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的祖先留下了一些关于古代战争的文字记录,正好对题主提的这个问题,有些支言片语的记载,其中大体内容如下:

1,先秦时期,军阵前排士卒多为奴隶兵,倘若己方战胜,而奴隶兵没战死,那么奴隶就会获得释放,转而成为社会底层平民。倘若己方战败,而奴隶兵没战死,那么奴隶兵就会被俘,成为敌方的奴隶。

对于奴隶兵来说,充当军阵前排士卒,是个好机会。倘若战胜,将会改变命运。倘若战败,也就是接着当奴隶。倘若战死,就一了百了,奴隶人生,不值得留恋。

对于国家来说,奴隶死了,也就是死了个牲口。奴隶丢了,也就丢了个牲口。奴隶为国出力,打了胜仗,也就释放个奴隶,也许还能激发奴隶强烈的上进心。使得奴隶,以及得解放的奴隶,更努力的为国卖命。

2,自秦汉以来,朝廷有严格的户籍制,军阵前排的土卒,多为罪兵。

倘若己方获胜,罪兵可免罪。假如罪兵立了功,其家人也许会全部免罪。假如罪兵投敌,其家人会罪加一等,甚至罪兵的整个家族,都会被划入“贱籍”,会世代为奴。

南宋将领韩世忠的夫人,名为梁红玉。韩夫人就出自军人家族,韩夫人就因族人被定罪,而被贬为“营妓”。梁红玉幸得韩世忠将军看中,韩将军凭借军功,又用了不少钱,才为梁红玉成功的“赎身”。

3,在古代战争中,军队前排士兵私自后退、逃路:

①后排将士会立即将其诛杀。

②古代每支军队都有“督战队”,倘若士兵私自后退,或不遵将令,私自裹足不前,“督战队”必定以弓弩将其射杀。

③士兵的家人,甚至族人,将被治罪。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古代的军阵前排士兵,虽知前排战死概率高,但是别无选择。正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富贵险中求”。

最佳贡献者
2

趣谈答案:这是一个典型的效益比问题,因为前排士兵即便想撤退,也没有地方可以退了。而这个时候与其想着撤退,倒不如大大方方的干一场。如果这一场战役表现优秀的话,那么将来吃喝不愁,甚至能够封官加爵。

前排士兵的精良化

行军打仗,前排士兵的确很危险,而且相比于后排士兵而言,前排士兵的危险系数是成指数递增的。

但是前排士兵并没有我们想象的这样柔弱,恰恰相反,前排士兵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支部队的巅峰存在。

以刘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

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而所描述的人物就是谢玄。简单讲,谢玄排兵布阵很有一套,在每一次行军打仗的时候,前排永远是精锐,精锐中的精锐

  • 精锐部队的优势

我们发现前排就相当于是一条线,必须要持续不断的往前推进,持续不断的碾压敌人,才可以赢得这场战役的胜利。但是同样的道理,前排是一条线,一旦这一条线被突破、被打垮、被挤压,那么整个战役将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宋朝的时候,官员们就已经明确提出行军作战,前排必须是精锐,而且是精锐中的精锐。简单讲:前排士兵必须见过大世面,必须见过大阵仗,他们可以做到临危不乱,他们可以做到视死如归。

为什么非要把前排变成精锐呢?因为前排必须起到一个榜样作用,我们不妨想一下,一旦行军打仗的时候,战役还没有开始,前排就撒丫子跑了,那么这场战争怎样打?如何打?

而宋朝因为当时的年代比较特殊,所需要面对的敌人更加善战。无论是西夏、金国还是蒙元,这三方面势力随便一方面似乎都能给南北宋带来致命一击。

但就在这样的一个恶劣的环境之下,南北宋竟然坚持了这么多年,就足以见得他们尽管重文轻武,但是排兵布阵当中部队的前排造诣必然是极深的。

  • 前排部队的武器精良化

相比于士兵骁勇善战,另一个辅助措施绝对不容忽视,这个辅助措施就是:前排士兵的装备更加精良,装备更具有防御性。

在观看电视剧的时候,我们能够明显发现一般行军作战时,前排士兵他们都是拥有着盾牌。这个盾牌,可以有效的抵御对方的弓箭袭击,有效的抵御对方的车、马、枪等诸多武器和诸多攻击装备的袭击。

而从武器装备以及士兵的衣着、士兵的防御来看,行军作战中,前排士兵一般都会有轻铠甲护身,而前排的将军则会有重铠甲护身。相比较而言,前排士兵的防御手段更多。

  • 古代战役的阵型队列不易冲垮

我们总会想当然的认为:敌方士兵来袭,唰唰唰这么一打仗,前排士兵都死光了,后排士兵接着上。

但是在真实的历史当中,除非是具有碾压一方面优势的行军作战,绝大多数情况下双方会僵持住,而僵持住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阵型

无论是诸葛亮曾经调度指挥刘备集团军所排列的阵型还是白起行军作战时所排出的阵型都能够看出来:这些阵型对于维护前排的稳定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些阵型的存在,可以有效的减轻前排的压力,可以使前排能够凝聚成一股绳,更不易被冲散。

士兵更愿意去前排作战

这一点很模糊也很隐晦,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胆怯的状态,谁还不想活着呢?但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而当这个赏赐足够的多时,勇夫也就越来越多。

  • 小例子:周勃

我们把时间线一直延续到汉朝,来看一看汉朝的开国大将军周勃。

最开始的时候,周勃在军营当中只有一个任务,什么任务呢?端茶倒水,打扫卫生。大家没有必要嘲笑,因为任何一个大将军在没有门路的时候,都是从小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的。

但是相比较而言,周勃的晋升路之快之迅猛,超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因为周勃在攻打下邑的时候,经因为是第一个攻上墙头,并且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所以刘邦直接给予他了五大夫的爵位。

可能诸多小伙伴有些疑惑,这个五大夫究竟是什么官职呢?答案是近乎于宰相。

因为一场战争培养出一个宰相来,想想都有些吃惊,甚至能够掉下巴。

下下邑,先登,赐爵五大夫
  • 行军作战的奖励制度

行军作战自古以来就有着对应的奖励制度,而奖励的越丰厚,往往士兵们的攻击性就越强。

比如,戚继光曾经命令过士兵:只要能够击溃倭寇就会有着多少多少银两、多少多少土地、所能够拥有的钱财是多少、对应的福利又是多少。每一部分都详细描述,并且代表朝廷签字盖章。自此之后,戚家军在与倭寇行军作战的时候,再也没有临阵逃脱,再也没有胆怯之人,因为每杀掉一个倭寇,就意味着有许多白花花的银子。

而针对于此,秦国似乎描绘的更加详细,甚至都出现了1~20对应不等的规章制度。

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我们没有必要进行详细解释,因为这一段落如果解释出来的话,没有三页纸是完不成的。但是我们可以看看这个一公士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讲,只要你杀掉一个人头,就可以拥有一个仆人、九亩的宅地,与此同时还会有一顷的良田。当你杀掉的敌人越来越多时,你的官阶、你的爵位就会越来越大,甚至能够封侯。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始皇时期秦国的军力暴涨,并且眨眼之间就已经超过了其余六国的总合。

  • 前排作战更容易建立功勋

接下来我们需要讲一点,这一点很暧昧,叫做距离问题

我们会发现古代行军作战,尤其是大集团军作战,绝对不可能只有五十个人、五百个人,往往是有数十万人,甚至将近百万人的大规模战役。

比如秦国对赵国展开的灭国之战,再比如三国争雄时期的各方面军阀势力。而在明朝末期,流民的数量就已经接近百万了,就不难发现封建王朝当中行军作战永远是大集团军的硬碰硬。

如果有百万军队,从中间一刀劈开,两边各有五十万进行冲锋陷阵的话,排在最后面的和排在最前面的明显不一样。

排在最后面的如果想要建功立业,就需要使劲的往前跑,超越前面的人,然后再进行杀敌立功。但是等到最后面的人跑到前面的时候,要么战役呈现胶着状态,要么一方已经溃散。跑来跑去,自己没有建立任何功勋不说,还有可能被箭矢所伤。

而身处前排,伴随着自己高精尖的武器防御,伴随着自己多年以来沙场的打拼,伴随着整个阵型的不断变化,往往更有机会建功立业,更有机会在沙场为国争光。

死亡比例相差不大,前排后排一个样

很多小伙伴都会想:前排是首当其冲的,躲在后排或许命能够活得更长久一些。

这是不可行的,因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进攻的时候永远都不是前排与前排之间的争锋,后排也与后排也有着对应的冲锋。

比如弓箭,比如石头。

简单讲,在后排也同样面临着诸多生命危险。更要命的是,在后排的时候,可能根本看不见敌人,就已经被天上飞过来的箭矢所伤,就已经被天上弹过来的石头所砸伤。
  • 逃跑的不可行制度

如果发现自己这一方有溃散的迹象,那么在后排是不是能够更加便利的逃跑呢?

答案是不,恰恰相反,在后排逃跑往往更容易丧命。因为这个时候你不是死在敌人的刀枪之下,而是死在自己人的刀剑下。

简单来讲,在军队到最后一排,并不是前往冲锋作战的将军和士兵,而是监军。这一部分监军他们的任务很简单:谁敢后退,谁畏缩不前直接杀掉。这个时候直接杀掉,恐怕在确认完身份之后非但不能给你封爵位,连给你对应的家庭抚恤都没有,毕竟你是逃兵。

所以我们会发现,无论战场的走势是怎么样的,在这一场战争开始的时候,就只准许一方胜利一方失败,无论在前排在中排还是在后排,所面临的危险都是一样的。

战争启示录

古代冷兵器下行军作战,如果装死可不可以呢?

也不可以,因为在行军的过程中如果装死,很有可能被后面的士兵踩踏,而在战役结束的时候还装死的话,则极有可能被自己的队友或者敌人拿刀剑再一次砍杀。

于是我们就会发现:战役永远只是两方面状态:一方胜利、一方失败或者两方胶着,但是在这两个方面当中,想着不战而退,想着临阵逃脱,不单单是将军不同意,恐怕自己后面的士兵也不会同意。

于是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循环和反馈,很多人更希望能去前排,为的是拼一个未来。

因为在前排杀够一定的敌人之后,哪怕再一场战争当中表现的特别显眼,就再也不用在前排了,而是成为了百夫长或者千夫长,成为了一个小将军。这个时候荣誉有了,命也保住了,钱财也有了,保不齐能封个官儿,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综合性比较的话,前排士兵的危险还是要比中后排多一些的,因为前排的士兵尽管有铠甲护体,尽管有战斗的阵型辅助,但是所面临的不可预测性危险依旧是最多的。

但是,千言万语一句话: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此外,前排绝对不是谁想上去就上去的。真正的前排士兵,往往是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筛选,如果你不符合,如果你的行军作战的能力不强,本领不硬,根本不可能把你安排在前排。

3

我个人以为造成古代前排士兵明知有危险,但却勇往直前,毫不胆怯的原因在于下述几点。

一、军法严苛,使其不敢不冲锋

前锋士兵都是精挑细选的攻坚精锐,平日里将领也会着重对其恩养,给予的待遇要高于一般士兵,将他们做为突击力量使用。

而这些士兵自己也明白,自己能够享受较好的待遇,也是因为具有炮灰价值。

假设临战畏敌退缩不进的话,则不仅会被他人耻笑,更会受到军法制裁!因此他们不敢不向前奋勇冲锋,以求死中得活!

二、赏赐优厚,激发了士兵的贪婪之心

人性是贪婪的,贪财的、贪色的、贪权的、贪名的、贪食的不一而足。这“五个贪”反应得最形像的地方,莫过于战场之上了。

古代许多战将,每当敌方顽抗城池久攻不克之时,总会祭出“破城之后,纵兵大掠三日”的旗号。

放任士兵在破城之后,随便烧、杀、抢、掠,用这种野蛮方法,刺激出勇敢士兵的贪婪欲望,使之见利忘命,不顾危险的向前冲锋。

况且古代对第一个登上敌人城墙的人,更是不惜重赏。所以也是优厚的赏赐激发出了,这些精锐士兵的斗志,使其悍不畏死。

三、复仇心理,促使猛士冒险

那么一支训练有素,将领约束严格,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的军队,又为什么敢于冲锋陷阵呢?

这是因为他们不是为了抢掠,也不是出于贪婪的目的,而是为了复仇。比如岳飞指挥过的军队,就是出于家国情怀才会产生如此强大的战斗力的。

岳家军不仅前排士兵敢冲锋,而且将军更是身先士卒,冲锋在第一线,整个岳家军根本就是人人敢战、无人怕死!

为何?是因为外敌侵略、故土沦陷的惨烈情景,激发出了战士们的复仇心和爱国心,才促使他们勇于冲锋,不怕流血牺牲!

综上所述,一支军队的士气(包括标题所谓前排士兵)应该是由:严苛的军法+丰富的赏赐+崇高的荣誉感与爱国心,共同维持的!这是一支军队不怕流血牺牲的最主要原因。

但是也有许多古代将军把好经念歪了,一味用抢掠烧杀来激发部下的贪婪心,以促使其冒险:比如安史之乱中的安史叛军、远征亚欧的蒙古铁骑、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曾氏湘军等等!

4

确实没有大型热武器,但却有大型冷武器、远程冷武器,而且杀伤威力一点儿也不小。否则,古代战场上也不会有动不动就干死几千几万人的事情,全用刀砍效率太低。古人不是傻子。

1.前排士兵反倒最安全,因为保障最充分

战场很宏大,但这是在指挥作战的将军眼中。在士兵眼中,战场就是透过盾牌或头盔所能见到的一方天地。所以,冷兵器作战,首先考虑得不是自己能不能砍死敌人,而是防止自己炸营、炸阵。也就是两军对阵,别还没开打、自己这边儿的士兵就乱阵了。

于是,前排士兵很重要。前排一跑,后边的肯定跑,大家一起跑,就是安排对少督军将领也没用。

那该怎么办?除了冷峻的军法,还得有让士兵放心的保障。而这个保障就是盔甲。只要是结阵对砍,前排士兵肯定装备着最坚硬的盔甲、拿着最精良的武器。在医疗不发达的古代,别说被砍掉胳膊大腿活不了,就是被砍伤也可能活不了。

所以,千万别小瞧古代盔甲,它才是士兵生命的保障。同时,他也是士兵的胆量,刀枪不破,所以才敢勇猛无前,所以才敢不避刀剑。

古代可以随便买刀卖剑,但就是不能买卖盔甲,私藏都是重罪。原因就是舞刀弄剑的都是斗殴打架,而只有造反才用盔甲,因为你要玩正规作战。所以,盔甲很重要,是士兵最好的保障。

2.前排士兵反倒最安全,因为敌人没兴趣

谁都知道打翻前排,就可以打乱敌阵。但是,你知道的敌人也知道,所以两军对阵肯定是把最不怕死的战士放在第一排。很多残酷的军队,第一排或第一阵放得就是敢死队或被判死刑的罪犯。

前排很难被攻破,那就只能考虑侧翼和队尾,所以骑兵突袭往往迂回出击,很少有奔着第一排猛攻的,除非这伙人太彪悍。所以,敌人对第一排没兴趣。

弓箭从来都是战场上的王者。什么百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什么勇猛无前而七进七出,这都是写小说写得让人好看。战场上的王者就是弓箭,也就是冷兵器时代的远程武器。能百步之外射死你,谁跟你互相对砍,费时费力。

弓箭会射向第一排吗?不会。那是步枪才会干的事情。为了发挥弓箭的最大威力,往往都是四十五度角仰射,而不是零度角直射,所以最倒霉和最危险的是军阵中间的士兵。装备也不行、遭箭最猛烈。

为什么不射向第一排?射跑了他们、不就射乱敌阵了吗?然后就可以大军掩杀、结束战斗。

第一排装备最精良,所以射不死,而且他们还拿着最坚固的盾牌,对着他们猛干纯属浪费箭矢。再有就是即便你把第一排射死了,能咋样?前排的尸体便结成了尸山,开始成为敌人防线,后来就不用打仗了,大家谁也看不到谁,这还怎么打仗。

3.骑马攻杀是不是对前排士兵最大的危险

即便是最彪悍的蒙古弓骑兵,也不会对着第一排浪费时间。他们迂回射击,而且也会45度角仰射,奔着敌阵中间用力。

在马镫没出现的时候,骑兵结阵冲锋,非常费劲。所以,骑兵要么做偷袭用、要么做追杀用,结阵对战还得是步兵。马镫出来以后,也有了适合骑兵使用的长柄武器,骑兵结阵冲杀也就成为可能。所以,骑兵大有取代弓箭之势,能秒杀结阵的步兵了。

但是,他们最好也别对着第一排着力。原因就是骑兵也怕弓箭,正面对敌往往遭遇到敌人最猛烈的箭雨,还可能有变态的床子弩或投石车,这是自寻死路。所以,即便是重甲骑兵,要最有效率地取得战场主动,也是得玩迂回,找到敌阵中最薄弱的点,然后集中力量猛打猛攻,只要打破就能打乱敌阵。

所以,最牛的将军就是最擅长发现敌阵薄弱点的将军,只要发现了就能打蛇打七寸,能够以最有效率方式取得战场胜利。

两边谁也不怕谁,然后对着砍,可能谁也打不赢。关键是得打乱敌阵,而打乱敌阵的关键就是找到薄弱点。但这个薄弱点肯定不是第一排。所以,第一排反倒是最安全的。

5

一分为二,古代打仗,前排士兵胆怯吗?不同的情况下,可能士兵的反应是不同的。


一、先来看胆怯的:

1、为什么胆怯,因为怕死,为什么怕死,因为训练不够,没见过血,这种情况多是新兵(整支部队都是新兵,不然除了疑兵,肯定会老兵在前面),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阵前喝酒提高士气,士兵见了血就恢复正常的训练水平了。或在后面设置军法(行刑队),让士兵畏自己人大于畏敌人,自然勇敢上前,向前杀死敌人立功,向后被自己人杀。

2、因为敌人太盛,自己军心不稳,这时候需要指挥官及时拿出行动,不然畏敌大于畏自己人,自然溃散。

二、再来看不胆怯的:

1、士兵是精兵,训练水平高,阵仗见多了,自然不怕,反而是荣誉加持,信心满满。

2、奖励丰厚,士兵不畏生死,期待厮杀,以得到奖赏(如秦兵)。

3、军心稳,将领凝聚力强,战士对自己的部队充满信心。

4、前排部队其实不一定最危险,因为阵战一般都有防御设施或沟或土堆或沙袋或柴或大车等等组成反冲击的工事,而且前排士兵都是精兵,军官自然全力护佑,所以无论攻防,前排不一定是最危险的,反而可能是左右或后方是容易被敌人快速突击的,因为一般多是杂兵或辎重,或水平稍差一些的部队。古代士兵大量伤亡是在溃散的时候,正常面对面刀来刀往造成的死伤不是最大,或者从比例来说不是最大。

5、临阵时,如果是进攻,击鼓而进,鸣金收兵,也没什么好怕的,队伍整体向前或进或退,听着鼓声,步伐一致,按平时训练的来做就可以了。向左右望去,都是自己的兄弟袍泽,听着鼓声,喊着口号,自然血脉贲张,丝毫没有胆怯之意。

6、士兵知道为什么而战,正义之师无敌,所以为什么古代的打仗重要的是战斗檄文,天下都知道谁是正义的一方,正义无敌。

7、前阵军官多是骁勇之辈,此时也在前排准备厮杀,自然将无贪生之意,士有必死之心。

以上大致可以说明本题,供参考。

6

不敢也。无论何时行军打仗,军纪第一,擅退者死,尤其是实行连坐法,或者是有督战队的,一旦发现前队后退,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先对自己人下手,因为前队后退对古代排兵布阵的影响是毁灭性的,很可能导致兵败如山倒的局面。

不愿也。古代排兵布阵都分前后左右中军,前军一般是最先接触敌军的,所以会把整个部队的精锐放在最前方,虽然说伤亡率最高,但战后得到的赏赐、抚恤也是最高的。而且,在古代福祸及家人的做法下,宁愿自己死去,给家族带来荣耀和实际礼仪,也是多数人的正常选择。

不得也。决定一场战争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士气,尤其是发起冲锋时,更要有气吞山河的气势,部队将领为实现这个目标,会做好充分的战前准备,给前排士兵配备好马好鞍、好兵好甲,诸兵种全力配合,如弓箭兵数轮齐射、骑兵两翼护卫、投石车全力投射,使前军第一轮冲杀最大化,为后续军队投入势如破竹,取得战争最终胜利。

不能也。古代排兵布阵,动辄数万大军,横亘数十里地,兵挨兵,马挨马,真是退无可退。而且,真要混战起来,见了同袍的血,也会疯狂往前冲起来。

7

感谢,题主。有关于这个问题,我来说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分开来说,先说危险

前排士兵有没有危险?当然有了。

但是,前排士兵是不是真的非常危险呢?

这个还真不是,至少,在危险程度上不如中间的和后排士兵。

这个还真不是瞎掰,我们来看一下古代战争对阵的情况:

通过这个对阵图,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东西。

没错,古人在打仗的时候可不是跟打群架一样,一窝蜂的一拥而上。而是有着严格的军阵的。

而进攻的一方也不会朝着对方的军阵严密的地方一头撞过去,而是寻找对方的薄弱的地方下手。

而作为前排的士兵最重要的职责,并不是立刻投入厮杀,而是尽快切割敌阵,免得自己的军队被对方包围纠缠。

那么作为守方军队呢,很显然最重要的是将对方的军队引入自己阵型之中,将敌方困起来。

这就需要自己的队伍引导地方先头部队按照自己的安排进入己方队伍最深厚的地方,将敌方合围起来。

所以,很显然,危险的不是充当大门的前排,而是处于中间的士兵们。

当然,这并不是说前排士兵就不危险了,一旦接阵完成,投入厮杀,那么大家就都变成一样处境了。

再来说说,为什么不怕的问题。

这些古代战场上的士兵真的不怕吗?

很显然,只要是正常人,就不可能不害怕。

但是,害怕有用吗?

假使,这其中有一个不想要冲锋的士兵,想要逃跑,会遇到什么情况呢?

首先,他需要面对己方军阵。

在如此严密的对阵之下,一个人想要冲破层层军阵,可能性有多大?

即便是,同袍都不阻拦他,并且自动让开位置。(实际情况并不可能)

在来到中军之后,他便会和大名鼎鼎的执法队撞上。

这时候,可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执法队只会直接一刀结果了这名逃兵。

况且,即便是己方任何人都不会对逃跑者怎么样,前排士兵也是只有硬着头皮冲的一条路。

因为,在冷兵器时代,可不只是有双方拿着刀互砍的事情。别忘了在古代,部队之中还存在着这么一支队伍——远程兵。

远程兵多为弩兵。

而古代的弩兵射击和现代枪械射击不同,他们采用的是抛射,也就是斜向天空45度射击,利用地心引力,是箭枝形成密集型覆盖打击。

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尽快前冲,来到箭枝落下的抛物线的范围之前,还有可能活命,要不然,那就注定是被射成筛子的下场。

综合以上因素,那些士兵当然就只有向前冲锋的一条路可以走了。

以上,便是全部回答。

以上内容由《杂看世界》作者原创,不同观点,欢迎留言区分享,喜欢我的回答请您别忘了点赞支持。了解更多历史奇闻趣事,请关注《杂看世界》!谢谢!

8

在古代战场上,交战双方形成了整齐的阵形,相互碰撞、冲击。排在前排的士兵一般先受攻击,伤亡率远高于后排。尤其是遭遇骑兵攻击时,高速冲撞更是惨烈。双方前排的士兵都有可能被杀。在现实主义的反映古代冷兵器战争电影中,经常出现类似的场景。

所以问题是,既然我们都是军人,为什么有人在前面,有人在后面(在前面看起来肯定吃亏)它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安排的还是完全随机的?为什么前线士兵知道危险还坚持要站在第一排,到底是强迫的还是自愿的呢?

一般来说,由于军人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指挥员都是选择装备精良、经验丰富的老兵在前排。19世纪英国军队在阿富汗作战时,英国人发现敌人是由数十名最有战斗力的士兵领导的,其余的则紧随其后。只需要集中火力消灭这几十个人,剩下的敌军无论有多少都会溃散。

而且,在古代战争中,远距离弓箭射击是常态,两军直接近距离作战的机会很少。打仗时,他们通常用弓弩进行远程射击,或封锁包围,等待对方的粮草被切断,不会轻易陷入对峙。

在一场大战役中,这种封锁、骚扰和互相试探性攻击可能占据大部分时间,但真正决定性的战役却很短暂。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士兵遭受的伤害主要来自弓、弩等远程武器。在远程射箭的覆盖下,无论是前排还是后排,获胜的机会都是一样的。前排士兵通常受到更好的保护,相对安全。

此外,在作战中经常根据实际需要改变部队的组成。例如,罗马军队分为三条战线。根据战场情况,古代骑兵也被分成许多小队轮流进行冲击。很少有人依靠前排的同一组人来打完整场战争。毕竟,连续不断的斗士和马匹需要休息。从这个角度看,每个人的生存机会都是平等的。既然轮到你了,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了。

而且通常来说,一支屡战屡胜的精锐军队,对战胜敌人有很强的信心。在战争史上,马其顿方阵、瑞士方阵等著名的方阵善于对抗。在他们的大部分职业生涯中,他们从未在与敌人面对面的碰撞中迷失方向,甚至伤亡比例非常大。

无数的经验使他们相信,只要保持队形整齐,永不动摇,敌人终将失败。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没有理由逃跑。

9

从古至今,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存在着争斗,然而只要有争斗,那必然伴随着流血和伤亡。对于所有事物来说,战争无疑充满着痛苦和无奈,然而尽管如此,还是有那么多的人前仆后继地参与战争。

在我国上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被载入史册的各种大小不一的战争前前后后总计高达4000场,而全世界的战争加起来也不过上千场。每当大型战役发生时,死于战争的人不计其数,造成的经济损失也难以计量。

战争是人为灾难,经历过战争或者听闻战争的人们都知道它的可怕,但是很多时候受政治因素等的影响,国家与国家或者地区与地区之间难免会发生摩擦,而战争便必不可免,那个时候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战士们便不得不肩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

比起武器精良的现代,古代的人们打仗时使用的工具便显得有些简陋,古代的武器大多为剑、矛、刀等,使用这些武器需要近身作战,远距离作战的武器在古代也只有大炮和弓箭了。在这种背景下,近身作战就成了古代战争常发生的作战方式,然而近身作战比远距离作战的危险系数更高,也更加需要勇气和决心。

虽然古代的作战工具种类比较单一,但是古代的人们却总结、积累了很多有关打仗的战略、战术等。比如在古代的战争中士兵们通常会排列成一个方阵,打仗的过程中他们会根据相应的情况转变方阵的排列方式等来应对敌军的攻击。而每一个方阵中都有位于第一排的人,这些人往往会直接面对来自敌方的炮火,那么为什么他们愿意排在第一排呢?

实际上排在第一排的人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危险,第一排的人甚至有着更高的存活希望。古代发生战争时,统治阶级便会向民间征兵,然而大家都知道战争的无情,很多人并不情愿当兵,有的人为了能够顺利躲避兵役,他们不惜伤害自己,借口自己残疾不能上战场。除了成功躲避兵役的人,剩下的便是主动或者不得已才上战场的人。

而这些人在战场中的站位只能听从上级的安排,他们并没有选择的权利。另外因为古代的兵种不同,他们的站位也会有所不同。比如步兵通常排在最前面,骑兵会在方阵的侧方给予军队帮助,而弓兵则排在队伍的最后方。从这个角度看,步兵是承受伤害最高的兵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天性,即使战士们心里有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但是当他们在面对危险的时候,也会本能地逃避。古代的将领们为了鼓励士兵们冲锋陷阵,便制定了很多奖励制度,其中之一便有利于方阵中第一排的士兵。

有的时候冲在最前面的士兵很有可能捡到战利品,而那些战利品并不会被军队没收,其所有权归最终属于捡到它们的士兵,这对士兵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福利。如果能够拿到被斩杀的敌军将领的头颅,士兵还会被升官加爵,在如此诱人的条件的推动之下,大家反而不顾危险,前仆后继地想要得到晋升的机会。

除了以上外界因素的影响,第一排的低死亡率也是重要的原因。在我们的理解中,第一排的人会直面迎接敌军,甚至会被当作肉盾,而位于方阵后排的人则会受到更多的保护。但这只不过是我们的推断,在懂兵法的人眼中,第一排的人反而会被“忽视”因而获得更多的生机。

受古代兵器种类的限制,能够在两军相隔较远时发动攻击的只有弓箭。然而士兵们发射弓箭时往往会有一个斜上的角度,这就导致弓箭的射程会有一个限度。为了能够提高射中率,军队会选择在敌军多数人进入弓箭射程时开始攻击,于是第一排的人便恰好可以躲过敌方弓箭手的攻击。

综合考虑之下,方阵中间的士兵们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安全,他们虽然被前排和后排的士兵们包围着,但是敌军的弓箭却最容易射中位于中间的士兵。

除此之外,军队将领为了保护第一排的士兵,给予他们冲锋陷阵的勇气,将领们还会派发给其具有防护作用的护盾。另外战斗时方阵还会随机变动,士兵们的生存率差别并不会太大。

10

谁说没人会胆怯的,如果双方士兵都不会胆怯的话,那么就会变成西方古代战争中的灭绝作战,双方都会战至最后一人为止,敌方士兵全部杀死绝不留活口。可反观中国古代的战争,基本上都是一方溃散,另一方存活率很大的结果,而溃散的一方自然就属于胆怯的一方。

可是优秀的指挥官都能够善用士兵,首先会把新兵摆在第一排,这些新兵由于首次上战场,依靠着热血与利益的诱惑,变得无所畏惧,所以他们所充当的就是炮灰,而且还能够消耗敌方士兵数量。

第二排则是打过仗的士兵,这些士兵在作战时会比较冷静与谨慎,自然打硬仗的时候也会比较害怕。但前排士兵已经把敌方组织好的阵型给冲乱了,这时第二排士兵则更有利发起攻击,所以心中也是稍微有把握的。

最后一排则部署作战经验最丰富的老兵,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二排的士兵都拼的差不多的时候,这时最后一排老兵一口气压上去,很大几率就会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另外老兵或是精锐部队的上场,很大程度也可以作为尖刀将敌人的方阵撕开缺口,为后续部队创造有利机会。

综上所述:即便是冷兵器时代,也不存在不会胆怯的士兵,它们要么就是热血无知、要么就是争名逐利、要么就是新兵已经拼的差不多了,精锐部队只需在努力一下就会拿下整场战役的胜利。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