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主义的尽头就是唯物,唯物主义的尽头就是唯心。
道家本是“喻物于心”,但老子偏“天道化育”,更像是谈“物质”;庄子偏“精神灵性”,也就是“心”的作用。两条不同的方式方法指向的都是同一个东西。
物质到了尽头也会厌倦,比如朝思暮想的车买到手开腻了;精神到了尽头需要物质,活着才能思想,吃饭才能活着。
王阳明说的话好像很“唯心”,但他几乎以一人之力平定了宁王叛乱,比起唯物者还唯物。真正的智者是“通人”,形而上下不割裂。若是把唯物和唯心对立起来从根上就错了。
唯心主义的尽头就是唯物,唯物主义的尽头就是唯心。
道家本是“喻物于心”,但老子偏“天道化育”,更像是谈“物质”;庄子偏“精神灵性”,也就是“心”的作用。两条不同的方式方法指向的都是同一个东西。
物质到了尽头也会厌倦,比如朝思暮想的车买到手开腻了;精神到了尽头需要物质,活着才能思想,吃饭才能活着。
王阳明说的话好像很“唯心”,但他几乎以一人之力平定了宁王叛乱,比起唯物者还唯物。真正的智者是“通人”,形而上下不割裂。若是把唯物和唯心对立起来从根上就错了。
王阳明,名王守仁,字伯安,是明代的哲学家,教育家。
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还提出:致良知"的学说,为伦理道德是人生本就具有的良知,主张:惟求得其心。以修养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提倡知行合-,和知行并进。其学说的"反传统"状态,就足对抗程朱学派,对明中后期的影"向很大,当属唯心者也。而他在哲学上影响最大的作品社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不是。先解释一下唯心主义究竟是什么?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相互对立的两大哲学基本派别,他们讨论的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精神决定物质,精神产生物质。而唯物主义则恰恰相反
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是心学集大成者。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被誉为“真三不朽”者,他的心学对明后期哲学与文艺影响巨大。
“明代理学的根本精神在阳明,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体现王阳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传习录》。
王阳明是书法大家,又是一代心学宗师,所以他有一句关于书法的话,无意中就道出心学的根本心法。
《阳明先生年谱》载王阳明语:『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
意思是:我开始学书法时,临摹古帖,只能学到字形。后来我举起毛笔不再轻易落纸,而是静心专注,在心上摹写字形,感悟其内在和整体的气韵,久了才学到书法的法则和真意。
任何一门技艺臻至化境都是通达于道的,这道也同样适用于一切技艺。那么王阳明这句话就可以延展到一切人事上:做任何事时,如果只是浮于表面,便永远不得其真、不见完整。只有明净此心,然后在心上揣摩领会,久了才能把握其中的法则,领会其中的真意。于是最终才能抵达以不变应万变的游刃有余之境。用眼看,不如用心看。
『凝思静虑,拟形于心』,就是那个根本心法,贯通着心与事。它有所然,也有所以然。
答:是!《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炮声一响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作者:【王守仁】(1472一1528)字伯安,号【阳明】明代唯心主义哲学家,祖籍浙江余姚。在哲学方面,他发挥了宋【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离开(吾心)就没有宇宙万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把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人心的产物和表现。认为认识的任务就是知《天理》,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得其理矣)。主张《知行合一》。说《知》就是《行》。他反对【程朱学派】,以反教条,反传说姿态出现。他否认了【朱熹】的《理在心外》一说,滑向了著名的理学家【陆九渊】《理在心中》的理论一边,因而从客观唯心论转向了主观唯心论。特别是他说: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心之用,知善知恶者良知,为善去恶者格物!并以此传授,做为讲学宗旨。他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因此,他所创的《心学》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形成了《阳明学派》。
如果一定要这样分类,那么王阳明的“心学”是属于唯心主义,而且还可以更细致地分为“主观唯心主义”。
按这种分类方式,中国古代的各著名的思想家都是唯心主义,因为他们都讲“道”、“仁”、“本心”、“天理”、“良知”。只有几个不太有名的“无神论者”是唯物主义者,如王充、范缜、张衡。
其实,这是用“西方”的观点来套在中国文化上,“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若是跟着教材的观点去批判所谓的唯心主义,那么根本无法掌握中国文化的精髓。就如同现在编撰的《中国哲学史》,先分唯心唯物,然后阶级出身,再就是几个有倾向性的观点,最后盖棺定论——根本就是“西方”的,哪有传统文化的半点影子?
雄哥我曾说过:“学国学,若是以怀疑的态度去学,可以获得知识和话语权;若是以相信的态度去学,可以知道修身。”
王阳明的心学也是如此,若是抓住“未见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的唯心主义,却忘记了“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在事上磨”的修身,等于没看过国学,等于一点也不了解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道德、信仰而政治的,做个好人、善良的人要从心出发;做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也要从心出发;做个有仁心、利国利民的治理者更要从心出发。
不讲心,人只是工具,亦只是机器。讲仁心、良知与天理,未必就是唯心主义。
王阳明心学不仅是唯心,而且是中国完整唯心主义”阴阳五行”哲学。
1、什么是完整阴阳五行哲学?完整哲学,不管是唯心唯物还是唯道哲学,都必有“四序五行”限度循环。以老子道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法,即“道生命运”,运有”阴阳反向运动,用新弱胜旧强,有生有与新有生于无”共有四或五个程序。如春夏秋冬四季,夏秋之间有一新老交替“长夏”节气,才成五行;家族“父传子互补,孙承爷提高”四世五行等才为一完整哲学。
2、阳明心学是完整唯心主义哲学,因其具有上述四序五行循环。一为“心外无物”,其心指长期生存精神之道需要,才能产生万物,非长道需要就不会产生。故除长期精神之心生万物之外就没有事物了。二、“心即理”,此”心”指短期精神运势动力,故短期运势动力即为阴阳辩证”法理”循环。三、”无善无恶心之体”,善指顺道法度,恶是逆道序度;故善与恶相互对立运势而组成道法本体,善恶皆为道法需要,则视为无善恶了。四、”有善有恶意之动”,指之所以分出善恶,那是人心理意识上善恶相互“用弱胜强”运动的转变过程,没有过程就不会有善恶心理转变。五、”知善知恶是良知”,指人能知”善是顺道从运序度,恶为违道逆运序度”才是致良知,现还都不能致良知。六、“为善去恶是格物”,为用道法命运序度“框格约束”万物知行,即佛经“普遍度量众生”,方能逐渐达到“天人合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道路。因此,阳明心学具有“道生万物方向命运,阴阳相互反向运动、用新弱胜旧强过程、有生有是致良知、新有生于无是格物”阴阳五行过程。故为完整心学阴阳五行哲学。
3、唯心与唯物相比,长心道是产生万物之母,并是主导万物全周期方向性质与短期心与物即”动力与物体”运势交替循环转变的主导;而物只是在心力作用下,内部阴阳相互转变而”有生有延续与新有生于无提高,又生长期精神之道的物质基础。故长短心之精神才是主导万物生死命相运的,应是”第一位或性”的。儒学之”皇权天授”天之唯心是封建社会指导理论,唯物质与资本则是资本主义社会指导理论,而“唯心道法”之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才将是社会主义新时代指导理论体系。认知体悟老子道法之社会科学”基础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三基构成的哲学”中国社会科学体系”,才是当今人类社会的迫切需要。你准备好了吗!
王阳明是中国《心学》中的一个代表。事实上,《心学》只是远古时代,人类在尚无科学认知的前提下,通过自我心悟后所形成的一门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它只是传统《易学》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古代最高的学问就是《心学》了。从老子、孔子到王阳明等,都是《心学》推动的典范。因此,中国古人把《心学》奉为认识世界的基础,以“心”和“”为依据,产生了“心想事成”和“知行合一”等思想。
二十一岁的王阳明得到了参加会试的资格,不幸的是王阳明落榜了。三年后,第二次参加会试,再次落榜。阳明同学很尴尬,偏偏这时一些人说他“此子若中第,目中不会有我辈矣”。第三次参加会试,功夫不负有心人,王阳明终于上榜了,中了进士,授了官职。在之后的督造威宁王坟墓中,他用“什伍之法”高效完成了任务。后来又主持了山东乡试,并由此写下了《山东乡试录序》,充分体现了他经世致用的观点。
王阳明的弟子和受阳明心学影响的人,在王阳明时期的弟子有徐阶、张居正,席书、赵贞吉等,他们基本都是内阁的人,徐阶、张居正都是内阁首辅。近代的受影响的人有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蒋介石更是终身学习阳明心学,在给他蒋经国的一封信中,他说到“此心有力,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毛泽东受其老师杨昌济的影响,也极力推崇阳明心学,他还专门写过一篇《心之力》的文章来谈他学阳明心学的心得。
王阳明本身是一个思想家。他的理论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在他自己的军事实践以及对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的影响。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重要条件。任何理论都有时代性,脱离了时代就没有意。在当下唯物主义为根本的社会下,他理论中对于物和人的关系的方面是可取的,但是其他部分借鉴意义不大。
王阳明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至1840)最后一个重要的思想家。其理论本身还是儒学的发展。尊重是必须得,但是不应该过分的吹捧。
王阳明的思想称为“心学”,认为万物源于心,即精神,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心学在大方向来说属于理学的一种,发源于南宋陆九渊,当时和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心学和理学的区别主要在于对“理”的认知 以及方法论不同。理学认为万物起源于客观存在的“理”,而心学则认为“理”便是人的内心。也就是前者认为世间存在一个人以外的精神存在,而后者认为人的精神就是万物的起源,所以前者为客观唯心主义,后者为主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世界观如何区分物质和精神的第一性。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客观物质组成的,而精神依赖于物质而存在。而唯物主义则是认为精神是先于物质而存在的,有些唯心主义思想还会自己构建一个超自然的存在来依托自己的思想体系,比如宗教中的创世说法。
不是唯心主义,从哲学上来说,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是由唯心向唯物主义辩证法转变的一个阶段,当然他的意义在于更加务实、更加实用,王阳明的思想更多的倾向于方法论。
唯物唯心是世界观的分别,是西方哲学中的概念!
但王阳明的心学是以价值观为主体的,也也即以中庸为本,而儒学中以世界观为主即以大学为本的是朱熹的理学!而众所周知,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是很典型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人们对心学和理学的误解,大部分来自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错位,即把心学的心外无物当成世界观来批判,却又把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当成价值观来指责!这显然是荒谬的,心学认为世间万物不入我心者皆无价值意义,这很正确和先进,但当成世界观来理解就成了,不入我心者皆不存在,这便是狂妄了。同样的,理学认为世间的一切真理最初都源于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即致知在格物,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方能得到真正的真理,而不是一昧被别人洗脑灌输。
很明显这是对世界观的描述,但要是把它当成价值观,否定人本身的努力与价值,那这种脑残的学问根本就流传不下来!
很多人以为心学和理学是对立的,其实不尽然,因为心学最初也是理学,它是理学的补充和完善!中国哲学讲究通达,既要和与先贤的理论,这一点与西方学说截然不同,他们基本上是新的理论是以推翻旧的理论为目标的。而中国哲学是继承和发展的哲学,儒学中并没有对世界观的专门研究和论述,它这一方面的理论基本上都是继承道家。而到了宋代,一些精研易的大儒开始了对真理源头的思考,这种思考和西方的文艺复兴是如出一辙的。最终这些人的思考被朱熹汇总起来,形成了理学,但理学终究是一门以“天”为核心的学说,其实是背离了儒学最初以人为核心的本来面目。所以才有王阳明的心学诞生,理学的功绩是诞生了现代哲学的基本体系,而心学的功绩就是把现代哲学的所有元素摆在了最合适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