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答案:这是一个典型的效益比问题,因为前排士兵即便想撤退,也没有地方可以退了。而这个时候与其想着撤退,倒不如大大方方的干一场。如果这一场战役表现优秀的话,那么将来吃喝不愁,甚至能够封官加爵。
前排士兵的精良化
行军打仗,前排士兵的确很危险,而且相比于后排士兵而言,前排士兵的危险系数是成指数递增的。
但是前排士兵并没有我们想象的这样柔弱,恰恰相反,前排士兵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支部队的巅峰存在。
以刘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
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而所描述的人物就是谢玄。简单讲,谢玄排兵布阵很有一套,在每一次行军打仗的时候,前排永远是精锐,精锐中的精锐。
我们发现前排就相当于是一条线,必须要持续不断的往前推进,持续不断的碾压敌人,才可以赢得这场战役的胜利。但是同样的道理,前排是一条线,一旦这一条线被突破、被打垮、被挤压,那么整个战役将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宋朝的时候,官员们就已经明确提出行军作战,前排必须是精锐,而且是精锐中的精锐。简单讲:前排士兵必须见过大世面,必须见过大阵仗,他们可以做到临危不乱,他们可以做到视死如归。
为什么非要把前排变成精锐呢?因为前排必须起到一个榜样作用,我们不妨想一下,一旦行军打仗的时候,战役还没有开始,前排就撒丫子跑了,那么这场战争怎样打?如何打?
而宋朝因为当时的年代比较特殊,所需要面对的敌人更加善战。无论是西夏、金国还是蒙元,这三方面势力的随便一方面似乎都能给南北宋带来致命一击。
但就在这样的一个恶劣的环境之下,南北宋竟然坚持了这么多年,就足以见得他们尽管重文轻武,但是排兵布阵当中部队的前排造诣必然是极深的。
相比于士兵骁勇善战,另一个辅助措施绝对不容忽视,这个辅助措施就是:前排士兵的装备更加精良,装备更具有防御性。
在观看电视剧的时候,我们能够明显发现一般行军作战时,前排士兵他们都是拥有着盾牌。这个盾牌,可以有效的抵御对方的弓箭袭击,有效的抵御对方的车、马、枪等诸多武器和诸多攻击装备的袭击。
而从武器装备以及士兵的衣着、士兵的防御来看,行军作战中,前排士兵一般都会有轻铠甲护身,而前排的将军则会有重铠甲护身。相比较而言,前排士兵的防御手段更多。
我们总会想当然的认为:敌方士兵来袭,唰唰唰这么一打仗,前排士兵都死光了,后排士兵接着上。
但是在真实的历史当中,除非是具有碾压一方面优势的行军作战,绝大多数情况下双方会僵持住,而僵持住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阵型。
无论是诸葛亮曾经调度指挥刘备集团军所排列的阵型还是白起行军作战时所排出的阵型,都能够看出来:这些阵型对于维护前排的稳定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些阵型的存在,可以有效的减轻前排的压力,可以使前排能够凝聚成一股绳,更不易被冲散。
士兵更愿意去前排作战
这一点很模糊也很隐晦,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胆怯的状态,谁还不想活着呢?但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而当这个赏赐足够的多时,勇夫也就越来越多。
我们把时间线一直延续到汉朝,来看一看汉朝的开国大将军周勃。
最开始的时候,周勃在军营当中只有一个任务,什么任务呢?端茶倒水,打扫卫生。大家没有必要嘲笑,因为任何一个大将军在没有门路的时候,都是从小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的。
但是相比较而言,周勃的晋升路之快之迅猛,超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因为周勃在攻打下邑的时候,经因为是第一个攻上墙头,并且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所以刘邦直接给予他了五大夫的爵位。
可能诸多小伙伴有些疑惑,这个五大夫究竟是什么官职呢?答案是近乎于宰相。
因为一场战争培养出一个宰相来,想想都有些吃惊,甚至能够掉下巴。
下下邑,先登,赐爵五大夫
行军作战自古以来就有着对应的奖励制度,而奖励的越丰厚,往往士兵们的攻击性就越强。
比如,戚继光曾经命令过士兵:只要能够击溃倭寇就会有着多少多少银两、多少多少土地、所能够拥有的钱财是多少、对应的福利又是多少。每一部分都详细描述,并且代表朝廷签字盖章。自此之后,戚家军在与倭寇行军作战的时候,再也没有临阵逃脱,再也没有胆怯之人,因为每杀掉一个倭寇,就意味着有许多白花花的银子。
而针对于此,秦国似乎描绘的更加详细,甚至都出现了1~20对应不等的规章制度。
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我们没有必要进行详细解释,因为这一段落如果解释出来的话,没有三页纸是完不成的。但是我们可以看看这个一公士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讲,只要你杀掉一个人头,就可以拥有一个仆人、九亩的宅地,与此同时还会有一顷的良田。当你杀掉的敌人越来越多时,你的官阶、你的爵位就会越来越大,甚至能够封侯。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始皇时期秦国的军力暴涨,并且眨眼之间就已经超过了其余六国的总合。
接下来我们需要讲一点,这一点很暧昧,叫做距离问题。
我们会发现古代行军作战,尤其是大集团军作战,绝对不可能只有五十个人、五百个人,往往是有数十万人,甚至将近百万人的大规模战役。
比如秦国对赵国展开的灭国之战,再比如三国争雄时期的各方面军阀势力。而在明朝末期,流民的数量就已经接近百万了,就不难发现封建王朝当中行军作战永远是大集团军的硬碰硬。
如果有百万军队,从中间一刀劈开,两边各有五十万进行冲锋陷阵的话,排在最后面的和排在最前面的明显不一样。
排在最后面的如果想要建功立业,就需要使劲的往前跑,超越前面的人,然后再进行杀敌立功。但是等到最后面的人跑到前面的时候,要么战役呈现胶着状态,要么一方已经溃散。跑来跑去,自己没有建立任何功勋不说,还有可能被箭矢所伤。
而身处前排,伴随着自己高精尖的武器防御,伴随着自己多年以来沙场的打拼,伴随着整个阵型的不断变化,往往更有机会建功立业,更有机会在沙场为国争光。
死亡比例相差不大,前排后排一个样
很多小伙伴都会想:前排是首当其冲的,躲在后排或许命能够活得更长久一些。
这是不可行的,因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进攻的时候永远都不是前排与前排之间的争锋,后排也与后排也有着对应的冲锋。
比如弓箭,比如石头。
简单讲,在后排也同样面临着诸多生命危险。更要命的是,在后排的时候,可能根本看不见敌人,就已经被天上飞过来的箭矢所伤,就已经被天上弹过来的石头所砸伤。
如果发现自己这一方有溃散的迹象,那么在后排是不是能够更加便利的逃跑呢?
答案是不,恰恰相反,在后排逃跑往往更容易丧命。因为这个时候你不是死在敌人的刀枪之下,而是死在自己人的刀剑下。
简单来讲,在军队到最后一排,并不是前往冲锋作战的将军和士兵,而是监军。这一部分监军他们的任务很简单:谁敢后退,谁畏缩不前直接杀掉。这个时候直接杀掉,恐怕在确认完身份之后非但不能给你封爵位,连给你对应的家庭抚恤都没有,毕竟你是逃兵。
所以我们会发现,无论战场的走势是怎么样的,在这一场战争开始的时候,就只准许一方胜利一方失败,无论在前排在中排还是在后排,所面临的危险都是一样的。
战争启示录
古代冷兵器下行军作战,如果装死可不可以呢?
也不可以,因为在行军的过程中如果装死,很有可能被后面的士兵踩踏,而在战役结束的时候还装死的话,则极有可能被自己的队友或者敌人拿刀剑再一次砍杀。
于是我们就会发现:战役永远只是两方面状态:一方胜利、一方失败或者两方胶着,但是在这两个方面当中,想着不战而退,想着临阵逃脱,不单单是将军不同意,恐怕自己后面的士兵也不会同意。
于是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循环和反馈,很多人更希望能去前排,为的是拼一个未来。
因为在前排杀够一定的敌人之后,哪怕再一场战争当中表现的特别显眼,就再也不用在前排了,而是成为了百夫长或者千夫长,成为了一个小将军。这个时候荣誉有了,命也保住了,钱财也有了,保不齐能封个官儿,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综合性比较的话,前排士兵的危险还是要比中后排多一些的,因为前排的士兵尽管有铠甲护体,尽管有战斗的阵型辅助,但是所面临的不可预测性危险依旧是最多的。
但是,千言万语一句话: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此外,前排绝对不是谁想上去就上去的。真正的前排士兵,往往是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筛选,如果你不符合,如果你的行军作战的能力不强,本领不硬,根本不可能把你安排在前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