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古代大都是从北往南完成统一,而从南往北统一的却很少?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要说这个问题需要从中国的地理位置、中国的历史等方面说起。纵观整个世界历史,实际上都是文明不断被野蛮摧毁的历史。

一、首先要从地理位置上说起

1、人类的文明一般起源于温带,而北方基本都是苦寒之地,冬天到张北看看就知道了。而南方也没有什么优势,只是自然环境植被好,人类在没有能征服大自然的时候,只是适合在温带生存,大约在北纬30度地区,大约就在黄河流域。南方与北方的战争就是地理位置上的争夺。



二、从中国历史说起

1、从远古开始就是农耕民族和游猎民族的争斗,以尚武的黄帝打败炎帝和蚩尤部落,就是明显的事情,炎帝是神农氏,从事农业耕种的,蚩尤当时也是从事耕种,还掌握了炼铜的技法,这样,黄帝就走到了黄河流域,建立的华夏民族。从夏、商、周开始,持续了2000多年的奴隶社会。

2、到了周朝是以周天子为主的北方,和以楚国为主的南方之间的战争,周朝是高度文明的国家,最后是蛮荒之地的楚国战胜,从周和楚合并后,不断被北方少数民族侵略,这是春秋时期往后的的主旋律。



三、怎么形成这种局面的

1、汉人起源于气候相对适合农业生产的地区,这里没有什么道义,只有道理和运气,就是比较早的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北方生活在草原和森林的民族,靠打猎为生,因为农耕与游牧的原因,南北和方产生了差别。

2、农耕有两个益处,一是吃得饱,不用四处打猎了;二是居所固定。吃得饱、居所固定,这样就结婚生子,人口快速增长,还需要扩充领地,寻求可以农耕的地区,这样由陕西迁到黄河流域,成为了华夏民族。

3、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也带来了问题,一是食物得来的容易,就寻求安逸,不能像以前那样能打仗了;二是容易被别人找到,居所房屋是固定的,不像游猎民族随时可以走动,就会受到游猎民族的劫掠。同时由于农耕需要技术和人来耕作,所以不会被灭绝。再有就是还会被人口众多汉族最后同化。

所以,北方民族的统一不是偶然的,这是历史的规律。契丹人、沙陀人、金人、女真、蒙古、满人这才是在规律中胜出的民族。


最佳贡献者
2

诸葛亮北伐遗恨五丈原,岳飞北伐半途而废,洪秀全太平军北伐在茌平被水淹,孙中山北伐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可能你会说朱元璋北伐灭元朝是反例。可是老朱的南京政府很快被朱棣的北平军队击败而替代。

中国的南北分界线一般是秦岭—淮河为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国最早的国家夏商周都是在黄河流域兴起。北方相对南方来说,农耕经济发达,人口较多,文化科技也领先。到西晋后期由于北方战乱,北人南迁,南方才逐步发展起来,到南宋时期南方经济科技超过了北方。为什么南方的战斗力还是不如北方?

步兵、骑兵作战能力。毛泽东主席说“兵民是胜利之本”。南方人体质不如北方人强壮。匈奴、蒙古等游牧民族平时以牛羊肉、牛马奶为食物,这些食品含有的卡路里还是很强大的。山东、河北、陕西以小麦、高粱、小米为主要食物,含有丰富营养。南方人主食大米,大米一年两季显然营养不如小麦。北方人民风剽悍,南方人柔顺纤美。北方人善于养马训练骑兵,行动迅速,作战机动灵活,能够抢占先机。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从南向北进军作战,南方军队的粮草物资后勤保障供给比较困难。北方游牧民族善于骑射,牛肉干羊肉干随时充饥。南方人需要埋锅造饭比较复杂。特别是到了冬季,坚壁清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田野里无处寻找食物。还有御寒棉衣等大量物资难以及时供给,诸葛亮北伐失败就是军需物资经常出问题。

南北气候对人影响较大。南方气候温暖,即使冬天也不是很冷。南方人初来乍到,对北方的寒冷天气很难适应,甚至冻死冻伤,直接造成战斗力减员。

提到《易经》,人们往往简单认为它是唯心主义,是迷信。但是今天的科学越来越证明他的科学性。现代科学论证了动物、植物都有认知能力。“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周易》最大价值体现“由天道推人事”,是中国文化之首,是群经之首。《周易》最初为朝廷君主专用,谋划国家大事。

我从《周易》角度简单分析北伐的失败原因。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这是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五行之间相生相克。金生水,木生火,水生木,火生土,土生金;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五行与方位对应。北属水,南属火,西属金,东属木,中属土。五行相克,北水克南火。位居北方容易克南方。

古语有云“北上南下”。大部分国家的首都如华盛顿、巴黎在北方。南半球则以南为水,以北为火。北方建立统一政府比较早。南方几乎没有统一政府。古代讲究“出师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从政治宣传舆论导向看,南方也处于劣势。

【总结】在经济、政治、士兵作战能力、气候、军需供给等方面,北方较南方还是占有优势。从北方向南完成统一的比较多。

3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从南往北打进而统一整个大华夏,不是少,而是就一个。那个呢?咱汉家最后一个大统一王朝,老朱家的大明王朝。

所以朱元璋那可不是一般的牛人,布衣出生不说,身份还低的吓人——乞丐,全国要是能在他的手上将整个大草原收入囊中,千古一帝的名号,绝对有他一份,可惜啊,就差这临门一脚。

哎!朱元璋的一生,那就是开挂般的一生。

当然,您也别和俺提康熙啥的,千古一帝他可不止差临门一脚,那可是八条大街的距离。

千古一帝那都是经天纬地的存在。

这事,俺在其他的文章里说过,这里就不提了。

好了,言归正传,咱就说说题主的问题

为什么呢?常言道,打仗这东西,天时,地利,人和,只要占据其一,您这可了不得,成为帝王虽然差一点,但这起码就是一方枭雄的存在。

天时,那是老天爷决定的,和个人的关系不是很大,能凑巧占这口子上,那是老天爷的宠儿。

而人和,三国的刘备那是其中的楷模啊!喜欢读历史的都明白,咱也不多嘚瑟了。

地利,这东西千万年前老天爷就给你摆下来了,就看你占的下来吗?

而题主这个问题,就和这地利有着莫大的关系。

从北方打到南方,夸张一点说,这是一个从高往低打的局面,您自己个琢磨一下,站的高打站的低那绝对好打,抡拳头这都比站的低有劲。

这是一点。

再有,打仗吗?这得说财力。毕竟一说打仗,这就的说粮草先行,没这东西,打啥打?军队没走几里路就得哗变。

说道这里,估计南方的小伙伴不服气。说真的您也别不服气,过去北方的GDP真比南方要强的不止一个点,而且人口也比南方多。

早期的南方别说人啦,一眼望去,全是大沼泽,处于未开发状态。

不然那会为嘛一提到发配,这一股脑全往南方塞,这其实就是为了给南方增加人口,充实南方的开拓。

说不好听话,那都是搁北方待不下去了,或者成了逃犯,这才去了南方。南方的小伙伴别介意,过去确实如此,现在的南方比北方要好一点,尤其是沿海城市,一说这都成了国际化的大都市,哎!

这种情况直到清朝的时候,才有了转变,搁黑龙江的宁古塔发配,因为那会的南方不是啥大沼泽,去了不叫发配,叫享受了。

还有就是天气,南方人打北方,这天气就受不了。您自己个算算,咱就不绕道的说,走直线距离,这得多长?

说夸张一点,春天出发,冬天才能到了地。就那会北方的天气,小风一刮更那刀子似的往身上戳,南方人受得了吗?这还没打,伤兵就有了。

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咱大华夏地大物博,山川河流那是很多的,这些个东西一旦大一点的话,这就是天然的防御壁垒。

占据了其中任何一个,割据一方,那不在话下。

摊开地图您自己瞅瞅,北方关中地区,把那函谷关,潼关两道闸门一关,您可以蹲在里边可劲的发展,一旦发展的差不多了,一开门就可以冲出去,想打谁就打谁,因为面前一马平川就没有一点做防御的关卡。

但您要是想揍关中里边的土财主,函谷关和潼关,您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出了名的难打。

秦朝能在战国七雄中称霸天下,您以为不是这俩关卡的作用?为嘛叫四塞之国啊?南方打他,这不没事找事吗?

您比方说秦,北齐,大隋,大唐,北宋,这都是打这里起家的。

再有就是北方的华北地区,别的不说,想进山西,您先把围在周围的山头突破了才成,您就算是现在坐个火车或者汽车,想要出山西,就会发现,咋都是大山头啊,还都是石头山,一个连着一个,还一个比一个高。

难!当年阎锡山窝在山西,为嘛会那么长时间,您自己个琢磨一下。

南方有啥,荆州地区算一个,但也就这么一个,一旦关中和华北被打通了,荆州根本吃不消。

他想出去打?打不了,只能等着人家来打。

江南地区,鱼米之乡到是听说过,真要打起来,没地可守。

所以北方地区有着天然的屏障搁那,南往北打不好打。

至于中原地区,这就是一马平川,只要你牛,横着走都成。

还有这河流,都是打西边往东边流,不管是行军还是粮草的运输,北方都可以顺流而下,南方那就得逆流而上,您自己个说吧。

北方占了中原,这好说,一个招呼大兵顺着就下来了,南方占了中原,一个招呼等半天。

最后说一下

而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做到南方打北方,是因为他那个时候,南方和北方的经济有了一定的距离,北方的经济很不好,您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翻阅一下当时的情况,元朝就不擅长经营,马背上的民族吗?不然不到百年就被打垮了,中间连个过渡期都没有,从强盛直接就下滑成了衰弱。

再有就是两条大运河的使用,逆流而上不是很困难的。

还有就是朱元璋很注重火器的使用,火器这东西和冷兵器不同,很多关隘已经比不了之前的防御强度了。

所以早期的南方想统一北方,做做梦可以,真刀真枪的干一下,还是算了吧!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4

中国历史上大都是从北向南统一,这的确是一个有趣的现象,讨论起来,大家见仁见智,各有理由,也没有形成一个让人信服的结论。既然如此,那我也说一下我对历史上以北统南现象的看法。

寒冷地带人的体格高大强壮。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也必然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高纬度生活的生物,为了抵御严寒,就要摄取大量高热量的食物,并且要有高大的体型来储存这些能量,客观上就造成了体型高大的生物,更能生存下来。人也是一样,北方人高大的体型,就是在几万年寒冷的环境中逐渐形成的。

冷兵器时代,力大为王的丛林法则,仍然广泛适用。因此身材高大,性格强悍的北方人,在同等的条件下,更容易占据上风,因此也更有发动战争的欲望。

北方的生态条件使人更具侵略性。北方虽然土地辽阔,但经常发生大规模的洪水干旱,在更北的游牧地区,也往往会有严重的风雪严寒。一旦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就无法保证部族、国家民众的生存,于是便会掠夺他人的食物财产,以保全自已。

长期频繁地战争兼并,使北方人更习惯于战乱环境中的生活,也更具有狼性和战争经验。而北方相对少的险要地形,也更容易化零为整,融合成更大的国家或集团。

这样,北方就能以统一的制度策略,集中更多的人力物力,去解决南方分散割据的小政权了。

南方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人更易安于现状。南方号称"渔米之乡",历来常有"湖广熟,天下足",“江淮熟,天下足"之类说法,都说明了南方雨水充沛,动植物品种丰富。在有记载的饿死人的大灾荒年景,就很少发生在有江河湖海、崇山峻岭的南方。因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即使粮食受灾,还有山上的动物野果,水中的鱼虾鳖蟹,可以果腹充饥呢!

但人在环境优裕的条件下,往往会满足于现状,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而没有战斗精神的人,怎会舍得离开自已的安乐窝,去流血拼命,主动向北方强敌发出挑战呢?

以上就是我对"古代大都是从北向南统一”的几点看法,欢迎朋友批评指正!

5

北方苦寒,多彪悍之辈,引弓纵马,风餐露宿,能战,好战,所向披靡。

南方富庶,多农耕桑织,诗书写画,歌舞升平,不缺钱粮,惜命,儒雅,保守,自大,不思进取,遇小祸不乱,更不屑征战四方不毛之地,只愿闲等北夷南下灭之。

此说南方,非南海之滨,而指中原。

6

你好,我是千年历史千面游,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这个问题,我不想用传统的什么南北地势来说明,我觉得那个理由太过想当然。还是说点儿我自己的吧。

第一、北方氏族南渡之后与当地大族的矛盾

观看历史我们看到,南方需要北伐的朝廷,无非就是东晋、南宋,而原生的江南政权基本上都没有发动过什么北伐。这是因为,东晋、南宋政权等到了江南之后,其统治资源已经被严重削弱,甚至可以说是光杆司令。那么如果要完成北伐的话,需要的就是南方本地士族和豪族的支持。但是南方的士族势力犬牙交错,互相唯恐对方得了什么好处,于是总是在北伐开始时高声呐喊,将要取得成就是互相掣肘。这一点尤其以东晋为甚,祖逖、桓温的北伐,最后都是由于朝廷内部的问题而最后无功而返。南宋之时,虽然氏族势力被削弱,但是皇帝、文官和武将的矛盾由来已久,这是两宋的通病,在北方解决不了的问题到了南方还是解决不了。而到了朱明王朝,朱元璋在元顺帝不干扰的情况下,先是完成了南方的统一,自己占据了战略资源的绝对主导权,那再去北伐,才可能成功了。


第二、南方大族为什么无法完成北伐

既然南来的被人无法完成北伐,那为什么纯正的江南政权也无法完成北伐呢?这个根源要从西周说起。从文化上来说,西周建立起来的天命、忠君思想因为南北的阻隔,没有在江南地区生根发芽,南方人的忠君思想普遍薄弱,所以,什么恢复中原之类的说法,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扩展地盘,所以没有紧迫性,也就没必要为此拼命。况且,真要是某一氏族倾尽全力去北伐,在缺乏忠君思想保证的情况下,自己的老窝被端了怎么办?我们可以看看楚国的历史,春秋时期,历代有作为的楚王,大部分都是通过篡位上的台,以楚文化作为基础的江南,怎么敢那么放心的吧自己的后背亮给别人?


另外,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民族认同感。西周时,南方的楚国被北方诸侯轻视,封子爵、进苞茅、看守火堆,让他们对中原王朝充满了怨恨,而且也从自己的意识里认可了自己是“蛮夷”的说法,那我就没有必要去趟中原王朝的浑水,你们爱咋滴咋滴。

第三、南方缺少重要的战略资源——战马

这是一个客观因素了。南方多得是河田水网,缺少一望无际的草原马场,因此战马问题一直困扰着江南政权。首先说一下,这里说的是战马,不是耕田用的普通牲畜,两者区别很大。战马飞驰和奔跑是本性,只要稍微催动就会冲锋,而田马平时就没怎么跑过,想让它们起速度比较难,等到两军阵前该冲锋,中间的一点点时间差往往就决定了胜负。试想一下,南方士兵离开自己擅长的河田水网,来到北方的大平原上与对方的骑兵对撞,胜负还有什么悬念。同时,由于缺少战马,南方政权的骑兵训练势必也比不上北方,这是可想而知的。

以上就是我所想到的几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讨论!

7

在中国古代的冷兵器战争中,地理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而言,能够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都是因为南据天险,北有骑兵。这样南北双方才有可能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形成一定的均势,但这样的均势总是不能长久,虽然总有一方会蓄力打破平衡,而这一方往往是处于北方的政权。



北方克服天险虽然十分困难但一旦抓住南方的失误攻克某些险要,则南方政权即刻变为一马平川,岌岌可危。南朝时梁失江陵宋失襄阳莫不如是。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北方经过民族融合的洗礼不仅实力更为强大而且其在文化传统、政治观念上与南方差异日益缩小这就为北方打破南北平衡创造了条件。隋灭陈时隋的统治者已是汉人杨坚元灭南宋军队中也有大量的汉人,而且灭宋主帅张弘范也是汉人。这说明北方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打破南北平衡的均势,相反对于南方政权而言,完成统一的任务实在过于艰巨。南方的领土面积往往不如北方,实力上多处下风,多数时间处于守势。 一如前面所言,长于水军的南方军队,一旦舍舟揖而进入平原与北方军队交锋,胜算实在不大;与日益民族融合的北方相比南方军队也难有增强实力的潜力加此种种南北实力的天平往往最终倒向北方便在情理之中了。

因此,在中国古代的南北政权对峙中,南方无法征服北方,统一的责任和权利往往最终会落在北方统治者手中,但北方的政权也有更多超越民族的对汉文化的包容,古代的王朝就在这样一次次的轮回中同创造出了一个博大、包容的中华文明之国。

8

北方地大人西物资丰富,所以管理有限,首先就要收复地大物资丰富的地方?南方是人员密集的地方,外国人占不走的地方,所以才从北往南统一先收整边境,原后在来整顿内地就是南方,这就是为什么要从北往南统一的问题,看看你是个什么认识?

9

经济和人口是决定战争的最重要的因素

下图为四个朝代的人口分布(图),基本可以反映中国人口在不同时期的分布。中国人口分布的趋势是人口中心不断从北向南转移,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而人口迁移的背景是经济中心的南移,也就是说人口和经济都逐渐南移了。人文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附属产物,经济好了,人文也自然就好了。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大致有三个阶段:东晋南朝、隋唐五代、两宋时期。主要原因是北方打仗多,南方打仗少,而且南方自然条件也不错。于是随着一次次北方的战乱(三国演义、五胡乱华、隋末起义、黄巢起义、五代纷争、宋金战争),越来越多的人跑到南方去,南方的人口越来越多,比重也越来越大。而南方人多了之后,北方的技术、文化也一起带过来了,自然条件又好,又没什么战乱,发展起来自然就快了。尤其是南方成立政权之后,更加会愿意发展南方。北方虽然先天条件不错,但是打仗的时间太长了,活着就不错了,自然就无心发展,时间长了,北方自然就干不过南方了。宋以后,经济重心转移完成,南方从此开始彻底超过北方,南方政权的胜算也因此大大增加。

地形和少数民族区

中国核心区的地形特点是北方平原多,南方山地丘陵多,因此北方率先完成了统一(秦),南方大部分虽然在名义上隶属于中央,但是实际上由当地少数民族控制,只有四川平原、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几个地方是中央直接控制,派流官治理的。因此,所谓的天下大乱,多数情况下是中央直接控制区内部的乱,与少数民族聚居区(云南、贵州、湖南、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区)无关,他们只管自己区域内的生活,外面谁打赢了,他们就向谁称臣,而外面的人也很难利用少数民族区域的资源。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开始所谓的南北对峙,是北方大平原和南方小平原之间的对峙,南方又穷,人口又少,当然就打不过。但是随着人口南移和南方割据政权的稳固,越来越多的汉族居民进入少数民族区域,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居民被纳入到政府名册变成了编户齐民,同时割据政权为了增加战争实力,也倾向于驱赶少数民族出来种地当兵。这样一来,南方可控区域和人口就越来越多,南方经济也越来越好。明清以来的改土归流又加速了南方的开发和汉化。

北方平原多,适合骑兵作战,骑兵这么厉害,而南方的骑兵又少,还打不过北方的骑兵,自然就增加了北伐的难度。而南方虽然山地丘陵多,可以阻挡骑兵,但是北方政权也有步兵,还有适应南方环境的军民,相对来说难度低多了。而近代以来,枪炮发达,骑兵的作用逐渐弱化,北方的这一优势丧失。

政权强盛与否的影响

以上三点均为客观条件和历史大趋势的分析,不同政权是否强盛的主观条件也是重要影响因素。所谓政权是否强盛,包括统治者开明还是昏庸、国内是团结还是对立、社会矛盾缓和还是尖锐、组织动员能力的强弱等等诸多因素。

比如北方游牧民族刚刚进入中原的时候,由于其军事化的社会组织模式和快速动员能力,其战斗力也很强,比如元朝和清朝。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战斗力和动员能力都受到了影响,再加上内部权力斗争的损耗,实力也急剧下降,比如元朝和清朝。而南方政权如果在一个强权力量的领导之下,则较为容易团结各种力量用于北伐,比如朱元璋北伐,但是如果内部分裂,山头林立,内耗则足以将其耗死,比如南明诸王对立、太平天国内讧。

欢迎大家来评论区留言。

10

任何时代的战争,都是人力物力的综合实力对比。古代南方人,作为个体而言,其实比中原的汉人更彪悍、更勇猛,但问题是古代战争,尤其是大规模的战争,决定因素不在个人的勇猛,而在于整体战略战术的配合,所以中原人常贬称南方人只有匹夫之勇。

而这,仅仅是古代南北差异的起点而已。

南方打不过北方,首先是因为南方的军事文化不如北方。如何把一群绵羊集中训练成为一支虎狼之师,而不是把一群虎狼训成灰太狼跳跳虎,这就是军事制度的力量所在。中原文化事业的发达,促成了一系列军事著作和军事指挥好手,大都出现在中原。譬如春秋战国之际,孙武、孙膑以及相对大众辨识度较低的司马穰苴,还有暴打秦国的猛人吴起,都是山东人。他们所效力的国家,也是中原诸侯国为主(只有孙武例外)。

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南方的国家,如吴国、楚国,虽然也曾强大一时,但想要灭掉中原诸国,统一黄河流域,这个难度就很高。

南方打不过北方,其次是因为南方的经济不如北方。楚汉相争,项羽拥有的是东南区域,刘邦拥有的却是西北区域,当时西北区域的关中、河北这些地方,都是中国最大的粮食产地,也就是说,同样打仗,北方人可以笃悠悠慢慢来,因为军粮供应没问题,而南方人就不行,项羽的作风,就是快打速决,没心思跟你磨叽,为什么?其实就是因为南方军队的军粮,根本就不足以支撑长期作战。

当然这一点,后来就反过来了,因为经济重心不断向南转移,后来南方的农耕反而超过了北方,这就是后话了。

(东汉末年,河北就是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所以曹操把河北拿到手,心里就笃定无比)

南方打不过北方,第三是因为马资源的短缺。早年战争,步兵还占有很大比重,可是到了汉朝以后,骑兵就成为了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性因素。而马资源的产地,主要是在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这就造成了西北地区对东南一方的绝对优势,所以在整部中国历史上,几乎都是西北一方战胜东南一方的案例。

(骑兵,是冷兵器时代最牛的兵种)

这一点的改变,也一直要到后期火器时代的来临,才出现了南方人战胜北方人的例子,如明灭元,如辛亥革命南方起义推翻满清,如国民政府从广东出发,北伐打败北洋征服,而红色中国的最初萌芽,也是在井冈山与瑞金。

从那一刻起,北强南弱成为历史,南方开始成为历史进程的重心。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