到抵达了诺曼底半岛的瑟堡才停止脚步。不是他累了,更不是他怕了,而是已经到达海边,坦克不能前进了。

为了嘉奖他的功绩,希特勒授予隆美尔“骑士十字勋章”,使之成为了首位获此殊荣的师长。

而正当德国在欧洲战场所向披靡之际,作为轴心国同盟的意大利也想捞点便宜,墨索里尼将目光对准了北非。虽然惹不起德国人,但英国人丝毫不怵意大利,在北非战场把意大利军队打得哭爹喊娘,毫无招架之力。

于是,墨索里尼只得向“纳粹一哥”希特勒求救。虽然不情愿,但希特勒还得帮助意大利这只“猪队友”,毕竟非洲战场绝对不容有失。

1941年初,希特勒晋升隆美尔为陆军中将,派赴北非指挥“非洲军团”。不过,这个所谓的非洲军团只是由一个装甲师与一个轻型装甲师组成的小规模集群,其实力比起欧洲战场上的同级单位来小得多。

由于意大利在非洲派驻了大量军队,所以名义上,隆美尔还要接受意大利非洲战区总司令的指挥。但是,他压根也没把意大利人放在眼里,只听命于柏林的指挥。

刚抵达非洲,隆美尔就利用英军调防的有利战机,迅速采取大胆军事行动,利用为数不多的德军和意军装甲部队,攻占了利比亚北部的重要港口卜雷加和军事重镇阿杰达比亚。

英军被迫连续后撤,使得隆美尔的进攻欲望有增无减。他甚至不顾来自柏林要求停止大规模进攻的命令,继续挥兵东进,将英军击退了450公里才稳住阵脚,彻底扭转了北非的不利战局,也由此获得了“沙漠之狐”的称号。

希特勒认为,在打败苏联之前没有能力向北非持续增兵;而丘吉尔却将北非视为自家后院,不断向这里增兵救援。于是,隆美尔悲剧了,他的兵力明显不足,只得采取了守势。

1941年5月15日 ,英军发动了代号为“短促行动”的军事进攻,被隆美尔的部队顽强击退。但是丘吉尔显然没有退缩,英军又在6月15日发动了代号为“战斧”的大规模进攻,双方在沙漠灼热的高温尘雾中厮杀缠斗,隆美尔再次击退了英军。

不过,面对战线拉长而兵力不足的困境,至于所谓的意大利盟军更是“不值一提”,隆美尔只得采取了守势,两军在沙漠中展开了一场拉锯消耗战。

面对德军在欧洲战场的颓势,隆美尔越来越预感到德国将会输掉这场战争。而且,地中海的海上补给线已经被盟军切断,但柏林总部依然命令他继续在北非坚守。

这一次,隆美尔没有服从,他冒险完成战略收缩,将非洲军团从几千公里以外撤回,成为了战争史上闪光的一页。但是,此举却遭到了希特勒的严厉斥责,甚至对他恶语相向。

面对战略层面的重大分歧,隆美尔和希特勒二人开始互相猜疑。在1943年3月时,隆美尔被调离了北非战场。回国后,希特勒虽然授予了他骑士勋章,但是隆美尔却很清楚自己已经失宠了。

1943年11月,隆美尔出任法国西线陆军B集团军司令,具体负责加强“大西洋壁垒”的防御工事,阻止盟军可能的登陆。

1944年6月后,随着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的成功登陆,隆美尔眼见德国再也翻盘无望,而对希特勒的忠诚也完全动摇。甚至于,他在国内反战势力的影响下,希望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德国目前的困境。

隆美尔向希特勒提出,可以通过与英国和法国进行停战谈判,先停止西线战争,让德国有机会集中力量对付苏联,取得东线战场的胜利。结果,他再一次遭到了希特勒的强烈批判。

1944年7月20日,希特勒遭遇了“7·20刺杀事件”,施陶芬贝格偷偷将一枚装有炸弹的公文包放在希特勒军事会议室内,但这个公文包却阴差阳错地被人挪动了位置。结果,炸弹虽然响了,但希特勒却仅仅受伤而已。

随后,愤怒的希特勒展开了血腥的屠杀和报复,他命令希姆莱这个盖世太保头目去严查此事。先后有上千人都被牵扯其中,仅处死的就不下一千人。

其中,有个名叫霍卡克的年轻中校不但在供述中说为盟军特工提供情报,还供出了隆美尔也参与了此事。

希特勒考虑到隆美尔在德军中的威望,他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去对付他。希姆莱一个人单独去到了隆美尔家中,两人进行了秘密谈话,希姆莱代表希特勒向劝隆美尔承诺,如果他选择自杀的话,他的名誉和家人都能得到保全。

隆美尔穿上了他最喜爱的军团制服,拿着元帅权杖登上了在他家门口等待已久的车内,吞下了剧毒氰化物自杀。

隆美尔自杀后,希特勒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不仅亲自出席,还以国葬之礼厚葬了隆美尔,以元帅遗孀的待遇一直照拂隆美尔的妻小。

隆美尔作为一名职业军人,拥有十分突出的指挥能力,在北非战场和最后的西线战役中,他尽力找寻能够牵制英美联军的最佳方案,一度成为盟军最可怕的对手。

而且,他没有牵涉进纳粹党的一系列专制残暴和灭绝人性的行径中,以至于战争结束之后,同盟国依然给予了隆美尔客观的评价。

4

隆美尔的战术其实和德国的其他装甲部队指挥官是一样的,并非他本人的什么发明创造。他能击败英军,仅仅是因为英军整体战术思想的陈旧。在二战欧洲战场,美英西方盟军唯一能吹嘘己方将领的理由只有隆美尔,抬高隆美尔才能证明他们的军事将领更有才华,才能证明它们在欧洲战场的表现,而实际上,它们的将领都无法在军事指挥艺术上可以与东线作战的苏、德两军的军事将领相提并论,他们只是击败了东线战场已经打残的德军,而且胜的一点也不轻松。只有隆美尔的小部队可以为它们争光彩了。在开辟第二战场前,隆美尔建议把装甲部队靠前布置的方案,实际上更容易遭到盟军优势空中力量的打击,完全是个馊主意,他是个为德军高级将领们普遍瞧不起的将军。从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抗登陆作战中,可以看到成功抗击登陆成功的战役都不是在滩头实现的,对于登陆的一方,登陆后占领关键的内陆节点才是成功登陆的唯一证明,防御方如果处处设防,往往兵力不足,注定失败,于其关注敌人在哪里登陆,不如关心登陆后的敌人必须要占领哪一些关键节点,如果它占领不了,登陆就会失败,于其去猜敌人在哪登陆,不如把设防重点放在关键节点上,更利于集中兵力挫败敌人的登陆企图,正合防敌所必攻之意。这方面,空军出身的凯塞林元帅显然比陆军的将军、元帅们表现的更突出。

5

主要原因有三点:

1.隆美尔最主要的功绩是北非战争,打的英美军队找不到被,最后失败主要是败于后勤,如果他能有英军一般的后勤支持,他可以打过苏伊士运河占领土耳其甚至和东线南线的德军会师。英美舆论赞美隆美尔等于抬高自己,否则不更证明自己无能?

第二,隆美尔是个标准的德国军人,除了战场上是敌人外,对待战俘平民的做法还算比较人道,基本无劣迹可言,在德军高级将领中算是比较优秀的。

第三,隆美尔最后被迫自杀,生前间接参与了谋杀希特勒的活动,这一点也为他增加了很多个人魅力

6

隆美尔能成为元帅,是希特勒对他的知遇之恩。

他的亮点是从比利时的“阿登森林”绕过了法国的马其诺防线,充分发挥了装甲部队的作战优势,以最快速度攻陷了法国。迫使法国投降。

另一亮点是在北非以突击战的方式,多次击败英军。被英军称之为“沙漠之狐”。

后来,因刺杀希特勒受到牵连,被迫自杀死在家中。

7

最主要是盟军最后战胜了隆美尔啊,隆美尔是败军之将啊。像凯塞林那种一直把盟军整得灰头土脸的,谁尊重啊

8

谢谢邀请。二战时期,德国将军隆美尔受命指挥北非战场,与英军对峙。他谋略出众,率领他的机械化装甲部队取得一连串胜利,被誉为“沙漠之狐”。

9

素质高的人打仗,都很有君子风度,如不会“杀俘”,尊重对方将领,三国时期的诸葛亮VS司马懿,就是典型事例,司马懿比任何人都关心诸葛亮的“饮食起居”……张自忠死后,日本高级军官为他抬棺,国共内战,被俘的国民党将领,中共对他们都很客气,还让他们做教员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