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洋海军战败的原因,说简单也简单,就是因为比对方弱;说复杂也复杂,涉及到两个国家方方面面的差距。

先来说简单原因。

从硬件上来说,与日本海军相比,北洋海军的军舰总数少,能够出海作战的军舰少,大中型军舰更少。排水量三千吨以上的军舰,日本海军有八艘,北洋海军只有二艘。所以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的那些小军舰在前三个小时里,不是被击沉,就是被重创,只剩下两艘大舰苦撑到最后。

日本海军舰多,炮多,人多,大舰多,舰快,炮快。北洋海军舰少,炮少,人少,大舰少,舰慢,炮慢。黄海海战,实际上只是日本海军的两支分队和北洋海军的全部主力遭遇,日本海军还有两支分队没出现呢


从软件上来说,北洋海军的技术水平停滞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而日本海军的技术水平是与时代同步的,比北洋海军领先了十年。这十年意味着马力更大的动力系统,射速倍增的管退炮,有利于连续射击的无烟发射药,爆炸威力更大的烈性装填药,还有崭新的海军战术理念。这些新技术意味着日本的军舰航速更快、射速更快、火力更猛。




复杂原因涉及到的东西就多了,我们还是只说与海军直接相关的。

从海军领导体制上来说,日本海军最高层是内阁成员海军大臣,可以直接与天皇和首相交换意见。中国海军名义上有海军衙门,实际上只是个借着海军名目从地方收钱的机构,海军在高层没有代言人,高层(皇帝和军机处)又没有懂海军的人,只会瞎指挥。

指挥北洋海军的实际上是高高在上的光绪帝,他身边没有任何懂海军的专业人士,所以总是把海军当陆军来指挥,例如让海军守卫渤海口,“不使一船阑入”,这是把海口当成了函谷关;还有让海军守住旅顺口,天知道海军怎么对付陆地上的二万日军

例如北洋海军本来在朝鲜北部海域巡逻,结果日本海军派几艘快速巡洋舰到山东登州开了几炮溜之大吉后,皇帝就慌了神,命令北洋海军撤回渤海,到大沽口、营口等渤海港口到处搜索“不知去向”的日本军舰,并威胁以后再有日本军舰进入渤海,就要拿丁汝昌问罪。从此北洋海军只好放弃出巡,一门心思“守卫”渤海大门,日本海军则可以安心地把军队从海上运往朝鲜。

腐朽畏战的南洋水师是中国近代海军之耻,中法、甲午两次战争都丑态毕露,却因为一次被吹上天的“镇海大捷”而名垂青史


日本海军是一个统一在海军省下的整体,可以如臂使指地顺畅指挥。中国海军则没有统一领导,除了北洋海军是属于国家经制军队,受朝廷指挥外,南洋水师、广东水师是分别隶属于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的地方勇营水师(船政轮船已经在中法战争被打残,不在其内),广东水师靠李鸿章兄弟的私人关系,还是慷慨地派出了所有三艘能出海作战的军舰,南洋水师就不理这茬了,而且这支水师虽然是近代舰队,但完全是旧式绿营水师体制,已经和绿营一样腐朽不堪作战。所以两江总督张之洞在面对朝廷三番两次的命令,只好无奈地说,如果非要南洋这些大爷去和日本人作战,他们一定会故意在半路上把军舰触礁来逃避的。就这样,不敢打仗的南洋水师靠着耍赖躲过一劫,敢打仗的北洋海军和广东水师在苦战后全军覆灭。



出身陆军的桦山虽然不怎么懂海军,但是他至少知道尊重专业人士的意见,尽量不干涉舰队司令指挥。而李鸿章对上面的瞎指挥不敢反抗,对下面却是家长制作风,容不得海军有与自己相背的想法,习惯按照政治需要来安排海军行动


到海军指挥层面,北洋海军的直接指挥者李鸿章和日本海军的直接指挥者桦山资纪(海军军令部长)都不懂海军,但后者是个近代军人,知道尊重专业人员,也锐意进取。而前者只是个时刻担心政敌名枪暗箭的开明官僚,所以他拒绝了北洋海军任何进取措施,例如战前提督丁汝昌建议在平壤入海口建立海军临时基地,控制朝鲜沿海,李鸿章担心引起战争而拒绝。以至于开战后北洋海军每次前往朝鲜沿海都要花一两天的时间,贻误战机。

最佳贡献者
2

甲午战争是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痛。这场战争打碎了中国人同光中兴的迷梦,使得中国人真正睁开眼看清现实。

一个小小的日本,在通过明治维新之后,就把一个比他强大几十倍的满清帝国打垮。巨额的战争赔款和割让台湾更是强加在中国人身心的痛苦。

我们在回看这一段历史,分析这一切的时候,北洋舰队的战斗历程是不可能回避的。在这场战争中,北洋水师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战争的成败。

日本在战争前,制定的作战方案里,一切战争行动以海军的行动胜败为准。如海军取胜,掌握了黄海制海权,陆军便由渤海湾登陆,实施直隶平原决战;如海上决战胜负未分,则以舰队控制朝鲜海峡,协助陆军主力占领整个朝鲜;如舰队决战失败,制海权归于中国,则以陆军主力实行本土防御,海军守卫本土沿海。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已经深明制海权的重要性。他们把夺取制海权作为战争的第一要招。而相对于日本,中国则并没有重视制海权,或者说中国方面根本不明白制海权的意义。李鸿章制定的战略是海守陆攻,这样就把制海权轻易的拱手相让,直接造成了战争的失败。

在战术上,日本采取积极主动的进攻方案,以谋求与北洋水师决战为目的。而李鸿章把北洋水师当成自己的政治资本,不愿意拿出来和日本决战,梦想靠外交调停与日本和解。

这样,北洋水师上下被和平气氛所笼罩,战备松懈,给日本造成了可乘之机。丰岛海战和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在战备上吃了大亏。甚至连炮弹都没有带足,严重影响了战役的结局。

在装备上,中国虽然拥有两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铁甲舰,但是,从跟本上来说,已经是上一代的产品,在当时已经渐渐落后。而且从1891年之后,北洋水师停止从国外购买船舰装备,使得大批舰船处于年久失修的状态。

相比于中国,日本举国上下,从天皇开始,人人捐款,购买船舰。日本的大批舰只都是新舰,而且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速射炮。在船速、火力、士气上都超过了北洋舰队。

在海战中,日本能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自己的阵型。由于训练不足,日本舰队舰员不能掌握变阵技巧,就干脆采取单纵队阵型。而北洋水师则采取这样那样的阵型,可是在速度快的日本舰队面前弄巧成拙。

在黄海海战中,也暴露了双方的差距。有外国军事专家评价,“如果日本人懂海战,就不敢攻击北洋水师,如果中国人懂得海战,就不会让日本舰队跑掉。”

北洋水师不需要带那些落后的舰只,只需要将精选的舰只和两艘铁甲舰编成精悍的舰队,敢于和日本舰队决战。日本舰队无法打沉这两艘铁甲舰,最差也能够取得双方平手的结果。这样,这场战争也不会失败。

但是,黄海海战后,李鸿章下令避战保船,北洋水师就此丢掉了制海权。随着旅顺基地的丢失,北洋舰队失去了自己的维修基地。在军心士气瓦解的情况下,在威海卫全军覆没。

我们可以看到,北洋水师的覆没是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战略上的错误,不懂制海权的意义,轻易丢弃制海权。战术上的错误,以己之短,对敌所长。装备上的差距,两代的舰只,造成不可弥补的代沟。技术上的差距,一方是华而不实,一方是一招制敌。士气上的差距,一方幻想和平,一方以死相拼。这些都制北洋水师于死命。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3

很多人对于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惨败这个问题,总是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阵型和作为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的指挥无能,甚至说丁汝昌一个陆军降将出身,压根就不懂得海战。但实际上北洋舰队的“鳞次横队”阵型对于北洋水师来说就是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其主炮的优势,而且此阵也是在丽萨海战中奥地利舰队使用的著名阵法。

再看日本联合舰队的军舰,多为在两舷装备了射速较快的速射炮,且日舰普遍舰龄较短,大都吸取了当时造舰技术的精华,且日舰航速较快于北洋水师。而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战摆出的“单纵阵”,分成本队和第一游击队的“T”字阵型,也是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日本军舰航速快、侧舷速射炮的优势,也弥补了其整个舰队火炮射程短的弱点。

倘若也让北洋舰队摆出个“单纵阵型”,不仅没能发挥整个北洋舰队火炮射程远的优势,还可能由于整个北洋舰队航速慢的弱点导致海战结果的更加惨烈,这无疑不等于是让北洋舰队送死。

所以,我个人认为在整个黄海海战中,双方舰队摆出的阵型都是没有问题的,都充分发挥了己方战舰的优势长处。但近现代化的海战的胜利是要靠实力的,在甲午海战开战之后整个北洋舰队的实力就已经被日本海军反超了,失败对于北洋水师来说也只是必然的。

题目问的是对于在甲午海战中,整个北洋水师究竟败在哪了,下面仅从北洋水师说起,我个人有以下看法。


海守陆攻,北洋水师采取守势战略

虽然战前的北洋水师曾向德国购进了两艘“定远级”铁甲舰,在当时的东亚各国海军中(除列强舰队外),也可以算的上是两艘巨型铁甲舰了。但北洋水师主要作战目的并不是为了防卫海权出海作战摧毁敌国舰队而建成的,反倒是为了守住海口,拱卫京畿地区的安危。在这种完全以守代替攻的思想指导下,北洋水师也只是被清政府当成水师来看,严格意义上来说根本出海远洋作战的战略军种。

其次北洋水师的前两次海战打的又是海上遭遇战,致使整个北洋水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在面对日本海军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下,清政府更是命令北洋水师集结于黄海北部,扼守渤海海峡,策应陆军行动,从而拱卫京畿地区的安全,这种消极的防御战略,是北洋水师失败的一个必然原因。

作战指挥不统一

众所周知,清政府对被北洋水师出台的“海守陆攻”的战略方针中,带有严重的盲目性与被动型,也直接造成了整个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的指挥失误,对作战指挥产生了直接性的影响。例如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旗舰“定远舰”被日军炮火击中,旗舰信号旗装置被毁,提督丁汝昌从年久失修的飞桥上跌落,身负重伤。但此时整个北洋舰队因为失去了旗舰的信号,也未有在战前设置代理旗舰。在将近五个小时的中日蒸汽铁甲舰的混战中,整个北洋舰队是处于群龙无首的没有统一指挥的状态下,各自为战,最终打了一场惨烈的海战。

但日本联合舰队在统一指挥这方面就比北洋水师要做的更好,例如在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被镇远一发炮弹轰瘫痪之后,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只能随波漂浮。但伊东祐亨很快宣布将“桥立”号改为整个舰队的代理旗舰,从而继续指挥作战。

缺乏主动进攻意识

在黄海海战之后,北洋舰队虽损失了包括“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五艘战舰。但在威海卫保卫战中,当时的北洋舰队还剩下7艘主力战舰、6艘炮舰、9艘鱼雷艇,尤其是在黄海海战中遭受重创但依然未沉没的两艘“定远级”铁甲舰还在,仍然还有一定的战斗力。

但在李鸿章的“御敌报船”政策下,残余的北洋舰队也只能坚守阵地,守住海口。在消极防御的战略指导下,北洋舰队也只能缩在港口内为了保存实力,不敢再继续出海作战,无形之间也限制了整个舰队的作战行动。当日本海陆两军向威海卫港内发起进攻之时,北洋舰队也只能坐守港湾之内等着被动挨打。

最终,以提督丁汝昌为首的北洋水师高级将领纷纷自杀,以旗舰“定远舰”为首的多艘战舰也纷纷自沉或是被日军击沉在港内。


以上均为个人看法,多有疏漏,烦请纠正。

4

甲午战争其实时间跨度比较长,从1894年7月开始,到1895年10月结束,将近一年多的时间;空间跨度也比较大,从朝鲜半岛、黄海海域、辽东半岛,再到山东半岛;参加战争的军种除了海军外,还有大量的陆军。所以这场战争对两国的意义非常重大,特别是对日本来说,意义更大,因为它通过这场战争赌的是整个国家的命运。这场战争结束后,也彻底改变了日本人对中国人的看法。从唐朝开始,一直到战前,日本一直是学习中华文化的;战后,日本不再向中国学习。战前,日本人是尊敬中国人的;战后,日本人不再看得起中国人。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失败的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制度落后。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泽谕吉曾说过,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 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 第三是器物的改变。我们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也就是从1861年开始,清朝吸取两次烟片战争失败的教训,进行洋务运动;日本在“黑船事件”以后,进行明治维新,两国进行改革或者改良的时间相差无多,到1894年甲午战争时,改革都是30多年。清朝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按照福泽谕吉的观点,是器物层面的改变;而日本进行的维新,是从人心到制度的全面改变。很显然,日本的改革更彻底,制度更健全。这一点有“铁血宰相”之称的俾斯麦体会最深,他曾说,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买回去就算了。

上图为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泽谕吉和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

由此可见一斑,中日双方向外国学习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中国人注重的是器物,而日本人注重的思想和制度。反映在双方海军建设上,就是北洋水师是穿着水师服装的淮军,而日本海军才是真正的脱胎于陆军的海军;北洋水师还不是真正懂得海军,而日本对海军有深刻的理解。

二是战略失误。从朝鲜半岛的牙山之战开始,就没有扼守要地仁川,兵没有驻到汉城;正式宣战以后,李鸿章定下“海守陆攻”的战略方针,根本没有发挥北洋水师亚洲第一的优势;在黄海海战结束后,李鸿章开始命令丁汝昌消防避战,以保船要紧为借口,最后龟缩在刘公岛,直至被全歼。从朝廷,到李鸿章,再到丁汝昌一系列战略指导性失误,导致北洋水师被全部歼灭。

上图为黄海海战经过图

三是信仰缺失。乾隆年间,马戛尔尼访华时,就认为清朝人无信仰。日本人宗方小太郎研究中国后得出一个结论:“人心腐败已达极点。”他提出,国家是人民的集合体,人民是国家组织的一“分子”,“分子”一旦腐败,国家岂能独强?“分子”腐败,国家的元气就丧失消亡,这比政策失误还要可怕。当时从上到下,整个清军没有不腐败的。反映在官兵的精神面貌上就特别明显,清朝的军队就是拿着枪的农民,精神萎靡,而日本官兵则精神抖擞,日本倡导的武士道精神,让他们不做俘虏,永往直前。不管是在黄海海域,还是在刘公岛海域,北洋水师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避战的避战,真可谓是丑态百出,一副没有灵魂和信仰的模样。

上图为马戛尔尼访华

上图为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

上图为中日军人精神面貌对比

四是指挥不灵。从最高统治者帝后两党之争开始,意见就不一致,有的主战,有的主和;一会主战,一会主和。再到李鸿章的作战指导,也是一会阴,一会晴,让下面的官兵无法适从;还有丁汝昌的临战变阵,都是问题,反映了清军没有统一的指挥。而日本就不一样了,战前就成立了统一的指挥机构——战时大本营。在海战现场,有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统一指挥。另外,就是日本的海军、陆军比清朝的水师、陆军配合要好,能够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推诿扯皮。

上图为帝后两党之争

上图为日本成立战时大本营实施统一指挥

其实尽管两个甲子的时间过去了,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失败的真正原因,到今天我们还没有彻底搞清楚,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这对今天中国海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5

首先,确定一点,北洋水师从清政府拿到的银子决不会比日本舰队少。至于钱用到哪里去了,这事该由北洋舰队自己负责。



再一个,输了就是输了,别怨慈禧老太太,男子汉大丈夫,有点出息,别把责任往一个老女人身上一推,人家即没管你训练,也没管你人事,更没现场指挥你排兵布阵。

甲午海战输了,主要原因是以下几点:

一、战前无准备。

人家日本人是瞄着咱来的,而北洋水师的准备工作不到位,没有足够的警惕性,没有做好打仗的准备。日本舰队是主动打被动,有备打无备,这就落了下风。

二、战术落后。

北洋水师的军舰配置已经落后了,相应的战术也是落后的。日本人已经发展到纵队侧攻,咱们还是横队正攻,就好像自由搏击打太极拳,稳占上风。又输一着。



三,速度太慢。

北洋水师的军舰速度太慢。日本军舰速度都19、20节了,咱们还13、15节。

人家是以快打慢,北洋水师追是追不上,跑是跑不掉。完全被动,再输一着。

四、火炮射速太慢。

双方如果论命中率,相差微小。说明北洋水师的官兵在技术上并不输。但是人家的射速快,总发射数量是北洋水师的十倍。

这就差距实在太大了,再输一着。



五、炮弹威力不行。

日本人用的是开花弹,打中了一炸一大片,北洋水师是实芯弹,打中了顶多就是一个坑。

这就像打拳,人家招招重拳摆拳,咱们只有剌拳,威力上就差太多。肯定输。

六、谈和错误。

其实打仗输了不怕,筋骨还在。说被全歼,是错误的。

应该坚决不谈判,继续打下去。日本虽胜,但他们是小国,穷国,这样的海战花费巨大,他们玩得起一次两次,玩不起三次四次。只要坚持打下去,天皇卖裤子都供不起这种消耗。



舰队可以避敌锋芒,海面如此宽广,何必要和日本人硬扛?从其它方向绕过去,炸他的沿海的港口,工厂,平民居所,打了就跑,海面宽广,他们逮不住。

总的来说,输了阵仗,北洋水师的李鸿章负主要责任。又输战,又赔款,把狼崽子养肥了。



日本人得了便宜,后来与中国的任何纠纷,第一个想到的选择就是动兵,这就是惨痛的教训。

6

甲午战争中甲午海战,其实包括两场战役,第一场是黄海海战,第二场是威海卫之战,真正让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正是威海卫之战。

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虽然战败,损失5艘军舰,但是清军主力铁甲舰,定远和镇远还在,日本舰队也有5艘军舰受到重创,也就是说,黄海海战,北洋水师虽然战败,但不是全军覆没,还可一战。

在电影《黄海大海战》中,更是将北洋水军官兵不折不挠的精神展现出来。但是,此时清朝统治者由主战,变更为主和,李鸿章为了保存北洋水师的实力,命令舰队躲进威海港内,日本取得了黄海的制海权。

1895年1月20日,日本三万多人的陆军在山东荣成登陆,企图海、陆包抄威海卫,全歼北洋水师,然而,清政府未给予重视,仅有两千多民夫守卫荣成,在日军登陆荣成后,分兵两军进攻威海卫,到2月2日,日军已经攻占整个威海卫的炮台,停在港内的北洋舰队遂陷入日本海、陆的包围中。

当时,威海卫港内尚有北洋海军各种军舰26艘,但是根本无法出港,而陆地又被日军占领,你能想象那种画面吗?那种被包围后,轮番轰炸的情形吗?

堂堂北洋水师,洋务运动三十余年的成果,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全军覆没,我始终认为,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的战役,没有之一。

如果说,没有作战能力,不可一战也就算了,当时清军主力舰还在,而且南洋水师也在,虽然实力不济,但是如果能够将北洋水师南调,和南洋水师合成一军,不一定还能和日军进行决战,也是有一些震慑力,至少也达到了“避战保舰”的目的。

总之,虽然北洋水师和日本海军的实力上是有些差距,但是这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就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7

北洋水师之败,败的一点都不冤枉。其实中国当时和日本几乎是同一时期发展的海军,就跟足球一样,中国学习西方海军是带着不屑的情绪去学的,只学到了一点皮毛,日本人该怎么搞就怎么搞,学的非常深入,造成了两国海军之间巨大的差异。

提到中日之间的足球,作为一位20多年的老球迷我深有感慨,中国和日本差不多搞的职业联赛,中国是1994年,日本是1995年,职业联赛确实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好的地方在于能够为国家队的足球人才打好基础,一个国家里只要有一定数量的高水平运动员,成绩自然上去。结果我们是西方联赛制度里面好的没学到,坏的全学会了,假球、黑哨、赌球、球员生活糜烂等丑恶现象泛滥,而日本足球也肯定有一些这方面的情况,但总体来说肯定是好的多而不好的少,不然日本足球也不可能能够在世界杯上,不在本土的情况下也能打进16强。要知道1990年的时候中日足球水平还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中国队就是客场踢日本都可以轻松踢个2:0,如今就算国家队尽遣主力也打不过人家的国家二队了。

好了足球就不多说了,基本上北洋水师的建设和日本联合舰队的建设与足球类似。下面个人总结一下北洋水师的败因。

领导层对海军的认识不同

李鸿章建立北洋水师在刚开始的时候陆续买了20多艘战舰,组建了北洋舰队,在1881年之后一直到甲午战争开打的13年时间里就再也没有更新过装备了。按照李鸿章的看法,中国买了最好的军舰,再配上最好的人员,那么水师就不会有问题了。

军舰当时确实是买了最好的,尤其是铁甲战舰定远号和镇远号,都是7000多吨的排水量,皮糙肉厚,即便是在甲午战争时期,日本也没有这么大的战舰。

刚开始的时候战舰确实是最好的,至于人员是否是最好的我们下面说,这里暂且不表。在李中堂的眼里,只要有最好的战舰加上最好的人才,这支舰队就没有问题,但事实如此么?以至于十多年不更新装备也是缘于这个思路。

中国当时在组建北洋舰队后就一直闭门造成,不管世界海军的发展潮流。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时的海军期款只要一发行日本方面马上就翻译了过来,以当时李中堂的声望,想必搞一些海军期刊应该不是问题,但遗憾的是那个时候的北洋水师始终没有弄过一本海军期刊,对于世界海军发展的潮流可以说没有啥概念。

最后开战的时候,李中堂才想起要加强海军实力,他就好比一个玩游戏的人民币玩家,氪金是氪了许多,但不知道自己氪了些什么东西。比如说巡洋舰、猎雷舰、驱逐舰这些概念李中堂根本就不知道。一开始他找英国人赫德帮他物色英国的军舰,赫德向李中堂推荐了30万英镑的巡洋舰和28000英镑的猎雷舰。李中堂对英国人不放心就找了驻英大使龚爱瑗物色下战舰结果龚爱瑗就忽悠李中堂说有58000英镑的战舰卖,而龚爱瑗推荐的58000英镑的军舰正是之前赫德推荐的28000英镑的猎雷舰,你说这龚爱瑗有多贪?于是李中堂就付款买了军舰,这一买李中堂的名声就出来了,世界各国掮客都纷纷上门表示愿意为李中堂效力,其实就是来找李中堂这个冤大头的。结果最后钱是花了不少,军舰其实一艘都没买回来。

李中堂在买军舰的时候特别强调“即战力”,就是军舰买回来了能马上作战,其实这只能说明李中堂连海军常识都不懂,近代海军不是军舰到手了就能形成战斗力的,必然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再说下训练方面,有段时间北洋水师请了英国海军上校琅威理前来训练北洋舰队,人家英国人也确实矜矜业业,该怎么搞就怎么搞,一度也把北洋舰队训练的有声有色,结果以刘步蟾为首的北洋舰队指挥层排挤,琅威理气不过就告到了李中堂那里,李中堂则认为舰队是中国人的,本就不关英国人什么事,结果把琅威理给气走了。之后北洋舰队就在刘步蟾、林泰曾等人的带领下天天吃喝嫖赌抽,成了一支五毒舰队。

指挥层糜烂

北洋舰队的一把手是丁汝昌,其实是骑兵出身,有过一定的水师经验,但水师和近代海军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丁汝昌曾经到西方国家考察过一番,考察完了以后就回家天天不知道做什么去了。由于不懂海军技术,其实他基本也就被刘步蟾等人架空了。

相对来说,日本海军司令伊东右亨精通英语,与各国海军将领都有深厚的私交,所以他能掌握世界海军发展的动向。

再拿刘步蟾等人来说,中国和日本几乎是同一时间派出留学生去欧美学习海军的。第一批中国留学生于1877年前往英国学习海军,共有12人,原本打算就读英国海军名校,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不过进入之前要先考试。这12名留学生的表现就分成了三组。

第一组,惧怕考试组,这一组的人连考试都不敢参加,自然没法入学,有刘步蟾、林泰曾和蒋英超三人;

第二组,没考上组,这一组的人虽然参加了考试,但是没考上,有黄建勋、林颖启、江懋祉三人;

以上两组因为没有通过考试,所以没有入学。

第三组,考得上组,有严复、方伯谦、何心川、林永升、叶祖圭、萨镇冰。这六人通过了考试,也全都顺利毕业。

前两组虽然没有考上,但是在驻英大使的安排下,都在军舰上当了见习生,就是只能看不能动手操作。

两年后,这12名留学生纷纷回国,在清廷眼中,这12名留学生都是棒棒的,都完成了英国的学业,可以委以重任。留学生监督管李凤苞跟李中堂报告他们的学习成绩,也分成了甲乙丙三组,而刘步蟾、林泰曾、蒋英超和严复成了甲等,也就是之前的惧怕考试组的三人都成了甲等;萨镇冰、方伯谦、何心川、叶祖圭成了乙等;林永升、林颖启、江懋祉、黄建勋成了丙等。

问题就在于连考试都不敢参加的竟然成了甲等,就成绩来说,严复是他们中最好的,他不但顺利毕业,还被校方留用,日后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回国后被视为人才中的人才的刘步蟾和林泰曾当上了北洋水师的两位总兵,也就是两位舰队副司令官,在他们的带领下北洋舰队搞起了帮派,以留洋和福建籍为主,结果广东的没留洋过的邓世昌就被他们排挤了。

世界各国的海军,从来都是一个将领当战舰舰长基本是2年一换,为的就是防止舰长成为战舰的土皇帝。而北洋水师的舰长基本都是从头当到位,这些战舰也就成了舰长们的海上私人别墅了。

实际上,丁汝昌、刘步蟾、林泰曾等三个北洋舰队的最高指挥官都有毒瘾,即便是要上去打仗了还要带上鸦片抽两口,这样的指挥官能打胜仗么?

相对来说,日本的海军战神,东乡平八郎当年也是几乎同时期和清朝留学生一起到了英国学习海军,人家进步了英国海军学校只能在商船校学习,日本派到英国的12人最终只有2人当上了海军将领,可以说淘汰率非常高。东乡回国后也是从海军中尉干起,当了10多艘战舰的舰长最终日本在确定了其能力后才把最好的战舰交给了他。

泄露家底

有个事情可能大家不会注意就是1886年的长崎事件。其实当时是镇远、定远、威远、济远等几艘战舰到日本长崎搞保养,为什么要去日本搞保养呢?因为国内没有容纳7000吨级的船坞,而日本有。

▲在长崎保养战舰期间发生的长崎事件

这就等于是花钱把情报给了日本人,日本人当时是把船给保养好了,可是舰船上的所有情况,日本人也莫得一清二楚了。其实在海军发展来说,从来都是先有船坞再有战舰,这也是世界海军的惯例,可惜当时的北洋水师不懂这个。

装备老旧

从1881年到1894年过去了13年,世界海军装备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段时间里北洋水师没有添加一艘战舰,以至于在战斗力上与当时的日军相去甚远。

不说速度方面,当时北洋水师明显落后于日本,就说火力方面,5个多小时的黄海海战,日本方面打出了4万多发炮弹,而北洋水师只有2000多发,火力输出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

综合以上来说,从领导层对海军的概念到指挥层的具体经营,以及不更新装备、泄露家底等作死的操作,即便当时给他们一艘辽宁舰,也是白搭。

8

有关北洋海军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陈悦来解答。

北洋海军之所以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灭,主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自身本领和能力不济,其次就是战略层面的指挥一塌糊涂。

下面逐点做个浅析:

一、北洋海军自身的软硬件力量不济

北洋海军所谓的亚洲第一称号,大致是1888年前后的事情,而到了甲午战争爆发前,北洋海军从装备上已经被日本海军反超。不仅舰艇的数量不如日本多,旧有舰艇的火力、动力等性能,也都不如日本海军。

除了上述硬件不如日本外,北洋海军在软件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诸如平时缺乏战役指挥程度的研究、训练,全军定额人数过少,战时出现伤亡后补充乏力,其他诸如军舰缺乏医疗人员、北洋海军提督对与海军相关的各后勤保障机构没有管辖调度权力等等。

综上,导致了北洋海军在战场面对面的交锋中,难以战胜日本联合舰队。

二、李鸿章等对北洋海军指挥无方

战斗力不济,只是说可能打不过敌人,但不一定会自己送命。导致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输得彻彻底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这支军队的指挥。

北洋海军的指挥者,主要是北洋大臣李鸿章,光绪帝、军机处偶尔也会过问舰队的调度情况。而以李鸿章对北洋海军设定的作战方略来看,实际是一步步放大了北洋海军的短处,加大了灾难。

在甲午战争尚未爆发的中日对峙时期,一直到1894年8月1日中日正式宣战前,李鸿章对北洋海军的指导,始终取守势,主动放弃了原本在朝鲜前出驻扎舰队的方案,退守威海、旅顺一线,自己将朝鲜沿海制海权拱手让予日本,使得日本海军得以非常顺利地将前进基地设到朝鲜西海岸,直接威胁中国渤海内外。

在1894年9月17日黄海大东沟海战后,北洋海军实力大减,李鸿章对北洋海军的运用一度持“做猛虎在山之势”的守势,要求依托军港炮台实施被动防御,最终在威海湾被日本海陆军合围,直至全军覆没。只是到了北洋海军被围的末期,李鸿章才提出了冲出威海,向上海方向突围的方案,但是时机错过,已经无从实施。

9

谢邀。北洋水师当年确实被称为“亚洲第一”,但这只是虚胖而已,而且当时亚洲就只有中国和日本才有海军,亚洲排名实际上毫无意义。客观地说,北洋水师后期在吨位上已经落后于日本,而且在战舰质量、人员素质方面都和日本存在巨大差距。具体的请听子渊慢慢道来。

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12月17日,清政府新式海军——北洋水师正式成立,北洋大臣李鸿章推荐淮军将领丁汝昌为首任提督,左右翼总兵分别为林泰增、刘步蟾,提督府驻在威海卫刘公岛。为了这一天,清朝上下都等待已久。

▲刘公岛上的水师提督署

早在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李鸿章就在天津设立水师学堂,开始筹建新式海军。中法战争后,李鸿章利用海军衙门整顿海防的名义,向英国、德国订购14艘军舰,其中“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吨位均为7300吨,耗银300万两。为进一步提高水师战斗力,李鸿章又聘请英国人琅威理、德国人式百龄负责日常训练,北洋水师很快就初具规模。

▲李鸿章在德国皇宫

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清政府颁布《北洋水师章程》,决定组建北洋舰队,在威海卫、旅顺建造军港,并设立提督衙门,形成对角相望之势,守卫渤海口。其中威海卫主要用于停放舰艇,旅顺港则主要用于修理、维护舰艇。成型后的北洋舰队共有25艘战舰、4000多人官兵。其中有9艘巡洋舰,其余为炮舰、鱼雷艇、运输船、教练船等。

▲光绪皇帝剧照

成立之初,北洋水师的实力非常强,以至于被人称赞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八”。当然这只是从海军舰艇吨位上来说,况且当时亚洲就只有中国和日本才有海军,亚洲排名实际上毫无意义。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政府在海军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少,以至于北洋水师逐渐被日本赶上并超过。

▲“吉野号”舰艇上的日本海军

此时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有大型舰艇共计12艘,而北洋水师有大型舰艇13艘,吨位方面北洋水师占优。不过北洋水师如前面所提到,因为海军经费逐年减少,造成舰艇老龄化严重、服役时间太长,部分服役的舰艇已经跟当时的世界主流海军舰艇可能相差了一个时代,根本不在一个档次。

此外,北洋水师还面临火力严重不足的问题。日本海军方面以“吉野号”为例,火炮数量就达到34门,而北洋水师以致远号为例,只有13门。正是因为火炮数量不足,才导致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输给实力还不如自己的日本海军。

▲李鸿章视察北洋水师剧照

其次,北洋水师的舰艇都是从英国和德国购置的,尤其是从德国购入了大量舰艇。以“济远号”穹甲巡洋舰为例,德国人之前从来没有造过,所以基本是抱着做研究的态度折腾一通,其实就是普通炮舰的放大版,装甲严重不足,成为德国造船业的试验品。再比如“经远号”和“来远号”为例,铁甲堡位置太低且是由三段钢板拼接而成,接缝处要是不幸中弹,整艘巡洋舰就直接报废。“致远号”就更委屈了,当初本来要增加两座耳台和副炮,结果最后因为经费有限而无奈作罢。

▲丁汝昌剧照(右一)

当然,官兵训练和战略战术水平也是个大问题。起初北洋水师还按照世界先进方法训练,后来因为琅威理等人被赶走,没有海军专家的北洋水师,日常训练和战略认知急剧下降。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乃陆军出身,完全不懂海战,由此产生的问题可想而知。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损失五艘舰艇,日军惨胜。可以想象,倘若这场海战再晚几年爆发,那么极有可能会诞生一个海军史上的经典歼灭战,不过被歼灭的一方是北洋水师。

▲《马关条约》日文版

虽然黄海海战的失败以及后面一系列战役的失败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但这并不代表北洋水师完全比不上当时的日本海军。在甲午战争爆发时,两国海军的差距并不是很大。日本海军后来之所以能彻底领先清朝海军,一是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二是“富士级”战列舰入役日本海军。

▲今人仿建的定远舰

至此,日本海军实现了向海军强国的转变,成为在亚太地区仅次于美俄的海军力量。日俄战争之后,日本海军更是跃居世界第五,与美英德法四国比肩。可以说,海军的强大是与国家综合国力直接挂钩,没有充裕的国力支撑、没有长期稳定的投入,只靠统治阶级一时脑热的冲动消费,风光就只能维持一时。就好像曾经身为远东第一大舰的“定远号”,从海上霸主变为海底废铁,仅仅用了十年时间。

10

亚洲第一是哪一年,甲午海战是哪一年,先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已经2019年了,许多人还是停留在北洋水师亚洲第一这个概念上,就跟当时的光绪皇帝、翁同龢等清流们一样,眼高于顶,似乎在亚洲第一的位置上呆过几天,就永远是亚洲第一一样。

中国足球还曾经是亚洲第一梯队的水平,现在呢?

北洋水师确实曾经雄踞亚洲第一,不管是从舰队吨位上,军舰战力上,军舰数量上,都全面领先日本。

不过,那是在1888年。

甲午开战时,是1894年。

6年的时间看上去很短,似乎对海军建设影响不大。但是你可知道,辽宁号航母从开始改造到正式交付海军,也只用了7年多。

有人说,这是现代海军的速度。

确实如此,在19世纪,军舰的更新速度远远高于现在。

蒸汽化军舰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几十年后进入大发展时期,在90年代,军舰设计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往往一些建造时还被认为顶尖的军舰,等到下水服役时就已被新的设计、技术所淘汰。

不幸的是,北洋水师的军舰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它们在设计建造时,几乎每一艘都是同时段世界上最先进的军舰,然而只过了短短几年时间,就已被宣布落伍。

1888年还全面领先日本的北洋水师,由于朝廷不再拨款,甚至连炮弹都严令禁止进口。

导致的直接后果,是1888年之后北洋海军再无一艘新舰下水,到了1894年,已经吃了6年老本。


啃了6年老本的北洋海军,到了1894年甲午开战前,还领先日本吗?

看看当时日本海军的实力。

日本的3艘“松岛级”军舰,专为克制北洋铁甲舰定远和镇远量身定制,中国从国外购买“超勇级”巡洋舰,日本立即购买同型号的筑紫,感觉这还不够克制超勇级,又购买超勇级改进版的浪速级。开战当年,也就是1894年,日本最新订购的吉野号入役,这是艘当时世界上火力最猛、航速最快的新式巡洋舰,包括吉野在内,日本海军在1891年以后服役的全新军舰多达9艘,整个日本海军已拥有31艘主力军舰,都可出海作战。

从最直观的吨位上来对比,北洋水师也全面处于下风。

1894年,北洋水师军舰的总吨位是32000多吨,日本海军的总吨位是41000多吨,相差近三分之一。

而且,日本军舰大部分是新舰,在舰况、航速、火力等各方面全面领先。

所以1894年,亚洲第一的桂冠早已被日本摘取,在亚洲北洋水师充其量只能当老二。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一败涂地,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是,舰队实力的差距,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环。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