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好,这个问题由我来告诉你吧,如果要说全说透关于历法的事,那可以写一本书出来了。

我国历史上的日历,也称为历法,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农牧业时期就有了。无法考证第一部历法出自何人之手、源自何时何地。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我国古代历法有一百多种,比如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等等。不同时期的日历是由不同时期的人发明的。下面我们来说一下具体情况。

从日历的名称,我们不难看出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日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大概从周代起,颁发、宣布日历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在封建社会,只皇家才有权利发布日历,称为“告朔”(预告朔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古时候每一个新皇帝上台后都要重新更改年号。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历法——《太初历》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朝廷从全国征募了20几个天文历算家,在京城制定日历。其中有邓平、落下闳、唐都、公孙卿、壶遂等。经过他们的讨论,制定了《太初历》。

这部历法是流传至今的第一部完整的古代历法。其实参与制定这部历法的还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名人——司马迁(《史记》的作者),不过由于在制定历法的过程中,司马迁的一些建议没有得到采用,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司马迁在《史记.历书》中没有提到《太初历》。

因此,《太初历》不是哪一个人发明的,而是二十几个人根据以前的历法重新制定的。

《太初历》规定一个月(朔望月)的长度是29又81分之43天(29.530864天),平年十二个月,闰年加一个月,十九年中加七个闰月,按这种计算方式,每年12又19分之7个月,一年(回归年)是365又1539分之385天(365.2502天)。

年和月的长度是制历的两个基本数据,从《太初历》制定出的数据来看,虽然误差还很大,在对于几千年前的历法来说,其精准度已经非常高了。

《太初历》从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开始实行,直到公元84年被后汉《四分历》代替为止,一共实行了188年。

我国历史上优秀的历法——《大衍历》

唐玄宗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九月乙巳日这天,根据《麟德历》的推算,当天要发生日食。于是人们做好观看的准备。最后,虽然日食出现了,但和推算的时间有很大的出入。这说明《麟德历》存在很大的误差。

于是,唐玄宗命令一行法师(俗名张遂)制定新的历法,代替不准确的旧历法。张遂经过六年的时间制定出了新的历法——《大衍历》。

《大衍历》是我国历史上非常优秀的历法之一,其内容既继承了以前历法的成绩,同时又被后代历法所参照。具体内容包括:推算朔望的方法、推算二十四节气各天中午太阳下影长及白天黑夜长短、推算太阳运动、月亮运动、五大行星运动等。朔望月(历月)的长度为29.53059天;回归年长度为365.2444天,和今天的数据相比,非常精准。

我国古代日历的制订(发明)和具体情况

如前文所说,我国古代历法约有一百多种,如果将这些历法仔细研究加以比较,你会发

现,不论这些历法如何推陈出新,其本质不外乎三个类型:阴历、阳历、阴阳合历。

  • 阴历
月光出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张衡《灵宪》

意思是说,月光来自日光的照射,对着太阳时月亮就全发光,成为满月;月亮背着太阳时就不发光,看不见了。

阴历是古人根据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周期来制定的。也就是所谓的“朔望”。一个朔望月的自然长度为29.5306天(用小时来计算的话应该是29天12小时44分3秒)。但是这个数字太过于复杂,为了便于实际运用必须取整,但问题是取整之后又不能破坏朔望的自然规律。

如果要对29.5306这个数进行取整的话,显然只有29和30比较接近。但是不论取哪个数,都会无法与自然的朔望长度相对应。为了确保每一次的“朔”都能发生在每月初一,古代的历法家巧妙地采取了29与30交替使用的方法,解决了历月的长度问题。

历月的长度解决了,那还有历年的长度问题。因此,历法家们首先考虑到了回归年的因素。因为历月的长度只有与回归年的长度相吻合,历法才能真实地反应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根据这一原则,再经过反复的观测发现,12个朔月的长度累加起来的天数非常接近回归年的天数。

于是,古代的历法家就将阴历的历年定为12个月,为了与回归年达到一致,把第三年十二月的29天改为30天,并把这一年称为闰年。

这就是阴历的历月长度和历年长度的由来。当然,也就是阴历的制订方式。它的基本周期是朔望月,是月亮变化的周期。反过来说,从阴历的日期就可以知道月相。比如:初一是朔(新月);十五、十六是望(满月);初七、初八是上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是下弦月等等。

古人因此不但可以根据日期判断月相,也可以通过月相判断日期

  • 阳历

阳历是按照太阳的运动来制定的。它的基本周期是回归年。一个回归年的自然长度是365.2422天(365天5小时48分46秒)。如果将这个长度直接用于日历,那从第二年起,每年都会推迟5小时48分46秒,要不了几年,季节、节气的日期都将与现实差距很远。

古人很聪明,把5小时48分46秒乘以4,等于23小时15分4秒,也就接近一天。因此便采取了每经过四年多算一天(称为闰年)、每满一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这样一来,阳历历年的平均长度就变成了365天5小时49分12秒,与回归年的自然长度相差仅仅只有26秒。每年相差26秒,累积3300年才会差一天。这个误差已经很小了。三千以后的事情,自然有三千年后的人处理,所以阳历历年的长度就这样解决了。

阳历的历月长度:阳历的历月数与阴历一样,都是12,但是这种取法与阴历的朔望月没有什么关系。仅仅是沿用了阴历把一年分为12个等份的方法而已。前面已经讲过,阳历的历年长度已经定下来了,那就再玩儿一次数字游戏,想办法让它符合12个等份就行,虽然复杂,但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现在国际通用的公历历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是大月31天;四、六、九、十一月是小月30天;唯独二月份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这种看似杂乱无章的排列,实际上就是为了解决阳历历月长度问题而玩儿的“数字游戏”。

另外,大家可能发现一个问题,阴历以朔望月为原则,因此有“月首”(初一),这是月亮的运行规律,不可能人为更改。那么以回归年为原则的阳历有没有“年首”呢?是定死的吗?回答是没有。原因在于: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圈接着一圈,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从哪里开始计算都是一样的。在古代,历法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当时比较通行的办法是:选取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后的10天作为元旦(一月一日)。当然,这不是必须,只是古代的一个习惯而已。

以上说的,就是阳历的计算原则和来历。

  • 阴阳合历

看过了上面阴历和阳历的制定方式,想必大家也看出来了,实际上古时候几乎所有的历法都属于阴阳合历。

所不同的是,阴历先以月亮定历月长度,再根据这个长度去合回归年的长度;阳历则是先定历年的长度,再根据这个长度去合历月的长度。

关于日历的其他情况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夏历”、“农历”等字眼,夏历这个名称很有可能源自夏朝所用的历法,随着朝代更替,夏历两个字并不是真的指夏朝的历法,而是对历法的一种代称。

农历,并不等同于阴历,原因或许是我们自古就是农业国家,历法与农业生产相关,久而久之便有了农历的说法。

以上是我的回答,总的来说,如果对某种历法感兴趣,你只需要知道它制定历月的长度和历年的长度原则,以及通过什么方法来协调历月与历年的长度问题使其达到一致,就可以了解它的具体情况了。

最佳贡献者
2

历日乃神农所对,甲子是大挠之作。

3

三千多年前,当时中国在商朝第十三任国君祖乙的统治下。

某一年的某一天在某座山上。有一名叫万年的樵夫在砍柴,砍累了以后坐在树下休息。他眼望着树影出神,心中想的,仍是如何将节令定的更准的事。不知不觉大半个时辰过去了,他发展地上的树影已悄悄的移动方位。万年灵机一动,心想,何不利用日影的长短来计算时间呢?回到家后,万年就设计了“日冕仪”。但是“日冕仪”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阴雨天就不能用了。

有这么一天,万年在泉水边喝水,看见崖上的水很有节奏的在滴,这又一次启发了他的灵感。回家后就做了一个五层漏斗,利用漏水的方法计时。

万年想搞清楚日月运行的规矩,于是就拿着自己的成果去见了当代国君祖乙。得到了祖乙的认可,并十二派童子帮他。从此他就开始潜心研究。

他经过细心观察,得出: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有一次,万年去汇报研究成果说:现在申星追上百星蚕百星,星象复原,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希望祖乙定个节日!祖乙说,春为岁为,于是定名为春节。

又经历了数十个寒暑,万年精心制定的太阳历终于完成。这时万年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祖乙很感动,就把太阳历定名为万年历,并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这就是我们现在沿用至今的日历的由来。又叫阴历、旧历、黄历等。

我国在出图的甲骨文中发展,早在四千年前的殷朝就已经有相当水平的历法了。



4

中国历史上使用过的历法,有阳历、阴历和阴阳合历,“盲年”是阴阳合历某种“置正”安排的结果。

阳历,可能是我们的祖先最早使用的历法,它根据太阳运行规律制定。古人以为太阳绕地球运行,转动一周为一年——今日我们知道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但古人的认识却相反。据学者考证,战国时还有太阳历,一年十个月,以天干为名,每月三十六日,分三旬,旬以地支为名,如此十个月三百六十日,加上五至六天不入干支的“废日”,一年就是三百六十五日或三百六十六日。在那种情况下,节气的安排首先有“夏至”、“冬至”,继而又有“春分”、“秋分”,季节上的回归年先分春秋二季,后来再分出春夏秋冬四季,以至二十四节气。古代文献《管子》中有这种历法的痕迹,彝族和西南少数民族的火把节与之有关。岭南民间至今还流传“冬至大过年”的说法,就是民间对这种历法的记忆残留。古人确实曾经以“一阳更始”的冬至作为元旦。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有采用十二辰(地支)纪月,而十二辰加时制度至迟西汉时已被采用。西汉末至今,一直用干支来纪年。这就是干支历。它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年长即回归年,一个月含两个节气。在干支历中,年月日全由太阳视运动决定而与太阴月相无关,所以这是一种阳历。

阴历是按月亮的盈亏变化来制定的。一个朔望月的周期是二十九或三十天,年的长短只是月的整倍数,与回归年无关。月也与四季寒暑无关。希腊历和回历都属于这种历法。它的一年中,也不可能出现“双春”、“盲年”。

阴阳合历,是结合太阳和月亮运行的周期制定的。一年按太阳的运行分为二十四节气,又按照月亮的运行分为月。小月、大月十二个加起来,只有三百五十四天或三百五十五天。两者相比,相差约十一天。为了协调二者,古人采取“设闰”的办法来处置,若干年中就有一年是十三个月的。从商代的甲骨中还可以看到“十三月”的记载,就是设闰的明证。上世纪有学者报告,南方的瑶族还保存着“十三月”的叫法。现行“十九年七闰”的制度起源相当早。我国的历史,自《春秋》以下,就有干支历日可查,足以为证。

但置闰月,未必就造成一年两个“立春”,或没有“立春”。这里又涉及“置正”的问题,即以那一个月为正月。从历史记载来看,这种“置正”比较复杂:

夏朝以寅月为正月,称为建寅;

商朝以今十二月为正月,建丑;

周朝以十一月为正月,建子;

秦朝以十月为正月,建亥。

汉朝建立,初承秦制,以为得水德,亦建亥;后来到武帝时,经落下闳推算,又改成夏历,以寅月为正月。

不同“置正”,就有不同的新年起点。例如建寅的,就以寅月的起点为元旦。这种办法,自汉武以来,二千年中,虽经不断完善,但大体沿用不变。

其实两个“立春”的现象(又叫“两头春”),不过是农历有闰月了,在一年的时间跨度上超过了二十四节气的周期长度的问题。而公历绝对没有这一现象,因为公历一年有365或366天,与二十四节气的周期长度相约。而农历有闰月时(即有13个月)一年长达383~384天!

5

根据甲骨文中的一页甲骨历,证明殷代的历法已具有相当的水平,这一页甲骨历是全人类最古老的历书实物,这页甲骨历也就叫日历。

日历从古到今,有三种说法:

1、历书之类。

2、今指记有年﹑月﹑日﹑星期﹑节气﹑纪念日等的本子﹐一年一本﹐每日一页﹐逐日揭去。有挂在墙上的﹐也有摆在桌上的。

3、史官按日记载朝政事务的册子,是史官纂修国史的依据。

扩展资料:

公历的由来:

我们今天用的日历一年12个月,平年365天,闰年366天。这种历法是一种太阳历,可追溯到公元前46年古罗马凯撒大帝的历法改革。

凯撒采纳古罗马天文学家Sosigenes of Alexandria的建议,将一年定为365天,闰年366天,一年分为12个月,每四年加一天为闰日,这样算起来平均一年是365.25日。凯撒的名字叫儒略·凯撒,所以由凯撒确立的这种历法叫儒略历。

在凯撒建立新的历法时,还没有耶稣基督,所以那时候的年号与现如今是不同的,采用罗马建城纪年。现如今日历上公元元年的确立是在公元525年由东罗马皇帝迪奥开始,迪奥为了能够方便计算耶稣的复活日,于是将耶稣诞生那一年定为公元元年。

在英文中用A.D.表示,A.D.来源于中世纪的拉丁文Anno Domini,其意义是“主的生年”。公元元年之前,用B.C.表示,意为“耶稣之前”(Before Christ

6

中国历法:

我国始有历法大约在四千多年以前。根据甲骨文中的一页甲骨历,证明殷代的历法已具有相当的水平,这一页甲骨历是全人类最古老的历书实物,这页甲骨历也就叫日历。

但真正的日历产生,大约在1100多年前的唐顺宗永贞元年,那时皇宫中就已经使用皇历了。最初一天一页,记载国家、宫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皇历分为十二册,每册的页数和每月的天数一样,每一页都注明了天数和日期。发展到后来,就把月日、干支、节令等内容事先写在上面,下部空白处留待记事,和现在的“台历”相似。那时,服侍皇帝的太监在日历空白处记下皇帝的言行,到了月终,皇帝审查证明无误后,送交史官存档,这在当时叫日历,这些日历以后就作为史官编写《国史》的依据。

后来,朝廷大臣们纷纷仿效,编制自家使用的日历。

至于月历以后又发展成挂历、台历等各种形式,只是近一个世纪的事。

随著时代的发展,尽管日历的品种增多、花样也不断翻新,但仍旧保持著古老日历的格局。

西历:

Julian 记日法是由法国学者 Joseph Justus Scaliger (1540-1609)发明的, 名称可能是取自 Scaliger 的父亲, 义大利学者Julius Caesar Scaliger (1484-1558)。 天文学家已经用 Julian 周期为自 4713 BC 一月一日以来的每一天赋予了一个唯一的数位。 这就是所谓的 Julian 记日法(JD)。 JD 0 指定为 4713 BC 一月一日正午 UTC 到 4713 BC 一月二日正午 UTC 的 24 小时。

“Julian 日历(julian Day)” 与“Julian 记日(Julian Date)”不同。 Julian 日历是 Julius Caesar 在 45 BC 发明的。一直用到大约 1582 年, 这时各国开始使用罗马历法。在 Julian 日历裏面, 一年是近似 365 1/4 天 = 365.25 天。 这样大约每 128 年就有一天的误差。 不断积累的历法错误促使教皇 Gregory XIII 按照与弥撒议会 ( Council of Trent)一致的精神改革了历法。

在罗马历法裏,一年是近似 365 + 97 / 400 天 = 365.2425 天。 因此对应于罗马历法,大约要 3300 年,才会积累一天的误差。

近似的 365+97/400 是通过利用下面的规则, 规定每 400 年有 97 个闰年实现的:

每个可被 4 整除的年是一个闰年。

不过,可被 100 整除的年不是闰年。

但是,可以被 400 整除的年还是闰年。

因此,1700,1800,1900,2100 和 2200 年都不是闰年。而1600,2000,和 2400年是闰年。 相比而言,旧式的 Julian 历法裏面只有能被 4 整除的年是闰年。

1582 二月,罗马教廷要求从 1582 年十月减去十天, 因此1852 年十月四日后面紧跟著就是十五日。 在义大利,波兰,葡萄牙 和西班牙都这样处理了。 其他天主教国家也很快跟著这麽做了,但是新教国家不愿意修改, 而且希腊等东正教国家直到本世纪初才修改。 这个改革在英国及其殖民地(包括现在的 USA)在 1752年执行了。 这样 1752 年九月二日后面跟著 1752 年九月十四日。

7

是儒略-凯撒发明的 我们今天用的日历是一年12个月 平年天数365天, 闰年天数 366天。这种日历叫太阳历。可追溯到公元前46年古罗马的凯撒大帝的历法改革,凯撒大帝采纳了虎罗马文学家的建议 ,将一年定为365天,闰年366天,一年分12个月 ,这样算起来平均一年是365.25天 凯撒大帝的名字就是儒略-凯撒 所以这种日历叫儒略历 我国的日历在大约4000多年以前,根据甲骨文的日历 叫甲骨历。


8

太阳历, 阳历 按照地球绕太阳的公转为准则,基本特点是以太阳的运动周期(格里高利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为365日5时49分12秒)为一个周期,然后把这一年按定历法者的想法来分割成一定数量的“月”。缺点是不考虑月亮的运转周期。太阳两次经过春分点的间隔,取完整的历法日为一年而二十四节气,是按照地球公转的黄道点来计的,因此是太阳历的特征。

太阴历,即阴历,按照月亮绕地球的公转为准则,是古人观察月相规律(就是阴晴圆缺)得出的历法。简单点说就是在狭义的一个月内,月亮正好绕地球一周,站在地球上观察月亮的人会发现月亮的形状正好完成一个变化的周期。基本特点是一个阴历月为29天左右(月球公转周期)。下面是本人找到的一首描述月相规律的诗:

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中,

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面朝西。

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

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完全的太阴历,其一年不是365天,或者说根本没有年的概念;

每月初一叫朔日,即当天月球恰好运行至与太阳黄经相等,称为朔。通俗来说就是,月球运行到了地球与太阳之间,地球上完全看不到月亮。每月十五叫望日,望日当天的月亮叫望月,又叫满月。至于为什么不是满月那天是初一,,,,。

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同夏朝使用的历法一样,都以建寅为正月,故又别名夏历。夏历是一种阴阳混合历,用月来反映气候的变化,不同年份每个月的日照、气温以及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基本相同(阳历);用日来反映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阴历),祖先比我们更了解月亮对人的影响;然而问题在于,太阳的周期约365天,月亮的周期约29天,这两者无法除尽,如果不作任何处理,时间久了容易混乱,从而制订了复杂的闰年闰月规则。

目前的公历叫格里高利历,是教皇制定的历法,以基督诞生为元年。中国(大陆)一直到1949年才放弃旧的纪年方式,改为公元纪年。

之前使用的是天干地支的年号纪年方式,如康熙十五年,乾隆十二年这种纪年方式。

公历:西方最早的历法应该是罗马历,随后演变为了儒略历。关于罗马历的介绍很少,以后找到了再补。

无论是儒略历还是格里历,都是太阳历,基本的架构都是一致的,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如何通过置闰来弥补积累的时间差。



9

关于日历是谁发明的,有很多种说法,我认为下面这个说法更有说服力:中国始有历法大约在四千多年以前。谁发明的已经无从考证。 根据甲骨文中的一页甲骨历,证明殷代的历法已具有相当的水平,这一页甲骨历是全人类最古老的历书实物,这页甲骨历也就叫日历。 日历从古到今,有三种说法:

1、历书之类。

2、今指记有年﹑月﹑日﹑星期﹑节气﹑纪念日等的本子﹐一年一本﹐每日一页﹐逐日揭去。有挂在墙上的﹐也有摆在桌上的。

3、史官按日记载朝政事务的册子,是史官纂修国史的依据。






10

儒列凯撒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