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粤军,是广东省一个地方军事集团的统称。早期的粤军,是在孙中山亲自领导下建立

的,并在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发展过程中成长壮大。粤军在国民党早期军事战略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也造就了后来国共军队的重要军事将领班底。

粤军在战场上的所向披靡有着他自己独特的个性,尤其是军内中高级将领的才能、魅力以及全军政治思想教育都是整个近代地域军阀之中的佼佼者。因此,探究粤军的厉害之道,就必须深入剖析他的人员构成和军队思想教育等方面。

一、鲜明的地域特点,促成乡党之间相互提携。这是近代军阀崛起的基本要素,也是粤军战斗力爆表的基本要素。粤军,其广义为广东籍将领统率的本省军队,统辖所属各级部队的重要将校也由广东籍人士担当,更有甚之,一些粤军骨干部队的初级军官及其兵员补充,皆源自广东本土人;其狭义区别于民国初期广东军阀掌握的粤系军队。如1920年“援闽粤军”(孙中三命令陈炯明等人率领军队驱逐盘踞广东的桂系军阀)就有陈炯明、李济深、邓演达、薛岳、张发奎、余汉谋、陈铭枢、蒋光鼎、蔡廷楷、叶挺、陈济棠、邓龙光、钱大钧、陈诚、罗卓英等,都曾先后在第1师中任过职(除李济深广西籍、戴戟安徽籍、钱大钧江苏籍、陈诚浙江籍外,其余均为粤籍)。

二、优秀的军校毕业生奠定粤军强劲战斗力。粤军之所以在二十世纪初至二十年代末横扫两广、福建,甚至铁军“第四军”北伐攻占两湖、河南等地,一方面是军事将领的战场指挥才能,另一方面是第四军参战士兵较高的军事素养。尤其是粤军与云南讲武堂、黄埔军校、西江讲武堂有着密切关联。黄埔军校建立之前,曾任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以及早期毕业学员,服务于粤军的初创期间,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例如云流桥、林振雄、赵锦雯、涂思宗、张浩、王应榆、邓志才、陈得平、邹敏夫、张荣光等,以及以叶剑英元帅为首,黄国梁、文朝籍、文鸿恩、洪世扬、刘绍武、陈隐冀、欧鸿等人为代表的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二期生,均在粤军初期成长阶段,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影响。黄埔军校生随后补充道粤军之中,更是大大提高了军队的作战素养;也为国共双方造就了一大批高级将领。

三、注重政治思想教育。1920年10月底,将桂系军阀逐出广东。孙中山回粤重组军政府,并将援闽粤军及原在广东的部队进行整编,下辖两军,孙中山尤其注重邓铿为师长的粤军第1师的整训,致力提高官兵的思想觉悟和军事技术知识,多方罗致军官学校毕业的青年军官。孙中山十分重视军队的政治思想教育,尤其是目睹陈炯明叛变、许崇智部队在广东等地的“旧军队恶习”后,逐渐向新组建的粤军灌输国家观念和党派观念;强调军人要有自己的理想信念;主张军人为了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富强不惜牺牲。这些战场中得出的理念后来成为黄埔军校入校生必须接受的政治思想。这支接受现代军队政治思想洗礼的军队逐渐被当时中国其他军阀称之为“党军”。虽然“党军”字面含义内包含着对于南方粤军的贬低之意,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其他军阀对于党军化的粤军创造的无可匹敌的战斗力“叹为观止”。

当然,粤军的厉害之道还与后来国共精诚合作密切相关。尤其是广大民众看到这支不同于其他旧时军阀的“独到之处”。后来粤军不断被江浙等籍贯的军人融合,是国民党组建的北伐军重要力量,也在推翻阻碍国家统一的军阀政治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爆发后,蔡廷楷、蒋光鼐等将军就曾率领含有粤军的十九路军(十九路军是由粤军第一师改编而来)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军人为国家独立、主权完整的尊严。

参考文献:

1、佟义东:《粤军虎将——邓本殷》,《文史春秋》,2007年,第2期;

2、张光宇:《评述北伐中的第四军》,《武汉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3、王怀洲:《黄埔军校与粤军》,《改革与开放》,2013年,1月刊

4、陈玉环:《云南陆军讲武堂与粤军》,《讲武堂与近代中国》。

朱言论史问答团队·赵士见撰稿

最佳贡献者
2

这要从粤军的历史开始说起了,粤军前身是广东省省长朱庆澜的省长卫队。朱庆澜被桂系赶下台后 将自己的卫队20营送给孙中山做护卫。孙中山即以这只军队为基础 在陈炯明带领下攻打福建的北洋势力,队伍逐渐发展壮大。

1920年爆发了粤桂战争,在前后两次粤桂战争中陈炯明率粤军英勇奋战,将桂军打的落花流水,粤军迅速壮大,成为雄踞一方的新兴势力。 后来陈炯明叛变,粤军分裂,许崇智率领的军队继续效忠孙中山,许崇智下台后,这只军队被蒋介石收编参加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番号参加北伐,逐渐形成陈铭枢、张发奎、陈济棠、李济深几大势力。

陈铭枢、陈济棠、张发奎先后因反蒋下台,粤军一部分被中央军收编,一部分由余汉谋率领参加抗战,在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中都有出色表现。 可以看到,粤军是孙中山嫡系部队,他们始终坚持三民主义,是一只有信仰的军队,这就是他比其他军阀部队强的原因。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3

广东是沿海省份,自近代以来外国势力进入广东,广东民众既抵抗侵略,民族爱国心理强烈又能接触到先进的思想观念,以繁华富庶的广州为中心,接受近代各种外来思想是领先于全国的,推翻满清缔造民主共和的孙中山和不少的民国元勋来自广东。广东是海外贸易的大省,不但有钱,而且也舍得花钱外购武器装备,粤军的武器装备水平在全国的军队里从来都是排名靠前的,对于先进的军事思想也是易于接受学习的。粤军的战斗力当然不会弱了

4

民国时期,粤军在中国的各个派系军队之中,无论是军官的指挥能力,还是士兵的作战素养,都是出类拔萃的。这个可能与广东在近代革命史上处于战争前缘,经历过太平天国、鸦片战争、三元里抗英、辛亥革命……积累了一定打仗经验有关。在北伐战争中,在叶挺带领和亲自指挥下,国共统一战线军队,尤其是粵军轻而易举的消灭了北洋军阀,完成了祖国的统一。战争中,叶挺独立团特别善战,粤军装备精良并有很强的战斗力。这也与国民党创始人和领导人孙中山曾亲自缔造有很大关系吧。

5

民国时期的粤军确实很厉害,这可能和广东省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

广东省可以说是在中国最南部了,用一句不恰当的话来说,就叫天高皇帝远。正是这种地理位置,促使了民国时期,广东省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

因为在清朝的时候,清政府开放的最早的港口就是在广东,这让广东人民最先接触到了世界上先进的文化知识。

他们见到外国人的坚船利炮之后,更加感觉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这时候就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之情,广东人民和外国入侵者作战也是最早的。林则徐在清朝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虎门销烟,正是发生在广东地区。

后来,孙中山开始建立中国同盟会,施行三民主义。

孙中山提出的民主共和,获得了中国人民的支持,他带领中国人民,彻底的推翻了在中国实行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王朝。

在就是广东人叶挺,他带领的新四军有“铁军”的称号。

尤其是在北伐的时候,叶挺军团作战十分的英勇,曾经多次屡立奇功,叶挺也因为卓越的领导才能,受到了蒋介石的赏识。

到了国共两党对抗的时候,叶挺参加了周恩来领导的南昌起义。

叶挺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这是蒋介石不想,也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在不久后的全民抗日战争中,蒋介石擅自扣押了叶挺军队,他想拉拢叶挺到自己的麾下,为自己效力。

叶挺是忠于革命忠于党的,自始至终,叶挺都没有向蒋介石屈服。

最后迫于国内舆论的压力,蒋介石不得不放走叶挺,叶挺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还是中国解放军的创世人之一。

中国共产党十大元帅之一的叶剑英,也是广东人。

八一南昌起义的时候,若是没有叶剑英作内应,周恩来和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就很有可能受阻。正是因为叶剑英,提前得到了国民党要秘密缴获共产党的消息,告知了周恩来,周恩来才提前发动南昌起义,并且取得了南昌起义的胜利的。

还有在红军长征的时候,也正是叶剑英及时给毛泽东的消息,挽救了风雨飘摇中的中国共产党和军队的。

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叶剑英也有积极的参加,他为中华民族以及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新中国成立之后,他被授予十大元帅头衔。

广东的粤军能打的领导人物,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当然了,中国的其它省份的人,也有很多能打的,比如湖南省的毛泽东,彭德怀,粟裕。湖北省的林彪,徐海东,四川省的朱德,陈毅......。

6

从辛亥革命以来,广州及粤军就作为一支半独立的军阀力量活跃在民国的历史舞台,尤其是作为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根据地,广东及粤军更是大放异彩。民国时期的粤军都有怎样的经历?为何这么厉害呢?

民国短短38年间,粤军曾先后被六人统领,民国时期的粤军可分为:龙济光所属的粤军、陈炯明所属粤军、许崇智所属建国粤军、李济深所属粤军、陈铭枢所属粤军和陈济棠所属的粤军。

龙济光统领的粤军

辛亥革命胜利后,担任陆军第25镇统制的龙济光,在蛰伏两年后,趁二次革命,率军占领广州,担任了广州都督兼民政部长,成为广东的统治者。然而没过几年,龙济光就先后被陆荣廷、李烈钧等人击败,龙济光被迫弃军逃走,龙济光所属粤军也被消灭吞并。

陈炯明麾下粤军

1917年,孙中山鉴于护法运动中各军阀把持护法军政府,自己毫无军事力量的弊端,痛定思痛的孙中山利用援闽之际,以警卫军20营为基础,组建了援闽粤军,陈炯明被任命为总司令。

在孙中山的再三催促之下,陈炯明率军东征,占领闽南地区。停战后,陈炯明所属粤军扩编至2万余人,整编成了两个军,分别为陈炯明兼任军长的第一军和许崇智担任军长的第二军。

1920年,粤军击败了占领广东的桂系军阀,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陈炯明也被任命为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有了广东作为根据地后,孙中山力主北伐。但是,虽然是老同盟会员,陈炯明却并不赞同孙中山的主张,反而积极参与联省自治运动。最终两人矛盾激化,陈炯明公开叛变,甚至炮轰总统府。在孙中山组织两次东征后,彻底消灭了陈炯明部,陈炯明被迫下野。

许崇智建国粤军

在陈炯明的粤军中担任第二军军长的许崇智,在陈炯明反对北伐之后,孙中山任命许崇智的第二军为主力北伐。并成功光复福州。在北伐军光复福州之后,许崇智的部队被改编为东路讨贼军,许崇智任总司令,而参谋长则更为有名,是大名鼎鼎的蒋介石。

1924年,担任中央监察委员兼国民党中央军事部长的许崇智,被任命为建国粤军总司令。然而,虽然战功赫赫,但许崇智的政治水平显然远逊于他的参谋长蒋介石。蒋介石利用廖仲恺遇刺案,将许崇智软禁,许崇智的建国粤军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和第五军,许崇智因此彻底失去了麾下的部队。

李济深所属粤军

许崇智的建国粤军被蒋介石趁机改编为第四军、第五军之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的,就是李济深。同时,李济深还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黄埔军校的副校长兼训练部主任。

在北伐战争中,以广东子弟兵为主的第四军大放异采,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为北伐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战功赫赫,第四军也被誉为“铁军”。1926年年底,第四军被扩编为两个军,分别为陈铭枢担任的军长的第11军和张发奎担任军长的第四军。

1929年,由于在蒋桂战争中李济生支持桂系,被蒋介石骗至南京,囚禁在南京汤山。李济深因此失去了对广东及粤军。

陈铭枢粤军

“铁军”第四军扩编后,陈铭枢担任了扩编后第11军军长。1928年11月,陈铭枢担任了广东省政府主席。但是,由于和陈济棠的矛盾,陈铭枢嫡系蔡廷锴的第60师、蒋光鼐的第61师被编为19路军后,被陈济棠派往中原参与中原大战,陈铭枢实力大损。1931年,由于两广联合反蒋,支持蒋介石的陈铭枢辞去省主席职位。

“南天王”陈济堂所属粤军

1931年,陈济棠、李宗仁联名反蒋,并成立广州国民政府,虽然因九一八事变,广州国民政府撤销,但是,陈济棠的广东依然处于半独立局面,广东的军政大权也完全掌握在陈济棠的手中。一直到1936年,陈济棠麾下的粤军被扩充至15万人,并拥有独立的海军和空军势力,十分强大。1936年,因在两广事变中被蒋介石收买分化部将,陈济棠被迫通电下野,广东也从此失去半独立地位,成为中央直辖的省份,粤军也因此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7

粤军的善战完全承继于广东自古以来强悍的民风,广东兵勇骁勇善战也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广东境内绵延了几百年的“土客仇杀”,也即起于明未止于晚清的,广东本土人士与客藉人士规模庞大的械斗冲突,它就如同一场漫长的战争,不仅令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人民因长年的战争死伤无数。据史料记载当年广东“土客械斗”严重的地区,村村都有自己的自卫武装,都配有不输于当时清军的武器装备,有些甚至装备了大量洋枪洋炮,各乡村的乡勇团练队伍训练有素,他们大多都从儿童阶段就开始教习战斗常识训练战争技能,老百姓平时耕田种地经商营生,但械斗一起则全民皆兵无论男女老幼均可上场拚杀,据记载在晚清珠江西岸某地区,一段延续了十几年的“土客械斗”中,光人员死亡就有过百万之众,死伤者中老弱妇孺概莫能外。正是在如此残酷的械斗环境中,广东磨练出了一支连官军都要退让七分的乡勇团练队伍,这支队伍不仅人员众多武器装备精良,而且战斗意志非常坚定并团结齐心,因为他们都是为自己的家园为自己的父老乡亲而战,在械斗中战死的乡勇其家属自然得到全村的照顾,因此这些乡勇们在战场上都会好勇斗狠不怕牺牲。在晚清时期广东这些乡勇团练队伍的战斗力,比那些腐败不堪的八旗官军要强悍得多,因此以清未民初这些广东乡勇团练队伍为班底组建的民国粤军,战斗力自然就会十分强大。

8

从粤军的战斗力上来说,无论是北伐还是抗战,粤军的表现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是,却绝对不是说的那样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只能说比一般的地方军阀强一些而已,至于题干中将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与历史上的多次北伐进行比较,甚至是和太平天国起义做对比,最终得出结论,只有广东人成功了,并且认定广东人打仗最厉害,实际上是一种偷换概念。

国民政府北伐的胜利是国民革命军全体北伐军的胜利,而不是粤军自己的胜利,北伐军中除了有粤军,还有黄埔军、桂军、湘军等派系。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粤军主力在北伐中的表现

关于之前一段历史很混乱,尤其是孙中山落脚广东后和陈炯明的搭配上,革命军的力量逐渐增强,尤其是在两次粤桂战争中,粤军表现英勇,击败旧桂系,但是从规模和影响力上来说都不大,后来陈炯明和孙中山政见不和,陈炯明背叛革命,蒋介石以黑马的身份崛起,在孙中山死后,粤系的实力全都表现在政治方面,比如胡汉民、廖仲恺、汪精卫都是广东人,军方的实力人物是许崇智。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差点就演变成广东革命故事了,后来蒋介石异军突起,获得了广州国民政府的绝对权力,许崇智被逼走后,蒋介石将北伐军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粤军主力被编在第四军。

当时国民革命军一共七个军,随后湖南唐生智加入,成为第八军,形成十万国民革命军,浩浩荡荡进行北伐。

在北伐中表现最亮眼的两支部队就是两广的粤军和新桂系,粤军的第四军被称为铁四军,相继形成陈铭枢、张发奎、陈济棠、李济深等势力,而新桂系的第七军则被称为钢七军,形成了李宗仁和白崇禧为首的势力。

能打是一定的,北伐过程中国民革命军都很能打,十万北伐军干倒百万北洋军那不是闹哈哈,然而粤系的影响力却逐渐减弱,并不像桂系后来还能和老蒋掰掰手腕子。

北伐过后粤系军阀的影响力逐渐减少?

我如果这么说,肯定有人说我在扯淡,实际上北伐胜利了,粤系的影响力却在减少,根本原因就是虽然国民革命军获得了胜利,但是在随后针对国民政府权力的斗争中,粤系不断被老蒋的黄埔军挫败,比如陈铭枢、陈济棠、张发奎都先后因为反蒋失败而下台。

当然,这种失败主要还是因为政治上汪精卫、胡汉民等“广东帮”的失败,而蒋介石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实际上老蒋打仗也一般),更主要的是政治上的胜利,在1927年第一次北伐结束后,老蒋被逼下台,随即就发现国民政府离了老蒋还真就不行,但是汪精卫和胡汉民离了谁都照常转,因此,尽管汪精卫也多次下野,但是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这就是军阀时期政治人物的无奈,你没有军权你就是不行。

在粤军不断被挫败中,很多的粤军被收编,成为中央军的一部分,也就是粤军的中央化逐渐淡化粤系的地方特色,而粤军最后硕果仅存的余汉谋也并没有那么强烈的反蒋斗志了,后来还听从老蒋的调遣出粤抗日,这从本质上来说,也是服从中央的表现,要知道张发奎他们反蒋那就是跟你干到底。

9

北伐战争中粤系军队确实比较勇敢,比如张发奎、叶挺所在的第四军,被称为“铁军”。但是把北伐成功的全部功劳都算在粤军头上,也不客观,在北伐之前国民革命军的所有8个军中,也只有第四军是纯粹的粤系班底,其它都是南方各派势力的军队。

(陈炯明)

其中最大的一个集团,还是湘军,计有谭延闿的第二军、程潜的第六军、唐生智的第八军,这三个军的人马,共计42 个步兵团40000多人马,大约占北伐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强,“无湘不成军”所言非虚。只不过这三位湘军大佬在湖南驱逐张敬尧之后,互相之间水火不容,是先后分头依附的广州革命政府,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另外两个较有战斗力的军,则是黄埔第一军和桂系第七军,其中何应钦率领的第一军中,黄埔毕业生是来自全国各省各地区的有志青年,当然不能算粤军;而李宗仁第八军的8个旅更完全是广西子弟兵,并且在北伐中战功卓著,一点不输于铁军,“钢七军”的名号就是这个时候喊出来的。



(许崇智)

第三军朱培德部原是随李烈钧出滇参加“护国战争”的滇军,第五军李福林部则是福建军队,并且留驻广东没有参加北伐,后期被“南天王”陈济棠收编。也就是说,1926年誓师出动参加北伐的7个军中,粤军只有一个第四军,是骨干,但不能定义为北伐主力。

粤军得以在民国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还是与孙中山的革命历程有关,孙中山本就是广东人,当袁世凯在北方拥兵自重时,孙中山及其追随者只能南下,在北洋军势力薄弱的西南地区另组政府。而孙中山彼时尚无基本部队,军事支柱就是西南军阀的部队,而其中最为倚重的,当属粤军陈炯明部。

(李济深)

然而陈炯明一言不合就叛变炮打“大元帅府”这事,让孙中山坚定了建立嫡系武装的思路,黄埔军校应运而生。尽管如此,孙中山还是比较信任广东同乡的,在他逝世后留下的军政班底中,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许崇智“四巨头”一水的广东人,其中许崇智是陈炯明之后力挺孙中山的粤军首领,暂时还轮不到浙江人蒋介石发号施令。

但蒋校长利用廖仲恺被刺事件,赶走粤军老大许崇智、逼走元老胡汉民、气走意志不坚的汪精卫,眼花缭乱中夺得国民党实权,又在两次东征中打垮陈炯明,从此时起,粤系军政势力开始走下坡路。


(陈济棠)

北伐胜利后,粤系军队选择了支持汪精卫,站到了蒋介石的对立面,因此在蒋汪斗法最终蒋介石胜出后,粤军自然不受待见,在蒋的分化、瓦解和军事打击下,由第四军扩编的张发奎第二方面军基本散架了,只有陈济棠在广东保存了一定粤军实力。

以1936年“两广事变”中陈济棠的重将余汉谋倒戈为标志,民国时期的粤军已基本被蒋介石“中央化”,薛岳、吴奇伟等粤军名将也都成为中央军的大员。



(张发奎)

10

蒋介石发动的北伐,又不是只有粤军参加,更何况,蒋是浙江人,不是广东人。

当然,粤军也确实厉害,只是将北伐之功尽数算在粤人的头上,算在粤军的头上,未免也太不客观了,桂军难道没有打?湘军没有打?黄埔军没有打?

北伐胜利是各方一起努力的结果,绝不只是粤军、粤人的功劳!

孙中山在1917年在广州组织成立军政府,此时广东在桂系军阀的手里,孙的行为无异于是在陆荣廷的虎口夺食,但是陆荣廷和北洋政府面和心离,所以为了保持自己对两广的统治不受影响,他又选择了假意和孙合作。

后来,桂系军阀莫荣新为了“驱狼逐虎”,想用陈炯明去打福建,所以将原广东20营警卫军给了陈炯明,打起了“援闽粤军”的旗号。

这20营警卫军到了军政府手里后,又被改编为5个支队、1个预备队和1个游击队。

如此一来,粤军军事集团也开始形成。

1918年6月,援闽粤军出师福建,打了近10个月后,粤军和闽军陷入了僵持,不得不和谈停战。1920年8月,陈炯明经不住孙中山的不断催促,终于缓缓率军回粤,将盘踞在粤多年的桂系军阀驱逐出了粤境。

粤军自建立以来,打了不少硬战,战斗力确实在一步一步往上升。

虽然粤军是打着军政府的旗号建立起来的,可是却没有多少是掌握在孙中山手里的,否则的话也不会出现陈炯明炮轰总统府这一幕了。

陈炯明的叛变也终于让孙中山意识到了军阀的不可靠,所以让蒋去苏联考察,然后筹办黄埔军校。

不过,孙中山虽然让人创办了军校,可是在1925年时却突然在北京病逝,他没有享受到的果实,却便宜了蒋介石,让蒋吃得满嘴流油。

蒋介石拿到了黄埔军校这杆枪后,倒也没有忘记孙中山的遗愿,当然蒋也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当然也不会甘心龟缩在广东一隅,所以也肯定会发动北伐。

当时,广东境内驻有各省军队,如粤军、湘军、桂军、滇军等,指挥多有不便,所以在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统一指挥,便取消了各省军队的名目,统称“国民革命军”,编为5个军。

黄埔军被改编为第1军,辖5个师,蒋介石自任军长,后由何应钦接任。

湘军被改编为第2军,辖4个师,谭延闿任军长。

滇军被改编为第3军,辖3个师,朱培德任军长。

粤军被改编为第4军,辖4个师,李济深任军长。

福军被改编为第5军,辖2个师,李福林任军长。

1926年1月,湖南的“攻鄂军”被改编为第6军,辖3个师,程潜任军长。

1926年3月,桂军被改编为第7军,李宗仁任军长。

1926年6月,唐生智被策反后,所部被改编为第8军,仍由唐生智任军长。

此时,国民政府所属军队便达到了8个军,也是所谓的北伐八大主力军!

所谓的粤军也只是八大主力军中的第4军,如果仅仅凭借这区区一军,国民政府怎么可能北伐成功?

当然了,第4军在北伐过程中的表现也确实优秀,在汀泗桥、贺胜桥等诸多战役均建丰功,所以被誉为“铁军”。

第4军所属叶挺独立团,也在北伐战争中打出了赫赫威名。

李宗仁第7军的战功也不在第4军之下,或者说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桂系也正是依靠第7军站稳了脚跟,将势力范围一路打到了山海关,然后和蒋缠斗了几十年!第7军也在北伐中打出了威名,被誉为“钢军”!

不过,如果一定要说八大主力军中谁是北伐战争的最大赢家的话,恐怕还得是第1军。

虽然黄埔军校在广州,第1军的底子也是黄埔学生军,可是,这帮学生军能够说他们是粤军?

这显然不能,即便是第1军的将领也来自全国各地,如何应钦是贵州人、钱大钧和王柏龄是江苏人、“猪将军”刘峙是江西人、蒋鼎文是浙江人、卫立煌是安徽人......

所以,绝不可将第1军视为粤军,当然,自国民政府所属军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已经没有了所谓的粤军。

北伐八大主力军中以曾经的粤军为底子改编而成的也只有第4军,第4军在北伐中的表现虽然优秀,却也称不上最优秀!

19227年,宁汉分裂后,蒋介石又发动“清党”,被誉为“铁军”的第4军也陷入了分裂,分成了四部:一部为我党所辖,一部为李济深所辖,一部为张发奎所辖,一部则为陈铭枢所辖。

后来,分裂后的第4军又打了两次所谓的“内战”,几经消耗,战斗力自然也远不如北伐时期,这也是第4军的声音越来越弱的原因。

第4军曾被桂系吞并,虽然后来被张发奎恢复第4军番号,后又归属国民政府中央军,可是此时的第4军已不再是曾经被改编为第4军的纯正粤军了。

第1军则因为是蒋的起家部队,被蒋视为嫡系部队,所以得到了各种优待,也因此成了北伐中“最厉害”的一匹黑马。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