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略文学作品中的樊梨花、穆桂英……真正“名垂青史”的女将有哪些?
弃红妆爱武装的她们
古代有过将领经历的女子并非凤毛麟角(单独立传是真的罕见),历朝历代史书的列女传或者其他史料里都能找到几个。总体上看,明清时期的女将会比较多,若不论史料长短是非成败,单明朝就能找到近百位。
今天,让我们回到过去跟随历史的脚步,结识几位驰马赴军幕的女中豪杰。
1
军事统帅、王后与祭司
同时拥有“军事统帅”“王后”“祭司”三重身份的女将是谁?并不难猜,只有一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性军事统帅,商人妇好。我们对她的第一印象可能是来源于历史书上的“殷墟妇好墓”,再有就是曾叫“司母戊鼎”的国之重器,因为她墓中的“后母辛大方鼎”而重新定名“后母戊鼎”。
《国家宝藏》节目中,刘涛饰演妇好,讲述她的传奇故事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三个配偶之一,也是最有能力、最受重视的一位王后。她的称呼里,妇是尊称,指嫁到商王士的异姓妇女,好(古音子)是她的姓。甲骨卜辞中,妇好经常参与战争、主持国家祭祀。作为武丁时期对外扩张的统帅之一,毫不夸张的说,商王武丁执政期间的繁盛,妇好打下了半壁江山。
招兵买马、征战羌方、讨伐土方、征讨东夷、参与西南巴方征战,与武丁配合打出漂亮的伏击战……妇好的军事活动,涉及了征战的方方面面。值得一提的是她率领1.3万人征战羌方的事迹。羌方是商代比较著名的方国之一,商朝经常和它打打停停,妇好领导的这次战斗是武丁时期征召人员最多、规模最为庞大的一次军事活动。要知道,在通信不发达、军人数量不似后来动辄几十万的商代,率领一万多人的军队是一件很考验统帅能力的事,妇好做到此事足见其能力。妇好死后,还有商人向故去的她告敌国的状:
庚子卜,殻贞:匄贡方于好□。
意思是,祈求妇好惩罚贡方。商人认为,妇好的在天之灵仍然有能力对付敌国,从侧面反映出妇好在商人中骁勇善战的守护者形象。
2
领兵突围时她正值豆蔻
豆蔻年华是多少岁?13岁。
据《晋书》《资治通鉴》记载,西晋颍川临颍(今河南临颍县)有一位小姑娘,13岁就干了件大事。
2019年修庆执导的电影《荀灌娘》剧照
她是当时襄城太守荀崧的小女儿,叫荀灌,是曹操的重要谋士荀彧的后人,自幼好骑射。当时,其父荀崧被杜曾带领的数万胡骑围困于宛城。兵力、粮草都将消耗殆尽的情况下,荀崧计划向老部下平南将军石览求救,但带兵突围却没有人愿意去,最后是荀灌以十三岁稚龄,率几十名死士于夜间出城突围,他们一边与敌人作战一边前进,进入鲁阳山才甩开追兵。她亲自面见石览说服他派兵支援,还写信向周边求援,敌人在听闻大批援军赶来后只好撤兵离开。
从这个记载看,荀灌13岁时就文武双全,武可领兵杀敌,文则以口才文采拉来援兵。这位小女将虽然带的兵不多,但能力没的说,毕竟13岁就能以数十人突围万人包围没几个人能做到。
3
岭南圣母
这是一位很少走进我们视野的乱世佳人。
南朝末年隋朝初年,百越岭南一带有一位出色的部族女首领、女将军——冼夫人。她经历了南梁、南陈、隋三朝,治理岭南地区数十年,促进了岭南地区的社会发展,推动岭南地区和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被隋文帝册封为谯国夫人(《隋书·列女传》),被当地人尊为“岭南圣母”,被周总理称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冼夫人出身世代为南越首领的家族——冼氏。她幼年时就贤德聪明,多谋略,未出阁前就能安抚部众,行军用兵,镇抚越族各部落,勉励亲族做善事,凭信义在本乡形成了凝聚力——海南、儋耳两地归附的部落多达千余洞。
一家有女百家求。梁大同年间,她与罗州刺史冯融之子冯宝结为夫妻。成婚后她并没有就此沉寂,而是和冯宝共同决策治理部族。她是冯宝的得力助手,曾经率领部队与长城侯陈霸先,也就是未来南陈的建立者在赣石会师,回来后对冯宝说:“陈都督得人心值得敬畏,可以助他安邦定国。”她看到了南梁日薄西山的气数,也看见了未来南陈的建立。
冼夫人故里
可安定的日子没过多久,冯宝去世了。随后,萧勃逝世,朝代更替,岭表大乱。冼夫人在承受丧夫之痛的同时,携幼子冯仆主持高凉郡的政务,维持当地的社会秩序。永定二年(558)冼夫人让他年仅九岁的儿子率领当地部落首领去丹阳朝拜皇帝。陈武帝很欣赏冼夫人的才干并且信任其品行,破格封冯仆为阳春郡太守,这意味着冯家依然能名正言顺地掌握高凉州军政大权,而冯仆年幼,实际上掌握军政权的就是冯家的当家女主人,冼夫人。
后来,广州刺史欧阳纥谋反,找冯仆跟他一起作乱,冯仆派使者禀告夫人,夫人说:“我为人忠贞,经历现在两个朝代,不能因为顾惜你就辜负国家。”于是她带兵到边境拒敌,率领南越各部的酋长与陈将章昭达配合,内外相逼,将欧阳纥的军队击溃。冯仆因夫人的功劳被封为信都侯,这是少有的子凭母之战功贵。后来,南陈亡国,岭南几郡共尊冼夫人,号称圣母,保境安民,一直到收到陈后主的信物,夫人才悲恸归顺隋朝。
4
平阳昭公主
放眼隋唐,隋唐英雄系列的演义小说塑造了许多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将,窦仙童、樊梨花等等,她们虽为女儿身,但文韬武略样样精通,笑傲沙场,不输男子分毫,可她们都是演义中的角色,史料里踪迹难寻。那是不是找不出真实存在的隋唐女将?不,还有平阳公主。
这位平阳公主,不是和汉景帝汉武帝有关系、嫁给卫青那位,而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女,李世民的胞姐。《旧唐书》《新唐书》皆无记载唐高祖三女具体的出生年月,她的故事,从唐高祖李渊的起义开始。
隋大业年间,李渊准备起义,发密信召当时在长安的平阳公主及其丈夫柴绍到太原相助。柴绍和平阳商议后独自前往太原,而平阳被留在了长安。但她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为父亲起兵做了另一番准备——她回鄠县(今陕西户县)的庄园变卖家产,招募了数百山中亡命之徒(这是许多普通将领都不敢干的事),在关内起兵响应父亲。之后,治下不过千人的平阳公主招纳了好几支有相当规模的起义军,其中最大的一支,是“胡贼”何潘仁的军队,有几万人。据记载她派遣了马三宝去劝降收编,马三宝究竟是如何劝降,平阳是否对马三宝有所指点,史书上都没有详细记载,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何潘仁归降之后,“群贼”李仲文、向善志、丘利等义军也相继归附,平阳之军队势力大增。
电视剧《天下长安》中的平阳昭公主
平阳公主能镇住亡命之徒、胡盗、群贼这些蔑视规矩的人,在军队内做到令行禁止,足见其谋略魄力与能力。公主令士兵所过之处不得抢夺百姓财物,令出必行,整个军队作风优良,威名远扬,远近投奔者众。不久平阳公主的军队就超过了七万人。老百姓称公主为“李娘子”,其军队也有了“娘子军”的称呼。
平阳到底多厉害?得搞清楚七万人的起义军是什么概念,来做个对比:隋末全国各地兴起的起义军大大小小不下百支,人数达到数百万,后来汇成三大反隋主力——河南瓦岗军,河北窦建德军和江淮地区杜伏威军。瓦岗军顶峰时期人数为三十余万,窦建德手下有十余万人,七万相当于四分之一瓦岗军,一半多的窦建德军。这个数字并不小,要知道,李渊在晋阳起兵时,也不过三万之众。孤身一人以女儿身组织起如此规模的军队,还率军在关中打下一大片地盘,谁也无法否定平阳的能力。
与李渊入关的主力汇合、和丈夫重逢后,平阳夫妻二人各率一支军队同攻一处,共破长安,他们都是开国功臣。论功行赏时,这位李家娘子被特封为“平阳公主”,因其独有军功,每次赏赐,都与其他公主不同。据传,攻破长安后,平阳还曾在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绵山上的苇泽关,即后来的娘子关驻守,娘子关改名就是因为平阳曾率数万军人驻守此地。
天妒英才,史书中记载的平阳公主事迹一下“快进”到了她的葬礼——“六年,薨”。和其他公主相比,平阳的葬礼被浓浓着墨,她的葬礼跟一般公主葬礼有所不同,她是以军礼下葬的。她生前总是亲临战场,身先士卒,擂鼓鸣金,参谋军务,死后也有军礼相送,皇帝还命令有关部门按照谥法所谓“明德有功曰‘昭’”谥平阳公主为 “昭”。
她成为唐朝第一位死后有谥号的公主,也是古代史上,唯一一个由军队举殡的女子。
5
杨业妻折氏
北宋、女将,这两个关键词一出,脑海里第一个闪现的就是“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百岁挂帅”的故事情节仿佛就在眼前播放。穆桂英、佘赛花等女将都是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然而,这些情节和人物真实存在吗?
戏曲终归是戏曲,“十二寡妇守城”的情节、周云镜、杨八妹、穆桂英等飒爽女杰在目前找到的史料中都没有存在的痕迹,唯一有可能真实存在、能找到原型的,是戏曲中老当益壮,百岁挂帅的佘老太君佘赛花。
电视剧《杨门女将(2001)》中的佘太君
佘赛花极有可能是《岢岗州志》《保徳州志》里记载的宋永安军节度使镇府州折德扆之女、代州刺史杨业妻折氏。在众多戏曲和影视作品中,佘太君可算杨家将里的灵魂人物,老当益壮,百岁挂帅,天子都要礼敬她三分;历史记载中折氏的存在感和威望倒没有这么高,不过她出身的折家是当时的第一将门世家。折家世代居住在陕西府谷,折氏曾祖以来,世袭军职,多次参加抗辽战争,名将辈出,折氏是真正的将门虎女。有这样的底蕴,折氏拥有帮助丈夫杨业屡立战功(号称“杨无敌”)的才能并不让人意外。遗憾的是,没有更多的资料能够让我们探寻折氏的生平。
6
从京口营妓到抗金英雄
梁红玉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韩世忠的夫人,本身也是宋朝著名的抗金女英雄,不过《宋史》中不见其名,只称梁氏,红玉应是她战死沙场后各类野史、话本中添的名字。
梁红玉原籍安徽池州,生于江苏淮安,出身于武将世家,据说自幼就随父兄练就了一身好功夫。后来,梁红玉的祖父和父亲都因平定方腊之乱战败被杀,梁家落魄,梁红玉沦落成京口营妓。之后,梁红玉在平定方腊起义后的庆功宴酒会上结识了韩世忠,梁红玉感其平叛恩义,欲以身相许,韩世忠赎其为妾,韩的原配白氏死后梁红玉就成为了他的正妻,一直追随丈夫韩世忠抗金。
建炎三年(公元1129),梁红玉在平定苗傅叛乱中立下殊勋,一夜奔驰数百里召韩世忠入卫平叛,被封为安国夫人、护国夫人。后多次随夫出征。建炎四年,在黄天荡之战中,梁红玉亲执桴鼓和韩世忠共同指挥作战,将入侵的金军阻击在长江南岸达48天之久,从此二人抗金“夫妻店”名震天下。后独领一军与韩世忠转战各地,多次击败金军。
电视剧《精忠岳飞》中的梁红玉
只是天妒红颜,梁红玉33岁时在山阳一带被金军伏击围攻,伤重落马而亡,死于抗金前线,她的忠勇连敌人都敬佩。
共同征战沙场数载,梁红玉和韩世忠一起看过生与死的挣扎,同样向往驱除外敌国泰民安。梁红玉与韩世忠,生同衾,死亦同穴。
7
正史为她单独立传
她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单独立传记载到正史将相列传的女性。
她就是秦良玉。
中国古代正史里,女性事迹大多都被记在列女传里,或者作为介绍其他人的相关人物被一笔带过,能被单独列传的可以说凤毛麟角,在明末乱局中,秦良玉得有多大的成就才能被单独立传以待后人评说?
秦良玉是明末于巴蜀一带闻名的巾帼英雄,四川忠州(今重庆忠县)人。《明史》将她入传,描述颇有传奇色彩:
“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远所惮。”
秦良玉出阁之前就有胆有谋,擅长骑射,还懂诗文辞章,换句话说,就是文武双全,有勇有谋,这形容很像个彪悍壮实的女汉子,但秦良玉还以娴雅仪度闻名于时……一下子很难想象出她的形象了。
秦良玉20岁时,与四川石柱宣抚使马千乘结为伉俪。当时明末外警频频,为保护家乡,夫妻二人训练家乡子弟为戎旅,以备保家卫国之用。良玉所部之军队称“白杆兵”,士卒皆以白木为矛杆,柄设钩,尾结环。
电视剧《传奇女将秦良玉》中的秦良玉
不幸的是,马千乘后被宦官诬陷,死于狱中,秦良玉只好“代领其职”。当时正值女真崛起,明万历四十七年女真兴兵侵掠辽东,明军惨败。朝廷紧急调动劲旅,秦良玉奉诏督师北上,与清兵作战。此次战斗中,所部子弟兵殉国者极多,秦良玉之兄秦邦屏也战死沙场,其弟秦民屏、爱子马祥麟皆受重伤。京师危机解除后,秦良玉便率部返回家乡。
崇祯三年,清兵入关,北京再次面临巨大威胁。崇祯急诏天下兵马“勤王”。秦良玉“奉诏勤王,出家财济饷”,日夜兼程北上,马还没有解鞍,就先与清兵激战,先后会同友军收复滦州、遵化等地,再次解除了北京之危。
能被单独立传,可能是因为她两次在危急时刻解救明朝的政治中心北京,可能还因为当时的皇帝非常欣赏她。秦良玉抗击外虏有功,崇祯皇帝很欣赏她,赐她“三品服色”及彩缎、羊、酒等物,还亲自写诗四首赐赠,以示褒彰。诗云:
其一: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其二:蜀锦征袍自裁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其三:露宿风餐誓不辞,饮将鲜血代胭脂。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其四:凭将箕帚扫蝥弧。一派欢声动地呼。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凭将箕帚后三字原文为“扫胡虏”,秦良玉玄孙马宗大在乾隆时为避祸,把原文三个字挖去。
“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中的“奇”,可以解释为“腐朽得出奇。”崇祯皇帝用这两句诗讽刺那些堂堂六尺须眉男子,竟不及女子,在国家危难时刻都自顾不暇,观望不前。这种大环境下秦良玉的功绩显得更加突出,值得正史为其立传。
“洗却铅粉妆”的背后
女将,在古代男权为主的社会中并非“正统”,但我们可以看到,似乎每个朝代都有那么几位女将存在,非正统的女性将领为何会不断涌现?是什么推动了这些女子“洗却铅粉装”,“饮得鲜血代胭脂”?为何史官们也会把僭越当时女性规范的她们记入史册还歌功颂德?
乱世出英雄,也出巾帼英雄。在混乱的朝代,女性将领的数量比相对安稳的朝代多,毕竟时代混乱意味着争斗增多。虽然时局的影响没有性别之分,但确实给了她们展现才能的机会。
那单说女将,她们奔赴战场的契机是什么?结合以上几位女将做个分析:
关于妇好,零星几句甲骨卜辞中只言妇好曾征战四方,未言其如何成为将军,而且商朝和周以后封建社会的政治环境不太一样,笔者就不在这凭空想象了;
小女将荀灌面对的是什么情况?荀崧有派人去求援的想法,但“计无从出”,面对城外重重围困,荀崧手下没有男将愿意“去送死”,这个十三岁的小女孩才站了出来为救父守城出力;
冼夫人的情况有所不同,她本身就是百越岭南的部族首领,成婚前治理部族、带兵征战的经历应该是和百越部族的观念有关,部族内对性别的分工可能没那么模式化。冯宝和她成婚带有联姻的意味,从史籍描述看,成婚后冼夫人是“辅助”冯宝治理,在丈夫去世、儿子年幼的情况下,她担起了治理高凉的重任,掌握军政大权,但其实南朝对女性将军的认可度没那么高,从南陈不予冼夫人一官半职而将功劳授予其子就可以看出;
平阳昭公主在丈夫先行一步,独自留守长安的情况下毅然变卖家产征兵起义,是为了给父亲的起义扫除障碍。《旧唐书》载:“我一妇人,临时易可藏隐,当别自为计矣”,从此条记载看,平阳在让丈夫离开时是否已有“计”,我们无法确定。不过可能她真有“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想法,《新唐书》:“主曰:‘公行矣,我自为计。’"不写“易藏匿”之类安抚的话让人觉得平阳可能早有打算干一番大事业……
史籍中折氏有助丈夫立功业之能,其他记载并不全面,我们稍稍结合一下戏曲,她为何挂帅?因家中男儿均战死疆场,在强敌压境、国家危亡的时刻,女人迫不得已挺身而出;
梁红玉赴沙场抗金可能和她自身经历有关:武将世家,自幼学武,不排除继承武将父亲遗志的可能,此外主要就是追随恩人、丈夫韩世忠,爱情和家国都要守护;
秦良玉身处明末乱局,文武双全的她本身就有家国情怀,和丈夫一起训练家乡子弟为戎旅,很早就有保家卫国的打算。她带领军队的契机也是丈夫去世,她挺身而出“代领其职”,先后为明廷抵挡数次关键性的侵略……
可以看到,战乱四起时,她们身边的男性角色或权利,要么缺失要么弱化,现实的无奈、危难当头的处境让她们不得已或主动地接过军队撑起了一片天。从某个角度看,这些情况就像是男性角色失去活力,无法被选择,女性角色开始进行补位。作为女将,她们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男性社会分工的职能。可以说,她们都是在烽烟四起、强敌犯境的父权衰微之时崛起。北大教授戴锦华曾说:“女人以英雄的身份出演于历史的唯一可能,仍是父权、男权衰亡、崩塌之际。”不无道理。
这些僭越了当时的女性“相夫教子”等规范的女将军为何被认可?因为朝廷认可她们的忠君护国。崇祯皇帝对秦良玉的喜爱就是如此,其他女将面临的情况应该也差不多,男子在国家危难时刻自顾不暇,观望不前,女性站出来守护家国,能有什么错呢?国家兴亡,“匹夫”“匹妇”均有责。
正如戴锦华所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历史的改写中渐次被赋予了权力秩序意义的‘阴阳’观,固然在中国文化的普遍意义上,对应着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但其间对阶级等级秩序的强调——尊者为阳、卑者为阴,主者为阳,奴者为阴,却又在相当程度上削弱、至少是模糊了泾渭分明、不容跨越的性别界限。”
注释:
[1]戴锦华《昨日之岛:戴锦华电影文章自选集》
参考文献:
1、《库方二氏所藏甲骨卜辞》
2、唐房玄龄等编《晋书》
3、北宋司马光等编《资治通鉴》
4、唐魏徵主编《隋书》
5、后晋刘昫编《旧唐书》
6、北宋欧阳修主编《新唐书》
7、元脱脱编《宋史》
8、清《岢岗州志》
9、明《保德州志》
10、清《晋乘搜略》
11、清张廷玉《明史》
12、崇祯皇帝赐秦良玉诗四首浅析.茅舍,参见: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420/13/31120031_647086743.shtml
13、戴锦华《昨日之岛:戴锦华电影文章自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