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元璋放弃西安,原因很简单

西安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古都,中国历史最为强盛的汉唐都在此立国,这足以说明西安的魅力。唐朝以来,西安也就是长安失去了首都的地位,但关中富饶,坚固以及特殊的历史地位对于统一王朝仍然具有一定的魅力。朱元璋也是如此。当他建立了明朝,以应天府为首都(洪武元年改称南京),开封为北京(洪武元年八月),临沂为中都, 也就是陪都,但是对他而言南京虽然位于富饶的东南地区,形状为“龙虎”,但毕竟是偏安江南不得长久,所以老朱其实早就动了迁都的心

迁都与哪里呢?这时候有三个选项,宋朝的开封,元朝的大都以及唐朝西安了

当然,后来朱元璋并没有迁都,理由也很简单。首先,大明刚刚开国,国库十分紧张,并不适宜大规模的迁都活动,再说当时的北方,譬如大都城还在元朝势力手里,但是建国又不能没有都城,所以只得先在南京建都

其次,朱元璋打天下靠的是浙东士子以及淮西武将,这些人基本都是祖居江南,压根不愿意北迁,让他们背井离乡去西安,这恐怕很难,文武之心不得不考虑,所以朱元璋最后也就放弃了迁都的想法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最佳贡献者
2

众所周知,明朝有两个正式的国都。公元136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江苏省南京市称帝,建立大明王朝。明成祖朱棣推翻建文帝统治后,出于防御北元和巩固统治的考虑,把国都从南京迁到了京师。实际上,明朝第二个正式国都本来有可能是西安,就是现在的陕西省省会、十三朝古都。

西安是我国四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中建都时间较早的一个。西周、西汉、新朝、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朝、唐朝等定都于此。秦朝虽然定都咸阳,但咸阳和西安几乎连为一体。

西安所在的关中地势险要,西有陇山,南有秦岭,北有黄土高原,东有黄河天堑,易守难攻。汉高祖刘邦称帝后本欲定都洛阳,谋士娄敬说:“关中连山带河,以四塞为险,如敌有百万之众来攻,我固守四塞,则无忧矣。”另外,称为天府之国的关中隔着秦岭就是另一个天府之国——巴蜀,粮草供应相对充足。

唐朝之后,西安不再是国都所在,但依然是京西重镇,称为京兆府。总有人指责清慈禧太后西逃长安后,将长安改名为西安,没有长安霸气。然后又会有人说:“真正将长安改为西安的是朱元璋。”这个没错,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朝大将徐达、常遇春率军攻克元朝的奉元路,将之改名为西安府。实际上自唐朝灭亡之后,就已不存在长安这个“地级市名”了,五代、宋、金皆称为京兆府。长安这个地名一直作为县级单位存在,京兆府下设长安县。

西安是汉唐故都,是明朝在秦岭以北、黄河以西的军事重镇,朱元璋对西安有一种特别的关注。朱元璋为巩固大明天下,让儿子们分藩各地,驻守重镇。皇长子朱标是皇太子,自然要坐守南京城,皇次子朱樉封秦王,守西安;皇三子朱棡封晋王,守太原;皇四子朱棣(明成祖)封燕王,守北平。西安是皇次子的封地,可见在朱元璋心中,西安是仅次于国都南京的重镇。更进一步讲,朱元璋让皇次子守西安还有一层目的,为将来迁都西安做铺垫。

朱元璋对定都南京还是有一定顾忌的,大致有两个原因:一、北元退守大漠,南京距离大漠实在太远,指挥不方便。二、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皆定都南京,全是短命王朝。朱元璋已意识到北元将是明朝的劲敌,如何防御北元?最好的办法就是迁都长江北岸的某座城市。

朱元璋此时有两个选择,一是五代(不包括后唐)、北宋、金(宣宗南迁)的故都开封(河南省开封市),二是朱元璋的家乡凤阳(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开封最大的优势是距离北元和江南财赋重地都相对较近,指挥对北元的战争以及接收江南钱粮都方便。但是开封最大的问题是北线无险可守,黄河以北是华北平原,一旦让北元兵突破燕山山脉,北元骑兵可轻易南下至开封,又要重演北宋防御契丹骑兵极为吃力的局面。至于凤阳,地理上倒是比较合适。凤阳位于淮河南岸,地势相对开封较险,距离江南财赋重地比开封还要近。问题在于朱元璋的开国功勋们有很多来自凤阳及周边地区,如果定都凤阳,这些人势力更大,到时尾大难掉,又将成一大麻烦。

选来选去,朱元璋盯上了西安,他认为西安是取代南京成为新国都的最优选择。西安有两个优势:一、距离北元前线较近;二、开国功勋们在西安没什么根基,不易对朝政构成威胁。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决定派皇太子朱标亲自去西安考察,他自己已经六十多岁了,需要趁早确定国都。

朱标在西安转了一圈,发现西安除了有两大优势,还有一个最大的劣势——距离江南财赋重地太远。在明朝时,我国早就完成了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南移长江流域的过程,西安周边无法筹集国都运营所需要的钱粮。要从江南运钱粮到关中,路途遥远,成本开支巨大。朱标回来后,把情况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也在犹豫。不久后,皇太子朱标突然去世,给朱元璋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打击,此时年迈的他已无力考虑迁都的事情了。

之后就是燕王朱棣迁都北平。有人会说北平周边也没有钱粮基地,距离江南也非常远,但北平的优势在于近海、近河。所谓近海,是指元朝时就非常成熟的海运;所谓近河,京杭大运河可以将江南钱粮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运到北平。处在西北的西安显然不具备这个优势,最终,西安失去了迎来汉唐之后第三个统一王朝的机会。不过,明朝非常重视西安的军防,朱元璋刚称帝不久,就用了四年时间修建了著名的西安城墙。西安府是明朝的大府,在明初人口相对较少的背景下,西安就有231万人口。西安是明朝的西北军事重镇,守住西安则河南无虞、四川无虞。豫、川无虞,则江南无虞。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3

在中国古代,都城的选择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商朝建都在毫之后,先后经历多次大规模迁都,一直到迁到殷的时候才固定下来,后来人们称商朝就为殷商。后来很多朝代划分为东西,南北实际上都是根据都城的方向进行的划分。

可以说,都城是一个政权命运兴衰的重要事件,因此,在一个政权形成的时候,首要的大事就是选择定都的城市。

然而,有意思的是,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之后,一直未考虑将“龙兴之地”的金陵(南京)作为都城,最初以金陵为南京,以大梁为北京,后来决定在凤阳建立中都,形成一都两京的格局,最后中都建造计划失败,洪武十一年,才正式将南京作为都城,然而即使如此,朱元璋并未打算彻底在南京定都,而是多次考察迁都对象,先后将西安、洛阳、北平纳入考察范围,到朱元璋晚年折腾不动才告一段落。

本文,以明朝初年建都为索引,考察朱元璋在选都上的心路历程,让大家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

明朝初期,两京制格局下,南京所处的尴尬位置

(一)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又是朱元璋的龙兴之地,朱元璋为何瞧不上

时至今日人们想起南京必然是六朝古都,其实详细的思考一下,在南京定都的六个朝代,分别是东吴、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

这六个朝代除了都是定都南京之外,还有有诸多相似之处,首先,六朝几乎都在魏晋南北朝期间诞生;其次,这六个朝代国祚都相对较短;最后,从根本上来说,这六个朝代说得好听一点不是大一统的政权,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割据政权。

朱元璋是在元朝末年的反元斗争中逐渐起家的一代优秀帝王,早年是没得选,能够抢到南京这块地方已经是祖坟上冒青烟修来的福分。

但是在朱元璋坐稳南京后,尤其随着地盘不断扩大,战争不断取得胜利,朱元璋越来越意识到南京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都城。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六朝古都都是短命王朝,朱元璋自然不希望自己也步其后尘;从地理因素来说,南京虽然地势比较险,算作易守难攻,然而从来都是偏安一隅的都城,并不能够统筹全国的局势,以当时朱元璋的野心程度来说,偏安一隅显然不是朱元璋的政治目标。

(二)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何宣布成立两京制,将金陵作为南京

虽然,朱元璋在内心深处是反对在南京建都的,但是他在决定这件事的时候,还是多次询问了手下谋臣的意见,当时谋臣冯国建议朱元璋根据当时的形势,先定都金陵,再做打算,他的理由是:“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天下不足定也”。

后来朱元璋渡江攻克太平,朱元璋的谋臣陶安也表示:“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

可以说,尽管内心并不是十分愿意,不然不会跟手下好几个谋士反复讨论这个问题,迫于当时的形势,占据金陵的确就有了王霸的根基。

洪武元年,八年,在开国数月,朱元璋的内心经过多次挣扎,最终宣布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建都方案,那就是以金陵为南京,以大梁(开封)为北京的两京制建都方案。

两京制是历史上经常用的方式,鸡蛋都不放在一个篮子里,京城又怎能放在一个城市呢,成立两京制的朝代,在面对危机往往更能从容面对。

然而朱元璋选择两京制并不是为了保险,而是为了进取,从这一点,我们也能够看出当初朱元璋的雄心壮志,以金陵作为南京是老巢所在,以大梁为北京,实则是作为北伐的根据地。

朱元璋为何在洪武十一年的时候,最终定金陵为都城?

从上文对金陵的分析可以看出,朱元璋对这个方案还是不太满意的,因此,在洪武二年,朱元璋就以“临濠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着手在临濠建都事宜。

临濠就是现在的安徽凤阳,也是朱元璋的家乡,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得农民皇帝,其内心深处还是拥有深刻的乡土意识的,在秉承衣锦还乡理解的中国,成功之后不为家乡做点贡献,那显然是对不起乡亲父老的。

在这种传统乡土观念的感召下,朱元璋作出了其一生当中最大的败笔,在凤阳修建都城。

凤阳除了是朱元璋的故乡,并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地方,地域封闭,交通不发达,资源贫乏,且气候灾害频发,如果是一个好地方,朱元璋不会沦到出家当和尚再去要饭的地步。

所以,朱元璋的那套说辞,根本就是说辞,最后再实际建造中,一向节俭的朱元璋更是一反常态,在建造新都城的过程中,更是倾尽全国所有国力。

在大兴土木六年之后,到洪武八年,以凤阳为中都的高规格都城基本建成,根据史料记载,这座后来被废弃的都城极其雄伟,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当洪武八年朱元璋前去验收的时候,再次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废除中都!

根据史料记载,朱元璋放弃中都的原因是因为朱元璋得知了有人在都城建造中搞了一些封建迷信的活动来诅咒朱元璋,朱元璋因此放弃了这个打算。

实际上朱元璋已经意识到,如果在凤阳建立都城,那跟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淮西政治集团势力必然膨胀,到那个时候,自己的皇位必然受到他们威胁。

从后来胡惟庸案的爆发来看,朱元璋没有迁都凤阳,应该算作一个明智之举,只不过如此劳民伤财的巨大工程最后被废置,实在是一件可惜的事情。

洪武八年四月,朱元璋最终宣布停止中都的建设。

到洪武十年的时候,金陵作为南京的大部分工程已经竣工,因此在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取消大梁作为北京的位置,正式宣布南京作为全国唯一的都城。

定都南京后,朱元璋一度计划考察西安、洛阳、北平等地,为何最后放弃了?

朱元璋是一个很执拗的人,他从心底里认为的一件事,就一定会试图改变他,即使迫于形势上得压力,朱元璋最后将南京作为唯一的都城,但是此后朱元璋始终没有放弃对迁都的打算。

朱元璋对迁都的打算,主要由三个地点,长安、洛阳和北平。

长安和洛阳相距不远,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古都,很有帝王之气,尤其是长安,在很多时代都是大一统政权下的国都,完全符合朱元璋的口味。

为此,在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皇太子朱标去陕西考察。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西安地处关中地区,农业发达,历史悠久,是理想的建都之地,然而西安最后建都的朝代已经是老黄历的事情了,在经历两宋和元朝统治之后,关中地位的区位优势明显下降,尤其脱离长江这样的大江大河,在漕运方面并不方便。

想要迁都的话,过程量过于浩大,迁都长安和洛阳已经不符合当时的形象,尤其是朱标在考察的第二年去世,更是使得这个迁都计划半途而废。

至于建都北平,朱元璋最信任的谋士刘基曾说北平“东连沧海,西接晋冀,前者弥瀦大陆之利,北有重关天险之固”,是极好的建都之处。

当时当时就有人提出了反对,认为“胡主起自沙漠,立国在燕,今百年,地气天运已尽,不可因也。”

在朱标死后,随着朱元璋身体的逐渐恶化,已经没有精力再去进行迁都的事宜,而是将精力放到未来皇帝继承人的选拔中,在选择朱允炆之后,朱元璋更是为其铺路,将能够威胁到朱允炆皇权的功臣全部搬到。

洪武二十五年,年老的朱元璋对于迁都事宜做了最后的总结,“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就绪。唯富城前后洼,形式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

朱元璋一生未能完成的迁都任务,在朱元璋死后不久,其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权后出于各种方面的压力,最终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平,将北平作为北京,金陵作为南京,正式形成了明朝的两京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了了朱元璋的一份心愿。

4

朱元璋是个奇才,白手起家,建立明朝。但是有些事情,他是没有眼光的,就比如在定都一事上。

他知道南京并非久留之地,一共考虑了几个地方:洛阳、开封、凤阳、北京、西安。他比较中意的就两个地方:凤阳老家,古都西安。凤阳根据太浅,遭到无数人反对,不得不做罢,最后就是西安,他认为关中为天下最安全的地方,适合建都。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他特意派太子朱标去陕西考察迁都事宜,可惜太子第二年就病逝了,从此朱元璋心灰意冷,不再考虑自己完成迁都的事情,毕竟自己那时候已经65岁。



他把这个问题留给了子孙,洪武三十年一(1398年),朱元璋去世后,孙子建文帝继位,四年后被叔叔燕王朱棣抢了皇位,明成祖朱棣后来迁都北京,一直到明朝灭亡。

实践证明,迁都北京是对的,若不是迁都北京,明朝可能玩不了276年。毕竟北方游牧民族不可小觑。朱元璋在都城的问题上,不如朱棣有眼光。

5

这个问题三哥来回答。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在定都问题上经历了一番曲折,直到建国十年后的洪武十一年(1378)才正式定南京为京师。但是他为了军事上的考虑,仍然有迁都北方的打算,候选地点有西安、洛阳和北平。不过,至死未能如愿。

(南京)

建都问题考虑了十年

“京师者何?天子所居也。”既然京师是帝王的安家之所,也必然是建朝立国的政治中心。对于京师的重要性,唐代韩愈曾说:“京师者,四方之心腹,国家之根本。”每一个朝代,对于首都的选择都必然要经过一番综合考量。

朱元璋在还未建立大明朝之前,就开始考虑建都立国问题。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六月拓应天城,建新宫殿,作为吴王时代的都城。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定都南京更多是从经济条件考虑的,因为南方富庶,“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而且在群雄逐鹿的吴王时代,南京已经是朱元璋的根据地,有现成的宫阙可用;再说,当初跟随朱元璋起兵的勋臣武将大多也是江、淮人士,自然支持建都南京。

但南京并非最理想的建都地点。明朝靠驱逐北方的蒙古势力而立国,北元势力逃窜后,仍时不时地南侵,威胁北方边防,南京远离国防前线,终究有不便之处。

在正式定都南京之前,朱元璋对于都城问题其实就经过了一番踌躇。北宋时代的都城开封(汴梁)曾经进入朱元璋的视线。

洪武元年(1368)四月取汴梁后,他曾亲到汴梁去视察,觉得虽然地位适中,可是四面受敌,形势还不及南京。为了在军事上有一个后方重地,他仿成周两京之制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

从军事角度来看,地处中原的开封确实不是中原王朝抵御周边游牧民族侵扰的理想之所。北宋立国不足两百年(公元960-1127),建国后就不断受到周边民族政权的侵犯,地势开阔平坦的中原地带常常遭遇拥有骑兵优势的契丹、女真等民族的蹂躏。

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曾总结过河南的地理缺陷和建都的危险性:“河南者,古所称四战之地也。当取天下之日,河南在所必争;及天下既定,而守在河南,则岌岌焉,有必亡之势矣。”

因此,北宋殷鉴在前,后世已经没有效仿北宋立国开封的朝代。

(开封)

朱元璋还曾经考虑在自己的老家安徽凤阳建都。他认为临濠(濠州)前长江后淮水,地势险要,运输方便,也是一个可以建都的地方。于是定临濠为中都,修建城池宫殿,从洪武二年九月开始动工,到八年四月停工。因为刘基坚决反对,以为凤阳虽是帝乡,但综合条件不适合建都,朱元璋才放弃了建都的想法。

在洪武二年(1369)八月明廷平定陕西后,建都的问题又进行了一番讨论。廷臣中有人主张关中险固,可建都长安;有人主张洛阳为全国中心,如果定为京师的话可以方便四方朝贡;也有人指出北平(元大都)宫室完备,建都可省营造费用。

朱元璋觉得:“所言皆善,惟时有不同耳。长安、洛阳、汴京实周、秦、汉、魏、唐、宋所建国。但平定之初,民力未苏息,朕若建都于彼,供给力役悉资江南,重劳其民。若就北平,要之宫室不能无更,亦未易也。今建业长江天堑,龙蟠虎踞,江南形胜之地,真足以立国。”

(西安)

派太子考察国都北迁

虽然定了南京为首都,但为了在军事上控制北方,朱元璋仍然不时有迁都的雄心。洪武二十四年(1391)八月,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洛阳地区,比较两地形势。朱标回朝后,献上陕西地图,提出意见,可是第二年四月就因病去世,迁都之事只好暂时搁下。

考察以往的建都经验,西安是历史悠久的古都,在此立国的有周、秦、汉、隋、唐等几个历史上大统一的王朝,汉、唐还一度出现了盛世局面。这是因为关中具有地理环境上的大优势,其东面有函谷关、潼关和黄河天险,西面有大散关,北面有萧关,东南面有武关等众多关隘把守,再加上“八百里秦川”的沃土,基础条件得天独厚。

不过到了明代,关中地区早已物是人非,政治、经济还有地理资源都被消耗殆尽,已经失去了昔日的显耀地位。

朱元璋因为太子早死、国初不愿劳民等原因迁都未果,直到第四子朱棣当上明朝第三任皇帝后,将老根据地北平改为首都,实现了国都北迁的目标。


如果大家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点赞、评论,并关注我的帐号@听三哥说历史~

6

因为丝绸之路已经没落,关中土壤也贫瘠了。宋代由于造船技术提高,丝路已转移到海上。再加上,从宋代开始,长江中下游也得到开发。

7

唐之后西安已经失去了做首都的能力:人口锐减、土地贫瘠、经济凋敝、城市破败、宫殿被毁、回民作乱、民风刁蛮、统治阶级自然不会去!

8

何止朱元璋考虑,历代帝王都考虑过西安,不过最后都放弃了

9

早在公元1319年,也就是建立明朝不久之后,朱元璋曾派遣太子朱标去考察西安,也算是有了迁都西安的想法。一旦事情敲定,那么西安将在唐朝之后再度成为明朝的首都。然而,仅仅在一年之后,太子朱标就不幸病逝。此后,朱元璋就再也没有提起过迁都西安的事情。

在排除封建迷行因素之后,朱元璋放弃迁都西安有什么考虑呢?

作为以江南西部为基地崛起的势力,朱元璋最稳固的根基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南京是他的老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朱元璋看来,轻易离开自己的旧根基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这将意味着皇帝将要放弃最支持自己的派系去和那里的地方派相处。原本在首都的宦官大臣以及他们的家属也要迁移,这是一项浩荡的工程。至于搬迁本身所,也会有着不少的消耗。这些都使得朱元璋不得不慎重考虑。

江南是鱼米之乡。古代中央集权的帝国,往往要面临消耗大量农业资源的问题。因为皇帝手底下有大量的宦官大臣需要养活。所以,首都不能偏离农业产区太远,不然运送粮食每年都要消耗很大的人力物力。在运输中还要消耗很多的资源,这又是一大损失。

从南宋开始,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产区就是各个产区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朱元璋建都南京,通过击败张士诚来夺取苏州,也就控制了当时天下经济中心。况且南京地区离太湖流域很近,还有长江水系等等,运输条件很发达,交通便利。并且江北的淮河流域也是粮食的高产区。

先秦时期的关中平原还是沃野千里的好地方,能不能继续维持高产量还是一回事,能不能养活这一批人又是一回事,所以就这方面的条件对比来说,西安这个地方差太多。

早在隋炀帝时期,关中地区资源不足的问题就已经非常明显。以大兴土木著称的隋炀帝,就是为了改变其他地区输入物资的被动局面,才跑去中原地区再建立一个东都洛阳。

所以隋炀帝浩浩荡荡去扬州视察,也不仅仅是赏花这么简单的事情,在王朝覆灭之时,情愿死在江南的温柔乡里面。

况且隋唐时期洛阳的崛起,也已经证明了关中地区的衰落。

所以朱元璋迁都的事情后来也就这么算了。

10

太子朱标早逝,对自己打击太大,同时为了孙子朱允炆继位而铲除功臣,太忙了,根本顾不过来,所以就不了了之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