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圣叹人头落地,那头颅滚出数丈,突然从左耳跳出了一个纸团,监斩官打开一看上面写着一个“好”字,随之头颅的右耳也滚出了一个纸团,上面写着一个“疼”字,连起来就是“好疼”。

这就是明末清初一代批评家金圣叹最后的归宿,他用调侃的口气面对死亡,到死都不改其玩世不恭、桀骜不驯的态度。

金圣叹是一个怎样的人?

金圣叹(1608~1661)今江苏苏州人,小时候家贫,但人很聪明,有过目不忘之才,18岁中秀才,接下来是考举人。



假如金圣叹按部就班的一步步走下去,我觉得他不会被清廷砍头,相反有可能像他舅舅钱谦益那样做个高官。

但是人生不能重来,金圣叹考中秀才后就止步不前了。原来他迷上了看《水浒》《西厢记》之类的书了,这种书籍在明、清时期属于禁书。

他偷看也就罢了,竟动笔评论起这些书,不仅如此,他还蔑视科举考试,本来凭他知识能够考中状元,走一条致仕之路。

但他属于文人中的异类,每次考试不好好答题,故意写些不着边际讽刺挖苦之类的对子,名落孙山也在情理之中。

金圣叹批评时政总是说些尖酸刻薄之言,你可以看不惯清朝的统治,你可以不出仕为官,但不要和传统礼教为敌。



说实话,我真看不懂金圣叹到底是愤世嫉俗还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比如他的舅舅钱谦益原来是明朝崇祯帝的礼部侍郎,后来清朝入关做了顺治皇帝的礼部侍郎。

他舅舅的行为暂且不评,作为外甥的他竟在大庭广众之下羞辱舅舅,在众人鼓动下写下了这样的对子:“一代文官小花脸,三朝元老大奸臣”。钱谦益当着众人的面差点碰死。

金圣叹口口声声说崇拜孔子,但孔子的“仁、智、礼、义、信不知道他读懂了多少?至少他不懂尊敬长辈,不要忘了“娘亲舅大”这句古语。

金圣叹如果是出于义愤也就罢了,毕竟清朝在入关之初做了一些不地道的事。可是当顺治皇帝看了他写的书评时夸奖了他几句,他竟向北叩头痛哭流泣拜谢。



真看不懂金圣叹。也许他很想出仕做官,但囿于平时的狂放不羁抹不开脸去围着皇帝转,况且他羞辱舅舅的事尽人皆知,这样一来无形之中断了自己的退路。

既然如此就破罐子破摔吧!金圣叹离经叛道、嬉笑怒骂游戏人生,从一个聪明少年,一步步沦落成了一个癫狂的老年人了。

金圣叹为何被清廷砍了?

都说年轻人“叛逆”情有可原,毕竟心智还不健全。但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金圣叹到了50多岁依然不改初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二月五日,清朝发生了一件大事,清世祖福临(顺治帝)驾崩了。



本来这事和金圣叹无关,既然他不爱清朝,顺治死了他应该高兴才是,结果他去哭庙,随后被清廷抓了起来。历史上称之为“哭庙案”。

金圣叹被杀远没有“哭一哭”这么简单。内情其实是这样的:

金圣叹的“父母官”,吴县新任县令任维初为了完成税收,鞭打辱骂百姓,激起了苏州士人的愤怒。

三月初,金圣叹与100多个士人到孔庙聚集,悼念顺治帝驾崩,借机发泄心中的愤懑,讲真这是“借死人压活人”。

金圣叹等人到衙门给江苏巡抚朱国治上呈状纸,控诉县令任维初的不法行为,要求罢免其职。

金圣叹一行人就不想想,县令收税不就是为了大清国库丰盈吗?巡抚肯定要维护县令的利益,毕竟还要靠基层官员办事。



朱国治下令逮捕了其中11人,并为任维初遮掩回护,上报京城说士人暴乱抗税,并惊动先帝之灵。

清朝有意威慑江南士人,(脑补扬州十屠,清廷怕再闹事)。增加批捕了金圣叹等七名士人,随即在南京会审,严刑拷问后以叛逆罪判处18人斩首,这才是金圣叹被杀的原因。

说句难听的话,金圣叹算是赶上这拨了。这些人够冤的,本来是正当诉求,结果被判谋反。

我们可以退一步想,假如金圣叹平时不那么叛逆,他还会被判刑吗?要知道,他舅舅当时是朝中说一不二的重臣,假如他不羞辱舅舅,钱谦益能看着自己外甥身首异处吗?

古语云:不作不死,金圣叹就是明末清初的愤青。和三国时的孔融一样,都是“小时了了,大必未佳”之人。(我不否认金圣叹有文采,他评的《水浒》《西厢记》很精彩。当初孔融还是建安七子之一呢,最后不是一样被曹操杀了?)

金圣叹被关押期间,他的两个儿子莲子、梨儿去看他,两个儿子哭得泪流满面,而金圣叹还有心情开玩笑,说,我给你俩出个对子,上联是:莲子心中苦。儿子们哪有心情理他,他自己对道:梨儿腹内酸。说罢嘿嘿笑了两声。



金圣叹的笑比哭都难受,他就不想想,“你死了家中妻儿老小咋活?”金圣叹你也太自私了,为了扬名立万,为了虚无的狂士之名抛妻弃子,值得吗?

种上蒺藜收获刺,别指望你舅舅来救你了。

金圣叹后悔来不及了,他只能硬着头皮把狂士之名的身份做足。金圣叹临死前,神秘兮兮的对狱卒说,我写了一封信,麻烦交给我的家人吧?

狱卒答应他并接过了信,转头交给了领导任维初“审查”。

任维初一看差点没气死,头5个字是,“字付大儿看”,金圣叹沾了县令光了,任县令做了一回他的大儿子。

后面是“花生与豆干同吃,有胡桃(核桃)滋味”,此法流传下去,吾死无遗恨矣!”得了,金圣叹你够潇洒的,我服你了,县令心中暗骂。

金圣叹被押赴刑场,刽子手手起刀落,头滚出多远,于是出现了文中开头一幕。

文/秉烛读春秋

最佳贡献者
2

金圣叹,名采,字若采。原姓张,明亡改名人瑞,字圣叹,著名文学家,批评家,文学家,对水浒传,西厢记等多有评点。

他与叶小鸾,写下文章,也成为曹雪芹写红楼梦的素材之一。

金圣叹使小说戏曲和传统经传诗歌并驾齐驱。为中国白话文学运动的先驱。

金圣叹好信佛,喜欢结交僧人,喜欢读佛经。

顺治时期,顺治对金圣叹加以赞赏。金圣叹感动的流泪,向背叩首。

顺治驾崩后,吴县县令亏空粮仓,鞭打百姓。后来金圣叹和一百多人到孔庙聚集。

以惦念顺治皇帝,借机发泄积愤,向朱国治告吴县县令。而朱国治反而维护吴县县令。

清朝廷有意震慑江南士族,于是以惊动先帝之灵,逮捕金圣叹等人下狱。在江宁会审,严刑拷打。后以叛逆罪斩首。这就是又名的哭庙案。

3

金圣叹,此人说好听点是文学批评家,说直白一点就是个妄人。他是明朝万历年间生人,从小喜欢读书,尤其是迷《水浒传》,后来又考中了秀才,但基本是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屌丝,为了生存他学会了一项技能“扶乩降灵”,俗称跳大神。老话讲术业有专攻,金圣汉在鬼神业找到了自己的专长,后来干的风生水起,专门去大户人家充当“门客”,有事时替主人沟通神灵指点迷津,没事时写点优美的文章赞美主人,为了打开知名度,时不时还写点对名著的点评,文字辛辣、语言精妙,篇篇爆文,崇祯年间在江南地区名气非常高。

图为金圣叹扇面书法。

当时的大儒、东林党的领袖钱谦益,就是水太凉的那位,对金圣叹的文章大加赞赏,到处去吹捧,金圣叹由于士大夫们都抬举自己,名气很高,自己越来越狂妄,看什么都很轻蔑,其实钱谦益是他的亲舅舅,舅舅帮亲外甥也说得过去,可是这位曾是明朝礼部尚书,誓与明朝共存亡的钱谦益,投降了满清,做了朝廷的礼部侍郎,一次钱谦益过寿,金圣叹也去了,宴席上众人起哄要金圣叹题几句诗助助兴,于是金圣叹张口就来:一个文官小花脸,三朝元老大奸臣。写完笔一扔,走了,搞得众人灰头土脸,对自己舅舅都这么狂妄。

图为钱谦益画像。

搞清他路数的人都远离他,有些蒙在鼓里的人就倒霉了,一次金圣叹又无米下锅了,一豁达的朋友叫王斫山给他送来了3000两白银,教他把钱去放债,一段时间后本钱还给他,利息留着自己花,结果不到一个月,金圣叹把3000两白银全挥霍掉了,王斫山来找他时,金圣叹还质问,这3000两放在家里,你不过是个守财奴,我帮你把钱都散掉了,你应该感谢我,从此,再无人敢招惹金圣叹。

图为金圣叹墓,隐藏在苏州五峰山。

当然,古时候狂妄到出名的人,肯定是有一定本事的,金圣叹的学问水平很高,在他点评的六才子书里面,尤其是《水浒传》、《西厢记》都精品之作,他也推动了白话文小说的发展。在对待改朝换代的事情上,金圣叹的态度是不反抗,不做官,只想做一个顺民,到了1661年顺治皇帝死了,金圣叹所在的吴县县令各种压榨百姓,于是妄人金圣叹领着一帮人去孔庙哭泣,一边借着哭死去的顺治皇帝,一边通过扶乩降灵向顺治呼吁这个县令不行,其实哭庙这事,百姓想找个领头的来伸冤,金圣叹平时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刺头正合适,而金圣叹呢,只想通过“哭庙”玩一把行为艺术,谁知当地政府没有理解他这个行为,认为这伙人想造反,三下五除二就拿下,当时清廷在江南地区统治还不稳固,为了震慑江南士人,严肃的处理了此事,于是当年金圣叹被砍头。

4

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金圣叹被杀之前,家中两个小儿子前来看望。儿子见父亲披头散发,立于囚车之内,不由得嚎啕大哭。金圣叹却说:“哭有何用,我出个对子你们来对”,他沉吟片刻,吟出上联:“莲子心中苦”。可看儿子一直在哭,根本没有心思对对联,金圣叹不禁叹道:“莫哭了,我帮你们对下联吧,‘梨儿腹内酸’啊!”

上联的“莲子”即“怜子”,下联的“梨儿”即“离儿”,对仗工整,妙到毫巅。感父子阴阳永别不舍之叹,动人心魄。

充满矛盾的金圣叹

大才子金圣叹诸多离经叛道、恃才傲物的轶事,各种杂本、笔记多有描写,在此不再赘述。若总结起来,金圣叹的一生,其实是内心充满了冲突矛盾的一生。

1.金圣叹生于明末,目睹了当时的官场积弊,心中充满了对贪官污吏的刻骨怨恨,这从他对《水浒》的批语中随处可见。

2.金圣叹久在江南,亲身经历了清军入关后对江南百姓的镇压与杀戮。他评杜甫诗三绝说:

是受群盗毒?是受官军毒?谁坐殿上?谁立殿下?试细细思之。

当他得知顺治帝对他的才学赞赏有加时,曾激动的想要出仕,但最终也丢掉了幻想。他在为《唐才子诗》写的一则评语中写道:

深悲国破家亡又不得死之人,诚不知其何以为活耶?

可见金圣叹对满清朝廷,一直采取的是不合作的态度。

3.金圣叹才高八斗,恃才傲物,但是心中也一直有着不得人赏识的积郁之气。所以在清朝初年,吴下学社、讲学盛行之时,他遨游学林,开坛授课,成为一时翘楚。廖燕说他:

每升坛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以上三点,当可以解释金圣叹参与“哭庙案”之必然性。

哭庙案发生前的江南政治形势

1.早在明朝中后期,我国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工商制造业繁荣昌盛,却遭受到明朝当权者的横征暴敛。从那时起,江南地区的抗争风暴,一直没有停歇。1601年和1602年,苏州织工两次起义;1616年,松江农民暴动,砸了大地主董其昌的家;1623年,颜佩伟等五人又在苏州暴动。

清兵过江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苏州城也惨遭屠城一日,“杀人万计、积尸如陵”,这种情况下,顾炎武等人奋起抵抗,给清廷的统治带来很大的威胁。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刚刚夺取天下的清朝政府的重点监察对象。

2.明末清初,吴下讲学、建立学社的风气非常昌盛。这其中既有明朝遗民活跃其中,又难免会掺杂许多对清廷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政策的议论。其时,满清的文字狱已经有诸多实践案例,所以清廷对江南文人的诸多活动,已经有所警觉。

3.哭庙案发生在顺治十八年,其时,顺治驾崩,康熙主少国疑,鳌拜嚣张跋扈,三藩各怀鬼胎,郑成功与张煌言的大明“余孽”进攻江南,刚刚被击退,正是各方神经最为紧张,政治上最为敏感的时刻。而恰恰在此时,“哭庙案”发生了。

哭庙案的原委

哭庙案的缘起,是因为顺治十七年,吴县县令任维初一上任便动用武力追索欠款,“受杖者皆献血淋漓,不能起立”,甚至有百姓被活活打死。而他却在次年“入常平仓,每石米取七升三合,统计得千石,付县总吴行之粜(卖)焉。”任维初的恶行,彻底激怒了素有反抗精神的苏州人。

顺治十八年,顺治帝驾崩。按照当时的礼制,国丧期间,各省都必须设立已故皇帝的灵位进行哭临。每当此刻,地方主政者们都是战战兢兢、深刻惕厉。因为一旦在礼仪制度上有所欠缺,就要面对朝廷严惩。可就在此时,金圣叹带领一干江南文人,闯进苏州巡抚衙门的哭临现场,控告吴县县令任维初,为民请命。

可他们却不知道,任维初粜粮的原因,就是因为苏州巡抚朱国治的公然索贿。据《苏州府志》记载,任维初事发后,见人就说“朱抚院要我银子,故此粜粮”。而国治此人,在苏州任上一向搜刮无度,人称“朱白地”。金圣叹他们告到了始作俑者的门上,能有什么好果子吃?

更严重的是,在金圣叹一干文人进入哭临现场之后,又有一千余民众跟进。

且千余人,呼号而来,皆欲逐任县令者也。

这事儿就闹大了。朱国治立即下令逮捕为首的十一人,其中就包括金圣叹。并且从政治的高度,罗列了三大罪名:

其一,震惊先帝之灵, 罪大恶极。

其二,目无朝廷, 声言殴打朝廷命官。

其三,写匿名揭帖, 图谋不轨, 违反朝廷律令。

更阴险的是,朱国治又给金圣叹等人加上了“通海”的罪名(勾结郑成功),最后上报朝廷。

这样一份事发江南核心地区的案情,在政治形势极为敏感的时刻呈上,清廷自然会采取高压措施,以此打击江南文士。最终以倪用宾、金圣叹为首的十八人被判死罪,七月十三日立秋,在南京三山街执刑。

此案一成,名士凋零,士大夫的意气顿时萎靡。自此之后,吴下讲学立社的风气,几乎完全断绝。

总结

总结金圣叹的死因,他那恃才傲物、矛盾冲突的性格,注定了他不可能视任维初这等贪官的胡作非为于不顾;苏州人民抗暴的传统,注定了这场冲突必会到来;其时高压敏感的政治态势,注定了这场冲突不会草草收场;朱国治等贪婪酷吏的手段,则成为最后行刑者手中的那“一把刀”。正所谓环环相扣,把一代鬼才裹挟其中,成为那个时代可悲可叹的牺牲品。

十二年后,朱国治被吴三桂所杀。其尸身被吴三桂手下将士分而食之,骸骨无一存。

5

答:金圣叹之死,神经大条的人可能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会说,该,他与清政府对着干,自己活腻了,找死。

但是,如果将金圣叹之死置身于明清变革的大背景下看,你将会看出,这不是金圣叹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是中华历史的悲剧。

因为,杀金圣叹的统治者,是在开时代的倒车。

中华历史的衰运,一直笼罩了中华人民两百多年。

怎么说呢?

明太祖出身贫寒,备尝人世艰辛,深味人间疾苦,痛恨元政府的横征暴敛。

苍天有眼,轮到他执政,他非常注重与民休养生息,庞大的军队开支,主要靠垦荒、各种移民屯田以自足,对农民的税赋,一度低至每亩田仅收一斗米,约18.9斤。

这在中国封建王朝,真是白菜价,平到好笑。

不用说,明朝税赋就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低。

农业税是如此之低,而商业税是直接不收。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层阶级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失去了农田的农民不断转化工商业者,而税收越来越少,国库越来越空虚。

万历朝一度想实施商业收税,却遭到了全民激烈抵制。

没办法,万历就另想办法:开矿。

此举更引来民众的疯狂反抗,很多矿监税使被活活打死、烧死。

中学语文课文《五人墓碑记》写的就是这样一件抗税暴行中发生的人和事。

那些殴打官员,积极抗税的人,被讴歌成了大英雄。

……

可以说,在明朝,民众的自由思想是非常前卫的。

而明朝,也是因为穷,发不出粮饷给士兵,致使军队哗变,最终走向灭亡的。

时间进入了清朝。

清朝的严酷,民众是清楚的,对于清朝的催交赋税,谁也不敢怠慢。

但是,赋税上交,心中辛酸怨恨无处诉。

江南自古多才情。

苏州吴县的文人就作了一篇《卷堂文》,群体到孔子文庙中的先圣牌位前痛痛快快地哭一场。

事实证明,他们还是低估了清朝统治者的严厉冷酷。

就是这么哭,也是犯了万死不赦的死罪!

清朝统治者将集中到文庙痛哭的十八个人抓起来,在南京三山街砍头,这其中就有大才子金圣叹!

这场悲剧,被称为“哭庙案”。

这场“哭庙案”过后,全国震怖,再也没有人胆敢呼喊税收不合理,更没有人会像万历、天启和崇祯朝那样肆无忌惮的抗税。

清朝在税收问题上,再也没遇到稍有滞凝的现象。

想想看,晚明的顾宪成,不过一个民间人士,却可以遥控朝廷,隔空参政。

而清明的张廷玉、纪晓岚等汉族大臣,却被视为“文学倡优”,参政?靠边站去。

老实说,“哭庙”现象发生在明朝,肯定会形成一股重要的社会监察力量舆论,左右着明政府的决策。

但在清朝,却出现如此血腥场面,让人心惊肉跳。

无论晚清的龚自珍在已亥年疾笔奋书了一系列杂诗,凄厉疾呼“万马齐喑究其哀”呢。

6

都别抢,我来答。

金圣叹是一个文学批判家,点评过《水浒传》、《西厢记》和《国语》、《国策》、《左传》等。

他在中国白话文小说评判中占有很高的地位,犹如“脂砚斋”之于《红楼梦》。

胡适说他是怪杰,林语堂说他是十七世纪伟大的印象主义批评家,顺治皇帝也称赞他说“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

这些评判不尽而同,也不能给金圣叹盖棺定论。

但从一定意义上说明金圣叹的评判确实有可取之处,他为人狂傲潇洒,有点反世俗的气质。

他的文章写得怪,所以博得个怪杰之名,为人其也荒诞,考上了秀才以后,就再也不考试了。

他写过一幅对联,颇能显现出那种性格中的神经质、放诞气质:

这老翁舍得几文钱,斋僧布道,加几年阳寿足矣。胡为乎,使金童玉女引上天堂;呀呀呀,玉帝也嫌贫爱富;
那婆子偷尝两片肉,破戒载荤,打两个嘴巴够了。又何必,差马面牛头拿归地狱,哈哈哈,阎王乃重畜轻人

粗陋之语,难登大雅之堂,乍一细读还有一丝玩世不恭、一丝愤世嫉俗的愤青气质。

倘若不是这样,那么金圣叹怎么会死于“哭庙案”中呢?

这件案子起因很简单,苏州吴县县令任维初贪赃枉法,催逼百姓纳粮,一面又倒手把粮食高价卖出。

吴中百姓怨声载道,但是又无能为力。

热血青年兼愤青金圣叹就纠结了几个秀才,但是人家到底是文人,舞刀弄枪,打官差,烧学校,堵路喊民主的事情不会干。

文人有文人的手段,金圣叹就写了一篇《哭庙文》,带着几个秀才一起到文庙里去哭孔老夫子。

痛诉任维初“胆大包天,欺世灭祖”,又说他“置圣朝仁政于不顾,鼠窝狗盗,偷卖公粮;”

还说巡抚朱国治管教无力,包庇下属。

这事影响很大,毕竟读书人在古代地位很高,秀才见到官可以不拜,举人被称作老爷。

这一群读书人跑到文庙里哭庙,一时之间在吸引了很多人围观。

朱国治接到消息后又气又怒,当时就下命令把这些秀才给抓了起来。

金圣叹不知道什么原因事后几天才被抓起来,还被作为首犯。总之金圣叹就这么锒铛入狱。

但是哭庙的传统向来有之,金圣叹并不是首倡者,从明以来,南方学子遇到不公之事往往都会到文庙里,孔老夫子塑像前哭庙。

而读书人在古代社会享有的地位也使得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善后处理。

金圣叹等人被逮捕后,作为满人忠臣的朱国治是否把这一案情上奏给朝廷不得而知。

但可以推测,满人入关以后为了打击南方士族,正迫切需要这样一场政治事件来展现满人的权威。

正所谓“朝廷有意与世家有力者为难,以威劫江南人也”。

在炮制了“奏销案”以后,朱国治又制造了“哭庙案”,金圣叹等人最终被杀。

原因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内因是非常复杂的。

首先“哭庙”并不是政治事件,也不是谋反,而是士子寻求公正的一种手段。

况且吴县县令任维初贪赃枉法本是事实,彼时的巡抚朱国治不仅不履行自己“抚安齐民,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考覈群吏”的职能。

反而不分青红皂白的把金圣叹等人抓起来,即使当时是为了减小社会影响。

但从事后的处理结果来看,一场“哭庙控官”案活生生被清廷扭曲为政治事件,这一事件因为金圣叹等人的士子身份发生了变化。

为了打击江南士族,清廷决心把金圣叹等人牺牲掉,作为一个典型来杀鸡儆猴。

那位县令的贪污腐败没有人去关注,但金圣叹等人的罪名已经先定下来了,是所谓“摇动人心倡乱,殊于国法。”

然而,讽刺之处在于,“国既不国,法也不法。”

于是,一场民告官的案件被扭曲为打击江南士族的政治事件,至于那个贪污的县令也没有得到审判。

站出来为老百姓发声的金圣叹等人反倒被咔擦了,而咔擦他的人就是那个他口中的圣朝,可谓相当讽刺。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7

金圣叹,生活在明末清初,最大的成就,就是点评、改编了《水浒传》、《西厢记》等文学名著,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批评模式,是举世公认的文学批评大家。

金圣叹向来都是一个奇异的存在。他的奇异之处,就在于他独特的思想观点,以及坦坦荡荡的行事风格,看似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却是一个讲求实际,具体事务具体分析,形成自己观点的人。

金圣叹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他笃信佛教,劝人向善,却又对佛教的清修戒律不以为然,常常率性而为,狂放不羁。他认同儒家思想,敬佩杜甫的忠君爱国,也为孔圣人而赞叹,还因此取字为“圣叹”。但是,他一边认为王命和礼法不可违,认同礼制教化,谴责流寇盗匪,却又一边同情被欺压的百姓,批评官府的苛政,认同“官逼民反”的事实。

金圣叹认为宋江造反是抱着自己的私心,因此极其的鄙视厌恶宋江。但是,他却对真正受害的武松等人,抱着极大的同情和好感。他同情《水浒装》中的绿林好汉,却又不满于他们的无法无天。看来,金圣叹绝对是一位理想主义者。

金圣叹认同忠君报国,他认为食君之禄,就应该忠君之事。所以,他也很嫌弃他的舅舅东林党首钱谦益,讽刺钱谦益就是“一个文官小花脸,三朝元老大奸臣”。即钱谦益作为大明的三朝元老,却贪生怕死投降了大清,就是一个跳梁小丑、大奸臣。

按照儒家传统,在古代晚辈骂长辈,是大逆不道之举,而金圣叹却不以为意。可见,金圣叹并不是一个完全拘泥于大道理、死道理的迂腐学究。

相反的,金圣叹认为自己并未入明朝为官,因此就不用有此负担。金圣叹在崇祯年间,曾以头名的成绩考中秀才。但他中秀才之后,无意仕途,而是以读书著述为乐。因此,他的功名也就仅限于秀才,而且也从未入仕为官。

金圣叹觉得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百姓,谁做皇上无关紧要,他更看重当前的皇上是否能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而他自己是否能够继续读书,写出更多的著作。对于大多数普通百姓来说,这种想法也无可厚非,毕竟都是底层的贡献者,而不是既得利益者。

因此,当他听到顺治皇帝夸赞他的文章写得好的时候,金圣叹是“感而泣下,因向北叩首”。金圣叹才是一个真真实实的人,不掩饰不做作,随心随性而为,认为好的就是好,坏的就是坏,然后去随心意去做就是了。他不像钱谦益之流,都是语言上的伟人,行动上的矮子。

正是金圣叹的这种性格,最终也害死了金圣叹。毕竟社会很现实,而现实又很残酷。

金圣叹在五十三岁时,被称为清朝“江南三大案”之一“哭庙案”牵连,最终被判处叛逆罪抄家处斩。

事情的经过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1661年,吴县新任的县令任维初到任后,私取公粮三千余石,用以自己挥霍。任维初为了弥补亏空,将粮食摊派给了老百姓,让老百姓在缴纳税粮时多缴。这在当时基本上都是惯用手法,什么火耗银之类的,名目繁多。总之,清朝的官府想要让老百姓多缴粮,有的是办法。

那老百姓缴不上来怎么办?任维初统统以拖欠税粮为由,全部逮捕,鞭打,拷问,逼缴公粮。

以金圣叹为首的江南士人听闻后,非常同情这些农民的遭遇,并愤慨于任维初的做法。当时适逢顺治驾崩,金圣叹就写了《哭庙文》,和一百多名士人,到顺治的哭灵庙前聚集悼念,借机发泄愤怒。其实,这些人也就是借助顺治的灵位,希望清朝廷能够有人站出来,主持公道而已。

金圣叹《哭庙文》写道:“顺治十八年二月初四,江南生员为吴充任维初,胆大包天,欺世灭祖,公然破千百年来之规矩,置圣朝仁政于不顾,潜赴常平乏,伙同部曹吴之行,鼠窝狗盗,偷卖公粮……”揭发了任维初的罪行。

这些士人同时还到江苏巡抚衙门,找到了时任江苏巡抚朱国治,呈上了状纸,控诉任维初的罪行,要求罢免任维初的官职。

戏剧性的部分来临了,原本这只是一桩县令贪没公粮,逼税殴打百姓的普通案件而已。结果呢,最后却被江苏巡抚朱国治伙同清廷,狼狈为奸,一同给断成了一桩“谋逆大案”,处死了十八名士人,徒刑流配无数。

朱国治在收到状纸后,袒护任维初,拘捕了告状的士人。同时,他上报朝廷,说是诸生倡乱抗税,并惊动先帝之灵。清廷当时立国不久,正想借机震慑江南士族。于是,上下配合,共同制造了这起有名的冤案“哭庙案”。

清廷令朱国治彻底严查。朱国治在接到谕令后,先后逮捕了数十名江南士人,而金圣叹被作为首犯拘捕。经过会审和严刑拷问之后,包括金圣叹在内的十八人被判处斩首,其余人则是罚金、徒刑、流放。而所谓的主犯金圣叹,财产充公,家属发配东北。

金圣叹死了,但是金圣叹的著作和思想留了下来,金圣叹的事迹也留了下来。这也将丑陋的清廷,所秉持的所谓“仁政”的真实面目昭然于天下。清廷、清朝官员、士人和百姓的作为和结局,全部浓缩在了这件看似寻常的“哭庙案”中。

这也正应了孟子的名言:“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清廷根本就不关心百姓疾苦,那么清朝天下的百姓会如何呢?清朝的灭亡,在清朝建立之时,已经注定了。

8

金圣叹之死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他个人性格,另一个是犯了清朝禁令。

先说个人性格

在清朝那个封建专制年代,前朝万历年间生人的金圣叹是个怪人,甚至可以说是个疯子。

金圣叹喜好神佛,而且业余时间热衷给人算卦,有时心血来潮还会给大家表演一个神灵附体的把戏。他以泐大师这个神鬼身份,给人写字算卦,足足干了两年之久。例如,明末清初有个叫叶绍袁的人,他多次邀请金圣叹以泐大师的身份招自己妻女附体与他对话,金圣叹自得其乐受邀在他家足足开坛做法了一年。别人都在寒窗苦读求功名时,金圣叹却以法师的身份辗转各个人家占卜通灵。并且装神弄鬼就算了,他对科举的蔑视,可以说当朝无人能及。金圣叹自诩才子,大言不惭称册封施耐庵为才子(圣叹于三千年中独以才子许此一人)。他把自己放在儒释道三教之上,以孔子身后第一人自居。并且讥讽当时的士人功名论——从来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等语,俱是乡中担粪奴仰信苦学人必有如此鬼怪。(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的典故,都是乡野无才学的村夫才信得歪理学说。)

金圣叹在学官的提拔考试中以怪诞文章戏弄考官,被革除成绩,后又以第一名的成绩拔得头筹,却又主动放弃了试图之路,甘愿游荡市井。他什么都敢干、什么都敢说,什么都不在乎,肆意妄为、狂妄自大的性格让他在民间得到了“狂怪”的称号。

清朝禁令:

如果把金圣叹放到现代,以他的性格一定是个粉丝破亿、腰缠万贯、红粉裹衣、甚至名留青史的大V。但造化弄人,他生活在了比明朝更加专制的清朝。清朝自建国起,皇帝对权利的把控,可以说是明朝难以匹敌的。清朝不只一个皇帝像朱元璋,他的制度本来就应该叫朱元璋制。明朝好歹,有内阁提建议、有给事中驳回建议,必要时候老百姓还可以亲自在朝堂上向皇帝提意见。清朝倒好,什么权利都没有,皇帝皇权一把抓,只有尚书和侍郎能提建议(只是建议而已)其他人有一个算一个都不可以直接向皇帝进谏。清朝规定道及以下府县都没有直接上奏的权利。官员都没有言论权,何况百姓呢。清朝对士人言论的压榨,算是历代少有。

顺治五年,清政府在各府学、县学的明伦堂(读书讲学的地方,类似现代教室或者演讲会场)立一卧碑。碑上刻有三条禁令:

一、生员不得言事。(不能讨论政事)

二、不得立盟结社。(不能搞小团体)

三、不得刊刻文字。(不能在公众地方刊登文章)

这三条禁令,真实无比的告诉当时的士人基层,想要言论自由做梦。

国家明文规定三不得,每个人都看见了,每个人都知道违反的后果。但唯独金圣叹这个怪人不走寻常路。顺治十八年,金圣叹与百名学生因吴县县令任维初贪污一事,集结在明伦堂孔子灵位前,痛哭流涕,击鼓鸣冤。金圣叹更是写了一篇《十弗见》的文章讥讽任维初。

清朝明文规定,道及以下的府、县不得专折言事,不得搞小团体集会。人家不让干,狂怪金圣叹偏干,后来落得个斩首的下场。

金圣叹是个怪才,其实现代中国有个叫李敖的跟他很像。李敖几天前去世,昨日在火车站书店,老四买了一本李敖的自传,他也自诩是能改变上帝的人。李敖也是个啥都能说的怪人,非常不符合中国传统文人的标准。

一代怪才金圣叹卒年53岁,可惜、可叹、可敬的金圣叹。

一代怪才李敖之卒年83岁,可圈、可点、可思的李敖之。

9

我们所知道的金圣叹是个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他的文学批评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评点的《水浒传》《西厢记》等作品,都以新的视角论述自己新的观点,甚至脂砚斋评点红楼梦都借鉴模仿了金圣叹。而对于金圣叹其人,愚以为却是个怪才。《金圣叹先生传》里描写道:“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 金圣叹,生于明万历年间,少时家境贫困,但是爱好读书,勤奋好学,后考取秀才,原名金采,后改名金圣叹,来源于“金人在上,圣人焉能不叹”他也被誉为古今第一狂人。据说他参加科举考试一个题目是“西子来矣”西子也就是西施,金圣叹在科考中开玩笑说西子从西边来了,惹恼了主考官,在古代走仕进之路才能走向人生巅峰的时候,金圣叹可以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可谓是狂妄至极。后来他自己开了一个私塾,自己编教材,他在历史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是来源于仕途,而是来源于自己伟大的灵魂。

十一岁开始学习佛学,将佛学和儒家思想紧密结合,后来看上了《水浒传》和《西厢记》等书,当时的小说一是被边缘化,二是被列为禁书,他不仅看起来,而且还兴致勃勃地评论起来,这些当时的异类书籍,在金圣叹看来,它们是对于男女爱情的歌颂,对《西厢记》中的爱情和叛逆却大加欣赏。

在政治思想上也是一个异类,不为当时的人所容,他不满于当时的政治状况,所以拒绝入仕为官。

那为什么他最后被杀掉了呢,自己当自己愤世嫉俗不问世事的人不好吗?

其实他的死因也是来源于官官相护,他发动了百余个知识分子,联名上书江苏巡抚朱国治,控诉县令任维初不作为,不配当个父母官,逼巡抚将这个县令的官职给罢黜。可以说他这个想法太幼稚,县令,巡抚无论干什么不法行为,只要对朝廷有利,朝廷才不管你百姓怎样,这就让人想到《大明王朝》里的改稻为桑,只要可以增加税收,让朝廷国库丰盈,那些当官的才不会顾忌到百姓的死活,这也一样,朱国治也因此以金圣叹发动暴乱为由,加上当时顺治皇帝刚刚驾崩,官官相护,就定了金圣叹等十几人的罪名,后被判斩首示众。但是面对死亡,金圣叹却毫不畏惧,据传他在被斩首的时候,还向刽子手开玩笑,脑袋落地的时候,耳朵里滚出来两个纸团,上面写着好疼,一代文学批评家,中国文学史上的批评巨擘就这样走完了他的一生。

10

作者:史遇春

读清人笔记,孙静庵(生平未详)在《栖霞阁野乘》卷上有《金圣叹之死》一节。

本文就以清人笔记为据,说说这位大文人、后世称之为著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的金圣叹的死事。

农历辛丑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十八年,即公元1661年,笔记作者误作庚午〕的“哭太庙案”中,吴下(泛指吴地)名士同时被清廷杀害的,有十八人,他们分别是:

金人瑞,倪用宾,沈琅,顾伟业,张韩,来献琪,丁观生,朱时若,朱章培,周江,姚刚,徐玠,叶琪,薛尔张,丁子伟,王仲儒,唐尧治,冯郅。

这一案中,除了这十八位名士死去以外;另外,他们的家财也被籍没入官;同时,因为此案株连,被处以充军、流放、禁锢的人,也可以说是不计其数。

早先,大明王朝覆亡之后,吴下讲学、建立学社的风气非常昌盛。当时,不同的学者,在讲学过程中,各有所持,各有体系,并各自建立派别、树立门户。这些不同的派别和门户之见,或者互相推崇,或者互相排斥。因为这是一种民间性质的学习组织,即便相互之间有所排斥,猜想,大多都体现在思想层面,是相互之间思想和意见的碰撞和交锋。

关于其时的吴下讲学之风,可概括述之如下:

一来,大清王朝初立,其根基尚不稳固,这些学习组织多有明朝遗民存在其中,他们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无论他们有没有政治意图,清廷对他们都心存戒备,这是掌权者的通性;

二来,异族统治之下,清廷在获取政权和行政的过程中,必有很多可议之处,立社讲学,过程之中,难免会谈及当下、难免会延及政治,清廷必然对其防范、对其心存忌惮,这也是掌权者的通性;

三来,满清的文字狱,在顺治帝时期,就已经有了具体的实践和案例,由此可知,他们对文人的管束、对清议的监督,已经开始着力。

基于以上,吴下讲学立社之风大盛时,按照常理,清廷不可能不会没有耳闻,也不可能熟视无睹。

当日,金圣叹因为才华惊人,文辞瑰丽,遨游吴下学林,为一时引领当地的翘楚人物。

而且,因为金圣叹的才气让人折服,他能在各个学社之间调和,故而,其名声更加显著。凡金圣叹所到之处,多能使仰募者为之倾倒。

因为金圣叹的个性之中,有棱角突出、锋芒毕露的一面,所以,在遇到权贵人等时,他都是嬉笑怒骂、无所顾忌,以逞一时之快。这也使得一些人对他记恨在心,为其后来的哭庙案遭祸种下了引子。

清廷最初意图构成大狱的缘由,主要就是想罗织吴下诸位名士,以杜绝地方上的清议。虽然清廷有此想法已久,但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借口,所以,就无从下手。正好哭庙案兴起,清廷就借机剪除吴下名士,堂而皇之的理由是悖逆之罪。可以说,要罗织地方名士,似乎找不到比哭庙案更过分的状况了。清廷推断,以此为借口,不但可以将吴下诸名士连接起来,一网打尽,而且世人应当不会有不同的意见。

哭庙案的始末,大略如下。

顺治帝驾崩,满清遭遇国丧。按照当时的礼制,国丧期间,各省的抚按(明清巡抚和巡按的合称),都必须在地方上设立已故皇帝的灵位,并进行哭临。

所谓哭临,是指,帝后死丧,集众定时举哀。

按照朝廷的相关规定,国丧进行过程中,民间是禁止婚嫁、禁止乐事的;另外,无论老少,都不得喧哗嬉戏,都必须敛声静息。

这期间,朝廷的官员,爵位越是尊崇,越是要加倍地哀戚。

这一切,都是为了显示国丧的严肃隆重。这也是以官方政令的形式,要求民众必须从内心重视国家的大哀。

苏州在王土之中,自然也不能例外。

国丧期间,苏州也和其他地方一样,举办了哭临大典。

地方主政者,对于国丧一事,也是战战兢兢、深刻惕厉。因为,一旦在礼仪制度上有所欠缺,就可能要面对朝廷明文规定的法律制度的惩处。

在这个所谓人与神都缺少主上、亿兆的民众都没有依恃的时候,没有谁敢损坏朝廷的礼法,对国丧有半点的不恭。

但是,偏偏就是在这个举国临丧的日子里,金圣叹却率领诸位生员,进入苏州的哭临大典现场,并且递进了控诉案状的揭帖。

金圣叹带领诸生首先起来之后,接着,就有上千人也来到了哭临大典的现场。

那时节,因为人员众多,群情激奋,所以,后来对这一场面的文字记述,有“声如雷动”的形容。

金圣叹带领诸生进入哭临大典现场、民众千人以上跟进,究竟是所为何事呢?

原来,一切事出有因。

其主要起因是:

吴县的主事者,动用酷刑,预征赋税,造成了不良的后果(即,有致人活活被打死在刑杖之下的情况),引起了极大的民愤。

事发之后,经过了解,在得知抚按在苏州主持办理哭临大典之后,金圣叹便与诸生持揭帖进入哭临大典现场,为民请命。

在国丧期间,面对如此严肃隆重场面,先是看到金圣叹带领诸生进入,接着又有大批群情激愤的民众不断涌来,哭临的官员们都大惊失色。为了维护秩序,为了保住自己乌纱,也是为了保住自己的项上人头,哭临的官员们不分青红皂白,先是将前来现场的一部分人械拿入狱。

哭临的官员们这样的操作,不但没有平息乱事、抚慰民心,反而使得众情汹汹、众议哗然。

事发之后,作为领头人之一的金圣叹,自然最先在现场就被械拿入狱了。

入狱之后,金圣叹还在狱中向朝廷上书。他写了一篇一千多字的长文,继续为民请命。

金圣叹的这篇上书文字当中,语言较为激烈,其中指斥了当时存在的很多不良现象。

其时担任苏州抚臣的朱某人〔即苏国治,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被吴三桂所杀。〕秘密向朝廷上疏具奏,其中说道:

“竟然敢在先帝驾崩,哀悼诏书刚刚下发的时候,聚拢成百上千的群众集会。这种行为,在上,惊扰了先帝的在天之灵;像这样目无法纪的举动,在下,让人深深忧虑,可能会动摇人心。”

其实,满清早就对诸位名士论说规讽朝廷的事情深恶痛绝了,只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动手理由和机会。

在接到朱国治的密奏之后,清廷的主政者马上命令大臣,在江宁大狱中进行审讯,以耸观听。

大狱定谳,参与此事的名士,不分主从,皆判凌迟处死,没收其财产、妻女。

此案一成,名士凋零,士大夫的意气顿时萎靡。

自此以后,吴下讲学立社的风气,几乎完全就断绝了。

行文至此,很是对金圣叹的骨气和任事所感动。

金圣叹曾成一联,感题时势,其联云:

真读书人天下少;

不如意事古今多。

最后,就来再来介绍一下这位“真读书人”:

金圣叹,后改名人瑞,字圣叹,别号鲲鹏散士,自称泐[lè]庵法师,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著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

主要成就在文学批评,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都有评点,曾修订《推背图》。

乩降才女叶小鸾,写下动人篇章,成为江南士人佳话,亦为曹雪芹构思和创作《红楼梦》的素材之一。

有“六才子书(《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西厢记》)”之说。

提高通俗文学地位,使小说戏曲与传统经传诗歌并驾齐驱,被推崇为白话文学运动的先驱,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三月初三,生于苏州。

幼年贫困孤独。

九岁入塾,刻苦勤奋,思想独立,喜爱阅读,尤沉迷于《水浒传》。

后考取秀才,因耗费无度,以致常处贫困。

笃信神佛,喜读佛经,常结交僧人。

擅长扶乩降灵,自称佛教天台宗祖师智顗弟子转世化身,托名“泐庵”法师,士大夫尊称为“泐公”或“泐师”。

二十岁起,在吴县扶乩,自称收纳三十多个已逝女子为冥间弟子。

明思宗(朱由检)崇祯朝(公元1628年~公元1644年,共17年)中期最为活跃,曾到叶绍袁、钱谦益、姚希孟、戴汝义等士大夫家中扶乩,写出优美感人的篇章,往往说中事主的心思,受叶绍袁等人的崇信。钱谦益直言其似乎受某种神灵支配。

后绝意仕宦,埋首书本。

约在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评点《水浒传》。

清世祖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刊行评点王实甫《西厢记》。

此外,编辑唐诗选集《唐才子书》8卷,编写八股文应试范本《制义才子书》,并注释杜甫诗集。

亦开堂招生讲学,旁征博引,颇受当地士庶赞赏。

为人狂放不羁,能文善诗,因岁试作文怪诞而被黜革。

后为应科试,改称金人瑞,考第一,但绝意仕进,以读书著述为乐。

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皇帝对金圣叹的作品加以赞美“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听说此事后,随即“感而泣下,因向北叩首”。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吴县新任县令任维初为追收欠税,鞭打百姓,亏空常平仓的漕粮,激起苏州士人愤怒。三月初,与一百多个士人到孔庙聚集,悼念顺治帝驾崩,借机发泄积愤,到衙门给江苏巡抚朱国治上呈状纸,控诉任维初,要求罢免其职。朱国治下令逮捕聚集士人十一位,并为任维初遮瞒回护,上报京城,说是诸生倡乱抗税,并惊动先帝之灵。清廷有意威慑江南士族,再逮捕金圣叹等七名士人,在江宁会审,严刑拷问,后以叛逆罪判处斩首,于七月十三日行刑,终年54岁,是为哭庙案。

临死前,看见家人,神色自若说:“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他的家人一听,忍不住嚎啕大哭,围观的人也都为之鼻酸,而潸然泪下。

财产充公,家属发配满洲。

仅向巡抚示威,并无意造反,却遭贪官陷害,在狱中悔恨交加,念念不忘、难以释怀的是才子书评点尚未完成,辜负生平志业。

死后,族兄金昌收集编辑其著作与遗稿,题为《唱经堂才子书汇稿》出版,儿子金雍则编集他对唐诗的评解,题《唐才子诗甲集》出版。

传说圣叹死后托梦给朱眉方,说他已成为邓尉山神。邓尉山在苏州西南七十里光福镇,又名万峰山,前瞰太湖,风景极佳。邓尉山多梅树,花开时一望如雪,如颂圣叹人品之高洁。

墓葬在苏州吴中区藏书五峰山下博士坞,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传在今河北省阜城县曾有衣冠冢一座。

(全文结束)

这是我的头条号网址: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谢谢大家关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