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海军战败的原因,说简单也简单,就是因为比对方弱;说复杂也复杂,涉及到两个国家方方面面的差距。
先来说简单原因。
从硬件上来说,与日本海军相比,北洋海军的军舰总数少,能够出海作战的军舰少,大中型军舰更少。排水量三千吨以上的军舰,日本海军有八艘,北洋海军只有二艘。所以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的那些小军舰在前三个小时里,不是被击沉,就是被重创,只剩下两艘大舰苦撑到最后。
日本海军舰多,炮多,人多,大舰多,舰快,炮快。北洋海军舰少,炮少,人少,大舰少,舰慢,炮慢。黄海海战,实际上只是日本海军的两支分队和北洋海军的全部主力遭遇,日本海军还有两支分队没出现呢
从软件上来说,北洋海军的技术水平停滞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而日本海军的技术水平是与时代同步的,比北洋海军领先了十年。这十年意味着马力更大的动力系统,射速倍增的管退炮,有利于连续射击的无烟发射药,爆炸威力更大的烈性装填药,还有崭新的海军战术理念。这些新技术意味着日本的军舰航速更快、射速更快、火力更猛。
复杂原因涉及到的东西就多了,我们还是只说与海军直接相关的。
从海军领导体制上来说,日本海军最高层是内阁成员海军大臣,可以直接与天皇和首相交换意见。中国海军名义上有海军衙门,实际上只是个借着海军名目从地方收钱的机构,海军在高层没有代言人,高层(皇帝和军机处)又没有懂海军的人,只会瞎指挥。
指挥北洋海军的实际上是高高在上的光绪帝,他身边没有任何懂海军的专业人士,所以总是把海军当陆军来指挥,例如让海军守卫渤海口,“不使一船阑入”,这是把海口当成了函谷关;还有让海军守住旅顺口,天知道海军怎么对付陆地上的二万日军
例如北洋海军本来在朝鲜北部海域巡逻,结果日本海军派几艘快速巡洋舰到山东登州开了几炮溜之大吉后,皇帝就慌了神,命令北洋海军撤回渤海,到大沽口、营口等渤海港口到处搜索“不知去向”的日本军舰,并威胁以后再有日本军舰进入渤海,就要拿丁汝昌问罪。从此北洋海军只好放弃出巡,一门心思“守卫”渤海大门,日本海军则可以安心地把军队从海上运往朝鲜。
腐朽畏战的南洋水师是中国近代海军之耻,中法、甲午两次战争都丑态毕露,却因为一次被吹上天的“镇海大捷”而名垂青史
日本海军是一个统一在海军省下的整体,可以如臂使指地顺畅指挥。中国海军则没有统一领导,除了北洋海军是属于国家经制军队,受朝廷指挥外,南洋水师、广东水师是分别隶属于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的地方勇营水师(船政轮船已经在中法战争被打残,不在其内),广东水师靠李鸿章兄弟的私人关系,还是慷慨地派出了所有三艘能出海作战的军舰,南洋水师就不理这茬了,而且这支水师虽然是近代舰队,但完全是旧式绿营水师体制,已经和绿营一样腐朽不堪作战。所以两江总督张之洞在面对朝廷三番两次的命令,只好无奈地说,如果非要南洋这些大爷去和日本人作战,他们一定会故意在半路上把军舰触礁来逃避的。就这样,不敢打仗的南洋水师靠着耍赖躲过一劫,敢打仗的北洋海军和广东水师在苦战后全军覆灭。
出身陆军的桦山虽然不怎么懂海军,但是他至少知道尊重专业人士的意见,尽量不干涉舰队司令指挥。而李鸿章对上面的瞎指挥不敢反抗,对下面却是家长制作风,容不得海军有与自己相背的想法,习惯按照政治需要来安排海军行动
到海军指挥层面,北洋海军的直接指挥者李鸿章和日本海军的直接指挥者桦山资纪(海军军令部长)都不懂海军,但后者是个近代军人,知道尊重专业人员,也锐意进取。而前者只是个时刻担心政敌名枪暗箭的开明官僚,所以他拒绝了北洋海军任何进取措施,例如战前提督丁汝昌建议在平壤入海口建立海军临时基地,控制朝鲜沿海,李鸿章担心引起战争而拒绝。以至于开战后北洋海军每次前往朝鲜沿海都要花一两天的时间,贻误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