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收回了幽云十六州,为什么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仍未解除?: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明朝收回了幽云十六州,为什么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仍未解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明朝收回了幽云十六州,为什么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仍未解除?
明朝收复了幽云十六州对于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是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减少了防御的难度,依山傍海修建长城等防御要塞,使得中原地区保持了长久的稳定和平的发展时期。但是这并不能完全解除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威胁。
最好的解除威胁,就是把统治力传递到北方游牧区,并且长久稳定地存在下去,显然明朝并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这就是明朝统治结构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因为农耕和游牧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产方式,统治的方式也就不尽相同,如果要完全消除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就要对之实施有效的统治,比照唐朝、辽朝、清朝等等的方式,实行二元统治结构。农耕的按传统的农耕方式来统治,游牧的按传统的游牧方式来统治,显然明朝统治者不具备这样的统治能力。所以即使明前期,可以打到捕鱼儿海,可以对北元持续围剿,稍后明成祖可以五出塞外征剿,但是最终都是劳民伤财,剿而不灭,因为没有有效地占领并且设置长久地有效统治机构。
只要北方的游牧生产方式不变,即使是朱元璋的子孙去草原当了可汗,不过几代以后依然会带兵侵扰中原,就像以前的游牧民族没有两样。所以深层次的原因是两种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假使北方本没有人,南方的人慢慢地过去一些人,然后进行游牧生产活动,慢慢地也会形成新的游牧民族,来侵扰中原。“靖难”之役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这种情形的变种。所以山河再险固,也没用,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而人是需要制度性的东西来管理的。
另外限于古代的交通和通信手段,在古代一个帝国辐射的区域不会太大,一方面要做农耕民族的皇帝,一方面要做游牧民族的可汗,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能完全统治这两种区域的朝代,一般都是出自既有农耕方式,又有游牧方式的地区的政权。这样才能统合整个区域的资源,来相对和平共处。
当然这些都是古代的情形,我们当代这些因素已经完全或者基本被消除干净了,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运输、通信、生产等等方面都在弥合掉以前的这些差距,在我们的崭新制度下,整个华夏圈将更加稳固、繁荣、昌盛。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欢迎朋友们交流分享。
燕云十六州位于现在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一带。燕云十六州地理条件非常优越,燕云十六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燕山山脉一带,向南面向华北平原。这一块区域正好扼守了中原的北大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燕云十六州也正好扼守主长城防线的东部段。长城—阴山一线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分界线。如果中原王朝能牢牢扼守住这一条战线,北方的游牧民族则很难进入中原,中原王朝的安全就有保证。汉朝初年这条战线未完全掌握在汉朝手中,刘邦则不得不得采取和亲的政策。汉武帝夺回河南地之后,完全掌握了这一条战线,所以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则处于优势。
燕云十六州一带本来是中原王朝防卫游牧(渔猎)民族的重要屏障,但是石敬瑭为了一己私利却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献给辽国之后,长城—阴山一线的东段则完全丧失。燕云一带是中原的门户,燕云一失中原的门户洞开。燕云十六州不在北宋的控制之下,长城—阴山防线则残破不堪,北宋无法守住条战线,无法将游牧(渔猎)民族政权的精锐骑兵阻挡在长城以北。
宋王朝北部没有长城和重要山脉做为据点,等于把自己的大门打开,辽国的骑兵可以随时进出。宋王朝在与游牧(渔猎)民族政权对抗的时候,只能在平原进行战争。这时候北方游牧(渔猎)民族的骑兵便可以在平原上发挥最大优势。北宋不得不花费大量人力、武力,抵御游牧(渔猎)民族南下。两宋最终都没有完全收回燕云十六州,两宋也一直为北方游牧(渔猎)民族所困扰。
朱元璋派徐达北伐。徐达一举攻灭元朝,最终完全收回了燕云十六州。三百多年后,燕云十六州又回到汉族政权手中。明朝政府完全掌握了长城—阴山一线,建立了完整的北方防御体系。明朝建立之后,北部边疆就没有安定过。从朱元璋开始,明朝就一直跟蒙古作战。明朝后期,北方又崛起了满清政权,明清(金)战争成为北方战事的主题。也就是说,虽然明朝完全掌握了燕云十六州,但是并没有解除游牧(渔猎)民族的威胁。
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意义在于是长城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城的主要作用是防守而不是进攻。从秦始皇修筑长城开始,长城一线就是汉民族政权重要的防御工具,而非进攻利器。秦朝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匈奴始终不能南下一步。汉朝再一次修筑长城,匈奴依然难以攻破长城防线,云中、右北平等地成为防御匈奴的重要堡垒。隋唐时期,依靠长城防线对抗北方的游牧民族。这些王朝都是将燕云一带当成重要防守据点,却不是当成进攻的桥头堡。
明朝建立之后,虽然一再进攻蒙古,却没有将蒙古彻底消灭。明宣宗之后,明朝基本上对蒙古采取守势。依靠长城一线抵御蒙古大军的入侵,燕云一带成为明朝阻挡蒙古的一道坚实的壁垒。满清崛起之后,明朝基本上也是依靠长城积极防守。长城防线成为满清不可逾越的防线。明朝灭亡之时,满清都没有攻破长城防线。最终吴三桂打开了山海关的大门,清军才得以入关。
由于燕云十六州是防御工具,中原政权能够从容的应对游牧(渔猎)民族南下。拥有燕云十六州,却无法左右长城之北的游牧(渔猎)民族的发展状况。燕云十六州的进攻意义远远小于防守意义。明朝控制燕云十六州,可以从容地防守蒙古和满清,没有解除游牧(渔猎)民族政权的威胁也非常正常。
燕云十六州基本上位于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分界线。燕云十六州及以南地区属于农耕文明,燕云十六州以北属于游牧文明。中国古代汉族建立的王朝大多对游牧地区的兴趣不足。汉武帝曾经占领了大漠地区,但是最后汉匈边境还是稳定在长城一线。唐朝更是曾经将蒙古高原、东北一带纳入版图之内,但是时间较短。唐朝的北部边境,也主要是长城一线。
长城以北的降水量较少,无法发展农业,这一带的人口也较少,这些地区对于中原王朝的吸引力不足。中原王朝击败了北方的敌人之后,往往也不会占领游牧民族(渔猎)的土地。经过一段时间发展,此前的游牧(渔猎)民族的空白,由其他游牧(渔猎)民族填充。此后又一个强大的游牧(渔猎)民族兴起,新崛起的游牧(渔猎)民族又成为中原王朝的威胁。
匈奴衰落之后,鲜卑填补了匈奴的空白。鲜卑迁入中原之后,柔然填补了鲜卑的空白,继续威胁北部边界。柔然之后又有突厥,突厥之后有回鹘,回鹘之后有契丹,契丹之后有女真,女真之后有蒙古,蒙古之后有满族。
中国古代统一王朝中,只有元朝和清朝真正做到了废长城而不用。这两个王朝之所以废长城而不用,主要因为本身就是游牧(渔猎)民族,长城以北本来就是自己的大本营。明朝属于非常典型的农耕王朝,自然也面临着秦朝、汉朝、唐朝、宋朝的问题,自然要面临北方游牧(渔猎)民族的威胁。
明朝军队无法彻底消灭蒙古。明朝军队主要兵种是步兵,装备先进了的火器。但是明军的骑兵部队的战斗力却没有蒙古强。明军在中原地区,可以将蒙古军队打得丢盔弃甲。但是在蒙古高原上,明军的战斗力则大大减弱。朱元璋和明成祖时期,明军依然能够打败蒙古军队,但是却不能将蒙古军全歼。在广阔的蒙古高原上,明军始终难以找到蒙古主力,予以全歼。明军打败蒙古军之后,也无法长时间占据;退去之后,蒙古军又重新归来。
由于明军没有给蒙古军致命一击,所以蒙古始终是明朝的威胁。明朝强大的之时,蒙古尚不敢怎么样;明朝实力衰落之后,蒙古成了明朝最大的威胁。明英宗时期,也先大军一度打到了北京城下。明代宗和于谦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使得明朝转危为安。
面对北方游牧(渔猎)民族的威胁,明朝选择天子守国门。明朝直接将首都放在燕云一带,让天子直接驻守国门,模糊了前线和后方的界限。
明朝好不容易将蒙古耗尽,蒙古终于衰落,但是东北又崛起了更加强大的满清(后金)。明朝又一次受到了游牧(渔猎)民族的威胁,明朝到灭亡也没有摆平满清。
燕云十六州固然非常重要,长城防线也非常重要。掌握燕云十六州可以有效地提高防守的效率,但是却不能阻止王朝衰败,也无法组织北方游牧(渔猎)民族发展壮大。只有王朝本身足够强大,才能真正解除北方游牧(渔猎)民族的威胁。
明朝建立之后,东北、北面和西北面,长城以外北元残部依旧虎视眈眈,如果不在险要之地屯驻重兵,一旦北元骑兵趁势南下,黄河以北就不太容易守住。
明代东南地区已经成为国家经济中心,但是为了北方边防安全,又必须建立军事中心。于是就有了分封诸王的制度,就军事形势而言,明代诸王有前线和后方两种,前线诸王的任务就是防止北元势力入侵,凭借险要据点,沿着长城建立军事重镇,有塞王之称。
诸王在其封地设立王府,设置官员,诸王有统兵和指挥军事之权,设立亲王护卫指挥使司,有三护卫,兵力雄厚。
《皇明祖训》凡王国有守镇兵,有护卫兵,其守镇有常选指挥掌之,听王令旨。凡百征进,若合于理,惟命是听。其护卫系本国军马,并从王调遣。
奉天靖难之后,明成祖就把朱元璋设想的亲王守边给推翻了,朱棣为了防止塞王有样学样再来一次靖难之役,就学朱允炆继承削藩,他把诸位镇守边疆的塞王尽数内迁,这就导致北方边防空虚。
朱棣决定以北京为都城,屯驻重兵,由皇帝亲自统率,抵御蒙古人入侵,但是建都北京最大的问题就是粮食无法自给自足,必须依靠东南,成组就下令疏通大运河运输粮食。
明成祖建都北京之后,为了保卫京师,随即设立明朝九边,分别是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每边设立重兵,没有战事就原地驻防,开启战端就相互支援。
明代初期,国力强盛,对付北元势力的方法就是以守为攻,成组一朝大举北伐,以兵威迫使蒙古人远遁,但是随着国力转弱,只能依靠据点进行防守,由攻转守,长城以北的要塞悉数放弃,只能依靠长城挡住北元骑兵。
明代虽然收回了幽云十六州,但是幽云十六州只是游牧民族南下劫掠的捷径,一旦打破这条防线,游牧民族就可长驱直入而再无天险阻挡,所以明代受到游牧民族威胁和收不收回幽云十六州是两码事。
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北方游牧帝国和南方农耕帝国的二元并立的演进过程。北方永远是南方最大的敌人。而幽云十六州存在的意义是在和游牧民族之间多加了一道藩屏,而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即统治北方民族的能力。威胁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北方强大的生命力的迁徙能力,这对于古代中原文明是无法企及的。
各位对于幽云十六州有一种谜之信仰,即北宋之所以亡国,在于无法取得幽云十六州。这是真的吗?当然不是。要知道这些州郡最大的用处就是建立隔离缓冲带,让南方王朝有更多的时间去准备,或者是与抵御境外的战略相符。
从地理上看,这一块地方并不是一体的,而是呈现明显的两个区块,一太行山脉为区隔,东西两个区域,这类似于战国时代的赵国加上燕国的地理位置。他们两个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防御北方势力的南下。而恰恰是如此,北宋在没有幽云十六州之后,在北方的两个个重镇就放在了太原和真定府。依靠城墙进行被动防御。
对于辽金元三朝可能没有概念。你要知道契丹建立的辽国势力非常强横。虽然当时的人口数很少,但辽国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平、军事水平都不在南方之下,再加上前期君主都英明神武,你很难说辽国不是一个先进国家,在很长时间内,甚至都有机会南下统一中原的希望。
宋朝虽然有经济基础,但是军事上的守势,依托城市进行防御。所以一直以来北方是宋朝的心腹大患,但是也没有办法去解决。到了辽朝衰落之后,另个一个更加厉害的女真人起来了。他们十年时间消灭了辽国,然后南下灭了北宋。这些和幽云十六州没有关系,和国家经济实力有关。
大明朝推翻元帝国之后,还进行了多次的北伐战争。目的很明确,消灭北元残余势力,不让他们有南下的机会。特别是明成祖的北伐最终自己还死在了陆上算是完全尽力了。但是北方太大。无法组织有效的围追堵截,不能完全消灭北方势力这是中原文明的遗憾。
朱元璋之所以北伐成功,根本原因在于蒙古属于外族,统治根基仍在燕云以北!南方人心思汉,一旦天下震动,则呈星火燎原风卷残云之势!其实,南方的战争,一直都是几大汉人势力之间的较量,压根就没元朝啥事儿!南方政权一旦统一,北伐胜利就是时间问题!
当明朝将都城迁到北京之后,就形成了天子守国门的局面。
北方仍然是国家最大的威胁,但是国力已经无法支持他们再进行大面积的军事行动。所以才有英宗北狩的尴尬处境。
幽云十六州不是消灭北方势力的根本,他不过是缓冲而已
中国古代,燕云十六州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南北两方的生命线。谁要是掌控了燕云十六州,谁最终就可能生存下来。
在宋朝及五代之前统一国家中,燕云十六州大部分时间在中原国家手里,因此,北方的少数民族国家,由于缺乏必要的耕种土地,无法过上相对自给自足的生活,因此他们必须南下抄掠,或者挑起和周边其他民族的战争。
而这种物资的缺乏和战争的常态化,也使得北方的少数民族很难成熟起来。所谓很难成熟起来,就是他们很难发展成一个可以延续时间较长的强盛帝国。虽然依靠强人政治,在短期内可能呼风唤雨,但也就闹腾一阵子,便会迅速烟消云散,最后又再次分化瓦解,被别的民族所替代。
(石敬瑭)不过,自从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送给契丹后,契丹拥有了燕云十六州这块可耕种的土地,同时又获得了较好的战略缓冲屏障。这就使得北方的少数民族国家,获得了成长的环境。由此,北方先后孕育出了辽国、西夏、金国、蒙古等一系列大国。而宋朝在这些北方大国的轮番打击下,先是被占去了半壁江山,接着被占去了全部江山。作为汉人占统治地位的中原王朝,第一次让位于少数民族,中国变成了由少数民族来统治的时代。
从这里,一些历史研究者便得出一个结论,燕云十六州是中原国家和北方少数民族国家之间的生命线。谁要是拥有了这一块地域,谁就会生存下来。
这个结论在历史上获得了普遍认可。不过,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从蒙古人手中夺过江山,由汉人占统治地位的明朝,获得了燕云十六州。可是,为什么最终依然败给了少数民族国家呢?
而且,明朝不仅仅拥有燕云十六州,他们还拥有比历史上汉唐这样的统一国家更强大的军事力量。汉唐的边关,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开放的。虽然也驻扎了军队,但是无论是军事设置,还是军队的数量,明朝都远远比汉唐要强得多。
(明朝武将)由于明朝占据了燕云十六州,同时又在边关囤积重兵,这就使得明朝对北方的少数民族具有超强的打击能力。北方少数民族的生存空间,被严重压缩。照理说,在这种情况下,北方的少数民族是很难成长起来的。可是为什么,在如此艰苦恶劣的环境下,满清不但成长了起来,而且最终还灭亡了明朝呢?
不是说燕云十六州是南北两方的生命线吗?为什么“燕云十六州定律”,在那时候不灵了呢?
我认为,并不是“燕云十六州定律”不灵了,而是明朝过度使用了这个定律。怎么解释呢?
实际上,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历史来看,中原国家与少数民族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互相依存,互相融合的关系。
少数民族国家离不开中原国家。首先因为中原国家可以提供丰富的粮食,这是少数民族国家所缺少的。其次,中原国家文化发达,政体稳定,老百姓遵规守纪,礼教道德先进。这些,都是少数民族国家需要学习的。
而中原国家其实也离不开少数民族国家。一方面,少数民族国家是中原国家的一个很好的屏障。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文明没有断代的古国。之所以文明没有断代,与中华民族自身的内向力有很大关系,但也离不开周边少数民族国家的屏障作用。也就是说,事实上历史上西域国家曾多次发动过试图打进中原国家的战争,包括鬼方、贵霜王朝、西辽、帖木尔帝国等等,但是其实都没能打到中原来。究其原因,与周边少数民族国家的屏障作用是不无关系的。
(少数民族的入侵)另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国家能给中原国家提供战马、毛皮、药材等等。没有这些支持,中原国家军队的战斗力及整体国力都会减弱。
所以,在汉唐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与中原国家,是建立了一种很好的朝贡体系的。除此以外,由于那时候北方有多个民族,因此,中原国家经过不断分化瓦解,让北方未能做大。
但是明朝的时候,一方面不断压缩北方少数民族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在边防上投入大量的军力。这样一来,北方实际上就没有变化的机会,整个明朝,北方也就主要是蒙古族,没有再次演变成其他民族。而明朝由于强力压制,投入力量太强,最终把自己给压垮了。国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而这样因此给了北方喘息的机会。努尔哈赤抓住这个机会,仅仅凭借着13副铠甲起义,最后就发展到推翻明朝。
如果明朝不是在边关投入大量军力强力压制北方,最终就不会把自己拖垮,也不会给北方重新崛起的机会。明朝可能改朝换代,但肯定不会再被少数民族政权代替。
(参考资料:《宋史》《明史》等)
然而,这却并不代表只要幽燕之地在手,中原王朝便可高枕无忧!更不代表只要幽燕之地在手,中原王朝便能彻底消除北疆边患!明朝面临的局面也同样如此。
因为尽管明朝夺回了幽云十六州,但却无法改变中原王朝既不能长期深入草原,更不能在草原生根发芽的事实。
道理很简单:明朝同样是传统农耕王朝,而其对手却仍然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族。
对于农耕帝国而言,凡是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都等同于废地。
而受制于地理和气候的影响,当时的草原只适合游牧而不适合农耕。
这就使明朝陷入了极其尴尬的境地:即便明军完全占领了草原,也会因无法就地屯田生产而造成后勤补给艰难。
更不要说通过移民控制草原了。更兼草原气候严苛,冬季长而夏季短,仅是寒冷的冬季就不是中原人能够适应的。
当年,汉高祖刘邦率军佂讨匈奴时,就曾经发生过士兵被冻掉手指的情况!
因此,在根本无法长期占领草原的情况下,明军即使打败了游牧部族,也只能取得阶段性胜利。只要明军撤退关內,游牧部族便又春风吹又生。
然后,等实力恢复得差不多了,便再度向长城一线发起袭扰。
游牧部族的“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战术,让明朝陷入了与游牧部族的长期拉锯战,始终陷于恶性循环而无法自拔!
燕云十六州不是王者荣耀里的水晶,占了之后对方就发起投降了。
宋朝时燕云十六州是关键是因为北宋的国都无险可守,过了燕山山脉、太行山山脉,到开封都是黄河大平原,非常利于骑兵冲锋,因此北方少数民族可以直接威胁国都。
如果燕云十六州在中原王朝手里,尤其是燕京和云州,那么就如同两颗钉子一样扎在游牧民族南下的通道上。攻未必攻的下,不攻则将自己的大后方暴露,而且会威胁粮道。这就是北宋念念不忘收回燕云十六州的需求,是为了解决自身国都的威胁。
而北方游牧民族始终都在,并不是说占据了燕云他们就消失了,只不过是让他们南下的时候不能全力南侵,从而使得他们不敢南下。
明朝自己国都就是北京,确实如北宋时所预想的那样,有明一代276年,无论是也先,还是俺答汗,林丹汗,甚至皇太极,在没有攻克北京的情况下都不敢大举深入内地。但刚才说了,燕云十六州不是水晶,它只是游牧民族南下道路上的钉子。
控制幽云十六州和解除北方游牧民族威胁,二者之间没什么必然联系。
从军事地理角度来看,幽云十六州的价值和作用主要在于这一带的地形易守难攻。
该地区方圆约12万平方公里,东西狭长约600公里,南北纵深约200公里,东临大海,北面、西面则有燕山山脉及太行山脉一支拱卫,形成了一个三面环绕的天然防御体系,保护着南边的千里大平原。
而且,在古代幽云十六州水系十分发达,河流纵横交错,大小湖泊、沼泽星罗棋布,既有利于守军借助水上交通运送兵员、物资,也可迟有效滞游牧民族铁骑的渗透、入侵。
在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中原王朝再通过修筑长城、加固隘口、增派守军等措施,只要国力不算太差,守住这一地段,阻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并不算难事。
值得注意的是——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经济重心都在北方,而且在宋朝以前,黄河的下游支流也都更偏北。
所以,农耕文明在今天的华北、中原地区最发达。也正因为如此,幽云十六州成为游牧民族南下劫掠的捷径,一旦打破这条防线,前者即可长驱直入而再无天险阻隔。
换言之,中原王朝掌控幽云十六州的主要战略意义,在于加大游牧民族南下的成本和阻力,使之无法以最短的路程杀到农耕文明的腹地。
但问题在于,游牧民族也不傻,既然很难走捷径,那就改道绕行呗——从西汉到明代,北方游牧民族除了取道幽云十六州之外,还经常从河套地区、河西走廊进兵,忽必烈甚至大迂回数千里,绕道青藏直插云南,开辟了西南战线。
说到底,按照古代农耕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中原王朝不可能彻底解决北方游牧民族问题(光是后勤问题就足以将远征大军拖垮),也无法化解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之间的矛盾。而随着帝国进入内政混乱、经济萧条、变乱蜂起的衰败阶段,更无力阻遏游牧民族的侵袭。
还有个现象很有意思——从匈奴、鲜卑、回鹘到契丹、女真(金代),只要这些游牧、渔猎民族进入中原腹地并深度汉化之后,其战斗力就会严重衰退,而他们的北方祖源地也会被后起的其他游牧民族占据,从而变成他们的心腹大患。
直到蒙古兴起,中国北方才真正变成了单一游牧民族的领地。而清朝解决蒙古威胁的方式也比较独特——
软的一手是满蒙联姻,扶植、拉拢亲中央的一派,同时鼓励藏传佛教传播,减少游牧民族人口(大量青壮年去当喇嘛),削弱其好战性和经济,还设立盟旗体制进一步分化、瓦解蒙古民族内部团结。
硬的一手就是武力清剿,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18世纪中叶乾隆出兵新疆,将几十万人口的准噶尔部几乎消灭殆尽。
明朝收回了幽云十六州,之所以没有解除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原因在于明太祖朱元璋目光短浅,过于保守,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没有一鼓作气征服蒙古,给明朝后代子孙留下了无穷无尽的后患。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后晋皇帝石敬瑭为了争取辽朝的支持,把燕云十六州出卖给辽朝,使中原王朝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南宋一直被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辽朝、金朝、元朝的巨大威胁之下,最终南宋被蒙古建立的元朝灭亡,元朝完全统一全国。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以后,明朝不仅完全收复了燕云十六州,而且朱元璋派蓝玉等明朝大将多次北伐北元政权,取得了七胜一片的辉煌战绩,此时朱元璋完全可以一举消灭北元,完全控制蒙古,一劳永逸消除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
但对内铁血无情的朱元璋对元朝残余势力却心慈手软,不仅没有乘胜追击,彻底消灭北元蒙古势力的威胁,反而在占据绝对优势情况下,在洪武元年开始修筑长城,而且自毁长城杀害蓝玉等大批抗元名将,以至于明朝历代皇帝都处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巨大威胁之下,闹出天子守国门的笑话,而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更成为蒙古分支瓦剌的俘虏。
到了明朝后期,蒙古更成为女真族建立的后金即满清灭亡明朝与南明的帮凶,可以说正是朱元璋的过于保守为明朝最终灭亡埋下巨大的隐患。
自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以来,此后几百年间,宋朝都无力收复这一中原王朝固有之地,直到朱元璋时期才收回。
那么,幽云十六州到底在哪里呢?这其实是一个关键问题。
幽州在今天的北京,云州则是山西大同。幽云十六州,是指以幽州(北京)和云州(大同)为中心的十六个州。包括:
幽州(北京)、蓟州(天津蓟州)、顺州(北京顺义)、檀州(北京密云)、儒州(北京延庆)、瀛州(河北河间)、莫州(河北任丘北)、涿州(河北涿州)、新州(河北涿鹿)、妫州(河北怀来)、武州(河北宣化)、云州(山西大同)、蔚州(河北蔚县)、应州(山西应县)、寰州(山西朔州东)、朔州(山西朔州)。
由此可见,幽云十六州是集中在内地偏北方边境的地带。
即便如此,他们并不在传统的中原王朝边境之外,都在长城的界线以内。事实上,幽云十六州的割让使得契丹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收回幽云十六州的意义只不过是把已经侵犯到你家里的敌人赶了出去,但敌人仍在房子大门外面虎视眈眈,并没有解决敌人。
这是明朝无能为力的地方。明朝的能耐还不足以解决边患,终明朝三百年都在提防北方的蒙古人。
真正解决北方边患的,其实是清朝。
华裔女赌王就此没落,生前让所有 浓情端午粽飘香,青浦邀你“云体 上海:“云端”展现端午节文化内 “甜咸大战”!明星艺人们喜欢什 如何做一个男人喜欢的情人(如何 当你和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如何在昏暗的光线下设置快门速度 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世上做坏事的人死后会面临什么因 拜登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步是什么? 同意/不同意: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二战后,德国在调和分歧方面做得 亚伯·林肯恨白人吗? 一个编辑能把你的故事毁得有多严 现在的iPhone6还能坚持再用一年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现在买房是不是最便宜的时候,现 我身边的农业银行营业厅关了,AT 欧洲媒体评选CBA最有实力球员, 荣耀play的6+128和荣耀8X的6+128 蚂蚁集团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请问机友华为mate30P与华为mate3 听说老詹修剪一次指甲需要5小时 为什么说宝宝“一月睡二月哭三月 戴笠人称戴老板,这个是怎么叫出 没有工作能一次性补缴社保么? 我想知道定向师范生和免费师范生 肺癌引起的咳嗽是怎样的呢? 5000mAh电池的5G手机推荐吗?要 恒大亚冠表现“差强人意”,你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